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很難被說服?

人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觀點觀念不同這很正常。但是有時候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被別人否定以後,為什麼人會出現不接受,然後去尋找證據證明別人是錯的,哪怕心裡很明白自己的觀點是錯的,還是渴望尋找出證據在證明自己。甚至這個證據很微弱很站不住腳,但是仍然會強行解釋,彷彿只要這根稻草沒被推翻自己的觀點就沒被推翻。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心理學家又是怎麼解釋這樣的現象的呢?


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相同的道理,你永遠也說服不了一個和你觀點不一的人。

就如同兩個人在辯論,你認為約炮是正確的,他認為約炮是錯誤的,你們各自找的所有的論據只會圍繞各自一方,都在說自己對,對方錯,扯來扯去就是潑婦罵街,因為出發點就是各自是對的,誰都死活不會承認自己會輸,那還有啥好辯的!

所以辯論就是一個看似聰明其實愚蠢至極的活動,或者只是在愚弄觀眾做個節目大家熱鬧一下罷了,根本就沒有誰對誰錯!最後還不是通過投票強制判決!


《奇異博士》中自恃天才的馬臉,死活不承認有超自然現象的存在,怎麼講道理就是不信!實在無奈,滅絕師太為了讓他信服,一巴掌把他的靈魂拍出了竅,又一巴掌把他拍出了地球,在同時感受到身體和靈魂的劇烈震撼,處於生死剝離之間以後,不得不低頭!

人性的一個弱點,就是盲目自信,你我皆是,不信自己信誰?

信別人的早在進化的時候就被坑死了。

所以相信自己,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基因里。

其實,想左右一個人的觀點很簡單,唯有暴力!


因為在死亡和自欺面前,人會本能的選擇自欺。


請看《1984》,對於男主的暴力洗腦,脫胎換骨的死亡威脅,終於讓他潛意識徹底信服,


自由即奴役。

二加二等於五。

權利即上帝。

向老大哥低頭。


  • 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思維錯誤之父,它傾向於讓我們得到的新信息與我們現有的理論、世界觀和信息相兼容。

換句話說:我們會主動過濾掉與我們的現有觀點相矛盾的信息.

  • 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當人們遇上與自身信念抵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

換句話說:試圖說服一個觀念根深蒂固的人,很容易遭受反駁。

01.蒙洛迪諾說,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

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
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喜歡,而且還傾向於尋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原來的觀點的信息。
比如,我們討厭某個明星,那麼我們就會下意識的關注這個明星的負面信息,用於證明這個明星確實討厭,而且是越來越討厭。而關於是否"有鬼",卻是亘古難辯的話題.

你相信世上有」鬼」嗎?
不相信。
可世界上真的有」鬼」。
是嗎?
我表弟有陰陽眼,他可以看到那些不幹凈的東西,他告訴我有個小孩子老跟著我.
是那個1200度近視500度閃光的表弟嗎?
並且,我老覺得脖子後有冷風,不時呼吸困難,那感覺就像似有雙手扼住我的喉嚨.
是你秋衣穿反了.
你要相信我,這世界上真的有鬼!你看,祖先都造出了這個字,就說明這是確有其事!
你說的很有道理,我相信了」蠢」的由來.........

02.

如果說單純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屏蔽、兼容、忽略的思維誤區只是傷己的話。那麼加上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的忽略、反駁、排斥之後,那有可能是傷人傷己。

陷入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該如何自救?

  • 批判性思維
  • 貝葉斯思維

關於批判性思維,各類大咖都推崇的思考方式,互聯網上有太多內容,這裡提醒一句:不要為了批判而批判,而要通過批判的方式做出更加理性的評估與判斷。

貝葉斯思維,來源於貝葉斯定理(Bayes" theorem),一個知識遷移。
簡單來說就是要隨著新事物新事實不斷更新過去固話的理論體系。

這也可以稱之為:認知升級。

我們所認為的、所抵觸的、所排斥的,都是都正確的嗎?

不一定。

比如反中醫者,如果當他們或者他們的親人遇到性命攸關的病情,恰好西醫效果不太明顯的時候,你猜他們會使用中藥嗎?

