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缺愛?
我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到八歲,爺爺奶奶甚是疼愛,八歲後和父母一起生活,爸爸媽媽跟我沒有太多的情感交流,更多的是關注學習,但學習也只是關注到三四年級等我可以自主接受知識便不再管,所以一直以來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問題都是我自己處理,我一直覺得父母對我的了解是相當片面的,再加上隨著成長的豐富我已經變得會隱藏自己。只能說是他們不知道我的具體三觀和很多處事態度方式,情感上我不依賴父母朋友,更多的是依賴男票,但依賴結果不盡如人意,現在一個人。。才知道獨立也分生活和情感。。。這算是整個社會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關注度不夠,還是我缺愛了。目前而言,個人不存在什麼嚴重心理問題,只是疑惑頗多。
後加:偶爾看知乎,功能運用也不熟練,提了一個無病呻吟的問題,謝謝有人回答,我是那種容易感覺到孤獨和彷徨的人。倒不是留守兒童了。與情感匱乏相反,會有源遠流長和滾滾不息的愛和思念,哈哈,沒有人太懂,還是多讀書吧
《愛只等你打開》
現在我終於明白
愛,有溫暖
當然,也有傷害
得到的總覺得沒有那麼美麗的色彩
缺失總讓人費心去猜
更多的,是耿耿於懷
你想念你的爺爺奶奶
想念他們對你的疼愛
也不再對其他人抱有依賴
它們就在門外
只等你輕輕打開……
謝謝邀請。
題主啊!關於愛,這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我致力於男女之間哲學的研究,也還沒有弄清楚。不過,我倒是可以給你一個公式,如果你有這種表現,證明愛是存在你身上的!
公式就是: 一種無緣無故地思念。
如果你符合這個定義,那麼你是有愛的!你是有著豐沛情感的人。你終會有一天: 如奔騰黃河之水的愛,將你圍繞,傾倒在某個人,或者幾個人身上。
那麼再來說你的個人成長。
其實我們如果對心理學有過了解,就會知道有個被公認的概念: 共享環境,非共享環境。換句話來說,你的性格塑造,你的思想,你的成就,都是由非共享環境決定和影響的。那麼在這個概念中,我們所說的 共享環境 是指的家庭生活,與父母,姐妹,親戚的相處。這些對你沒有太大影響和作用。你更多的是靠與外界的聯繫,與朋友的交流,在學校,在社會的磨礪。
還有些極端的科學家和遺傳學家,認為我們都是基因編碼好的,從一出生,每個人就有著預估的結局。有的認為,愛也就是個腦部激素的分泌。這些理論有一定市場,但是感覺,把科學又變成了全能的神,又陷入了另一種迷信中。不過,我們可以學習到,其實,愛這玩意,沒那麼重要,也不過如此。
「有愛」或者「缺愛」都是一個偽命題,每個人的愛,我認為都是一定量的!有著彈性,可松克緊,可進可退。只要你,突然一下子,有了無緣無故地思念。那麼你的愛與任何人都不會不同。
有了愛,你就生命力更旺盛。我和許多炮友都說過,每次和你們做愛,我其實不完全為了自己的慾望,更多時候,是思念。思念與她們的過往,做愛作為一種男女最和諧,最暢快的交流方式,充盈了情感。我記得一部小說里說過「做愛就如同握手,友誼天長地久」
沒有人缺愛,你是一個獨立的人。你的成長與家庭亦無關。非共享環境決定你的現在,好好去愛,好好去生活。謝邀~肯定不是題主邀的我。
要是題主邀請我肯定不回答的~
太沒禮貌了。
先說給題主的話~
好一句沒有人太懂,還是多讀讀書吧~你說這句話之前回答的答主可能沒人懂,你讓之後回答的如何自處?
