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場景似曾相識,好像夢中或前世發生過。這種感覺到底是什麼?

追加問題:有時不僅僅是場景,還有與場景相關的事件。比如我開始「回憶」這個場景的時候,「記憶」里某人會說某句話,或者再這個時候門應該開了,然後發生的事情果然是這樣。這點如何解釋?

另外還有一點,其實樓下有人提到,就是預見未來。比如當你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按照負二的解釋是可以說通,但是後來發生的事情不可能這麼清晰的知道。這裡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現實,比如突然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然後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稍微有點懷疑,但隨後確實就是那樣發生了。第二種情況是夢境。這是我的親身感受:上班打盹的時候半睡半醒。感覺就是睡著了,但是身邊發生的事情一清二楚。然後感覺BOSS從後面走廊過來了,於是強迫自己醒來。30秒以後,BOSS真的就從後面走廊過來了。

相似問題:
如何解釋經常感覺某一刻的的場景以前經歷過,非常熟悉但又回想不起來的現象?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大腦預知嗎?


在電影「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中,Jack有一句著名的台詞,「我一直在活著一場似曾相識的人生。每個我到的地方,我都覺得彷彿曾經來過。」 藝術固然有它的誇大之處,但這種「此刻彷彿曾經發生過」的感覺對許多人來說都並不陌生。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眼前的事明明是第一次發生,卻有一種異樣的熟悉感。就連面前物品的擺設、人物的對白都好像曾經發生過。那一刻我們都會覺得無比驚異和神秘。「啊,好奇怪,剛才這一幕,我好像曾經在哪裡經歷過!」我們會這樣說。

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什麼?

正如前面答主所提到的,這種感覺的名字叫Déjà vu(Already Seen)

它是一個法語辭彙,最初是由法國的一位物理研究人員發現的。Déjà vu在中文或日語中稱之為「既視感」,更通俗的說法是「似曾相識」:它描述的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雖然是第一次見到某個場景,卻感到在什麼地方見過、或經歷過這個情境

《科學美國人》的調查表明,人群中超過2/3的人,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感覺;大約有1/3的人有過多次類似的體驗,特別是15-25歲的年輕人。在人們的報告中,第一次出現Déjà vu的時間多出現在6-10歲之間。

有研究者認為,在很多時候,「一見鍾情」其實也是一種Déjà vu。有時候,當你遇到一個人時,會感到莫名其妙的吸引力,你覺得對方身上的某種特質是你所熟悉的,因此會很容易想要親近對方。

Déjà vu之所以是一種「似曾相識」,是因為它並不是一種真正的認識。Déjà vu只會發生在「此刻」,它是一種正在經歷的感覺,只會在你經歷的那一刻發生。如果你認識一個人,你遇到ta十次也會同樣認識他;而Déjà vu的感覺則是,你可能每天都從這條路去上學,但只在某一天、某個時刻,你突然覺得身邊的事物都不一樣了,彷彿勾起了某種久遠的回憶。而且,當你離開了那個情境,沒過多久就會忘記那是一種什麼感覺,並且很難去描述它。

實驗證明,Déjà vu很容易在人們感到疲倦、壓力、生病的時候出現,或是被不熟悉的事物環繞的情況下出現,這可能是因為,此時的大腦無法對收到的信息進行很好地處理。有趣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樣有可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反面jamais vu(似不相識),它指的是你明明看到了熟悉的人或事物,但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相關的細節;或者看到很熟悉的字詞卻認不出,話在嘴邊卻說不出口。

相較於老年人,年輕族群比較容易出現「幻覺記憶」;這可能是因為年輕人的生活較為豐富,身邊常出現新鮮事物;年輕人的生活也更加忙碌,容易疲憊,因此大腦「打結」的時刻出現較多。Déjà vu的出現頻率在成年早期達到峰值,在25歲後緩慢地下降,直至老年。

有學者認為,Déjà vu的出現其實是大腦處於健康狀態下的表現,因為這說明我們的大腦能夠識別出那些「錯誤的熟悉信號」,我們還能意識到,眼前的熟悉景象並非真的遇見過。而當人過了25歲,年齡逐漸增長時,我們識別出這些信號的能力會逐漸變弱,因為我們開始相信這些信號是正確的。(KY主創們紛紛表示,確實是初中、高中階段Déjà vu的經驗更多,這幾年好像再也沒有過了呵呵呵呵噠)

有著更高學歷(如研究生以上)的人也報告了更多的Déjà vu時刻。研究認為這和他們的閱讀體驗豐富有關。可能他們從托爾斯泰、普魯斯特等人的作品中遇見了「sweet strangeness」。

由於充滿神秘氣息,這種「似曾相識」的現象最初受到非科學世界的關注更多;從20世紀末起,才逐漸得到科學界的關注。

Déjà vu的神秘主義解釋

非科學世界對Déjà vu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解釋,轉世/前世記憶,遺忘了的記憶,靈魂出竅,甚至癲癇症都被考慮過是Déjà vu可能的成因。

精神分析世界(至今還存在精神分析是不是科學的爭議,所以我們不做定義)也從很久以前就關注了這一現象。

1904年,弗洛伊德和哥哥去雅典旅行。當他抵達衛城的時候,感覺到了一種強烈的不真實感。在1936年的作品A Disturbance of Memory on the Acropolis中,他描述並分析了這種感覺。他認為,我們的「自我」會防禦本我中那些與情慾相關的衝動、對母親的幻想或其他隱藏的渴望。

本我(id)被弗洛伊德認為是我們心理結構中最內核的一層,它代表了我們最原始的衝動、慾望、恐懼等等。它們潛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自我(ego)則是心理結構中中間的一層,是我們的意識層面。出於種種原因(例如道德不允許、情感過於強烈可能導致自我崩潰等等),我們的「自我」有時不允許「本我」中的種種衝動浮現到意識中來。自我就像一個衛士,壓抑著本我。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從周遭的環境中,尋找符合我們「本我」的東西。因此,當我們經歷Déjà vu時,我們其實是在被不自覺地「提醒」著某個無意識的幻想的存在。這些幻想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但它們是被鎖死的,我們在平時並不會注意到它們;但當環境中有線索提醒了它們的存在時,它們就會滲入意識的王國。

在弗洛伊德之後,卡爾·榮格也Déjà vu很感興趣。一次當他去非洲旅行時,從火車的車窗向外看,看到一個瘦瘦的黑皮膚的人靠在一柄長矛上,火車繼續前行,他記錄道,「我覺得這個瞬間好像出現過,而且我好像對這個世界非常熟悉,就像是回到了幾千年前我的故鄉。」這種感覺伴隨著他的整個非洲之旅。榮格在他的書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中將這種感覺稱之為「來自久遠的已知」(recognition of immemorially known)。他認為這種現象證明了人類集體記憶的存在,有一些遠古的記憶碎片被一代人一代人地傳承下來,後來被個體的人類體驗為Déjà vu。

作為被科學主義浸淫的年輕一代,我們可能已經很難接受上述這些理解。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轉向腦科學以尋求答案。

現代腦科學對Déjà vu又有何解釋?

