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提高為人處世能力?
世故人情處處有,為人處世是終身修鍊,是大課題,沒有具體的情景很難有具體的對策。瀏覽了大家的答案,有不少很有道理,但也有些未免流於空泛:多交朋友啦,不怕議論啦,多動腦子啦,不要害羞啦等等。這些建議對與人相處當然有利,但是對一個普通大學生來說,「喜不喜歡交朋友」、「在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容不容易害羞」等等都是性格中已經相當成型的東西,因為方便與人交往而要求每個人都變成開朗而外向的人,即使可能,也不明智。
我的看法是,為人處世並沒有既定的方法和技巧,每個人無論性格如何都可以有獨特的方式方法和人相處並且得到肯定。然而畢竟人性深處有太多相通之處,群體動物的社交法則不過是基於人類基本情感和情緒的各種變體,因此總有些重要的原則是跨越年齡和地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題主想問的是「大學生」如何提高為人處世能力,甚至是「來自農村,在內地城市讀書的大學生」如何提高為人處事能力,但我想我要說的這些原則即便在題主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後仍然會有價值。
1. 不卑不亢
之前 @Eric Lin 也有提到。
這是最高的原則,謹記「人生來自由而平等」之類的政治哲學箴言,必要時請默念一百遍以明志。因為我是農村孩子,總比城裡的孩子差些,比較幼稚又呆。
首先就希望題主能摒棄這種想法。
我當然理解,從農村來到城市讀書會面臨不少挑戰,跟不上城裡同學的話題、他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新奇玩意兒、他們對待大場面老道世故自然得體我卻比較笨拙緊張、他們相對不計較金錢但我可能面臨經濟上的壓力... 我猜測大概是這些事情使題主做出「我幼稚又呆」這樣的判斷。
但這些都不是題主將自己看低一等的理由。城市和農村的視野和環境固然有相當的差別,農村孩子可能面臨著更多來自家庭、經濟和環境的限制,但這生存環境並非來自自由選擇。出生時天然的不公平是難以避免的,但這種成長環境、教育方式上的不公平難道是你自己的錯嗎?當然不是,沒有人能為這種天然的差別負責,你自然無需為這種天然的差別慚愧。
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人與人的互動實在太微妙了,如果你對此不安,心有芥蒂,始終對自己的出生地和生長環境有若隱若現的自卑情緒,那麼和你接觸的人總是能夠隱約感受到,有意無意在面對你的時候就會有高人一等的感受。無論他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居高臨下、用什麼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居高臨下(無論是輕慢自負還是善良憐憫),這都不是人與人之間健康平等的交往方式。你當然無法阻止那些自動因出身而感到高你一等的人(這樣的人也並沒什麼深交的必要),但如果你自己主動弱化了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位置,那真是把自己變成一顆深夜躺在減肥女紙腳邊的巧克力——逼著別人低看你一眼兩眼好多眼最後忍不住了不是把你丟掉就是把你吃掉啊QAQ
說的我都餓了。。。那就舉幾個栗子吧。我的ex是一個高大帥氣的男孩紙,小學四年級跟隨父母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讀書,後來我們相遇了,那時候我非常喜歡他!但是,我漸漸能能感受到他對那段小城市的記憶有深刻的眷戀和深刻的自卑,於是他總有「我來自那裡爸媽好不容易把我帶到這裡我要出人頭地我們一家才能幸福證明給那些人看」的執念,而這種執念一路引導著他做出了很多。。。奇怪的事,在很多方面顯得非常小家子氣。問題在於。。。你都這麼大了還抱著那個自卑情節出不來真的讓我覺得跟你分手謝天謝地啊!「那些人」是什麼人啊少年!!!明明就是你自己吧少年
_(:з」∠)_說實話,上進的理由有很多種,這真是最low逼又最痛苦的一種了啊。
另一個栗子是我老爸!他在農村出身,上大學大概是人生中第一次到縣城以外的地方,他跟我講過不少大學時候的囧事,什麼城裡的孩子打羽毛球,他從來沒見過,驚呆了( ⊙ o ⊙ ) 什麼城裡的孩子吃橘子,他從來沒見過,驚呆了( ⊙ o ⊙ ) 什麼城裡的孩子吃香蕉,他從來沒見過,驚呆了( ⊙ o ⊙ )【我爸爸好萌】那時候他一定是班裡最窮最沒見過世面的小孩了啊,但是他喜歡看書,見識廣博,寫一手好字,沒事兒還寫寫詩,個高腿長,沒見過羽毛球就學嘛,他打得可好啦!他在大學裡是團支書,學生幹部blahblah一大堆,跟體育系的朋友們一起打群架【誤】超極受歡迎的啊!後來他大學畢業工作之後,還靠著三寸不爛之舌騙到了家庭條件明顯更好的我麻麻。
栗子完。
對比之下,很明顯的是,由於來自農村(小地方)而產生的自卑情結沒有一點好處,只會把人逼向心理變態呀!那麼題主應該怎麼面對所謂「幼稚又呆」這種問題呢?其實就是充分利用現有的平台拓展視野而已。城裡孩子的話題有什麼,不過就是最近的美劇、韓劇、日劇,憤青們吐一吐槽,精英和屌絲們相互掐掐架。城裡孩子見過什麼世面,不過就是吸過的尾氣多一點、看過的大樓高一點、買過的東西貴一點。如今互聯網世界這麼開放,了解他們關心的東西並不難,喜歡就加入話題圈,不喜歡也無需只為有話聊而勉強。關注一些好的自媒體,廣泛涉獵經濟、金融、科技、文藝、社會等等任何你感興趣的話題,逛知乎也是好的選擇啊,光是瞎扯欄目就夠你在班裡變成有趣的人了吧。
所以請記住不卑不亢四個字。來自農村從來也不是你應該自卑的理由,當然從來也不應該成為你要求過分關注的借口。
2. 換位思考
為人處事是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那麼想知道應該如果對待別人,最直觀的辦法其實是先思考希望別人怎麼對待自己,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不過是把這句話反過來說。
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又不可小覷,甲之熊掌乙之砒霜。面對不同喜好、習慣、性格和生活方式的人們,僅僅以自己的感受為標杆其實很容易弄巧成拙。所以我用了「換位思考」這個詞。乍一看這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邏輯並無太大差別,但實際上隱含著更高的要求。
我似乎看過這樣的理論,同情(empathy)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技能。wiki這麼說Empathy is the capacity to recognize emotions that are being experienced by another sentient or fictional being. One may need to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empathy before being able to experience accurate sympathy or compassion.
