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發說說曬照片從心理學是什麼解釋?

現在網路社會,很多人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總想髮狀態說說是怎麼回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屬於什麼呢


看見要葉壯老師關注這個問題了 我先嘗試著答一下,請各位指點。
社交網站上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印象管理行為,在不同程度上,我們始終在管理自己給他人營造的形象。無論我們是引人注意、脅迫他人還是表現出無助的樣子,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總是在向周圍的觀眾表演。
對於某些人而言,有意識的自我展示也許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會不斷地監控自己的行為,注意他人的反應,矯正自己的社會行為以達到社會期許。為了讓自己的行為和主流價值觀合拍,他們很可能會支持一些自己並不想贊成的觀點。(比如他並不是球迷,但是在世界盃期間為了能夠合群和周圍的人節奏相同,他們也會在社交網站上發一些世界盃相關狀態)


而現在社交網站上現在的一些贊評論甚至於訪問量都相當於一個獎勵體制,發一些比較新奇的東西或是分享或是裝X總歸是刷了一下存在感,而那些獎勵將會會讓一個在意外界形象的個體感到滿足,而據一項研究表明社交網站上的活躍度和個體的收入呈負相關,當我們的社會地位(收入)不足以為我們帶來高自尊的時候,某些人可能就會想著追求良好的自我感覺。時間久了,如此追求自尊並不能滿足我們對能力、人際關係和自主性的深層追求。

利益相關 大學生 專業 心理學
參考書目 社會心理學
(未能閱讀大量paper來作答,文筆亦不通順 請見諒


謝邀!人的大多數需要,如生理的、安全的、歸屬的、自尊的需要等,均要由他人來滿足或提供滿足的途徑,越是高層次的需要,越具有社會性的意義。因此,作為一種社會化的存在,與他人的聯繫是人的天然傾向,當一個人缺乏與他人的情感聯結時,會備感孤獨。通過發布照片或說說,與現實的或想像中的他人發生了情感的聯結,並滿足了心理的需要;如果沒有了他人的存在,也許沒有人會在網路上曬照片。

對於那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性的感受到與他人情感聯結的人,其安全、親密及尊重等心理需要均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這些人不太有強烈的動機通過網路去尋求替代的滿足;相反,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充分滿足這些需要的人,未被滿足的需要轉化成了網路依賴的強烈動機。當然,在信息化社會,通過網路產生情感上的聯繫,已成為朋友或親人日常的途徑,只是過於依賴於這種途徑的人,往往存在著心理需要滿足的匱乏。生活中的例子是,一個出國在外的人,由於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與他人的關係,則會在網上顯得過度活躍;或者一個在現實生活中難以與他人融入的人,會成為遊戲或網路的成癮者。

人的心理需要的程度,又與其成長情況息息相關。有些幼時被忽略的人,存在著對於被忽略的強烈敏感,以至於TA們時刻會尋求關注。比如一個幼時被忽略的女子,每當聚會的場合她會自動的成為了別人關注的焦點,她無法讓自己在人群中顯得平庸,否則的話會喚起她強烈的不安。在愛情關係里,當激情退卻之後,她無法忍受那種平淡的關係,以至於再一次愛上了別人——只有在強烈的愛或恨的關係里,她才富有激情與活力。以前的網路名人鳳姐,也許就是一個在幼時被忽略的人(在她很小時父母便離婚了,她的容貌也難以吸引別人),所以一旦她通過嘩眾取寵的方式得到了別人的關注之後,她便欲罷不能了。因此,一個頻繁地發布照片或狀態的人,應該去回溯一下成長過程,看看存在著哪些缺失的心理需要。

是那些曾經缺失的或現在正在缺失的心理需要的滿足,驅使著過度強烈的行為。因此,對於行為明顯偏離正常的人來說,應該通過自我探索的方式,以理性的光芒去覺察自己,走出無意識的控制,並以更加適應與現實的途徑去尋求需要的滿足。


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競爭注意力

簡單說,之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展示自己的照片,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已經逐漸從線下搬到了線上,貼照片的行為等同於過去打扮漂亮參加各種活動和聚會,都是為了增加曝光率,吸引注意力,只是方式變了。

