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會「缺愛」?
20160418更新:
【男性缺愛更需要關懷】
缺愛的問題講了很多,大部分來訪者都是女性,男性來的時候都戰戰兢兢,穿著鎧甲,生怕暴露自己。我的諮詢對象中,1個男性的心理問題嚴重程度,往往超過3個女性問題的疊加。
在很多心理學討論的場合,我都非常強調一個前提,就是這個時代的女性比男性有太大的心理優勢,可以不斷向他人尋求心理支持,卻並沒有幾個女性願意承受男性的心理需求。
女性心情不好,可以傾訴的地方比較多。男性不只沒什麼傾訴渠道,反而覺得傾訴是不合適的,是丟人的。男性的活動:打球 ,運動,唱歌,喝酒,其實都得不到共情,內心的缺失都得不到滋養。
更危險的趨勢是:在這個心理學時代,越來越多批評男性的聲音出現,諸如《女人要遠離媽寶男》之類的文章廣泛流傳,而且往往還出自著名男性諮詢師之手,坊間戲稱「阿尼瑪情節爆發」。而現實中的男性本身的話語權逐漸喪失,在家庭中的榜樣性地位也逐漸喪失。這個趨勢非常危險,稍微聰明一點的人就知道,男女都被時代推到了不合適自己的位置上的時候,不僅禍及男性本身,女性勢必被牽連其中。
李子勛老師曾經呼籲:很多家庭里女性六、七十歲的時候,男性就逝去了。已婚女性如果不想守寡得太早,就對男人好點!
我也想呼籲下:神造男人是為了生產,神造女人是為了關係,女性天生有更強的情感溝通能力,男女之間共情的第一步,最好由女性開啟。不管男女,如果缺愛,導致無法給夠對方或者認為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時候,還是請給心理諮詢師一個幫助自己的機會。
【有意思的戀愛:靠的是成熟】
現代戀情,在大家普遍缺愛的前提下,分手的原因不再單純是對方窮、買不起房、異地,而理由越來越多是:性格不合、三觀不對路。在我暫居的小城市中,提起離婚訴訟的80%是女性提出,雙方無過錯,離婚理由基本都是情感不合。說到底,其實是覺得對方不夠成熟,而背後的潛台詞則是:自己不成熟,但是要成長,所以需要找個成熟的。
什麼是成熟?給個獨家解釋,翻版必究。
被無條件的愛、及高質量的陪伴滋養而成;自戀水平高;有較高的共情溝通能力;能明白別人與自己是不同的獨立個體;可依戀可獨立,可享受親密關係也可享受個人自由時光;明白每個獨立個體都要對自己負責;明白適當的挫折對每個個體來說都是有助於成長的好事,不過分擔心自己和他人。
那麼怎麼達到這種成熟呢?與其去學習什麼戀愛技巧,真不如好好接受諮詢成長。 技巧都是偽裝的,成長之後的表達才是真誠的。而感情,最怕的就是虛假。
結合上面一點,現代男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更低,更不成熟,所以導致了一種所謂優質剩女劣質剩男結構性不匹配的悲劇。
女人夢想男人來征服,缺愛的男性卻容易在關係里連自我都控制不住,一下陷入進去;而缺愛的女性的悲劇則是往往依戀年長很多甚至有家庭的男性,或者母性爆發垂憐那些看起來酷酷的有些可憐的男生。這些都不是愛情的正確形態。
【缺愛的人有什麼表現】
缺愛的人都有哪些表現?怎麼改掉這些?
【缺愛與抑鬱有什麼關係】
抑鬱症痊癒是一種什麼體驗? - 盧思行的回答
20160416更新:
【有意思的兩個問題】
自己小時候缺愛,但是另一半給予不了怎麼辦?