目前,腦科學尚未對於Déjà vu產生的原因有所定論。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研究者認為,Déjà vu是一種錯誤記憶(false memory),是因為記憶的存儲出現了短暫的混亂,導致大腦把剛剛得到的信息當成了久遠的回憶。

根據腦科學研究,似曾相識的感覺可能有以下來源:

1. Déjà vu可能與無意識中的記憶碎片相關。

神經科學研究早已證明,視網膜有自己的通路可以把視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人們在意識到自己看到了什麼之前,就已經在腦中「登記」了眼前出現的圖像或事物。在一個實驗中,學生被要求觀看電腦上以毫秒的速度閃過的陌生單詞,結果他們卻在無意識中記住了它們。

專門研究Déjà vu的學者Herman Sno提出:假如把我們的記憶儲存過程比作全息攝影,圖像由各種碎片組成,每個碎片都包含了重建圖像必備的所有信息;碎片越小,重建的原始圖像就會越模糊。

Déjà vu就像是通過視頻監控中的模糊圖像來分辨某人。「似曾相識」 的感覺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大腦中已經存在的記憶被激發了;只是那些原始情景僅僅以碎片化的方式儲存在我們的腦海中,我們無法完整地提取它。

2. Déjà vu也可能與大腦中的「海馬回」體有關。

MIT的研究認為Déjà vu和我們大腦中的一個部位相關。這個部位是負責儲存長期記憶的「海馬回」(hippocampus)。當我們遇到一個與過去的經歷相似的情境時,腦內處理過去那段經歷的神經元就有可能同時產生衝動。此時,海馬回體會在記憶中尋找相似的經歷,從而將現在的印象認為是發生過的。

有時,海馬回還會發生「運行失誤」,不小心將現在的感覺放入了記憶中,錯將現在感覺當作曾經發生過的畫面。比如,如果你在多年前讀過安妮·萊斯的小說,你完全可能在第一次抵達新奧爾良時,就感覺自己曾經到過這裡。

「當你僅僅是『想像過』一件事時,在未來的某一刻,這個並未發生過的畫面也有可能讓你感到熟悉」,記憶的研究者Kathleen McDermott這樣說。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試圖在實驗室中製造出類似Déjà vu的感覺,而他們也聲稱自己的確做到了通過一些刺激,使人們產生出似曾相識感。比如,有實驗給參與者在短時間內看大量陌生的客體照片(比如風景、建築等),然後過一段時間,再讓他們辨認自己是否去過那裡,結果,很多人都聲稱自己去過。但也有反對者稱,這些實驗的設計本身就是為了導向「Déjà vu是可以製造的」這一結果。

總之呢,學界對於Déjà vu的研究其實才剛剛開始,仍有許多未知存在,但這種未知的神秘性是極為重要的。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有神性的時刻,正是這些時刻的存在「阻止了我們在生活中陷入平庸」——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妙的事呢?

以上。


原文發表於 有些事明明第一次發生,卻好像曾經見過 | 你經歷過Déjà vu么?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只說乾貨,可能性都在這裡了,如果還有其他可能性或解釋,請評論。

Deja Vu翻譯過來就是『似曾相識』,據調查,70%的人有過類似的經歷,是種神奇的感覺。

引起這種感覺的途徑:

對一般人來說,途徑有:視覺(某個背景、某種顏色組合)、味覺(某種特別的味道)、聽覺(某句話、某個聲音)或幾種感覺的綜合。

科學的解釋1:記憶錯誤

大腦中對記憶的讀取、細節的讀取、相似度識別系統出現差錯。這裡有幾種情況:

a. 確實發生過
。但無法讀取其他相關記憶,如時間、前後關聯事件。
b. 沒有發生過,但與真實記憶相似。但因為與記憶某段情節相似度較高,而被大腦誤認為是同一段記憶。
c. 沒有發生過,只與虛擬記憶相似。在電影、遊戲、照片中看見過某場景。

你的記憶經過加工存儲後,只留下了一些特定的元素或「關鍵詞」,比如一個場景、一句話、一種味道、一種語氣。以後的經歷一旦符合這種元素,你記憶中的感受就 會喚醒,但是讀取記憶這個通道有時會出問題,找不到這個讀取記憶發生的時間以及來龍去脈,這時你就會有『經歷過這一切』的感覺。

以上兩種情況可能是一下單個或多個原因共同起作用而造成:

可能原因1:外顯記憶

對有意識的記憶(或外顯記憶,conscious memory)讀取故障。對外顯記憶重要影響的是內側顳葉(medial temporal lobe)的部分區域,內側顳葉包括海馬回( parahippocampal gyrus)、頂葉皮層(rhinal cortex)和杏仁體(amygdala)。同時內側顳葉對於保持長期對事件和事實的記憶至關重要,它不正常工作時,可能會讀取非對應的記憶。這時似曾相識喚醒的可能是完全無關係的一段記憶。這種原因可以解釋上述情況b或c。

可能原因2:相似度識別

對相似度識別起作用的區域是頂葉皮層和海馬回。系統工作失誤時,會讀取與現實相似度不到100%的記憶,也就是說場景可能相似70%以上,就會被當做當前場景的記憶來讀取。如下圖所示,雖然不一樣,但整體相似度高,就可能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原因可以解釋上述情況b。

可能原因3:回憶的細節
關 聯有意識地回憶的大腦區域是海馬體(hippocampus),這塊工作失誤時會回憶起記憶中模糊的情節,但缺失細節如時間、前後關聯事件。比如我們對某 人說了一句話,感覺以前說過完全一樣的話甚至對方也回復了完全一樣的話,但想不起來在何時、何地跟誰說過這句話。此原因可以解釋上述情況a。

可能原因4:潛意識記憶
此原因用來解釋上述的c情況,也就是「沒有發生過,只有虛擬記憶」。有些情況下,對場景的記憶是存在潛意識中而不在意識中的,也就是說很難主動調取這個記憶,只能被動的。記憶只被潛意識存儲的原因可能是:

1. 錯誤的時間戳
比 如玩遊戲、看電影、看照片、瀏覽網頁時裡面出現的場景出現後;比如說話中間被打斷或關注點被打斷時,關注點回歸就會出現似曾相識感覺。解釋是大腦顳葉區 (temporal lobe)的左腦部分負責處理接收到的信息,而顳葉區會收到兩次相同的信息,這兩次的區別是路徑不同:第一次是直接抵達,第二次是繞遠到右腦部分的顳葉再 傳回左腦抵達,這個延遲是毫秒級的。如果第二次到達時延遲稍長,大腦會把這個遲到的信息貼標籤為已經被處理過的,也就是說,在新信息進入後的幾十到幾百毫 秒後,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2. 場景變化速度太快,意識來不及識別,但被潛意識儲存
有實驗證明,在讓受試者極快速地瀏覽一些照片後(每張照片間隔10-20ms),受試者意識中沒有存下這些照片,但讓他們再看這些照片時,他們會出現似曾相 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視覺信號從接收到解碼到進行意識識別是需要時間的,視覺信號接收處理時間的極限約13ms,而意識識別還另需時間,這就導致每張照片出 現時來不及進行意識記憶,但無意識記憶卻被儲存。

科學的解釋2:夢

其實嚴格來說,夢的因素可以歸結到上面第一個解釋中的c情況,但我認為有必要單列出來。原因如下:

夢中大腦會產生很多場景,平均1天3個夢,活了20年的話那就是21900個不完全相同的場景,雖然場景的組成部分都是來源與現實,但組合起來可以是全新的 記憶。然而這五感帶來的記憶沒有留在外顯記憶中,而是是留在了潛意識記憶中,這也是很多人一覺醒來覺得沒做夢的原因。

對於這個情況我認為是關於記憶的結構造成的,所有做過的夢的記憶其實我們都沒有丟失,早上起來沒有記住的夢都被存在潛意識的水下,而記住的那些夢就浮在水面上被意識儲存。關於記憶,我們都需要一個『索引』,事件記得越牢是因為它的索引很多,比如關於一個跳傘的記憶,它的索引就可以有:天空、螺旋槳飛機、傘、失重感、大風、溫暖的夏天、某個城市、和同伴某人、俯視大地的美景。感受到上述任一索引,就都可以讓你回憶(搜索)到這段記憶。這個例子是在意識中儲存的記憶,索引較多。而在潛意識水下的記憶,這樣的索引就非常少,直接索引可能沒有,間接索引可能就幾個,這種索引包括但不限於:視覺、味覺、旋律、觸覺、對話。

旦某個場景、光影、一句話、一種味道觸發了潛意識藏起來的那段夢境記憶,你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由某段感受作為「索引」,把相似的或相關的記憶調取出來做比較,這時夢中的記憶浮出潛意識的水面,然而我們無法找到這段記憶的前後事件、時間、地點,因為夢中的事件本來就是跳躍的、無明顯索引符號,這是就算再努力想,也想不到是在何時何地有過相似的感受。

這種解釋我認為和第一種解釋加起來佔大多數的情景。

科學的解釋3:生理功能障礙

在對癲癇症患者(Epileptic seizures)的研究中發現,患者在癥狀發作時會產生Deja Vu的感受,這是由於癲癇症發作是不正常的神經元腦電活動引起的,而這種腦電活動會擴散到整個大腦,包括內側顳葉區,造成產生Deja Vu的感受。

能引起Deja Vu現象的癥狀還有焦慮、抑鬱、分離性障礙(dissociative disorders)和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等。

科學的解釋4:大腦查錯(新增加)

2016年Akira Robert O"Connor稱其最新的研究顯示,當即視感出現時MRI掃描大腦,此時大腦中激活的是前額葉(frontal lobe),而不是負責工作記憶的其他區。前額葉區被認為是參與「決策」活動的。所以科學家們認為Deja Vu在決策的那一刻發生:前額葉在需要確認記憶時給記憶區發試錯信號,測試人看到或想到的內容是否和真實的記憶內容相衝突,發生衝突時即視感出現,也就意味著記憶工作正常,正在經歷的不會與之前的記憶混淆。這符合之前的發現:即視感多在年輕人中出現,老年人幾乎很少出現。(此研究報告還未發布)

不過我個人認為O"Connor想要推翻之前的科學解釋不太可能。因為他的實驗方法針對的是短期記憶,尤其是辭彙。本身短期和長期記憶激活的大腦區域就不同,而且辭彙類記憶的激活更多是邏輯相關記憶和感受類記憶又不一樣。實驗中的例子頂多能覆蓋即視感涉及到場景的1/10。不過,大腦記憶查錯機制和記憶錯誤本身的關聯可以是新的研究方向。

非科學的解釋:

在無法證偽的情況下任何超自然可能性都有。比較熱門的幾個超常現象:前世、共享記憶、預知未來、外星人綁架、平行宇宙的另個自己的記憶等等。

研究的不確定性: 因為健康人的Deja Vu現象不是隨時或一定時間內可以發生的,有一定隨機性,所以一般要靠經歷者的描述和報告。

其他特點:

  • 15-25歲出現Deja Vu的頻率最高,大部分人認為這個頻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低。
  • 那些高收入、高學歷、經常旅行的人Deja Vu的經歷更多。
  • 有研究表示較累、有壓力的情況下遇到的概率更高。相反,也有研究表示,越是放鬆越是精神,遇到的概率更高。
  • 2014年研究發現即視感更容易出現在比較新鮮的辭彙上(high novelty)。

我的其他回答:

幾乎每晚做夢的人如何才能少做夢或者不做夢?知乎 - 知乎

為什麼做夢醒來後一會就會忘記夢的內容?知乎 - 知乎

看起來沒什麼關係的事件是否會影響特定事件的記憶?知乎 - 知乎

夢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知乎 - 知乎

為什麼做夢醒來後一會就會忘記夢的內容?知乎 - 知乎

快速入睡有哪些妙招?知乎 - 知乎

夢和現實的時間之比是 1:1 嗎?知乎 - 知乎


擴展閱讀:

What Is Déjà Vu?What is déjà vu?Explainer: what is déjà vu and why does it happen?What is the Hippocampus?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96849Cortical stimulation study of the role of rhinal cortex in déjà vu and reminiscence of memoriesBeen There, Done ThatStudying Déjà VuThe Psychology of Déjà vu