題主你缺的不是愛~你缺的是家教,腦子和心眼。
缺少教育,這句話既是吐槽你也是回答你
看在心理學方面關注我知友的份兒上~
我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已經在很多回答中說過。
凡是沒有被遺棄的被虐待的被冷暴力的同時感覺缺愛的,都是感受愛的能力比較差。
感受愛的能力是需要教育和練習。
或者會付出愛的人,才更善於感受愛。
因為你處於愛意做過一件事之後,你才更容易在別人對你做這件事之時明白別人這麼做是出於愛。
無論你說的沒人太懂,還是多讀書吧這句話是指你自己要回去多讀書還是吐槽強答的答主回去讀書。都能證明你缺心眼。
像我這麼有心眼的人說不出這種會讓人產生歧義的話。
懂了嗎?
不是世界給你的愛不夠多,是你對愛不夠敏感,發現愛的能力差~
但是有前提,前提在上面寫過。
題目是,什麼才是缺愛?
很缺營養一樣。有人缺營養是因為吃的不好。有人是因為消化吸收能力不好。
大多數人缺愛都是感受能力太差。
我之前做過一段時間公益的家庭教育。
絕大多數的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的。都是教育問題。
教育好了,回家就明白現父母多愛他們了。
其他品種的愛也是一樣,感受不到,主要是感受能力有問題,和理解能力有問題。最常見的嘮叨你,嘮叨你的原因是愛你吧~不愛你老夫可以省省時間精力嗓子。但是誰能理解嘮叨是愛呢。【寫在前面】
1「我愛你/必先愛我自己/否則,我無法愛你/而你,亦當如此」——節選自《如果我愛你》。
2「人生,是一場修行。」一切的改變之道在於自己有一顆修行之心。
3必須要明白的一個問題:愛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能力?
下面進入主題:
【缺愛問題是心理學難題】缺愛這個問題確實是心理學界非常頭疼的問題,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問題近乎無解,也有諮詢師確實認為只有運氣非常好遇到一個非常好的愛情對象才可能治癒,但這比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大不了多少。
為了徹底分析清楚並解決這類問題,我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下面簡單說說。
【缺愛缺的是父母之愛】
這一點首先要明確,你缺的不是愛情,而是親情,是小時候父母對你愛的不夠,或者忽視太多,或者批評太多,或者帶有很多虐待成分導致的。
【缺愛會導致什麼】
缺愛會導致歸屬感缺失,安全感嚴重不足。會讓人要麼苦苦追尋有個依靠,對她稍微好點的人她會覺得是救星,但是不久以後發現並不能填補自己的心靈空虛,又很失望;要麼放棄對愛的追尋轉而過度追尋自身的安全感,比如對成功的過度渴望,對財富和權力的痴迷,害怕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內心,無法容忍自己的無所事事。缺愛者由於沒有歸屬感,對社會他人是缺乏信任的,與人相處也是交易關係的思維,缺乏情感互動,人際關係不理想。
對於有志青年,一生非常努力卻總在重要關頭掉鏈子的人,請注意:缺愛還會造成你的成就恐懼。對成功的追求可以轉移內心的痛苦,但是真的成功了之後,就沒有更好的目標來轉移內心裡愛的缺失造成的痛苦了。所以,每次即將成功時,你會非常緊張,害怕這一時刻到來。
【被愛包裹的控制】除了忽視、虐待、神經質會給孩子的親密關係造成強烈的不安全影響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共依存症」的現象,就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造成孩子自我邊界不清晰,無自我控制能力。這種現象也常出現發生在伴侶關係中。
【愛情能夠給你帶來的是什麼】
這一點也是需要清楚的。缺愛缺的是父母給自己的無條件的付出、關注、包容、支持、信任、鼓勵,而愛情構成的三元素是友誼、激情、承諾,愛情是美好的,但愛情是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是平等的,並不能代替親情。
【缺愛者希望得到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缺愛的人希望得到的愛情,是對方無條件付出,對自己的任性、衝動(各種退行行為)非常包容,「一個非常溫柔的人」「一個對自己無微不至關心的人」「一個趕不走的情人」「一個能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這樣的完美愛人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里,但是很少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缺愛者的愛情模式】
