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浮躁的心理?
周末的時候跟朋友聚餐,她告訴我她的老闆上個月A輪融資拿了2000萬,現在正在業務轉型,準備半年後B輪融資拿一個億。
嗯,她的老闆就比我大一年。
昨天夜裡微博上收到一條私信,一個姑娘告訴我,說家裡催她結婚都快要把她逼瘋了,她沒有辦法反駁父母,但是也不知道怎麼辦。
我於是問,那你有沒有試著跟家裡好好溝通這件事情,我覺得現在年過30的女生多了去了,你千萬不能將就自己啊......
然後這個女生給我回復,令姐我去年剛畢業,工作還不到一年。
這一刻我生氣至極,很想衝動把她給拉黑了,我心裡想著你一個鮮嫩著能掐出水的姑娘,居然跟我一個還沒結婚的老女人傾訴被逼婚的痛苦,那我的焦慮跟誰說去?
早上起來收到一段留言,一個男生寫了很長一段文字告訴我,他跟自己的女朋友都在大城市工作,兩個人都是老鄉,因為年紀到了家裡開始催促著結婚,但是因為自己的工資不高在大城市買不起房,所以決定要跟自己的女朋友分手了。
我本來想安慰一下這個男生,說女生都沒有跟你提出分手,你先不要自己擅自多慮了,結果男生回復說,女生的家長只給他三年的時間,要還是在大城市買不起房,就不能跟他們的女兒在一起了。
我於是問,那你們現在的情況是什麼呢?
男生回復說,我想了一下,三年的時間我肯定是在大城市買不起房的,所以我就直接提出了分手,電話也都不接了。
我繼續問,那你的結論就是,你覺得你這三年一定買不起房,女生的父母也一定不會同意你們在一起,可是在這場最重要的關係里,你有問過你女朋友的意見嗎?
男生回答說,算了問了也是傷心,還不如不問。
我於是回復,那既然這樣,你自己就把自己給堵死了,我也就沒有給你意見的必要了。
但是我最後又補充問了一句,你今年多大啊?
男生回答,我剛畢業一年。
……
此時此刻,可以想像的出來我的內心是千萬頭叫羊駝的物種奔騰而過,就差沒有噴出一口老血了。
不知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身邊一眾人向我請教問題的的方式都是,我今年就要實習了,我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覺得好恐慌,或者是我快要25歲了,從來沒有過男朋友又找不到男朋友是不是一種病?該不該擔憂?又或者是我已經30歲了還沒結婚,我是不是要孤獨一生了呢?更有人問我,我越來越討厭自己了,你能告訴我怎麼辦嗎?
看著這些雜亂無章的提問充斥在我的眼前我的腦海里,我試著坐下來平靜一下我的情緒,然後問問我自己,我突然發現我自己當年也是這麼過來的,而且我如今也在這條焦慮的路上,只是我從來不會刻意渲染這種恐懼感。
我想說說我一年前的焦慮。
因為是在互聯網行業工作,我每天看到的業內新聞都是無數個馬佳佳跟余佳文又出來做演講了,他們口口聲聲告訴你「我們的資本就是年輕」或者「牛逼的90後你們永遠黑不完」一類,於是你看到他們一個個成為CEO,呼次呼次的要走向人生巔峰了。
我上一份工作曾經有段時間裡,我的領導是一個去年剛畢業的女孩,雖然是在創業團隊中沒有那麼正規的所謂級別的區別,但是她在我的團隊中的確是起著一個統籌工作跟把握大概方向的工作,所以每次工作分配下來的時候,我身邊總有其他同事問我,你不覺得這樣很詭異嗎?我每次總是笑著回答,分工不同罷了。
如今想來,張愛玲說的那一句「出名要趁早」真的是不知道毒害了多少跟我當年一樣年幼無知的少男少女心,我自己也曾經陷入這個詭異的怪圈,夜裡睡不著的時候,想著我身邊的朋友都出國去了,都看世界遊玩去了,都結婚生孩子了,老家的同學們都一個個叫得上級別的人物了,而我自己還窩在這個租來的小屋裡……想完以上種種之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我這輩子過得真的好失敗。
嗯,這個思維方式一直到去年的時候,還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有天我讀到了吳曉波的一篇文章,他寫了幾個人的故事,名滿天下的畫家及雕塑大師羅丹是一個整天孤獨埋頭於畫室的老人,經濟學家張五常年近80歲了每周還要寫兩篇1500字以上的專欄文章,吳曉波老師的結論是:是什麼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那就是工作,和足夠的耐心。
也是這一次我開始把精力轉移到我自己身上,而不是純粹的一味拿每一個不可複製的他人的成就來刺激我自己。
我曾經在高一那一年寫了很長一篇小說,本來是打算投稿給當時很紅火的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心裡期待著哪怕能拿個優秀獎要是對高考加分有幫助就好了,可是有天中午我翻到了韓寒參加新概念的那一篇《杯中窺人》的文章之後,我一個人窩在被子里哭了很久,然後我起床把寫好的手稿撕掉了,因為我覺得跟韓寒郭敬明安妮寶貝七堇年這一類天才相比,這一輩子即使用盡全力,我覺得我此生的文學夢是絕對不會實現了。
然後記憶穿梭回現在這一刻,這一年我27歲了,我的第一本書正在籌備中,我每天跟我對接的出版社團隊討論一些細節問題跟事宜,這是一件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周圍的人都說你好厲害的時候我很是慌張,這種慌張不是因為我害怕別人的讚美跟肯定,而是我害怕給別人一種錯覺,我很輕而易舉就這麼出書了,因為我知道自己每天投入了多少時間在電腦面前,我知道自己時時刻刻在腦子裡思考的種種都會盡量記錄下來,還有我在青春歲月里一度因為想問題太多換上了抑鬱症,這些種種,我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於是身邊的朋友覺得我的這個機會竟然是如此唾手可得簡單至此。
我為什麼總是害怕還不及?或者說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跟我一樣覺得浮躁、慌張、驚恐,覺得人生青春好像要沒了,好像很多人生願望我真的就錯過了,好像我這一輩子就要過完了?而且對於一個女人而言,這種恐慌更會隨著皮膚的鬆弛,眼尾紋的增加,以及大姨媽的量越來越少而成倍的增加。
我想了一會,給自己梳理了幾個理由,一是我的積累太少了,二是我的修鍊還夠,三是我還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四是我太懶了各種拖延症在身上作死,五是方法不對,就是很多時候一味的努力付出卻從來沒想過一個方向的問題。
那麼這些答案出來以後,我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可以針對每一項都列出個一二三四的解決方式去一點點完善自己。
但是上升到一個意識層面上的大問題,那就是我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昨天我的前助理問我為什麼還這麼大壓力?她說因為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講,目前的你可以寫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還能養活自己,為什麼還會覺得焦慮呢?
