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能研究出人性嗎?

無論是神經科學研究方法,或者認知行為研究,或其他研究方法,能研究出來人性嗎?人在不同情境下,面對各種情況,人表現出的態度行為選擇是不同的,在巨大壓力下表現出的選擇,往往出乎自己意料(可能自己比原來自己想的堅強或懦弱)。人的價值觀是怎麼形成的,是後天決定,還是先天決定。如果是後天決定,後天環境是怎麼對人起作用的,先天協同的影響有哪些?如果是先天起決定作用,先天是怎麼遺傳給人的,先天可以改變嗎,可以改變成想要的理想狀態嗎,後天環境起怎樣的協同作用?具體的說,為什麼有的人會去拍AV,甚至會去犯罪覺得沒什麼,不會後悔,有什麼可後悔的。有些人做了這些會有負罪感。有的人能做到對愛人專一,和其他異性保持距離,有的人結婚了,和其他異性說黃色笑話也沒負罪感?為什麼有的人覺得打小報告,人機鬥爭,為利益耍心機害人沒啥,有的人堅決不會做,認為這是底線問題。這些神經科學能正確解釋嗎?有的人這樣,有的那樣,同樣的事情,有人的不會做,有的人會做。同樣的事情,有的人做了後悔,有的人做了無感,心理學能研究出極端複雜的人性的規律

PS,而且人性複雜之處,在於沒有絕對好絕對壞的人,我說的這些AV,犯罪,職場為了爬上去人害人的這些人,很多情境下,也會做好事,比如看到流浪老人,會心酸給點錢對方,看到悲劇新聞會流淚。平常的好人也可能因為衝動暴怒之下也可能犯罪殺人(不過激情犯罪到底算人性的惡嗎,我存疑),或者一直懷恨在心殺人,或者經不起誘惑犯罪。還有一個好人,因為生活所迫去犯罪,怎麼定義人性的善與惡呢(不談倫理層面,只談人性)

心理學,或者說有哪門學問,或者方法,或隨便什麼,能研究出極端複雜的人性的規律,請教大家。


我來幫樓主定義人性ˊ_&>ˋ在我眼裡,所謂人性不過是人這個種群為了生存和傳遞基因而對情況做出的反應而已;而相對於每個人來說,則就是人作為個體的本能。

舉個栗子:首先從先天角度說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利己主義,其定義就是讓與自己和與自己有血緣關聯(親戚)的人得以順利傳播基因。利己主義者並沒有朋友,任何非血緣關係的人都只是其傳遞基因的工具而已(不一定是交媾對象啊!)。而利他主義,其表現為無償地幫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即使犧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理論上來說,利他者是微乎其微的,因為當面對生存問題的時候,如果你選擇讓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活下來,你的基因自然很難傳遞下去。長此以往,擁有利他主義行為的人理應是越來越少的,而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可是,後天因素對人的行為也是有影響的。如果你所處的社會鼓勵利他行為,厭惡利己行為,那麼很明顯利他主義能夠維繫,而利己主義會逐漸消失。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社會是極端支持利己或利他的,因為這樣的社會根本生存不下去。極端利己=沒有/很少合作=呵呵;極端利他=大家都為了傳遞別人的基因而活=集體違背生物本能=滅絕。所以從人這個種群來定義人性的話,人性就是在維持種族延續和傳遞自己的基因之間做的妥協。

而從個體定義的話,人性是為了自己基因的傳遞而對利己利他作出的妥協。比如在知乎上回答問題的人,有的是希望獲得關注,有的是來勾搭妹子/漢子的,有的是希望自己的問題也能夠被回答,有的就是混時間—歸根結底無非是期以獲得心理/生理滿足從而讓自己有動力為自己的基因的延續繼續奮戰。


其實我很願意跟樓主討論樓主提出的多數問題,但是我要睡個回籠覺先ˊ_&>ˋ


在據說是中國講精神分析講的最好的一個老師,曾奇峰老師那裡看過一段話。
二十世紀三個人很好的定義了人性。
弗洛伊德從生物方面定義了人性。
梅蘭尼克萊因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定義了人性。
卡爾馬克思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定義了人性。
弗洛伊德是心理學精神分析流派的開山怪。
梅蘭尼克萊因是現在精神分析流派的分水嶺。

馬克思是。。。考研政治的肇事者!!!

