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觀心和冥想各自作用是什麼?
對於有自卑心理和社交恐懼症人會有幫助嗎?
謝邀!
觀心:
觀心_百度百科
"「觀心」得道,化解煩惱。觀心是安心法門,人要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由此向善去惡;進一步,悔過省己;再進一步;念頭空明。"
冥想:
冥想(漢語詞語)_百度百科
"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
末學將百度百科的部分解釋放在引號中,若概念式的以引號中的文字來判斷,兩者所說的是同樣的目的,觀心的解釋著重於過程,冥想的解釋著重於結果。
這觀心的解釋是由道家的說法說的,末學所學習的解脫方法,是由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練習覺觀自己五蘊(身心)的能力,有覺觀五蘊能力之後,就可開始練習覺觀苦集滅道,熟練後若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而開佛智慧,就可開始修行,而漸趣向究竟解脫之道,這世上大半人都認同佛陀所說的是究竟(出世間)法,相較於其他方法,其差別就在佛陀提供了一套修習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差別方式,在雜阿含785經有詳細說明:
雜阿含經學習報告,唯望同修、師兄多多教誨! - 一般佛法討論 (提問、討論) - 禪心論壇 (香港正信佛教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所以,在百度百科的解釋,雖然好像都是說明解脫等,但若不能開佛智慧,可能都是暫時解脫,而非究竟解脫,想要開佛智慧請參考這篇回答:
如何知道一個人是否有慧根?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
雜阿含646經:
"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雜阿含647經:
"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
如何修習四念處及四聖諦,末學在這篇回答有較詳細的說明:
學佛幾年了越來越混亂,不知道怎麼一門深入。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所以,總的來說,五蘊(身心)的覺觀練習(如四念處等),若不能後續用在覺觀四聖諦的方向,可能都只能獲得暫時的解脫,但若能在覺觀四聖諦的方向持續練習熟練,就可能開佛智慧,而開始真能走在究竟解脫的路上。
感恩!
祝福!
冥想不觀心又怎麼能叫冥想?觀心不冥想又如何能觀心?
所以,觀心和冥想是一回事,不要被語言表面的不同給迷惑了。
冥,有死亡、停止的意思,所以冥想就是讓思維停下來,回到當下,冥想不是什麼也不想,而停下來然後回到當下,一個人的心回到當下,必然會起觀。
觀心的一個條件必須是在當下,當下起念,當下就看見,當下就止。看到念起念落不過是剎那間的事情,剎那過後,依然是在當下。
但是,後世的很多修行人錯誤地理解了冥想,以為會冥想就是什麼也不想,或跟隨個什麼語音,感受一下神佛啊,幻想一下海邊之類的,比方說:感覺你就在海邊,海風輕輕地吹撫……
這其實是催眠,不是冥想,所增加的幻覺,而不是在當下。冥想冥的就是胡思亂想,就是要把思維去掉,止在當下。
最後,觀心和冥想可以促進大腦整體功能的發展,修復大腦神經損傷,以及改變神經通路,起到重塑大腦的作用,這直接影響了一個人面對生活和世界的態度,因此經常禪修的人,杏仁核的活性會降低,降低了個人對痛苦的體驗水平,然後會讓一個人更不受情緒的控制,更能有效地處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障礙,然後也加強一個人的前額皮質、腦島以及伏隔核之間的交流,也就是說讓一個人更樂觀,更積極,當然也必然更健康。
觀心:屬於覺知修行的一個面向、一個階段的功課,這個心,有情緒和念頭的意思。覺知修行的大體路徑是靜觀現象,得到對物性規律的領悟,進而生出智慧,以智慧指導生活,進而生出種種過往不可能有的狀態境界(心經所述既是最後這句。)
冥想:此處之冥想,不是寂滅念頭的意思。而是人於冥冥中有一線心念或想像,由飄渺虛無而恍若現實,進一步將我全部身心貫注其中,獲得某種區別於普通狀態的狀態。
觀心的前提,是在當前的狀態覺知而不干涉,也就是所謂活在當下的意思,你能想像開悟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倏忽間又來了句「你丫給我回來……」么?干涉控制畫風陡變啊親……
