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注重量的積累還是深度的挖掘?

最近剛讀完《拖延心理學》,有囫圇吞棗的感覺,基本邊讀邊忘。讀完試圖向身邊的人解釋拖延的原因,發現講得非常沒條理,大部分忘記了。怎麼解決?讀書筆記?沒怎麼做過,無頭緒,求指教。


謝邀。

量的積累和深度挖掘,本身不矛盾,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就像吃東西:多吃和深度品味,並不矛盾。
當然,要投入更多時間罷了。
所以我是否可以這麼理解?題主的需求是,「有限時間內,積累讀書或量深度挖掘,找一個側重點?」

先說題。我覺得題主所言的「隨看隨忘」,很正常。過目不忘乃是傳說中的技能。大多數人看一本書,並不能就此看懂。
想提高對一本書的理解?兩種法子。其一,讀慢一點。大多數信息轉化率差,都在於讀得太快,許多概念和邏輯還沒弄明白就草草過去了。
其二,重讀。好的書是經得起重讀的。
就事論事,這是我的結論。


至於「量的積累」和「深度挖掘」,實際上,「量的積累」約等於「更廣泛的學習」,而「深度挖掘」約等於「進一步思考」,這裡當然也包括重讀。
聖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量的積累和深度挖掘,是相輔相成的。
但聖人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學也。

許多人大概都有類似經驗吧?
自己思考了許多許多,自覺心得深邃無比;結果一查一讀,發現自己思考過的,前人已經想過了,而且說得透透的。

許多人大概都有類似經驗吧?
讀一本書,反覆思索,隱約有些心得;但偶爾看其他名家的筆記評述,發現「哎還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啊」,忽然間豁然開朗了?


認識事物,不只有一個角度。從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其實是最好的「深度挖掘」方式。
閱讀的寬度,很大程度上,會提升你的深度。

你光是讀查良錚先生翻譯的普希金,只是覺得好;再多讀讀查良錚先生寫的譯後記,會覺得「哎呀原來這麼好「——這種後續閱讀,就是另一種」量的積累「。
你光是讀杜甫的詩,覺得好;看看《杜工部草堂詩話》,會發現自己其實對杜甫理解可能還是窄了——這種相關閱讀,也是另一種」量的積累「。

對許多東西的不理解,其實不是你思考得不夠深,而是讀得不夠廣。
許多人會混淆這兩者的關係。


楊絳先生說,許多人的問題是讀得不夠,想得太多。
我的補充是,這世上許多事,已經有許多人替我們做過」深度挖掘「。我們只需要」量的積累「,就能更高效率的獲得更高質量的」深度挖掘「了。

如是,若時間有限,就盡量」量的積累「吧。偶爾把眼光放遠一點,你會發現自己先前」深度挖掘「,其實一點兒都不深。


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真正有效率、有效果的,可以歸於兩種:把書讀厚和把書讀薄。前者就是你說的「量的積累」,後者就是你說的「深度挖掘」。

但是,當你把這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就犯了一個錯誤:將兩個原本應該結合在一起的方法,對立成了水火之勢。

初讀一本書,免不了要「把它讀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見到一種觀點,以點帶面的聯想,發散思維。比如,以剛剛答過的一題為例(有哪些能夠表達一定哲學思想的文學作品?),對於幸福的看法,羅素是怎樣認為的;叔本華又是怎樣認為的;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觀點,可以Baidu或Google,邊記錄邊思考。從而構築起龐雜的知識框架。這是把書讀厚。

書讀得厚了,免不了像是一座混亂的倉庫。接下來的過程,就是如今流行異常的「斷、舍、離」。韓愈有一套「提要鉤玄」的讀書法,大概就是鉤起精義、去偽存真。不斷濃縮、不斷蒸餾。繼續上面的例子,我了解了那麼多關於幸福的方法論,到底哪一種是正確的、是適用於我的。從中選擇或者重新整合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秘方。這就是把書讀薄。

說白了,把書讀厚再讀薄的過程,就是把知識點變成知識框架,再把知識框架變成智慧。

在《中國哲學簡史》的末尾,馮友蘭說:在達到哲學的單純性之前,他必須通過哲學的複雜性。閱讀同樣如此。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才學會保持沉默。


首先,我非常贊同 @張佳瑋提出的觀點:「量的積累和深度挖掘,本身不矛盾,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題主的問題在於,閱讀效率不夠高,因此才會糾結於二者的取捨。因此,我打算從我個人的經驗出發,為大家提供一些可行的、可以提升閱讀效率的建議,幫助大家進行「量的積累和深度挖掘」。