或許大概也許有機會還是可以搶救一下嘛。

我們只是在信任與排斥當中選取了一個適當的中間值而已,轉換或許就在一念之間。

貝葉斯思維並不試圖刻畫事件本身,甚至也不去假設那類事件是隨機的,或者有一個逼近極限的總體概率.
而只是從觀察者信息補全的角度出發,先從以往經驗中總結一個大致結果,再基於這個結果判斷下次出現這類事件的概率,每次的結果會不斷修正之前的判斷,如此往複.
這樣的過程反應的是我們知識狀態的情況,而並非試圖描述有那麼一個客觀世界,那個客觀世界當中某件事情所發生的概率有多少。

換句話說:如果把關注點放在自身的認知升級上,結論真的有那麼重要?

而我們的思維成長,不正是這種認知上的顛覆重組?

如何避免引發自己(他人)的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

放下習慣性防衛
區分事實觀點
不輕易評判他人。

  • 習慣性防衛是人類的本能,通常是指為使自己或他人免於說真話而受窘或感到威脅而形成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通常表現為「說實話的恐懼」或者「自設的保護殼」。

最直觀的理解為:你會為下意識地為你的行為開脫嗎?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很多人都有遲到過的經歷,而通常在面對遲到的時候,下意識的會這樣說:

「今天在路上堵車了」「昨晚XX原因導致今天沒起來」「要不是XX,我就不會遲到」等等。

這其實就是習慣性防衛,當外部的信息與我們自身的做法不一致的時候,我們總會認為自身沒有問題,而是外部世界有問題。

這等於在我們成長的世界裡蓋上了一塊天花板。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習慣性防衛這層天花板。

簡單的一句:不好意思,我遲到了。

難道不會比下意識的理由好上許多?

認識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成長的第一步。

  • 區分事實觀點,90%的人沒能拎得清。

回到遲到的案例當中,如果你是老闆,面對一個連續遲到了3天的員工,你會怎麼說?

  1. 「小張啊,你怎麼老是遲到?」
  2. 「小張啊,這周你遲到了3天哦。」
  3. 「你真是一個遲到鬼!」
  4. 「小張啊,你經常這樣讓我很為難啊。」

想像一下,假如你的說法是1、2、3,小張會做出怎樣的反映?

第一種說法,很有可能造成習慣性防衛——我之所以老是遲到是因為XXXX。

第三種說法,最有可能引起不滿甚至反彈——你才是個遲到鬼,你們全家都是遲到鬼!

第二種說法,很有可能是——老闆,我知道錯了,我為我的行為感到抱歉,我會XX做......

1、3和2的反映結果完全相反,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本質上的區別是觀點事實的區別,

1、3是觀點,2是事實。關於事實觀點,再說一個場景:

丈夫回家晚,這個問題影響了大部分夫妻之間的關係。
導火索的關鍵不外乎妻子說了類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這麼晚才來?!又跑到哪去鬼混了?!(觀點)。
而丈夫委屈而又憤怒的回答大概是這樣的:我特么這麼晚,這麼辛苦,這麼XX還不是為了這個家。
緊接著,大戰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改變一下說法,矛盾很容易避免:這周你有5天是凌晨2點回家(事實),你知道嗎,在等你回家的時候,我感覺十分煎熬,我很擔心你,怕你在路上......(感受)
於是,一個蠻不講理的潑婦變成了一個善解人意的媳婦....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別的溝通技巧,但描述事實是溝通的基礎)

那麼第四種說法?

嚴格的說也不太妥當,同樣容易造成習慣性防衛——隨你吧,難辦你就看著辦唄!

但是一個能夠區分「我」「我的行為」的員工呢?

