為什麼網路公司都要去美國上市?

例如在人人網上市後,網秦、世紀佳緣、鳳凰網、土豆網、淘米網、迅雷分別將於5月5日、11日、12日以及五月的中下旬在美國上市,本月也將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集體上市月。


其實這是個非常技術性的原因。

國內互聯網行業發展初期非常缺資金,銀行不給貸款,所以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天使投資+VC+PE,而這些投資機構一般都以境外的為主。也就是說,互聯網企業基本上從設立之初,絕大多數就是中外合資的。
但是我國法律又規定,境外資金投資電信相關企業(含互聯網在內)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合資企業基本上不可能獲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合資企業紛紛採取VIE架構,繞過這一層政策監管。
但是到了上市的時候,中國證監會就不管這麼多了,把VIE架構視為規避法律政策,合法性有問題,不給境內上市。
所以就成了這個局面:缺錢——引入外資——變成合資企業——採取VIE架構——沒法在境內上市。

這是為什麼早期互聯網企業都跑到國外去的主要原因。 之所以強調早期,是因為那時候人民幣基金還很少,境外投資者只能用外資基金來投,現在有了人民幣基金以後好多了。

後期的互聯網企業仍然去境外上市,境內外的審批差異確實是主要原因。
互聯網企業成長很快,所以總是非常缺錢,在C輪融資以後就要準備上市做大規模籌資了,但是多數企業這時候可能才剛剛開始盈利,不符合境內上市連續三年盈利的條件。要是等兩三年後再去上市籌資,早就錯過最好的發展時機了。為了搶這個業務發展的時間,提前上市籌資,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多數仍然瞄準NASDAQ等市場。


有這樣幾個原因:1)國內許多互聯企業在上市前都經歷好幾輪融資,其中都有海外風投機構的身影,為讓其能順利推出,國內公司普遍會採取離岸註冊,股權結構都是外資;
2)與國內市場審核制不同,美國資本市場採取註冊制,對於擬上市公司不設盈利門檻。只要你的公司業務高速增長,佔據很大市場份額,即便虧損也能上市。例如優酷在國內就上不了,因為根本無法滿足盈利條件;
3)從總體融資環境看,美國對於互聯網公司、高科技公司普遍看好,並會給予高估值,優酷、360那麼高的市盈率就是例子。而且在美國再融資比較方便,優酷最近二輪融資就是例證(這麼搞會讓首次IPO的土豆極其被動)。
除了上面三個主要原因,在美國上市時間短,不用排隊,也不用支出各類「關係費」,也是一個總要原因。


1,網路公司大部分都達不到A股的上市標準。2,大部分網路公司接受的都是境外VCPE的投資,只能在境外退出。


(資料整理自搜狐財經)


國外寬進嚴出,國內嚴進寬出


先給一個簡版的回答,有兩個原因。
其一,在美國上市能獲得更高的估值,即能圈到更多的錢。
其二,美國股票市場的規則更為寬鬆,對上市公司歷史盈利情況沒有要求——這對互聯網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那麼,先說估值問題。IPO時能否得到高估值,除了公司自身質地優劣以外,還有兩條重要的影響因素:1) 該市場流動性多寡,以及 2) 該市場對這個業務板塊有多麼欣賞。
前者,美國股市擁有全球融資的實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人,因此相同條件下在美國上市優於在歐洲、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其它股票交易市場上市。
後者,必須承認美國領導了互聯網經濟的創新與發展,相應地美國市場對互聯網企業的接受程度是最高的。一則,作為互聯網創新中心的美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互聯網企業上市公開交易的中心,在獲得全球資本關注的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能夠「看懂」互聯網的團隊,包括買方投資人、賣方分析師、乃至提供服務的律師、記者——有足夠的人認為自己能「看懂」,才能最終平衡得到一個高估值。一則,(不客氣地說),美國互聯網企業為大部分中國互聯網企業提供了商業模式的原型。這種市場教育是很簡單有效的:這是中國版的Yahoo,中國版的Amazon,中國版的Google...加上中國股市,不愁沒有人支付溢價。

因此,互聯網公司選擇在美國上市更加有利可圖。可能有一個例外,就是中國股市,參見現在(以及歷史上)A股計算機板塊的瘋狂估值水平。那麼,就要引入下一個議題,即上市規則。