我細細想了一會,要知道一年前的我絕對不會想到自己今天的這個狀態,但是我知道如今享受到這半點小成果是我這些年自己思考總結外加揉碎重建的結果,那麼按照這個邏輯推理,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應該是為我30歲的節點作出積累了。
嗯,這就是我想說的答案,因為焦慮,所以不滿足於當下,但是我已經開始明白焦慮跟孤獨一樣,可能就是生活本身的色彩,畢竟快樂只會佔據我們人生的那麼一些瞬間而已,所以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反而願意帶著焦慮上路了。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很多人寧可把很多精力花在焦慮本身這件事情上,也不願意自我分析半點;很多人之所以老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是因為他總是把自己想得一無是處,或者不願意接受太低的起點。
比如一個高考的孩子如今只是剛上二本的分數,然後不願意在這個水平線上選擇一個合適的大學,反而一味的告訴自己我考得好差,我的人生沒有希望了。
比如你是個剛入職場的新人,但是你卻把身邊那個比你多三五年工作經驗的同事的人生作規劃參考,於是在心裡告訴自己,反正我積累幾年下來也只能做到他那樣的水平,太難了,太久了,我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
這些種種,就好比一個姑娘因為男朋友遞過來的開水慢了一些抱怨了一句,然後男友隨意反駁了一句,姑娘於是馬上就大鬧「你是不是不愛我了!」這個邏輯的切換也真是夠驚人的,可惜的是我們可以因為感情這個摸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偶爾可以任性一下,然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跟場合,都由不得你任性對待。
以前我很迷茫的時候,總是喜歡思考一些終極問題,於是有過來人勸我,你不要想太多,儘管去做就好了;後來又有人告訴我,你不要一股腦的上班上班幹活幹活,你得想想你這輩子的人生技能與不可替代性是什麼?
於是我就像一個陀螺,在四面八方的建議里轉啊轉,轉到慌張壓抑,可怕至極,差點被繞暈過去了。
英國有一部很酷的紀錄片《56UP》,150分鐘總共拍了49年,攝影師跟拍了英國14個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每7年拍一次,一直跟拍到了他們56歲。
在這個部紀錄片里你會發現一個赤裸裸的真相,就是一個人盡其一生也不一定能改變自己所在的階層,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強者更強,就像馬太福音里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就是說,軟弱的人你要是繼續原地不動,那連本來屬於你的那部分也要拿走。
但是這個紀錄片給我的思考邏輯是,我開始拿出「一輩子」這個詞語,把自己的人生長河拿出來掂量掂量一下,在我剩下的這幾十年時間裡,我的每一個節點大概的狀態是什麼,我不去預見或者幻想有無更大成就的可能,我分析的是,我能承受到的最低極限,就是最糟糕的狀態是什麼?
比如說我剛畢業的時候,我的薪水要比身邊很多同學低,那些進入大企業的同學的年薪是一件很讓人羨慕的事情,於是那個時候我給自己的最差預想就是,我能在深圳這個城市活下去就可以了,我能養飽我自己,並且在職場上是有積累進步的,而不是重複性的單調機械而過的。
我給自己的期限是三年,於是三年後,我跳槽到了互聯網公司。
然後第二份工作的的時候,我給自己的預設最差底線是,先學會基本的互聯網行業的一些感覺積累,比如說一些如今的投資熱點,風口行業,我要能跟人聊得來一些專業術語,然後把以前三年積累的策劃跟文案的專長適用於如今的工作狀態。
然後一年過去了,上個星期我收到了公司曾經合作過的一個客戶邀請,他準備開始新的創業項目組建團隊,所以邀請我加入,給我開出的條件也很誘人。
我以前說過一個小事情,我的第一家公司隔壁部門有個年紀蠻大的姐姐,她是公司的資深級老員工了,畢業於國內很著名的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但是她在公司的崗位是普通的行政人員,我一直不明白她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是我也不好意思問她,後來我就一直安慰自己是每個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罷了。
然後上個月的時候我跟前同事聚餐,聽說這個姐姐已經辭職了,我們一行人都很震驚,因為感覺她就是要打算在這家公司待一輩子的樣子,後來有同事說她原本是這樣打算的,但是到了後來她發現身邊的同事年紀比她小的孩子越來越多,她漸漸不適應這種年齡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有一天公司空降了一個年齡很小的同事成為她的領導,她在情緒上接受不了,於是就離開公司了。
後來這個姐姐開始找工作,但是發現已經找不到各方面條件跟她差不多匹配的公司了,因為傳統公司開始轉型需要新鮮血液,她積累多年的行政工作經驗一個剛畢業的小孩就能做的比她好,然後她也不願意接受跟畢業生一樣的薪水,於是後來我們聽說到的版本是,這個姐姐就失業在家了。
所以因為這件事情,我一直告訴自己,千萬得讓自己在三十歲以前完成從找工作到被提供工作選擇的過渡,所以當我的前客戶向我提出加入團隊邀請時,我突然感覺這個狀態的完成實現提前了三年。
上個星期我跟耳語的中國創始人 @蘋果姐姐 交流的時候,她告訴我她以前花了很大的努力,在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獲得了進入華爾街工作的機會,可是後來當她開始一項為矽谷創業者畫像的興趣愛好的時候,她就在一次分享會上輕而易舉的得到了如今這份工作的邀請,以至於她自己都覺得這份工作機會來得太過簡單了。
可是這件事情帶給我的思考就是,那些我們看起來覺得輕而易舉的機會到來,背後有著點點滴滴的積累,蘋果姐姐畢業於名校,大企業實習過,憑著能力拿到了華爾街金融工作的入場券,而為這些創業家的畫像不過就是她才能展示的一個介質跟渠道罷了,所以她能獲得如今這份回中國組建耳語團隊的創始人的機會,也不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罷了。
這個世界太過於慌張,很多人都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我身邊所有的有錢沒錢的朋友最近都把精力集中在了股市上,我卻從來沒有對這件事情動心過半分,一是因為我知道我不擅長這個事情我就不去湊熱鬧了,二是那些大賺一筆的人兒畢竟都是少數,我相信運氣,但是我只相信天道酬勤跟厚積薄發的運氣。
吳曉波出了一本書叫《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書里他寫說「原來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我身邊有同事看完這本書後就受不了了,吵著要辭職收拾行李參加吳曉波他們組織的南極旅行,喊著要去浪費最美好的生命,於是這段時間裡這個同事可謂是坐立不安無心工作。
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了,我在微信上給同事留言,我說我告訴你如今這個口口聲聲喊著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男人,他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和《浩蕩兩千年》的企業史三部曲寫作,他也用十年時間把藍獅子從無到有,打造成中國目前最大的原創財經出版機構。
你只看到了吳曉波說的原來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可是你別忘了他還說過,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於,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
我問同事,那麼你的那些「美好」又在哪裡呢?收拾行李準備跳槽換個好工作倒是真的呢!
