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和尚會念經」這種現象是否普遍存在於各種文化中?

來源於一個講座。一個英國劇作家去好萊塢寫劇本,受到了比本土作家還高的歡迎。製作方的思考是:如果能請到一個國外的作家就一定不要用本國的,因為此時劇作家有更大的宣傳價值和賣點。
那麼一個美國作家去歐洲呢?或者歐洲作家來中國?中國作家去歐洲?

這種現象是是普遍存在於各種文化背景之中的嗎?


謝謝邀請。 @劉柯


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在文化輸出能力較弱的地區會體現得更明顯。

究其根本原因,都是人的認知信息資源有限而不得不對一些事物進行簡單粗暴分類給鬧的。


首先,外來和尚好念經,這種情況更通常的存在於外來和尚來自文化輸出能力更強的地方。歐美電影,韓國電視劇,日本動漫向中國大陸的輸入幾乎都是單向的,中國大陸很難逆向這些國家達成「外來和尚好念經」。因為人篩選信息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不得不採取這種略微粗暴的方式進行分類:日本動漫比中國的好,所以肯定優先日本漫畫家而不是中國的。

其次,在兩地文化輸出能力差別不大的前提下,「外來和尚好念經」同樣是利用了人們信息資源的局限,一方面人對新鮮不了解的事物有好奇心,另一方面無論外來和尚水平如何由於缺乏足夠信息,哪怕覺得外來和尚經念得不夠好,也很難作出差評。如我從小生在西南,長於嶺南,其實普通話和粵語說得都很一般,但我在成都念書時出去跟同學k歌一般就唱粵語,即便音不太准非高手也不太聽得出,一般都覺得我唱得還行;回到我粵語主流的大嶺南我就專唱台灣內地歌了,他們聽慣粵語也不太了解我音到底有多准。(捂臉,藏拙多年這下自我暴露了)

總結,外來和尚好念經確是能蒙外行看熱鬧人的普遍現象(因為他們掌握的信息資源少),但在內行面前,管你哪兒來的都要被打回原形。


編輯掉了


謝邀,同意@熊希靈
基本來說是:1、文化的強勢和弱勢差距;2、文化的差異性帶來的新鮮感。
1、強勢和弱勢類似@熊希靈 說的輸出能力,但不完全是輸出能力,而可以說是整體實力。常見的現象比如歐美的管理方法、飲食娛樂等生活方式、甚至某些價值觀等文化理念,因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對於實力相對較弱的國家和地區而言,其文化也是較容易被傳播和被影響的。
2、差異性帶來的新鮮感是指,有些文化基於其獨特性和神秘性,引起異域文化中人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由此帶來的傳播、接受與」流行「。
此外,包裝和營銷推廣等技巧也可能產生「引爆點」,但是歸根結底,經好不好念取決於與被傳播地區的匹配度,至於是否「普遍存在「於」各種文化背景中「,個人表示難以認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過程中,水土不服的情況大有存在。