1用控制欲和佔有慾來彌補缺愛心(男性喜歡),客觀上限制了對方自由
2用反覆考驗對方的方式來驗證對方對自己的真心不變(女性喜歡),客觀上打擊了對方的積極性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是二次打擊】
缺愛者的人生中會有很多的不舒服,比如容易誘發抑鬱症,容易焦慮,人際關係處不好,無法理解人情世故,等等。但是最慘烈的悲劇還是不斷重複的愛情悲劇,因為把對方當成救星的這種強烈希望一旦破滅,給心理造成的是嚴重的二次打擊。為什麼會希望破滅,因為期望太高了。愛情是平等的、自由的,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撫慰心靈,但不是為了治癒心靈而存在的。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時常上演】
本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不容易遇到,慈父或者慈母精神的愛人更是很難遇到,一般人對愛情的態度都是平等的,我為你付出你為我付出,真心換真心。
當然,我想說的倒不只是缺愛者很難碰到對自己非常好的人,而是即使碰到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他也很難填補你所需要的那種情感。要他既做愛人又做家長,還要經受種種考驗,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真的很難做到。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但是對他(她)而言是一種能量的快速消耗。結果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
還有種愛情悲劇:有些人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父母一定會反對的人,之類的。這讓他(她)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即我能預見到自己的戀愛失敗,所以找那種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的,反而可以敞開心扉去愛,到時候分手也是現實導致的,不至於那麼痛苦。
【結論:愛情可能拯救不了缺愛】
愛情很美好,缺愛靠治療。治好再來愛,生活更美好。
【結論之外:缺愛是會「遺傳」的】
缺愛者因為沒有足夠的愛,對子女也不知道如何付出足夠多的愛,這就導致子女也缺愛,子女長大後成了父母,又對他們的子女如此。這種輪迴,只有自身的成長才能打破。
常見一些父母,非常努力奮鬥,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非常高,看起來非常優秀,但是缺愛仍是自己難以面對的痛,與孩子也缺乏情感交流。他們為什麼無法忍受失敗、忍受平凡,因為他們害怕停下來與自己內心交流。
【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在很小的時候是要靠父母給予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母親溫柔一推,讓孩子慢慢可以獨立得擁有安全感,這是很重要的「心理斷乳」過程。如果缺少這一步,安全感的建立就會有很大的難度。
缺愛,不止與父母如何對待自己有關,與父母之間是否相愛也有很大關係。父母的假性親密關係,會導致對孩子的愛,往往存在情感障礙。很多孩子說「父母很愛自己,物質上很能滿足自己,遷就自己,但是精神上的表達是非常貧瘠的」,就是因為父母自身的情感精神領域並不滿足。
【戀愛心理問題】
缺愛的人遇到的問題遠不只是缺乏安全感。
馬斯洛曾說過,人必須客觀認識現實,在世界的浪潮里前行,才能放下幻想與偏執,成為更好的自己。
缺愛者的心理表現在下面幾段中有詳細敘述,但在戀愛中最常見的三種心理問題是:厭惡、恐懼、羞恥。厭惡與評價焦慮有關,恐懼與孤獨無助有關,羞恥與情感挫折有關。這些心理現象往往源於早年,重現於當下。
佛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即能量。放下對他人的屠刀易,放下對自己的屠刀難,若能放下,立地成佛。
視他人面目可憎,視他人心生畏懼,視他人羞愧難當,皆因色相誘發心魔所致。心魔非秉性而生,而是創傷所致。
缺愛者在戀愛中渴望得到愛自己的人,而不是追求自己愛的人,是把自己擺在了被照顧者的位置上,在戀愛關係的最初,就是心理不平等的關係。
