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即便原定計劃總是無法完成,也還是忍不住不斷制定計劃?

研究生第一個寒假,照例給自己定了一個閱讀和寫作計劃,制定得很詳細,很用心,花了很多時間也考慮了很多細節……只是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我心裡就大概知道可能無法按照計劃完成,以往的假期也都是這樣,說好要勞逸結合但最後總是被各種事打斷,一門心思玩去了。
好笑的是就算我知道自己可能還是像從前一樣根本完不成任務,也還是忍不住要定計劃,不止是假期,平時也是如此,十個計劃有九個沒有按預期執行,但定計劃總是定得爽到飛起。計劃無法完成總是在各種層面讓我焦慮,我覺得自己就是在給自己找不自在,但停不下來,怎麼就會這樣呢!?
----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我很焦慮,更多焦慮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原定計劃無法完成,但仍然不斷地制訂新的計劃,這其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明明意識到了真相(計劃無法完成),卻騙自己也騙別人(繼續制訂計劃),以幻想代替現實(以為自己可以完成)。

制訂計劃時會有一種幻想的滿足——期望當計劃達成時,自己所能獲得的理想狀態。為什麼制訂計劃後卻無法完成呢?這一般是由於計劃制訂的太高遠了,實現的難度太大了,自我有一種望而卻步的無力感,或者強烈的抵觸心理。如果旁人提議說既然實現不了,為什麼不制訂一些能實現的目標呢?這些人又會露出不情願的表情,似乎完成那些低級目標虧待了自己,或者交代不過去 。

如果有機會與他們深入交談,我們能發現這些人的特點: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強大張力。制訂高遠的計劃,是在討好理想自我,告訴它:我很好,你看我即將完成這些事情。所以剛制訂計劃後,理想自我會有一種滿足感,像一個嚴肅的家長滿意地對孩子點頭說:「嗯,不錯,有志氣」。但現實自我卻無力或者不願意完成這些計劃,所以會拖延、抵觸、低效,最終,那些計劃不了了之。此時,理想自我不高興了,它會不斷攻擊現實自我,愧疚感、不安感,自卑感持續地產生。

而之所以存在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強大張力,原因在於成長過程中他們形成了比較高大傲氣、缺乏彈性的理想自我。形成這種理想自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在幼時曾經在某方面有特殊的成就(比如特別好的成績,某種天賦,一直是班長,家庭中特殊的地位等等),並因此獲得了過度的讚賞,以至於這些人會執著於這種滿足,時刻渴望回到那種狀態中去。另一個原因是成長過程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對孩子過度的期望,這些期望會被孩子內化成為理想自我的要求,這些人終生會為了實現父母的願望而奮鬥著,而很難為自己而活。第三個原因是父母或周圍環境中過多的比較和評價,使得他們很害怕得到差評,貪婪於好評。

在理想自我的主導之下,人容易經常性地進入評價狀態,對自己是否是好的有很多疑問:我到底是厲害的,還是普通的?我是聰明人,還是一個傻逼?對於此類問題,他們很難有一個穩定一致的答案。時而貶低別人抬高自己,時而貶低自己抬高別人,經常擺盪在這種自尊的兩級變化中。

生活在評價狀態中的他們失去了體驗和享受生活的習慣,這些人存在著對體驗生活的排斥心理,他們擔心去體驗生活了,那自己就會退步了(這也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要著眼於未來,而不能麻痹於當下)。評價讓人緊張,體驗則能讓人放鬆,他們難以在評價與體驗之間得到一種平衡,也難以讓自己放鬆下來。關於評價狀態與體驗狀態之間的關係,可以參考:正念禪修與心理諮詢相比各自的優劣都有哪些? - 俞林鑫的回答

強大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張力,讓他們經常對自己不滿意,這種不滿意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非外在競爭中取得了優勢,他們能體驗到暫時的強烈滿足,如果外在競爭中處於不利或普通的地位,強烈的自我懷疑、挫敗感、沮喪感會不斷地體驗到。所以這些人一般是非常努力勤奮的,永不放棄的,目標的實現,成功的前景,才會讓內在的張力得到暫時的緩解,也才會有充分的約束自我的力量。有時候,他們需要用自欺欺人的方式來平衡內心(包括強迫性地制定不可能完成的計劃),如果不那麼做,他們的痛苦更強烈。