小時候缺愛長大後如何正常愛別人? - 盧思行的回答
大家先來看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自己缺愛,別人給不了怎麼辦?第二個問題是問,自己缺愛,給不了別人怎麼辦?兩個問題的關注人數相差140人。
在餐桌上,中國人是最會點菜的那個。unconditional love 無條件的愛,就成了缺愛者最渴望點到的那盤菜:一個完美愛人,最好是360度全方位*24小時全專註的包裹式的愛,比暖男還暖一萬倍,可惜,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
訓練有素的諮詢師可以提供類似這種服務,這在諮詢中叫做抱持,或者叫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無條件接納。注意:這並不是無條件的愛,因為是有邊界的、對雙方有約束的、要收費的、以引導你快速成長為真正目的的。
很多人會質疑諮詢中的關注和接納不是愛,是虛假的,所以對諮詢很排斥。事實上,真誠得表達自己的情感,是諮詢師的基本素質之一,諮詢師的感情是真摯的、成熟的、有邊界的,是以滋養來訪者、促進來訪者成長為目標的。
最終而言,現實生活中不要錯過自己喜愛的另一半才是幸福的歸途。不要在假性親密關係里耗損自己的心靈時光,沒有真愛的結合往往都是以悲劇結束,或者存在的本身就一直都是悲劇。
一個缺愛的人想得到完美戀人是正常想法,那麼一個缺愛的人想著如何給另一半足夠的愛,算什麼想法?另外還有個更有意思的問題,
發現自己好像是lithromantic的性向!!怎麼辦啊啊orz? - 盧思行的回答
一個人愛另一個人愛的死去活來,願意付出一切。但是對方真的愛自己了以後,自己就會想吐想逃發噁心。這是怎麼回事啊?
如果說缺愛的人,想要個完美戀人,是個美麗的童話;
那麼缺愛的人,想要讓自己成為完美戀人,是為什麼呢?
缺愛的人,迫切渴望得到對方,得到之後又特別反感,是為什麼呢?
如果用心理學理論來解釋,我腦海里已經蹦出了近十個心理學辭彙。其實不用闡述太多,最根本的原因是:
缺愛的人,無法享受真愛。在幻想中想了各種模式,在現實面前就崩了。
回答常見問題:
不少人會在微信(ilufugong)中問我下列問題,我統一回答下:
1、能不能推薦相關書籍?
不能。誤以為看書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是一種習慣性想法。有不少這類的書,但是看了也白看。沒有體驗過的人生,靠想像是想不出來的。
2、能不能自己治癒?
很難。「愛自己」需要一個原始推動力,否則一個人很難找到「愛自己」的原始動力。這個原始推動力,就是被關注、接納的體驗。
3、諮詢是怎麼回事?
諮詢提供:
a、關注、接納,一種新的體驗;不帶誘導的關注、不含敵意的邊界,真誠又安全的情感溝通,在安全的邊界里感受滋養和成長。
b、覺察、治療,探索和認識自己的內心障礙在哪、是什麼樣的、怎麼來的、怎麼處理。這是很多諮詢師認為的諮詢核心,就是找到傷口、治療創傷,涉及非常龐雜的治療技術手段,非專業人士無法了解其中脈絡。我們更是將整個創傷治療系統化、模塊化操作了,更精準、更高效。
不過在我看來,這應是個人心靈成長的一部分,不應跟成長剝離,邊成長邊探索邊治療才是更佳選擇。
c、互動、成長,諮詢師與你積極互動,並為你的成長所喜悅。從一個封閉害羞的被動者,慢慢成為一個可以平等開放的互動者。
d、成熟、離開,恢復到身邊人的水平,很多人就覺得可以脫離諮詢關係了。但是建議創傷修復、自體凝聚之後再脫離諮詢關係會比較好,否則還是帶著傷痕、缺乏獨立性的自己,在社會中還是容易被影響、被傷害。追求更高一些,就能超過他人更多。
更新:
有很多心理頑疾,隱藏得很深。比如缺愛的問題,遇到喜歡的人就控制不住自己了,簡單來說是作為孩子的那個自己蹦出來了,那麼為什麼作為孩子的你蹦出來了,你就崩潰了,就歇斯底里了,甚至就抑鬱了呢?這有深層原因。
這與你內心的什麼有關呢?以前的諮詢是靠神入,未來的諮詢會講究精準定位。