根據題主的描述,我推測(腦洞大開中)題主閱讀的動機是:試圖通過閱讀一些乾貨密度較高的書籍(經管類、心理學類、邏輯思維類的書籍),為自己充電,提升自我。如果你恰好也是這類人,那麼請你繼續往下看。(以下內容僅針對上述這一類讀者)
=====================================================================

一.關於擇書
1.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進行閱讀,都要儘可能選擇好書來看,因為閱讀一本書需要投入的時間是巨大的,機會成本非常高,如果把時間花費在一本劣書上,無疑是不明智的。我對好書的定義是:知識結構科學嚴謹、敘述邏輯正確且清晰、論據來源可靠、乾貨密度大。當然,每個人對」好書「的定義都不同,在此我也只是提供一個參考標準。

2.那麼,怎樣才能挑選到質量上乘的書呢?在此我提供幾個渠道。
-豆瓣(還用你說?)。雖然現在豆瓣上的水軍日益增多,但是它仍舊是國內目前最靠譜的打分平台,我建議在進行閱讀之前都到豆瓣上看看該書的評分以及書評(書評的話好評擇一兩篇來看就行,主要看差評),一般來說得分過7.5分的書籍都值得一讀。另外,附上豆瓣8.5分以上非小說圖書推薦小組,請別流口水^ ^。
-留意身邊優秀的小夥伴的書單。這不僅是現實中的小夥伴,網路社區里的大牛、大V也是我們的關注對象。舉個例子,我就是通過 @周筠女士的微博才了解到《暗時間》、《浪潮之巔》等優秀作品。
-好書的作者的其他作品。
-好書中提到的、引用到的書籍。
-實體書店挑選。由於可以直接查看書本內容,因此更容易判斷書本的質量。關於如何快速對一本書進行閱讀,可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


二.關於閱讀
1.進行閱讀前,請先確保自己進入最佳閱讀狀態。抄送為什麼有的人看書會瞌睡?

2.進行閱讀時,請務必把」腦子"帶上
-每當攝入一個新的知識點時,請先學會質疑,思考其合理性,然後再去接受它,並嘗試與現實結合,加深印象。
-每當讀完一個篇章,請不要急著往下走,先對剛剛結束的篇章進行回憶,並進行總結與反思。
舉個例子,我最近在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一書。在結束了第二章《一個需求的奮鬥史》後,我首先在腦海里回顧了這一章的核心內容(產品需求是如何落地的),然後再去回憶各知識點(產品需求落地過程:需求採集-需求分析-需求篩選-需求開發),然後再上升到整本書的角度再次進行總結(這一章闡述了產品需求如何轉發成為項目,是產品開發的基石),從而加深對這一章的理解,更好地開展之後的閱讀。
-與實踐結合。任何知識、技能都離不開實際運用,否則永遠都無法真正掌握。很多人說,實踐機會難尋。而我想說,實踐機會實在是太多了,只要你肯嘗試。比如,在寫知乎的答案中我就會嘗試使用《金字塔原理》中的理論,幫公司做微信推廣時我嘗試了《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中的「超級符號」理論,等等等等。實踐機會實在是太多了,不要因為「懶」而錯過了掌握一門知識的機會。

3.閱讀完一本書後,請務必認真做總結。再次強調,一定一定要做總結。
-對一本好書做總結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對書本內容的梳理與感悟,不僅可以加深對書本的理解,還可以方便日後進行二次、三次乃至N次閱讀(一本好書是值得一讀再讀的)。題主讀完就忘的情況很大原因在於你沒有及時梳理你所讀到的知識,形成系統。
-我一般會通過寫讀書筆記以及做思維導圖來對整本書進行總結。至於如何操作,知乎上有許多很好的答案,請自行查閱。
-推薦一個讀書群,這個群要求每周交一篇讀書筆記(思維導圖),達不到要求就會被清理出去,慎入。當然,你臉皮厚的話可以再次加入(我都被踢了好幾次了= =)。如果你希望有人監督你的讀書進度,這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群號:173202542 @郭大路

4.進行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一種針對同一主題,在一定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的方法,它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閱讀所造成的知識遺忘,思考重複而不深入的問題。同時,由於在短時間內大量閱讀相關內容,可以有效加深記憶,多角度、更全面的理解同一主題思想,最重要的好處是,當完成閱讀之後,有效的形成框架性思考,非常利於將實用性書籍中內容應用到實際中來。"