換位思考要求這種「同情」的能力,要求我們有足夠的觀察和分析能力,觀察對方所處的情景、特有的性格、處理問題的習慣方式,分析在這些具體的條件之下更需要我們提供什麼樣的互動。
換言之,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你要考慮的是別人的行為方式甚至道德追求,而不是把自己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追求強加於別人身上。@楊俁 提到了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非常有道理,這其實是換位思考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人際中,沒有人有義務對另一方不計回報地付出,即使是難得善良熱心、尤其樂於助人的人,也期待至少能得到相應的情感上的回應,不會喜歡自己的熱心被當成理所當然隨便利用。退一萬步,即使你自己就是這樣一個無怨無悔的人物,你也不應該期待、要求甚至要挾別人以同樣方式對待你。所以,為人處世說起來是情商,根本上還需要智商的支持。你能不能做到把自己和對方的關係處境做理性的分析?能不能敏銳地觀察到別人的處境、感受到對方的情緒?能不能把這些觀察結合起來,從對方的立場上去分析正確的應對方式?
其實這個複雜的過程在大部分時候被日常社交中的約定俗成的法則們簡化了,因此既定的、微妙的社交方式、社交禮儀和社交原則,其實在很多時候都已經包含了這些思考的結果。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一方面是提高對人際交往中社交習慣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尤其在遇到棘手的情況時,退一步回到這個換位思考的過程中來、努力得出合適的結論會是對情商和智商的雙重鍛煉。更進一步,你的每一次思考都在為將來的待人習慣、處事方式積累微妙的正向變化。
3. 適可而止
所謂適可而止,是想強調「分寸」的問題。這真是一個微妙而高深的辭彙啊,請各位在此捧出一顆纖細敏感的雙魚座的心靈謹慎閱讀【喂這樣暴露自己的傻逼星座真的好嗎
什麼是分寸呢?從小處舉例子:
這個同學,開不開得玩笑?開不開得這個玩笑?開得了幾次這個玩笑?到什麼地步我該停止?
這個笑話,我能不能講?講了他會不會笑?可以講幾次?講到第幾次就一定得換一個梗?
etc其實分寸感始終進退有度是敏感,需要很好的把握。人與人的親疏、溝通的頻率、說話的隨意程度等等,甚至對人好都需要有這種分寸上的敏感,否則即使是關懷也會讓對方倍感不適,畢竟人之獨立,彼此間留有空隙才有迴旋的餘地。
但在人際交往裡面,退得多了下次可以再進,但要是進得多了,嚴重起來可能就沒有下次了。所以我說「適可而止」,關鍵在停止的位置。
知乎有個問題是 「靈氣」是什麼?什麼樣子的人可被稱為有靈氣?@安雅 的答案我覺得用在這裡很準確
對「恰當」的把握程度異乎常人地高,高到任何人一眼能看出來。
這種分寸感非常寶貴,把握得好簡直可以算是「有靈氣」,這麼高的形容都有了,還愁在人群中吃不開嗎?
那麼怎麼培養自己的分寸感?怎麼拿捏恰當的尺度?
回答這麼進階的問題我覺得力難勝任,只能大而化之的說:多反思,多思考別人微妙的表情、整體氛圍的變化,也要觀察那些「有靈氣」的人怎麼拿捏人和人之間互動的距離,請拿出一顆纖細敏感的雙魚座的心靈來仔細揣摩吧!【又自黑
如果怕錯的話,一般來說退一步總比進一步要安全些。
4. 做一個靠譜的人
上面說了這麼多,都是如何與人相處的部分,然而真正想要成為一個為人處世遊刃有餘的好人,最關鍵的並不是這些軟技巧,而是你自己是不是一個好人。畢竟,人和人的互動是基於人本身的,如果本身性格有很多惡劣的部分,即使這些技巧掌握的再好,還是不會真正有人願意深交。這樣的話,談什麼為人處世都是虛的。
好人這個修辭很爛,含義也太寬泛,但我覺得最基本的是靠譜吧。真誠,善意,值得信任,能夠交託。無論你是奇趣橫生還是沉穩嚴肅,無論你是妙語連珠還是沉默寡言,只要身邊的人遇到事情願意交託給你,在大小事情上給予你相應的信任,只要大家認為你是一個「靠譜」的人。那麼,至少在最基本的一條上,已經妥了。
我個人認為,真誠是最重要的。
最後,不在內地讀大學,班幹部學生會之類的都不了解,給不了什麼具體的意見。這裡就寫一些小細節上的建議吧
有幾個能談心的異性朋友,多一點來自異性的視角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為人處世
嘴巴要緊,能憋住事,不然誰願意跟你往深處聊啊
凡事別太多計較,即使經濟上沒那麼寬裕,當省處省,當花處花,好的人際是無價的
衣著打扮乾淨妥帖,有意識地培養一下衣著品味暫時想到這些。
題主才大一,路還長,要有耐心,祝好運。你想處事圓滑,但自己卻一身正氣
你想花言巧語,但自己卻不忘初心
你想指點江山,但自己卻恐當憤青
你瞧不起那些溜須拍馬的人,但又無可奈何
你看不起那些憑關係網的人,但又不得不接受
想追逐策馬紅塵的日子,卻抵不過房子車子票子的壓力
想追逐說爛了的夢想,卻不得不面對柴米油鹽的現實
好了,現在需要堅持的一個道理就是當然還有老董的一句話:
就算你是個人才,也需要有人來度你,年輕人!不要把任何事情都弄得那麼庸俗。
(沒找到截圖)如果堅持不下去,一定要記住
我才大一,想在大學四年里好好學些為人處事之道,想變得成熟些,因為我是農村孩子,總比城裡的孩子差些,比較幼稚又呆。為了提高自己 我競選班長,加入學生會,但幫助也不大。
看題主的話,題主是想變得成熟,進而要學習為人處事之道。
學會了為人處事之道就能成熟了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先要認清自己。
1、為什麼覺得自己不成熟?為什麼覺得比城裡孩子差些?