或許得到的回答和第二種類型不會有太大的區別。

喬布斯曾經有一句名言: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考慮他們的自尊。

是聰明人沒有自尊嗎?NO,恰好是聰明人知道如何正確的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因為所謂的「面子」去反駁,真正的尊嚴是知道怎麼改進,用更好的結果,更加睿智地面對質疑。
因此,區分「事實」與「觀點」,「我」和「我的行為」是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 不輕易評判他人。

很多人之所以會評判他人,是因為無法忍受與自己的行為和性格相同的行為和性格。

誰也不想被評判,誰也不想被人定義。

不能因為我有過遲到經歷,你就說我是一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
更不能因為某次考試成績不高,而斷定我是一個「差生」「不努力」「不上進」的人吧?這和判刑有什麼區別,沒有比這個更惡毒的事情了。

知乎專欄:你憑什麼說服我?


從古典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是一種極端利己的生物。人的所有主觀行為,都是受利益支配的。

因此,想說服一個人,要使用利益,而非言語。

用人話來講:凡是在下面點贊的,每人微信紅包50元。


謝邀

這不是心理問題是哲學問題=_=


瀉藥。
交流能夠建立的前提是兩方都想建立這個交流。這是我高中政治老師講的,我印象尤其深刻。

「吃晚飯了嗎?」
「吃你mb,就你有錢能吃飯啊?」
「不是,我就是寒暄一句…」
「寒暄個p,老子沒空陪你寒暄?」
「不是…」
「不是你mb,滾你大爺,老子懶得理你…真tm sb…」
卒(正確方式:「我就是有錢。你想怎麼著?」)

「你這個理論是有問題的。」
「你就一智障。我看是你腦子有問題。」
「你看,這樣這樣這樣…」
「你還差得遠著呢,再學學再來吧。」
「你這人怎麼這樣啊?太不尊重人了。」
「對豬不需要尊重。」
卒(正確方式:別沒事閑的想和他說話)

「親愛的,我真沒錯。」
「沒錯,是,沒錯。還狡辯?」
「我真沒狡辯啊!!你聽我說了…」
「我不聽你說。我知道發生了什麼!」
「不是,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樣的啊!!」
「算了,咱分手吧。我算看透你了!」
卒(正確方式:先認錯)

以上幾個例子都比較極端。但他們都表示了,某人在不想被你說服的情況下是不可能被你說服的。你們兩個是無法進行有益交流的。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一方對交流有抵觸心理,這個交流就不可能完成。


很多事,不是表面的這件事,而是代表了人內心深處的底層價值觀。人承認錯誤之所以難,是因為這要否定他這麼多年建立起的基本價值觀


並不是很難被說服。是很難讓對方承認被說服。

我有一位同事實際上是被說服了也不願意口頭表達出來的人。前幾天和她討論一些明星八卦,說起好多年前那個TWINS組合中的阿SA隱瞞婚事的事實。我同事固執地認為阿SA不是故意隱瞞的,只是那麼多年來沒有人詢問過她的婚事,所以不好意思主動暴露出來。

我說,當記者白痴么,每個記者採訪年輕女藝人肯定都會問有沒有男朋友啊這種問題吧。

我同事當時的反應就像魯迅的小說,她說:「事實上阿SA就是沒有男朋友啊,鄭中基是她老公啊!問男朋友…怎麼可以回答老公呢!」

你說這種談話有什麼意思呢。當場我就終止了這個話題。像我同事這種人,不是沒有被說服,是已經被說服了才感覺到羞愧,惱羞成怒,越發不願意表現出被說服,所以玩文字遊戲、鑽牛角尖。

同樣也是前幾天的事情。知乎上,有一個評論某個人的問題,當事人主動回答了這個問題,答案引起了部分網友質疑。接著,有個答主發了一篇回答,採用了類似採訪當事人的模式,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當事人的回答是一模一樣的。於是我忍不住留了個評論,大概意思是說當事人已經答題了,你又轉述一次他的內容,有什麼幫助?

