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與關愛的界限(區別)在哪裡?如何做到不溺愛孩子?

很多父母以關愛掩飾了溺愛,如何區分,如何做到不溺愛孩子?
——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10421 其中川寧老師答案有感。


溺愛與正確的關愛有兩個明顯區別:
1、溺愛關注的是孩子當下的具體需要而不是孩子長遠的需要。
2、實施溺愛行為時,施予者考慮的是我要對孩子好,而不是我要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關注點不是孩子的能力。

比如說天氣變幻時,溺愛的人考慮的是孩子熱了沒有,冷了沒有,然後會親自動手或者要求孩子增減衣物。
會正確地愛的父母,則是考慮我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為了讓孩子學會,即使讓孩子生病也能忍住不去干涉。他們知道,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不是真正的正確的關愛,正確的關愛是給孩子打疫苗讓孩子獲得抵抗能力,而不是去建設一個無菌室。
現實生活中,實施溺愛的人,比如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往往不認為自己對孩子是溺愛,他們認為自己是對孩子好,自己是有愛的。他們認為如果不是自己這樣照顧孩子,孩子就會生病或者不舒服,而認為放手不管的父母就是不愛孩子,就是對孩子不好。他們常說的話是:孩子小,他不懂;孩子小,大了自然就會了,因此他們很少會關注孩子的能力是否獲得了成長。

要想做到不溺愛孩子,最重要的是把關注點從孩子的身體轉移到關注孩子的能力,遇事要先想:我這樣做,對孩子學會照顧自己有沒有幫助?孩子的能力成長了嗎?
其次,要明白,讓孩子自己照顧自己,剛開始,孩子很可能做不好,犯錯誤,生點病之類的,那是孩子成長的代價!這個代價是必須付出的!沒有困難、沒有磨練,孩子的能力就不可能成長起來。因此做父母的,最大的責任就是培養孩子的能力,如果把孩子的成長看成是在練功,父母就是孩子練功時的監護人、導師和護法,監護人的責任是保護而不是代替,不能看孩子練得不好就跑去替孩子練功了。正像你沒可能替孩子去學習去考試一樣。溺愛的人沒有明白,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學習一樣,都需要能力,都不是父母可以替代的,強行替代,只是剝奪了孩子練功的機會,耽誤了孩子的時間,把一個未來的武林高手扼殺在搖籃中罷了。

對於還是不明白的糊塗父母,你就把我的這篇文章給他們看看。真為了孩子好,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的父母,一定會幡然醒悟的。


溺愛就是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好。
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關愛就是鼓勵孩子大膽嘗試,不用擔心沒有人來收拾殘局。


關愛是當他肯定無力解決的時候,給予支持。

比如晚上睡著了,把被子踹了,因為他睡著了,肯定不會自己給自己蓋上被子,那麼幫他蓋好就是關愛。又或者生病了或受傷了,行動不便的時候,照顧飲食起居。

溺愛是當他有能力解決的時候,不讓他解決。

比如摔倒了不讓他自己爬起來,非要抱起來。比如看到東西想買,其實可以不買,卻非要給他買。


溺愛與關愛有什麼區別?

孩子越小,需要父母回應其需求的時間期限越短。剛出生的嬰兒被遺棄一天不管,心理就馬上扭曲。1歲以內的嬰兒,如果媽媽五分鐘不回應,也會有「媽媽死掉了」的感覺,會有非常強烈的內在創傷。
怎樣的滿足需求是關愛而非溺愛?三歲以前沒有溺愛的概念,愛的再多都不算多。三歲以後要鼓勵孩子獨立成長,而不是逼著孩子拔苗助長。
溺愛的本質,是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什麼忽視孩子的成長需要?因為很多父母自己的內心就沒有成長,哪知道孩子要成長是什麼意思
很多父母還以為學習好就是成長呢,所以拚命關心孩子學習。孩子有很多社會化需求卻不關心,因為父母的社會化是怎麼建立的啊?是在集體主義訓練營里建立的,而不是作為獨立個體建立的。所以父母不懂。

是不是我自己太不懂事?