The awareness of novelty for strangely familiar words: a laboratory analogue of the déjà vu experience [PeerJ] 2014年O"Connor的high novelty 研究

The phenomenon of déjà vu 2016年Akira Robert O"Connor對新研究的演講內容


下文中有一個瘋狂的猜測等待被證實
這道題目已經被答得十分豐滿 我的內容排在最後 我相信是少有人翻到 但我為自己答 作為記錄 整理一下腦袋裡的東西

當然也希望有人分享一下有趣的見解 前提是你耐得住性子 看得完

我從小就對事物抱有天生的懷疑態度 甚至有些超出正常的範疇 這一直讓身邊的人感到頭疼

媽媽告訴我 不許吃耳屎 並且當有蛾子在飛時要捂住嘴 因為耳屎和蛾子身上的粉末會讓人變啞
這個說法在東北廣為流傳。
我為此親自嘗試。我吃了自己的耳屎 ,並且在走廊的窗台上找到了一隻死去的蛾子 我用手指粘上粉末 把手指頭塞進了嘴裡

結果我還是每天嘮叨個沒完。

在幼兒班時 有個孩子看我吃泡泡糖 他說如果把泡泡糖咽下去會死

我二話沒說 當時就咽下去了

至少我現在還能答題

我和女朋友講起這件事 女朋友說 那你那麼小的時候 你怎麼確定你把泡泡糖咽下去就沒事呢?
我說 如果咽下去就會死 那麼泡泡糖就不會在小賣店買得到了

時間如梭
我長大了
但這個毛病一直沒有被治好
我在很多無用的事上思考 浪費了太多的時間

答主

我終於要回答你的問題了

為什麼我們(人類)常常會感到 哎呀~這一幕夢到過 似曾相識 dejavu

我曾有過十幾次這種感覺 但是那感覺很短暫 轉瞬即逝 馬上就沒有了

身邊很多人也都有過 曾和我講起

我上網查閱了資料

科學家是很能幹的 他們解釋了這個問題 :因為人腦中的一個零件「海馬體」產生了錯覺。稱為記憶幻覺。

wtf

這只是用一個不懂的名詞替換了原來的問題 它沒有任何解釋

我始終覺得 這是一個突破的關鍵

我一直都在思索 (科學上重視實驗,我覺得它不全對 甚至很錯 我在乎思考和相互關聯 )

有一天 我去位於商場負一層的家樂福買菜
我推著購物車踏上了斜坡滾梯 我一隻手把著購物車 一隻手放在膠皮的履帶扶手上

突然

膠皮履帶扶手不知什麼原因卡住了 它不動了 而我腳下的滾梯還在照常運行 我的身體被這瞬間造成的距離向後拉扯 我馬上鬆開手 等我再把手放在扶手上時 一切都恢復正常了

我馬上受到了啟發

我們要開始大膽地假設了

假設 人腦是line a 外部世界是line b 他倆本來就像是備份好一起播錄的一部電影的視頻線和音頻線一樣 什麼時候畫面上那個人張嘴了 什麼時候音響傳出來聲音 這很正確

但是 如果因為文件損壞 或者系統處理程序過多 造成人腦認識的世界 比 外物世界快了那麼一秒鐘

我們必然會產生這種dejavu的感覺。

但是
因為一秒鐘從我意識到它 到它發生實在是太快了 我還沒來得及說出來我偉大的預言 一切就已經都發生了 繼而bug被修復

完美如初

所以 我並沒機會去證實 這一幕 我到底是否似曾相識

大膽猜測 從不求證

你們可能以為 答主的妄想終於結束了

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

如果我說的都是真的

如果我認識到的世界真的是一秒後的世界

如果雖然我來不及預言 但是我真的感受到了預言

如果電影里的人還沒開口 我就聽到了他說了什麼

那就說明

在下一秒沒發生時 下一秒該發生的事就已經決定好了

世界不是隨機的

命運主宰著我們

身邊路過的妹子莞爾一笑不是偶然

商場門口播放的小蘋果不是偶然

減價出售的衣服有16件不是偶然

這都是程序

這都是被製作好了來準備播放的電影

要感謝偷工減料的粗製濫造的海馬體

因為這美妙的錯誤
我才能得以窺見真相。
創建於 00:57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我的經歷使我相信,有時夢境可以預見未來。
只是至今的科學無法解釋而已。


說兩件發生在朋友身上的事

小學時,她跟死黨一起在天橋上走過(坐標:廣州市東山區文德路那條天橋,現在已經被拆了,啊嗚童年回憶),兩人打打鬧鬧。她搶過死黨書包里的水壺,笑著做勢要往外扔,嘴裡還說著「我要扔啦!「

話一說完,兩人同時愣了愣,然後說:啊,我夢見過這一幕!

還是這個朋友。另外一件事,那時候她已經讀高中了。

當時她做了個夢,夢見自己住在外公家裡,在抽屜里找彩色筆,給同班同學寫信,信上大概是說你快要出國啦,我會想你的之類。

醒來後,她想:呃?我怎麼會住在外公家?我怎麼會給誰誰誰寫這種信?她還出國?

然後她就忘記這件事了。

後來過了一個多學期吧,她外公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她們家就都搬過去了。再後來,一個跟她要好的同班同學要出國了。一個周末,她就在寄居的外公家找彩色筆,給這個同學寫信。寫下第一句話後,她突然想起了之前那個夢。


2年前在《科幻世界》上的投稿。沒有科學依據,不過能自圓其說。歡迎討論。


現實中的場景曾在夢中出現過?


「這個場景在我的夢中出現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突然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然後就以為自己具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不幸的是,後來我們發現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甚至這種現象還有一個特殊的名稱:deja-vu。

為什麼會有deja-vu現象。

這種現象涉及到三個方面:現實,夢,未來。即:為什麼夢中會出現現實中的場景,而這個場景存在於未來。要解釋清楚現象,就要先解釋清楚何為「現實」,「夢」,以及「未來」。

先解釋一下「現實」。

我們都知道,三維物體是由二維物體組成的,二維物體是由一維物體組成的。但是,根據偶然與必然原理,並不是所有的一維物體都能組成二維物體,所有的二維物體都能組成三維物體。那麼,那些最終沒有構成三維物體的一維和二維物體,就既存在,又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中。這就像光譜很長,可是人類只能看到固定的頻段。如果人類能在不同的「頻段」看世界,比如四維,那麼看到的景象會和現在大大不同。這樣應該比較好理解:如果把計算機中的0-1對應一維物體,代碼對應二維物體,我們在瀏覽器中看到的網頁對應三維物體。那麼可以想見,在網路中存在著大量的錯誤數據和無序代碼,可最終我們看到的只是完整的網頁,不需要的東西都被過濾了。