缺愛者,小時候缺少好好被愛的經歷,很多心理功能發展受限,集中體現在愛別人的能力和勇氣的喪失。
【不要過度怪罪父母】
「 孩子,不是你不夠好,父母只是無條件的恨你而已。真實的世界會遠遠比家庭溫暖,承認過去的真相,就有機會創造未來無數的可能。所有的苦難,且讓我承擔,且於我終結。」,看了以後我覺得很震驚,心理學界對父母斥責的無形火焰越燃越烈,越燒越猛;對自我的崇拜越演越勝,越唱越嗨,真是可怕!不得不說幾個觀點:1、沒有哪個父母會無條件恨孩子,那是否定哺乳動物特性的。只有可能是創傷重演、或者處境堪憂遷怒孩子。
2、創傷重演,也可以按傳統精分來說,叫強迫性重複,是父母通過讓別人受苦,好讓別人能體會自己曾經受過的苦,好讓別人能理解自己心裡為什麼痛苦過度,以至於防禦扭曲。
3、當父母創傷重演的時候,孩子確實是很無辜,因為非健康心理的成年人(包括心理諮詢師)都沒有能力去覺察和照顧到對方的潛在用意,孩子更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孩子會被傷害。
4、但是父母就算看起來是「有意傷害孩子」,這個「有意」也不是對孩子的恨,而是創傷的重演。
5、自我崇拜,會陷入不健康自戀,不必展開,很多諮詢師已然身在其中。
6、愛他人、也愛自己是心理治癒的終極衡量標準,恨他人、過度愛自己則不是。
【缺愛心理特徵】
- 幻想。情感層面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情是對方幫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對方,而是傾向於理解為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促使事情實現了。
lithromantic性向:一個人沒有被你追到,存在於你的幻想中的時候,你會覺得非常親密情感非常濃烈;而一旦被你追到,從你的幻想拉回到現實之後,你會覺得非常討厭非常想跑開。
- 偽裝。因為現實生活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但並不真的投入感情。
- 善變。在不同場合,就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因為都不是內心的自己,而是適應性的產物。
- 隔離。「與他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看不見的膜隔著」這種描述比較生動得描述出了隔離的狀態。如果在身邊的對方如果不說話也沒表情,就會覺得對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為自己無法走進對方的心,與對方的心是隔離的。
- 脆弱。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收基於現實能力的批評或者現實挫折的打擊的時候,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感會進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裡推,因為在那裡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 羞愧。自己知道自己內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對自己好的人,會覺得內疚難當,所以會排斥對方進一步走進。
- 嫉妒。對有自主創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現為不屑、討厭、不屑一顧、攻擊、敵對,但是內心是非常嫉妒。如果身邊的人比如異性情侶關注這樣的人,會表現出極端的憤怒和不安。
- 掩飾。掩飾自己的問題,喜歡觀察他人評點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問題,不敢暴露自己。比如需要得到諮詢幫助,但是不願真正按照程序付費諮詢,而是希望和諮詢師成為朋友關係,來間接獲得幫助。
- 自戀。需要別人不斷吹捧自己,喜歡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並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覺像在演戲,內心根本看不起別人。
- 膽怯。走出幻想,走進現實,就意味著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紀越大,越不敢這樣做。現實總是會對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出懲罰,但是即使被現實傷害得傷痕纍纍,也不敢直面現實。
