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外向孤獨症?

有沒有準確的定義?


外向孤獨症,是一種網路語言,準確點說應該稱作「外向的孤獨」,指的是這樣一類人:

1、在日常生活中很善於交際,有很好的人緣,在大家的面前總是喜笑顏開、快快樂樂的樣子,給大家以樂觀、開朗、熱情、自信、進取的印象 這就是所謂的「外向」相反的則是「內向」。

2、但是,這種人的內心情感往往很豐富,甚至是多愁善感。但他們不喜歡將之表現出來,不喜歡刻意地找人訴說。周圍人也誤以為他們內心很強大而沒有怎麼關心他們,這就是所謂的「孤獨」。

3 、多重性格,遇到什麼樣的人就會講什麽樣的話。能適應不同性格的交往對象。

於是,他們的情感沒有人來理解。他們的朋友雖多,但沒有幾個可以傾心相談的。所以他們自我感慨道:「我雖外向但還是孤獨。」故有了外向孤獨症一說。

特徵

1、手機基本不離身。

2、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3、從小懂得很多道理。

4、有時候笑的很開朗,有時候很沉默。

5、 有時很神經 有時很鎮靜。

6、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傷心,但不會被發現。

7、安慰很多人,但自己卻沒人安慰。

8、自身的情緒很容易被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控制。

9、渴望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會執著到底,卻又自尊心極強,被人誤認為外表自負。

10、疑神疑鬼,懷疑心重,表面上無事,實際上暗暗判斷著每個人的措辭的真實與否。


最怕最怕就是沒有參照的對比。
1,手機不離身。
24小時不離身?睡覺也拿在手裡?還是平時都揣在口袋?怎麼算是不離身有定義嗎?
2,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這句話就是句屁話····對待!所有!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性格的人跪求找出一個。
3,從小懂很多道理。
很多道理是多少道理?從小是多小?如果有人5歲的時候一點道理都不懂,請去測智商。
4,有時候笑的很開朗,有時候很沉默。/有時很神經 有時很鎮靜。
有時是什麼時候?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隨著周邊環境的變化而產生心理變化吧。如果你葬禮上很開朗,自己婚禮上很沉默。我覺得這是病。
5,會因為別人一句話傷心,但不會被發現。/自身的情緒很容易被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控制
什麼人的什麼話呢?路人的一句今天菜真難吃,你就傷心了,就被控制了。那麼好吧,你病的挺嚴重的,可以住院了。這句話很逗,「很容易」就是能被控制,也不能被控制。那我也可以這麼說,你自身的情緒很容易,別人的長篇大論和手舞足蹈控制。
6,安慰很多人但自己卻沒人安慰。
沒人安慰是一個人都沒有?還是很少一部分人?首先要確定的是,你安慰別人,不代表別人就一定要來安慰你。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好吧。
7,渴望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會執著到底,卻又自尊心極強,被人誤認為外表自負。
額·····渴望有個自己的朋友,執著,自尊心強,被人誤會,我覺得只要是個成年人就會有的特點吧。這個還可以擴充的,比如說謙虛,隱忍,內心好勝,輕易不服輸什麼的。呵呵噠。
8,疑神疑鬼,懷疑心重,表面上無事,實際上暗暗判斷著每個人的措辭的真實與否。
別人說啥信啥是我六七歲之前的事了吧。也可能更早。主要是那時候的我會擔心對方是不是人販子。

最後,但凡有點判斷能力都能看出來這個病的病根不在於這個。真正的外向孤獨症患者的癥狀只有兩個:1,把矯情當成中華傳統美德。 2,從小懂很多道理,長大全忘了。


關於網上流傳的外向孤獨症的特徵

1、手機基本不離身

從10歲到60歲,請你在你身邊找到10個手機基本離身的,算我輸;

2、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情商多低的人對相同的人同個性格?對你老師不尊敬像朋友一樣開黃腔?對陌生的朋友像熟悉的朋友一樣勾肩搭背?