以上,我想說明這樣一種對世界的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只是完整世界的一部分。這個完整的世界——我們就叫它「全世界」吧——是由「片段」組成的,這些「片段」排列組合,可以組成有序的、規則的、能被我們(三維生物)接收的部分,這部分又進一步組成了我們的世界,既現實。還有一些「片段」不能排列組合成有序的部分,這些混亂就存在於「全世界」但不存在於現實中。

那麼完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考慮到最基本的「片段」是一維物體,而暫時還沒有規則限制「片段」的排列組合,那麼完整的世界應該是存在無限可能的。這就好像網路中,理論上0-1串可以組成任何東西一樣。按這個思路進行下去,結論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可能的。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可能」都存在於現實中。你可能在早上刷牙的時候把漱口水喝掉或者把牙刷吃掉,但不可能被臉盤裡突然冒出來的鯊魚吃掉。就是說,這個「可能」不存在於現實中。

「可能」是什麼?

「可能」是選項的無限集合。在某時某刻,比如在你今天上學的路上,你可以選擇向前走、向後走、向左走、向右走等等。事實上,在每時每刻,每個物體都會進行選擇,就是「可能」=random(選項集合)。而選擇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未來,這樣就分化出來無數個平行世界。

回到上面的問題,為什麼「臉盆里的鯊魚事件」不存在與現實中。這裡要講到「未來」。

如果在四維的角度看我們的世界,我想,很可能會有我們看電影膠片的的感覺。歷史由無數個瞬間連接而成,可是我們由過去到未來,只能存在於一個瞬間中。如果從四維的角度俯視歷史,那麼這一個個瞬間就像是一張張膠片,它們是平行的,沒有前後差別,只不過每個瞬間都有一個標註了時刻的索引。甚至這些瞬間在「全世界」中是混亂的,無序的,就像對數字信號的解碼一樣,三維世界有三維世界的解碼方式——當然四維世界也會有四維世界的解碼方式——最終解碼後得到了我們接觸的有序的世界——現實。「臉盤裡的鯊魚事件」是一個瞬間,瞬間也是「全世界」的「片段」,這個「片段」無法和別的「片段」組合成有序的部分,那麼在「解碼」的時候就被拋棄了,也就不存在於現實中。

「夢」是什麼?以現有的知識無法得到結論,不過根據上面對世界的理解,可以想到:如果在夢中進入「全世界」而非解碼後的有序世界,而在「全世界」中,「現在」,「未來」是平行的,那麼,在夢中遇見「未來」就合理了。

於是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設:

人的全身包括視覺,觸覺等的一整套知覺系統,是一套將「全世界」解析為現實世界的解碼系統。當人進入睡眠時,這套系統會進入休眠狀態,這種情況下人的意識就直接接觸了「全世界」,而「全世界」在人腦中的映像,就是夢。

在這個假設下,可以解釋以下問題:

為什麼在夢中會有時間加速的感覺?

在夢中接收的是片段。就像看電影,瀏覽片段總比看完整的電影快,而你的經驗也基本可以將這些片段組合成合理或者荒謬的內容。因此,在夢中會有時間加速的感覺。

為什麼做夢醒來常常會覺得累?

通常所說的做夢是指夢到了事件或者場景。而按照上面的假設,做夢通常是在夢中出現了「全世界」的三維片段。如果大腦完全休眠的話,夢中應該出現的是最基本的一維片段,一維片段是人無法理解的,這樣以來,人就會感覺夢是空的,也就是通常說的沒有做夢。如果夢中出現了人可以理解的三維畫面,說明大腦仍然在做把低級片段解析成三維影像的工作。所以我們會在做夢醒來覺得累。

為什麼會有現實中的場景曾在夢中出現過的感覺?

在「全世界」中,「過去」和「未來」都只是作為「片段」存在的。在上面的假設下,「未來」的「片段」是可以出現在夢中的。另外,單純的,沒有前後銜接的「片段」,就像沒有上下文的字句,很難知道它要表達的信息。「過去」保存在人的回憶中,當人在夢中接觸到過去的「片段」時,會根據回憶知道這「片段」的信息。而未來的「片段」就無法獲知其信息了,只有當某天接觸了這個「片段」的「上下文」時才恍然大悟:哇!這個場景曾在我夢中出現過!這也就是為什麼人會有現實的場景曾在夢中出現過,卻無法通過夢預知未來的原因。


我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
上高二時和同學逛街,想在商場2樓買點東西,看了眼時間是10:20。
我們買了幾個小物品,大概應用了約30分鐘。
買完東西乘扶手電筒梯去3樓(是從2樓要去3樓哦)
到達3樓發現,說好的3樓呢?居然還是2樓!
看了眼時間——10:20,而且手裡的小物品還在呢!
我和同學嚇慘了啊,對照了路線以及時間等問題.....
我們真真切切的丟了30分鐘....

當年因為這事兒嚇哭了,後來就對平行宇宙深信不疑了。


PS:
123每層賣的東西不一樣,1層家電數碼,2層一些小東西,3層是賣童裝之類的。


我,無名指長過食指。但數學只在小學時好過。文學能力遠大過數學能力。
我很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一旦有了這種感覺,往往會預感到接下來的事情,而接下來的事情往往和我的預感一致。
所以,我並不完全同意是」嗅周皮層「失靈或者大腦加工這個說法。
加上其他一些個人經驗,比如童年的夢、比如親人故去時的感知,等等,我認為這個事情很複雜,遠非所謂的科學能解釋的。

補充:
我小時候,從有記憶開始就記得這件事:總會夢見一個地方,人和地方都很古拙,人們挑擔攜雛往來於道路中,整個場景讓我備覺安心。(直到看了《趙氏孤兒》這部電影,街景恍惚是相似的)但是最終我會驚醒,然後是害怕。很奇怪很矛盾吧?這個夢隨著我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少出現,後來就僅僅只在發燒時會重複這個夢,以至於我有相當一段時間,一發燒必得要奶奶和我睡在一起,從夢中驚醒,看到奶奶正慈愛地注視著我、拍著我,會長長地出一口氣。到小學畢業,就再也沒有做過這個夢了。以至於今天,回憶都很模糊了。也許,沒有《趙氏孤兒》,我都不再記得這個夢。

