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撞了桌角後,媽媽一般會打罵桌子,這是什麼心理?做類似的事情好么?

小時候父母經常這麼做,甚至現在的年輕父母也如此,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會不會有不利影響?


自從我家果汁會走路之後,

每時每刻都在特別敬業的上躥下跳.

風風火火闖九州~

中場都不帶休息的.


上周又把自己給摔了個烏眼青...

由於正好磕到了石凳子邊上

當時就摔!紫!了!

果不其然...

家裡人都心疼壞了.

果汁爸更是心疼寶貝女兒啊~

第二天非要去找凳子算賬.

一邊打凳子一邊跟果汁說

我趕緊叫他打!住!別說了

僅僅是為了表達心疼,純屬自嗨呢

然後跟他講了我懷孕的時候

在小區里看到的這樣一幕

小男孩奶奶心疼壞了

使勁兒拍打地面

一邊打一邊說:

我當時就特別想跟這大媽說:

你心疼就心疼唄,人家地面招你惹你了...


「 打它!誰讓它弄疼我家寶貝的!」


等於在告訴孩子:

「我摔了不是我的錯,都是凳子桌子地面的錯」


恭喜你!

一個愛抱怨的小孩就培養成功了...

比賽沒得第一是因為衣服不好看

沒吃飽是因為飯菜不好吃....

什麼都不是我的錯,都是別人的錯

愛抱怨的小孩長大後,

就成了愛抱怨的大人!


男孩成慫包沒擔當

女孩變怨婦全世界都欠她的

因為有毒的愛會傷人

表面平靜,威力無窮

而所謂愛呢,

就是懂得好!好!說!話!


--------------

【呆媽叨叨叨】

果汁爸後來問我:那我要怎麼說?

我說:
我們可以引導寶寶回想剛才為什麼會摔倒
鞋不合適換鞋,
地不平的,下次到這裡注意牽著她
也問問她,怎麼避免下一次?

潛移默化引導孩子:凡事從自身找原因
才是健全品格的第一步啊。

【歡迎大家去我公眾號找我玩】

【呆小賀(iD:daima2015)】


[為什麼喝醉酒的人撞到電線杆之後,會打電線杆?]

這個問題,其實真的很難解釋,我問了幾個朋友,為什麼會打電線杆?

朋友A說:剛剛吃飯的時候,我碰到桌子角,還罵了桌子角半個小時。

朋友B說:小時候,吃飯撞到桌角,爺爺奶奶對著桌子罵了一天。

朋友C 說:打電線杆是為了發泄啊,心情不好,情感抑鬱的時候,我也會打電線杆的。

我說:「是啊,可是為什麼會打電線杆呢?」

朋友說:因為喝醉了唄,因為喝醉了,所以會打電線杆。

我又問:那麼,人,在清醒的狀態下,吃飯碰了桌角,為什麼會打桌腳,罵桌角呢?為什麼也會做出和酒醉喝醉一樣的行為呢?電線杆是一直都存在的,桌角也都是一直存在的,為什麼一個清醒正常的人,偏偏要要打電線杆呢?

朋友講:發泄情緒,純屬發泄,靠憤怒可以緩解疼痛,補償損失的感受。

我說:是的,憤怒作為標記事件的記憶提取點,可以強化痛苦的感受,強化痛苦的記憶,迅速提取記憶,避免下次再次遭遇同樣的痛苦。

可是打電線杆的行為雖然補償損失的感受,可是損失依然存在,保不準下次還會有損失,因為根本沒有找對真正的敵人,沒有找對事物背後真正的對象,怎麼可以保證下一次不降低損失呢?如同農民起義,找不到背後的客觀事實,就只能一個政權接替一個政權的崛起,政府換著名字繼續壓榨人民,人民就會再一次成為革命苦力,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方向錯了怎麼做都不是對的。

那麼如果有一個人,在人類社會中,是電線杆一樣的存在呢?他盡忠職守,做自己電線杆的本職使命,春夏秋冬,一如既往,在自己的崗位上擔負自己的責任,可是遇到了犯錯的人們,人們撞到了他,撞的頭破血流的,然後哭著要拆除電線杆,哭著要傷害電線杆,要打電線杆,那電線杆一樣的人豈不是很冤?你認為撞到電線杆的人,這麼做合理么?

