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案例中,利用微表情破案的作用有多大?

最近在看美劇《lie to me》,裡面用心理學和微表情戳穿謊言,破案神乎其技,想問一下,在真實案例中,這種手段所佔的作用有多大呢


2016.10更新:
這個答案寫了很久還是經常會有人給我私信和評論,儘管我把結論寫的非常靠前了,還是有人看不懂。因此這裡先替一些閱讀理解不太好的讀者做一些新的解釋,如果你覺得你能理解正常人的語言和思路,請直接跳到下文的正文。

微表情不是偽科學,不是偽科學,不是偽科學!!所以不要再跟我說用了基線就可以研究xxx答主不知道基線就blahblah。正文我也寫了『多研究嫌疑犯的特點,去判斷他獨有的微表情和行為』才可以研究微表情,這就是基線的原理啊好嗎?!只是因為上課我們講的都是英文,我不知道中文對『基線』具體是怎麼翻譯,又怕寫英文裝逼,所以把這個解釋出來,有人閱讀理解不好就算了,開噴就沒必要了吧。而且我說了,我們教授就是專門研究這個的,之前學校沒有開這門課就是因為教授在跟FBI合作沒能回到學校,如果我覺得是偽科學,我跨學院上教授的課幹嘛?跳大神嗎?

然而這個問題是,在『實際案例』中。我就想問問,測謊儀都不能作為證據在法庭出證,微表情你覺得能在法庭上作為證據呈現?保證被對方律師噴成豬頭然後敗訴。雖然微表情確實可以學習、研究,然而你想想,一個有破案壓力的警察/FBI,每個月多少案件,多少要遞交的證據,如果讓他們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去研究一個既不能作為證據,又不是100%可靠的學科,現實嗎?實際案例永遠都是靠證據,人證物證招供都可以,測謊儀微表情絕對不行。(真不知道這句話要加到多粗才能讓噴子們懂啊)

所以一般警察是根本不會用到微表情的,實在想要測謊也都是測謊儀,FBI因為有時跟更為敏感的證人或者嫌犯打交道,才會參考到微表情,但是FBI本身是不會去研究的,他們會找專業人士(也就是我下文提到的教授)來協助他們,而且通常只是用在一些關鍵證人或者嫌犯親屬的身上,再通過他們撒謊的方面來進行進一步推理和偵破。


實際案例中,比微表情重要得多的,是審訊技巧。

-----------以下原答案-------------------

雖然我是做美食的,不過大學期間曾經整一個學期跟著一位很有名的教授專門做這個問題的研究,一學期中參與和分析過的案例至少1000+,所以可以從我親身研究的上千案例的實驗結果先告訴你結論:

實際案例中,利用微表情破案的幾乎沒有,即使有,微表情也永遠都不能成為任何破案的證據。微表情不是偽科學,但它是被神話了的科學。

解釋原因之前,先解釋一下我當時的研究背景。當時在上一門關於人際關係學的選修課,教授是我整個大學最信任和喜歡的教授,學期結束時,他給我們看了Lie To Me的一個片段,就是利用微表情破案的一個過程,然後告訴我們他最好的朋友下學期要回來教課,課程名稱就是Deception騙術, 教授在業界內也很有名,之前幾個學期沒開這門課就是因為他一直在跟FBI合作,是專門負責審問技巧方面的顧問。

像我這種之前就追過Lie To Me的人怎麼會錯過這種機會,於是借用一點小關係把我這個商科學生也給放到那門課里,遇到了見過的最古怪的教授,讀完大學四年最認真的一門課,參與和研究了一個實驗的海量錄像。

先說一下實驗背景。學校有一個志願活動,測試學生的知識範圍,參加者A會與另一位參加者B組成一個小團隊,由老師念10個問題,答對一題每人能得10美金,答錯無獎金。題目非常難,老師念到第6題時會出門接一個電話,然後返回繼續念剩下的4題。發完獎金之後會對參加者單獨進行一個簡短的採訪。

對的,你們猜對了,這個跟測試知識面根本沒關係,就是一個測謊活動,參加者B是學校雇來的托兒(我上課那學期也做了幾次托兒),老師的電話也是故意的,電話期間B會故意攛掇A一起偷看桌上留著的答案以便贏得更多的獎金。事後的採訪會問很多問題,從參賽感受,專業相關,年齡,修的課程,大學就讀體驗等各方面提問,然後會假裝無意問到老師離開期間有沒有偷看答案(這才是重點),而每個參賽者A採訪之後仍然覺得這是測試大學生知識面的問答而已。由於托兒B們都很有經驗,加上獎金誘惑,參加者A們裡面作弊人數接近40%,所以最後的採訪錄像就變成判斷說謊與否的很好的實驗素材。

然後開課第一天,老師基本沒講課,直接開始放錄像(就是上面那個實驗的採訪錄像,由於在不同的大學進行過許多年了,所以那時的採訪錄像已經有好幾千個,我們每節課分析10-20個),並且讓我們在表格寫下認為哪個人說了真話,哪個人說了假話。然後我們就開始看錄像,所有的參與者A在接受採訪時都否認自己作弊了。作為一個看了好幾季Lie To Me並且讀了好多微表情文獻的人,我當時非常洋洋得意,看,第一個妹子一直搓手,撒謊!第二個小伙兒各種扣頭髮挑眉,撒謊!第三個重複了問題,撒謊!就這樣下來,10個案例里我當時認為說真話的只有2個人。班裡其他同學的判斷跟我基本都差不多,理由也都差不多。

結果證明呢?

10個人都完全沒有作弊,也就是說,大家都說的是實話。呵呵。全班沒有一個人能都猜對。

那10個採訪絕對不是任何特例,從後來的幾百個視頻里測驗,僅從問題「你是否作弊了?」和回答「沒有」來判斷,不管那人微表情多麼豐富,都基本只有50%的正確率,這跟亂猜的概率基本是完全一致的。

也許你說大學生太爛了,要讓警探、FBI這些人來做這個實驗才行。教授還真的在很多培訓上讓不同的人做過這個測驗,包括政府官員,FBI,推銷員,警探,教師等多種職業的人,他們大概一共要看50個視頻。結果呢?平均值比我們略高一些,但是也僅有60%而已,FBI猜對的概率甚至還低於平均值(具體數值記不清了),所有職業中教師回答正確的概率最高,接近70%,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教師接受過微表情訓練,他們判斷僅僅是從教學經驗來看的,正確率最高的一位是高中教師,問她怎麼猜的,她說,我從他們走進採訪室時候看臉就大概知道TA會不會作弊了(這個看臉的世界!!!!)。

然後教授講到,微表情對於判斷陌生人的謊言,基本是完全不可靠的,如果它可靠,也不是因為微表情本身可靠,而是因為撒謊的人撒謊技術太爛了。但是通常罪犯撒謊技術是是不會那麼爛的。

那你可能會問了,既然這麼不可靠,教授去給FBI和警察們做什麼顧問啊?

上面也說了,對於判斷陌生人的謊言不可靠,但是如果是非常熟悉的人,又是另一回事。例如媽媽總能判斷出孩子有沒有撒謊,老師總能知道學生有沒有撒謊,朋友對你撒謊時你也會有感覺——這是因為他們太熟悉彼此了,尤其是對方固定的那些「微表情」。有些人抓耳撓腮真的就是因為他手賤,但有人撒謊確實每次都要抓耳撓腮;有的人交叉手臂就是因為冷而已,但是有的確實一撒謊就交叉手臂;有人撒謊時會抖腿,但也有的人就是有事沒事都要抖腿。所以拋開特定對象靠微表情下結論都是耍流氓。對於警察和FBI來說,這種具有特例的事情是絕不能作為唯一依據的,所以他們審問嫌疑犯之前會進行大量的視頻研究和背景調查,雖然有固定微表情或者動作的人並不多,但是擁有大量的對嫌疑犯的了解,如果他在一些已知事實上撒謊,那他很可能也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撒謊了,再以此作為挖掘事實和證據的動力。

包括測謊儀在內,微表情、測謊結果在法庭上是沒有任何說服力也不能作為任何證據的,它們只是警探在熟悉嫌疑犯之後自行判斷是否需要繼續深究,或者需要挖掘哪個方面的一個指引。