三.寫在最後
讀書確實會產生快感,讓你一直埋頭讀下去,忘乎所以,甚至忘記了思考,使得閱讀效率反而下降了。我想用雷布斯的經典名言收尾:」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前面這麼多答案,可能你不會看到我這個,但是我還是想說,深真的比廣重要太多。
給你摘兩段《學習之道》中的話,希望有所啟發:
1、每天都要學得更深一點而不是更廣一點,因為學得更深可以讓我們把我們潛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極具創造力的部分挖掘出來。
2、 我們面對的阻礙就是我們生活在一種關注度不足的文化裡面。我們面對來自電視、收音機、手機、視頻遊戲以及網路的各種信息。這種不斷的刺激有可能會讓我們逐漸上癮,不停地想去追新事物,不停地愉悅自己。當沒有新鮮有趣的事物時,我們可能就會感到無聊,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們就去尋找新的娛樂項目,搜索各個頻道,翻閱各種雜誌。如果有了這種生活節奏,那我們就像是淺水的小魚,不知下面還有絢麗的海底世界。
如果有空,看看全書也是極好的。


先舉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買了一本菜譜,你就應該學會做至少五個菜。
比如你買了一本木工書,你就應該學會做兩三個小傢具。
比如你買了一本格鬥書,你就應該把裡面的拳法腿法學會,在危險里可以自保。

我的觀點,讀書一定要有深度的挖掘,否則的話,書還是一本書,一疊二十幾元的紙。

我對深度挖掘的理解,是我能利用書,make full use of it,看過某個部分後,就要想著可以做哪些小任務,要讓書里的內容對我的生活產生具體的影響。

再接下來舉例,希望能給知乎友們一點啟示。

讀《唐史不如煙》,裡面得知的很多故事,成了我在豆瓣或是帖吧里寫歷史總結帖的素材來源之一。

讀《每天懂一點戀愛心理學》,裡面有一條是:兩人吃飯時坐面對面不易加深心理距離,應該是坐在一邊易加深感情。從此,我養成了和妹子吃飯,都注意與她們同坐一邊的習慣。

讀《完美大學必修課》後,我就去競選了班長,在兩年的班長工作中,對於工作方法、處事態度、應對麻煩等都有了切身的體會,深深理解了張銳和任翀所強調的大學裡領導工作對人能力的鍛煉。

讀《每天懂一點色彩心理學》,我注意買藍色的衣服(代表智慧和理性),同時準備好在將來裝修房子時,把嬰兒房刷成米色+藍色,在浴室里多點綴綠色植物,把廚房刷成淺杏色等等。

讀《你可以不那麼累》,我丟掉了很多過去囤積的舊報紙舊雜誌,同時也養成了微博關注分組的習慣,分為」逢登必看「--」每月一看「--」三月一看「,有效避免了信息爆炸。

讀《人性的弱點》之《千萬別忘記他人的姓名》,我就養成了注重別人姓名的習慣,比如我現在的單位是一整個系統在一棟樓里,其他部門的人我都不認識。但我會打開單位的內網翻到以前全院一起外出活動的照片,我一個個指著人問我同事他們各叫什麼名字,以後碰到這些人我就會知道叫名字了。

讀《紅樓夢》後,我可以在寫主題為「情商」、「人際關係」、」管理學「、」經營形象「等的博文里引用到書里的事例,比如薛寶釵能從元春改提匾的舉動中察知她不喜歡綠玉,從此指導寶玉作詩時也別用上綠玉一詞。比如趙姨娘和芳官打架,探春怒斥她自失臉面,要教訓丫頭不用自己親自來。這都是很經典的素材。


多讀書,讀好書。

開始閱讀都是隨性隨心隨興,有什麼讀什麼,愛什麼讀什麼,哪裡會分得了好壞,哪裡做得了品評。

想要看得了一本書,前提是你有看書的能力。能力來自於「你看過很多書,或是看過很多這個類別的書,對遣詞造句有過各類比較,文章意圖合適與否有過體驗,對此情此景有過感悟等等。一本書值不值得看多遍,一本書看一遍你懂多少,這些都是源自你理論加實踐的積累。
你貿貿然來問「是精讀還是加量不加價」可真讓人難說。好的書值得細讀。但是每個人積累不一樣,所以「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別人的好未必是你的好,書單只是一個參考。