改變的思路其實就是去降低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張力,去認同現實自我:成為你自己。讓理想自我的要求慢慢降低,理想自我成為現實自我的指導者、引領者而不是施虐者、評判者。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評估自己、贊同自己,為自己是一個有缺點的普通人而自豪。這方面的文章,請關註:到底什麼叫做「愛自己」? ;為什麼人們對一些點贊,等級等網路虛擬的榮譽會在乎?這是什麼心理 - ;自己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 俞林鑫的回答 另外,這些人要發展出對於過程本身的喜愛和滿足感,從評價的牢籠中走出來,去經常進入體驗和享受的狀態(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出對於小小成績的滿足感,而不是總是執著於優秀的結果。

如果內在狀態改變之後,制定計劃就不再那麼有強迫性了,計劃也會有更現實些,更能完成。也不再那麼需要計划了,充分相信自身的自動性、自發性、協調性,而不用時時用計劃來約束自己,製造不必要的緊張狀態。當然,改變並不容易,一般也不太願意。難就難在人很難面對自己的普通,特別是對一個很缺乏安全感的人更是如此(有些人只有處於優勢地位才有安全感)。對於一個生活在父母期望中的人來說,讓他放下這種期望會伴隨內疚自責的感受。這方面的探討可參考我的專欄文章:是什麼在阻礙著改變 - 精神分析房間 - 知乎專欄;是什麼在阻礙著改變之二——內在關係的力量 - 精神分析房間 - 知乎專欄


「今天讀這本,要把這章讀完,誒,家裡有什麼事要你幫忙干……」一忙一個白天,晚上沒精力,還沒把那章讀完就感到困了,瞌睡著到了第二天。
「昨天有點意外,今天要連帶把昨天的份讀完。」剛把昨天的讀完,好友突然一個電話/微信過來告訴你受到了情感打擊,痛不欲生,你感覺因為自己要讀書所以拋棄他/她顯得太自私,過意不去,聊了一天……
「落下有點多了,要加把勁了!」然後今天狀態神勇,讀了一章半,覺得自己表現不錯,這時候有人找你玩了,你覺得應該犒勞一下自己,隨便玩玩,然後一天就玩完了。
「啊,真是失誤……」於是今天也想著能像昨天一般好的狀態,然而今天或許內容太難,只讀了半章都覺得痛苦,簡直抓狂,摔書ing,沒法子接受。
接下來你病了一天,躺在床上,沒法子讀書。
然後第二天還在生病,擔憂著自己再這樣病下去能不能趕上進度,於是在床上感到焦慮不安,然而就是起不來。
然後病好了,起來讀書,讀著讀著,發現自己似乎落後進度太多了,於是感到了無力感,書一合,放到一邊,不管了。
——————————————以上皆為YY場景純屬水貨————————————
其實這個問題會讓我覺得題主有種「這個計劃是不是有不完善的地方,我應該如何完善下去」的念頭
我覺得可能因果關係是相反的:過於詳細的計劃很容易導致執行上的各種意外從而影響了自己原有的進度導致難以預測以及估計,不管是好是壞,都會給人一種「無力感」,彷彿暗示著無法掌控自己以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這種無力感是導致題主焦慮的原因,而且這種無力感讓題主越來越難執行原有的計劃,因為這種無力感讓題主自身已經有了「這個計劃十有八九無法完成」的想法。
為何還會繼續制定?因為這個計劃是可行的,無論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是可行的,題主已經在腦內推演過了,因此放到現實中讓自己來執行,「應該」也是沒問題的。
然而實際上自己沒有做到,所以會感到是自己的執行力不夠,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焦慮了。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偏向於反過來解決,即只做你個人覺得比較可行而且重要的一兩件事,如果它能夠比較自然地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一直保持,然後再往裡面加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直到你無法保持下去為止。
那麼因為各種預料的意外導致沒完成怎麼辦呢?我個人覺得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自己在有能力和條件的時候一直保持著你原有的節奏。不要著眼於計劃是否能夠完成,而應著眼於當前應該做些什麼。
因此,排除掉一些削弱自制力的客觀因素(沒吃飽,沒睡好,沒穿夠)以後,可以通過這種不那麼詳細而比較容易達成的計劃逐漸消除這種無力感帶來的焦慮,同時獲得相對積極的自我暗示以逐漸提高日後對更詳細計劃的執行能力。


制定計劃時會預先體驗到計劃完成時的快感。
所以計劃制定後,往往動力會有一定程度的削弱。


沒計劃就沒可能,一個計劃就代表一種可能性,不斷做計劃就意味著有了源源不斷的可能性。做不做是一回事,但誰也別攔著我創造可能性。一件事兒不做還能苟活,連可能性都沒有怕是活不下去了。