不懂事這個詞,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別人不能滿足你的需求,就責怪你不懂事,能滿足你需求,就不責怪你不懂事了。

被人批評了情緒容易崩潰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面對?第一次開網課,歡迎來聽

http://m.qlchat.com/topic/260000028008495.htm


區別在於是否會指正孩子和是否會有底線吧
同學A 往上數三輩子都知識分子 家境優渥百來萬為了孩子拿的出手
照知乎上擁有此家庭環境的人最後大多是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不錯的專業來分享不錯的知識見解和雞湯
但在父母的溺愛下 無論他做什麼事周圍只有鼓勵和讚許 沒有指正
三流中學轉學到半重點中學 沒有過任何學習的打算 父母贊同
學多年美術最後集訓怕吃苦就放棄了(水平堪憂) 父母贊同
於是去大六位數高價學院 父母贊同
然成績差被退學 回來去了職業學校 父母贊同 只當是見見世面 他到現在都只會刷屏空間抱怨父母同學暗戀的女孩瞎了眼 我賭倆饅頭他可能知道什麼是知乎但從沒來過
最後我們全班每個人都去了至少本科 這就是在父母的關愛下 做錯了有指正明事理 怠慢了有敦促知奮進
我家境尚可 我也用這事例問過我娘親 她說....一定不會有中間任何一條路...會直接把我扔進中專順便打零工 學不會啥叫努力和可恥之前就跟那呆著吧
我就是如此在如此明事理的關愛下考上了尚可的大學過尚可的人生聽著別人的事例做尚可的敘述(= = )


溺愛類似於填鴨式教學,什麼都嚼細了,只叫孩子接受,別的什麼毛都不管……
關愛類似於啟發式教學,不僅為了當時,更為了孩子將來能有的能力……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尊重」。
關愛包含的意思是,愛、尊重、包容、支持。
溺愛是很主觀地認為,我才知道你應該要(有)什麼。我是主動的,你只能被動接受。
會溺愛孩子的父母,個人以為,大多是自私且沒有原則的。他們有一個隱藏的交換心機,"我現在對你百依百順,將來你也會(該)對我百依百順"。
說起來,沒有父母不知道溺愛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但還是控制不住要那樣做。
有人說因為現在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才會有溺愛現象,不是的,會去溺愛的父母,即使有兩三個孩子,也會去溺愛其中一個,而忽視另外的。


各位家長好,我是扶鷹的創始人王金海。

今天跟各位交流的話題是別讓「中國式溺愛」,毀掉孩子的一生!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報道,杭州一位小學校長給600多位家長發簡訊,只收到2條回復。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3月13日那天杭州下雨,校長看到家長們一路把孩子送到教學樓,還替孩子撐傘、背書包、換鞋,她感觸很深,便給全校600多位家長發了簡訊,提醒他們:孩子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做。

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家長們的回應竟如此冷淡。她說:「我大概做了一件不受家長和老師歡迎的事,從微信、簡訊發出後,從沒有的寂靜,明顯感覺到他們覺得『麻煩』。」

我們也常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七旬老人步履蹣跚追到火車站給孩子送包子、兒女上了大學還把衣服快遞迴家讓父母洗、公交車上站著背書包的老人和坐在座位上的娃……

背後反映的本質:中國式溺愛!

一味遷就縱容的「中國式溺愛」,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過分溺愛會令孩子失去自理和生存的能力。

正如「一隻幼蝶正在裂開一條縫的繭中痛苦掙扎,有人於心不忍,拿剪刀把繭剪開,幫助蝴蝶脫繭而出。可是,這隻早產的蝴蝶卻身體軟弱,翅膀乾癟,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

原來,幼蝶在繭中的掙扎是在鍛煉自己,讓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脫繭後能夠飛翔,恰恰是那顆『愛心』害死了這隻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該孩子做的事父母全替他們做了,實則剝奪了孩子適當遭受挫折困難、自立自強的機會,並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真正該做的是什麼?

1、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在為自己做,不是為爸爸媽媽做。

如: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間,不妨說:「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間了!」而盡量少說:「真棒,能幫媽媽做家務了。」

2、給孩子提供機會去學習自理。

如4-5歲:要學會準備餐桌,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準備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將自己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

3、不要因為孩子做不好,就代替他做。

成長需要時間。孩子們可能拿著筷子卻夾不起飯菜;可能想穿衣服卻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坐公交車不知道站點……

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們需要時間。當他嘗試的時候,等著他,鼓勵他;當他苦惱的時候,安慰他,幫助他;當他進步的時候,表揚他,激勵他。 就是不要替代他!