需要明確的是,美國證監會即SEC允許未實現盈利的企業上市。而採取上市審批制的中國證監會明確要求了企業的盈利水平。互聯網企業哪裡等得起?一方面需要市場輸血維持運營及增長,另一方面把搶先上市視為在同質化商業模式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法寶,當然還是把美國股市作為首選。

最後補充一點,很多人提到美元VC / PE的因素。這一點說對也不對。最初的VC當然是以美元基金為主,因此把美國上市作為訴求。但別忘了,資本的嗅覺是最敏銳的。如果在中國A股上市能獲得更多利益,中國的土豪們當LP成立人民幣VC,壓倒美元VC還不容易?


1、可以說基本上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在A股都上不了市,因為互聯網上市時,基本都處於虧損狀態,單單就這一條就不符合;2、公司未盈利,在證券市場不發達的A股,難以估值;3、互聯網公司背後多是海外風投,為免外匯轉出等麻煩手續,他們更傾向海外上市。


1、公司成立時的性質問題,如VIM或VC等;
2、A股上市的嚴苛條件,證監會很難讓沒有盈利財務記錄的企業上市,目前是審核制;
3、全世界創業板也就納斯達克是成功的,其他國家類似創業板都沒普遍成功。


國內股市IPO審核制中嚴格要求會計上連續3年盈利,而互聯網公司發展的中前期「燒錢」是必然的,即使在賬目上動手腳也很難製造出盈利業績,在這最需要融資的關頭無法滿足國內上市要求,所以轉向條件寬鬆的美國市場、香港市場


1)股市環境比較成熟,能吸引全球投資者資金,融資相對容易;監管機構監管嚴格,不容易出現那麼多的內幕交易;在中國上市,由於受監管限制,國外投資者不容易交易。
2)本身的股權結構也有影響;大部分都是外資背景的VC(美元基金)投資,相對退出會容易;
3)上市門檻相對寬鬆,對盈利甚至都無要求。


因為國外不搞特殊


還是國外環境好吧,而且募集資金政策比國內寬鬆。


上市門檻低,再就是納斯達克在世界上的威望大


其一,在美國上市能獲得更高的估值,即能圈到更多的錢。
其二,美國股票市場的規則更為寬鬆,對上市公司歷史盈利情況沒有要求——這對互聯網企業來說尤為重要。


美國上市明顯有優勢嘛,

中國股市不給力,美國上市可以更高估值。


中國股市整體環境太糟糕,大部分企業到企業中圈錢,不健康得投資環境不利於互聯網企業獲得有益得融資


最簡單的解釋是國內上市對企業的凈利潤有要求,無論哪個板塊。互聯網公司前期幾乎是不賺錢的,網易、騰訊、亞馬遜等中外公司都一樣,這是商業模式決定的。
所以國內都是盈利良好,發展成熟的企業上市,但這已經錯過了企業最需要資金的時期。互聯網企業如果不在國外上市根本撐不到盈利良好,發展成熟的階段。


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特有的中國特色造成的,認為只有上市了,這個公司才能算是公司,而且網路本來就是國際化的,所以更加堅定了他們想要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決心,可是本身而言,國外的經濟體制和遊戲規則不適合中國企業。


首先想到的是用「美國上市」來製造聲勢,符合「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大眾心態。
其次國外的進入制度寬鬆,相對國內來說政策性方面或有更寬鬆的環境。
最後就是國內股市實在不給力啊不給力。。。

當然不排除國外有心者到國內招攬客戶等問題,那就不是個人能操作的了。。。


不管是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能夠上市都是很多互聯網公司的最終追求,之所以都跑到國外,最大的原因還是股市環境的問題


有一種情況:到外國上市就成外企了,國家對外企有照顧。


應該是那裡的區域比較出名吧


上面都是講美國上市的優點的?那缺點呢?有哪些?


推薦閱讀:

公司申請 IPO 時,是怎樣給自己設定每股發行價區間的?
股票剛上市時的股價是怎麼決定的?
如何理解老股東「留在桌子上的錢」?
紐交所特有的做市商制度將在此次 Twitter IPO 中發揮何等作用?
傅盛在360期間做了什麼,讓他三年後離職直接成為經緯副總裁?

TAG:融資 | 首次公開募股IPO | 互聯網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