醫生就是「電線杆」一樣的存在,他承擔著人們的醫療風險,是人類前沿科學的體現,是醫療事業的代言人,沒有現代的醫療,從生到死也許不過三個月,但是醫療科學也是有局限的,醫生只是醫療技術的踐行者,並不是通天神魔,不能白骨生肉,也不能扭轉乾坤,醫生只是反映了醫療發展的程度,將醫療問題遷怒於醫生,和走路撞到電線杆,就暴打電線杆有什麼區別?

暴打電線杆這種行為,是有著原始巫術心理存在的,就像針扎稻草人一樣的交感巫術,他們雖然毫無卵用,但幾乎人人都天生相信著它是起作用的。我問的朋友A、B、C們粉絲加起來破20萬人,然而他們的答案,卻讓人細思極恐。正是原始巫術的心理,使人們分不清真正的敵人,令思考僅僅浮於表面,憤怒卻深入內心,反倒傷害起救死扶傷的無辜醫生。

電線杆是無辜的,但人們都選擇了傷害電線杆,傷害曾經救治過自己的醫生。這是人們典型的邏輯混亂,人們可以在清醒時,咒罵自己撞到的桌角,人也可以在醉酒後,對著電線杆實施暴力,但人真的不應該將相同的混亂邏輯一併運用到對待醫生的態度上。

人只要活著就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無論好人還是壞人,都要面對苦難,生老病死,一個都跑不掉。

以生為例,在很久以前,社會生產力低下,男人是很害怕處女的,因為當男人將女孩變成女人後,女人懷孕生小孩,油鹽醬醋操持瑣碎的家務生活,把黃花大閨女摧殘成老太婆。在成為女人之前,女孩子是天真快樂的、是被人寵溺的,在成為女人之後,女人是沉重痛苦的,她要處理各方面的問題困擾,失去青春貌美,得到產後憂鬱症,於是女人常常會曾恨男人,女人會以為是男人帶給女人厄運,於是痛苦抑鬱的女性就要殺了男人,以殺害標誌人物,消除記憶中的悲傷抑鬱,以為殺害標誌人物,就彷彿能夠回到青春,回到過去,其實只不過是發泄情緒罷了。比較著名的是古希臘悲劇《美狄亞》,美狄亞作為東方的公主,和王子伊阿宋相愛,無法調節自己的情感,產後抑鬱,追殺自己的丈夫,並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並分屍,美狄亞以為殺了自己的男人,殺了兩個愛情的結晶,就可以擺脫痛苦,再次獲得兒時的快樂,然而美狄亞這麼做,是治標不治本的,她依然會痛苦下去,而且會更加痛苦。

在遙遠的過去,那時候人們都很迷信,為了防止女人傷害男人,男人們就認為處女膜上有詛咒,處女膜是污穢之物,是被施放了魔法的存在,於是將初夜權讓給部落首領,或巫婆處理,用部落族長的權威壓制處女膜的邪惡,或者用巫婆的石器、骨器破壞那層組織,這樣女人就無法將自己產後的怨恨遷怒於自己的丈夫,就不再把未來女性的苦難,同與男性發生性關係聯繫在一起,以此從而保證了男性的生命安全。到後來,社會開化了,民智覺醒,男人開始與首領爭奪初夜權了,生活條件上去了,女性的反抗就溫和了許多,男人們也就想要初夜權了。

人活著就會面對生老病死,誰還沒有個三長兩短?非要把自己本來就會經受的苦難,同別人的出現強加因果,再遷怒於人,這是極其naive的幼稚的行為,缺乏生而為人本應具有的思考。現在社會已經發展了,文化也先進了,科學技術也有所進步,雖然都是有著局限的,但為什麼還會有人要活的如此原始?我就說的就是——醫鬧。

醫鬧們何來的勇氣鬧?

人們認可這種暴打電線杆的錯誤邏輯,就給了醫鬧們繼續鬧下去胡作非為的勇氣。

不止是中國,在世界各地,這種原始的邏輯都是存在著的,世界各國都有情殺案,世界各地也都有醫鬧,存在並不代表合理。存在著的現實是可以改變的,存在的合理性,並不代表著人們就從此喪失了能動性。因此醫鬧們是毫無卵用的,也是站不住腳的。

歷史上,每當產生一件重大的錯誤,激怒了人民,就總有一些無辜的人去背鍋,總有無辜的人被輿論,被扭曲的事實,釘在恥辱柱上。暴民們在盛大的歡愉過後,依然無法解決問題,只不過是又開始尋尋覓覓的發現著,下一個可供發泄情緒的對象罷了,一陣吵鬧之後,對於過去於事無補,對於未來,又傷害了多少真誠的心。