3、從小懂得很多道理

人都愛裝逼,真讓你說你懂什麼道理估計也是朋友圈微博轉發看來的,自以為懂道理給點乾貨?心理學哲學的知識來一點?你懂的知識不會是什麼小說看來的勝者為王或者後宮文看的勾心鬥角吧。

4、有時候笑的很開朗,有時候很沉默。

每天都開朗是傻子,每天都沉默是林黛玉。正常人心情沒有波動的?女孩子每個月激素不一樣也會影響心情。

5.有時很神經 有時很鎮靜。

同4。

6.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傷心,但不會被發現。

被人戳傷了一句話不正常?各位覺得中槍的是昨天考試沒考好,被學霸的一句這考試真簡單給戳傷了,又不好意思說我沒複習所以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成績吧。

7.安慰很多人,但自己卻沒人安慰

沒真心朋友就沒真心朋友,說真的不是你和別人夜店喝酒尋歡作樂或者經常出去旅遊別人就幫你當真朋友,你分手了就會來安慰你的,這很普通。

8.自身的情緒很容易被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控制。

沒自己主見還沾沾自喜了承認中槍了,我三歲弟弟也是一樣,不開心了稍微安慰一下就開心了。

9、渴望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會執著到底,卻又自尊心極強,被人誤認為外表自負

同7.

10.疑神疑鬼,懷疑心重,表面上無事,實際上暗暗判斷著每個人的措辭的真實與否。

多蠢的人才會相信所有人說的話,除了幾個真心朋友的,別人對你說的話不應該尋思尋思嗎

感覺自己思維也有點亂,反正我覺得這個天天在微博上出現的外形孤獨症真是矯情的產物,把人的普遍的性格特徵換了種方式描寫出來讓人一看不是很熟悉,其實基本上都對得上號的,又給了一些沒朋友(但是又想有朋友,和習慣一個人不同)又不願承認自己性格缺陷的人一個宣洩口。
ps.孤獨症是病,你得了,說明你腦子有問題,不值得自豪。


預感到會有撕逼,匿了
先上結論,差不多等於中二病。
如果稍微長心一點花個幾秒百度就會發現如下幾點:
1.外向孤獨症是個網路用詞,實際並不存在這種「心理疾病」。
2.孤獨症本身是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開不得玩笑,臨床表現百科如下:
社會交往障礙

該症患兒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質的缺陷。在嬰兒期,患兒迴避目光接觸,對人的聲音缺乏興趣和反應,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抱起時身體僵硬、不願與人貼近。在幼兒期,患兒仍迴避目光接觸,呼之常無反應,對父母不產生依戀,缺乏與同齡兒童交往或玩耍的興趣,不會以適當的方式與同齡兒童交往,不能與同齡兒童建立夥伴關係,不會與他人分享快樂,遇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時也不會向他人尋求安慰。學齡期後,隨著年齡增長及病情改善,患兒對父母、同胞可能變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顯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興趣和行為。雖然部分患兒願意與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問題,他們對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對他人情緒缺乏反應,不能根據社交場合調整自己的行為。成年後,患兒仍缺乏交往的興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戀愛關係和結婚。

交流障礙

1.非言語交流障礙 該症患兒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們的不舒適或需要。稍大的患兒可能會拉著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東西缺乏相應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顯得漠然,很少用點頭、搖頭、擺手等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2.言語交流障礙 該症患兒言語交流方面存在明顯障礙,包括:①語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損;②言語發育遲緩或不發育,也有部分患兒2-3歲前曾有表達性言語,但以後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③言語形式及內容異常:患兒常常存在模仿言語、刻板重複言語,語法結構、人稱代詞常用錯,語調、語速、節律、重音等也存在異常;④言語運用能力受損:部分患兒雖然會背兒歌、背廣告詞,但卻很少用言語進行交流,且不會提出話題、維持話題或僅靠刻板重複的短語進行交談,糾纏於同一話題。

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

該症患兒對一般兒童所喜愛的玩具和遊戲缺乏興趣,而對一些通常不作為玩具的物品卻特別感興趣,如車輪、瓶蓋等圓的可旋轉的東西。有些患兒還對塑料瓶、木棍等非生命物體產生依戀行為。患兒行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門非要走同一條路線,長時間內只吃少數幾種食物等。並常會出現刻板重複的動作和奇特怪異的行為,如:重複蹦跳、將手放在眼前凝視、撲動或用腳尖走路等。