自己從小的生活環境導致對於一些事物的熟悉程度不如一直在城裡生活的同學,覺得自己有太多不懂的東西,同是這個原因導致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裝束,待人接物都沒有「城裡孩子」顯得遊刃有餘,大方得體。
2、我真的比城裡孩子差嗎?如果不差那麼我比他們強在那裡?
當然不是,相對來說我要比他們強,在能接收到那麼比我多那麼多的信息的情況下,在享受到比我多那麼多的物質環境和條件下,他們不還是和我在一個學校上學嘛。我不是說咱們盲目自信,只是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情況。我們要用自己的努力彌補一些家庭上帶來的不一樣。同樣作為一個小城市的孩子,我們有父母給我們的踏實肯干,真誠質樸。學會用這些先讓自己成為的閃光點。不要因為一些個別的方面的不足而對自己妄自菲薄。然後說說在國內怎麼鍛煉自己的為人處事之道。
排名第一的答案 @清舉,說了應該保持什麼心態,補充兩句在我大中國內地大學的一些具體做法。
第一、在社團工作中和老師同學的關係處理
先給我的一片長文打個廣告
如何看待在大學與老師搞好關係這件事?
精選班長,做學生會幹部,其表面目的是鍛煉自己的能力,但究竟怎麼鍛煉自己的能力,不知道題主有沒有仔細想過。
其實班長和學生會幹部相比普通同學的優勢就一個,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老師和院系領導。其實這個角色更相當於企業中的中層幹部,在我大一時候憑自己跟我們導員聊了一下午把班長從同學手裡搶到手之後。我就確定這個概念了。學校的教工系統的工作結構基本上就是一個國有企業的結構。團委學生會,各種活動,分管各個年級的的導員,相當於各部門經理。主抓學生工作的團委書記相當於總經理……
當了班長不是結束,恰恰是開始,怎麼樣協調班級同學的關係,男生女生的關係,以後涉及到獎學金,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貧特困生名額,交換生名額,每年的優秀團員優秀團幹部,入黨,一直到保研,出國報送,優秀畢業生,校薦工作什麼的。以後你都是要協調的,班級在學年各個班級之間的利益,老師對於你個人和對於你班級的印象。你和其他班級班長之間的關係協調,你自己在學年裡面的形象。做一個班長,你可以讓你自己在學院裡面聲名遠播,也能臭名遠揚。這些東西都是要一點一滴的做的。要不忘本心,保持咱們父輩給咱們的優秀品質真誠質樸。咱們不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我們會真心為別人著想的,但是咱們也不是軟柿子,你要是給我使絆子,下陰招。我肯定會讓你好看。而且會讓你覺得對不起我,還會時候跟我道歉。說的有點露骨了,但是話糙理不糙。
具體建議:
1、在班級裡面要樹立並且保持一個形象。你是為了班級集體利益的。
2、在老師面前,是為了協助老師開展工作的。也是為了班級利益的,自己的利益無所謂,但是你相信老師不會讓你什麼都沒有的
3、在學生會同學裡面,你是一個就是想干點活鍛煉鍛煉自己的學生,對於什麼部長啊,主席啊,沒什麼想法
4、在自己的部長面前。有事兒就找我,我不難為哥/姐,我不爭部長,我就是因為哥/姐對我好,我就願意跟這幹活。放心什麼部長也不會看著你的。就算部長不管,老師也不會不管的。
5、在學生工作中,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什麼事情只有你能做而別人做不了的。這樣老師一定會想讓你留在學生會裡面。那想讓我留下還能不給我位置?!
6、會說話。該說的話說,不該說的話不說,多幹活少說話。
說一個我自己失敗的例子。
大二時。我是學生會學習部幹事,做了一年的獎學金評定(就是excel的苦力,學院一個年級500多人四個年組的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分析都是我做的。)團委書記找我談了一次話,潛台詞就是說下屆學習部部長就是我的了。但我不懂,就一直問老師什麼意思。老師急樂了,跟我說實話。我心情特別好,從辦公室出來整好碰見我寢室一個人,就一起去吃飯,他問我為什麼那麼高興。我沒說,這邊兒不高興了,軟磨硬泡,我告訴他了。過了三天老師找我談話。說我在學院里散布謠言(內容是我說自己百分之百是部長了,外加各種吹牛),影響惡劣,決定取消 我學習部部長的任命。後來我知道我寢室的一個老鄉也是我們部的。其餘的大家自行腦補吧。
第二、社會活動的經驗積累
在學校你混的在厲害,你要記住這只是在學校,一旦你畢了業,你在學校里的一切都沒有了。還有,學校再像社會,也永遠沒有社會複雜。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在放到社會裡,歷練歷練,當你工作了之後再回頭看學校的事兒的時候會覺得真心很幼稚。但就是這些幼稚的事兒,是你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1、校外兼職
在給我一個長文打個廣告
女生讀大學時有什麼掙錢的方法?