- 刺激。表面可能很文靜柔弱,但是內心對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包括酗酒、煙癮、狂歡、縱慾、施虐、受虐等。
- 安撫。通過引誘別人來吹捧自己、臣服自己,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撫自己的內心空虛。
- 抑鬱。採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時候,或者被「發自內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襯自己幻想世界的虛弱的時候,就會陷入抑鬱、自我否定、沒有動力。
- 失控。面對自戀幻想被打破的時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場景的言行可能會發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縱別人認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戀愛關係里,稍稍發現對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會有強烈的失控感。
- 社交恐懼。缺愛者大都訴說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學時光,都一心學習,人際關係也不錯,但是進入複雜的宿舍生活或者社會社交圈,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時,就變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為之前專註於書本,可以給自己逃避社交一個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的時候,厭惡與依賴的衝突就無法避免得呈現出來了。
- 愛情悲劇。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另一種愛情悲劇,是對愛情本身的放棄,由於對愛的無能,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反覆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或者根本不愛的人。這讓他(她)避開對真愛能力缺失的羞愧、焦慮和自我否定,從而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
【反思他人觀點】
反思傳統治療:傳統治療尤其是傳統精神分析治療、靈修,往往是在助長幻想,甚至是在同時滿足諮詢師自己的幻想。每次聽到數百次甚至上千次的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的時候,我覺得諮詢師和來訪者可能犯了一些基本錯誤,讓他們都非常陶醉於這種與現實脫軌的咨訪關係裡面。真正有效的治療不用很多次。
反思傳統勸戒:過分強調」自我接納「的傳統治療,可能讓你沉溺於幻想;過分強調」尊重現實「的長輩勸戒,則會讓你失去內在的能量。內心的幻想、想像並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失去了與現實的正確聯結,要完成這種聯結,是一個將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封閉內心與現實他人通過某種內在動力完美結合的難題。
【「陌生人情境」實驗】
以下資料,通過實驗證明兒童早期依戀類型具有穩定性,也就是說非安全型的兒童,在成年後也會持續表現出迴避、抵抗、紊亂傾向,也就是所謂的缺愛特徵。
MaryAinsworth和她的同事發展了一個著名的方法「陌生人情境」將幼兒和學步期兒童分為四類。
- 安全型|安全型兒童才在主要養育者在場時很樂意進行探索活動,會因出現陌生人而產生焦慮,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受到悲傷,當照顧者短暫離開後又回來時,兒童會迅速尋求和照顧者接觸,而重獲接觸便可以讓兒童安心。從兒童會重新開始探索和遊戲的角度來看,這種從過激的紊亂狀態中恢復是平穩和完全的。
- 焦慮迴避型 | 分開並不會使他們那麼焦慮,但當照看者返回時,不會自發地尋求親近,有些幼兒並不表現出照顧者和陌生人的偏愛。
- 焦慮抵抗型 | 當照顧者離開時傾向於高度煩惱,並且表現出比較少探索和遊戲,但重聚時不能很快平靜,表現出掙扎,僵硬,繼續哭鬧或生悶氣。照顧者的在場和安慰的嘗試並不能使他們安心,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似乎干擾了他們通過親近獲得安慰。