關於微表情實驗就這麼多了,相信這些實驗結果也已經回答了題主的疑問。我個人不是不相信微表情,但是這門課之後我就再也不看Lie To Me了。很多流傳的分析(例如某明星的訪談)都是馬後炮,根據已經發生的結果來推斷微表情的含義,個人認為這些分析完全不能說服人。真實案例中,掌握更好的刑偵推理能力以及審訊技巧才是破案的關鍵。

(題外話,有些人真是天生不會撒謊。我們那門課還有一個課內實驗,同學上台回答提問,然後聽眾根據他的回答判斷他是否說謊。印象很深,班裡有個妹子,只要是謊話,哪怕是那種「我cousin的職業」這種只要不認識根本不知道撒謊沒有的簡單問題,妹子撒謊時候都會笑得前仰後合。後來她告訴我們,她從小一撒謊就笑得厲害,根本沒法撒謊。這種人你判斷她謊言太容易了,但是跟教授說的一樣,這只是因為他們實在是撒謊技術太爛而已。)

如果有人感興趣我教授下半學期講的通過審訊技巧來判斷別人是否說謊的一些內容,我之後再繼續更。題目相關的就更到這兒,希望題主認識到微表情的極大局限性,美劇里都是騙人的。

---補充---
@楊昱 說「經過培訓,識別謊言率超過90%」,測謊儀都達不到的數據,我持保留態度。首先這個數字出處我並沒有看到,其次我更懷疑的是它的產生條件。如果是經過培訓,對同樣的人,識別率肯定會高,但是那又是我提到的微表情使用方法(多研究嫌疑犯的特點,去判斷他獨有的微表情和行為),而不是微表情對一個新的群體的應用。

而且在經過微表情培訓之後,如果是拿同樣的測試,班裡正確率仍然是50%左右。課程的後半部分給我們看的則是另一組採訪視頻,在幾千份樣本中,有些提問人是按照我們教授提出的提問法來進行詳細的採訪(而不是隨便幾個問題就結束了),尤其當參與者A說沒有作弊之後,會利用提問技巧來進行追問,在這一組試驗當中,僅僅是我們班沒有經過培訓的大學生,整體也能達到85%以上的正確率,而我個人對於參與者是否說謊的判斷則是全部答對。對於FBI那些刑偵團體,微表情的培訓對於他們識別謊言的作用非常之小,但是在掌握了審訊提問技巧之後,破案率則大有提高(這是當地警方人員來我們課上做Guest Speaking時候親口講的)。

我曾經就是微表情的忠實擁護者,但是親身參與的試驗讓我認識到了它的局限性,也讓我了解了應該如何正確運用微表情,而且我更意識到再多對於微表情的研究也不如一個科學的提問方式高效,在真實案例中,所有人都更相信證據和證詞,而不是微表情。

微表情真實存在,也確實有正確的運用方法,但是不要認為它神乎其技。關於問題就解釋到這裡,任何沒有仔細讀回答的都不會再回復。


呃……愛好微表情很久很久了,題主你說的情況確實有,市面上關於微表情靠譜的書不多,像保羅艾克曼這樣的祖師是搞研究出身,《身體語言密碼》的作者是金牌推銷員,而《FBI教你破解身體語言》的作者喬納瓦羅是FBI反間諜的專家,說道國內的微表情第一人姜振宇,他自己也說過經常與警方合作。
不過你既然剛看LTM,照理得給您說道說道,現實中微表情分析和電視里完全兩回事,不是看一眼就啥都能看穿,跟上帝似的。
首先,不先設基線的都是耍流氓!
其次,觀察不難,難得是觀察後的邏輯推理分析。
而且您要知道,靠譜微表情分析者,一定是手拿筆記在不停記錄的那種,因為只靠看會遺忘大量信息。
最最靠譜的微表情分析,是從視頻進行分析,那玩意太累人,要不停的暫停,回看,記錄,費時費力,你們要是點贊多,那我就換電腦上來,貼一小段給您看看。

-----------------------------------------------------分割線-----------------------------------------------------------------------------

細緻的視頻分析需要點時間,還請稍等。先貼個我很多年前看過了一個節目吧,當時影響比較深。
視頻封面可凡傾聽之古巨基專訪視頻

最初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是看的直播,當時並沒有刻意去分析,直到17分30秒的時候,曹可凡問到古巨基有關於婚姻的問題,古出現了明顯的抖腿,這才引起了我的興趣,開始有意識的觀察,不過未作筆記,這情況基本屬於黑技能未全開的狀態,也就是平時普通聊天時所能達到的分析程度吧。
起初發現抖腿,其實並不能確定什麼,因為從一開始我也沒有建立過任何的基線,它只是一個觸發點,讓我開始有所留意而已。緊接著,當說到所希望的婚禮時,古談到了南極,北極,然後兩個人居然一路扯到了企鵝,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說明古並不想坦誠的對待這個問題,期間更兩次出現了舔嘴唇這個明顯的安慰動作,所以很明顯其中有蹊蹺。
還記得第二天我和同事聊天時我說,我懷疑古巨基同學對婚姻有所隱瞞,他至少處於即將結婚的狀態。
然後當年年底就爆出了他隱婚8年。

這可以算是黑技能未全開時,我所能達到的程度吧。若想要看更專業細緻的分析,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而且也只能分析一小段,因為一小段視頻也需要反覆的看,做筆記,分析好久。你們若是感興趣的可能需要些耐心,這期間請繼續點贊吧。^_^

-----------------------------------------------------------------分割線-----------------------------------------------------------------

好吧,上大彩蛋。還是先上視頻
視頻封面可凡傾聽之文章 馬伊琍夫婦專訪(上)視頻視頻封面可凡傾聽之文章 馬伊琍夫婦專訪(下)視頻先貼一小段筆記吧,我估計你們也不愛看,因為也只有我自己看得懂 ,給大家一點印象,然後還是上民科

馬伊俐
眼動右——我覺得我保持了80%(率真的性格)——低頭,社交性的微笑,伴隨回視
還是原來那個,常常還是容易得罪人——低頭,社交性的微笑,伴隨回視
20%是因為——眼動左上至右上
女兒的出生——低頭,視線向下——我覺得我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些問題——頻繁眨眼然後回視,頭部有右傾——擺正——右傾
不如以前生氣——視線轉向文章,低頭,閉眼
視線左上(可能是情景再現)——他前幾天在家裡看著我以前的照片說,我以前怎麼一看就是愛生氣的那種,特別挑剔,特別刁鑽的那種——眯眼,搖頭,聳肩,縮頭
視線右上——對我現在已經(被打斷)

對客觀了——點頭
(文章插話認識我之後)轉向文章,閉眼,點頭,微笑——嗯,對認識你之後。
視線右上——因為我們兩個脾氣性格當中都有一些,比較直,都挺容易得罪人——注視
所以我們倆在一起——注視取消,停頓
要互相提醒——閉眼
比如說,經常——閉眼
我今天出去他會提醒我說,你別老闆著一張臉啊——眯眼——你別那個,說話。。。噢,好——閉眼,點頭
他出去的時候我會說——抬頭

退一步海闊天空,(文章吐舌頭)你要允許別人有犯錯的機會——閉眼
就是(眼動右?),經常得互相提醒

對於沒有基礎的同學,這一段理解起來可能有難度,我盡量說明白點。
首先你得分清閉眼和眨眼,這個很簡單,看視頻就知道了,閉眼是一種視覺阻斷,很多時候是因為出現了負面刺激比如:

這是出現在第一段視頻中1分25秒的一個閉眼,當時馬伊俐敘述時轉頭看向文章,尋求贊同,我估計當時文章可能沒有給予回應(沒拍到不好確定),所以出現了一個閉眼。
下面一個閉眼更有趣

馬伊俐說再說自己的性格改變,此時文章插嘴——在認識我以後。馬伊俐在表示贊同的同時,有出現了一個閉眼,我想在她心中對這個答案是給予否定的吧。

再來連看兩張圖

這裡是在說,生活中夫妻兩人互相提醒彼此不要得罪人,第一張是在文章教育他,第二張是在說自己教育文章,有很明顯的情景帶入,看得出區別嗎?第一張低頭含胸,第二張昂首挺胸。這兩段應該都是真的。

這裡好像是說兩人拍《小爸爸》自己做製作人的事情,這裡的閉眼可不是表示說謊哦,我的解讀是——對自己說的這一段表示了更強烈的厭惡,也就是說,馬伊俐很不喜歡做製片人。
你看同樣的表情會有不同解讀,所以邏輯分析,比觀察更重要,也更難。

這是文章在誇馬伊俐做製作人給自己解決許多困難的時候,馬伊俐的表情。標準的輕蔑啊
關於做製作人,兩人還有很多微表情,基本都顯示了馬伊俐做製作人,做得很不開心。
比如:

文章在說到母女都來的時候的閉眼,嗯這段經歷真的很不愉快呢。

啥你們說我,好像沒上重點?好吧我知道你們想看啥.....