沒想到被邀請,anyway,謝邀。那我就少吐槽,多正經討論問題吧。
說實話,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是有點怪,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一種偶然現象,還是恆成立的。如果是偶然現象,那就不消說【普遍存在於各種文化背景中】。
題主舉的例子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生產者,如作家等,能否在異質的文化背景中獲得高於其本土文化背景的人。
先不說這個問題是否成立,且追本溯源看看【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是啥意思?
偷懶百度百科一下:外來的和尚比本地的和尚念經念的好。現在多用於貶義,是說有些人做事或者處事不相信身邊熟悉的人,而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話。
有些回答已經很好了,熊希靈的答案說到底,就是信息不對稱,對此我表示贊同。他為了論述的更好,還分了(1)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文化輸出,(2)非文化輸出的文化交流,總結是因為【外行不懂內行】,所以念經念的好。其錯誤在於,不夠全面。題主的例子里,難道好萊塢編劇不知道英國作家的水平?好萊塢編劇也是外行?
另外一位,需要吐槽一下,說是心理和傳媒的原因,跟文化沒有關係。我要說,就是文化的關係。
並且總結一下這位的答案:心理原因就是好奇,傳媒原因就是媒體胡碧碧。
媒體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學傳播學也批評過媒體的許多行為,但是什麼都往媒體身上扣屎盆子,這就有點過分了。而且,這個題和傳媒有半毛錢關係嗎?【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願意根本那時候還沒有大眾傳播,題主的例子也是文化圈的事,媒體能參合的本來就不多,不會因為媒體說莫言小說好而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至於【外來的和尚那座山海拔只有500米,媒體放大之後,也許就成了5000米】,實在是無力吐槽。廣告是說可以適度誇張,那是因為廣告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藝術,但沒見過媒體敢放大十倍的,再者,即使是那也是假新聞,偽科學。而且媒體的運作機制,註定了它只會找5000米的事報道,增加關注度,不會沒事自己把500米的放大到5000米。
吐槽完畢,說說我的看法。
···························································································································
(1)最簡單的解答就是,文化差異
這裡我強調不涉及文化強弱對比。因為用文化強勢,和文化弱勢來解釋,無疑沒有切合【外來】這兩字,既然是【外來】那就有可能是強勢,也有可能是弱勢。
再者,我也不太同意這種絕對的劃分,文化輸出大國,不一定是文化強國。當我們刻意地對比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強弱似乎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國家經濟實力使然,實際上是由於經濟實力和政治地位的增強,給予了其話語權和符號權(或者說傳播權)。我們怎麼能說一種文化強於另一種文化呢?比如美國文化強於印第安文化?英國文化強於印度文化?實際上,後兩者的文化厚度似乎更加的深厚不是嗎?
所以後期塗爾乾和levi-strauss對於原始文化的研究,都表明了,無論是原始文化還是現代文化(或者說文明,文明是最廣義上的文化含義),其內在的結構都是一樣的,而且並沒有先進與落後,文明與野蠻之分。
在確定了這樣的含義之後,那麼不同文化之間的吸引力,最好的表述就是,【文化差異】。
文化並非停滯不前,文化是在不斷發展的。我們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地理因素會對不同的文化類型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我們不能採取地理決定論的姿態。同樣道理,文化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文化形態。
所以不但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文化市場總是充斥著各種旅遊文學,很多小說家、作家為了體驗生活,也願意去不同的文化環境體驗,以更好的創作。
為什麼喜歡別人的文化?如果僅僅是好奇的話,似乎有點單薄。文化差異存在的前提,更文化融合形成基礎,得以使本土文化更好地發展。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民族大融合都促進了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十個學生,代表十種文化,各自的成長環境、性格都不同,那麼他們對於同樣的一個問題就有不同的出發點(甚至有的可能會相悖),那麼如果我是其中一個學生的話,我一個人肯定不會想到那麼多答案,但是別人的答案就會給我很多不一樣的啟示,這是我花再多時間也無法獲得的東西。

(2)明白了文化差異的重要性之後,其實第二個原因就十分簡單了,那就是我們對本地的和尚太了解了。
我這裡也要強調,不是內行與外行的區別,如果都是外行看內行,那麼兩個內行公開比武,誰贏了誰就吊,這樣不行么?
主要原因是因為1)對於本地文化十分熟悉,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就像你天天都住在花園裡,覺得其實也就那樣,你拿著芳香的花朵聞久了也不會覺得香了。對於本地的和尚,他的行為模式,他能念啥經,你都清清楚楚,對你沒有新鮮感了。
另外上文解釋到,由於文化的差異(十個學生的例子),有可能外來的和尚能解決本地的和尚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樣就更容易讓人產生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感覺,儘管實際上他們是一樣的水平

以上是基於給定的條件都是相等的情況下,為什麼外來的還是比較會念經,沒有媒體,沒有強勢文化,沒有外行。如此,不是只有一種文化背景的人才有這種情況,國外也有【久仆無英雄】的說法(對應我第二點解釋)。但是我強調這不是普遍現象,所以揪住一些案例說外來的和尚也不會念經啊,這句話是錯的,我就呵呵了。【外來和尚會念經】這也只是一種可能性,況且外來的和尚不一定就會念經,比如他是啞巴呢?