人出生就會面對困難,面對衰老,應該分得清楚,什麼是現實的,什麼是與你有關的,什麼才是現實背後真正的敵人,找准對象,再去攻擊,帶來的不止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文明真正應有的價值。


人們需要給無處發泄的情感尋找一個大致的對象,宣洩情緒。蒙田說:我有一個朋友,患風濕,不能吃鹹肉,痛起來就罵「火腿腸,火腿腸」來止痛。

借朋友罵」火腿腸「這件事,來論述人們把情感寄托在假定對象上,對他進行批判以獲取生存的支持。


我可以從學術角度回答一下原因嗎?
那個,學過發展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五歲之前孩子的思維存在「泛靈論」的特點,即在孩子的世界裡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在孩子的意識里,不是自己撞到桌子上,而是桌子打到自己,讓自己疼了,媽媽打罵「撞到自己」的桌子,孩子心理自然就平衡也就不哭鬧了。
其實各位解析其最孩子人格產生的深遠影響有點言過其實,讓孩子向桌子道歉更是。。。。因為在孩子看來根本就不是,桌子根本不是不動的桌子,而是和自己一樣,活生生的會動的生命,這就好比一個成人在街上被另一個成人打了一下,藉助別人的力量懲罰一下那個打你的人,有錯嗎?
當然,最好的教育方法自然不是教會孩子以牙還牙,而是讓孩子學會溝通,比如媽媽可以扮演桌子的角色,假裝與孩子對話等。


這個是不正確的引導,但是卻在很多的家庭存在,但是中國大多數父母覺得不是問題這個才可怕
這樣做,以後孩子容易把過錯推卸給別人,家長應該做正確的引導,很簡單,孩子是動的,桌子是不動的,桌子一直在那裡,是孩子自己不小心,下次再過來要自己多注意才是
不排除有這些家長的錯誤引導,以及在後面永遠擦屁股的心態,一手包辦的心態,我看到很多「殘缺」的年輕人,不懂禮貌,很愛從別人身上找借口,該自己做的做不好,但是不認為是個問題,總認為自己有很強的能力,吃完飯,甚至連板凳都是不知道要順手歸還原位的,畢業出社會都不適應,卻總認為是社會的問題。。。。。。。。。。。


吃飯前看到這個問題,吃飯時覺得不對勁,吃完飯就決定來好好回答一下。
在我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種狀況,磕到哪了,大人就打它幾下,它害我們的寶寶撞疼了。寶寶小跑摔著了,跺幾下地,怪地不平整。
而這樣的做法無非就是讓小孩感到有趣,感到新奇,不再專註於自己的疼痛,有時候也會過來拍兩下,然後就停止了哭鬧。
我覺得家長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有太多的想法,而對於寶寶性格的形成,或者說嚴重了,以後犯錯歸罪於誰這樣的問題是不相干的。
我看到過有些家長的處理方式,看到寶寶哭了,過來摸摸桌子,然後告訴寶寶,你把桌子撞疼了,可是桌子都沒有哭,寶寶也不許哭哦。我很欣賞這樣的方式。----但是我不認為題中的方式有問題----至少不應該上升到一個高度來說。


為自身(媽媽沒看住)的過錯,或者意外帶來的傷害,找個替罪羊。
個人覺得,下意識的這樣做無所謂好壞。如果是刻意藉此行為諂媚孩子就不太好。


這種心理類似於

網民常說的「都怪這屆人民不行」。


這個事情在我家那邊也是很普遍。

一旦有小孩子撞到桌子,或者是不小心摔倒了,家長們,大人們,立馬會拍著桌子,跺著地面:「都怪他,他把你弄痛了。」

在我的理解中,這本是一件小事,大人們這麼做,主要為了轉移小朋友的注意力,讓他趕緊忘記痛。

只是,後來,我覺得在小孩子足夠大時,能夠自己判斷時,我再看到小孩子摔倒時,我會問問她,這是誰的錯啊?是不是你自己的緣故啊?那下次要當心。

我覺得等到他能夠理解的時候,及時的和他講道理,培養他成為一個講理的小孩!