第二段視頻,當馬伊俐說到查崗的時候,文章的表情是這樣的

看到抿嘴了嗎?表示這個話題有壓力哦
不過文章面部小動作比較多,其實屬於比較難判斷的一個人來的,所以不能太快下結論
繼續

這個笑容是假的,而且他在觀察周圍的反應

這個笑的真假從表情上不好分辨,可是你看到他彎腰低頭了么?一個向上的情緒,卻出現了向下的肢體動作,太值得懷疑了。
當他抬起頭來是這個樣子的,視頻里可以明顯的看到,眼球從右向左的運動,他不止在裝笑,而且在思考

還有很多更有趣的表情,出現在第二段視頻尾聲,說到《小爸爸》殺青時,被媒體拍到KTV鬼混,期間大量的安慰動作和各種表情,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分析。我就不貼了,太累。

再說幾個有趣的吧:
夫妻倆說到上門的時候,曹可凡問,岳父有說過什麼嗎?馬伊俐小聲說,沒有
文章也說,沒有
馬伊俐再次附和,沒有
然後出現了這個表情,唉……粗心的男人啊

在整個訪談中文章同學多次出現了怒視(就是皺眉啦,這個表情正確說叫關注)

據說經常出現這種表情的人,比較強勢,做領導的概率會比較大,不過死於冠心病的概率也更高。

另外,文章同學被插話,被否定和無聊的時候會出現視線的漂移,比如

嗯,我估計他其實是一個比較自我的人,可同時也比較能裝。

好累,下了,大家快來贊吧。

更新在後面的話——給所有反對者:

現在這個領域被質疑的最主要的問題在3:

1,這一行半吊子居多,包括很多所謂的專家(我非專家,也算一個半吊子吧),其中有好些人甚至還有著作問世。主要是因為這是個新的領域,是進化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實大家現在都算是在起步階段。比如經常會有這種專家,直接就教人什麼姿勢代表什麼含義,你也不能說他錯,但是及其不嚴謹,要牢記一點,不預設基線的判斷都是耍流氓。

2,真正靠譜的分析,極耗心力,在同一時間要觀察,記錄,分析,還要防止遺忘(不記筆記的話,基本就是一邊觀察一邊遺忘的節奏)。這是現場操作的難點之一,你遺漏的訊息,絕對比能記下的多得多。所以,最靠譜的方法是分析錄像(現場的好處是可以依據觀察設計問題(刺激))。

3,前面的一切都是可以靠輕度訓練和學習掌握的,而最難的其實是在觀察後分析,它考驗你思維的廣度,邏輯的嚴密,出現一個反應,會有多少種原因引起的?這需要考慮周全,各種反應互相映證,才能得出靠譜的答案。分析時最怕的就是有主觀成見,具體可以參考《人有亡斧者》這個典故。

致所有求預測的同學:

我絕對不可能扒沒有曝光的名人八卦,因為:

如果是私事,那不道德,
如果是國事,容易惹禍。
如果你找到不會惹禍的公事,歡迎@我,我可以試試。
但,這其中還有些問題我想你可能沒考慮到,這世界謊言之多,遠超你的想像,而且大部分都不會曝光。
如果沒有實證,我扒了,您也未必信服。
我記得當年還是可凡傾聽,有個女明星,在說自己的丈夫,我碰巧從電視前走過,看見她嘴角異樣的抽搐,那是真正的微表情,只有一秒不到的不完整形態,雖然我沒有事先建立基線,但我知道,除非她異於常人,或者面部有傷,否則的話很可能夫妻不睦,只是那又如何?這樣的夫妻何止千萬?不都過下來了么?
能到哪裡去找實證?


-

其實微表情分析在本質上和擺攤算卦是一樣的,都是運用「冷讀術」搏概率。區別就是,微表情研究法會告訴你為什麼這麼猜,而算命的不會告訴你:他知道你姓賀是因為你的傘上寫著碩大的一個「賀」字(年齡小的朋友不要問我為什麼傘上要寫姓……);而他知道你是從東南方來的是因為現在刮著北風下著雨而你的衣襟濕的主要是右前方這一片。

就像一樓的答案,描述自己的分析時用到了「黑技能全開」這樣一個表述。其實,什麼叫「黑技能全開」?就是分析了十次,有一到兩次全中,那麼,那一兩次就叫「黑技能全開」。

這和算命先生一樣,是要在家裡供一尊「概率之神」的。

微表情專家觀察點太少了,不如高水平的算命先生。其實高水平的算命先生,吃飯的本事和福爾摩斯是一樣的:

請看這表,表上面、表下面傷痕纍纍,這是常把表跟硬錢幣、鑰匙之類的硬東西一塊放口袋裡的緣故。這表可值50多金鎊。你哥哥生活是不檢點吧,這麼說他一點也不過分!根據我的經驗,倫敦當鋪的慣例是每當收進一隻表,就必須用針類把當票的號碼刻在表的裡面。我剛才用 放大鏡細看裡面,發現至少有 4 個這類號碼。這說明你哥哥常缺錢用,有時又情況好轉贖出了表。華生,你湊近來看看,細細看一遍這鑰匙孔的里蓋。 圍繞鑰匙孔有了上千個傷痕,這肯定是因與鑰匙摩擦出的。大腦清醒的人插鑰匙,一插就利索地進入!唯一的解釋便是:你哥哥是個酗酒如命者!

區別就是,只有福爾摩斯會好心地給你解釋他的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

個人以為,分析「人」不如分析「物」。測謊儀都要面臨概率沒有保證的困境,更不用說準確度更低(而且資源投入更大)的微表情分析法了。微表情分析的最大問題,就是它無法識別我們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優秀「演員」。還是物證相對更靠得住。

看看李昌鈺博士的書,你就會知道,物證撒謊的本領比人類要差很多。


手機碼字,純文字的入門介紹。
我曾經因工作到美國接受過短期的相關培訓,再結合日常工作的經驗,嘗試粗淺地回答一下。
樓主提到的微表情如果只是指臉部表情的話,現在業界的運用實在很少,難點不是難發現,難掌控,難在於就被你發現了又能怎麼樣?當時我們培訓課上都是世界各地的同行,對於那些入門的測試,例如真笑假笑,開心不開心等表情的識別度還是挺高的,全班二十多人,幾輪測試下來命中率百分百的能有一兩個,百分之八十的能有一大半。我記得看過一篇文章介紹這種察言觀色的能力其實是天生的。所以電視里的誇張成分很大。
但是在美國是有過實實在在的成功案例的。有一個女人失蹤了,幾乎沒有任何線索,死者丈夫在鏡頭前哭得死去活來的。估計你也猜到兇手了,就是這個男人。既然沒有任何線索,警察是怎麼發現的呢?當時老師很簡單地講了一句:你試試像他一樣仰著臉,看能不能哭出來?人哭的時候會眼淚鼻涕一起流,仰頭根本就是要窒息了啊。所以才會有什麼四十五度望天,不讓眼淚流下來的說法。一個老婆失蹤了還假哭的男人能逃得了關係么。後來在他車尾箱找到了屍體。怎麼也不可能一開始去搜人家家人的車尾箱吧!插句題外話,小孩哭得厲害時可以托起他的下巴讓他仰頭。
如果我們把範圍擴大一點,到身體語言的話,運用就會實在很多。例如雙臂胸前交叉表示防禦,手指相接觸雙手成一定角度放在胸前表權利,因為這是權杖的形象。
在這裡我必須小驕傲一下,當時有個同學上台做眼球轉向測試,就是分析對象眼球的轉向判斷對象是進行回憶還是創造性思維。最重要的是要弄清對象是天生的左撇子還是右撇子,注意是天生的!那個同學當時說自己的右撇子,但表現和老師所講完全相反,正當老師尷尬之際我結合了前面一段時間和同學的相處判定他是左撇子,並舉出具體事例。後來我的說法得到大家的認同,那個同學也承認他左手更有力。
再次回到運用的問題上。我的工作經驗和當時上課的內容基本一致,就是更實用的是語言!當然必須是要結合文化背景的,例如我在問問題的時候,如果對方回答前加了像呃、嗯這些語氣詞,那很可能他就是有一些特別的答案了。例如你今天吃早餐沒?呃,沒有。很怪對吧?再補充說但是我吃了餅乾,就正常很多。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後做預測很准,但真功夫在於你知道對方隱瞞了事情,怎麼拆穿呢?
最後要說的是,課程結束時老師語重深長地說:所有的手段都不能向自己的家人實用!