不讓孩子品嘗飢餓,他們就不知道食物的價值;

不讓孩子品嘗寒冷,他們就不知道溫暖的可貴;

不讓孩子品嘗挫敗,他們就不知道成功的艱難。

我是扶鷹的創始人王金海,關注我的自媒體,獲取最實用的親子教育課程乾貨,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困惑,歡迎留言諮詢,扶鷹教育的願景是讓你教育孩子沒有煩惱!


作為知乎小白,來嘗試回答這題~~

多數父母之所以分不清關愛與溺愛,主要是將「是否向孩子表達感情」與「如何表達感情」混為一談。毫無疑問,家長應當常常對孩子表達關愛和讚美。但是,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很多注意的地方:

1.愛是無條件的

許多家長給孩子口頭表揚、買禮物、遊玩旅行、請吃大餐時,都會給孩子強加幾個外在條件,例如考試考到前幾名、鋼琴考到幾級、評上三好生等等。當孩子感到為了換取父母的愛要付出超越自己能力的努力時,他們會產生巨大的挫折感和無力感,對親子關係感到困惑、懷疑甚至抗拒。

家長可以適度地用玩具、食物、禮物來表達情感,但它們不應背負上其他誘導性、企圖性的價值。

2. 愛與堅持立場不衝突

有些家長對孩子表達愛方式是縱容孩子的錯誤。例如,孩子玩玩具後不收拾,家長嘴上念叨著要懲罰,卻因孩子的哭鬧而心軟。孩子看到父母沒有採取實際行動,就會不聽從大人的意見,久而久之家長的管教就不起作用了。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家Richard Bromfield在研究中指出,事實上孩子希望父母能具備父母該有的作風,設立規矩並引導他們正常成長。

3. 愛不是打點一切

孩子上學會忘帶作業本,或是忘記自己的東西放在哪裡,需要你為他奔波提醒嗎? 當家長習慣為孩子考慮周全、打點好一切時,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獨立的機會。

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針對行為學派強調的懲罰式教育,提出「自然後果」的教育模式。自然後果教育即父母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干預,讓孩子們自己去面對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直接後果。

比如,電視看太久,功課便做不完、前一晚沒檢查書包,第二天就可能忘帶作業,這是自然合理的結果。

家長適當地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偏差行為造成的後果,有助於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培養責任感。

要成為「完美」的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犯錯,包括父母在內。但是父母唯一不會做錯的事就是他們希望孩子得到「好的教育」。唯有懂得愛和如何愛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有愛的孩子。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參考文獻:

1.Mueller, C. M.,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52.

2.Mackenzie Dawson,Your child is an untapped gold mine,NewYork Post,February 2, 2017

3.丹尼爾?西格爾, 蒂娜?佩妮?布賴森,去情緒化管教,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9-1

文章來源於好未來公眾號(ID:haoweilai-tal),為作者小葡萄原創。


如何做到不溺愛孩子?我覺得可以總結為6點:

1. 你不能給孩子們買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你必須要讓他們做出相應的努力。

2. 你可以給孩子們布置任務,給他們發工資,可以是掃地,洗衣服等等。鼓勵他們自己賺錢買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會讓他們更珍惜自己賺的錢。

3. 作為父母,你不能跟孩子炫耀自己的財富。 孩子們很容易從你身上學壞。

4. 逐步將生活水平從省吃儉用提升到中產階級的生活。 有些父母經歷了這些階段,但他們的孩子沒有,所以你必須給他們機會體驗,讓他們逐步學會獨立生活。

5. 你的財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如果他們自己不努力,你就告訴他們,你不會養他們當啃老族。

6. 你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讓他們意識到錢的價值,比如去超市,給他們預算,並給他們購物清單,讓他們自己選擇。 然後,如果他們回來的時候有剩下的錢,給他們獎勵,拿額外的錢買他們想要的東西。


溺愛是「我認為你需要」,關愛是「我嘗試了解你的需要(以成長為標尺)」。


其實,只要父母有怕寵壞寶寶的擔憂,就不容易出現溺愛危機。當然,父母行事要有原則,但也不必時時刻刻表現得不通情理。事實上,寶寶的有些行為本身並沒有錯,而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彈性地調整策略,做出一些讓步。只要父母拿捏得當,就會做到不「溺愛」孩子。


搜狗搜索「溺愛」,有非常詳細的溺愛的特徵(9種)、後果和事例。


推薦閱讀:

當別人罵你時如何禮貌地回復?
如何不讓孩子沉迷電腦?
為什麼名校大學生會選擇跳樓,有什麼方法能減少這種事件?
在化學系讀書感受如何?

TAG: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 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