凱文凱利說過,注意力是現在人類爭奪的最重要資源,因為注意力是無法增加的。注意力不增加,而信息在增加,根據經濟學基本供需理論,就意味著注意力的增值,意味著對注意力的爭奪競爭更加激烈。
注意力是所有競爭的一個基礎,有了注意力才會有接下來的一切。比如從生物學來說,就包括交配的可能性。還有在社會心理學對說服的理論模型中,第一步也是是否注意到信息。
關於為什麼要通過不斷展示自己來吸引注意力,也可以用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來解釋: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的程度。所以,我們多發照片或微博都能增加在群體中的曝光率,讓別人熟悉我們,並喜歡我們。


下面一段引用自以前寫的評論,作為補充:

從記錄到表現
  攝影最早的起源是為了記錄現實畫面,但是它的潛力卻是無限的,對於大眾來說,拍照最初主要是一種實用性的需要,比如留作一種紀念,像畢業照,家庭合影,還有像旅遊照片更多是作為一種象徵性的展示,即證明我曾經去過什麼地方,見過什麼,體驗過什麼。但是當數字技術普及之後,拍照的成本降低,導致的結果是,照片變得廉價。如果誰都可以拍照,隨時可以拍照,那麼照片的價值也會隨之降低,容易獲取的東西就不是稀缺資源。
所以在社交網路興起之前,拍照基本上喪失了意義。社交網路並沒有拯救拍照的記錄價值,實際上,照片並不具有保存的價值,如果一張照片拍完了沒有分享到社交網路上,它就是不存在的。某種程度上,照片已經變成了我們的皮膚和身體,一個不拍照的人,對於他所在的社群就是隱身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想像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通過互聯網聯繫,他們的生物身體永遠躲在某處,不和任何人近距離接觸。那麼,照片在這樣的世界裡代表什麼呢,它是否已經成為了我們身體的延伸,成為了我們的器官,成為了我們表現自我的媒介。你猜的沒錯,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世界正要去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對於照片本身的美化,等同於我們對皮膚的保養,它不是我們之外的東西,它已經變成了我們本身。
所以現在的狀況不是我要記錄我的生活,而是我要表現我的生活,因為我要不表現,我就是不存在的,記錄如果沒有觀眾,這樣的行為就是毫無價值的,甚至你自己也不會回頭去看自己的過去,因為始終有無數的新鮮的信息在前面等著你。

來源:為什麼最好的相機就是你手上的那一部 (評論: 論攝影)

PS:本來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何看待女生頻繁地在社交網路上爆照?
個人覺得也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所以粘貼過來,並稍作修改。
沒有刻意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考慮,覺得不符合題目請摺疊。


獲得優越感和快感。

快感的獲得有很多種,一種是生理上的,一種是心理上的。心理上的又分:我比你好;受人重視;與眾不同。

我比你好。我找到比你漂亮的女友、生了比你漂亮的兒子、吃了你沒吃過的好東西、比你懂得更多,這會帶來快感。

受人重視。社交網站解決的最大需求是人的存在感。人的存在感通過別人體現:點贊、評論、轉發、艾特。別人就像你的一面鏡子,你通過別人看到自己,感覺到自己還活著。這就是存在感。

如果這個點贊、評論、轉發你信息的人,剛好是你心儀的人,包括而不限於你暗戀的對象,你喜歡的某大神,那麼感覺一定是非常美妙的。如登極樂世界。

與眾不同。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做到我比你好、受人重視,尤其在社交網路上,粉絲數接近零、影響力接近零的用戶很多。那麼至少還可以做到與眾不同,最終演化為另一種我比你好,也可能因此受到關注,受人重視,找到存在感。


想把一切好玩兒的,自己經歷有趣的事兒,看的書,藏的小心思,分享給他,讓他知道。但又不能總是找他聊天,怕他覺得自己討厭。只有通過發動態希望他能看到,評論,這樣又多了和他說話的機會。如果歸類為心理,那就是希望他注意我,識破我的卑微到塵土裡的心理吧。