在這裡我基本上把我能接觸到的大學生兼職的方式和注意事項都說全了。
2、志願者類的工作。
車展,運動會(大運會,全運會),任何這類的志願者都可以嘗試,不要關心錢的問題。只要有機會就參加,但是要注意和學校課程的時間關係。
3、NGO之類的組織如果能參加的話,就加入到裡面,這樣的組織,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鍛煉和陌生人的交流能力,組織協調的能力,危機處理能力。想到這兒,就寫到這兒。
堅持正常的作息,學好英語,掌握一門技能,這樣你會變聰明,變漂亮,變健康。
在學會愛一個人。
再學會傾聽,閉嘴,藏住事兒,不總吹牛逼。
再學會不計較諾言,經得起謊言。
再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最後學會,只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不要讓自己成為別人人生的負擔。兄弟,希望你大學過的快樂,現在什麼可能都有,大學就是一個舞台,你的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最悲慘的不是戰死,是後悔沒有戰死。有想法就努力,別考慮後果,咱們年輕。最不怕的就是失敗。
不卑不亢。
你只需要真正明白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就好。
作為一名大二學生,我只能說說我的個人經歷。
首先,要學會交朋友。我們可以通過各個渠道,社團,學生會,新生群和學校貼吧等等,讓自己融入集體認識更多的人。
然後,篩選朋友。我一直銘記自己的價值,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不要交損友,和那些平時不找你一有事就黏著你不放的人保持距離,同時自己也不要成為那種人。
還有一點 幫助人。不是什麼掃地啊拿快遞值班什麼沒有價值含量的事讓你做你就做,學會拒絕。當然要看你願不願意幫求助的人,一些舉手之勞還是可以的,但學會不要讓自己的勞動力變得廉價。我一般幫忙都是寫策劃,畫板報,拍微電影。。之類稍微有點除了我不是什麼人都能去做的事情。
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持個性,要記住我們不能讓什麼人都成為自己的朋友,但一定要交幾個真心朋友。這樣你的朋友圈和交際圈才有意義。另外多和一些學姐學長交流,和他們成為朋友會讓你受益匪淺。在他們身上你會學會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別看知乎上的回答,有多少人說的風生水起實際上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個樣,見得多了。你要明白知乎本身的一些東西就超越實際,說白了,就是雞湯。
自己去覺察自己去領悟,別人說的只是別人自己選擇的那一套,可那種不一定適合你,什麼東西適合你還是自己嘗試了才知道,看些個長篇大論你又能記住什麼呢?
並且那都是挑出來的「優秀」的東西,這些你認同的「優秀」的東西都是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起來的。畏首畏尾在意這在意那會容易擾亂自己節奏了,那多累。
對於為人處世,很多時候真誠即可。
把自己當成小學生
談談自己的經驗 我是小縣城的大學生 也有過和你一樣的問題 雖然不能說我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我已經不再為這些環境帶來的差距而困擾 說一下我的幾個建議
1.不必強求進入別人的圈子 作為不同環境中長大的人 品味愛好興趣肯定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同 所以不必要和他們喜歡同樣的東西 做同樣的事 也不必要想讓他們完全接受你 我大一剛到大城市的時候總覺得城市裡的同學見識都廣 去過那麼多地方吃過那麼多美食會玩那麼多遊戲 相比較自己沒什麼可以和他們分享的經歷 我和他們混在一起並希望得到認同 但後來覺得似乎一直都是邊緣人物 有時出去吃飯付錢的時候缺少平等對待 我開始覺得關係保持自然就好不需強求 考慮到家庭情況我也不能有同樣的敗家嗜好 於是不感興趣的話題和他們不談 不感興趣的活動也不和他們去 大家關係也並未疏遠反而少了尷尬
2.不必非要成為怎樣類型的人 大學裡我碰見過幾個很有魅力的同學 他們舉止談吐都恰如其分 有種自然散發的吸引力 我會學習他們有的做法和習慣 但是個人氣質與性格有很大的區別 你永遠沒辦法做到成為另外一個人 所以不必要羨慕 所需要的只是學習別人的優點 然後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上大二的時候更少糾結於人際中的煩惱 而是在圖書館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通過書籍和通過社交提升自己都是特別重要的途徑 會經常翻看一些性格學說或是人本心理學方面的東西 有助於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 很有脾益
前面好幾個人都提到不卑不亢 這確實是交往中特別重要的規則 尊重自己 然後尊重別人 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你 你得先把自己放到相應的位置上 自己都低看了自己一頭 那其他人也不會對你有充分的尊重 希望你能更好的成長 畢竟才大一 我那個時候傻到不會提這樣的問題 哈哈共同進步吧作為同樣在學生會呆過也同樣做過班乾的學姐,我想說,不要總有自卑心理,這會讓你不敢說話不敢表現自己,使你離群眾越來越遠,大學是一個很好的踏板,它會讓你看見很多你從來沒看到過的世界,體會你從來沒體會過的辛酸苦辣。是你到社會的一個過渡,不要太在意在大學裡混得如何,只是努力去體會這些生活的不同,因為這畢竟只是一個過度,不是你的歸途,你只需要接受它帶給你的所有好的,不好的感受,它會讓你成長許多。
正本清源話中庸(十三)
2015-12-23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十四、方圓動靜中的中庸智慧
我們先來看一首小詩:。「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奇人李泌七歲時所作。《三字經》里有:「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這裡的「泌」就是李泌。
提到李泌,很多中國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實他可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人們不熟悉他的原因是因為,史書往往都是儒家寫的,而李泌卻是個道家人物,所以難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李泌的傳奇經歷是令人神往的,他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也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實際上的宰相,但他是不擔任實職的,也就是不「坐班」,幫皇帝把事辦了就隱居,他是南嶽第欽賜的隱士。皇帝有事找他他就出來幫個忙,然後又躲起來修行修鍊了。這有點像明朝的周顛,朱元璋有麻煩事他就出現幫他出個主意,事辦完就溜。朱元璋如果真的想把他留在身邊時,他就裝瘋賣傻,弄得朱元璋哭笑不得,一點招兒也沒有。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糞土,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遠離朝堂,長年隱居于衡山。最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同意了德宗皇帝的請求,以67歲高齡出任宰相,雖然執政的時間很短,可李泌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
他的淡泊明志,清靜無為,靈活地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在當時被人們稱為神仙。就是今天看來也讓人感覺他就是神人。南懷瑾先生非常推崇郭子儀,但他同時認為郭子儀得到了李泌的幕後策劃,這是有道理的。
之所以用李泌的小詩開頭,因為這首小詩蘊含了極高的人生智慧。這首小詩是怎麼來的呢?