————分割————
據說上知乎日報了,我興奮得趕緊來補兩句有關無關的。
一.從當前作用上講,微表情還存在應用上的缺陷。這個學科是多個基礎學科交叉的產物,最終目的是發掘目標對象的真實想法,司法就是其中的一大可能適用領域。
那我們來討論一個假設案例吧。假設99%的人意識到自己說錯話,包括說了假話或說了不該說的真話,會摸嘴唇。昨晚發生了一起兇殺案,你是嫌疑人之一,「我昨晚自己一個在公司旁邊的酒吧內坐了一整晚。」說完你摸了一下嘴巴,偵查員馬上意識到你不老實,於是到該酒吧調查,發現其實你只是7點到7點半間坐了一個小時,信用卡顯示然後就買單了,服務員記得當時你身邊有一個紅衣女子,之所以有印象是因為知道這個女的長期在他們酒吧招客。然後7點45分你的信用卡在某酒店開房,攝像頭顯示你們一同進入後一直到早上才離去。這時你的嫌疑基本已經排除了,但是如果你以為是你的一個動作導致了偵查員忙活半天,那你就錯了。沒有你這個摸嘴唇的動作,對於每個嫌疑人,他們都是要詳細查證的,所以偵查工作基本和你有沒做什麼動作基本不相關。
所以結論是,你如何能證明一個人不摸嘴唇就是沒說錯話?或者怎麼證明你的目標對象剛好是說錯話就摸嘴唇中的一個?即使你給他建立了完整的行為資料庫,你又怎麼證明他前面三次說錯話摸嘴唇了,第四次摸就一定是又說錯話了?不如我們還是乖乖地按照領導既定的偵查思路來辦吧。既然司法調查中不實用,那樓主的問題就解答了。

二.從認可程度上來講,太多不確定的因素阻礙它的應用。據我所知,在美國連測謊結論都不被法庭承認的,一個小小的微表情,還是靠人工辨別出來的,用處基本為零啊。如果真的要用,估計以後嫌疑人第一時間不是要見律師,而是要戴面具了吧。
但是歷史上也不是沒有類似的逆襲,大家最熟悉的指紋,最開始也不被法庭所採納,因為沒辦法證明世界上所有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到現在也只是一個全部人都認可的基本事實而已,沒有一個完整資料庫的支持,從邏輯上講我們還是不能說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只能說我們都接受了這個事實。我是從邏輯上講啊,科學知識淺薄,所以各位手下留情。
如果真有一天全世界都接受了一些小動作是某些心理的外在表現,那再算吧。

三.當前比較實用的是在數據統計基礎上運用語言+動作的套路。這裡再扯一下樓主參加課程的一個老師的背景:在美國是有一些專門的調查公司的,他們主要針對的是一些商業客戶的內部員工,例如像沃爾瑪這些大賣場,六個月或十二個月才清點一次庫存,發現員工偷貨的可能性較大,而數額又不足以刑事立案,警察也不是那麼認真對待這些案件,所以這些調查公司就會受聘找出偷東西的人,把他開除掉就算了,該老師就是調查公司派來給我們做培訓的。可見他們生意不好做,連培訓的單都要接。
再講一下他們的工作方法。通常一個僱主手下會有幾十名員工啊,嫌疑人也十個八個的吧。要把這個目標糾出來肯定就要先縮小範圍吧,於是他們就會根據多年來這個行業所積累的數據統計,例如哪個年齡段,學歷水平,婚姻狀況等等等等的人嫌疑最大,先把他們找出來。這就是統計分析。
第二步就是談話了,根據他們回答的內容和方式,例如你有沒有偷東西?沒有,沒有,沒有,絕對沒有。這種激烈否定的人嫌疑很大,先記下。沒有啊。這種簡潔回答嫌疑好像又會小一點。(我想起一個段子,你問女朋友有沒有生氣,她說沒有,是生氣了,說沒有啊,才是不生氣。)當然還有很多別的語言特徵,例如回答是:什麼時候?很明顯他是想看看你發現不見的東西是不是他偷的東西,對吧。大家自己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各種回答都是有代表性的,當然要帶入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
第三步就是在談話到差不多的時候要留意嫌疑人的變化了,例如他突然倒吸了一口氣,很可能準備招了(別問我為什麼,也別問在中國適用不,我真不知道)。或者他眼神迷離的時候要小心他跳樓啊。
以上三步他都給我們看了很多第一手的資料,簡直是屢試不爽的感覺,直到最後一課時給我們放了一個視頻,完全符合課堂上所講的甄別嫌疑人特徵的人,竟然不是嫌疑人,所以嘛,這個方法還有很大的缺陷!

四.個人感情上講,我真不太願意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實踐當中。一是因為當自己的一份報告真的能影響別人的一生時,寫入負面的東西還是儘可能講究真憑實據吧,這些虛無飄渺的手段還是看著好玩就行。另一個是高超的偵查手段有很多,現代司法追求的也是實物證據的證明,所以讀心還是算了吧!


這個問題我還是有些發言權的,可以答一發。
微表情在實際偵查中的應用非常複雜,我也只能從自身體驗出發來簡單概括,疏漏之處,歡迎指證。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微表情在實際偵查中的應用,主要取決於審訊者的應用水平,從整體層面來講,能起到的作用較為有限,實事求是的說,我們國家的絕大多數警察,知道有微表情這麼回事的都非常有限,自然談不到應用,真正有所應用的,往往也沒有進行過系統學習,而是基於日積月累的經驗來進行推測。
但是微表情應用,在警察中有一個專業群體,叫做預審員。這些人是專業的審訊者,他們通過長期經驗積累,普遍掌握較高的微表情應用技巧,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到現在重大疑難案件的突審,依然普遍依賴這些人,而審訊水平的差距,在日常審訊中就能得到體現,拿口供不是侃大山,需要極強的專業性。

審訊中的微表情應用,建立在以下幾個基礎之上
1、全面的背景資料搜集和人員信息掌握
舉一個例子,一個富商和一個拾荒者對同一個問題,比如你有多少錢?都會出現說謊話的情況,與之對應的會呈現比較類似的表情,但是基於其不同身份,觸發這種表情的心理動因往往完全不同。富商可能試圖隱藏自己的財富,而拾荒者卻是為了虛榮。
就同一個表情來說,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甚至不同地區的人,可能都代表不同的含義。對審訊者的熟悉程度,往往決定著微表情應用的結果。
2、客觀證據與邏輯鏈條的構成
每一個案件的證據都不同,每一個案件的邏輯鏈條,或者說證據鏈也不相同,審訊的作用在於通過突破嫌疑人,掌握線索補全證據鏈條中缺失的部分,這需要審訊者在做出猜測之前有著非常明確的審訊目的,準確的知道自己想得到什麼,不掌握住這一點很可能做出無意義的推測。
每一起案件中的證據和邏輯鏈條都是固有的,審訊之前,必須準確掌握
3、全面而細緻入微的觀察
微表情絕不只是看臉,微表情觀察的是反應,而人的反應是整體而非分裂的,如果只看到臉上細微的變化就做出判斷,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低,肢體的動作,語氣的變化,下意識的習慣行為等等都是必須同時捕捉的細節,掌握越多的細節,則推測越有把握。在微表情應用上,很多人容易陷入管中窺豹的陷阱,只見一點,不見其餘,自然難以取得效果。