哈哈,這個大概是我初中時候體會過的感覺啦~


建立存在感。
從本質而言,人類最根本的欲求便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創造不朽。時間的長河無盡無止,我們必須通過一切手段保證我們確確實實在這個物質世界存在過。
我們通過生育而繁衍下一代,讓他們帶著我們的基因走向未來;我們的祖先創造圖騰與文字,讓比肉身更堅固的自然和比肉身更強大的思想永存於世;在我們不懂神的時候,我們就創造了神,他們無形無跡,無所不能,他們是至善的皈依,永恆的凝視,更重要的,他們無需肉身,他們永垂不朽,他們是人類進化最終極的理想。
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交網路,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向著我們所處的圈子裡發散我們的影響力。我們無法獨立認證自我的存在,如同我們需要鏡子才能看清自己的容貌一樣,我們需借他人的讚歎而在心理上日益牢固我們的存在感。
朋友圈的本質是建立看者與被看者互相滿足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大家各取所需。如果你沒有把我拉入黑名單,當時打開朋友圈時,一定能夠看到我的照片,這種被動的看也會為發照片的人帶來存在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在今天的網路時代,我們的各種需求逐漸被網路產品所捆綁,當有一天我們停止所有的手機工具和網路媒體時,我們會不會擔心,這個世界,已經把我忘了呢?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huyang_0908,如果你有好的故事,你有從困難中奮起的經歷,歡迎分享給我。


空間爆照,各種修圖。
知乎答題,用盡修辭。
都一樣,我們本質上都是一群沒有安全感的人。


一邊答題,一邊就想把自己的照片po出來了。
已有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使用網路社交主要源於兩種動機,一個是自我展示,一個是獲取歸屬感。對於po照片這個事情,得看看個體po的是什麼照片,以及照片是否有相關文字解釋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其動因。
2011年,Bergman等人在PID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發現社交網路不僅僅給了大家表達的空間,還給了大家管理自我形象的機會。這顯然是第一種動機——自我展示。比如我今天去優衣庫買了一件很好看衣服,我在試衣間里照了一下,po到朋友圈,這就是一種自我展示。再比如,有個APP叫做下廚房,我自己也用,查查菜譜神馬的。很多朋友也會把自己做好的成品放上去,這也是一種展示。再比如,秀恩愛黨,這才是紅果果的展示啊!
當然,除此之外,第二種動機也在「作祟」。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了人類的五種需要,其中第三個就是歸屬與愛。舉個栗子,還說剛才那個下廚房的事情吧,我po出來自己做的香噴噴的飯菜一來是想勾勾大家的饞蟲,還有一點如果能有同為吃貨的其他人看到之後點個贊,甚至私聊起來,這不是很好的嘛。
除了上述兩種研究較多的以外,我個人還有一點想法,就是發聲的動機。
我們發說說,在朋友圈裡髮狀態,很多時候也是因為我們有表達的需求。這如同我們記日記一樣。比如我每天早晨會讀一讀澎湃新聞APP,然後會把自己感興趣的分享到朋友圈裡或者直接推薦給朋友,並附上一兩句評論。這個過程我也不是要展示自我,也不是要獲取歸屬感,更重要的是表達自己的思考。我想,在知乎上答題也是因為這個吧。


1、為了得到關注和產生共鳴 源於孤獨
2、炫耀 源於虛榮心


尋求他人認同。


上面的網友們回答很多了,我從心理學的角度補充兩個概念。

發說說曬照片如果是為了讓別人看,而尋求他人的點贊和認可的話,這從著名的動機理論自我決定理論的角度來說是一種攝入式動機(introjection),即為了獲得社會或自我的認同而產生的行為(人們會在這種情況下會想: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會覺得愧疚、沒面子、沒存在感等等)。通常來說,這樣的動機狀態會對應不良的心理後果,比如焦慮、壓抑等等。攝入式動機換一種說法就叫條件自尊(contingent self-esteem),即人們的自我評價取決於他人或者外部環境,很顯然,這是一種「活在別人的掌聲或雞蛋里」的心態,它往往顯示的是一種心理的脆弱性。

在另一方面,某些人在朋友圈上發東西並不是為了尋求一種他人的認可或者支持,而是僅僅出於自我表達的需要,他們並不在乎別人怎麼想。這種動機狀態我們稱為認同式動機(identification), 之所以稱為「認同」,是因為我們的行為反應了我們內心深處真實的興趣和價值觀。認同式動機的行為結果往往與好的心理結果對應,比如更高的幸福感,更低的焦慮感等等。

