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焦慮,對結果總是做最壞設想怎麼辦?
以上是原題主的描述。我補充一下。
除了面對挑戰會焦慮以外,我真的是凡事都會想最壞的結果的那種人。包括最近找合租房子都不敢和男性室友同在一個屋檐下,因為害怕。一直覺得自己有被迫害妄想症,會擔心陌生人會趁我熟睡的時候做出傷害我的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容易焦慮,甚至會影響身體健康。求各位不吝回答,謝謝。
——————————————
平時也不是消極的人,可是遇到挑戰還是會悲觀地設想各種不好的結果,並且總覺得越設想越成真,怕逃離不出這個怪圈。為何會出現這種想法以及如何理性地對待這種心理暗示呢?求大家的解答。謝謝。
以下內容,來源於一本叫 Reinventing Your Life 的心理自助書,它介紹了一種叫「圖式治療」的心理治療方法,它對於 11 種「圖式」(你可以先簡單理解為人格障礙)有顯著療效。書中很大一部分方法,是我們可以自行操作和練習的。目前,我的老師 @王怡蕊 正在翻譯中文版。
另外,在怡蕊博士督導下,我正在招募心理諮詢來訪者。假如你感到自己需要心理健康層面的幫助,可以添加我的工作微信(ID:dingruoshuimiao)和我詳聊。
那咱們就進入正題。前陣兒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論調:凡事總往最壞的地方想的人,他們獲得了「不必控制衝動暴躁」的福音。
- 他們在擁擠的高速上不會暴發路怒症,而是會告訴自己:速度降下來了,不容易發生可怕的交通事故;
- 他們在伴侶出軌時不會情緒崩潰,而是坦然接受:啊,這一天終於來到了,我就知道會這樣啊;
- 他們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時不會揭竿而起,而是告訴自己: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逆來順受……
其實這算是黑色幽默吧,凡事總往最壞處想的悲觀主義哪裡有「福音」了:
- 開車速度快起來他們可能就會被「要出車禍」的可怕念頭挾住、甚至無法正常駕駛;
- 伴侶出軌前他們可能一直神經質地疑神疑鬼,導致感情質量非常低;
- 悲觀主義帶來的習得性無助讓他們不能很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屢退屢敗。
所以,遇到事情容易想「會發生什麼」,並且總是逃不開「最壞的可能」,這的確不利於健康、快樂的生活,需要想想辦法克服這種思考習慣,讓理性佔據上峰。
在說「怎麼做」之前,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改變很難,但它值得。
現在的我們,是過去所有經驗的累積,之所以我們會有某些行為特點,很大原因是它曾經「非常有用」。
而我們之所以要改變,是因為環境變化了、我們自己的能力和權力變化了,原來的一些行為特點變得不再那麼適宜,甚至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我在這裡告訴大家「怎麼辦」很容易,但真的要處理好心裡難受的感覺、堅持行為上的改變,這很不容易。也許可以更容易成功一些的做法是,求助一名具有足夠專業資質的認知行為流派的心理諮詢師/治療師,在諮詢師/治療師的接納和推動下,經過至少一年的時間,一點點實現改變。
(為什麼是認知行為流派?因為可以在保證實現改變的前提下,進展更快一些……)
接下來,說說「怎麼辦」。
1. 我為什麼老都忍不住去想最壞的可能?
在我還在精神科實習的時候,面對總是過度擔心的焦慮患者,我幾乎每次都聽到這個問題。那時候,我的處理方式是:這也是你癥狀的一部分,你又在想了。不要去想,去做事。
可現在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是一個「錨」,它能緩解一部分焦慮。
圖式治療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被「前面有毀滅性打擊」的恐懼感支配,可能是因為童年有下面這樣的經歷:
- 父母因為自己的各種經歷而表現出過度擔心,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模仿而成;
-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認為環境中到處充滿危險、孩子一不小心就會生病,反覆警告孩子這個那個,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保護好自己;
- 父母沒能很好地為孩子提供情感 / 身體 / 物質或經濟能力的安全環境,孩子自小意識到「這是個危險的世界」;
- 小時候生過重病或者經歷過重大事故,自小覺得「生命脆弱」「災難說來就來」;
- 雙親之一經歷過重大事故,可能去世了,讓孩子自小覺得「這個世界很危險」。
帶來問題的固有認識可能來源於小時候,但是這不代表問題不可解決、固有認識不可改變。我們可以通過「現在」的一些努力,讓自己成長。
2. 你都怕些什麼?列個單子吧
那些讓你擔心、害怕,或讓你感到無法行動的「最壞的可能性」,它們都是什麼呢?是黑暗?是你可能突然失控、做起任何事的恐懼?還是害怕走在路上遭遇橫禍?不如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對每個項目做下面四項登記:
- 從 0(完全不怕)到 100(怕得沒法睜眼),你對它有多恐懼?