這一段話說完,同事就再也沒有吵過要蠢蠢欲動浪費生命的事情了。
人都是很糾結的動物,就像林夕寫的歌詞里說「我怕時間太快不夠將你看仔細,我怕時間太慢日夜擔心失去你」於是「恨不得一夜之間白頭永不分離」,嗯,我們總是好不容易,我們總是身不由已。
勵志的故事向來鼓舞人心,勵志的故事也經常誤人子弟,所以我提醒此時此刻的你,千萬不要聽了我的故事就衝動辭職了,也千萬別看過我的旅行故事就要馬上動身了,更不要把我稱之為心靈導師可以治癒一切,因為自己就是個傷痕纍纍而又不斷在療傷的人。
一輩子對我而言,是個很神聖的事情,我不敢輕易就下一個結論我這一生是不是就過得很失敗,那些以前讓我著急的事情,如今想來就跟升級打怪一樣,每一次出現的時候都讓我膽戰心驚,但是一旦過了這一關又覺得還好也就那樣,然後到下一關的時候我又繼續操心焦慮起來,周而復始。
只是如今我開始適應這個節奏了,因為我相信每一段緊張刺激的升級遊戲里,意味著我的成熟又高了一層境界,它更提醒我的是,我的那些克制與隱忍,等待跟蟄伏都是有用的,那些屬於你內在的強大力量,那些你日夜積累起來的點滴能力,那些你從別人故事裡拿過來自己重新組建過的價值觀,才是讓你對抗這種「感覺一切都來不及」的慌張的力量所在。
少年莫慌,前面一堆我這樣的老女人幫你頂著呢!
浮躁是因為急於求成而產生的一種不安的心理。心中總是想著做更多的事情,更快的獲得成功,更快的抵達自己的目標,使我們忘記了,我們是為什麼去做一件事情。
做一件事的最重要的是求的心靈的安寧。當我們充滿激情的想做完成一件作品時,我們的心不是安寧的。一直到作品呈現出,它應該有的形式,我們心靈才獲得了安寧,才獲得了喜悅。
然而當你想著趕快做完一件事的時候,就說明你不再關心此事,而是想著下一件事,你匆匆忙忙的應付了眼前的事,然後又趕緊開始下一件事,你的心沒有得到過安寧。前面事情又做的不夠好,你會更不安,更浮躁。戒浮躁就要做好當下的事,投入你的熱忱,直到做好它,那時你的心才得到安寧。
高僧把掃地也當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沉浸於掃地這個過程,直到把地掃乾淨,他獲得了心靈的安寧,這種安寧對他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他過得是一種沉浸式的生活。而心浮氣躁的人總是過著膚淺的生活。
放慢自己做事情的速度,投入自己的熱忱。不要著急地去做一件事情,先端正自己的態度,尋找做此事的熱忱。
冥想,靜坐,都是不錯的訓練方法。
複製一篇文章,出處不知道哪裡,(評論說是出自《把時間當作朋友》,我還未查證。) 可以參考:(侵可刪)
你為什麼這麼浮躁?
從十七八歲到二十七八歲的差不多十年時間裡,大多數人都處於浮躁狀態。如果你恰好這樣,只能表明一件事情:你很正常——你並不孤獨,周圍的人和你一樣,甚至比你更沒底兒,你要做的就是穩住,給自己多一些快樂,多閱讀、多思考、多積累、多享受生命中這段「浮躁歲月」。 浮躁的首要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滿意度正處於遞減的階段。滿意度低(也就是不快樂)根源在於「不確定性」,看不清前途,不知自己要什麼,不滿足現狀但不知如何努力。從15歲左右開始,人的滿意程度開始持續下降。大抵上應該是不再無知無畏造成的。慢慢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足輕重微不足道;終日在所謂的理想和扭曲的現實中痛苦、掙扎,卻又找不到明確的方向。直到45歲左右的時候,曲線才開始上揚。漫長的三十年。以一個普通人的心智,觀察、感受、理解、思索、實踐、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誤入歧途平均需要30年。
滿意度低,自我感覺不良好,很難不浮躁;越浮躁越負向作用,感覺越不爽——形成惡性循環。
浮躁的另一個原因,來自於一個不正確——至少並不完全正確的心態:人們總是希望馬上有確定的結果——就是俗話講的,「急於求成」。
人們總是在決定是否學習之前試圖弄清楚「這東西究竟是否真的有用?」這個貌似合理的想法,實際上是很愚蠢的。首先要知道的是,每個人的心智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沒有學會某一項技能之前,很難知道學會那樣東西究竟有用到什麼程度。反過來,當看到人們某個人擁有一項技能,而判定此技能非常有用的時候,又往往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學習並精通一項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時間。
所以,想進入「踏踏實實」的狀態的第一步,就是明確一件事情:學習的真正樂趣不是因為它有用,而是因為學習的過程本身有趣。「學這個有用嗎?」的正確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沒用!」。正確答案應該是「不知道有什麼用處……」
總結一下尷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觀有問題:竟然不停地嘗試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去尋找一個永恆確定的方案——痴迷於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狀態。最要命的是,不僅想知道確定的結果,還需要馬上知道——這就更荒唐了。
浮躁的第三個原因——怪只怪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信息的高速流動意味著說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機會看到更多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而誰都止不住幾乎是本能的比較。這比較就是壓力,來自環境的壓力。一個圓,越大,接觸的未知領域也就越多。
人們往往低估環境的巨大能量,但是,人們往往把來自環境的影響當作自己由衷的想法。與外界的無謂比較,使得每個人「憑空」多出了一個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目標。於是,動不動就出現被自己理想綁架的情況。越是不滿現狀,擺脫現狀的慾望就越強烈,而這種慾望會讓一個人最終迷失方向。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呢?無非是「你要什麼就不給你什麼」,而生活的智慧是什麼呢?是「給你什麼就用好什麼」。某種意義上,「逆境造就成功、磨難令人成熟」之類的話純屬胡說八道——更可是失敗者對一生都未曾有機會體會的成功以及成功者的「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敗者永遠不會有機會了解成功的真相,因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經驗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點點成功經驗的人更無從擺脫自身局限。
對現狀不滿,急於擺脫現狀,往往是常人最常不知不覺就掉進去的陷阱——儘管偶爾這也是少數人的真正動力。接受現狀才是最優策略,有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什麼;做什麼都做好,用什麼都用好。不要常常覺得苦(那樣的話就會忍不住顧鏡自憐,浪費精力與時間),而是要想辦法在任何情況下找到情趣——快樂是一種本事。這些年我遇到的幾乎所有優秀的年輕人都有個特徵,他們最少對現狀不滿(可能是他們的優秀使得他們更加難以不滿吧?),他們熱愛自己的生活,他們相對更不在意外界的影響,他們更專註做事而心無旁騖,他們當然每時每刻都更加優秀。
想像心裡有一片深深的大海,你這時候是浮躁的,海水是亂的,到處是沙石,渾濁,濃濃的沙土味,混合著各種垃圾和氣泡的激蕩。這時候你想讓它靜下來,慢慢的靜下來,你讓所有東西都開始沉澱,你讓波動開始慢了,一切都在下落,下沉,海水的搖擺變的規律。
你一直讓他下落,感覺大部分的雜亂都沉底了,他開始一點點變緊實,海水開始變的幽藍清亮,你的海水在有力的流動著,向著一個方向。這時候你看到你自己了,你是一個不小心在遊船上睡著的人,船載著你在海面上漂蕩,海流在穩穩的慢慢的載著你漂向某個方向,你似乎知道那個方向里有什麼,村落的港灣,家人和愛人。