如果還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再交流。

J博士(微信公眾平台:J博士的心理實驗室)


貼一篇自己寫的日誌,年代久遠,就不修改了,錯誤很多
======================================================================社交網路與人類自我展示欲

【寫在前面】

1、「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很準確的描述了我寫這種題目的傻逼行為,就好像一個4歲的小孩神神秘秘的拉著你的手進了一間小黑屋,「來來來,我教你一點性技巧!」不過人類自我展示欲又不斷的驅使著我一定要寫出來發表一下,本文觀點可能會讓很多人不爽,有點像在到處高調宣傳「勤勞致富」的天朝說出「勤勞致富是說給窮人聽的」一樣,慎看。


2、本來這種觀點由不得我來說,吳靜、雷靂合著的論文《網路社會行為的進化心理學解析》已經說得夠清楚了。考慮到大家都沒有為文章書籍付費的習慣,論文又寫得枯燥無味(說得好像你丫寫得幽默易懂似的),我就勉為其難的給大家說一下(該死的人類自我展示欲,我是迫切想說的)。


2004年2月4日馬克·扎克伯格上線了http://facebook.com,自此打開了人類渴望社交的潘多拉盒子,大家對於社交的慾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真不愧是哈佛心理學的學生!),一時之間稍微有點出息的網站都配備了社交功能,大家都在瘋狂的發照片、@人轉發,飯桌前、地鐵上、走路時等凡是能抽出手的時間,大家不斷的刷新有社交功能的網站,無網則有種讓人想死的衝動。我們如此熱愛在網上曬各種東西,卻不願和身邊的人說說話,假如你是一個稍微有點好奇心的人(我不知道怎麼扯回來了),你也會像我一樣問一個問題:我們為何如此熱衷於在網上展示關於自己的一切?


我們先來看另外一個問題,女人為什麼有豐滿的乳房?「你丫傻逼吧,女人要哺育後代,沒有豐滿的乳房怎麼有充足的奶水!」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女人青春期之後懷孕之前豐滿的乳房大部分是脂肪,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哺育期能夠發育、分泌奶水的乳腺。另外,只有人類雌性的乳房是未在懷孕期就變得很豐滿的,其他哺乳動物都是在懷孕之後乳房才開始生長,為分泌奶水做準備,其餘時刻都是乾癟癟的(小時候放過牛的經歷還真是有用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參見進化心理學:為什麼女性有乳房。現在進化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類雌性在青春期就開始付出代價拚命往胸部、臀部團積脂肪,是因為她們需要以此來吸引雄性:快看啊,我乳房豐滿(她跳起,晃了一下),奶水多,以後你的孩子肯定不會餓死,快來和我交配吧(愚蠢又精蟲上腦的雄性,就這麼被騙了,好可憐)!在生物進化史中,在獲得交配權具有優勢的個體會逐代累積他們的基因優勢,數量增加,而那些難以獲得交配權的個體則會被淘汰。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人類進化出一套快速吸引異性、獲得交配的機制:自我展示生殖優勢。比方說雄性普遍比雌性個頭大,一眼就能發現的東西,肌肉更發達,需要在活動量的大的活動中才能體現,對於雌性來說,這意味著強大的保護能力、覓食能力。自我展示生殖優勢,並不是人類獨有,其他物種也有,只不過顯得有點無厘頭罷了,啥孔雀開屏了,頭上頂個紅通通丑到死的冠了,會跳舞了。笑歸笑,但需要明確一點,在自然界,只有那些能獲得交配權的個體才是牛逼的。