- 從 0(完全不怕)到 100(怕得沒法睜眼),你有多希望避開它?
- 面對它,你做了什麼來過度保護自己?(比如「怕黑」——把家裡所有燈通宵打開、保持清醒一整夜)
- 面對它,家人是怎麼配合你過度保護自己的?(比如「怕黑」——不在我身邊的時候,徹夜隨時接聽我的電話)
把你最害怕的具體的事情都這樣寫下來,這個舉動本身就能讓你更理性地面對害怕的事。
3. 給每樣害怕的事分出層級
「怕黑」是非常籠統的一個描述,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它帶來的恐懼感肯定不一樣。比如,在黑暗的自己房間里,它帶來的焦慮感有多重?在賓館房間呢?和同伴待在黑暗的曠野中,又有多重?一個人在黑暗的曠野中,又有多重?
把上一條建議中每樣害怕的東西按照害怕的程度由低到高排序,然後分別給它們賦予條件,寫下不同條件下焦慮感的 0~100 分值,按照不同條件帶來的焦慮感的嚴重程度由低到高排序。
注意:2、3 條中,列出具體明確、可操作的描述非常非常重要,在心理諮詢師 / 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可能更合適。
4. 請周圍的親人、朋友提供支持
我們體會到的無力感和失控感,很大程度上,是藉由身邊親友的過度保護或照顧遷就來得到保持的。
因此,在決定改變之後,我們可能需要主動地跟一直關懷、照顧我們的親友告知我們要「改變」的決定,請他們接下來停止遷就我們尋求反覆確認或者陪伴、幫助的要求。
受到這樣要求的對象有可能如釋重負,也有可能覺得這很「無理」,可能一開始仍忍不住要保護我們、幫助我們、警告我們,但「我要靠自己」的姿態需要樹立,需要堅持。我們的堅持,能夠影響身邊的人。
5. 你擔心的事情發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其實特理解「萬一……那就……好可怕啊」想法的人,因為我自己有時也忍不住會這麼想,然後就覺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不行不行,不能那麼做!
還好,我自己是心理諮詢師,我知道這是「災難性想法」,我知道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只要我能夠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帶著理性去評估一下,「萬一」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就算「萬一」要發生了我其實有哪些可用的對策,「萬一」就不再那麼可怕了,該做的事就能夠做下去了。(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吼?有這種經歷才會知道,「做下去」得花多大的力氣來掙扎~)
假如一想到「萬一」就一下子失去行動能力,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詢問他人等方式來獲得「萬一」發生的精確概率。這個概率越精確,「萬一」帶來的焦慮感可以越小。
為了保持這種「概率」帶來的確定感,我們可以把每個「萬一」寫下來,然後分別登記:
- 你覺得自己面臨相應情境時,這個「萬一」會發生的可能性(比如 100%??);
- 更客觀一點去想,在相應情境中這個「萬一」會發生的可能性(比如 20%?)。
寫下來,有了對比、有了客觀的確認,「萬一」就更接近它「萬分之一」的本來面目了。
6. 擔心 / 害怕一件事的時候,你會對自己說些什麼?