定計劃有一種儀式感,它讓你在想像中完成了那個完美的你,所以很爽。
這裡面有一種完美主義作祟,忽視了你自身對於娛樂休閑的需求,而往往只有娛樂休閑的需求比較好的滿足之後,或者強制的外力約束介入,才能很好的完成計劃。
如果你沒有強制的外力作為約束,即一個強有力的人監督你,那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就要更為科學和彈性些。
規定自己一天完成了多少事情之後,就可以去愉快的玩耍,這樣,在做事的時候,前面有個玩耍作為誘餌,又能避免在玩耍的時候焦慮事情沒做完的患得患失。
至於做事的時候如何集中精力,可以參考之前知友說的番茄蛋工作法。
以上親測有效,你試試看。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計劃制定得不科學。

或者說,不符合實際。

比如說,你現在的困擾是制定完計劃,就去玩了,而不是去執行計劃,那麼要不要制定個玩的計劃,來試試你心裡的那種阻礙自己實施計劃的力量還在不在?

比如說,你若喜歡看電影,那麼就制定一個看電影的計劃,例如:
1.本周去兩次電影院看新片。
2.本周末看一部電影史上經典名作。
3.本月末寫一篇看電影的體會,可以是影評,可以是收穫,可以是吐槽。

比如說,你喜歡出去玩,那麼就制定一個玩兒的計劃:

例如:
1.本周一,三,五打籃球,二,四,六踢足球。
2.本周末去爬香山(也可以是別的山)。
3.本月把LOL打通關。

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對自己的信心建立起來。

然後,再制定讀書學習之類的計劃。

另外,計劃制定得不要太細了。規定的太死會失去執行的動力。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做行動計劃還是結果計劃。要可執行的。


因為相信自己能做到,期待自己能做到。期待事情,收穫,付出,得到都能會是自己想要的樣子。
哪怕無數次用事實和自己證明了,我跟不上計劃,但還是想制定計劃。基本的控制和期待
不管是做最好的打算還是最壞的打算都是計劃。我們的心理都有自己的標準,或許範圍差不多,但是,總有差距。而在計劃里,這是和我渴望的差距最小的,制定計劃給我們一種短暫的安全感


題主的狀態就跟我每次微博關注很多健身方面的運營號一樣-------關注完了似乎我已經健身完一遍了。


想做的太多,想做的太少。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這種經歷,尤其是學生,甭管你是中學生、大學生還是研究僧。然而我並不是來看熱鬧和嘲諷的。我並非專業人士,久病成醫也談不上,只是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和觀點。

問: 我們為什麼要定計劃?
天知道,計劃和實現之間,對於拖延和逃避重度患者來說,簡直就是差了整座喜馬拉雅山!那我們為什麼還是會一次次心甘情願地自取其辱,讓自己陷入自責和挫敗的深淵呢?
從小到大,我們被告知,「預則立,不預則廢」,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不!我們用無數次的經歷證實了,誰說預就能立,誰說的,給我站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哦,已經死了,那算了。

是的,預是為了立,但不能保證一定立。那讓我們把這兩件事情分開:
1)做計劃,表示我想要做某件事(前提是你真的想要做這件事,而不是覺得被迫要「照例」做),並且做了個超級棒的timetable,行,這件事結束啦,你完成得特別好!
剩下的事就不用管,不要害怕計劃做的事情給你帶來的困難和壓力,因為那是你想做的(所以不想做的就不要列在計劃里);也不要管執行不了而產生的愧疚,你想做來著,一定是有更重要或更緊急的事讓你改變了計劃,誰說計劃不能變的,對,就是這樣!
有兩種人過的很開心:一是埋頭幹活的,另一個是敞開心思玩的。然而我們都是另外兩種人:幹活時想著「憑什麼老子不能玩」「我要玩我要high」,玩的時候想著「啊,我本該去學習的」「明天就是截止日期了」。我看了身邊做出東西、小有成就的人,很少有特別壓迫自己、只知道學習的,他們大部分人跟我們一樣,工作時間一定,其餘的該玩玩該鬧鬧。當然,把工作當娛樂的人除外,這才是真愛。
2)做成事情,就算是我理解的「立」吧。在這一點上,我實在沒有多少發言權,現在每天也在積極地和各種走神呀偷懶呀迷茫之類的小鬼們拚命鬥爭。讓我感覺好了一點的體會是:有意識地停下來,去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我為什麼要做?這是我此時最想做的嗎?是?好,那繼續,難也給我繼續!不是?那就say goodbye。雖然有些不想做的事我們不能拒絕,但正是因為我不想做,我就得抓緊時間幹完了趕緊撤啊!
而為了不要像個重度失憶者一樣,要不停問自己這些問題,那就得提前安排,嗯,接下來這一個小時,我要看美劇,本季最後一集了,ok,開啟enjoy模式。嗯,爽完了,對了,早上論文看了一半,那個結論有點意思,怎麼來的,好,離吃飯還有1.5h,就看它了。