根據一直以來的諮詢經驗,我們採用科學數據分析歸類,將缺愛心理的根源分為以下幾類。後期發現,神經衰弱、抑鬱症、強迫症、自戀型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也有同類或相似根源。而不同根源類型的治療方式則有較大區別,甚至非常大的區別。
現將其中一小部分發布下:
情感分裂與拒絕大類
一般人成長中所需的基本因素例如保障,安全,穩定,栽培,同情,分享感覺,接納,和尊重等都如所預料中的得不到滿足。許多的典型家庭都充滿了:分離,冷漠,拒絕,保留,孤單,暴力,不安定。
1、情感剝奪
他們會一直渴望別人給他在情感上的支援與支持。常感覺別人沒有照顧到他的需要。其中有三種主要的類型:
A、栽培上的剝奪:缺乏被關注,愛和溫暖,或同伴所形成。
B、感受上的剝奪:缺乏被了解,聆聽,自我總結,與人互相分享感受。
C、保護上的剝奪:缺乏鼓勵,方向,或他人的指引。
2、被拋棄感
他們會一直認為別人不穩定和不可靠。因為他們本身情緒不穩定及難以捉摸(如,隨時怒氣爆發),不可靠,變化多端;他們認為自己隨時都會死去;而變得喜新厭舊,因而他們常埋怨感覺身邊的人沒有給他們支持,關心,鼓勵及保護。
3、懷疑他人
他們認為會被別人所傷害,濫用,侮辱,欺騙,撒謊,玩弄,或佔便宜。他們通常會感覺到別人有心機的傷害他,或不合理對待他,和常感覺被人忽略了。常感覺被人欺騙或被敲竹竿。
4、孤立感
常感到自己被世界孤立,與眾不同,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群體或社區。
5、缺陷感
常感覺自己有缺陷,差勁,次等,或不配,不值得被尊重或不可愛。可能包括對下列事項有過敏:例如批評,拒絕和責備;自尊心強烈,常與他人比較,與別人在一起時感到很不安;或怕自己的瑕疵被揭露而充滿羞恥感。這些瑕疵可能是很隱私的心中感覺(例如,自私感,衝動,有不正常的性要求心理心態),或是外在的缺陷 (例如,身體缺陷、殘廢、肥胖等)。
【寫在前面】
1「我愛你/必先愛我自己/否則,我無法愛你/而你,亦當如此」——節選自《如果我愛你》。
2「人生,是一場修行。」一切的改變之道在於自己有一顆修行之心。
3必須要明白的一個問題:愛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能力?
下面進入主題:
【缺愛問題是心理學難題】缺愛這個問題確實是心理學界非常頭疼的問題,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個問題近乎無解,也有諮詢師確實認為只有運氣非常好遇到一個非常好的愛情對象才可能治癒,但這比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大不了多少。
為了徹底分析清楚並解決這類問題,我們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下面簡單說說。
【缺愛缺的是父母之愛】
這一點首先要明確,你缺的不是愛情,而是親情,是小時候父母對你愛的不夠,或者忽視太多,或者批評太多,或者帶有很多虐待成分導致的。
【缺愛會導致什麼】
缺愛會導致歸屬感缺失,安全感嚴重不足。會讓人要麼苦苦追尋有個依靠,對她稍微好點的人她會覺得是救星,但是不久以後發現並不能填補自己的心靈空虛,又很失望;要麼放棄對愛的追尋轉而過度追尋自身的安全感,比如對成功的過度渴望,對財富和權力的痴迷,害怕靜下來面對自己的內心,無法容忍自己的無所事事。缺愛者由於沒有歸屬感,對社會他人是缺乏信任的,與人相處也是交易關係的思維,缺乏情感互動,人際關係不理想。
對於有志青年,一生非常努力卻總在重要關頭掉鏈子的人,請注意:缺愛還會造成你的成就恐懼。對成功的追求可以轉移內心的痛苦,但是真的成功了之後,就沒有更好的目標來轉移內心裡愛的缺失造成的痛苦了。所以,每次即將成功時,你會非常緊張,害怕這一時刻到來。
【被愛包裹的控制】除了忽視、虐待、神經質會給孩子的親密關係造成強烈的不安全影響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共依存症」的現象,就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的過度控制,造成孩子自我邊界不清晰,無自我控制能力。這種現象也常出現發生在伴侶關係中。