擔心、害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一下子慌了神,感到孤立無援、驚慌失措。但實際上,到這一步,咱們已經獲得了一些能夠幫助平靜下來的「工具」,比如客觀地評估「害怕 / 擔心的最糟糕的事發生的可能性」。
可當時想不到是不是?沒關係,我們可以提前準備,在一個隨身攜帶的小本子或者手機備忘錄上寫下安慰自己的話,這樣,等到真的進入「可怕」的場景,你就擁有自己給自己的支持。
比如:
我知道,我害怕一個人呆在黑暗的房間里。我害怕看不清的地方會冒出鬼怪或者別的什麼可怕的東西,它們可能會撲向我,把我吃了或者把我弄死。周圍太黑了,我覺得那些不可名狀的恐怖東西就在我附近,隨時都有可能撲向我。
但是事實上,我呆在很安全的環境。之所以這麼害怕,是因為小時候的經歷讓我有了這種念頭,而我從來都沒有真正去面對它,所以那種恐懼的感覺自己越長越大。其實,這種恐懼的感覺是我自己生出來的,而不是周圍的什麼恐怖的東西帶給我的。我現在需要開始做深呼吸,讓心跳逐漸慢下來,靜靜呆在黑暗裡,看看那些恐怖的東西到底會不會突然撲上來。
我知道,我現在非常想給朋友 / 家人打電話,請他們過來陪我,只要不要讓我一個人待著。我知道,哪怕他們沒有過來,只要和他們通著電話,我就會感到安全些。但是,我並不是必須打電話給他們,我現在呆在房間里,已經足夠安全。打電話給他們,是我的迷信。我不能總是給他們打電話,這已經對我和周圍的人造成了困擾,我希望自己能夠克服這重障礙。
7. 找找你心裡住的那個小孩子,陪伴 TA 成長
在這個練習中,我們需要靜下心來、仔細回想自己小時候感到脆弱、無助的那個場景;然後,想像作為大人的你進入那個場景,帶著童年的那個自己來到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用你自己的方式安慰 TA,讓 TA 知道:你現在是安全的,你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我會陪著你做你想做的事情,假如發生任何可怕的事情,我會保護你、會幫助你渡過難關。
要知道,每當我們「忍不住想到最壞的結果」,那個恐懼的孩子就需要得到安慰和保護了。這時候,那個溫暖的大人就需要找到恐懼的小朋友,陪伴 TA、安慰 TA,讓 TA 慢慢安心。
同樣地,我們自己也會安心很多。
8. 練習自我放鬆的技巧
放鬆練習有很多,這裡只介紹深呼吸的方法,非常簡單、有用。
- 呼吸方式:控制胸廓,僅僅依靠肚子的起伏,緩緩換氣;
- 呼吸頻率:每分鐘呼吸次數控制在 8 次以下,這意味著,吸氣和呼氣的過程都需要持續至少 4 秒;
- 呼吸姿勢:隨你喜歡,當然,最好能採取身體比較舒服、不需要花力氣維持的姿勢。
前面這麼多準備和練習,都在為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或物進行準備。
當我們練習足夠熟練,就能把它們作為「工具」,進行實地演練了——當然,在真的開始前,假想的面對非常必要。
9. 閉上眼睛,假裝自己在面對害怕的事物
我們多數人對於自己害怕的事物或者場景,有著非常鮮明的畫面,就好像它是真的似的——其實,這種特點可以加以利用。
可能,過去一旦腦海中浮現出那些畫面,我們就不由得退縮了;現在,我們需要鼓起勇氣,直面這些畫面,然後利用我們已經掌握的「工具」,在想像中走向正面的結局。
循序漸進當然很重要。在第二、三步列出的表單和分出的層級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從焦慮評分最低的項目開始,一點點消化它們。
類似那兩步,這部分練習最好在諮詢師 / 治療師的協助和引導下逐步進行。老實說,我會有一點點點擔心你自己嘗試的話變得更害怕一些事情或者情境……
10. 鼓起勇氣,直面自己害怕的事物
當那些鮮明生動的畫面不再輕易地嚇到我們,我們就可以進入真實的場景,在行為上製造具有紀念價值的改變啦。
- 同樣,循序漸進很重要;
- 假如對一項嘗試感到特別焦慮,那就不要急,先選擇同一層級的其它項目來嘗試;
- 每項嘗試,都需要在你感到心理上完全舒適後,再結束;
- 別忘了,你有很多「工具」:概率估計,預先寫好的自我鼓勵,找到心裡那個驚恐的小朋友,通過深呼吸讓身體放鬆;
- 每成功挑戰一項嘗試,就自我表揚、自我滿足一下吧,這是勇敢的你應得的!
- 每完成一項挑戰,就跟自己強調:本來這麼擔心的事情,根本不會發生!這能讓我們更加明白,我們對結果的糟糕程度實在誇大得太過分了。
真的已經太長了……所以不再多說,就這樣結束吧~
謝謝二狗的邀請!