當我們開始能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掌控自己的時間時,我們就可以告訴自己,這並不是很難嘛,我也能做到呀,並且開始享受那種操控感,隨之帶來的對自我的肯定、從容和滿足(深度YY中……)
當我們通過了easy模式,再挑戰hard模式,敗了就降低難度,過了就再戰。別一上來就挑大boss,直接被崩死,不逃跑才怪。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哈哈,反正我又漲了一點技能,這就夠了。


贊同@wulong,以下分析基本摘自《自控力》——(美)凱利·麥格尼格爾,有修改。強烈建議題主去閱讀。

部分重點已加粗加下劃線!

題主的行為涉及心理學家所謂的「道德許可」問題自控力問題
即當你做善事的時候,你會自我感覺良好。這就意味著,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衝動,而衝動常常允許你做壞事。「道德許可效應」造成任何讓你對自己的美德感到滿意的事,即使只是想想你做過的善事,都會允許你衝動行事。
「道德許可」會誘使人們做出違背自己最大利益的事,反映在題主身上,就是不完成計劃。而不斷制定計劃,一是因為未完成計劃帶來的強烈負罪感讓「道德許可」消失,二是制定計劃可以迅速獲得「道德許可」,而無需付出長期努力,取得進步來獲得「道德許可」。
如果一個行為沒有讓你心裡產生「錯誤」的感覺,比如放鬆時多玩了半小時遊戲,午睡多睡了一會兒,多吃了一塊蛋糕,那你一般不會質問自己的衝動。因為你之前制定完整計劃的行為讓自己感覺良好,這讓你為今後的縱容找到了借口。當你覺得自己像個聖人的時候,縱容自己的念頭聽起來沒什麼錯。如果說自控的唯一動力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麼當你自我感覺良好時,你就會放棄自控。
看起來制定計劃是一個很值得信賴的用來完成目標的工具。但是,實際上你列出自己所有要做的事,然後一想到自己一天里能做完所有工作,就覺得自己很棒。很多人都一樣,制定完美詳細的計劃會讓人如釋重負,把需要做的事當作了自己已經付出的努力,這會給人們錯誤的滿足感
往往關注進步會讓人們離成功越來越遠。這並不是進步本身是個問題,問題是進步帶給人們的感覺。進步可以激勵人,提高未來的自控力,前提是,你需要將自己的行動當作努力完成目標的證據。換句話說,你要清楚自己做了什麼,並盯緊目標,為了實現目標,你要願意付出更多。然而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總是在找停下來的理由。在這時,需要改變一下關注焦點,比如,你不應該想著「計劃完成一點,這本書讀完了,好了,現在我可以做點我真正想做的事了!」,而應該想著「我做這件事是因為我想要。。。。(提高自己,減肥等)」。
此外,人們的樂觀精神讓人們喜歡向未來賒賬,抑或今天犯錯,明天補救。當取得進步時,人們很快就會認為,過去良好的行為值得稱讚,「道德許可」讓你在計算過去的善行時,讓你看到未來,認為那你計劃要做的善行也值得稱讚人的大腦會對能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感到興奮,它錯把可能性當成真正完成了目標。可能你會覺得自己是個例外,在書中的研究中,那些認為自己有很強自控力的被試者,最有可能選擇做出缺乏自控力的行為。當人們想到未來的選擇時,就會很容易犯下大錯。人們不斷期望明天能做出和今天不同的選擇,但這種期望是錯誤的。
這種樂觀精神讓人們在今天放縱自己——尤其是當你確信自己不會作出同樣選擇的時候。當人們想到之後能彌補過錯時,那麼人們第一次放縱自己時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負罪感。


就說到這裡吧,還有更多的分析,題主可以自己去看。
(?? . ??)雖然大多是摘錄,但是點個贊吧,碼字好累~


應該是你很享受做計劃的儀式感


越是完成不了之前的計劃,越是迫不及待地想制定新的計劃。就像高中放假,即使是放兩天,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我也會帶好幾本書。結果每次都是沒從書包拿出來就要上學了,可笑的是我一直重複這樣的事。這大概是想讓自己覺得其實我也是很想完成的,只是怎樣怎樣,你看我這次也準備好了,雖然沒有完成,但是我努力了啊……其實就是欺騙自己,建議題主下次制定計劃一定要量少而且自己可以完全做到的,堅持幾次之後慢慢加大量,如果堅持下來才有可能擺脫這種惡性循環,或者乾脆不要制定計划了