【愛情能夠給你帶來的是什麼】
這一點也是需要清楚的。缺愛缺的是父母給自己的無條件的付出、關注、包容、支持、信任、鼓勵,而愛情構成的三元素是友誼、激情、承諾,愛情是美好的,但愛情是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是平等的,並不能代替親情。
【缺愛者希望得到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缺愛的人希望得到的愛情,是對方無條件付出,對自己的任性、衝動(各種退行行為)非常包容,「一個非常溫柔的人」「一個對自己無微不至關心的人」「一個趕不走的情人」「一個能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這樣的完美愛人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里,但是很少出現在現實生活中。
【缺愛者的愛情模式】
1用控制欲和佔有慾來彌補缺愛心(男性喜歡),客觀上限制了對方自由
2用反覆考驗對方的方式來驗證對方對自己的真心不變(女性喜歡),客觀上打擊了對方的積極性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是二次打擊】
缺愛者的人生中會有很多的不舒服,比如容易誘發抑鬱症,容易焦慮,人際關係處不好,無法理解人情世故,等等。但是最慘烈的悲劇還是不斷重複的愛情悲劇,因為把對方當成救星的這種強烈希望一旦破滅,給心理造成的是嚴重的二次打擊。為什麼會希望破滅,因為期望太高了。愛情是平等的、自由的,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撫慰心靈,但不是為了治癒心靈而存在的。
【缺愛者的愛情悲劇時常上演】
本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不容易遇到,慈父或者慈母精神的愛人更是很難遇到,一般人對愛情的態度都是平等的,我為你付出你為我付出,真心換真心。
當然,我想說的倒不只是缺愛者很難碰到對自己非常好的人,而是即使碰到了對自己非常好的人,他也很難填補你所需要的那種情感。要他既做愛人又做家長,還要經受種種考驗,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真的很難做到。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但是對他(她)而言是一種能量的快速消耗。結果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
還有種愛情悲劇:有些人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父母一定會反對的人,之類的。這讓他(她)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即我能預見到自己的戀愛失敗,所以找那種根本不可能在一起的,反而可以敞開心扉去愛,到時候分手也是現實導致的,不至於那麼痛苦。
【結論:愛情可能拯救不了缺愛】
愛情很美好,缺愛靠治療。治好再來愛,生活更美好。
【結論之外:缺愛是會「遺傳」的】
缺愛者因為沒有足夠的愛,對子女也不知道如何付出足夠多的愛,這就導致子女也缺愛,子女長大後成了父母,又對他們的子女如此。這種輪迴,只有自身的成長才能打破。
常見一些父母,非常努力奮鬥,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非常高,看起來非常優秀,但是缺愛仍是自己難以面對的痛,與孩子也缺乏情感交流。他們為什麼無法忍受失敗、忍受平凡,因為他們害怕停下來與自己內心交流。
【寫在結尾】
有一個笑話,說一個男人去看醫生,說他很沮喪。
醫生說療法很簡單,「偉大的小丑帕格里亞齊來了,去看他的表演吧,那樣能讓你振作起來的」。
那男人突然大哭,「但是醫生」他說,「我就是帕格里亞齊。」