其他癥狀

約3/4該症患兒存在精神發育遲滯。約1/3-1/4患兒合併癲癇。部分患兒在智力低下的同時可出現「孤獨症才能」,如在音樂、計算、推算日期、機械記憶和背誦等方面呈現超常表現,被稱為「白痴學者」。

綜上所述,先不提症候群的年齡段
「孤獨症」本身與「外向」就是矛盾的。
不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3.仔細閱讀現在紅遍大江南北的那張外向孤獨症鑒定圖,定義模糊,措辭模糊,指代不明。然而恰恰是這種模稜兩可的玩意兒最能引起共鳴。
為什麼?
有一種心理學現象叫「巴納姆效應」,百科如下: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是不是對那張模稜兩可的圖產生質疑了?
是不是跟你當年「獨步行天下,難得遇知己」的感覺差不多?
別別擔心自己害病了,人人都有中二的時候。


這件事本身是一種浮誇風氣的縮影
在我看來,網路上的許多人,為了尋找認同感,喜歡在自己身上貼標籤。而孤獨症這樣聽起來高大上的字眼自然是首選。但是臨床上沒表現,容易穿幫,怎麼辦?所以加上「外向」,人畜無害,又標新立異,豈不美哉?同類型的病症還有「外向抑鬱症」、「自控型強迫症」、「間歇性45角仰望脊椎綜合症」
不可否認,確有一些人們難以與他人敞開心扉地交流。但這充其量叫做「不善於表達」或「不善於交際」,與病症相去甚遠。
我猶覺得,無病呻吟,是對真正的孤獨症患者的不尊重。


寫詞的為了押韻什麼都敢幹


經常自我拉扯


性格缺陷,在外人眼裡過得很好,自己才知道不開心的事挺多。無緣無故失落,無緣無故開心。


真TM矯情


哪怕周圍再多人,感覺還是一個人


看了題主問題下的一些回答,對於其中的一些說法不能苟同。某位說:尊重任何一種疾病。

但請也同時尊重任何一種痛苦的感受,也許你沒有經歷感受過,所以沒有類似的體驗,痛苦是真實存在的,即使像某位答主說的這都是無病呻吟,那也請保證對他人基本的理解,我在這兒無病呻吟沒有任何好處,190關注量的問題也帶不了多少存在感給我,但我感受到真實的痛苦,所以請尊重我的感受,或者至少收起那些風涼話。

1.對於手機不離身的定義,準確來說應該是手機離開身邊一會兒就會感覺很不舒服,哪怕明知道沒有任何消息也會經常性的打開鎖屏查看,晚上睡覺前最後一件事和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有沒有新的消息。這是一種狀態,如果非要鑽牛角尖說多才算不離身,我覺得完全沒有是為了撕沒有什麼意義。

2.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我們在描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的時候多少會有具體的描繪性詞語例如,開朗,成熟,幽默,嚴肅等,他們並不因為我們在面對老師父母或者是朋友戀人的時候有太大的改變,在老師印象中一個成熟穩重的孩子在朋友圈裡應該也不會給人留下太多輕浮不靠譜的印象吧。而此處的不同性格是指在師長面前可能活潑好動古靈精怪,在友人面前卻少言寡語的一類人,完全不同毫無關聯性的性格展現給不同的人,可能有人會說演員,但這並不是我們自己想做的。

3.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傷心,但不會被發現。其實是過度的敏感,舉個例子,邀請朋友一起去旅行,朋友說我才不要去。正常人的想法可能朋友忙碌,或者並不喜歡的旅行計劃。而所謂的外向孤獨症患者應該是朋友是不是討厭我,我有什麼讓人討厭的,是不是還有其他人討厭我。諸如此類想很多,最後甚至深深懷疑這個世界。對,這就是作,但何嘗不是一種心理上的缺陷。

外向孤獨症之所以是個網路用語而並不是一種載入醫書作為研究對象的疾病個人認為是因為產生的因素太多太複雜,癥狀又具有太大的不確定性,或者僅僅是一種痛苦的感受,而不會導致什麼嚴重的後果。