微表情在審訊中的實際作用,就是幫助掌控審訊節奏。
在審訊中,審訊者和被審訊者始終處於一種博弈的狀態,相互試探,相互誘導。
審訊中所能得到的信息,都默認為有所隱瞞的真話,而徹頭徹尾的假話毫無價值。審訊的核心,就是揭露這些被審訊者試圖隱瞞的真相,往往越是被掩蓋的,越具有重要價值,而要揭露這個真相,需要準確的發現在那一句話的那幾個詞中,被審訊者進行了隱瞞,微表情的作用正在於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有時候需要鼓勵被審訊者繼續為掩蓋真相編造謊言,有時候又必須及時指出其中的錯漏使其陷入慌亂,對微表情的準確應用,可以極大的幫助我們牢牢把握住審訊的主動權,將審訊導向我們需要的方向。
審訊中的一個問題,往往其目的不在問題之內,比如這樣一個問題
:「你那天是 飯前去的還是飯後去的?」
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對方是否對某個時間點存在隱瞞的故意。而掌握這個故意,才是下一步審訊的基礎。

最後是一些題外話。
微表情是一門很特殊的學科,基本上不可能通過書本學習就達到應用的目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去摸索,應用的好或者不好,完全天差地別,就我個人而言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相應的,也有一些失敗的嘗試,能起多大作用,完全取決於應用者的能力和水平。
而 @張悅 的高贊答案是不符合實際的,微表情對破案的幫助,可以問問北京市公安局預審處,不要因為自己覺得沒用,就認為不起作用,另外他所舉例的實驗並不具備微表情在偵查中應用所需的三個基礎,這樣一個實驗,根本不足以否定微表情的實際應用效果,不了解背景,只有孤立的事件和無法全面親身接觸,就是完全的瞎猜,能起作用,那和中五百萬也差不多。


-剛才你說你案發時在家裡,我點頭後你的嘴角微微上揚了,那是典型的欺騙成功後的愉悅,你當時分明就是在案發現場!
-我剛才是有竊笑啊,因為你褲鏈沒拉。
-----------------------------------------------15年3月6日的分割線------------------------------------------------
補充一下,在題主提到的限制性情況下,僅用微表情判斷的準確率恐怕比50%高不了多少(也有稱之為拋硬幣定真假),但並不意味著在現實世界裡無法採用。微表情作為溝通五個渠道之一有它的價值,假如5個渠道都能應用上,Paul Ekman博士有信心準確率達到90%以上。


民警一枚,大學時看的lie to me,老師也曾放過犯罪心理和其他犯罪題材的美劇,但也僅僅是作為教學素材進行播放,曾對劇中神乎其神的偵案技巧讚嘆不已,但心裡明白,這是藝術加工後的偵查辦案。
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哪個司法機關會拿一個有關微表情的判斷或者報告作為公訴證據。相反,如果偵查過程中,客觀證據確鑿、相互印證,同時禁得起推敲、符合違法犯罪要件,形成了鐵的鏈條,即使出現嫌疑人「零口供」的情況,偵查和檢察部門也有信心採取強制措施和提起公訴。所以,通過細緻的偵查手段,紮實而全面的獲取證據,才能辦出所謂「鐵案」。
單著拿出微表情這個概念來說,也許嚴肅了。找個老預審員來聊聊訊問,他會說到訊問的內容、時間、節奏、語氣、釋放刺激的時機等等太多,甚至什麼時候給犯罪嫌疑人第一支煙也有諸多講究。當然觀察嫌疑人的語氣、表情、體態等微表情範疇的要素,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預審員最起碼得修為。預審員懂微表情理論嗎?不懂。他是在長期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和方法,又在工作中不自覺的使用了這些技巧。使用技巧的目的在於輔助訊問,而取得口供只是一個不錯的突破點,仍需要偵查工作去核實,去與其他證據取得印證。
嫌疑人心理側寫的創始人在一開始使用該理論時,也沒有把握將其理論稱為科學,而稱之為一門藝術。而現在在不少大案要案中,公安機關也會邀請犯罪心理學的專家進行心理側寫,幫助偵查破案,母校也設研設博,進行了大量的推動國內犯罪學發展的工作。微表情,如果按照心理側寫的模式發展,就像有的朋友回答的,對其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是就像測謊和心理側寫,我並不認為其能在短期內成為正式的偵查手段,或者作為公訴證據出現在司法程序里。
當然,作為偵查的輔助手段,類似於微表情的技巧和方法,早已被老練的偵查員運用於辦案過程中了,同時作為一些經驗在代代相傳。
對於微表情,不迷信不神話,定案證據不容偏差。


可以利用微表情這類的東西推理案件……然而破案還是需要找到一些證據的。

不過唯心的東西老百姓會很喜歡,畢竟聽起來就牛逼啊!


以下內容搬運自我在如何分析招遠案主犯在央視採訪中的表現?下的回答,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實際案例。


在分析方面(這個答案:如何分析招遠案主犯在央視採訪中的表現?),@楊昱叔已經做得很好了,我的這個會答將會從一個微表情在刑事偵查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具體流程等方面對他的答案做一個補充和科普,事先聲明,我不是一個刑偵的從業者,這個回答是由國內一線的微表情工作者姜振宇老師的一些演講和刑偵常識的出的,不足之處望各位指正。

和各位想像的以及電視劇中看到的不一樣,微表情分析尤其是在刑偵案件中有一個工作量非常大的流程以確保這個分析的嚴謹性。


第一部分:設問,在設問前,會先需要知道三類基本信息(當然具體的時候會更為複雜還會討論有壓無壓等情況,這了為了便於理解,就先這麼講)

PS:人在網吧,素材有限,就用視頻里的PPT做演示,大家看個意思就好 :)

案情A:當事人所處的利益集團以及利益集團對面的那家利益集團的利益關係,他能獲得什麼利,他會受到什麼樣的損失即趨利避害的總體原則

案情B:整件事情當中有物證證實的事實有哪些?這些事實對當事人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嫌疑人:這裡的基本原則就是我和楊昱和大家反覆講過的基線,他是個什麼人?他是一個內向的人還是一個外向的人,他有什麼樣的自我認知,他的面部表情在正常狀態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他整容過沒等等等等,這些當事人的基本信息就是我們所說的基線。

而後我們會如於以上的三種基本信息開始設問,這些設問會激發當事人的一些心理活動反應,並且這些反應不是皮層可以控制好的,說簡單一點,不是你主觀可控的。

第二部分就是問問題:

還記得那些色彩的寓意不?紅色案情A,黃色案情B,藍色嫌疑人,我們在具體問問題時,會把這些內容重新分開組合來問,所以每一個問題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但都並不直接指向我們懷疑他的某件具體的事情,這樣的設問需要符合一個雙向推導原則。

第三部分就是分析了,楊昱和大家所展現的就是這個部分

假設我看見一個假笑,(關於真笑假笑怎麼鑒別,我在一個女生如果強吻一個男生,男生會什麼反應?這個回答里有提,大家可以看一看),我會結合上下文,以及邏輯趨勢,對這個假笑做一個解釋,比如他僅僅是一個禮貌,這個是白的解釋,又或者這個假笑是心虛,恐懼或者尷尬,這個解釋是往黑方面的解釋,在我們的分析中,如果不能認定他是黑還是白,我們一律認為他是白的,因為我們是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的,並且如果我們每一個反應都往黑了去解釋,任何一個社會人都是要被拉出去槍斃5分鐘的。

最後,我們會把原來的問題和所的反應重新結合起來

中間的一條大虛線,就是邏輯線以及趨利避害的總體原則。

如果最後的這個分析符合這條邏輯線,我們就認為他是清白的

如果反之:

當然,我們最後拿出來的不是一個結果,我們只能拿出來一個方向,這個人對什麼事特別在意,什麼事值得懷疑等等,以給偵查方提供排查方向的幫助,(在刑事偵查中永遠遵循物證優先的原則)而在招遠這件事的分析中楊昱給我們的分析也是如此,他只講了兩件事

1,收入來源值得一查
2,他不像是極度狂熱的教徒


從目前(2014年6月3日,14點04分)的已知資料來看,就連如上的兩條分析結果都是不夠嚴謹的

在姜振宇老師關於此事件的微博中,他有提到

我只講看到的客觀現象,我的能力沒法給出什麼結論。要判斷至少要理清幾個約束條件:有案發過程現場監控,當場抓獲嫌疑人,採訪在預審後,採訪時的機位環境,記者的問話狀態。所以,信證據,不瞎猜。再所以,此時公開採訪錄像不妥,更應適當公布證據。

而楊昱在和我聊時是這麼說的

視頻被過度剪輯,因此所有反應的刺激源不明另外估計水有點深,別瞎摻和,剩下的都是他們在那裡胡亂腦補,氣的我哭笑不得。

最後,希望各位能夠理性客觀的看待此事,不要過分迷信微表情,我們不是神!


