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是什麼,開悟的人如何了如何看待事物?
開悟是什麼,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狀態?究竟怎樣才能開悟,才算開悟?是要觀察覺知自己嗎?那如何去做呢?開悟的人如何看待事物?你看到的世界是你心裏面的世界,一切都是你念頭的結果,思維專註於當下,不執,不住,不取,只是看見!是這樣嗎?還有什麼呢?
開悟這個詞已經被某種程度的濫用了,但多數情況是指破除了二元對立的一種狀態。
細緻描述下。你在做任何判斷時,比如1是整數,除了1和整數外,還隱含一個作判斷的主體,這就是自己。這就產生了二元,即觀察者和被觀察者(或者說判斷者和被判斷者)。任何判斷都是。
我們做判斷時都是假想一個自己,然後這個自己和其他部分發生交互,最後這個自己認同了這個判斷,這個判斷可能和這個自己有關(比如我愛吃蘋果),也可能無關(比如1是整數),但不管怎樣都是有這個自己存在,不然這個判斷就不存在了。這個自己和自己之外的東西是分離了,這就是產生了二元對立。
這個自己是什麼,是真實存在的嗎?實際只是虛構出來了。我認為我是對的,這裡有幾個我?不是兩個,而是四個。第一個是「我」是對的中的我,第二個是「我」認為中的我,第三個是作判斷的我,也就是做出「我感覺我是對的」這個判斷的我,還有最後一個,才是真正的我,這個我不能形容,一旦形容了就不是真正的我了。現在知道了我們天天用的我其實指代的是非常混亂的。最簡單的判斷,「1是整數」。這就剩下了兩個我,但這兩個都確實存在嗎?真正的我必須存在,那認同這個判斷的我呢?
待編輯
但「我存在」里這個我是什麼,情不對勁——這些我顯然代表不同的東西,又怎麼會和作這個判斷的我又等同。沒有這個虛構的我,我們說的任何一句話都不應該包含我字,不然這個我一定是虛構的,它確實指代這某些東西,但並不是我,而且我的身體(我穿著灰色衣服),我的心情(我很快樂)等等。
那還剩最後一個我呢?就是覺知。它不會作判斷(因為一旦作了判斷就會產生一個虛構的認同這個判斷的我)。一旦不作判斷了,這個虛構的我就再沒必要存在了。
這樣才沒有了二元對立,這樣的狀態就是開悟。
在開悟狀態,人不會作任何判斷,包括「我開悟了」,因為一旦作出判斷,二元對立就產生了,人就已經走出開悟狀態。
問怎麼開悟的話,沒有一種確定的方法。但目的就是讓自己不再做任何判斷。
開悟如何看事物?只是覺知,而不作任何評價,就像看什麼事物,那個事物就是自己了,沒有我和我看的事物的分離,自然不會產生任何評價。
感到自己與宇宙是融為一體的,我是整個宇宙,也是我自己這個個體。好比是你能體會到自己即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也是整個大海。就是佛教中的「無我」狀態,卻又是「有我」的狀態。具體在生活中會有什麼變化呢?照樣還是有悲傷有苦難,但是哀而不傷,苦而不痛。不會抗拒自己的負面情緒,但是也不會沉浸其中。就像天空會有烏雲密布的時候,但是這並不會改變天空本色的蔚藍。
是故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當來世人。於我法中種種貪著。種種邪見毀壞我法。
舍利弗。若人但貴持戒多聞禪定。當知是人不能凈行沙門諸法。我則不說此人名為沙門婆羅門。
舍利弗。若人於一切法無我。如實知無我。一切法本來無所有空。能如實知無所有空。是則不以持戒為上 多聞為上 禪定為上。何以故。舍利弗。諸法實相無生無起。於中無法可為上者。舍利弗。是諸法如實中。無持戒者 無破戒者。何況貪著而以為上。
舍利弗。是名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一切法無相 自相空。無我無人。若有是忍。是名行者。是名得者。是人名為以信出家。應受供養清凈布薩。是人則為人中之天。
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一義。所謂離也。
何等為離。離諸欲諸見。欲者即是無明。見者即是憶念。何以故。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 見即是邪。
舍利弗。善法中見。我亦說之名為邪見。
何以故。舍利弗。離欲寂滅中無法無非法。無善無惡。是事皆空。遠離諸結一切憶念。是故名離。
舍利弗。無上道中諸欲永息。何等諸欲。謂邪不善念。若我若我所。作相事相。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諸欲永息。
開悟,禪宗的詞,見到本來面目。我的詞,知曉生命的真相。這個生命,不僅僅是自己的個體生命,更包括宇宙一切的生命。因為本來就是一條命,是整體性的存在。見到這個,是開悟。
怎樣才能開悟?「不執,不住,不取,只是看見」,這個對呀,是開悟的核心方法。但不是思維專註於它們,思維在唯識論里屬於第六識,要證悟,需要八識都轉識為智。所以,不是普通的頭腦意識,頭腦思維。至於是什麼,要通過實修、做功夫,才能體驗到、了解到,沒有第一手的經驗,說了也不明白。
開悟的人如何看待事物?你開悟了自然就知道了。沒開悟,怎麼說也白搭。因為,超越了你過往的所有經驗,你的頭腦無法理解。
願意共修的,歡迎加QQ群:129122364。開悟即禪宗明心,經中說為證真如。即是找到第八識如來藏的所在,能現觀其在三界運作過程中具有真實與如如的體性。「此即般若密意」。重點是第六識須得轉依如來藏的真如性而安住,若轉依不能成功,則雖知密意,亦不名開悟。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則轉依後站在如來藏的立場,所觀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何以故,大菩提離一切分別故。