這兩種不安全型呈現出過分防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來處理情緒激動和矛盾,因為他們似乎不確定照顧者是否會承擔調整他們情緒激動的工作(Main Weston, 1981; Sroufe, 1990)。
- 紊亂困惑型
| 第四組幼兒則呈現出一系列不定向的行為反應,給人一種紊亂和不定向的印象(Main Solomon, 1990)。幼兒呈現出冷漠的,興奮的,不安的,即便是照料者在場都想從情境中逃離的願望,被稱為紊亂困惑型。
普遍認為依戀類型相關的行為基礎於兒童採用的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因為情緒調節主要通過兒童的主要養育者的幫助得以獲取,兒童的策略無疑就是照顧者對其行為的反射。
- 安全型兒童的行為基礎於和同調的照顧者正向的互動,養育者很少過於情緒喚起,並且能夠幫助兒童從自發出現的紊亂的情緒反應中重新平靜下來。因此,他們能夠在應激狀態下保持整合,負性的情緒被幼兒當成是溝通的功能而不是危險(Grossman et al., 1986; Sroufe, 1979, 1996)。
- 相反,我們推測,由於照顧者的人際和社會的壓力以及對兒童的忽視,甚至怨恨,焦慮迴避型依戀兒童的情緒激動並沒有被照顧者平復。同樣地,如果兒童被過分侵入的養育方式過分激起,他們也會過於調整自己的情感,並從可能會激起其情緒的情景中逃離。
- 焦慮抵抗型兒童則調節不足,他們加強苦惱的表達可能是為了努力引起預期的照顧者回應。這些兒童對威脅的感受逾限很低,會變得過分專著於同照顧者保持接觸,但當接觸來臨時卻又顯得很挫折(Sroufe, 1996)。
- 普遍認為紊亂困惑型的照顧者既產生恐懼,又提供安慰,因此,依戀行為系統產生了強烈衝突的動機。並不奇怪,嚴重忽視,身體或性虐待經常和這種類型相伴隨(Cicchetti Beeghly, 1987; Main Hesse 1990)。
對陌生情景試驗中的兒童的跟進縱向研究:對青春期和年輕成人的AAI( 成人依戀訪談)研究戲劇性地呈現了依戀的穩定性(Georgeet al., 1985)。AAI詢問被試童年的依戀關係和對其現在的意義。這個實驗依據Main Goldwyn (1994)的評分系統打分,這個系統將個體分為安全自治型,不安全迴避型,不安全專著型,或由於喪失或創傷導致的未解決不定向型,分類根據他們對早期經驗的敘述的結構化的特性。(自治的個體清楚地評價依戀關係,把依戀關係看成是極其重要的,不安全的個體則不能很好地整合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和經驗對他們的意義。迴避型的人否認和貶低早期的關係,專著型個體在他們現在和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里傾向於困惑,生氣和被動。兩個研究(Hamilton, 1994; Waters, et al., 1995)顯示幼兒和成人依戀類型分類68-75%的相關。這證明了依戀類型在整個生命期間的明顯的穩定性。用其他的成人依戀的測量方法也有相似的發現(Hazan Zeifman, 1994)。
有更多的證據顯示,依戀關係可能在困難和剝奪的跨代轉移上有重要作用。安全型個體的小孩和他們有安全依戀的是其他類型的3到4倍(van Ijzendoorn, 1995)。甚至,在兒童出生前就對父母依戀類型進行的評估的預測性研究中,結果也是如此 (Benoit Parker, 1994; Fonagy et al.,1991; Radojevic, 1992;
Steele et al., 1996; Ward Carlson,1995) 。這些發現強調了養育質量在兒童依戀類型上的重要性。我們實驗室的這些發現說明:除了氣質,以及像經驗,社會支持,婚姻關係,精神病理,人格這些情景性因素,父母養育的依戀類型也有預測作用(Steele, Steele Fonagy,準備中)。至於說到依戀類型和人格障礙的聯繫,我們可以預期在幼兒安全感的決定因素和犯罪行為的長期預測因素有廣泛的重疊。
據統計,中國安全型依戀者占統計人數的15%左右。
缺愛的人都有哪些表現?怎麼改掉這些? - 盧思行的回答
小時候缺愛長大後如何正常愛別人? - 盧思行的回答
抑鬱症痊癒是一種什麼體驗? - 盧思行的回答
別人對你一點好,你就會想,哇他對我這麼好,我一定要報答他。很多時候別人只是順便而已。