外向是一種性格,孤獨是一種感受。

也許就是你們說的矯情,作,但也需要一個更加具體的詞語來描繪。每個人的孤獨感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特別的,請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一些人不懂,真正的「外向孤獨」的人,必然內心強大,然則,需求關懷是動物之本能,這就形成了內心強大與弱小的矛盾體,再加以情感上的靈敏度,和一些生活上的經歷,形成一個矛盾複雜的人格:敏感而遲鈍,強大而弱小,外向而內向,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怎麼可能會將自己的軟弱放給你們看,上面的評論說的有些對,那些整天標榜自己外向孤獨的,就是賤人就是矯情,真正「外向孤獨」的,你見過也不會知道,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懂,再次說,這只是一種性格,不是病,孤獨症,大家也知道,沒那麼簡單,都是分分鐘毀一生的結局


世界之大同行之人之多而無一人能訴一生心事。
——————————————
只是因為沒有遇到對的人而已。要相信生命中的所有裂縫都是為了等待陽光的傾瀉。
會好的喲。


首先,我覺得自己就是個活生生的孤獨症。
這個東西應該怎麼說,是對待每個人性格不一樣,而且不喜歡負能量,也不想把負能量帶給別人,小心翼翼的做事說話,生怕別人生氣(不管誰錯),哪怕是對方有錯,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關係的程度而來&>壓根,就沒有什麼極其重要的盆友,無論男女,感情也是飄忽不定,哪怕今年已經20或者23,別人對你稍微關注一下,我就以為是愛情要來了!!看似和誰都玩得來,實際真正沒有盆友,有時候


乖,別鬧。

孤獨症不是什麼好病,那些寫自己有孤獨症的po主……要不然你真是高智商生活不能自理,要不然:乖,別鬧,去看看書好嘛~


分割……
題主把外向孤獨症分類到了孤獨和外向……一個剛內人感覺好無助,怎麼說,孤獨是自己所感到的一種情緒,外向是一種性格特徵,可孤獨症是一種病啊,嚴重發育障礙啊,治癒率灰常低,說句不好聽的,mr(弱智)還是有情商,孤獨症是來自星星的孩子,他不懂你,你不懂他……
百度一下吧,我看了百度的答案,還靠點譜。


鳴人:我回來了。 (卻無人回應)
家裡空蕩蕩的,鳴人自己泡了一碗速食麵。

鳴人召喚了三個影分身和自己打牌。
鳴人:我出去了。(依舊無人回應)


孤獨 指害怕孤獨。覺得缺少關愛,缺少理解。不管內向還是外向,渴望被人去理解和關愛 是真正訴求


在空間,人人上各種動態。


精神空虛卻不知用實際資料知識提升擴充自己, 反而沉浸於用巴納姆效應繪畫出的小布爾喬亞式憂鬱的無病呻吟。。。

簡單來說就是:賤人就是矯情


一個人有內在的自我價值和外在的自我價值。(以下概念是本人在本文範圍內自創,並非嚴格術語。)

內在自我價值是自己對自己的主觀評價,外在自我價值是自己敷衍出來的表象。是人對自我社會角色的標榜。

一個人的外在自我價值是自己的面具和交際工具。

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和諧度是一個人外在孤獨的量表。

內在慾望與內在價值的比值則是一個人幸福尺量。內在缺憾關係到內在慾望,那些自己認為合理的必須彌補的缺憾,就轉換成慾望在內心呈現。不合理的缺憾則被壓抑。

所謂孤獨是指(自認為)合理的需要分享的情緒和表達沒有找到可以傾訴的對象。有了這個對象就可以共鳴,無所謂孤獨。

需要分享的情緒,是指需要被理解的,或需要外部合作才能滿足的內在慾望。情緒表徵的是具體的利益滿足,或內在的不安定感。

一個人的外向可能表徵的是一種社交需要的外在價值。在這裡外向只是社會角色的自我設定,而非內在傾訴慾望的外在顯現。而社交對象和傾訴對象完全不重合。好比你說「看見他就想吐,可是不得不虛與委蛇」。

更糟糕的是你的外在價值或社交自我標榜可能讓你錯過可以傾訴的對象,這樣,內在慾望無法滿足,內在情緒無法傾吐,內在價值無法被合理滿足。

又或者對某些人外在價值越高,內在價值可能越低。越感受到外向孤獨症。

以上只是無聊的推論。不作為專業性參考。第一次看到外向孤獨症這個詞


喜歡一個人呆著 其實渴望有很多人陪伴


推薦閱讀:

TAG:孤獨 | 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