以上


A Few Can Catch a Liar.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9, 10(3):263-266

We now have firm evidence that accurate judgments
about truthfulness and lying can be made when a videotape is viewed
once, in real time. Not everyone, however, can make such accurate
judgments; most of the unselected groups we studied did poorly.

Detecting Deceit via Analysis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2000, 24(24):239-263

Results revealed several nonverbal and verbal indicators of deception. On the basis of nonverbal behavior alone, 78% of the lies and truths could be correctly classified. An even higher percentage could be correctly classified when all three detection techniques (i.e., NVB, CBCA, RM)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你玩狼人殺的時候就知道微表情的作用有多大了,一看一個準(僅限娛樂)


厚臉皮過來說兩句。作為一名職務犯罪偵查人員,在職務犯罪偵查過程中,用微表情破案的微乎其微,這因為:
一,職務犯嫌疑人閱歷廣,情商高,你跟他說微表情,他可以用忽閃忽閃的大眼睛看看你,心裡想,小子,你想誘供吧?有證據你拿出來啊,你嫩吶!

二,追究刑事責任是非常複雜的東西,其核心在於證據,以賄賂案件為例,你沒有一對一送錢的證據,微表情算啥,最多判斷他撒謊,能當證據用?明顯的

增加點職務犯罪偵查領域的乾貨。
現在的職務犯罪偵查,從接到線索開始,一般都是秘密初查,從不接觸被查對象,等到接觸被查對象了,基本上案情已基本清楚了!所以接觸的時候初查對象交代什麼意義不是特別大,就像現在中紀委宣布省級幹部違紀,事先基本都沒有徵兆,都是秘密初查了很久的。


謝邀!~
實際案例中,嗯····
這麼說,連小孩都能看得懂人的表情。
然後這是一種線索,是訊問技巧的一個方面,不像LIE 電視劇裡面,把這玩意當成了主要依據。有點單薄。


沒有美劇中那麼神,但是絕對有作用


這算是一條很嶄新的心理學分支,真正的專家極少,可信的權威人士也不多,應用不廣。

一般情況沒有條件建立情緒基準線,通過肉眼觀察容易夾帶主觀感情色彩。首先分析人是否能夠做到絲毫不帶個人情緒,不用懷疑的前提來觀察對方的微表情。微表情只能表達給我們對方的真是情緒,並不能直接告訴我們對方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如說話陳述事實時的撅嘴表示對自己語言的不信任,但是具體是對事件中的那一部分不信任還需要更多認證物證的調查;比如在談及某個話題的時候有明顯吞咽動作,很大可能是談及的事情能夠形成對他的刺激,但是也不排除就是咽口水的可能,要反覆談及同一事件來計算談及這件事成功刺激對方的概率來排除生理本能的概率)。

綜上,微表情提供的是線索,通過視頻資料並不能很好的建立完整數據,有畫質的影響。面對面的交流除了觀察對方的微表情和微動作以外,觀察對方面部肌肉帶動的皺紋分布是否符合對方表達的感情,以及對方頭部的動作是否和語言保持一致,以及一些表情的面部停留時間(比如驚訝在一秒以內,一秒以上的部分是裝的,擠壓時眉毛上抬,在眉間於額頭有細紋形成是真的驚訝。比如對方微笑時嘴角部分及眼角周圍有細紋是真的笑,反之是假笑。但是以上也要排除對方做了整容手術,注射了肉毒桿菌或者注射玻尿酸之類的藥物因素)。

微表情只是屬於臆測的範圍並不能直接形成證據,要通過微表情提供的線索繼續求證人證物證,找出產生可懷疑情緒的真正原因,並且找到能夠定案的可見證據才能奏效。

所以在真實案例調查中(目前只說天朝),微表情的應用並不廣泛,因為不能直接提供證據,公安辦案件有日期限制,微表情的運用更佔用時間,不會主要以微表情來提供線索。但是在審訊過程中,犯罪心理學裡已經有基本的微表情知識,並且審訊人員都會應用作為參考。


http://yixi.tv/talk/jiangzhenyu/
這裡講的還比較靠譜,什麼眼球轉動有點扯把


電視上的那是絕對的誇張。但是現實中的確有這種專業,像保羅艾克曼這樣的人,就是研究情緒和微表情的,但是他是在這方面研究了幾十年,估計以他的經驗也不可能像電視劇那樣。
但是你說微表情有沒有用?我覺得是有用的,看情緒的解析這本書,雖然他不是直接教你微表情識別的,他從各個方面講述情緒的主題,誘因,表現方法,程度的強弱,比較全面,主要是科學的闡述了情緒的產生,看完之後你不一定會看微表情,但是你能注意到自己情緒的變化,進而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這點比電視上的更為實際。
當然,利用這種知識和非語言行為在日常交際中,也是有幫助的,成為一個察言觀色的人,能更好的理解對方內心的想法,進而指導自己的行為,能減少誤會,能增加親和力。
也有同學說,這算什麼呢?社會上的老江湖這種不都會么?可是我覺得這種純粹的經驗不能稱之為科學,而微表情這門學科利用各種數據闡述了表情的意義,將它理論化,可信度更高。
畢竟很多人看到這個人臉色變了,都知道可能是說錯了什麼,但是這是純主觀的想法,而微表情或者說情緒這種科學就能比較客觀的指出是那些肌肉,什麼刺激改變了一個人的情緒。有人說這又有什麼意義呢?能明白不就好了么,還要探究他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說保羅艾克曼能成為科學家,而這種人只能稱為老油條


現實中肯定沒這麼神奇,而且即使是電視劇裡面,也是把這種技術作為推理的手段,從而發現證據,而不是直接拿來作為證據。


沒有看其他答案,不知道我提到的問題其他知友有沒有提到。
Lie to me對於表情識別更多的是一種演繹,根本不存在憑藉某個表情就能識別他是否說謊。如果你看過姜振宇老師在《非常了得》里的點評以後,你就會知道。測謊的關鍵在於表情基準和合適的刺激源。所以看只佔一小部分,占很大部分的是問題的設計,以及時候對於被測試者對於問題反應的分析。這種分析也不是單純的說他說的是不是謊話,而是分析他出現這樣的反應背後真實的心裡活動。
建議看看姜振宇老師出的《微表情》和《微反應》這兩本書。那個FBI那本書我看過,感覺講的並不是很科學。


站在一個微表情娛樂型業餘愛好者的角度來說,微表情作為一種辦案方法的有效性還是值得商榷的。
具體應用微表情的案例我想還是請警察來說比較好(警察叔叔:微表情是莫子???)
作為一個LTM的粉絲,我不得不推薦下這篇文章:
科學松鼠會
LIE TO ME十問Comments&>&>
一起剝堅果 發表於 2011-06-26 09:43 | Tags 標籤:lie to me, 原創, 微表情

作者:陳曉婉、詹曉燕、李騰飛、孫晨、姜振宇

LIE TO ME停播了。

不知道為這篇文章起個什麼標題好,因為它是一部神奇的電視劇,神奇之處既在於劇中的人物,也在於它激發了廣大中國粉絲對「微表情」這個新奇辭彙的狂
熱。這部神奇的電視劇停播,是需要懷念,還是需要評論,是需要惋惜,還是需要回顧?什麼都不需要,所以只好用這樣一個事實的標題來命名此篇。

我們在LIE TO ME停播之際,討論了下面的十個問題,希望和LIE TO ME粉絲們交流。


1、LIE TO ME中的Lightman是個神奇人物,他能夠通過讀臉上表情知道一切,理論上有這個可行嗎?這個可能嗎?

知道一切肯定是電視劇塑造出來的能力。通過對人進行應激微反應分析能夠起到最主要的作用,是找到比較靠譜的方向,然後以此為依據,繼續挖掘有效的信息。所以,微表情準確讀心、判謊,只是電視劇對人物能力的誇張表現。

現實生活中,測謊結論在絕大多數國家都不被認可為物證證據。測謊儀(儀器類)最常見的應用是在偵查過程中,用於排除嫌疑人或者找到偵查方向。連這種
有機器、有數據的「客觀結論」都不能被認可為真實,更何況是被更多人質疑的主觀分析方法呢?實際上,我們目前所參與的真實案件,也僅僅是在分析嫌疑人心理
和有價值的偵查線索,並不能用於確定什麼結論。所以劇中的什麼都能知道,也僅僅是Dr.
Lightman個人的形象問題,他的結論也從未被直接用於裁定真相。

總之,所有的「測謊」,法理上都不能用於確定結論,一定要有物證的配合才能進行事實裁定。


2、電視劇中判謊的一些線索,比較眼睛、嘴巴的動作,為什麼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不準呢?