後來,爺爺奶奶去世,遠在數百里之外的我,會非常奇怪地感知,那種經歷,刻骨銘心。所以,我決不能相信這些是幻覺。也不知道哪種科學能解釋。

所以,我一點兒不奇怪牛頓晚年會走向宗教。


雖然大概會淹沒在二百多條回答里,但我還是必須要答。
小時候(大概三四年級)做了一個夢,夢到在一間暖黃色燈光的宿舍里,我和很多不認識的人玩的特別開心。
當時印象很深刻,因為我作為一個從未住過校的人夢到一間宿舍、甚至還夢到這麼多陌生人確實有點奇怪,但後來慢慢就淡忘了。
我初中的時候開始住校,樓層里有一間宿舍某天燈壞了,後來就安上了暖黃色的燈。
有一天那個宿舍帶了校外的夜宵,這對住校生簡直是天大的誘惑。我也暗搓搓地混進去蹭吃蹭喝,然後就玩了起來,一直在打鬧,最後宿管大媽來了就只好嬉笑著退出去,踏出門檻的那一刻,突然回憶起多年前的那個夢了。
那種熟悉感讓我一下子透心涼。
那一晚上都毛骨悚然。


我也加點自己的料。

我的情況是明顯在做夢中夢到一些情景,比如說高考時夢到在備考測試,題目範圍都能夢到。工作時,有時能夢到工作的場景。但是,有的按照我夢的結果推進,有的不按照我夢的結果推進,且上學時碰到的這種情況比工作時多。

另外有些需說明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多數都知道自己是睡著的狀態,當我想努力用意識想揭開夢中的一些事物的真面目時,就會自然醒來。比如,我夢見考試了,自然就想看試卷題目和答案(我當時很興奮覺得自己有超能力)結果就是什麼都看不到,突然醒了過來;再比如,夢到工作時,總想看一些和自己職位不相關的資料文件(我人性中之惡在這裡顯露無遺),當我打開機密文件時就突然恢復意識了。要想保持這種狀態,我就必須時刻放鬆精神和身體,會經歷很多片斷,一晚上絕對不可能焦點於一整件事,都是很零碎的片段。

再補充一些,這個時間間隔都不短,大概最短的也相隔3個月上下。


關於這件事,我在《少有人走的路》裡面讀到過作者關於記憶的某種解釋:我們所學的知識在某種層面上可能只是原本記憶的喚醒。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我們的基因已經把某些記憶載入在了我們的大腦中,後來見到的東西只是把大腦中原本已經存在的東西回憶以來,原因不明。不知道這種解釋有幾分科學,但是這個現象還是很有趣的。


我大一暑假時去南方某同學家玩。在隱蔽卻好吃的麵店後面看到了幾棟紅磚坊。牆上刷著模糊不清的標語。我覺得無比熟悉。回家翻以前的速寫本,裡面的畫有八分相像。關鍵是小區保溫陽台、鐵絲網圍的花園還有標語的位置都一樣。我一直生活在北方。從沒去過南方。
對了,畫是我高一畫的。