海風輕輕吹在臉上,深吸一口,看錶看看現在幾點啦。
OK,我每次都用這招讓自己平靜。
樓主要的是具體方法:我班門弄斧下
- 冥想。 首先關閉與外界的聯繫,不聽、不看、不說話。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態。在冥想期間,人們也許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並調節呼吸,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產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麼都不想。(百度百科)
- 靜坐。馮樹堂明確告訴曾國藩:「除謹言靜坐,無下手處。若能養成靜坐功夫,天下就沒有做不成的事。你是初學者,可以採用焚香靜坐之法,以香鎮靜安神的功能幫助你入靜。」於是,曾國藩制定課程,每天不拘何時,必須焚香靜坐半小時。然而,天性很難克制,入靜絕非短時間內可以辦到。早在曾國藩幾百年前,王陽明就說了:「初學者一旦靜坐,必定心猿意馬,拴縛不定,他所思慮的,多是人的慾望。」曾國藩就是這樣,他不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緒,而且有一次他本打算靜坐小半時,結果睡著了,醒來之後,痛罵了自己一頓。幾天後,曾國藩接到馮樹堂的口信,問近來靜坐功夫做得怎樣了。曾國藩非常慚愧,趕緊到馮樹堂家道歉。兩人交談後,馮樹堂送曾國藩出門,叮囑道:「你必須靜坐,坐得有些端倪時,覺萬事都不如靜坐了。」曾國藩回家後反覆回味馮樹堂的話,覺得馮樹堂說得親切有味。每當心思急躁時,他便靜坐半時,以平息心境。為了學習靜的功夫,曾國藩還向當時的好友吳廷棟請教。吳廷棟針對曾國藩的個性,對症下藥:「你要耐得煩,比如讀書不可浮躁貪多,一書未完不可讀另一本書,這樣肯定會消化不了的;與人交往也得耐煩,不可一言不合就口不擇言,恣意妄為。所以你可做『耐』字功夫,以耐鎮躁,心自然歸於靜。」曾國藩點頭稱是,說:「可知平日不能耐,不能靜,所以導致有這毛病。」從此,曾國藩改變同時看三五本書的習慣,耐下心來,集中力量一本一本看過去。後來曾國藩總結經驗說: 「一本書還沒有讀完,一定不去看其他的書籍。東翻西閱地隨意讀書,對自己的道德學問沒有一點好處。」自道光二十二年之後,曾國藩經常性地焚香靜坐,這種精神與意識一天都沒有放棄。中國有句話說「寧靜致遠」,平穩靜謐心態,不為雜念所左右,靜思反省,才能超出常人的思想範圍,實現更遠的目標。曾國藩後來能在大風大浪中鎮靜自若,寵辱不驚,打仗擅長運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等,均是從「靜」中演化出來的。(轉載曾國藩,如果實在靜不下來,先去看看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的視頻)
- 聽佛教、古箏、古琴 音樂 。別睡著啦!
什麼是浮躁?
第一【缺乏耐心】:好像對什麼都感興趣,同時對什麼都沒有持久的耐力。
第二【缺乏毅力】:這一秒的付出、在下一秒看不見效果,那麼下下一秒就有了放棄的念頭。
第三【迷惘感】:焦慮,總感覺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又不知道該做什麼。
第四:【情緒波動大】:上午還雄心壯志、下午就萎靡不振。
如何擺脫浮躁心態?
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任何時候都不要做著「天上掉下大元寶」這樣的美夢,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付出艱辛的汗水之後取得的。同時也要正確的看待他人缺點,不要因為自己的小情緒就給別人下定論。
遇到事情善於思考。不要總是跟著感覺走,任何時候都要積極主動的面對問題,以現實為基準,平常冷靜的分析問題。
不要盲目的攀比,助長自己的虛榮之心。懂得舍取,不要有這樣那樣的小心思,亂了自己的手腳,還會給自己帶來一些困擾。
做事情腳踏實地,對在自己的人生要有長遠的目標,更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相信你最後會收穫成功的喜悅。
自我提醒。當你心情浮躁,不想學習的時候,你可以自我暗示一下,不管你是有多麼的不想認真下去,你想一下取得好成績,家長的喜悅,同學的羨慕,老師的好評,你就會有很大的動力繼續下去。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自己內心為何浮躁。急於求成?虛榮?金錢?
有很多時候,欲速則不達,事事淺嘗輒止,結果可能一事無成。
不要貪求太多,每個人的時間有限,先把一件事情做好。
如果是靜不下心來,可以選擇做幾件事情:- 出去跑跑步,釋放一些壓力;
- 找幾個朋友(不要同時太多),在比較安靜的地方聊聊天;
- 挑一本自己喜歡看的書,好好看看;
- 做一件自己早就想做但一直沒時間做的事;
- 去一個人少的地方,自己靜一靜,思考一段時間;
- 保證在同一件事情上,連續工作2天以上。
有時候,「慢下來」的效果更好。
共勉!@劉小劉 浮躁可指兩種:
1 情緒,對某人對某事浮躁,如果你不想處好關係,把事做好,那麼,隨意了,這個需要控制自己,壓抑自己,或者換個角度去看待人與事,即情商;
2 性格,目測 作為性格,浮躁是後天鑄成的佔比例較大(與先天比較,佔77% :-D);那麼,要改就難了,沒有超強的意志力是無法消除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在這,姑且分析下怎麼來的吧:其是不被認同感或挫敗感不斷積累的產物,自卑、懦弱、傲慢等都是它同胞,浮躁的反義詞是淡定 好嗎。
不完全同意最高票的觀點。我認為浮躁是一個好現象。
浮躁不是用來「克服」,而是要拿來「調教」。
浮躁是一種心理狀態,透過它,我們看到的是其背後隱藏一種心理能量,一股熱情。
想要去做某事,想要去做成某事,這是一股可以為發展提供動力的心理能量。
只有當能量的釋放方式出現了問題,比如太過心急,想要一步千里,能量的釋放通道與現實事物的基本發展規律相背,這種能量無法得到良好的釋放,就會堆積成一種被稱為浮躁的心理狀態。
當你擁有這股能量並急於釋放的時候你會感到不安,你想「克服」的是這種不安。
倘若你的基本價值觀是「做一件事的最重要的是求的心靈的安寧」,可以選擇禪修等方式——我認為這是一個悖論,一個真正擁有「做一件事的最重要的是求的心靈的安寧」價值觀的人是很難也很少會出現浮躁心態的。因為這類人更看重的是心靈的感覺,而非做成某事。
浮躁的人通常是「想在一天甚至10分鐘內做成自己想做的但需要較長時間實現的事情」,然而這股強大的心理能量受到了現實猛烈的撞擊——因為你想做的那些事情是需要更多的時間,這時你的能量釋放通道受阻,在心裡堆積,令你感到不安。這時倘若你首先想到的是「克服不安」就麻煩了。首先,你沒有把握到不安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令你不安(不安的本質是能量釋放通道受阻);其次,能量是不能被克服(消除)的,它只能釋放轉換成另一種形式(能量守恆定律大家都知道,心理能量也一樣)。
所以不安無法被「克服」。
我們應當認識到,浮躁不是個不好的東西,它背後隱藏的能量將會使我們有所成就。
我們不是要把它「克服」掉,而是要「調教」它背後的東西。當你察覺到自身的浮躁心態時,認清浮躁背後的心理能量究竟是什麼——你究竟想做成哪些事,然後為這些事情的實現找到符合現實(接地氣)的方式,讓你的心理能量井然有序的釋放,你一定會感到充實,並在步步實現目標的節骨眼上擁有幸福感。
所謂找到接地氣的釋放方式,我認為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進行張弛有度的時間管理,同時提高效率,竭盡全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你必須認識到,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對於自己的目標進行優先順位排序和取捨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這些都需要你「做功」,而浮躁就是這些能量的來源。
小夥伴們,好好調教調教自己的浮躁心態吧!