妥協
制定計劃,是希望我們可以按照目前既定的路線走
這樣,無非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超前完成,另一種則是 延期完成
後者則會導致計劃一改再改
得以計劃按「既定日期」完成
從心理上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
的確,制定計劃會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加效率
我也是個比較隨意的人
做事情沒有章法,隨心所欲
但,從內心而言
還是會有自己的一套計劃的
還是那句話,不斷制定新的計劃
是對自己的一種妥協


忍不住繼續做計劃是因為內心還是渴望改變,對自己還是有一點小期許,並不想就這樣算了。

所以問題不在繼續做計劃,而在於怎麼加強自己對計劃的執行。
題主描述來看,所做的就真的只是做一個任務清單,在我看來,做計劃的關鍵有幾點:
1.列出任務項,並且可量化,比如同樣是主題閱讀,可以規定書的數量甚至可以列出書名,寫論文的話要完成哪幾個部分,甚至到修改到第幾版
2.分解任務,最好以每周的量來分,一是小任務比較容易完成,二是方便放進不同的時間節點
3.最最重要的來了,一定要設定不同的時間節點定期回顧。我一般是每周回顧任務完成情況,能給自己心理調節,做的好就滿滿成就感更有幹勁。做的不好適當焦慮一下下不至於放任自己忽略辛辛苦苦做出來的計劃,調整節奏不至於最後抓瞎。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事情的時候就不要想那麼多,關注一周的任務就好了,整體把控只需要在每周回顧的時候心裡有數就好。不要老是想我有一篇論文要寫,只要想這周把概論寫好就可以了,減小焦慮。
總的說來,就是量化任務,分解,總結調整。
最怕就是當一隻對自己有著點小期許的鴕鳥,渴望改變卻行為逃避,這樣只會陷入更消極的心理反饋怪圈。拖延症其實最重要就是適時逼自己一把,邁出一小步就好了,題主,加油。


我有很大的抱負,只是這個孱弱的軀殼束縛了我。


我也是一個特別愛做計劃的人,每次計劃制定後,做與不做的比例大概為一比九(*^^*),我從分析自己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首先,從星座角度來看(抱歉,我確實選了一個這麼特別的切入點)。太陽獅子座,上升射手,火星金星水星都落在處女座。主星獅子決定我是一個擁有高目標高熱情(簡稱好大喜功)的人,上升射手又影響了我的內在是崇尚自由不被束縛的,金星水星火星都落在處女座,這要命了,凡事都要計劃,甚至不惜瑣碎,追求至上的完美。(其實我根本不懂個星座…)
反正我就是個覺得做事一定要有計劃,沒有計劃的事情辦起來是很讓人心生反感的。然後性格追求完美卻崇尚隨性,辦事情之前會在心裡做簡單的成果估算,完美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少於百分之五十,好吧,那就不做了。
事先列表,其實也是一種成果估算的過程。
其次,我記得我看過一篇文章,裡面講的是很多人都覺得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把準備工作做好就已經等於了完成工作。舉例說明:很多女孩準備寫日記之前會買好看的筆、本、膠帶、貼紙,買完之後會很有成就感好像自己已經寫了十幾年日記一樣,結果可能她只堅持了幾天。
我覺得我就是這樣的,在我的日常行為中,這是一個很大的毛病,在正式做一件事之前,必須要把準備工作做的完美無缺,否則就無法繼續進行。自從看了那篇文章之後,我開始嘗試只簡單做準備工作,把重點放在【工作】上,而不是【準備工作】上。
最後,我想說,一般喜歡制定計劃,而落實程度又不夠的人,通常都有拖延的毛病,而且自我定位偏高,行動力不足。
以上。


因為想想很容易不費力氣,做起來卻需要你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


都是因為閑的。有的人忙著學習,抽空做個學習小計劃;有的人忙著happy,抽空做個happy小計劃。純粹的閑人,就有好多時間制定計劃修改計劃。


記性不太好?
或是過分相信自己?
或者只是無聊做點計劃


推薦閱讀:

對死亡的恐懼源於什麼?
有被害妄想症是什麼樣的體驗?
對於神經症大家怎麼看?
當面臨沒有把握、無法控制的事,怎樣緩解巨大的壓力和焦慮感?
你們如何調整孤獨和失落的心情?

TAG:心理學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