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有幾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混雜在人堆中我的理解是:菩提本是樹,明鏡亦有台,本來都是物,怎可避塵埃。只有在孤獨寂寞冷的時候,我才會認同原意,我到底悟到了什麼?


不是悟了,是誤了!

六祖的這個偈子,如果是單獨蹦出來的,那就是邪說,就是狂禪,就也是神經病。
可惜,並不是這樣。
六祖的這個偈子不是為了要建立什麼,而是要破斥神秀的那個本是樹,本是台。
兩個偈子放在一起看,才圓滿。這才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單獨講哪一個。
都是斷滅見,都是邪見,都不是般若。

六祖還說,不思善不思惡於么子時,那個才是本來面目。
您看看您思了多少?!
思了個樹,思了個台,思了個物,思了個塵埃,還思了三個是不是,和一個怎麼能?!
這叫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叫頭上安頭。這叫文字相,這叫魔境界!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人性有幾面?人性就一面。
人之初,性本亂!


「菩提本是樹,明鏡亦有台。
本來都是物,怎可避塵埃」

看你改的這偈,還是未悟,重在未了(本來都是物),心有所系,未見本心,偏向紅塵覓是非,尚未見禪影,卻已憑添三千煩惱絲。

對於禪境的領悟: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無立足境,是方乾淨。

當你論證的東西沒有立足的之地,心裡空無一物,灰塵(紅塵俗事,煩惱)無落足之地,何來乾淨,何來污垢?世間煩惱就像灰塵常有(煩惱不可避免的),少的是一顆虛無的心,若煩惱無落足處,煩惱亦不是煩惱了。


只看過這本書,斗膽一答。
佛家是講五蘊皆空,六根清凈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通過六根的媒介,人有視覺聽覺意識等等。我執過於嚴重,執著與自己和他人的分別,或者物的分別,六根就不清凈,貪痴嗔,接踵而來。

曾經佛陀問須菩提,要不要通過如來的外表來判斷是否見到如來。六祖慧能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能回答。

如來是本不存在的,說他有如何如何的樣貌,其實是沒有的,說他沒有這樣外貌,其實是有的。等到修練成了無上正等正覺,就知道見到了如來。不是說我見到他老人家了,也不是說沒見到他,這樣說都是我執。


題主發明的偈語,概括一下就是:
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嘛


人性有善有惡。我比較喜歡天台的說法,性具善惡。
就是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修行之人可以抑制自己惡的一面。所以有的惡人也很孝順,有的老實人也會突然做出無法想像的事情。


不知道你悟到了什麼。
我認為人性沒有善惡之分,因為在人類產生善惡觀念之前,人類已經存在很久了。


推薦閱讀:

「我」是不是大腦相對於外部世界而形成一種偽獨立概念?
一塊普通的石頭若是發善心宏願 有朝一日能成佛嗎?
這些佛句出自哪裡?
既然佛是慈悲的,為什麼會有地獄讓人受苦受難?
佛學的知識體系是怎麼樣的?佛學有哪些現代意義?

TAG: | 《壇經》 | 人性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