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印象是什麼?


Linkedin,作為全球最大職場社交網站,擁有三億用戶,在國內叫做領英,600多萬用戶。也許跟國內流行應用比不算什麼,但是在美國早已經家喻戶曉,如果你想找人或者找工作,Linkedin是你最先想到的職業社交工具。我當時在那做廣告組的架構,涉及一些離線,在線和實時系統等大數據相關技術。目前已經離開,下面你看到的是一個工程師眼中的Linkedin,希望給那些想了解這家新入駐國內的職業社交平台的團隊或者感興趣的人做個參考。

Linkedin的文化和使命

談公司文化和使命聽上去太崇高,但為什麼有一些公司能夠長期保持活力和創新?因為它們都是有偉大使命促進其良性發展。這種認同感才能讓大家團結,為之矢志不渝的奮鬥,從這裡走出去的員工會貼著這個公司的標籤一樣。我們公司每次召開All Hands(全體大會叫做All Hands,通常老大在前面講,員工在下面坐著聽)的時候,都反覆強調。它的使命是"連接全球職場人士,給每個知識分子(Knowledgeable Individual)提供事業發展助力"。還有就是"Member First"的意識。如果用戶遇到問題,比如網站不穩定、功能不正確,我們必須立即停下手頭的工作,第一時間解決。今年還提出「經濟圖譜」的偉大設想,打造人才,知識,職業發展,經濟機會的複雜網路。

Linkedin的產品

最核心的就是個人職業信息的陳列,所謂Profile,包含職位,項目,認證,學歷,技能,評語,也支持多媒體展示(個人照,背景,項目連接,視頻,slideshare)。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簡歷,但是我們把簡歷與簡歷通過某種聯繫連接了起來,這些個人職業信息不將是孤立的了,而是你通過它認識更多與你有相似經歷的人,從而Linkedin變成了一個連接全球職場人士的平台。還有很多其他項目,比如信息流,inmail信箱,職位推薦,人脈推薦,新聞,群組,職位搜索,學校申請。這個平台是個嚴肅的專業的平台,是由真真正正的人一個個積累形成的,它不像娛樂、新聞、遊戲類的社交媒體,幾周可以積攢很多人氣。Linkedin至今已經發展了10多年,屬於慢公司,不會一下子爆發,但是它有比較強的護城河,很難成功地被複制。

Linkedin的商業模式

一、面向HR的招聘解決方案,二、面向求職者的訂閱,三、面向企業的市場營銷方案。還有新項目比如面向銷售的解決方案,很多元的業務線。我當時就是在商業部門,做嵌入到信息流的廣告(Sponsored Update),因為高層的器重,從其他組紛紛調兵遣將,很快得到提拔。


今年Linkedin進入國內,因為中國市場的增長是戰略重點。為了避免其他外企在中國的覆轍,在功能上做出調整,增加內容過濾來符合相關規定,很聰明的跟微信合作,新用戶迅速增長,通過拍職業照,組織線下行業聚會擴大名聲。而在資本方面,引入風險投資,作為獨立子公司發展,盡量放權中國團隊管理和開拓本地化產品和市場。

Linkedin的管理

雖然想學習Google,Facebook那種工程師自下而上的管理機制,但總體上還是高層制定目標方向。如果是高優先順序,大家都要拚命干。而公司內部的技術委員會,也會給各個工程師部門一些架構升級deadline,做一些無關產品,但對長遠利益有好處。這時候就需要很多平衡,到底是開發新產品,還是償還技術債。

Linkedin的技術

開源!公司有個組SNA (Search Analytics),算是Linkedin的技術王牌軍,裡面有data infra,data mining的大牛,做推薦系統,他們成功通過一種賭徒演算法連續提高用戶點擊率。

技術在不斷進步,從早期java spring到restful,從ant編譯到gradle,從單機版的調試到quick deploy,從Oracle到NoSQL資料庫,從單個數據中心到多個。把很多數據產品底層技術開源,比如kafka,voldermort,databus,本身重點是數據,基礎架構是不怕別人拷貝的。小插曲,Java創始人之子在我們的Monetization部門。從技術品牌上來說,公司堅持開源,並且專門有人負責推廣開源技術。

Linkedin的員工活動

InDay,每個月會舉辦一次。那天不用做本職工作,每次都有新的主題,比如做公益,環保,健康,家庭,或是學習新的技能等。


Hack Day,這個是針對工程師的特別活動,大家在那天一起做一個有創意的、有趣的、很酷的項目,公司會讓創始人高層參與評選,選取最佳的項目。


Incubator,這個更正式些,如果idea入選成功,可以給3個月的時間去獨立完成。

Linkedin的員工級別

工程師的級別是從助理軟工一直到Fellow。技術人員從SDE -&> Senior SDE -&> Staff SDE -&> Principle Staff-&> Distinguished -&> Fellow。目前最高是Distinguished Engineer(DE)。現在晉陞還是很快的,大概最快一年升一級。

Linkedin的福利

三餐免費提供各種食物,新鮮水果。公司組織豐富的活動,爬山、看電影、滑雪、GYM教練課程,Learnin計劃有手機開發免費培訓、定期Guest講座、每周技術talk,每月company all hands,tech all hands,部門all hands,年會,酒會,慶祝員工生日,慶祝產品發布,chilly offsite,BBQ,員工離職聚餐,brainstorming等。最近還新添加了很多自行車,裝有GPS,可以在多個office之間自由穿梭。記得有一年,公司在情人節那天All Hands大會,說有個抽獎環節,然後CEO故意說了個不存在的號碼,沒有人去領獎iPad,他說既然這樣,乾脆就每人發一個,然後把整架整架的iPad運上來,全場沸騰。