公元728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京師長安舉行了一次神童選拔賽。皇親貴胄趨之若鶩,皆希望利用這次機會得到皇上的賞識。一位叫員俶的九歲孩子率先登台,舌戰群童脫穎而出。唐玄宗非常高興,他將員俶叫到身邊,大加讚賞,問道:「還有比你更聰明的孩子嗎?」員俶坦陳:「回皇上,有,我的表弟李泌,雖然今年剛剛七歲,其才學我自嘆弗如。」龍顏大悅,立刻著人飛馬去把李泌接到皇宮。當李泌來到宮中覲見時,唐玄宗正與宰相燕公張說對弈。見李泌到,唐玄宗命張說以圍棋為題,試試李泌的才氣。張說道:「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李泌稍假思索,立即對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李泌的詩,句句不離棋而無棋字,令玄宗驚詫莫名,嘆道:真是天縱奇才啊!立即囑咐李泌父母悉心教導,將來必成棟樑之材。後來李泌果然不負眾望,他智慧超群,力挽狂瀾,功勛卓著,堪稱中唐第一賢相。
一般人只看到這首詩是言棋的,在我看來絕不是如此簡單,這裡面隱含了李泌高明的處世之道,他終身實踐了這四句話。人生在世,正確處理方圓動靜之間的關係是關係到一生的安全和幸福。衡量它的標準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下面我們結合李泌的一生的傳奇經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方若行義」
所謂的做人「方」,就是指一個人做人有稜角,比較「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很難相處。太「方」的人,往往不管人情世故,不分場合,這樣就很容易得罪人。
「方若行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人即使行「方」卻不得罪人,反而讓人們認為他的行為非常適宜,符合規範。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李泌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賀知章曾經說:「這小子目如秋水,將來一定能做卿相。」宰相張九齡也非常喜歡這個「神童」,經常和他談論只有大人才懂的事務。有一次,李泌聽到張九齡對一個耿直的大臣頗有微詞,而對一個才能平平,個性懦弱,非常聽話的人有好感,正準備召他議事。李泌立即率直而「方」地對張九齡說:「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意思是:張九齡你平民出身,正是你素來正直無私才坐上了宰相的位置,難道你也喜歡俯首帖耳,能力低下,善於說好話的人嗎?張九齡聞言大驚,頓時醒悟,連忙道歉,並從此稱李泌為「小友」。
我們說,一個小孩怎麼可以對一個高高在上的宰相如此無禮呢?這未免太「方」了吧?但他這個「方」卻如同在推行正義,即「方若行義」,讓人感覺正義凜然,鏗鏘有力,無可辯駁。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讓張九齡感到「稜角」,反而讓他刮目相看,以此奠定了他後來出人頭地,叱吒風雲的基礎。這就是智慧的「方」。
2、「圓若用智」
所謂的「圓」就是指一個人做人太圓滑,八面玲瓏,四處討好,見人只說三分話,不管對錯只點頭。這樣的圓滑就是虛偽,虛偽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別人信任的,大家表面很客氣,其實心裡是對你有防範的。
「圓若用智」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看起來圓滑妥協卻不讓人感到他是耍滑頭,反而讓人感到他在運用智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李泌為人該圓的時候很「圓」,只要皇帝有事找他他立即就去。天寶年間,玄宗召他來講《老子》,他與皇太子兄弟們的關係搞得非常好。我們看,他欣然接受玄宗的召喚是「圓」,皇太子是未來的皇帝,與皇太子相處很好也是「圓」。
一個人如果僅僅是圓沒有用,別人不會看重和信任你。李泌卻用他的智慧讓人們忽略了他的圓。安祿山造反,唐明皇倉皇出逃,肅宗在靈武即位。他到處尋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靈武。肅宗立刻向他請教,李泌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和成敗的關鍵給他聽。肅宗如夢初醒,大喜,要封他做官,他不幹,堅持以客位的身份出力。肅宗無奈,也只好由他。後來只要碰到疑難的問題就找他請教,叫他先生而不名。
李泌的「圓」表現在,你找我幫忙,我就來,不得罪你。他的「智」在於,來了就能幫你解決問題。那麼,這個「圓」就不是虛偽,不是討好,不是混日子,而是在用智慧,這就是「圓若用智」。而那些諂媚之臣是只有「圓」沒有「智」的奸佞小人,結局都很悲慘。
他堅辭不做官,看似不「圓」,其實是最大的「圓」,所謂「伴君如伴虎」,一旦做了官,皇帝天天頤指氣使,肯定讓你很難受。只有保持距離才能得到尊重,也才安全。每次和皇帝見面都很圓融。這裡的關鍵就是「智」,沒有智慧是達不到李泌的境界的。
3、「動若騁材」
所謂的「動」就是指做人很張揚,喜歡逞能,喜歡出頭。正如傳統的經驗告訴我們,「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於強出頭,喜歡動的人,大家出於羨慕嫉妒恨,往往群起而攻之。這樣的人很容易使自己孤立無援,在社會立足很難。
「動若聘材」是意思是,一個人行為張揚不僅不讓人感到討厭嫉妒反而卻讓人感到他在發揮才能。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李泌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事的戰亂時代;他所處的是一個矛盾極為尖銳的朝廷。如何在這個異常複雜的環境中既要為朝廷和天下蒼生辦事,又要保證自己不受到傷害,從而保全自己,這是非常困難的。
李泌是如何處理這一對矛盾的呢?李泌始終保持自己布衣、道士的身份,與權力中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別人眼裡,他只是被皇帝請來幫忙的高人,他為國效力並不是為了高官厚祿。面對這樣一個隨時準備隱居的道家高人,人們往往只有敬佩。《新唐書·李泌傳》記載:「帝悅,欲授以官,固辭,願以客從。入議國事,出陪輿輦,眾指曰:『著黃者聖人,著白者山人。」』。你看,李泌推辭做官,穿白衣,白衣代表是平民。這等於告訴當權者,我李泌沒有政治野心,這樣就避免了被卷進爭權奪利的鬥爭之中。