推薦大家多了解一下進化心理學的觀點,專治挫男將自己沒有女朋友歸咎於「我沒有錢」和懶女將自己沒有男朋友歸咎於「我長得丑」這兩種病症。


社交網路上的種種行為雖然詭異又無聊,但是在心理學深層次上都可以將其動機總結為「自我展示」。假如你稍微留意一下(你他媽的又來了),你會發現我們在社交網路上展示的都是我們好的一面,更準確的說是能夠吸引異性的一面,因為好的不一定對自己有利,只要那些與我們自身基因最適配的才是我們需要吸引的。通過自我展示生殖優勢,可以快速吸引異性,在生存如此艱難生活環境,誰還有時間去深入了解你。這大概可以說明懂得自我展示的個體比不會自我展示的個體更具有進化優勢。說句不好聽的,我們在社交網路上的大部分的行為似乎都是在向全世界高呼「我有這樣那樣的特質,有需要這些特質的異性火速來和我交配吧」。這就是自我展示的第二個作為,篩選出與自身適配的個體,去掉那些不適配的,降低時間成本。一個天天曬文藝的女性自然而然能夠吸引喜歡文藝的男性,而粗大漢果斷取消關注。「因為網路存在視覺匿名性,而且缺乏一定的社會監督、社會參照,人們通常更容易有比較強烈的理想化自我認識傾向,更容易將自己的真實自我以理想自我的方式表現出來」[1],「這樣看似無意識的自誇行為都是具有積極的進化意義的」[2]。


說一下具體的例子,理論聯繫實際啊。為什麼女生總是喜歡曬吃的,「喂喂,我這裡有很多食物哦,我總是能採到很多果子呢」,那為什麼男生不喜歡,「狩獵需要團隊協作,你丫提個小兔子誰稀罕啊,女生需要的是劍齒虎」;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曬看話劇、畫畫之類的,「你看我平時搞搞藝術創作也不餓死,你看我覓食能力多強啊」;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晒晒自己喜歡狗貓之類的,「你看我多有愛心,假如我們以後生了孩子我肯定會在照顧好他的」……


但是,我們社交網路的行為並沒有這麼明確的目的性,只是說有「自我展示」的心理學動機,而且只是動機的一部分,其他動機我就不知道了,因為社交網路最近才興起,研究內容太少,我也是看了別人的論文來寫的。


[1]、 Bargh J A, McKenna K Y A Fitzsimons G M.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

[2]、Vazire S Gosling S D. E -perceptions: Personality impressions based on personal websites. Journal


塑造他我


我發的原因沒那麼複雜,我就是想把我的見聞與想法記錄下來,僅此而已。至於有沒有人評論,評論什麼,I don"t care.


借「分享」名義,實際是想把自己的一切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傳達給你。
只是為了引起你一個人的注意,讓你有借口找我說話。T T


朋友圈不都是朋友嗎
把美好的事物跟朋友分享不好嗎
我想更多的是因為時間流逝我們沒有了書寫日記的習慣,但是我們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記錄我們的過往


不懂心理學。。。反正我自己是記錄生活,有時候是無聊……
社交平台嘛本質上講是娛樂用的……


純粹為了記錄當時的狀態想法等,就像寫日記一樣,等過上十年二十年再回過頭來看,挺有意思


反映了內心的孤獨感 求關注 求認同


我一直覺得很多人說就是為了記錄生活,類似記日記的習慣,可是日記本身是一種私密的行為,完全不需要這樣的曝光。比如我現在遇到了一片美麗的景色,我拍下來分享到朋友圈,然後你朋友圈裡的親朋好友就會通過你的圖片知曉你在何處耍,進而片面地了解到你的生活狀態。說穿了,就是怕別人忘了自己,因為現在很多人做朋友,關係親密,都是通過不斷的往來實現的,等筵席已散,早已物是人非。我認為現代人大多需要從別人未必真實的回應里獲得一種認同感,源自孤獨,但是由於自身駕馭不了孤獨,於是通過這樣的分享讓自己從內心覺得自己是活著的,即存在感。這種缺乏自我認同,而從他人身上獲取滿足感的行為,就是缺乏安全感。我從來都認為這是一種社會病,難治……目前我覺得可行的方式是充實內心,享受孤獨,這個想法從蔣勛的《孤獨六講》和陶立夏的《練習一個人——當我開始愛自己》兩書中略窺得一斑。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會在相對高端的場所感到緊張?
怎麼經營一段註定屬於回憶的感情,才能讓彼此印象深刻?
太容易焦慮、情緒崩潰、暴躁,非常非常容易哭怎麼辦?
被關禁閉室的滋味具體是怎樣的?
從心理學角度看,所謂的「正能量」究竟是什麼?

TAG:心理學 | 社會學 | 心理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