面對挑戰或不確定的情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到壓力,併產生焦慮的情緒反應。強烈的焦慮反應如果持續存在,人體慢慢地會產生心身的失調,比如神經衰弱、亞健康狀態,嚴重的出現心身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內分泌疾病等。所以過度的焦慮是需要應對與克服的。
對於焦慮,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不用幻想著消滅焦慮,否則你會陷入另一個情緒陷阱——因消除不了焦慮而自我責備與自我懷疑。「你怎麼老是那麼容易焦慮!」 「為什麼別人能夠輕鬆面對,而你卻那麼膽怯?」 「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放下焦慮啊!」 在這種超我對自我的責備中,人容易產生失落與抑鬱的情緒。
其實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緩解焦慮而不是根除焦慮,因為焦慮具有生存與適應的意義,同時適度焦慮有助於人精神狀態的提升,以發揮出更好的水平。為了緩解過分強烈的焦慮,下面的一些建議供你參考:-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不妨接納與忍受焦慮,帶著焦慮過該過的生活。
- 不妨著手做準備。比如講課前認真備課,面試著認真準備問題,所謂「有備無患」,充分的準備有利於增強信心,減緩焦慮。
- 覺察負面思維的沉溺,通過轉移注意力,或者意志的力量,以及其他一些方式(如冥想),讓自己從負面思維的沉溺中出來,暫時擁有輕鬆的心情。人類有一種對於安全感的強烈需求,所以面對挑戰或未知的事物,人們總會想方設法防止最壞結果的發生。這種考慮有一定的合理之處,因為確實存在著「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情況。但這種對於安全感的神經質性的追求,恰恰是焦慮的重要來源,因此有必要打破這種對於安全感的瘋狂追求。
- 覺察自我批評的出現,培養出鼓勵性的內心對話。過多的自我批評來源於過分高遠的理想自我的責備,使人產生沮喪與抑鬱的情緒。當一個人理想自我的標準逐漸鬆動,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關係逐漸改善之後,那麼一個人便放下對於完美自我的渴望,對現實自我也會有更多的喜歡與接納。
- 積極的內心對話。比如「我曾經有過好幾次成功應對的經歷,這次也會成功的」、「去經歷這個事件,這會帶給我收穫與成長」、「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別人想有都沒有呢」,這些積極的內心對話能夠充分抵禦消極思維。
- 挖掘焦慮事件的積極意義。所有令人畏懼的事件均有積極的意義,如豐富了經歷,鍛煉了能力,增長了見識,提高了名氣等等,當事件的積極意義被你充分意識到之後,你會改變對於事件的態度。比如對於考試,如果你發現考試是一次很好的複習的機會,考試得到高分有利於將來的就業,等等,那麼你就不會排斥考試而是會期待考試了。
- 回顧以往成功的應對經歷,去體驗當時的積極感覺,用成功經歷去平衡不斷冒出來的消極想法與情緒。
- 運動永遠是緩解焦慮可靠又可行的方法。培養一種運動的習慣,長久的堅持下去,焦慮就會減少,信心等積極情感會增加。
- 最後,不要逃避,人只有在面對挑戰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更多的能力和底氣。沒有人可以在岸上通過沉思而學會游泳!
這些工作並非靠一個之力可以達到,如果需要時可以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共勉!
就我在精神科學習的經歷,說一下焦慮和多疑的問題。
焦慮和多疑是精神科非常常見的兩種癥狀,我的老師說焦慮又多疑的人,在看抗焦慮藥物的說明書時,經常不看療效,只看副作用,擔驚受怕,卻又一片葯都不敢吃,並且喜歡換大夫看。所以醫生對於此類病人經常把藥物的說明書撕掉,說;這個城鎮也就我們幾個專家,你這種小焦慮症 ,哪個大夫都開這種葯,把說明書給我,你得相信大夫十多年的經驗,你沒事百度那些有用么?有用你不成大夫了么?