本來我還以為那個答主會說因為自己是大V內容容易被擴散之類的,萬萬沒想到,他竟然被我說服了,一下子意識到自己的答案好像真的沒什麼用,於是罵了我兩句,把我舉報了,然後關了評論。

總的來說,人並不是很難被說服,只是不願意表現出被說服的樣子。你大可以留意一下,當對方邏輯開始混亂,思想開始偏激,甚至說話的聲音開始加大,逐漸偏離辯論的主題,糾結某一個時點的細節,這時候這個人就基本已經被說服了。而我們要趁對方變得更加無賴的時候把話題結束,再聊下去也沒什麼營養了。

而真正說服不了的人,思維是很清晰的,以事論事,有理有據,不前後矛盾,沒有漏洞,沒毛病,能反他的只有他自己。聽完他們的觀點,你會主動放棄說服他的想法。這何嘗不是一種魅力呢。這種人,是真的少,非常少。常看辯論賽的話就會明白了。看辯論賽的時候,忍不住鼓掌的情況不多,反而想把辯手踢下場的情況時時有。就是這麼一回事。


因為人總會認為他自己才是對的。


因為錯的不是我,而是這個世界


因為對方與你在資歷,閱歷,經驗甚至年齡層面上都彼此相當,或者低於你。那麼你不會接受對方的觀點,甚至想把你的觀點強加於對方身上,讓他徹底反轉。恰恰對方也是這麼想的。所以,這種情況下,既然說服不了也就不要強加了,說白了不是一路人,出發點不一樣,目的地也不一樣,何必非要同行?


總結下可能存在的原因:
1,說服的方式不對。有的人適合理論說服,有的人適合感性說服;有的人適合書面交流,有的人適合面對面交流等
2,被說服者的態度強硬或者性格本就固執
3,說服者的理由不夠讓人信服
4,說服者對於被說服者是否具有權威,是否有好印象
5,說服的時機不對,有時候氛圍很重要
6,沒有一致的價值觀,人生觀或者所處社會文化背景不同
7,文化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接受或者思考他人的意見
8,說服的次數太多,被反感
9,有時候讓別人改變自己的觀點可能會讓被說服者覺得沒面子,所以要尊重被說服者的感受和情緒,不能強硬灌輸
10,性別:女性普遍比男性容易說服
11,年齡:小孩比老人容易說服


死不認錯是大家的通病這和死不認輸一樣。說服對方就是讓對方認輸。你覺著可能么。


根本上來說,指望通過三言兩語來改變對方的想法就是一件很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僅僅是通過邏輯的辯論來駁倒對方的觀點,並不代表就能改變對方的想法。何況,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對於對錯的想法就不一樣。
1. 發言人的身份很影響交流的效果。兒女對家長,學生對老師,朋友對朋友,專業人士對業餘人士,在每種情況下,發言人對於聽者的身份,很大程度就能給談話的效率或多或少打個折扣
2. 交流的方式也相當重要.如果嘗試通過打臉來說服對方,就算對方一句話也不佔道理,也會死要面子不承認,或者說這才是人之常情。所以心理上才會有各種交流與溝通的技巧,時而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著想,時而假借他人事例來提出自己的觀點,時而搬出家人或者事業等對方的軟肋來脅迫對方,這些技巧並非是無用的
3. 看待事情的角度. 假如一個人種罌粟制毒,你說這是違反法律的,而且危害社會。確實,這句話沒錯。但萬一對方根本就不在意自己對社會的危害,也不願意放棄販毒的高額利潤呢? 又比如勸渣男不要禍害良家婦女,但要是會尊重女性,又為對方著想,這種人又怎麼會被稱作渣男?
4.對方改變觀點所需要的成本. 刷新三觀不是不需要成本的. 如果某個買賣婦女的山窩窩有個老大漢領悟了人道主義的精神,那他還能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嗎?如果他改變了自己對買賣人口的想法,甚至同情起被拐賣的婦女,那他要麼隻身反抗然後被趕出村子,要麼就忍受良心的煎熬度過餘生,那這麼一算,他還是選擇視而不見
所以呀,成人的世界是不能用簡單對錯來看待的。重要的你要清楚自己的目的,你為什麼要說服對方,對方是什麼身份,什麼性格,衝突和共同的利益在哪裡,自己可以為此作多少妥協。如果題主覺得對方不值得讓自己下這麼多功夫的話,那還是不要管別人閑事了。