這個覺知而不干涉的原則,在不少靜心覺知類的前期教授中,往往會一句話帶過,「……你就只是看著這些現象,不去控制它,就只是看著……」,究其原因,對初學者而言,想要讓其看到現象而不干涉實在很難,往往是觀察呼吸就控制自己呼吸的更好些,觀察身體就瞅那放鬆哪,從來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殊不知這就是我們開始靜心時,內在最大也最常見的執著,執著著把所有不好的都消滅,所有好的都堅持。
個人的看法是,這個執著只要不盡,心也還到處為看不看得慣而忙碌工作,沒有時間、精力、耐心去好好地看一看現象本來的樣子,我們也就還沒有進到靜觀的門內……
這就像是我在沙灘上畫了一幅畫,寫下了這個沙灘的所有信息,你來到這個沙灘,覺得橫一道豎一道十分不爽,於是立即潮水一番來去……你就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美景了……當然還有些你沖不走的巨大岩石(過往印痕)在那可勁膈應你……讓你反覆的呼叫潮水來跟它們較勁……於是……於是……靜個屁心啊,等我心裡爽了再說……
所以就經常有初學者問:老師,我一坐下來,心裡就亂糟糟的靜不下來,身上還總是放鬆不下來,我怎麼辦啊?你教我個方法吧!讓我一坐就靜下來……
冥想的目標是進入某種狀態:在想像中建立一個領域,你的意識和潛意識在這個領域中,那就是愛咋滴咋滴,豈止是丫能回來,丫變成個你想見的人回來都行……
至於獨步清涼提到的催眠,前期寄生於宗教、中期改造於心理學,現在?現在它已經過氣了,雖然知名度很高,但是,真的,它過氣了,有點像是吳宗憲,大家都知道他,也都知道他很有「笑果」,但是沒辦法,你就是已經不紅了……
催眠不紅的原因,實際上和心理學不紅的原因類似,它們在大眾中的形象和「不健康」「詭異」「不正常」聯繫起來了,現在學習心理學和催眠的,因為「好奇」、「刺激」心理使然的多,因為「科學」「有效」使然的少。
獨步清涼的解答看似有理,卻有「望文生義」的錯誤嫌疑,要知道內在修行者有一個明顯的特質,就是相對於普通人,要更多面對「誠懇」問題,如果「觀心」和「冥想」是一回事,對於這兩個如此普及的入門技術,一定有大量的相關整合討論。
事實上,在靜觀方面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冥想方面則源源不絕的呈現出「靜心冥想」整合聲音。
這個聲音的產生,原因有二:
1、靜觀法門有一堆標籤,「開啟智慧」「定力」「放下」「觀照」「慈悲」「開悟」……冥想的標籤是「減壓」「輕鬆」「喜悅」「能量」「連接」,嗯,讓它倆結婚!標籤放一起!
2、靜觀法門常用的一種入門身法:打坐,這個其實是大家通用的,靜觀法門用,禪修也用,冥想也用,但在中西方主流和大眾認知里,靜心覺知類才是靜坐的正道用法。可是!我去!這個拿來做冥想真好用!我去!太好用了!專註連續還不困頓!這不就是冥想界的蓋中蓋嘛!一口氣蓋五層還不喘氣的!一點都不像躺著的冥想,十個有八個沒冥呢就想睡了……
於是你才會經常聽到有人一臉喜悅的說:「我剛做了一個很棒的靜心冥想……」,親,你的心忙著去想去的風景中旅行,去做清理!我只見你high的不要不要的……哪裡有靜下來哦!
因為在修行的大方向上不一樣,冥想所依憑的種種情景人物,恰恰是靜觀類修行竭力要去除的,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冥想事實上是建立了一個自己放縱慾望隨心所欲的空間,看的做的全部都是自己想要的,沒有傷害,漫天神佛,自己上躥下跳,古往今來。這會銳化一個人的某些品質,達到極致的效果,卻絕不會讓這個人通透、圓融、開啟智慧。冥想會讓一個人一時好起來,問題是冥想是現實世界之外的精神能源,只要你的雙腳還在這個世界,那麼你就有可能失去連接,然後?然後你就看到現實世界裡的自己,兩廂對比,低電量的你的潛意識會更渴求能源和更加厭惡這個世界。
so,冥想一直以來就是迷信的利器啊~
這也是現在很多機構和導師如此嫻熟於冥想的真實原因,這部分就有點過於貼近現實了,按下不表……
在靜心覺知方面的人看來,靜心冥想就像是我精心釀出上佳紅酒,你隨手拎起,兌了半杯雪碧一飲而盡,親,對你而言也許確實好喝,對於做紅酒的人來說,嗯……親,他是真心不想跟你交流的……
沒有系統學習過,只能說說個人感受。
觀心可以讓人的過激情緒得到釋放,冥想可以寧靜身體,內視可以讓人體機能得到充分的調動。
推薦閱讀:
※經歷巨大、多重的創傷後應如何緩解心情?
※討論來訪者的夢,在目前心理諮詢實務中的作用和運用情況究竟如何?
※失敗的心理諮詢,對諮詢師和來訪者而言分別意味著什麼?
※心理治療時,醫生說的「全部想起來」為什麼有利於治療?
※如何區別抑鬱症和普通的抑鬱情緒?「抑鬱狀態」又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