也許你讀的有些悲觀了。那麼看看另一篇吧,問題四萬四,辦法八萬八,辦法總是比問題多。
延伸閱讀:很多人肯定要問:解決之道是什麼?可以參看http://www.zhihu.com/question/30616040/answer/48840660下我的回答
————————————
來些科學理論依據:
實驗證明兒童早期依戀類型具有穩定性。MaryAinsworth和她的同事發展了一個著名的方法「陌生人情境」將幼兒和學步期兒童分為四類。
安全型兒童才在主要養育者在場時很樂意進行探索活動,會因出現陌生人而產生焦慮,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受到悲傷,當照顧者短暫離開後又回來時,兒童會迅速尋求和照顧者接觸,而重獲接觸便可以讓兒童安心。從兒童會重新開始探索和遊戲的角度來看,這種從過激的紊亂狀態中恢復是平穩和完全的。
焦慮迴避型 | 分開並不會使他們那麼焦慮,但當照看者返回時,不會自發地尋求親近,有些幼兒並不表現出照顧者和陌生人的偏愛。
焦慮抵抗型 | 當照顧者離開時傾向於高度煩惱,並且表現出比較少探索和遊戲,但重聚時不能很快平靜,表現出掙扎,僵硬,繼續哭鬧或生悶氣。照顧者的在場和安慰的嘗試並不能使他們安心,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似乎干擾了他們通過親近獲得安慰。
這兩種不安全型呈現出過分防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來處理情緒激動和矛盾,因為他們似乎不確定照顧者是否會承擔調整他們情緒激動的工作(Main Weston, 1981; Sroufe, 1990)。
紊亂困惑型 | 第四組幼兒則呈現出一系列不定向的行為反應,給人一種紊亂和不定向的印象(Main Solomon, 1990)。幼兒呈現出冷漠的,興奮的,不安的,即便是照料者在場都想從情境中逃離的願望,被稱為紊亂困惑型。
普遍認為依戀類型相關的行為基礎於兒童採用的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因為情緒調節主要通過兒童的主要養育者的幫助得以獲取,兒童的策略無疑就是照顧者對其行為的反射。
安全型兒童的行為 | 基礎於和同調的照顧者正向的互動,養育者很少過於情緒喚起,並且能夠幫助兒童從自發出現的紊亂的情緒反應中重新平靜下來。因此,他們能夠在應激狀態下保持整合,負性的情緒被幼兒當成是溝通的功能而不是危險(Grossman et al., 1986; Sroufe, 1979, 1996)。
相反,我們推測,由於照顧者的人際和社會的壓力以及對兒童的忽視,甚至怨恨,焦慮迴避型依戀兒童的情緒激動並沒有被照顧者平復。同樣地,如果兒童被過分侵入的養育方式過分激起,他們也會過於調整自己的情感,並從可能會激起其情緒的情景中逃離。
焦慮抵抗型兒童則調節不足,他們加強苦惱的表達可能是為了努力引起預期的照顧者回應。這些兒童對威脅的感受逾限很低,會變得過分專著於同照顧者保持接觸,但當接觸來臨時卻又顯得很挫折(Sroufe, 1996)。
普遍認為紊亂困惑型的照顧者既產生恐懼,又提供安慰,因此,依戀行為系統產生了強烈衝突的動機。並不奇怪,嚴重忽視,身體或性虐待經常和這種類型相伴隨(Cicchetti Beeghly, 1987; Main Hesse 1990)。
對陌生情景試驗中的兒童的跟進縱向研究:對青春期和年輕成人的AAI( 成人依戀訪談)研究戲劇性地呈現了依戀的穩定性(Georgeet al., 1985)。AAI詢問被試童年的依戀關係和對其現在的意義。這個實驗依據Main Goldwyn (1994)的評分系統打分,這個系統將個體分為安全自治型,不安全迴避型,不安全專著型,或由於喪失或創傷導致的未解決不定向型,分類根據他們對早期經驗的敘述的結構化的特性。(自治的個體清楚地評價依戀關係,把依戀關係看成是極其重要的,不安全的個體則不能很好地整合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和經驗對他們的意義。迴避型的人否認和貶低早期的關係,專著型個體在他們現在和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里傾向於困惑,生氣和被動。兩個研究(Hamilton, 1994; Waters, et al., 1995)顯示幼兒和成人依戀類型分類68-75%的相關。這證明了依戀類型在整個生命期間的明顯的穩定性。用其他的成人依戀的測量方法也有相似的發現(Hazan Zeifman, 1994)。