過年時回家看到叔叔的第二個孫女,我就覺得這個可愛的小姑娘只有四歲,她如果以後想要得到幸福需要走的路可能非常的長。因為1、真心的愛是藏不住的。2、假裝的愛也真的哄騙不了人,特別是孩子。 這個小侄女是我堂哥的第二個女兒,小名叫悅悅。她是個為了生兒子而生出來的孩子。她有個比她大8歲的姐姐琪琪。在農村其實第一個出生的女兒是比較受歡迎的,特別是琪琪是我們家裡同輩中第一個孩子當時真是萬千寵愛在一身,是一家人愛的焦點。大家都有心裡的期盼就是第二胎再生個弟弟那就完美了。幸福之家就誕生了。可是,很可惜堂嫂第二次懷孕時偷偷做超生波發現是個女孩兒,五六個月的時候引產了。然後好幾年沒有再懷孕,大家都很擔心是不是沒法再懷孕的時候又懷上了悅悅,這次即便知道是個女孩兒也不敢再不要了。就這樣悅悅出生了。可是,這是個不被期望出生的孩子啊!她的出生沒有滿足別人的期待,於是她即便長的比姐姐琪琪更漂亮也依然沒有得到像琪琪那樣多的愛。雖然家裡為了避免別人說重男輕女也沒有嫌棄可是總覺得愛她得好像有點兒疲憊。可能因為給的愛是假裝的吧。如果她的後面沒有了其它的孩子,我覺得她漸漸會得到更多的關愛畢竟她也是家裡的孩子啊!可是去年年前堂嫂生了第三個孩子是個男孩兒。這時候愛的焦點就是這個男孩兒了。我看到的悅悅的表現讓我心疼而又無奈啊。悅悅會趁著媽媽把弟弟哄睡之後的休息的片刻對媽媽說媽媽你抱抱我。悅悅會說好多大人說的話。悅悅會在過年媽媽給紅包的時候因為媽媽先給了其他孩子紅包第二個給她而放聲大哭並因此被覺得不懂事。悅悅會討好媽媽給媽媽留下糖而被家裡人認為是有心機。沒有人會覺得可能是我們無意識的動作或語言傷害了這個小姑娘。她雖然很小但是她對愛真的非常的敏感。如果她也得到過是愛的焦點的那種感覺,那麼她可能就不會因為媽媽先把紅包給了另一個孩子就大聲哭著問媽媽為什麼先給他紅包不先給我。她心裡是缺愛的,好像即便是給再多的愛都滿足不了。因為她覺得那些愛是我要你們才給的。 她的出生不是她的錯,媽媽給不了她她想得到的那麼多的愛也不是媽媽的錯。可是她卻是要帶著缺愛的傷害走很長很難的一段路了。 為什麼我會這樣關心悅悅呢?因為我也是個為了生男孩兒而出生的女孩兒啊!而且我還沒有悅悅命好。我的姐姐比我漂亮啊。 最後悅悅的表現告訴我,缺愛的人會渴望愛可是也不相信愛。如果幸福需要愛的話,那不相信愛的人會有多遠的路要走啊!
什麼是愛呢?依我看,就是一種溫暖到你,感動到你的情感,讓你有安全感,歸屬感和依靠。
缺愛,就是缺乏依靠和這種溫暖的感覺。
為何會缺乏,一部分是無法避免的外部因素:父母不在身邊,一部分是無法忽略的主觀思想:對自己下了「缺愛」的定義。
其實,爺爺奶奶肯定愛你,不然他們可以自在地頤養天年,幹嘛要帶著你呢?
只是可能代溝太大,方式不對,讓你有了「缺」的感覺。
學會多讀書,這是你意識到的很重要的一點。書讀多了,視野廣了,心胸自然寬了。
The burden will be your gift
缺愛是肯定的,我和題主一樣,也和中國廣大幾千萬人民一樣,都是所謂的留守兒童,我只知道,將來一定不讓自己的孩子留守TAT
不會正常生活。
打個比方,我的生活就像在減肥。不減肥的人不會去計較一日三餐和運動喝水,呼吸,睡覺……而減肥的我就會去算清楚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熱量,卡路里,主食、肉類、蔬菜、水果比例如何。好像生活中每件正常的事都需要去學著怎麼做,每件事都會去去想因果,而且做完都會自己打成績,自己評價合不合格,而結果通常又是負反饋,總做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
太缺少認同感,畫地為牢,做不好自己。下面是昨天寫的幾句話,算是一點自我解脫。
我就是我
是我的愛人
我的仇敵
是慾望本身
像誰都讓我難過
像誰都不可以
有人的時候,逗比屬性百分之百,一個人的時候,孤獨無比。總之,外向的孤獨患者。
我的童年是跟著奶奶一起的,父母在外打工,五年級的時候媽媽回來跟我們一起住,因為我有了個妹妹。然後中學的時候我通校,作業很多,沒有太多時候很父母妹妹交流感情,三年高中,每個月在家兩天,寒暑假共計四十天。後來外地上大學,僅寒暑假在家,再後來我在外地工作,更少了回家的時間。目前我已婚,育有一女。自己帶孩子,因為不想再讓女兒有自己那樣的經歷。情感方面,我個人認為自己缺愛,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導致相戀多年的愛人被我作走,同時我也封閉自己,不肯交付真實想法,明明可以坦誠布公的問題在我這裡其實行不通。
從小來自家庭的愛非常多。雖然是普通的家庭,但是家庭關係很好。
還是會依賴其他的」愛「,比如有多少男生追我這類……我也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表現。
直到有一天。。男朋友說,我這不是缺愛,是缺心眼。
有了還想要。
瞬間治癒!再也不缺愛了~!
大力水手。
推薦閱讀:
※30歲的男人,生氣喜歡摔手機,已經摔壞兩個,這是種不成熟,或是情緒控制能力弱,還是正常的心理宣洩?
※如何才能內心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