我個人想,大部分書值得讀但不是需要反覆讀,但我確實有反覆讀一些書。比如《今生今世》能讀透了,看男人看兩性關係都豁然多了,文筆妖嬈又直抒胸臆。比如《枕草子》,講溫良恭儉讓非常得力,讓古典教育的知書達禮有難以言喻的美感。


讀書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向內的,認真讀了一本書,你不一定能說出來什麼,但以後有人向你提起你會有印象。最主要的是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你會知道是什麼回事,即使你講不出來。


拿你說的這本《拖延心理學》來說,你讀了這本書,那麼以後你拖延發作,你能夠結合書本里的知識分析自己的拖延,洞悉自己的心理。不一定能夠實實在在的解決你的拖延,但能夠讓你更加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有拖延。熟悉了拖延是什麼,解決起來總比什麼都不知道要強的多。


喜歡的、對自己有用的深度看;只是想了解一下得,大概看看就行了。


先從慢讀、精讀書籍開始把正確加工信息的方式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磨練出來。隨著知識體系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讀書速度會快起來。這種快是不影響學習效果的快,而不是隨意瀏覽信息卻不加工信息毫無收穫的快。
智力就是這樣提高的。
我認為你現在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加工信息,也沒有加工信息的能力。想想吧,不只讀書,是不是電影看完了之後也搞不清楚情節是如何進展的,情節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或者各人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當務之急還是要先從精讀開始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隨著智力的提高,信息映射到你的大腦里,自然能理清信息點之間的邏輯關聯,並能夠做出一定深度的加工。
精讀入門,可以先看看下面這個帖子的後半部分和給出的鏈接。先學習基本的分析和批判,不斷練習,把邏輯思維的方式和能力磨練出來。
看過很多書,卻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改善?


我對我解釋不清楚的問題通通用「量變引發質變」來解釋。減肥如是,泡妞如是,讀書如是。不信你試試。


讀懂了就行,關鍵是應用和思考。看不懂的書深度挖掘,看得懂的書快速翻完。看完之後認真回想,琢磨一下學到了什麼,記下來,然後看下一本。


隨便看看,率性而為。。。不要想從看某本書或者某種書里得到些什麼

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是古人的成功學

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比把讀書當成一種手段更重要。


其實拖延心理學在最開始就講明原因了,後面確實又擴充好多。

你可以做筆記
1閱讀時批註
2讀完摘錄

自己了解了書的大意,而且又整合過思維,就好辦了。
另外,有時讀完一本書給人講的之前,確實容易高估自己。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同一本書,自己的知識會決定你能讀到某個層次,例如股票書籍,你和巴菲特讀一本同樣好書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這需要積累,不橫向對比,單就自己來說,需要記得小知識點多就多讀幾遍,技術類邊讀邊動手比單純的讀好許多倍,生活哲理方面的你只能讀幾遍,他自己就印在腦海,只有你在生活中遇到這情景才能讀懂,否則,只能算記著,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好多沒文化的老闆不一定讀這麼高大上的書,可是這方面的「書」讀的最多


題目取的如此宏大,問題倒是沒那麼複雜。

如果單就提問的內容而言,可以推薦 拆書幫。
比如: 如何拆書?

如果就這個宏大的話題而言,倒是讓我想起來梁冬一句話,如果生命有質量這個說法的話,它可能等於生命的密度乘以體積。

密度和體積對於質量孰輕孰重?這不可能有定論。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是並重的,甚至是互相促進的。比如說,當你的密度(對世界看法的深度和透徹度)提升,你自然會想著看更多風景(擴大視角和生命體驗),當你的體積擴大(見到更廣闊的世界,看到更好的風景),你就很自然會靜下心來思索和沉澱(加大密度)。

讀書重什麼,有時候是個人選擇,我覺得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只能借鑒而沒有結論,你只能通過慢慢的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人之成就,乃數十寒暑不懈不怠而來。古今成大事者,雖愚鈍而終日磨練,晝夜不息,雖時久或終成利器。體膚、筋骨、心志亦必強健!人之所經寒暑皆自然宇宙物理之過程,不能抵觸。

萬丈之崖飛禽可逾,鯨噸之水游魚無阻。人於其間,晝一榻,食僅三餐耳。五穀落於地而生其根,林木折其枝而廢其柴,山澗寸尺之溪過野藤而出平川,匯支流而涌三江,此亦非片刻之功。或積或累、但終傾泄於峽谷。

萬石谷,皆粒粒堆成。千丈布,亦寸絲相織。蟻穴可潰千里之堤,零星可毀萬畝之林。斧鑿峭壁,能進一尺則一尺,能進一寸進一寸,不停不歇,雖有蜀道天險何足懼哉!