李泌不僅時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誕的形式宣示於眾。《唐國史補》卷上記載:「李相泌以虛誕自任。嘗對客曰:『令家人速洒掃,今夜洪崖先生來宿。』有人遺美酒一植,會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來,與君同傾。』」李泌說的洪崖和麻姑都是神仙,他說神仙來住宿或送酒來,無非是告訴別人他也是神仙,他的興趣不在於人間,而在於仙界。大家不要擔心我與大家爭權奪利。
《資治通鑒》上說:「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詭誕,故為世所輕。」。大家看,「有謀略」讓大家緊張和嫉妒,但「好談神仙詭誕」,又讓人感覺荒唐可笑。被輕視正是李泌的目的。到了德宗年間,李泌這個方法給自己帶來了一個有趣的麻煩,因為德宗皇帝偏偏熱衷於鬼神,正因為如此,德宗死活要請李泌入朝做宰相。
在唐中期,很多能臣功臣都因為「動」,也就是積極主動辦事立功而被奸臣害死,獨獨李泌全身而退,可見其「動若聘材」的智慧是何等高明。
4、「靜若得意」
所謂的「靜」就是一個人處於被冷落,默默無聞的狀態。給人的感覺是很無奈,無法施展才華,很可憐。
「靜若得意」的意思是,一個人默默無聞不僅不讓人感到消極失意,反而讓人感到他看穿一切,心中得意,穩操勝券。如何做到呢?
李泌四次離開熱鬧的朝廷,回到山上靜靜地修行,人們卻從來沒有忘記他,並且認為他淡泊名利,智慧超群,追求自由,如神仙一般遂意。結果也正如人們所料,他四次被皇上請回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視。
一般人一旦離開了政治中心就意味著失意了,倒霉了,從此離開了眾人的視線,很難東山再起。但李泌卻與此相反,越離開越得意,他「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舊唐書·李泌傳》),他潛入名山大川深處快樂地做隱士。所以人們驚嘆於李泌於靜靜中的得意,一切似乎早已在他的意料之中,從容不迫,瀟洒進退,來去自由。這樣的高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別人「靜若失意」,他「靜若得意」,李泌已經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
李泌與眾人的區別在於,他是主動離開,主動「求靜」,別人是「怕靜」,離開是無奈。他離開後是神仙,別人離開就是落寞和潦倒。從這一點看,李泌一個道家人物還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境界。「行」則建功立業,「藏」則修心養性,進退都過得十分充實,心情平靜如水。
《舊唐書·李泌傳》說他當時雖然沒有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正是這種與皇上極為親密的關係,加之他經常提出諸如「北和回紇,南通雲南(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之類的傑出戰略。這樣多少也招來了權臣楊國忠、崔圓、李輔國等人的猜忌,但在這種猜忌還沒有形成真正危險的時候,李泌就離去了,危機從此化解。這一點,李泌與范蠡好有一比。這就是「預」和「無求」的中庸智慧。
歷史一再告誡我們,道家的「不爭之爭」和佛家的「求不得」三字的真理。李泌越是不求越是被皇帝求,而楊國忠、李輔國、元載等人越是求越是離毀滅越近,他們都曾權傾一時,爭來爭去的結果就是在權力鬥爭中被殺。
《鄴侯外傳》記載:李泌說,我的志向與別人是不一樣的。肅宗問為什麼?泌曰:『臣絕粒無家,祿位與茅土皆非所欲。為陛下幃幄運籌,收京師後,但枕天子膝睡一覺,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動天文足矣。」他說:「我不吃糧食沒有家,對祿位和土地都沒有慾望。我為陛下運籌帷幄,收復京城以後,只要能枕在天子的膝上睡一覺,讓欽天監來奏報客星侵犯帝座,能動一動天上星宿就滿足了。」肅宗哈哈大笑,這番話讓他對李泌更加信任,不久就滿足了李泌枕天子膝上睡一覺的願望。
我前幾篇談了中庸智慧的「求缺之道」和「退之道」,李泌也是此道典範。無論是對待名還是利都是如此。《新唐書·李泌傳》記載:德宗皇帝要授予他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的頭銜,而李泌堅決要求去掉「大」字,只要「學士」頭銜。後來的人皆效仿之。在金錢方面,李泌更是如此,朝廷的賞賜「泌不受」。可見他是深刻領會了《尚書·大禹謨》上所言:「滿招損,謙受益。」的含義的。他對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包含的中庸智慧也是心領神會的。李泌「讓」的功夫在《資治通鑒》也有記載:「上謂泌曰:『卿昔在靈武,已應為此官,卿自退讓。…』」可見此事不虛。
現代大部分學者都把李泌的隱居看成是無奈之舉,他們根據現象推測,似乎他四齣五進朝廷是因為受別人排擠的結果,這就是書生之見了。我認為,在李泌小時候也許有追求功名的慾望,但自從他接觸道家學問後,他的心已經超脫,開始嚮往大鵬展翅的自由。大家看,歷史上有這樣被皇帝反覆求教,進則權傾朝野,退則如神仙遨遊天地的神人嗎?五次啊,進退自如,什麼人可以做到?這些學者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歷史上有些著名學者對李泌也是持這種狹隘觀點,不禁讓人感到可悲,他們對形而上的東西茫然不知,怎麼看得懂李泌?我說過,一個名利心重的學者是無法理解淡泊名利的智者的,因為境界上如同天壤,無法理解,所以易中天和于丹是無法解老子和莊子的,胡亂猜測的結果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要看到,李泌年輕的時候就可以給皇子們講《老子》,可見其境界之高。到了成年的時期,已經非常博學,他的「鄴侯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書院,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館。韓愈說「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可見書籍之豐。他是善「易」者,經常尋訪嵩山、華山、終南等名山裡隱居的高人。還有,在那個亂世,天天在死人,皇帝都換了四個,李泌如果沒有老子無為自然、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等等智慧如何能夠全身而退,毛髮不傷?