浮躁的人是沒有耐心看完這些答案的
有過浮躁的體驗,後來找到一個不錯的辦法。
浮躁其實就是特別想得到,特別想趕快得到,但卻沒想好如何做,也沒有做好踏實付出的準備,於是心裡總是急吼吼的,實際卻一直原地踏步。
辦法一(幫你上道):
靜下來深刻的做一個思考,問問自己那些關鍵的問題,比如我想要什麼,我現在遇到的困難是什麼,我現在處境如何,有哪些機會值得考慮,等等,這些看上去很「虛」的問題,如果想明白了,會讓人踏實不少。
接下來,可以進一步,問自己我該怎樣規劃,該提高哪些能力,以及更具體的,該和誰聊聊,還是該報個學習班,等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路徑,按規划去做,就是在接近自己的目標,可以有效減少浮躁。
重要ps:
1)這個思考過程絕不輕鬆,會有反覆,會需要大把的時間,我的習慣是在咖啡廳,圖書館等地方安靜地寫東西,一邊整理情緒和思路。也會需要很多資料支持,比如隨時百度一下,或者逛逛知乎,啟發自己。總之這不是輕鬆就能搞定的。但一旦想通了一點,就會很有幫助。
2)實施過程也絕不輕鬆,肯定會有各種問題,會感到猶豫,會懷疑自己。然後不得不重新審視之前的想法。但畢竟,你是在考慮人生大事,說的那個一點,你在逐步實現人生目標,哪有那麼容易~天將降大任,必先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做好心理準備。
辦法二(穩定情緒):
累了可以放鬆放鬆,別把自己逼的太緊。隨便什麼愛好都可以,心裡有個數,允許自己休息,不必有罪惡感。
此外關於浮躁情緒分享一個小技巧,可以想像一下現在是二十年後,你回過頭看,發現當時年輕的自己有過那麼浮躁的一段日子,你會想說點什麼?
我覺得我會告訴自己:沉下心做事,能力自然會提高,資歷自然會積累,扎紮實實長本事是正道,欲速則不達。
祝好。
(市場研究行業求職中,希望有前輩多指導:))
————————————————————————————————————
已進入市場調研行業:)
我親愛的小Y童鞋,今年大三,馬上就要進入大四找工作、入社會的階段。最近的她有些焦慮,一直期翼畢業後進入四大會計事務所、為此也努力了好久,但是遇到關鍵坎兒的時候,卻總差一步之遙,夢想杳杳無音。
郭德綱曾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出來混,三分靠天賦,六分靠打拚,還有一分得靠貴人扶持。我想這一分也許就是一點運氣吧。我不能說老天給我的運氣總是像王思聰家花不完的錢包鼓鼓的,因為我正是從小Y童鞋那個焦慮的大三走過來,一路至今,冷暖自知。
小時候的我酷愛看電視,尤其看到端莊的女主播總會心生羨慕,每天穿的美美噠,從事著光鮮亮麗的鏡頭生活,多麼優雅體面,盡顯Rose lady的模範。這種幻象迷惑了我,導致高中報考大學時,豬油蒙了心,只有:新聞傳播學專業入了眼,大筆一揮,想也未想。
可是生活比瓊瑤劇還要冷酷無情、無理取鬧,當我考上了全中國最好的新聞學院時,得到手的反而變成了我所厭惡的,那曾經迷一樣的愛散去了。反而,我開始墜入無窮的焦慮:一個新聞學院的畢業生出去能做什麼樣的工作,能賺多少薪資,能獲得什麼樣的發展前景,這些問題本不該一個大一小屁孩身上苦苦纏繞,我卻過早的憂慮了,本該沒心沒肺的大一生活過得霧靄朦朧。
不久,我第一次知道理想不能果腹,從老鄉群的畢業聚餐上、師兄師姐的吐槽中。學院教導我,我也執著的相信,一個有新聞理想的人應該鐵肩擔道義、秒手著文章,必要時做出冒險和犧牲,而這一切無關乎外面金錢的誘惑,捫心自問,我做不到,看太多「天下攘攘皆為利來」的故事,我初接觸了商業社會的運行法則,還是對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有著嚮往,與其風裡來雨里去、車馬勞頓堆文稿,研究能賺錢的模式無疑更具吸引力,當然,學經濟和金融學的薪資也會更高,社會地位感覺更高大上。於是,我幾乎是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開始瘋狂去購買金融學的書籍,無緣由的羨慕當初和我高考分數一樣但報了金融專業的老鄉,甚至去抄課表、蹭課。可是,這樣的瘋狂沒有堅持過1個月,我發現我天生對數字,對金融這種邏輯強烈的學科不吸收,課程和書如同嚼蠟,終究不是這塊料。
無法重拾新聞的重任,又不能投入數字的遊戲,大一的我悶悶不樂。大二細分專業,有了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儘管知道自己選的是最邊緣的一個專業:廣告學,但心裡還是有點小確幸,終於能有一個兼顧商業和文藝的空間,讓我可以做自己。大三時,我開始認真找人生的第一份正式的實習,在此之前,我對自己的設想一直是杜拉拉,所以進外企是最符合內心的選擇。不過在此之前,我只有一份老師介紹的去報社實習的經歷,一白二窮的我,有過漫長的焦慮,害怕自己沒人要,甚至給自己下過deadline,如果大三暑假找不到實習,大四拿著一紙空白怎麼去面用人單位?