Linkedin的人才和招聘

作為最大的人才庫,它本身的招聘也是很嚴格的,一直強調人才優先,如果推薦到候選人成功offer可以有不菲的推薦費。它擁有一套獨立的招聘系統自主開發的,包括推薦、面試流程、面試評價、面試官的質量、全程跟蹤候選人狀態、自動分配面試官,然後分析統計出來瓶頸。而進去之後不久,就開始面試其他人,本人也積极參与面試過近200人,也作為代表校園招聘,成為全公司前三的面試官。還有一個應用可以查看公司人才流動情況,比如Linkedin人才最大來源地是微軟,Yahoo,Google等大公司。而從Linkedin出去的,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去熱門的創業公司wealthfront, coursera, uber, airbnb等,還有自己獨立創業去改變世界。

Linkedin的薪酬

在矽谷,人才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雖然軟性環境和文化是大家能共同營造,但最基本的薪酬也需要競爭力。它分為基本工資,年度獎金(工資的10%-20%),和優厚的股票(分四年發放)。不少優秀員工年總收入能到達20w美金到30w美金。股價持續很高,PE最高到上千,華爾街一直很看好,大家覺得很奇怪,其實高股價對應是高速增長。而未來的發展也是需要人才的支撐,所以這是很大的投入。

Linkedin的發展和未來

總體上,Linkedin是有其獨特的護城河的,用戶定位高端精準,單位價值高。在經濟比較好的時候,公司需要利用Linkedin挖人,而經濟不好的時候,個人需要通過Linkedin找機會,因此公司可以持續發展。Linkedin在很多領域多處發力,比如積極收購,(slideshare,bizo,bright, 名片應用),強化媒體功能,工作發布,廣告投放。雖然在用戶發展上,有些放緩趨勢,歐美市場飽和,用戶呈老齡化,活躍度不高。但也看到了新的機會,特別是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長,推出的大學產品也是積極去開拓青少年市場。


最後2013年華人春節照片,雖然我離開了,但也會懷念曾經的奮鬥和歡笑。


我的感覺,炒雞有用,對於我這個做外貿的人來說,在我手頭上暫時只有客戶名字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來In檢索我想要找的人。(當然國外重名的人超多,需要多個條件篩選)。
使用的過程,感覺In在南美西語國家的本土化程度要比在華的好很多(沒有數據,但估計在In上西語是僅次於英語,使用第二大的語言和用戶群體吧),在搜索到當地市場的礦地時,上這裡我能找到這家礦企的主要人物,監理(Superintendente),採購經理(Jefe de compras o Analista de adquisiciones),等等。對於開發客戶和尋找客戶資源,真是一大幫手呀,堪稱人肉搜索之利器呀。
但就社交這個板塊,我個人的感覺很是雞肋,可能是因為我加的都是我不認識的人,上面經常分享的都是一些職業精神,之列的雞湯。
雖然我是在中國使用,但因為我的客戶群體都是西語國家礦業從業者,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還有個好處就是,我不必像用FB一樣去翻牆了!這點還是很爽的!


那些給我發領英郵件的人,我都想拉黑


各種邀請,神煩


偏正式高端一些,想是個工具類的應用,社交互動比較少


裝b的太多,擠一擠,和水母一樣


神煩,而且搜索也不好用,上面的招聘信息又超舊的


找工作網站中的安利,整天發郵件,神煩!


職業經歷人肉搜索小能手...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自從給某客戶發過一次郵件以後,他的帳號總是通過領英邀請我,真的是神煩啊。


金融行業里跳槽是家常便飯,LinkedIn可以幫我了解過去的熟人去了哪兒。有時候想起一個舊同事,想起他/她的臉但想不起來名字,拿出LinkedIn來查一查。僅此而已。

我用LinkedIn僅僅是因為職場上很多人用,而且我的職場人際網路中很多外國人。這個應用其實做得很爛,完全可以有新應用出來代替它。

我認為它做得不好的地方:
1. 不能區分普通個人和獵頭。在LinkedIn上經常收到獵頭的邀請,我都不加。a.我並不反對在LinkedIn上和獵頭建立聯繫。但是如果我加了,別的聯繫人會看到。如果別人看到我的人際網路里有一半是獵頭會怎麼想(這人想跳槽?肯定是混得不好。。。)?b.有時候我看到某個獵頭連接著我和某個人,心裡會不安——要知道不是所有中國獵頭都很有職業操守,為了和一些候選人套近乎ta會跟你分享另一些人的八卦。我不想讓別人通過獵頭來八卦我。c.有時候因為業務關係我會在LinkedIn上找人,而且希望有共同的朋友出面介紹一下。結果經常發現我和目標人的共同聯繫人是獵頭,這是無效信息,干擾我的工作。
獵頭應該作為一個特殊人群加入LinkedIn。在LinkedIn上他們應該是"隱身"的,不應該給普通用戶帶來困擾。LinkedIn作為一個存在了這麼久的職場社交應用,連這一點都想不到,屬於失職。

----工作忙,挖坑,先寫這麼多---


我只是有個號 從來沒用過


我很奇怪領英為啥不准我改名字
沒有誰一開始就下決心註冊個實名的吧?


推薦閱讀:

對社交網路的依賴會引起拖延嗎?為什麼?
如何才能提高存在感?
為什麼pinterest在中國發展到現在社交性不足?
被人刪好友究竟有多傷自尊?
為了社交去學抽煙值得嗎?

TAG:社交網路 | LinkedIn | 第一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