。。。事情真是你們說的那樣?我媽怎麼說,小孩子最怕受驚嚇了,打桌子什麼的都是轉移注意力。和醫生給你扎針的時候說話轉移注意力差不多吧。有時候覺得大家對所有的事情都有點上綱上線。。。


幾乎把排名高的答案全部一個一個點反對過來~
我媽媽就是屬於會責怪桌子的人
我記得我成年後一不小心被東西絆了摔倒,媽媽仍然會怪那個東西
那些說會讓孩子學會轉移責任的人簡直把孩子當傻子了,基本有點意識的孩子都能感知桌子是靜的,自己是動的
作為一個雖不聰明,但智商正常,有常人的幽默感的孩子比如我,我當然明白我娘是逗我開心的啦~!還傻到真認為我痛都怪桌子?
而且孩子撞到了桌子痛了,又不是故意的,他已經得到了教訓,並不會因為爸媽責怪桌子就下次故意撞上

BTW,我現在是明白了為什麼有那麼多victim blame的情況了呵呵


我小侄子摔到桌子上,一下子就哭了,其實沒受傷,估計就被嚇到了。
家裡人都安慰他,結果哭的更厲害了。
我過去告訴他,你撞到桌子,桌子也痛,可它沒哭,也沒人去安慰它。你要不要去安慰下被撞痛的桌子。後面他就很聽話的去安慰桌子了………超可愛啊~~


他不哭了我就開始問他,你知道為什麼你撞到桌子你們都會痛嗎?然後就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給他講了一堂生動的物理課[doge]


這事不那麼簡單,小孩子撞桌角說明監護不周,所以父母首先該責怪自己,哄孩子「是我沒有照顧好你,告訴你該小心避開桌椅」,家長這樣其實是轉移自己的責任,啟用了心理防衛機制。

心理防衛機制或簡稱心理防衛(也稱自我防衛機制防衛機制防衛機轉)(Self-defense Mechanism/Defense Mechanism),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是指自我對本我的壓抑,這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禦功能,是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有意無意間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

  • 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真正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進行的。
  • 防禦機制似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禦機制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具體而言,採用了抵消(英文術語Undoing):這是指以象徵性的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補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種心理防衛術。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惡感、內疚感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 例如

一個小孩因為犯了過錯,刻意在父母面前表現乖巧的樣子。
有時,抵消作用不是用來彌補已經發生了的事實,而是用來抵消自己內心的罪惡感,或自己以為邪惡的念頭。

  • 例如:

媽媽照顧小孩,不小心讓小孩碰到了門、撞到了桌角而哭起來,做媽媽的常常會用射門、打桌子的方式來哄小孩子。其實並不是作大人的相信門或桌子真會撞人,或者是射門或打桌子就幫小孩子出了氣,只不過是因為內心不安,覺得自己對孩子照顧不周,故總得做出一些事情來象徵「我也盡了力」,以抵消其內疚。


非常不利。
從心理學上來說,按皮亞傑的研究,孩子大概在四五歲時,其思維有一種叫「泛靈論」的特點,即認為桌子、椅子等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均是活物,皆有生命。若自己被桌子撞了,他會認為是桌子撞了他,就好像被其他小朋友撞了一樣,他會生氣,甚至敲打桌子,這就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互相打架一樣。
這時候,要不讓孩子哭,家長去責罵桌子,幫著孩子敲打桌子,確實能讓孩子止住哭聲,就好像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你出面教訓別的孩子一樣。
這種做法能讓孩子較快安靜下來,但絕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因為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孩子,會傾向於暴力解決問題,一有困難會傾向於求助父母,換位思考意識也比較差。
如果孩子被桌子撞了,家長應該更理性地加以引導,舉個例子,當孩子被桌子碰到了,若無大礙,可以問問孩子,桌子有動嗎?桌子沒動的話是誰撞誰呢?這時候孩子會明白是自己不小心撞了桌子。然後在根據「泛靈論」繼續引導,你和桌子撞了疼嗎?孩子自然會說疼,那你就追問,寶寶疼,那桌子是不是也會疼呢?不小心把桌子撞疼了,我們跟它說聲對不起吧。引導孩子明白是自己不小心碰到桌子的,先反思自己,然後換位思考,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如果能這樣教育孩子,孩子長大之後會成為有教養,有禮貌,懂得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理性處理問題的人。


打罵桌子和你叫他自己爬起來和你根本甩都不甩小孩子根本沒區別。
BTW,小孩摔倒讓他自己爬起來太容易了,小孩高考差一分讓你出個五萬十萬的你干不幹?