那似曾相似的感覺——既視感
看到這個題目,我首先想起來的就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中的這麼一段話:「我們都有一種偶然而生的感覺,覺得我們所說所做的是很久以前所說所做的事情,覺得我們很久以前曾被同樣的面孔,同樣的事物,同樣的環境圍繞,覺得我們很清楚再往下去要說些什麼,彷彿我們突然記起這一切一樣,我一生中,再也沒有比他說那番話之前對這種神秘現象感受得更為深刻的了。」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地有這樣三種經歷:1.某種場景好像在何時經歷過。2.某種感覺好像在何時有過。3.某個地方好像在何時去過。總而言之,這3種感覺在心裡學上統稱為「既視感」(Déjà vu,法語,意思為「曾經看過」),據統計,7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過1次既視感。法國生理學家艾米利·波拉克(Emile Bolirac)在1867年的著作《精神科學的未來》(The Future of Psychic Sciences)中第一次定義了這種現象,並且將其命名為「既視感」。
這樣的三種感覺,你有過么?
根據目前心理學屆的定義,既視感包括了我上面所述的三種類型,目前絕大部分人都只經歷過其中的一種或二種,只有極少數的人三種情況均經歷過。
1. 某種場景好像在何時經歷過。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情況,特點是感覺強烈,細節清晰,不僅僅是視覺,連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以及周圍的一切一切,都好像是過去某個時刻的copy.就如同過去某個事件A被你遺忘,然後突然想起來那樣,但是實際上,並不是你恢復了什麼記憶,因為這種場景一般很短,只有幾秒至幾十秒。
2. 某種感覺好像在何時有過。
這種感覺與場景經歷所不同的是,你所經歷的不再是場景或者環境或者動作,而是某種感覺,而無論這種感覺是愉悅還是鬱悶,都會有一種「久別」這種感覺的經歷,所以帶給你的首先是驚訝,然後才是這種感覺所能帶給你的影響。
3. 某個地方好像在何時去過。
這種感覺的經歷者是最少的,具體表現為一個人到達某個陌生的從未去過的地方時,感覺周圍的環境卻是如此熟悉,對周圍的細節了如指掌,彷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很長時間。
So, the question is,Where is the déjà vu come from?有一點可以首先確定,那就是,當你覺得某個事情發生之前,大腦裡面已經有了這個事件的相關記錄,無論它是不是確實發生過,並且發生在你自己身上。這就好像你複製一個同名文件到一個文件夾目錄下,系統會提示你這個文件已經存在,是否覆蓋一樣,無論這個文件是你以前自己創建的或者是來源於其他途徑,它確實存在於你的大腦硬碟之上了。
好了,這樣一來形成既視感的條件就有了:第一步,通過各種感覺器官,攝取外界信息,將其輸入電腦;第二步,大腦在記憶庫里搜索這些信息,如果記憶庫裡面有這些信息,那麼新來的信息就會被定義為「似曾相識」,所以,既視感並非錯覺或者幻覺,它確實是你記憶庫裡面應該存在的東西。
那麼,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或者說主觀上認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事情,記憶庫裡面就不應該有這些的,對吧?那為什麼又會有既視感的存在呢?
一,夢境的碎片
很多人感覺到,他們的既視感有點像是以前某個夢境的碎片,尤其是一個人第一次產生既視感這種感覺時,和做夢的感覺非常的相似,就好像回憶起以前一個時間久遠被遺忘的夢,這樣的解釋也許有一點點道理,但是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那就是,為什麼我們以前會做一個與未來場景有關的夢呢?很多的細節都被一一重現,如此吻合的夢,是無法用概率來解釋的,而且夢重複的一般是你經歷過的場景,他不能夠預示未來,你也不會夢見你從未見過的素材,事實上,你從來沒有做過也不可能做過這樣的夢。
二,宗教,超自然的神諭
所謂神諭,可以說就是這樣一種既視感,通過一些超自然地力量,把「未來的記憶資料」灌輸到大腦中,而所謂先知的人,就是可以自由調用這些資料的人,並非是先知經歷了未來,而是未來的資料如同在大腦中放電影一樣,好像讓人經歷了未來。
三,最著調的解釋:大腦傳輸延遲
根據腦神經專家做出的「傳輸延遲論」,是解釋既視感的主要理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這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把信息放入大腦的不是別人也不是什麼超自然力量,而是我們自己,因為你的既視感所感受到的事件,很可能就發生在0.1秒以前。
從大腦結構來看,位於大腦左半球的顳葉部是一個資料匯總中心,它會排列我們獲得信息的時間順序,當某個器官(如眼睛)攝取到信息後,信息通過兩條神經線路發送到顳葉部。其中一條為直達路線,另外一條要經過右腦,雖然負責傳播這些信息的神經脈衝速度並不算太快(最多也就是120m/s),但因為我們的腦袋也就幾十個厘米,所以在這麼短的路程中,兩條線路的信號會幾乎在同時到達—這是正常情況。但在某些特殊的時候,比方說你沒吃早飯,沒睡午覺,通宵熬夜,等等導致注意力分散,精神高度疲憊,大腦處於混亂的情況下,繞經右腦的那條線路就發生了遲滯,在這小小的傳輸誤差中,直線傳播的信號已經到達顳葉部,並且被大腦處理整合放入了記憶庫,這是,途徑右腦的信號到達了,因此就會被認為是發生過了的事情,從而產生了既視感。
四,心理學家的解釋
和腦神經專家的觀點一致,心裡學家也認為大腦記憶庫裡面的信息來自於我們本人,不過他們不認為是神經傳輸造成的,只是你無意識間接受了某些信息,但自己實際上並不知情。就如同你去朋友家做客,你忽略了朋友家牆上的一副油畫,簡單的說,主觀上你不認為你看到過這幅畫,但是實際上這幅畫的信息已經被你的記憶庫所記錄,當你再次注意到這幅畫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告訴你,你已經看過這幅畫了,所以,既視感產生了。
五,物理學的多元宇宙,時間旅行
多元宇宙是最普遍的物理學說法,在這種理論中,你通過某種方式躍遷到了你所不曾經歷過某個事件A一個宇宙B當中,但是你任然帶著宇宙A的經歷,當時間A發生在宇宙B中,你就會有關於這個事件A的記憶,於是,既視感又產生了。
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你拚命地想找到某樣東西,並且這樣東西在你的記憶中確實存在於一個確定的地方,但它就是不見蹤影,你七上八下,翻箱倒櫃以後卻發現這個東西老老實實地呆在那個確定的地方,物理學家們把這個叫做物品的短暫地進入了別的時空,同樣的,既視感的產生就是人進入了不同的多元宇宙而已。
六,結語
對於既視感,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未視感」(jamais vu,法語,未曾相識),松鼠會前一陣子的文章「字為什麼變的陌生了」就是未視感的一個經典例子,未視感其實也從反面證實了「傳輸延遲論」的科學性,其實二者的本質是一樣的,既視感就是文件放錯了地方,而未視感則是文件被暫時刪除無法找到了。所以,對於既視感最為科學的解釋,還是「傳輸延遲論」最為恰當。
本文參考了印象2008.05上Bigfrank的似曾相識,感謝原作者。
其他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7%A2%E8%A6%96%E6%84%9Fvariant=zh-cn 既視感
http://brain.oxfordjournals.org/cgi/reprint/11/2/179
J. H. JacksonA particular variety of epilepsy "intellectual aura", one case with symptoms of organic brain disease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9%B3%E8%A1%8C%E5%AE%87%E5%AE%99variant=zh-cn 多元宇宙
以及一些松鼠會前些日子的那片《字為什麼變的陌生了》,請參考裡面有關於大腦神經傳輸的篇章。
一些有關的電影:
《土撥鼠日》(Groundhog Day)
《時空線索》(Déjà vu)
《度日如年》(Day Break)
柳文揚《一日囚》
《蝴蝶效應》


我做過兩種類型的夢
第一種,在夢裡感覺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和故事情節以前同樣遇到過,相似度百分百,在夢中甚至能思考這一現象。
第二種,醒來後覺得剛才做的夢很久很久之前做過,像是穿越了一樣。
我做的夢邏輯相對連貫,並非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碎片,多數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發展,如果醒來後還能記得,寫下來就是一個沒有開始,但有發展,有高潮,有結局的小說。


謝邀!
高中的時候夢到過自己結婚了,房間里掛著婚紗照,看不清對方的長相,但清晰記得他戴眼鏡高鼻樑。從那以後,我對高鼻樑戴眼鏡的男生比較容易產生好感,久而久之反而變成了我就喜歡這一型的!嗯,我現在的老公就是高鼻樑戴眼鏡。


還有一次就是結婚那天在家裡這邊的酒店跟一群死黨拍照合影,閃光燈亮起的那一瞬間,我突然想到,我曾經夢到過,我在這個酒店這個位置,我穿著長裙,跟一群朋友合影。

這些都讓我覺得很神奇,彷彿命中注定我會遇見這個人,命中注定我會在這裡宴請親朋好友。其實想想,應該是我潛意識裡已經認定了夢裡的事,以至於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做出後來讓我可以實現夢境的決定。


相同的問題直接把自己的回答搬運過來(~y▽~)~*
心理學上面這個叫做幻覺記憶
就是在記憶有似曾相識的場景但是自己確從來沒有做過或者來過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你似乎來過這裡,做過些什麼,但實際上,這些經驗是全新的
先舉一個栗子
比如你去一家酒店,你可以確定你從來都沒有來過,但是你會你曾經來過的感覺
首先是