你和別人站在高台上比劍術
周圍是萬丈深淵
輸的人會掉下去
你明顯比他的劍術高
於是你刺中了他
他沒有求饒
你再刺
他還是沒有求饒
於是你刺啊刺
他瘋一樣的反抗
他死了,掉下去了
你也受了傷
你問我「他為什麼不求饒?」
因為你沒有給他一個下高台的台階

很多時候你說服他
用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你是對的
其實他也知道你是對的
這時候你就該給的是台階,而不是補一劍
通常他就跟著台階下了
我通常用這句話「我覺得你說的有一定道理」
其實只要你說的真的是對的
他自己回家慢慢想就能轉變觀念

在現場就想把人說服得要跪拜自己的人,不是想證明真理,只是想證明自己


信息不對等。
跟女朋友爭論太多次後,我發現自己的局限性。往往我都是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和過往的經驗去看待問題,只要我認為不存在的就不存在。還死皮耐臉的去百度為自己的論點堆各種理由。主要原因還是沒見過世面,書讀少了。你以為事情就是你以為的那樣嗎?
其實有時候都是對的,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兩小兒辯日)
幸好,我的女朋友講道理。


瀉藥
因為不想承認自己比對方笨


說服別人意味著雙方的角度都認可解決問題方案。但是通常情況是自己認為是對的,站在對方立場看未必如此。


反對一下上面說是「確認偏見」的答案。用」確認偏見「描述題主所說的現象不準確甚至有些錯誤。更準確的講題主所描述是「認知失調」現象。

  • 證實性偏誤的具體解釋以及成因在知乎已經有了很好的回答,這裡給出傳送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01157。 有興趣詳細了解的話,更準確的說明在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firmation_bias
  • 認知失調似乎還沒有很好的解釋,有空了整理下,先給wiki的傳送門吧: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dissonance

—————————————————比較兩個概念的分割線———————————————

兩者的區別在於:

1.證實性偏誤:我們在獲取及加工信息的過程中出現的的偏差,我們傾向於獲得能印證我們猜測、假設的信息。

即:我們沒有肯定我們的觀點絕對正確,只是在找能證明它正確的信息。

戀愛之前和舍友聊天:ta好像喜歡我,比如ta今天朝我笑了,ta髮捲子時走到我身邊做了某些小動作對我示好。感覺ta做什麼事都好像在暗示自己喜歡我。

2.認知失調:我們又有了已有觀點矛盾的觀點,會因為矛盾的東西感到不協調或不適,為了緩解這種感覺,改變自己認知或行為的現象。

即:我們已經有了自認為正確的觀點,在它被證明錯誤時,還繼續找能證明原觀點正確的東西來緩解矛盾帶來的不適感。

戀愛之後和舍友聊天:ta肯定還喜歡我,你說ta背著我幹了xx事,肯定是因為ta有xx不能說的理由(抑制與認知不相符的負面行為),ta那天還和我吃飯了(放大與認知相符的正面行為)。

—————————————————回歸原題的分割線——————————————————回到題主的描述中。

在我們交流討論的時候,當明白自己錯了時,新的觀點會和既有觀點相矛盾,這個矛盾會使情緒發生變化。

我們通常在這時候都有些激動了,這個情緒變化體現為聲音高、臉紅等現象。這時不適感會更嚴重,便會出現認知失調現象,我們就會想辦法證明既有的觀點沒錯來緩解矛盾,進一步緩解不適。表現出來的行為用題主的話說就是「渴望尋找出證據在證明自己。甚至這個證據很微弱很站不住腳,但是仍然會強行解釋,彷彿只要這根稻草沒被推翻自己的觀點就沒被推翻」。

兩者都是心理學中非常重要,以及在現實中應用極廣的心理現象,深入的了解下會有很大好處~


所以在知乎里看到自己認可的回答就抒發自己的看法迎合併補充別人的看法,看到與自己觀點明顯相悖的就視而不見


一部分人是因為智商低,思考能力有限。還有一部分是出於莫名其妙的自尊心一直在瞎狡辯。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口誤?
三體中為了避免智子監聽,有些人用眼神交流,怎麼做到的?

TAG:心理學 | 思維 | 交流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