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外來的一般都是當地已經比較優秀的了,和本國各種水平參差不齊的一比,就會有這種錯覺。


非專業人員。粗略表達一下本人的意見,如有不足歡迎指正。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情況在各個地方都是存在的。不知道題主想問的只是作家還是各行各業。如果是作家那就要涉及到文化理念的差異化以及小眾市場大眾化後對市場帶來的衝擊等因素。這還取決於本國民眾的思想背景、宗教信仰、開放化程度以及成熟度等等。
如果是各行各業的話,那就是因為外來的人或企業組織是抱著開拓新市場的理念來,而本地的人或企業組織在本地市場通常都是扮演著穩固市場的角色,其中區別還是很大的,因為外來者可以各種奇思妙想來開發市場,而本地很難做到,因為你的受眾已經基本劃定。以上說的是已經逐漸發展起來的本地企業或個人在遇見外來者的情況。而兩個同時起步的企業或個人比拼的那就基本沒什麼外來者的說法了,大約就是資金,技術,資歷,受眾面選擇這些公司之間差異化的事了。 本人還年輕,是個小菜鳥。大家下手輕點。


無他,因為這《經》本身就是外來的


對於本意中的和尚而言有照顧掛單僧的意思。外來的和尚優先主持佛教活動有利於佛教的學術交流和雲遊物質條件的積累。
在其它行業第一是自己水平差,讓外來者趟雷。在信息閉塞的古代外來人即使當了失敗也不會對名譽造成什麼影響,所以外來人更敢於大膽嘗試。敗了就去下一家,如果成功了反而增加一份市場。


人們都有有傾向性。弄個黑和尚來中國,就不好念經。


其實還是靠實力說話。如果外來的和尚沒實力,就成了「XX的產品還不就是那樣」。。。。。


對無知事物的敬畏和好奇


買了口新鍋當然想用起來啦~用完了才知道有些鍋會漏,有些鍋不會漏


說個有意思的現象。
我們本地的一個coser。
在外地很出名,因為參加過某世界級比賽並拿了名次。
但是在我們本地嘛…
台上這個大姐是誰……


信息不對稱而已


跟心理與傳媒有關,與文化關係並不大。

先說心理,簡單的說就是不明覺厲。人會對未知的東西心懷恐懼。孩子害怕黑暗,因為黑暗中可能存在未知的東西。開了燈,一切一清二楚了就不害怕了。恐懼與與敬畏是近義詞。我們對未知事物的敬畏也與我們對身邊的和尚總覺得已經了解了,而外來的和尚因為來自另一座山另一座廟,那裡的情況我們不了解,換種方式說同一個問題,你都會覺得高深。

現代傳媒放大了這一點。媒體需要獵奇與噱頭,需要賣點。外來的和尚那座山也許只有海拔500米,但經過媒體放大之後,也許就成了5000米。經過反覆報道,我們都成了傳媒的奴隸。


推薦閱讀:

怎樣克服「害怕自己的弱點被他人看見」的心理?
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會覺得正在經歷的事情、場景似曾相識或是夢見過?
馬克·扎克伯格的新年計劃為什麼都能實現?
能不能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電影《午夜凶鈴》(日版)中的錄像帶內容為什麼讓人看了有恐怖的感覺?
擁有著怎樣的人生以及怎樣的處世態度的人才不會感嘆時光荏苒,白駒過隙?

TAG:文化差異 | 文化 | 社會現象 | 傳播學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