分散的注意力
阿蘭·布朗博士已經嘗試重新建立他認為類似於幻覺記憶的過程。在杜克大學和南方衛理公會大學 的研究中,他和同事伊麗莎白·瑪什將下意識建議的想法付諸試驗。他們向一組學生顯示各個地方的圖片,計劃詢問他們對哪些地方熟悉。但是,在向他們展示一些圖片之前,他們以下意識的速度在屏幕上播放這些照片。速度大約為10到20毫秒一張,這個速度足以讓大腦記下照片,但不足以讓學生自覺地意識到它。在這些試驗中,同學們對通過下意識方式顯示的圖像的熟悉程度遠遠高於那些沒有顯示的——即使將那些實際上去過這些地方的學生從研究中排除也是如此。
根據該觀點,這意味著人們因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時,下意識地會注意到周圍的事情,但不會有意識地真正記錄它。然後,當人們能夠關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時,會覺得很熟悉這些周圍的東西,即使他們不是這樣。
根據分散的注意力理論,那麼你來到餐廳的時候可能你在自己沒注意的時候記錄了下來關於餐廳的事然後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全息攝影理論
也就是當前場景和以前你經歷過的某個場景碎片產生幻覺記憶,並且大腦根據那個片段重新創建整個場景。
根據全息攝影理論,當你來餐廳時,你曾經到別的地方看到一款燈飾,然後看到餐廳的相同的燈飾你就覺得整個餐廳似曾相識,也就是你記憶的一小點相同的記憶讓你覺得這個場景你曾經來過

雙處理理論
大腦左半邊的顳葉負責對進入的信息分類。他還發現顳葉會接受該進入信息兩次,並在兩次傳輸中有一點延遲(幾毫秒)——一次是直接的,另一次在它拐到大腦的右半邊之後。如果第二次傳輸延遲了稍微長一點時間,則大腦可能會給該信息加上錯誤的時間戳,並將它記為以前的記憶,因為它已經被處理過了。這可以解釋突然的熟悉感覺。


呆渣無


我相信「平行宇宙」的說法。  

大多數人的生命都以線形前進,但這都是假象。因為每一天,生活有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呆在家裡或者是上班等等。一條線變成了N條線,每一種選擇都會創造一種現實。幻覺記憶就像是對另一種生活的短暫的一瞥,幾乎每個人經歷過。我們感覺我們曾去過某地,因為事實上我們真的去過,只不過在另一種現實里。


之前在治趣app上面看到過一種解釋。轉載過來。以下是原文鏈接,裡面配圖生動形象點。
http://mp.weixin.qq.com/s/zgFTBENAEe0Uvt9s8XU4SQ


「這地方我好像來過!」
「 這東西我好像見過!」
「 這件事我好像做過!」
「 這張錢我好像摸過!」

咱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吧!

似曾相識是什麼?

似曾相識又稱既視感,
指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
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

似曾相識具有隨機性,
發生時間十分隨意,
所以很難做規模性觀測和研究。

有研究認為:
人在疲憊或鴨梨山大時,
比較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也有研究認為:
人在輕鬆或者有精神的時候,
似曾相識感頻率才更高。

無論哪個研究更正確,
都說明這種現象並不罕見。

因為8歲前咱們的大腦還是個,
「乳臭未乾」的北鼻,
而40歲後大腦已經發育完全,定型了,
只有中間的歲數,大腦還在「長身體階段」。

除了年紀和大腦發育因素,
心理狀態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想像力豐富的人、高學歷的人、經常旅行的人,
會更容易感受到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
大猜想

那是不是意識與記憶,
會影響一個人有否似曾相識的感覺?
科學宅們說:也許是這樣的

傳輸延遲論

「傳輸延遲論」
是解釋似曾相識的理論中,
被最多人所接受的,
腦科學家們認為:
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錯覺」,
是因為信息進入大腦不同區域的時間不一樣。

以視覺為例:
我們看到的東西進腦子後,
就會變成電子信號,
這群電子信號就是一群「遊客」。
「遊客」會被分成兩個「觀光團」,
這兩個團被安排去兩個不同的,
「景點」買買買和拍拍拍。

A 團坐車去到大腦的顳葉部景區,
鑒於顳葉是負責感覺的區域,
咱們暫且可以認為:
這個「景區」是做大寶劍的。

A 團到達景區之後,
表示我們感覺到(意識到)一件物品的存在。

至於 B 團就會去到枕葉這個「景區」,
枕葉是大腦的視覺聯絡區。

所以這個「景區」估計都是好山好水好風景,
讓我們感覺「看到」這個東西。

平時這兩批遊客,
到達「景區」的時間都一樣。
但是如果我們處於疲勞的狀態,
腦子一時半刻不靈光,
大腦里的「路況」就會不大好了。

不幸的是,都是B團那條路線「塞車」,
導致去顳葉部景區的團友們先到了,
去視覺皮層大樓的團友堵車遲到了。

對我們的影響就會是這樣的:
先到顳葉的A團電子信號,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
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看」,而是意識到,
(畢竟枕葉才是視覺區域)
說白了,就是「理解」和「成像」不同步了。

所以「似曾相識」其實就是,
大腦電子信號接收時間有延遲,
導致「意識」和「看」這兩個,
本應同步的動作不一致。

想起了夢

另外一種說法是:
我們只是想起了夢。

我們平時經歷的所有事情的細節,
都會被當做水果一樣切好,
然後存進大腦的潛意識倉庫里,
再在夢中重組,成為一個個沙拉拼盤。

如果恰好我們眼前的事物,
和曾經夢過的沙拉拼盤很像,
我們就會以為 「 哦!這拼盤我吃過!」

舉個栗子:
學生時代經歷了一場場考試後,
我們無意識地記住了這些考場中的一些細節。
下次考試前的晚上,
我們又夢到了以前考試的畫面,
但是這些畫面可能是,
幾次不同的考試的細節重組而來。

雖然這些夢我們不記得了,
但是這種「新經歷」我們其實記住了。

到了新的考試,
我們自己重組的畫面又被讀取,
剛好吻合了這次考試,
於是感覺這場考試「似曾相識」。

大腦實在是太6了,
能讓我們把認識的當不認識。

下次如果再遇到「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要信什麼「前世姻緣」,
因為這完全是你的大腦觀光團
在半路塞車而已呀!

(轉載非原創)


上面已經有很多很專業解答了,略過。

撇開科學研究出來的標準答案,由於每個人的記憶習慣、思維習慣、感受能力並不一樣,偶爾出現déjà vu,倒不失為一種有趣的生活體驗。

那些科學解答只是針對某些方面做了定性研究,這種身體開的「小差」,誰又能確定已經調查完備?又怎麼判斷它不是大腦的一種合理的信息處理方式呢?對不敏感於此的人群而言,子非魚,安焉知魚之樂……


推薦閱讀:

你做過的最詭異的夢是什麼?

TAG:心理學 | 夢境 | 大腦 | 既視感déjàvu | 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