並且這類病人非常常見,我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說明焦慮和多疑最好的解藥就是,發展信任的能力,發展信任他人(這個世界的所有)能夠理解你,並且善意總是多於惡意的能力。
你要信任你的朋友會在你最壞的狀況下幫助你,你去三甲級醫院遇見的都是善良的好大夫,你遇到壞人可以去警察局求助,你的伴侶雖然未必能夠陪伴你一生,但是總會盡他能夠付出的去好好待你,不論你遇見何種最壞的狀況,都會有人伸出手幫助你。
有些東西並不合理,但你必須相信。有些東西並不牢固,但你必須依靠。—《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焦慮應該屬於人類進化當中比較有意義的情緒。設想遠古時期原始人面對食物匱乏,天氣惡劣都應該產生擔憂情緒。而且理智的存在讓我們進一步設想可能發展的後果。所以這是一套自然的保護機制。當人自己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時,會激發求生本能,然後去設法解決。所以@余林鑫 所說,本身具有生存意義,不要去杜絕而是緩解。
而且焦慮帶來的更多副作用並不是焦慮本身引起的。像因為自己的拖延,對自己過高的期許導致的自責內疚也會加重。所以這些都是分析了焦慮的原因和影響意義。辣么。。。。怎麼辦捏?
歸結起來特別簡單,也特別難做到。
動手做起來,不用患得患失,做下去就好。
比如戀愛焦慮。男生怕找不到,女生怕剩下。怎麼辦捏?做起來!交友範圍窄多參加活動社團,形象欠佳多看些著裝化妝教程,學著改善。談吐不好與人多交流,並學習接受他人意見,這樣在一步一步看得見切實有效的努力中,焦慮的因素會逐漸被化解,大腦自然關注的就不在那些負面上啦。
那你說,萬一我努力錯了方向,或是結果仍舊不好怎麼辦?我不是白努力了嘛?又要我擔心啦?
那我想說即使白努力也比荒廢虛度好。因為人生每一次對自我的完善就像埋下的種子,多年的孕育,機遇與巧合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讓你勃發。就像上面的為了戀愛改善做出的努力。可能你的談吐沒有改善,但是學會了傾聽。可能相貌還是不佳,但你喜歡上搭配設計,逐漸從事這個行業。你參加社團活動,沒遇見妹紙,但結交了一批靠譜是朋友,相約結伴創業。即使以上什麼也沒有發生。你也經歷了不同的體驗。也要勝過自慚形穢地封閉自己,還滿懷幽怨的虛度時光。
我記得好像是莎翁說過類似的話吧,生活雖然太短,但是虛度它還是太長了。
做些事吧,才能逐漸的從愁苦中撥雲見日,發現那個原本就很閃耀的自己生命在於不靠譜,總往壞了想就做好物質準備,物質準備有了,就靠譜多了。
eg. 害怕出門被狗咬,染上狂犬病,掛掉。物質準備就是穿跑鞋和不影響跑步的衣服出門。
理論上很重要,但我沒做到的→_→平時多練習短跑,包里放著有你的基本資料和附近能為你打狂犬疫苗的醫院,衛生服務站的路線,聯繫方式的一張紙,萬一被咬了,請求路人照紙上的內容幫你。
轉自公眾號李微小兔(leewaysophie)
這是我的故事:
小兔我一直是一個沒什麼勇氣的人,是個一捏就軟的包子,和任何人也不敢翻臉。這與家庭背景有關係,從小給媽媽富養,莫名其妙得到的太多,痛徹心扉的失去太少。到了20幾歲,才發現自己被所擁有的東西給佔有了,被一些外物消費了自己的決心。
可是,這個世界不會管你有什麼身世。出社會越久,越懂得真正靠得住的武器只有自己。想成就自己,人人都得回到自身,做好自己,並免不了和自己的恐懼做一番鮮血淋漓的肉搏。
說實話,我們一生也不可能擺脫恐懼,它就像太陽底下的影子,一轉身就能看見。如果老是瞪著恐懼,生活就會變成一場穿越寂靜嶺的夢魘。想要突圍,唯有轉念,心念一轉,人生才開始昂揚地運轉起來。
唯有相信,才有可能。人類是唯一能夠自我暗示的動物,我們最後成為的,不過是最初在內心認定的自己的樣子。想得太多,暗示太多,恐懼太多的人,往往會「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那些眼一閉,心一橫衝上去的人,反而翻過了山頭,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
小兔回想自己這些年幹得不錯的事,莫不是「一閉眼」干成的。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沒有回南方的家裡,而是在北方租了個房子備考司法考試。因為第二年我還要準備出國,沒時間重考,這次考試成了唯一的機會。最後兩個月,學習壓力大,失眠,自信心崩潰,在電話里和家裡哭訴,和前輩打電話負能量爆棚,考試前一個月我的心態是:完了要打敗仗了。
這時,媽媽因為出差到了我的城市。有一天,她領我到廣場上散步。我還記得我們坐在一條石板凳上,我照例是唉聲嘆氣,掉淚珠子。
聽我發泄完,媽媽問了我一個問題:
如果現在司法部長站在你面前,向你保證你會通過考試,你還怕嗎?