當然,曾奇峰老師說的是不是有失偏頗,蘿蔔青菜吧。


要分析人性、學哲學可能更靠譜一些


題主問的問題,每一個單拿出來,都可以寫篇論文了。

想要 「心理學,或者說有哪門學問,或者方法,或隨便什麼,能研究出極端複雜的人性的規律」,在我看來,不是可能不可能的事情,而是全面不全面的事情
」人性的複雜「 在千百年來吸引各類學科的人們向試圖攻破它的路上努力著
而其中,心理學確實在此處領先於其他學科
普羅大眾範圍內的人性知識,心理學還是可以很全面的概括出來
但心理學同時也告訴我們,個人的獨特性遠比普遍性更值得人們去深思


題主的疑問好多啊,我嘗試回答一下。
1,心理學不是研究人性的,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而題主很多的疑問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問題,與心理學關係不大。
2,人性,人所擁有的各種屬性。人性不是研究出來的,如定義所言,是人本來就有的。只是你需要一個你能認可的解釋而已。
3,科學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是現實世界本來就存在,而科學只是發現了世界是如此存在。科學是尋求確定的,而現實世界確不是確定的,是流變的。
4,人的一切行為都不是為了合理的,它只是存在。對於世界的更為準確的認識能夠讓我們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更好的世界是讓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更合理。
5,人的行為只是自然存在,文明只是使用一些方式規範人的行為。犯罪一直存在並將永遠存在,就像觸犯交通法規的行為一樣,永遠會存在。超個速,追個尾什麼的因素有很多,法規只是管理他們而已。同樣,拍AV、講黃色笑話什麼的,這些只是存在,只是有的行為不被你認可或不被我們的文化所認可或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而被禁止,是社會的運作機制要禁止一些行為。就像穆斯林文化認為女性的頭髮是羞體不能露出來一樣,而我們卻認為這沒什麼。
最後希望題主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心理學本來就是研究人性


人性這種東西,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人是複雜的,混沌的,矛盾的統一體。

你如果只是想了解一個人,那隻要多觀察,多用心想就可以了。

但是你想了解的人,還得分等級:我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可以分為,初入世的,剛涉世的,涉世較深的,厭世的,厭人的幾種。

好比你要了解的人是怪,你要打怪,你要比他等級高才行


答題申明: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摺疊。

一句話回答問題:理論上可能,現實中不可能。

詳細論證:現在心理學相關理論上中庸的說法就是,人的性格(我認為你說的人性跟性格的關係是最為靠譜的,甚至可以說是相差無幾的)基本上是有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先天的證據在於雙生子的研究數據中展現,數據表明同卵雙生子(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在出生後就別不同的家庭所扶養,而成年以後其愛好、性格中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這證明了先天基因的作用所在,同時,兩者之間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是必然的,那麼這些不同的地方便是因為後天成長環境所引起的。那麼,到底先天佔多少,後天環境佔多少,目前相比誰也不能給出這個答案。

那麼,我憑什麼認為在理論上應該是行的通的呢?理論的基礎是建立在對基因極其序列的完全解讀,並且能有效的判定哪些基因跟哪些性格特徵是有關聯的,比方說A基因顯性的人顯著比一般的人更容易發火,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顯性A基因的人更容易發火,即使在剛出生的時候我們也能夠下這個預期。這聽起來好像很不靠譜,你還別說,我倒是認為科技發展的速度下,這是可以實現的,只是實現的時間可能不是我能夠看到的而已。

而我認為最難以實現的是驗證的過程,如果上述的技術能夠成立,那麼我們可以從現有的這幾億號人中提取出相當可觀的數據量,那麼要怎麼驗證?怎麼排除後天的因素呢?而這需要達到以下兩點要求:
(1)基因的唯一性,如果排除道德因素,克隆技術現在已經可以實現,如果實驗需要,克隆百來個基因一樣的孩子絕對不是問題;
(2)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用,我們都知道成長環境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是極其重要的,而其中我們通過回顧的方法能夠看到,在過去發生的某些事情直接影響著你的走向,比方說年幼的孩子第一次偷竊的時候,父母、教師的處理方式會嚴重影響孩子後續的成長,而這些因素在當事人當時看來並不可能有這樣的意識。也就是說,這些會影響人性格成因的因素只可能回溯而不可能預測,既然不可能預測就不可能控制,不可能控制就不可能驗證,這就是現在限制這門學科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所在,不可能像物理化學一樣,你想做個試驗就做個試驗。
理論上而言,個人認為只有通過平行宇宙的方式才能試驗,如果此時此刻我的行為有千萬種的可能,那麼就會產生千萬個平行宇宙,以此類推,那麼究其個人一生而言,哪些成長因素影響著這個人的性格形成就應該是可以被推算出來的。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得到的也僅僅是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歷程,如果我們要完全能夠預測另外一個人的性格成因,那麼理論上必須是同樣的環境,雖然能夠通過克隆技術保證某人的基因是完全一致,但是其成長環境是完全隨意的,上述能夠成立的論證便不再具有價值。因此,歸根到底而言,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是,如果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這些數據,那麼我們能夠得到的是一個傾向性的預測,這個值可以是80,也可以是90,但是不可能達到100,正如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一樣,沒有一個環境會是完全相同的。

其實,如果再追深,還有一個不解之題,就是對性格的測評,現在心理學上用量表,用內隱各項技術來做性格的測評,但始終規避不了一個因素,主觀性,問自己兩個問題就好,你看到的別人的性格是他真實的性格嗎?你看到自己的性格是你真實的性格嗎?

