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脫離網路社交給人帶來的焦慮感?
不停的刷朋友圈,微博,豆瓣,知乎,不停的看有沒有人回我的貼,說我的旅遊好快樂,有沒有人給我的照片按贊。
不停的去對比朋友給我點的贊多還是其他人,不停的揣測別人某一句話里的含義。
不停的在家窩著更不想出去,不停的淘寶可是買了衣服穿的機會也很少。
說到這裡我想我只是閑的。
要我說,斷了就好了,只要斷一天,這種心態就會明顯改善。
你可以試著放幾天不管它,慢慢就沒人回復你了,然後你就會不期待新的回復。再過一段時間,你嘗試再發新的狀態,也不會有這種心態了。
我在最開始接觸貼吧、sns的時候,也有這種虛榮感,後來見得多了,就看淡了。真的,沒有意思。
後來我慢慢領悟到,不要為了玩社交網路而玩社交網路,或者說,不要再社交網路上建立關係。應該在生活中建立關係,把社交網路當作聯繫的輔助工具。互聯網上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存在的。要將網路與生活結合,而不是生活與網路結合。
從大了說,不管是有意義的事情,還是無意義的事情,一定要有個良好的心態,「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自己儘力了就好,至於回報,成事在人謀事在天。
就像種一棵樹,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後要像丟棄它一樣;而不是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經離開了,又回頭去看看。你的快樂全部系在別人身上,在意別人的生活在意別人是否評論你點贊你,這本身就是一種病態…反正我是這樣的,不知道你是不是。於是我卸載了微博。關了朋友圈,希望能更關注自己。一切往內求。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這樣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任何人在內心深處都渴望被關注,尊重,重視。這種心理需求是人類的共性。
-------------------------------------------------------------------------
然而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年輕人能夠脫離網路社交工具,比如微信等。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我總結下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他們或多或少深受其害(或多或少是由於社交軟體或網路社交平台的某些負面影響。或者是失去了某些機會等等,或者是讓他們深刻的認識到這個東西有多浪費自己的時間。)
2.他們屬於非常了解自身,並懂得自己社交的目的。當然這些都來源於一個或者一些明確的目標和強烈的企圖心。說的簡單點,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怎樣的社交才能完成或實現自己的目標。
3.心裡作怪。這類人通常是希望別人關注,但有不好意思。這種屬於典型的心理不成熟的表現。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