所以,當有個還不錯的外企給予實習的可能性,面試那一天,我整個人都在抖,想抓住機會又害怕失去的心是如此強烈。也許老天爺聽見了我的禱告,大三的最後一個學期,一切都沒有辜負期待,我所有的學科都是A,漂亮的不像實力派,我也很幸運的得到了那個外企的實習機會,而且,陰差陽錯,不知道是什麼鬼打牆的緣分,在面試實習的路上,我認識了我的第一個男朋友。(後來我才知道,很多人本科根本沒實習過,擔心純屬多餘)
我放下了我一貫的焦慮,開始樂觀的往前跑,簡歷上有了越來越多的big name,一直跑到研究生,當我真實的面臨就業時,然而,我所有的好運氣都似乎被花完了,夢想中的外企,Marketing管培生,我居然一個都沒有入選,記不清楚我申請了多少家公司,投遞了多少份簡歷,回答了多少open questions,走在多少次不靠譜的面試路上,餓著肚子凍得瑟瑟發抖,可是直到春節,我只拿到了2個,不那麼喜歡的Offer。那些平時看似「弔兒郎當」或者吃吃喝喝的、玩的倍兒high的童鞋們反而一點都不必我遜色,我的簡歷密密麻麻,記錄著我曾經比同齡人付出的辛苦,此刻卻成為笑話:看吧,你焦慮過,你努力過,又有什麼用...更可怕的是那種「原來我玩也沒玩好,學也沒學好,最後什麼也沒有」的挫折感讓我對自己失望透頂...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兒》里沈家宜對柯震東說:世界上有些事情本來就是徒勞無功的。找工作和談戀愛,竟如此相通。我付出了全部,卻贏不了The One。
在一個下著大雪的日子,我去學院取了三方,去了一個從未料想的單位,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只是與自己的職業設想謬之千里。交完三方,我在雪地里靠著一棵樹,狠狠的哭了一場。說起來有點矯情也有點丟臉,可是那時候哭,對於我卻已然是心裡創傷的唯一出口,我給父母打電話,打的嗓子都哽咽了,媽媽有點嫌煩的說:你要不想去,就不去唄,哭什麼哭,我想,她也許不能理解,當時被逼到牆角的我,從大三開始每年都堅持實習、就為了畢業時能有一個好出路,卻在最後發現自己所有的努力並不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好機會時內心的崩潰。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沒的選,我需要一份理想的工作,卻無從選擇。
也許是因為這份害怕,當接受單位要求新人來實習的時候,我本能的逃避了,一直拖到不能拖的時候才悻悻入職。毫不誇張,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內心因為不能接受自己處境而真正放下,加上新人難免不被尊重,各種各樣的事兒發生後,簡直哭暈在廁所。等到萬事熟練上手,人也淡定平和時,漸漸地明白:這一切,不過一碗飯。
你是否聽說過一碗飯的故事?
兩個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拜望師父:「師父,我們在辦公室被欺負,太痛苦了,求您開示,我們是不是該辭掉工作?」兩個人一起問。
師父閉著眼睛,隔半天,吐出五個字:「不過一碗飯。」就揮揮手,示意年輕人退下了。才回到公司,一個人就遞上辭呈,回家種田,另一個卻沒動。
日子真快,轉眼十年過去。
回家種田的,以現代方法經營,加上品種改良,居然成了農業專家。另一個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著氣、努力學,漸漸受到器重,已經成為經理。
有一天兩個人遇到了。
「奇怪!師父給我們同樣『不過一碗飯』這五個字,我一聽就懂了,不過一碗飯嘛!日子有什麼難過?何必硬賴在公司?所以辭職。」農業專家問另一個人:「你當時為什麼沒聽師父的話呢?」
「我聽了啊!」那經理笑道:「師父說『不過一碗飯』,多受氣、多受累,我只要想『不過為了混碗飯吃』,老闆說什麼是什麼,少賭氣、少計較,就成了!師父不是這個意思嗎?」
兩個人又去拜望師父,師父已經很老了,仍然閉著眼睛,隔半天,答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然後,揮揮手……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很多事真的只是一念之間啊!
回過頭來,我依舊感謝當年的焦慮,她提醒著我的脆弱、無能和不堪,讓我提前為未來的自己做好一切最壞的打算,讓我不至於手足無措,可是我有時也會想,我,小Y,還有一大批和我們類似的傻姑娘,如果能停止一點焦慮是不是會更幸福一些?我們所焦慮的事,某種意義,不過一碗飯,它重要,卻遠遠沒有重要到置我們於死地。何況,焦慮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心被來自未來的憂鬱所裹挾。事實上,那些不焦慮的小夥伴被證明一樣可以過得很好,他們才不會為未到來沒影的事兒憂心忡忡。
多數的時候,是我們想太多了,而且悲觀的想太多了。人生在世,吃不過一碗飯,睡不過一張床,穿不過五尺衣,即使真「中獎」了,又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呢?未來的兇險,未來自有化解的命數,我們現在的焦慮,提前透支了現在的幸福,毫無必要。就像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沒入職前想的糟透了,哭哭啼啼、嘰嘰歪歪,上手了,也發現有許多好處不能為外人道來。
我不反對規劃,即使現實多半由不得規劃。我只是單蠢地希望,如果可以,親愛的姑娘們,別因為未知,焦慮、責怪、嚇自己,而是要成為你自己,盡情享受大好時光,就像愛一個人的時候,別太早憂慮以後的以後,當你真的過好每個階段,感情和運氣都會水到渠成,而如果缺乏安全感,整天揪著對方問你是否愛我到永久,再好的感情也會精疲力盡、最好的緣分也會鏡花水月,我們終其一生,一定有法子讓自己越變越好,只要我們忠於理想,面對現實,盡人事,那就聽天命吧,別為了一碗飯,各種YY折磨自己,即使走錯一步也不會滿盤皆輸,那麼何必有何畏呢?
學一樣較難的樂器,如小提琴、鋼琴(如果已會更好),學不是目的,只是作準備用。
一旦你覺得浮躁、抑鬱的時候,音樂永遠是你的伴侶。
最近挺有感觸的,我個人現在找到一個準則,想拿出來分享一下,歡迎批評。
我覺得,浮躁無非是你的心裏面的想法與現在個人的實際情況不符合,所以自己的心中是有矛盾的,而這個矛盾就會讓我們的生活無法很好的進行。
打個比方,我們的內心就像一個筐子,而我們的現實像另一個筐子,這兩筐東西裡面肯定是由於現實的種種原因而無法做到完全一樣,可能有部分交集,但是可能有些完全不同的部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也就是說試著把心裏面的部分東西拿出來裝到實際的筐子裡面去,當然不一定能裝進去,那就試著從心中的夢想中挑出一些比較現實的去嘗試實踐,而把你心裡的部分收縮一些,就像照相機聚焦一樣,暫時可以忽略那些心裏面不太現實的想法,做一段時間看看自己能否有所進步。
通過不斷嘗試,養成習慣,就能讓自己進步,而這樣一來,當你某天突然回頭看,可能會發現自己走出很遠了。總之,人生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一步步來才是對付現實的最佳辦法!