有更多的證據顯示,依戀關係可能在困難和剝奪的跨代轉移上有重要作用。安全型個體的小孩和他們有安全依戀的是其他類型的3到4倍(van Ijzendoorn, 1995)。甚至,在兒童出生前就對父母依戀類型進行的評估的預測性研究中,結果也是如此 (Benoit Parker, 1994; Fonagy et al.,1991; Radojevic, 1992; Steele et al., 1996; Ward Carlson,1995) 。這些發現強調了養育質量在兒童依戀類型上的重要性。我們實驗室的這些發現說明:除了氣質,以及像經驗,社會支持,婚姻關係,精神病理,人格這些情景性因素,父母養育的依戀類型也有預測作用(Steele, Steele Fonagy,準備中)。至於說到依戀類型和人格障礙的聯繫,我們可以預期在幼兒安全感的決定因素和犯罪行為的長期預測因素有廣泛的重疊。
博識者無識,博愛者缺愛
缺愛可能是從小得到的關心和愛太少了,以及從小自己的生活條件比不上別人,一直處於羨慕別人的狀態,所以才會感覺缺愛
父母對我做的事情沒有教會我如何去愛一個人。
小時候父母的忽視。你做對了沒人表揚你。做錯了要被教訓。你從沒覺得父母對你多好過。家裡總是空空蕩蕩。班會的主題是母愛 你看了看全班都在為了對母親的感激痛哭想著,要不要也趴個桌子裝裝樣子。
心中缺少安全感,即使你獲得很多愛,也感覺缺乏
小時候,4歲左右,在秦皇島上幼兒園,放學爸爸媽媽沒空來接我,每天被阿姨鎖在出租屋裡看電視,4歲自己在家裡啊朋友,每天聽到我媽媽開門的聲音我都想哭,從那時開始染上了扣手(咬手指)的毛病。
5,6歲的時候,被爸爸媽媽帶回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每天坐在村頭想媽媽,在地上用樹葉和沙子寫媽媽爸爸。
7歲去北京上學,從二年級開始就自己坐公交車,爸爸媽媽很少能接我(不過後來大一些的時候反而有時間接我)。有一次,在公交車上跌倒,一個阿姨扶起我還對我說「寶貝沒事吧」,我心裡暖暖的,可是過了一會她旁邊的人就對她說「這孩子這麼小他父母就不管他了,放野馬了」。我很難過。
高中回老家上學,還是跟著爺爺奶奶,高一開始就自己坐火車往返北京和老家,(這時候已經完全沒關係了)。但是高一在車上遇見一個初中自己坐車去北京的女孩子,我的心很痛,所以認她做妹妹。
高中談了女朋友,和她在一起的時候,不牽手或者不抱著她我就很難受。我也想她抱著我,可是她不喜歡。也感到缺愛。她對我倒是很好,但是後來我覺得以後可能不會跟她結婚,所以高中畢業就分手了。
大學,宅,沒有女朋友,更缺愛。
這世界從不缺愛,有人的地方就有愛。缺的只是善於發現的眼睛和敢於給予的心。
@pural-lizze
說的很對,因為從小就缺愛,長大後對別人付出很多,而感覺得不到相應或等同的回報,就感覺缺愛,就這麼一直循環。其實我也缺愛,不過現在想通了。要看缺哪種愛了
不管過去是什麼樣子的,意識到了以後,活出自己希望的樣子,接受自己現在的一切,在此基礎上,一點一滴的付出,時間會給你最美的彙報。
愛,人人都有,但人人都缺,個人主觀認為許多人缺愛,是因為他們不懂愛…
……
推薦閱讀:
※怎樣激發自己賺錢的慾望?!?越努力越空虛?
※一個從小缺愛的人如何成為一個獨立自愛的人?
※是不是從小缺少父愛的人長大後很容易變成GAY?
※我感覺自己是一個缺愛的人。特別是在戀愛中,會把戀愛當作生活主旋律,情緒因對方而波動,失去自我。怎麼辦?
※總覺得小時候父母對自己不夠好,缺愛。長大了內向沒有安全感,仍然記得一些小時候不愉快的事情,該怎麼辦?
TAG: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