為什麼沒有人說明提煉。?

占坑


我從自我的體會談談這個問題,其實我認為題主想問的是,在泛讀和精讀中間該如何取捨這個問題。

首先,我認為讀書有三大指標。其一,內容的轉換率,一般情況下跟閱讀時間成和理解能力成正比;其二,閱讀速度,這個自然是跟閱讀時間成反比;其三,內容的輸出率,一般跟閱讀量和生活學習的經驗成正比。我們讀書的時候,在潛意識裡都會有,這本書或這些內容可以幫助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的閱讀衝動,無論是一本八卦的娛樂雜誌也好,還是一本晦澀的哲學理論,都是如此,無非是我們在乎的側重不同,娛樂雜誌當然側重閱讀速度和輸出率,是為了怎麼更快的獲取內容以及跟朋友在聊天扯淡時侃大山而讀,而哲學理論自然側重轉換率和輸出率,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書中的知識和以及更多的理解這個世界而讀。

其次,讀書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從小孩啟蒙一直到我們有了世界觀之前,讀書貴多不貴精,子曰,三十而立,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我相信大部分人在三十歲(這個三十歲是泛指有成熟世界觀的年齡)前基本沒什麼穩定的世界觀,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都沒活明白過,在世界觀穩定前,談具體在哪方面深究都是空談,在這之前的精讀都是浪費,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上學時候的教材肯定都是精讀過的,有些甚至閱讀不下十遍,先讀厚了,又讀薄了,考完試了,說拜拜了,如今,只要是生活和工作中不常用到的,這些知識你還記得多少,用我自己的例子,我是工程師,但是高數和物理的大部分知識已經不懂,力學只記得常用的基本概念。而我現在最有閱讀興趣的歷史和地理知識,卻都是似曾相識而又形同陌路,又被我重新發現的一些書。所以,題主現在要是三十歲不到,多讀書的意思就是只要能看得下去,就儘可能囫圇吞棗而不求甚解的讀,等有了量的積累,不但能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也能提高自己的理解力,還能不斷總結自己的閱讀經驗,再加上人生閱歷的豐富,這時候再考慮精讀的問題也不遲。在穩定的世界觀建立後,讀書貴專,其次是精,學以致用的基礎是在某領域有足夠的積累,有個一萬小時定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廣泛閱讀,每個領域都會有不同的流派和理論,這些不同的流派和理論構建起這個領域的系統網路,從中選擇某個流派和理論進一步深入閱讀,在這個分支上的所有重要的著作都可以精讀。每個人讀書多少還是抱著點功利心的,閱讀是有快感的,而更大的快感在於能把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得以應用,平時跟朋友吹牛的時候扯到自己精通的話題時口若懸河會越說越興奮。當閱讀有如此的正激勵效應時,就越會在某領域自覺地深鑽下去,閱讀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最後,當到知天命之年(下面的純屬意淫),是閱讀的查漏補缺階段,回顧自己的閱讀史,哪些專業領域的書完全沒有涉獵過,沒準會發現新的興趣點,去豐滿人生;哪些專業領域內的重要著作成就了新的流派或理論,需要重新建構知識系統。這個階段想泛讀想精讀皆可,豐儉由人,這時候才有完全不功利的心態去讀書。到死的時候,列一份書單作為墓志銘也是極好的。


關於怎樣讀書的問題,我強烈推薦大家閱讀兩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美] 莫提默 · 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著 郝明義譯

《這樣讀書就夠了——獻給所有買了書讀不完而心懷愧疚的人》,趙周著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閱讀的廣度是為深度服務的。古語有云:「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若想達到聞一知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境界,必須要有把書讀厚的過程。
經過了大量的閱讀學習,你就會發現,有很多知識點似曾相識,讀書的速度也加快了,這個時候,就需要提煉總結,把書讀薄的過程。


能做到哪一點,就做到哪一點。


推薦閱讀:

人類為什麼會進化出長期短期這兩種記憶方式?
如何忘記一件事情?
為什麼人類記憶幾十kb的信息都需要很長時間呢?
如果人實現永生,會造成忒修斯之船問題嗎?
人的記憶如果只有八秒,其生活會是怎樣的?

TAG:閱讀 | 心理學 | 教育 | 思維 | 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