劇中講的是每一個個案,包括了背景案情、人物關係、影響因素等具體的情境,以及最重要的被測試人。誰在接受提問和測試,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在整個案子裡邊處於什麼位置和立場。然後,Lightman問了什麼樣的問題,他作了什麼樣的回應,Lightman怎麼判斷的。

如果要總結判謊的標準,那就請把上述信息全部總結下來,然後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完全一致的情境,才可以套用。情境一致的概率非常非常的低。現在粉絲們總結最多的是,一旦人出現了什麼樣的反應,就代表他說謊了。不同的事,不同的人,這種顛倒邏輯的總結,肯定會不準確。


3、Lightman在LIE TO ME中構建的形象是瞬間讀臉,就是你不吭聲,他也可以知道真相。這種瞬間讀臉大概是25分之一秒。這個經過訓練可能嗎?還是有誇張的成分?

25分之一秒是誤傳,雖然在學者Paul Ekman(美國micro-expression學者,他的研究成果,是LIE TO
ME中核心劇情的基礎)在其著作中提到過這個數字(三聯書店2008年第一版,中文版鄧伯宸譯。第105頁提到過,「微表情一閃而過的時間,不到四分之一
秒」,但同頁中又接著寫道「但如果是一個微表情,就只有二十五分之一秒的時間,……」)。這個數字肯定存在誤差。我們中國大陸地區視頻回放,用的PAL制
式,25幀/秒;美國是NTSC制式,30幀/秒。回放可知,多數面部微反應,通常持續3幀到4幀。換句話講,如果按照25幀每秒的話,算下來也就是6分
之一秒到5分之一秒。不知道25分之一的數字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其次,Lightman的瞬間讀臉,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即問對問題,我們研究的術語叫做「有效刺激源」。要想被測試人在接收到刺激信息後會出現明顯反應,就是要使刺激源出乎意料之外,或者刺激力度非常強,突破了其心理防備。專業的訓練一定要包括3個部分:學會問問題,學會捕捉反應,學會根據內在邏輯過濾、分析微反應所代表的心理狀態。


4、只通過學習這部電視劇的話,普通人能夠掌握這種本領嗎?

不能。只看電視劇只能大概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一門心理測試技術。不過,電視劇確實起到了了不起的普及作用。


5、劇中不同人種的表情因為社會環境的原因,普遍比較明顯。在中國,因為人種的不同,解讀上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

Paul Ekman最偉大的研究成就,就是親身去新幾內亞研究沒有開化的原始人聚集部落,驗證了人類通用的主要六種情緒的表達方式是共通的,這也是他畢生科研的高峰。他在達爾文的研究基礎上,驗證了驚、厭、怒、恐、悲、喜六種基礎情緒的表達具備跨人種、跨社會的共通性。

我們亞洲人種在情緒比較飽滿的時候,流露出來的表情形態與其他人種一樣,只不過肌肉運動的幅度,可能略有不同,因為畢竟平常習慣不是這個樣子。如果
亞洲人試圖努力做出跟白種人一樣的面部肌肉運動幅度,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因為人類的生理結構和肌肉生理功能沒有差別。但因為社會文化、習慣的不同,亞洲人
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確實趨於內斂。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去比較中性或者是沒有惡意地去讚揚一個美國人的時候,他不會出現羞澀的樣子,他會很坦然的接
受,因為他知道這是一種文明交流的規則,也許你是真的發自內心地承認我,也許你只是客氣一下,無論如何對方都會很坦然的「thank
you」、「謝謝你」就好了。但是同樣的這種刺激源,用在東方人身上,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而且尤其越在公共場合,這樣的刺激源馬上會引起東方人的退縮、
收斂的反應,源自羞澀或謙虛,然後表達「哪裡哪裡」,或者「您謬讚了」,或者「您太客氣了」。

所以,同樣的刺激源,在不同的文化社會裡,確實會引發不同的反應,這是第一個方面。第二個反應呢,是同一個反應,確實也會代表不同的問題,西方人的
揚眉毛,就是他們比較普遍的一種習慣,他的原始表意也確實是自信、坦然,但是因為在那個社會裡,大家都具備這樣的習慣,所以它的表意已經被削弱了很多,基
本上可以被認定為習慣基線。但是在中國人,或者說亞洲人這種內斂的文化區域里,高高的揚起眉毛說話,代表的是一種偏高傲的自信,表意已經不僅僅是坦然了,
而是偏強勢的自我定位。所以同樣的一個動作,在不同的人種和文化裡邊,表意確實會有所不同。


6、在Ekman的研究中,通過不同純情緒表情的疊加來拼合現實中的人複雜的情緒表情。這種照片的疊加,對肌肉的運動研究會不會有影響?現實中的複雜表情屬於這種簡單的純粹肌肉運動疊加的情況多嗎?

Ekman的FACS系統是典型的美式研究風格,就是掰開揉碎,拆解完畢後再進行組合,這樣的研究方式只適用於做基礎理論研究,用於現實中的測試,
肯定是不對的。比如說笑容,顴大肌拉開的時候肯定會對其他肌肉有影響,提口角肌,提上唇肌肯定會隨之參與運動,改變形態,但笑容的主導肌肉中(主動運動)
只有眼輪匝肌和顴大肌,如果是大笑,還包括下顎的運動。所以,真實的表情並不是每一組肌肉純粹運動的疊加。直接調動肌肉來拍照片這樣的實驗方法,只適合做
基礎研究可以,停留在分析一種飽滿的表情結構形態是可以的。不能用這種方法來做實際測試,因為實際測試中會出現千差萬別的變化。如果死板地切成一塊塊的,
第一很容易觀察不到,第二太關注局部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而且,Ekman對面部肌肉的認識,還存在一些錯誤,比如他會將眉頭上揚等部分主動肌肉,歸結為非隨意肌。實際上,面部參與表情中的肌肉,絕大多數
是骨骼肌,都可以隨意運動,只有眼瞼中的少量米勒氏肌屬於平滑肌,平滑肌是自主神經系統控制,屬於非隨意肌。至於將表情分為無意識表情和有意識表情這兩大
分類,則是更加表面化的分類,讓很多讀者想不明白「表情到底是否能夠控制」這個本質問題。其實,他所指出的絕大多數「無意識表情」,也是可以進行思維型控
制而故意做出的表情,不是生理機制決定的,只是常規情況或有效刺激後的本能或習慣反應。


7、LIE TO ME 有沒有不靠譜的地方?

LIE TO ME這部劇的核心編劇內容,是基於Ekman的論文和研究成果,這毋庸置疑。Ekman可能本身憋了一口氣,因此在劇中常見用一些平庸的人來攻擊Lightman的「功夫」是偽科學,通過這些弱智的攻擊把Lightman塑造成神。

從科研人員角度來看,劇中還是有非常多的破綻。比如說第一季的第一集,其實是非常精彩的一集,很震撼,但是也有很低級的錯誤。

第一,開篇時,如果在中國,審問投放炸彈的嫌疑人時,嫌疑人根本不會出現翹起上唇的表情,或者單肩抖動,最多只是眼球的轉動。

第二,當Lightman嘗試真實炸彈存放的地點信息做刺激後,劇中認為嫌疑人的那個表情是SCORN(輕蔑),原因是有上唇提升。但這個判斷太局
部了,只依據犯人上唇提起,加鼻唇溝的產生,就得出了輕蔑的判斷;卻沒有同時注意到眉毛是皺緊的,眼瞼上緣和眉毛之間的距離非常短,上半張臉加下半張臉的
表情形態是一個X形,這實際上是典型的憤怒。

從情緒表意的理論上講,刺激源信息為「炸彈放在A地」,被測表現出輕蔑(SCORN),無論如何也不能得出結論是A地就是真實地點。比如,如果我說
「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發明的」,每一個受過常規教育的中國人都會很輕蔑,因為輕蔑情緒的表意是「否定」。按照【輕蔑=否定】這個邏輯,劇中的判斷就不通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後也不理解,為什麼SCORN就是猜對了呢?)。