醒了,再入夢(依然正常生活工作),完全隨緣。
同意樓上的: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我就自己的看法深化一下。————————————————————其實開悟是很難說清楚的一件事,而且由於沒有「行業統一標準」可以給公眾明示,開悟與否基本全憑個人感受。但我相信你開悟的時候,你一定會察覺到當中明顯的變化。 —————————————————————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我們就不斷地接收並接受許許多多的經驗和信念,比如在這個世界生存的必要經驗「餓了不吃飯會餓死」、「渴了不喝水會渴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把這些「生存經驗」和周圍的人事物關聯起來,童幼兒時候「媽媽/親人如果不愛我我就會很難生存下去」,生存是所有物種的第一訴求,在小時候這是正確的經驗。但慢慢長大後我們會有這樣的關聯鏈:
—————————害怕工作做不好→害怕被上司訓話→害怕丟掉工作→害怕收入變少→害怕滿足不了周圍人對自己的要求→害怕自己沒有價值→害怕自己不再被愛→(「媽媽/親人如果不愛我我就很難生存下去」。)→害怕不能繼續生存。
—————————各位可以看到我自己的這個邏輯鏈,雖然每一環的推理都不是完全準確的,但和周圍的聲音整合起來卻是無比強大且堅不可摧的「信念」。無數的生存邏輯鏈像鐵鏈把我捆綁住了,所以我覺得不自由,恐懼,焦慮,難過。
—————————「一切法」包含我以上說的「信念」,難道不「皆是自心」嗎?
———————————————————————
「而無所著」:我用的辦法是做減法,「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每天清理一些,慢慢就會輕鬆起來,這裡推薦《零極限》系列的書籍,但最好先聽聽JT叔叔的莊子,放下辯論心讓更多新信念能流進你的心裡。
天天大路通羅馬,所有的一切只是因為我只想做個快樂的普通人。
以上,謝謝。
我仍未開悟,但已體會這是一種逐漸鬆綁的感覺,你會在心裡感覺很平靜、自由、喜悅,能夠讓生命隨意流動,隨意呼吸。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
開悟就是不在頭腦里生活 沒開悟是活在頭腦里
名曰開悟,實無開悟。為化眾生,故名開悟。能悟之者,便是開悟。
幸福地生活下去。——維特根斯坦
不知道算不算開悟
記得在高中的某一天,可能是上午天氣不怎麼好的樣子,正在上課,這是背景。
突然,感覺心裡什麼塌了,腦中(心中?)有圖像閃過類似殘桓斷壁的畫面突然就塌了,當時我的感受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有些懵逼。因為太突然了(?????)
說說我的感受吧
就好像我以前建立的一些觀念瞬間就塌了等待我去重建,而塌掉的廢墟正好成了待建的磚石。其實也有點不知所措,就好像本來已經立足小樓突然小樓沒了周圍一片空有些茫然。
當然並不是經過這我就開了掛,更像是有了不同的視角,遇事的態度也有了變化。
不知道這算不算開悟或許是到了該塌的時候也到了該改變的時候
幸好我事後有回味有重視,這次改變對我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前提。
如果你問的是佛陀的覺悟,那麼覺悟是指,一個人修學已經完成,不再有任何惡意的趨勢,身心不再輪迴。
不高推聖境,也不妄加揣測。有一道題,你苦思冥想三個小時,忽然想到怎麼做了,那一瞬間也是悟。dota練了100盤忽然得心應手了,也是悟。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大徹大悟之前是經歷了很多次的悟的
個人觀點,踏踏實實修行,自然會知道
等你在佛教里混得資歷高了,或者想騙錢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色空不二也很二這種繞口令能夠娓娓道來了,就說自己開悟了,妥妥的有好處,你懂的。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開悟起碼得是初果聖人才行。否則不靠譜,有妄語之嫌。
『教外別傳』必須經得住「教內認證『』,否則很危險。
開出本有,悟出本無。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最簡單的道理反而無法說清。
開悟之前是砍柴挑水,開悟之後亦是砍柴挑水。
用科學角度解釋佛學中的開悟是最能容易理解的方式之一。佛學中一直在解釋真我的存在,其實就是啟動右腦思維能力,雙腦共鳴能使松果體活躍起來。松果體類似收發外界信息的一台機器,似乎能通過腦電波與其他電波構成一個網。大腦接收信息量突然增大效果,學習新技能很快就掌握核心,可以說好多東西並不是通過學習就可以快速掌握要領。通俗講就是有了悟性,理解力超常。內心無比平靜,對突然要發生的事情可以在發生之前感知的到,如果願意可以提前把事情導入另一個方向。這些應該和佛學中開悟的能力非常相似吧。
開悟就是你知道自己開悟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