行文至此,不禁讚歎一聲李泌!帝王宮廷歷來都是骨肉相殘、六親不認、人世間悲劇集大成的地方。所謂「疏不間親」,以諸葛亮之明,對劉家之事尚退避三舍。而李泌,周旋於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父子骨肉之間,或婉轉提議,或仗義直言,調和關係,離禍避害。出謀劃策,縱橫捭闔,修齊治平,遊刃有餘。此等功夫,古今難覓第二人。
李泌身上體現是大道自然的中庸之道。什麼是自然?自然不是認死理,心裡可以有堅定明確的追求,但在處理日常事務時不迂腐、不執著。自然就是隨遇而安,出世入世自然而然,心不動。心動就是刻意,刻意就違背了老莊無為自由的精神實質。試想,如果李泌是一個迂夫子,皇帝八抬大轎來請也不理,結果被殺頭,這樣的人有什麼智慧可言?他的神仙夢又如何實現?我們今天還可能知道他嗎?這就是缺乏中庸智慧的「過猶不及」。
「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面對高官的拜訪不僅置之不理,還嘲笑羞辱於他,結果被對方誣陷殺頭。雖然其人格清高,氣節高俊,令人欽佩,但這是「事來應事」的方便智慧嗎?李白投叛軍兩個月被抓,結果國人皆曰可殺,其才氣和傲氣得罪了所有人,可見其做人之「過」。所以李白只是個偉大的詩人,其他方面則是乏善可陳的。而聖人孔子的心明明是嚮往歸隱的,他老是說「乘桴浮於海」,但他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周遊列國,千辛萬苦宣揚仁義道德。為什麼?因為他「知天命」,知道命該如此,隱居不是他的宿命,這就是孔子為人處世順其自然的中庸之道。
綜上所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這十六個字告訴我們,中庸智慧不僅可以運用到進退之間、剛柔之間、動靜之間、方圓之間、親疏之間,甚至可以引申到敬畏與高傲之間、固執與盲從之間、刻意與隨意之間、現實與夢想之間。
一般而言,不招人嫉妒的人往往是庸才。人才不招人嫉妒是困難的,除非你的智慧高出眾人太多,別人看不懂就不會嫉妒了,這時有的只是欽佩和崇拜,像李泌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就是這樣的天才。最糟糕的是,可以不招人嫉妒而自己卻做得招人妒,導致人們群起而攻之,那就是蠢材了。蠢材就是自作聰明,固執而自我感覺良好之人。笨人是做不了蠢材的,歷史上的蠢材都是聰明人。
大家要注意天才、人才、庸才、蠢材的區別,一個人要了解自己是個什麼人物,只要拿支筆把自己的學問和能耐一條條寫下來,看看有幾條是值得驕傲的就可以了。如果各方面都是稀鬆平常的,那麼就收起自己莫名其妙的得意和感覺,老老實實地反省和學習,不要再傻乎乎地夜郎自大了。
一個人做不了天才和人才可以做庸才,但不可做蠢材。庸才尚可自保,歷史上的蠢材往往性命難保。
1、善於交友,更要善於區分
知道哪些朋友是知心好友,可以在鬱悶時排解憂愁;哪些知識表面朋友,平時打趣玩笑、而不適於有深入交流;哪些是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可以一起運動、玩樂,但仍舊不會有太多私人交集。
懂得區分很重要,如此對別人才會有一個合適定位,而不會有不適當的期望
2.永遠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但也不是自卑、而是盡量最好自己的工作、過好自己的生活。
離了誰,地球照樣會轉;我們遠沒有自己想想的那樣重要,所以,喜怒哀樂後,做好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一句話——該幹嘛幹嗎。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別人才會想靠近
3多讀書,多思考,有生活體驗。
如果覺得不擅長,那就故意放大點、故意與別人去交流、相處;等你多次碰壁後,就又會慢慢收斂下來,漸漸回歸自己;最終你可以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做到不卑不亢、收放自如
4.生命影響生命,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是互利的;所以,至少讓自己有被別人依靠和利用的價值,懂得不斷提高自己。
學習下晚清重臣張之洞的處世方法~為人處世,方圓之間
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為人處世的準則,晚晴重臣張之洞就是一個善用方圓之道處世的大官員。
張之洞是個非常聰慧的少年,他的身型似猿,傳說為將軍山靈猿轉世。1863年,他榜中探花,做過湖北、四川學政,山西巡撫,湖北、兩廣、兩江總督,位居體仁閣大學士,官至軍機大臣。在晚清動蕩不安的局勢下,他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戰略,辦實業、造槍炮、勤練兵,為晚清王朝嘔心瀝血。
一、
張之洞可算是一位性格剛烈、鐵骨錚錚的人,然而他辦事卻能做到左右逢源面面俱到。在他就任山西巡撫時,當時泰裕票號的孔老闆表示要送一萬兩銀子給他,但張之洞對孔老闆的好意婉言謝絕。
當他考察了當地的情況之後,發現山西種植罌粟的人很多,於是決心剷除罌粟,讓百姓重新種植莊稼。改種莊稼需要補貼農戶一筆錢,但山西連年乾旱歉收,加上貪官污吏以權謀私,根本拿不出救濟款發給老百姓。
這時,張之洞首先就想到了孔老闆。
他想,如果說服孔老闆把銀子捐出來,為山西的長遠發展做善事,以銀子換美名,對方或許會同意。經過商談,孔老闆同意捐出5萬兩銀子,但他提出了2個條件:
1、讓張之洞為他的票號題寫一塊「天下第一誠信票號」的匾;
2、要得到候補道台的官銜。
最初,張之洞覺得孔老闆的這兩個條件有點強人所難:
1,自己對他的票號一無所知,又怎麼能說他是「天下第一誠信票號」呢?