最後,總結一句:別費腦子了,洗洗睡吧。


人性是潛力,是人能變壞或是變好的潛力。人性幾乎是不可被考驗的 (比如一直拿權錢利誘惑),彷彿人性都有容易墮落的危險,很難保持一個清凈的內心,向善的力量。所以一個做一個善良寬容正能量的人真不是一般的人。人性是不善不惡,即善又惡,是先天和後天的影響促成的,是人類自己的選擇。
我也比較贊同王夫之的話,給大家引用,供大家參考:
王夫之有: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論。
王夫之在其《四書訓義》一書中提出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動的,人可以主動地權衡和取捨。他說:「生之初,人未有權也,不能自取而自用也。……已生之後,人既有權也,能自取而自用也。
參考書目:

  • 7.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謝路軍.王夫之援佛、道入儒思想評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9(3).
  • 8.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張岱年.大儒列傳·王夫之[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121.
  • 9.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陳寶國.王夫之哲學思想述評[A].福州大學學報:1998,7,12(3).

我個人認為性格的差異化,是根據人自身感知的差異和環境的差異導致的。我相信每個人感知環境的能力時不一樣的,感知力的可塑性比較強。

我認為感知力主要體現在眼、鼻、口、耳、體、精神。對應六欲,人的本能就是要滿足這六種慾望,尤其是精神上的慾望,眼、鼻、口、耳、體的慾望會直接影響精神上的慾望,精神上的慾望又影響人的性格,精神的慾望就是在人身安全的情況下,表現為進化成長的慾望和被同類認同的慾望。

為什麼我覺得研究人的性格要從研究人的慾望開始呢,但人的基本慾望不能滿足,在完全沒有理智情況下,會變得更像動物,僅憑本能去行動。理性不過是利用感性的慾望後天養成的。

在人的進化這條路上,肉體慾望阻礙了人類進化為完美。舉個例子當你覺得一道菜比較難吃,你會本能的去逃避它,而不會去研究它,即使去研究也不會絕對客觀去研究,當你沒有肉體慾望你就能絕對客觀去研究它。當你的慾望暫時滿足的情況下就越理智,頭腦越清晰。

對一個人分析要分析他的性格,性格是由感性和理性互相影響產生的,性格的研究可以看《九型人格》一書。


人性是獸性的升級。野獸需要食物去吃喝以生存,人也一樣。不同的地方在於,人可以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來將其控制在代價在涉及雙方甚至多方時的雙向平衡。比如狼餓了,吃掉了兔子,沒有在乎兔子的感受,也不用在乎兔子的感受。而人餓了要吃飯,就不能像狼一樣抓來就吃,他得先賺取價值,用賺取的價值轉換食物,而不是直接搶劫,然後被莫名其妙的擊斃。,因為人是社會動物,需要在乎別人的感受。當你愛上一個姑娘,第一反應是為接近她創造條件,而不是撲上去強姦她。當然,如果沒有法律束縛你,沒有道德捆綁你,姑娘也只是一坨會行走的肉塊,那麼你撲上去強姦她也沒什麼關係,因為沒人的利益會受損,所以沒人會在乎。好的,關鍵點來了,利益!根據馬斯洛的理論,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這裡我們把它看成一種最基本的利益。現在有人威脅它,你是什麼反應?你應該是什麼反應?正常人都會選擇設法消除威脅,因為我自己最基本的利益不能無緣故的喪失啊!這就是最基本的人性。你也可以叫它生存慾望。那麼我們來思考。為什麼會有強姦這種行為呢?看起來與利益衝突無關啊?這裡我們可以如同對待生存一樣,把尋求快感也算作一種利益,強姦成功,得到快感,好的!利益達成!同理,吸毒,酗酒,家暴,亦可歸於此類。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只要鋤頭舞得好,沒有牆角挖不倒。歐洲也有俗語說,不能讓一個忠心者背叛,只因加碼不夠。ALL IN ALL,利益是一切的核心,並不只是金錢。偶爾進行一下小小的轉換,換位思考一下,人性的醜惡盡在你掌握之中。


「 對搞人文的童鞋一個建議:在一個很大的難題下,比如人性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Leo Strauss也說過,他說科學無法定義什麼是人性,什麼是政治上的事),請一定要看科學領域是如何把這個問題化簡的:行為心理學是如何盡量消除文化的影響來判斷人類行為模式的、認知心理學是如何找出人類知覺的基本方法的、 神經生物學是如何尋找認知的基本結構的,以及當代人類學和經濟學是如何做統計的。這個時候你有了一些恆量作為材料來構建你的方法,而不是瞎想些人性是啊啊啊,人性是呀呀呀,人性就是文化傻傻傻。」

from微博上最美的灰鴿子銀水(已故)