正確的判斷邏輯應該是,刺激源信息為「炸彈放在A地」,被測表現出憤怒,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是A地就是真實地點。因為憤怒源自於威脅,會引發攻擊慾望。刺激源猜的A點信息,威脅到了他投放炸彈這件事(可能失敗,他會被認定為有罪),因而產生憤怒,這才是正確的判斷邏輯。

第一集中還有一個精彩的橋段,就是Lightman測試那個涉嫌謀殺老師的小孩的時候,先問跑步的最好成績,讓被測回憶,觀察反應(眼球的移動);
再問最近一次跑步大腿的感覺,讓被測回憶,觀察反應(眼球的移動),這兩個問題都是無壓力問題,可以用於確定被測的習慣基線(回憶時眼球向其左側轉動);
再問被警察抓到時奔跑的感覺時,被測沒有回憶,直接盯著Lightman給出答案,就可以判斷是明顯說謊。因此,這個過程非常精彩,有確立基線的方法,有
提問的組合方式,有根據違背基線的異動來判斷說謊的正確邏輯,非常好。但即使是這樣,劇中還是有致命的漏洞:正常人回憶時眼球不會轉到側向的極端,正常人
普遍是轉到四分之一眼睛的水平寬度。當然,這種極端的轉動,也可能是鏡頭語言的需要,但確實不是實際測試的常規表現。

因此,LIE TO ME僅僅是一部有技術含量的電視劇,可以普及知識,但決不能用來做科研參考,甚至是生搬硬套。


8、LIE TO ME前面的信息量很大,後面很水,問題出在哪裡?是不是Ekman的科研打底出了問題,不夠後面劇集用?

根據他的著作和論文來判斷(很多人知道並讀過其中的兩本,一本《情緒的解析》,一本《說謊》),Ekman的研究成果基本在第一季中已經表現完了,從第二季開始就很勉強了,確實可能是不夠後面用的了。

如前所述,Ekman的研究生涯中,最偉大的功績就是做了基礎理論的研究,最大的成就是六種情緒和表情的共通性。但就使用微表情來進行判謊這個研究方向而言,他的實驗量不是同期學者中最大的,學術規範不是最嚴謹的。

在中國大陸,他的最有名的一本書是《說謊》(Telling
Lies)。仔細讀過這本書的話,就會發現他的這本書的內容,比前期的成名著作《情緒的解析》要散亂,更偏概念化,不夠實在。而同時期,英國學者
Aldert
Vrij(阿德頓·維吉)的一本書叫《說謊心理學》,把近30年跟說謊有關的心理學研究、實驗結論都會總在這本書裡面。印象中(沒有仔細統計
過),Ekman研究的東西大概能夠佔到書中的十五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所以他對判斷說謊這個方向的研究實際上比較有限。不論是其團隊宣稱的出於國家安全
的考慮限制,還是其他的原因,我們在其著作中只看到了有限的幾項實驗,鮮有實際測試的數據和結果記載。


9、劇中不止一次表現了測謊儀機器來測人有很大的漏洞,但是現在Ekman的團隊研究方向,也已經由人測人變到由計算機分析表情,這是不是又陷入到了一個悖論?

一定要有設備數據,否則就是偽科學,這是當前的主流科研觀點。現在凡是在美國讀心理學的人,都堅信沒有論文的觀點就是假的或者錯的。這的確是「科
學」的本質要求,憑空想像和胡扯的都不會被發表,一定要有數據,這個數據還不能是人工數據,最好是有大型儀器設備直接產生出來的數據,這樣的論文才會被人
信服。因為科學的本質就是可驗證、可重複的認知總結。在美國的科研生態圈兒里,不這麼干就沒有生存的機會。所以美國整個社會的科研氛圍就是遵循這樣的規
則,Ekman和他的團隊只能走設備路線。據我們與美國寶潔公司總部的行為心理學科研團隊進行交流的情況來看,也的確如此,沒有(英文)論文的研究,都不
能算是研究。

但是另一方面,確實要客觀的看到,人工分析和機器分析各有所長,互相不能替代。

軟體分析確實準確。比如說,軟體可以設定基線參數,在設定的參數區間範圍內的變化都屬於基線反應,如果眉毛的眉頭到眉梢的連線角度超過了這個區間范
圍就一定會被儀器精準得抓到,並且能夠判斷出角度差別的大小來判斷眉毛形態變化的大小,從而推導出情緒的飽滿程度。沒有問題,非常棒!

但是,軟體分析會有自己不適用的情境,尤其是在實際測試過程中。第一,要保證被測不能大幅運動,劇烈的搖頭、點頭、晃動的同時出現的微表情,很難被
準確的分析到,因為干擾因素太多了。如果攝像機捕捉到的人臉有異常變化,假如角度扭轉了之後,就會給軟體分析造成非常大的困難。至少要在做基線參數設定的
時候,就要把這些可能的情況都輸進去,非常容易出現錯誤。所以怎樣保證人不動,素材源的清晰乾淨,是一個問題。第二,一旦有了嚴格的要求,被測就會在一定
程度上就會受到抑制,不管興奮的還是消極的,所以他表現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最自然的東西。人工分析就會避免這樣的情況。雙方可以很隨性的交流。人工分析中,
不太過分的大幅運動時出現的種種變化形態,是不會逃脫人的眼睛的。攝像機拍到所有隨性的變化,後期回放的時候,人可以分析,軟體很難。

然而,人工分析,最關鍵的因素是實施測試和分析的那個人。哪怕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概念上可以保證分析質量的人,理論上還是一個具有主觀意識的人,還
可能受到疾病、情緒、知識面、感情等多方面不確定因素的人,這樣的分析主體,確實不符合「科學」的要求。因此,僅僅從這個角度講,微反應分析的結論,也不
能用於決定其他人的命運,最多就是查找心理痕迹,挖掘有價值的線索,幫助獲取物證。

因此可以總結為:搞科研,人工的數據不行,因為不符合科研的規範;實際測試,機器不行,因為它不具備適應能力和靈活交流的能力。在真正的測試過程中,至少要包括:1、
情境確認;2、被測背景信息分析;3、測試方案設計(根據1和2設計刺激源);4、實施測試(包括按照既定方案和根據交流靈活互動);5、捕捉微反
應;6、過濾和分析微反應的心理映射;7、結合情境、被測試人、刺激源與微反應四個方面的內容,按照其內在的邏輯,判斷有價值的信息。
在這個過程中,機器,只能參與5和6。


10、《LIE TO ME》的被砍,是因為失去了粉絲,還是因為編劇太難?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編劇的難度確實很大,編出來的東西逐漸失去了最吸引人的技術含量和知識,粉絲當然也就會少了。一部沒有新鮮知識的普通造神
劇,確實不太會吸引人。前車之鑒很多啊,《越獄》(Prison
Break)第一季的驚艷,到第四季的沉淪;《超能英雄》(Heroes)第一季的神奇和誘人,到後來的拖沓矜持,都體現了同一個問題:編不下去了。你可
以假設一下,後面還能怎樣來繼續塑造lightman的神奇之處呢?他這個人的角色本身就處在一個平台期了,不會再有努力地提高或者明顯地降低,要想繼續
保證這部劇的話,只能案情很精彩。可是編案情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難度更大。同期有部美劇叫《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至今已經接近完成了六季,仍然非常精彩。BAU的人,就是行為分析小組的人,用的技術每集都一樣,但是每集劇情不一樣,所以每集都很好看。
這些劇情每一集都基於真實案例改編,所以不缺素材,用豐富的案子來表現科學的心理側寫過程,每一集都會有不同的亮點。這就是《LIE TO
ME》巨大的缺陷,因為Ekman使用微表情進行實際測試的量非常小,實驗量也不多,必然會遭遇到編劇無力的尷尬。

所以,停了也很好,至少粉絲的心裡都會記住一位神一樣的人物,Dr. Lightman。LIE TO ME,再見了。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讓人覺得跟你說話不累?
孤獨感是否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女朋友平時性格很樂觀,遇到未知事情就容易焦慮,有時甚至急躁。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她有效緩解這種情緒?
生活中有哪些自己給自己套上的枷鎖?
如何辨證理解「吃虧是福」?

TAG:心理學 | 應激微反應 | 別對我說謊Liet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