不知道你的浮躁心理是由什麼引起的 所以只能根據自身經驗來回答了
1、突然的浮躁
對於這種浮躁,一般採用練字、聽輕音樂等較為簡單快捷的方式。特別是練字,最好是有字帖或者寫毛筆字也可以。一來,可以分散你的浮躁情緒,二是你若想把字寫好,心必須靜。慢慢的你就可以平靜下來了。還有,可以練瑜伽,瑜伽這個運動在做的時候,很注重身體與心靈的和諧,在做的時候不斷調整內息,可以很好的應對浮躁。
2、持續的浮躁
對於有一段時間的浮躁,你必須要想明白你是為什麼而浮躁的。比如,最近你有一個朋友經常在你面前說沮喪的話(不知道樓主會因為這個兒浮躁嗎?舉例若不當,請諒解,因為都是自身經驗),然後你就會浮躁,並且會自己進入負能量狀態。這個時候,你可以通過發現身邊的正能量(例如看一本勵志書……),來改善自己的狀態。同時,你也應該跟你的朋友說清楚這件事情,讓他不要那麼沮喪了(其實就是側面的讓他的負情緒離開你)。這樣,你就可以離開浮躁。當然這個例子只是一個簡單的說明,不同的事情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重點在於你要知道原因,並著手解決!
3、莫名奇妙的浮躁
有的時候就是會突然的煩躁起來,特別是女生生理期時,男生好像也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是具體的我也不大了解。面對這種浮躁,一般避免與他人過多接觸,這個時候他人的很多舉動很容易引發負面情緒。再者,可以採用1中所說到的方法,調節內心世界。和親近的朋友訴說,即便你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吐露最近的煩心事,都會有助於緩解浮躁。
不知道對樓主有沒有幫助~O(∩_∩)O~
謝謝點贊的小夥伴們
浮躁,真是一件可怕的事。蹉跎了多少人的大好時光,消磨了多少人的雄心壯志……
浮躁的心理,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幫你解除。太過浮躁,說到底是追求立竿見影的心態在作怪,不管對於什麼事都急於求成,都想一嘴吃個胖子而不是靜下心去認真想一想為了實現目標到底需要作出那些改變,積累哪些資本,做哪些準備,從那些眼前可以做到的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進行積累。
樓上有人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和朋友聚會、看部電影、打場球、看喜歡的書等等,都只是術而不是道。真正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強迫自己靜下來想一想什麼是想做的什麼事該做的,該做的事情是更重要的,是目標,想做的事情是能給自己帶來愉快或者放鬆感受的。「一個人能取得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在於逼自己做了多少本不願意去做的事」,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有知道什麼事該做的,有了目標,然後摒除一切雜念放下慾望的誘惑去認真做事,做對未來有意義的事,積累只是積累資本積累經驗,那將是達到目的所必須的。
對於內心浮躁的人,用一些小的成就小的獎勵去激勵,去驅動的效果比那些自欺欺人的心靈雞湯要有用得多。從這個角度來說,看再多方法類的書、聽再多建議都是沒用的。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別人說再多都沒用。
你是你的主宰,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你選擇浮躁還是靜下心來做事,這是一個選擇 。浮躁是一種常態。
去年我跳槽到一個個人公司,老闆開著奔,京牌三個六。在我們那個小地方,也算是牛逼人物。
他問我為什麼換工作,我說我不知道,可能只是浮躁。 他說現在的人都浮躁,他也浮躁。 他從極早的時間就從事了本行業,趕上了好時代,大賺了幾年,現在打算創立自己的品牌。
但是就算到現在,他還是經常戰戰兢兢地問我怎樣看待他現在的這個行業,他還想著發展一些新的行業。
以前我以為,是中國目前的制度造成的全民的不安全感。 當官的怕被擼,新聞里隔三差五有官員出事。 經商的也擔心,制度掣肘,市場多變,新興事物一浪接一浪。 大眾如螻蟻般脆弱,渺小,永遠跨不了階級的鴻溝。 但是後來接觸無論多大老闆,多麼高級官員。大部分裝腔作勢的背後都有一顆浮躁的心,這很正常。
但是我們小處著手,題主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沉下心來,花上一個小時解出一道壓軸題的時候, 那一瞬間,你只想靜靜地一個人酣暢淋漓。人生就是這樣,你不斷積累的成就感才會讓你踏實,自信,勇往直前。暴富,投機,狗屎運給不了你這種踏實感,即便有了很多錢,你還是會感到不安全。 我老闆的不安全感是因為他內心知道,自己的財富積累是爆炸式的,時勢使然。
當官的也知道自己的粉飾太平,會議里的冠冕堂皇有多麼虛,自己可以真正擺在桌子上的政績沒有幾件實事。
無論是態勢所逼,還是個人意志,沒有幾件拿的出手的硬實力,赫赫的業績,這種安全感和浮躁不會憑空消失。
樓主,我們為什麼還是有一點迷信知乎,因為我們知道很多人不只是有嘴炮,他們還是有些實力的,相比較其它幾個論壇的信口開河,知乎賬號背後的那個人,可能肚裡有貨。
你有一次考試偷抄了旁邊的第一名的答案,得了第二,拿到了獎品。但是你自己也知道,以你的實力拿不到這分數,你會怎麼做?只能踏踏實實學習。
消除這種浮躁最好的方法也是這樣,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一件一件去做事。
靜與躁是相對的;如果你的生活周圍全是靜,自然就沒有了躁;但反之如果你的生活周圍全是躁,也同樣沒有了躁;同樣的,浮與沉也是一樣的道理;就像工作狂不會覺得工作是一種負擔一樣;個人覺得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人可以做到絕對浮躁和絕對沉靜,只要兩者平衡就好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去電影院看電影往往能夠完整地看完一整部,而在家裡下載下來的,往往看不了幾分鐘就不想看了,覺得浪費時間。
有的小夥伴分析了:
1、 可能是因為我們花了錢,形成了沉沒成本,必須把它看完,不然對不起我們的電影票。
2、 有的則認為是有他人在場的心理原因,我們不好意思看一半中途離場。
3、 還有人說是電影院的音響效果是家裡沒法比的。
我曾經也是這樣一個人,電影明明看的是內容(除了某些特效電影),為什麼在電影院就能看完,在家裡這樣舒適的環境反而看不下去。這到底是為什麼?
小夥伴們都是從外在環境分析,但是在我看來,去電影院能夠看完電影、在家裡看不了幾分鐘這個事實,是外在的環境掩蓋了你內心的焦慮。在家裡,我們的內心完全暴露無遺,然而我們卻很難發現。
一部電影通常前面要有將近半個鐘頭的鋪墊,但是很可惜,我們都等不及,我們急著要去幹什麼,其實我們自己也很難說得清楚。
1、我們為什麼總是無法活在當下,哪怕是玩?