人性基本上是無法研究出來的 ,人類有社會性和動性,這兩種屬性交織在一起,在不同的情境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有時候社會性佔上風,有時候人的本能起作用。


一個人的性格為人處事和家庭,童年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家庭給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不關心無所謂的心態,在童年的時候就有著對這極其一生的影響(個人觀點)


我能感受到你的天資,你已經看到了心理學裡面的東西,而不是它的物質層外衣。

現在的心理學是被科學肢解的心理學。科學只吸收自己能吸收的物質層外衣,無視,分裂了心理學的核心部分。

心理學只能做個被抱在懷中的嬰兒。還經常被忽視,嫌棄,虐待。

但是,心理學那些被斬去的肢體,並沒有死去,它們得到了文化的滋養,它們在別人家裡被照顧的很好。它們的脈絡依舊鮮活,裡面流淌的是跟心理學一樣的血,只要稍加努力,心理學核心就能恢復與它們的連接。

她終究會找回她的肢體,四肢健全,光芒四射的歡笑,奔跑,感受,思考。

我毫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

我的燈火是對心理學有著克制真愛的《教育心理學》的老師點燃的。她用《教心》,《心理學史》和她對心理學隱微克制的熱愛,給我種下種子。

六年時間

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樣子,理解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人,重要的事對自己造成了什麼影響,為什麼會有這些影響。一點點磨,一點點磨,由近及遠,由醒目到隱微。

直到完成對自身過去所有一切的回溯,理解了它們,接受了它們,將它們貫通為渾然一體。

我期待你完成了入門,期待和你一起並肩探索。

這一次,不要再走散了。

有了些新體會。

當你在生活中實踐自己的理解時,你同樣會很清楚,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會造成什麼影響。

你會變得寬容又堅定。生活中的一切都會變得美好起來。

你能敏銳感受到別人的變化。大家的笑容變多了。

對人性本身的美好,愈加堅定,越發想要維護它。


我總結一下你的問題

1: 心理學能解答人性嗎?
答案: 可以
2: 心理學能解讀人性的發展嗎?
答案:可以

以上分開來會比較清楚。問題看似精確,可實際上樓主自己沒有理解清楚自己想問的是什麼。


《心理學原理》已經做出答案了。心理學已經從群體研究進入個體研究,所以說白了,就是群體研究人性是DNA遺傳的「個性」與環境塑造的「氣質」。

而進入個體研究和結論是「人性的發展」,由於這一點促發心理學研究的領域廣面擴大。包括社會學、哲學等,也開始出現行為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學派,還有大家熟悉的Maslow strategy (其囊括心理學和社會學)當然這個結論還是針對群體.


所以樓主之後細節問題已經與前面的問題不同了。人性的善惡標準是個體的標準,更多時候是先下社會的標準。


首先你得合理的定義人性,人性指人的特性,人的本質,但是這樣解釋人性某種程度上,相當於沒定義,因為人的特性和 本質又需要定義解釋。但是但凡有定義的地方,就會有爭論。
下定義就是使用話語權威,而爭論則是反權威。有權威的地方就有反權威,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定義這個人性我們不妨換一種方式,用排除法的方式,動物性是比較簡明直接的東西,因為我們從生活周圍接觸的動物身上就能直觀的總結一二。當我們從人類自身剔除動物性的因素,剩下的絕大部分也就是人性了。
寧浩的《無人區》主題就是人性對於動物性的掙扎升華。

余男身上的動物性是什麼呢?謊言、欺騙、假意,當把這些剔除後,到了電影結尾的余男,作為舞蹈老師的余男就是比較人性的了。
這種排除法的定義模式可以很直觀的讓人了解具體的人性,但如果從純心理學的繁瑣定義來了解人性,怕研究一半天你也不會明白多少。

徐錚身上的動物性是什麼呢?是貪婪自私,最後徐錚捨身騎馬去救余男,就是剔除動物性的人性凸顯。

這樣的人性才是容易把握琢磨的人性


我覺得到目前為止,對於人性,還是沒有一個公認的觀點


心理學的研究是基於人的行為,行為是個人規律性,習慣性的範式,通過對人行為的分析做出可能的總結,從而預測行為,prevention就是基於這個理念建立。比如運用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我們可以通過對interviewee的成長經歷做出描述和歸類,從而對他的人際關係做出預測,這些都是有聯繫的。人性這個主題包含很多內容,性格,人格,易感性etc,個人認為,如果想研究人性,只能把其細化,就醬。


心理學研究不出人性,《韓非子》可以看出人性


推薦閱讀:

文科生可以學心理學嗎?

TAG:心理學 | 人性 | 心理 | 心理學現象 | 心理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