我小時候本家一對夫妻生了七個兒子,在當時顯赫一時,夫妻也是極端寵溺孩子,一次孩子摔倒,他的父親邊罵邊打地上的石頭,被傳為笑談,那時別人家的孩子摔倒了都是自己爬起來,父母罵也是罵孩子走路不長眼。

後來他們家七個兒子有三個進過監獄,有人說二者沒有直接關係,孩子,人的教育哪有那樣簡單粗暴,全是直接關係,若如此我們也不說百年樹人了,此事雖小卻可見微知著了解他們父母的教育理念。石頭就在那裡,孩子被石頭絆倒了應該告訴他,以後走路看著點要避開障礙物啊,這樣孩子就知道不是石頭錯了,是他自己不小心啊。那要是個懸崖孩子掉下去了,你連教他的機會都沒了,你那時再打懸崖反正懸崖是不會痛的……

這其實涉及心理學和教育學上的歸因問題,人犯錯或者失敗了,本能反應會歸因於外部,比如一次考試後一個學生考到了倒數,她竟然氣急敗壞地給我說因為除了她之外的人都作弊了,這其實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防止過度自責心理崩潰,但如果從小形成這種意識對人的成長卻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歸因於自己,雖然痛苦,但可以從錯誤中總結經驗不斷進步,歸因於外界,雖然心理舒適了,這跟我沒關係,我不需要改變什麼,長久下來相當可怕,我見過太多學生不好好學習不分析自己的原因,卻怪父母怪老師怪社會。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更多,自己無能跟自己一點關係沒有,都是老師父母政府社會的錯,我們叫他們loser。


因為大人生育太晚,模糊了兒時的記憶。

我清楚記得小時候被縫紉機腳絆倒,我爸也這樣哄娃,我獃滯地看著他,完全不明白大人的邏輯。(不過小孩子一思考問題就會忘記哭)

至於泛靈論,我大約6、7歲弄到本鬼故事書,先從人類文明中學到人有靈,才推出物有靈,^o^那時我偶爾關門重了(如果沒別人在場)還會說對不起。


我基友她娘
小時候她撞凳子上了她娘直接一句:凳子多疼啊快說對不起!
於是她邊哭邊說
「嗚嗚嗚 凳子對不起。。。」


她說她娘從小把她當跟寵耍著玩。。。


有段時間我發現女兒磕著碰著,她奶奶會一邊拍打桌子椅子一邊說「都是桌子壞,碰著囡囡了」,我也很擔心,是不是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不反思自己錯誤的習慣,但是孩子爺爺奶奶的年紀,你很難跟他們解釋清楚,如果當面說還會引起他們反感,左右孩子還懵懂,我也暫時沒說,現在看了上面一些回答,感覺更擔心了

回想以前,有時候不小心絆著撞著了,如果心情剛好不好,會很想往絆著我的東西泄憤,比如一拳打過去,一腳踢飛什麼的,也許潛意識裡就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錯,也很羞憤出了丑,傷了自尊,下意識的想去遮掩

如果是在我照顧的情況下孩子磕著碰著,我會先抱著她檢查是否傷了哪裡,然後安慰她不要哭了,等她平靜下來,告訴她自己不當心摔著了,下次要小心

但把心放大一些想,感覺又像是我們這些做大人的想的太複雜了,假設孩子在學走的過程中撞到哪裡,下次她會下意識避開那裡(因為吃過虧,有記性了),如果說家長去打桌子,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是桌子的錯,那照道理來說下次路過那裡他是不會長記性的,還是會犯同樣的錯,因此我把這種行為當作是對不知所措的孩子的安慰,讓他第一時間轉移了注意力,忘記疼痛、害怕、羞憤的情緒,甚至被逗笑了,但他自己其實不會真的認為是桌子椅子的錯,過後再心平氣和的告訴他下次應該小心一些;如果直接教訓他,這都是你自己的錯,我想在孩子當時的情緒下,難免會激發逆反心理,更加彆扭和傷心吧

打算下次跟孩子爺爺奶奶說說,也不要求他們改了這習慣(這相當難……),只讓他們在孩子不哭了以後告訴他自己下次要小心就不會再撞到了


拉不出屎怪地球引力小,loser日用型人格補償。


我兒子平時吧摔一下也不哭的,除非真的挺疼的時候就會哭,他哭了我就抱住他說,寶寶對不起,媽媽沒有看好你,是媽媽的錯,媽媽注意力又不集中了,不哭了哦。媽媽愛你,媽媽愛你。請問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呢?


推薦閱讀:

生養雙胞胎是種怎樣的體驗?
中遠途自駕帶著孩子的話,需要注意些什麼?
整天給小孩子戴口罩,會不會因為缺氧影響大腦發育?
暴力治療自閉兒童,是否正確?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哪些容易忽略的醫學常識或習慣,會造成(幾乎)不可逆轉的傷害?

TAG:教育 | 育兒 | 心理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