2,他認為捐官是一樁不利於國家發展的壞事;
可不答應孔老闆,又到哪裡去籌集五萬兩銀子?
經過反覆思考,張之洞決定採用另一種方式,答應為孔老闆的票號題「天下第一誠信」的匾,但是去掉了「票號」二字,剩下的六個字有著深刻的含義:天下第一重要的美德就是誠信,如果泰裕票號講誠信,就是「天下第一」。
至於孔老闆的第二個要求,張之洞是這樣回答的:
一,捐官的風氣源遠流長,不足為怪;
二,即使孔老闆做了道台也只是個虛名;
三,按朝廷規定,捐四萬兩銀子便可得候補道台。
於是張之洞以這種退讓的方式,為山西百姓募來了五萬兩銀子。
二、
張之洞為官頗有謀略,他把王之春從廣東調到湖北這件事就做的非常成功。
張之洞到湖北以後,想大力發展洋務運動,但缺少得力幹將。這時,恰好湖北藩司黃彭年去世了,空出了職位。於是,他就想推薦自己的心腹去那裡上任。
張之洞覺得現任廣東藩司的王之春非常適合這個職位,王之春是張之洞在廣東時一手教導出來的,他對張之洞自然忠心耿耿。但問題又多了一層:要把王之春調來,就得為廣東物色一個適合的藩司人選,這樣,王之春調來湖北的可能性才大一些。
幕僚提出,不妨推薦湖北泉司成允去廣東做藩司。這樣能一舉兩得:
一、成允是軍機處領班禮親王世鐸(duo二聲)的遠親,世鐸一定願意幫助成全他;
二、又可把湖北泉司一職騰出,又多了一個幫手。這樣在湖北辦洋務力量就強大了。
經過一番活動,王之春很快調到湖北,而成允則調到廣東做藩司。接著,張之洞又讓賦閑在家的陳寶箴當上泉司。這樣一來,方方面面都被張之洞安排得很妥帖。
《論語》中曾說過:「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意思是說不管環境如何,無論社會動亂還是安定,他的言行有如利箭,尖銳而正直。
說的是:一個人做人要正直,不可以圓滑,但為人處世,要講究方式方法。說話辦事太直來直去,別人無法接受,事情也沒辦法辦成。
多和不同的人吃吃飯 多和不同的人聊聊天 多動動腦子 別害羞
最終你會發現,能從你那得到好處就行。
給你說說我對大學生為人處世的一些看法,目前為止其他人說的都比較含糊那種,對你應該沒什麼實際的幫助,我講講細節吧。
首先講一點最主要的,盡量不要給別人造成麻煩。這裡不是說有事找人幫忙而麻煩別人,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大學裡大家一般都住宿舍,集體生活不像家裡,得注意一下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別人。比如宿舍有人時盡量打遊戲看電影什麼的盡量不要外放,而是戴耳機。還有打電話聊天的宿舍有人時別在宿舍里,到陽台或者外邊。晚上或中午有人睡覺的話就說話盡量小聲。還有很多細節,結合這個原則你自己就明白了。有時候給別人造成麻煩,別人嘴上不說,但是心裡可能會不高興的。
多與人交往。多教點朋友,對你很有幫助的。大學裡全國的人都有,各種人也有,多和人聊聊天,了解一下別人的生活。加入學生會其實對培養為人處世是很有幫助的,因為會有很多事情你得去做,做事的時候必然要接觸各種同學和老師,就能鍛煉溝通的能力,這是慢慢培養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和別人學習怎麼為人處世。你身邊肯定有一些這樣的人,為人處世能力特彆強,大家跟他/她在一起會覺得很舒服,通常有什麼人際關係的問題會找他幫忙,說話做事都有一種魅力。這是一種很可貴的能力,你平時可以多觀察他的言行,看看他是怎麼做的,相信會有所收穫。
具體還要很多很多,我一下也說不完,比如和老師打電話發郵件怎麼做,和同學老師之間有什麼禮儀,怎麼給同學/老師送禮物,和同學聚餐時該注意什麼,怎麼禮貌地回絕別人的幫忙等等,太多了,建議你找點書來看或問這方面能力強同學。
祝願你有個愉快的大學生活。農村的不必城市差,只有以下三點才會:
見識少的;
不自信的;
人云亦云,不會分析的。好好做事,別亂做事亂說話,不卑不亢,樂於助人,別坑人說人壞話。這些足夠了。
學會裝系統
主動,不怕犯錯,不怕輕視,不怕人議論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禮記.曲禮》
為人處世是個深淵話題……
相等於你在萬花筒中,要麼恆定不變以對萬變。要麼也千變萬化,以快打快……但是你話里話外,求得其實不是為人處世,而是怎樣融入進去……
勸你這份心放淡點……交一個朋友,你就能進入他的圈子,你若像交遍天下朋友,估計最終你一個朋友都沒有……
謝邀
推薦閱讀:
※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如何表達他的憤怒?
※男生宿舍發生過哪些「驚為天人」之事?
※為什麼有的人見一次就讓人有好感,容易讓人記住,有的人則只是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