前一陣子,我曾經應一個朋友的邀請,去他家做客。那段時間我正在忙著備考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有一些其他的閱讀計劃和學習計劃。
從心理上我排斥:在我要學習的時間去參加朋友的聚會,而且僅僅是聊聊天喝茶而已,並沒有什麼實際利益產出,但考慮到這個朋友是我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而且他也邀請了好幾次,推脫不了。
矛盾的心理已從此刻開始醞釀,我儘管已經答應了朋友,可是心裡總是覺得有種說不清楚的忐忑。我的頭腦里一團漿糊,不知道做下這個決定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去到朋友家,朋友的熱情款待,朋友剛入住的新房子,別緻的裝修,嶄新的傢具,無時無刻都在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在以前,我可能會就房子的價格、地段、入住率、就裝修的造價、裝修的材質、市場的行情等等和朋友展開一段愉快的對話,並且從中收穫到很多有趣而且重要的信息,同時增進彼此的友情。但是在那一刻,我的心思始終無法與當下的一切環境結合在一起。
我看著電視裡面正在熱播的《奔跑吧,兄弟》,卻找不到一兩個話題可以和朋友展開對話。
我時不時的翻看一下手機,看看微信上面有沒有找我;幾分鐘的時間刷了五六次朋友圈,但其實我什麼也看不進去,看進去了也什麼都不記得。
沒過多長時間,我又不時地望向朋友家的時鐘,如坐針氈。
對於朋友的提問和閑聊,我總有些機械地回應著:「是的」、「確實是這樣」、「最近這件事很火」,但也僅止於這些機械的回應。
忽然之間,我朋友問了我一句:「你是不是有什麼事要忙啊?」
我下意識地回答道:「沒有啊。」
那一刻我才如夢方醒,草草聊了幾句近期的工作之後,夾雜著矛盾的心理和混亂的情緒,離開了朋友的家。回家途中,收到了朋友的一條微信:「怎麼坐下聊會天這麼心不在焉,是不是遇上什麼事了。」
是真朋友才會如此直接,我回了一句:「沒事,有心了。」
我竟然焦慮到所有的心理表現都掛在臉上,我到底在焦慮什麼。
我確實是有事要忙,但是我的時間真的緊到沒辦法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嗎?難道我真的忙到一點時間都沒有嗎?我如果這個時間在家裡自學,難道就一定能保證百分之百全身心投入,而不至於浪費時間嗎?我現在就焦慮成這樣,那我以後怎麼辦?
我把自己每天搞得很緊張很勤奮的樣子,為了考多一個證,學多一點知識,我幾乎擠佔了我工作之外其餘的時間,但是好像過得並不快樂,更加不從容。
2、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
曾經有一則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小和尚和一個老和尚的對話,小和尚問:「師父,你們不是常常說禪嗎?到底什麼是禪啊?」
老和尚氣定神閑,敲了敲小和尚的頭,閉著眼睛說:「禪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
「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活在當下。」這個道理誰都懂。只是知道很容易,要做到卻很難。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吃飯的時候想著工作的事情還沒做,睡覺的時候卻在思考人生。哪怕這個時候你已經極度犯困,你依然不想那麼快就進入夢鄉,因為一旦閉上眼睛,停止思考,這一天就算過去了,今天的問題沒有解決,明天依然帶著疑惑重走昨天的道路。
多麼善於思考的人類,可是這種思考卻用錯了時間,用錯了場合,好一點的話只是晚睡造成神經衰落,不好一點直接就睜眼到天亮。
說到底,還是因為焦慮。
我們沒有辦法享受當下,是因為在我們頭腦裡面還擱著其他重要的事情沒有做,我們的頭腦無法負荷那麼多事情同時進行。
長遠的、近期的、大的、小的、緊急的、重要的、我們沒有意識到,問題從來都不是我們忙到沒有時間,也不是我們斟酌要不要去朋友的聚會,那樣值不值,更不是我們要放棄掉社交聚會,時間就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
3、問題在於,你是否能夠在你要去做的這件事之前,把一切思想負擔都卸下來。「活在當下」的道理我們誰都懂,但是具體該怎麼辦?
第一種方法:
想到什麼事情,立刻去做,連一秒都不要耽誤。
小時候曾經有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少年包青天》,那個看起來木頭木腦的青年包拯,一旦在查案的時候發現了什麼線索,或者頭腦裡面閃過一絲念頭,哪怕是路上阻攔重重,他也一定要第一時間去探個究竟,連一秒也不想耽擱。
正是這種傻到可以的衝動,每一次最先得到問題答案的總是包拯。
我自己後來也養成了這個習慣,不管我手頭上的工作多忙,一旦有一個新的靈感閃現,我第一時間不是等工作忙完,而是用幾個關鍵字迅速地記錄在我的手機裡面,然後再去忙手頭上的事。如果不這麼做,一來靈感和念頭稍縱即逝,二來一旦在我腦海里形成問題了堆積下來,接下去的工作也無法進行。
在這裡有人就有疑問了,人生總不可能想到什麼立刻就去做吧,比如我現在想要去旅遊,難道我可以馬上辭職,立馬動身就去?
是的,我們人生不可能只做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尤其當我們步入社會以後,有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就好像我要準備我的備考,但卻突然被我朋友邀請去做客,不管我當下的意願是怎樣的,答應了就一定得去,去了就一定要盡興。
可是當時的我非但不盡興,簡直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急啊。那怎麼辦?
第二種方法:
如果你沒辦法立刻去做,一定要記錄下來。
不要讓還沒去做的事情在你的腦海里堆積,我們的頭腦就好像我們的電腦內存一樣,開啟太多的程序就會造成卡機甚至死機,而很多人卻未曾意識到這一點。
大部分人只知道,工作的時候,領導分配下來的任務我們要列一個工作表,輕重緩急四個象限,然後再去工作;但是問題來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的日常生活,想法,卻不曾運用這樣的方法。
就好像我去赴朋友聚會一樣,我在出門之前,我的工作剛好進行到一半,我一定要在筆記本上面記錄下剩下工作的計劃:不管去多久,回家以後我要完成第幾章到第幾章的閱讀,我需要完成心理諮詢師備考練習題多少道,我今天總共要有多少選題要寫,如果完成不了,明天是否可以接著完成。
這種方法和有計劃的做時間管理不一樣,它僅僅只是需要做一個短時間內的簡單計劃,也許只有一天、半天,但是它能夠讓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盡情投入。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晚上總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我相信精神亢奮的理論,但是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內,都是因為一天快結束了還有未了的事情,需要在躺下之後延續未完成的焦慮。
而這種所謂的「思考」,只需要馬上跳起來拿個紙或者手機,就能記錄。把你困擾你的東西,讓你傷心痛苦的事,把你對人生的宏偉計劃,都留到明天白天,精力充足的時間去消化,睡覺就該有個睡覺的樣。
而且相信我,這不會耽誤你多少時間,也許只需要三分鐘。
一整夜的煎熬與三分鐘寫份簡單的計劃,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結語
看一個人是否有耐心,僅僅只是表象,有些人把它理解成一種性格,這似乎有失偏頗,關鍵要看他是否處於焦慮之中,而焦慮的背後則能夠看出來他對於時間的管理,對任務的執行力是否科學。
不管你的焦慮是長遠的:諸如買房結婚、實現財務自由;還是近期的,應對司法考試、對著1000人做一場演講,你都需要把你的疑慮、你的想法、你的計劃付諸到紙上,哪怕這些想法和計劃最後都不能落到實地,也總比爛在你的腦子裡強。有時候焦慮,會毀掉一個人。而有時候焦慮,卻沒有那麼我們想的那麼複雜。
其實你還沒有真正解決掉那些讓你煩躁的根源,去寺廟,聽藏經只是暫時逃避開了浮躁的世界。等你真正一個個解決讓你煩心的問題,才能獲得最終的清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