我愣了,不知道該說什麼。
媽媽回南方之後,我繼續衝刺備考。一天中午我在午睡,接到媽媽的電話,聽見她說:「你放心,我幫你求過佛了,肯定能通過!」 迷迷糊糊間只感覺媽媽的聲音飄渺溫柔,如同一個來自未來的信號。
考試前的半個月,我還沒能甩掉哀兵般的情緒,總也提不起勁來,書也沒怎麼作死地看了。和前輩打電話,他在電話里給我說了一個邏輯上totally不通的詞:哀兵必勝。我當時不明白,覺得所有的勝利不都是鬥志昂揚時的一蹴而就嘛?怎麼哀兵就能勝利呢?
到了考試頭天晚上,可能老天也覺得我太不開竅了,於是給了我一個當頭棒喝。
那天我反常地早早入睡了,睡到兩點,被鄰居巨大的拍門聲給吵醒,起身才發現床腳下的水已經淹了十幾厘米,原來是廁所的水管爆了。我們不得不起來通知房東,關水閘,收拾殘局,一直折騰到早上7點,再也沒能挨一下枕頭。
出門考試之前,我拖著極度疲憊的身體在陽台上獨自站了幾分鐘。當時,我獃滯地望著窗外的樹,在心裡給自己兩個選擇:指天罵地去考試,或者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地背水一戰。
我選擇第二個。
兩個月後我看到了分數,我不僅通過了司法考試,而且超出合格線將近80分,全系第一,全市第二。我的照片被貼到櫥窗里,從來沒有拿過獎學金,平時期末考試成績平平的我,成了別人口中的學霸。
這場考試,一度成為我生命里的一個謎。現在明白了:是上考場前我的選擇,決定了最後的勝負。那一刻,我閉上了雙眼,危險消失了,鱷魚池消失了,只剩下往前走。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媽媽和前輩們的幫忙都不能代替我戰勝恐懼,必須由我自己在所有的糾結和躊躇之後,在最後一刻完成了心念的轉變。
我們擁有得越多,學習得越多,就想得越多,怕得越多。站在原地,只看見前方風聲鶴唳。不一閉眼縱身一躍,永遠不會知道前面的萬丈光芒。
可在這縱身一躍之前,你得先把自己扔過去。
最後,分享一條我去年發的朋友圈。
一無所有不可怕,就怕什麼都有的幻覺,初心拿去喂狗,失去和世界貼身肉搏的武器。
2016,願和你一起以夢為馬,勇往直前,單槍匹馬,長歌萬里。
--------------------------------------------------------------------------
公眾號李微小兔(leewaysophie),聊一聊生活里不可不想之事
01、焦慮情緒的解析
焦慮情緒是指向未來,是擔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擔心的對象多種多樣,比如犯錯、失敗、被質疑、被否定、被貶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遠、生病、意外、死亡......
以無意識的、快速的、自動化的、習慣性的、模式化的思維邏輯推理、畫面想像的形式存在,引發焦慮情緒體驗。
焦慮情緒同時也在推動著上述思維形式。
思維形式和情緒感受交互影響,相互促進、惡性循環。
02、焦慮癥狀的解析
焦慮反映在思維上:擔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焦慮反映在情緒上:緊張、不安。
焦慮反映在身體上:胸悶、呼吸短促、肩頸僵硬、頭暈腦脹、頭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腸胃不適、失眠多夢......
焦慮反映在表現上:坐立不安、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焦慮反映在人際上:敏感、多疑,猜忌、迴避......
思維形式推動著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引發身體不適和外在的不良癥狀表現,影響著自己對自己的感覺和看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又影響著情緒變化......
思維形式和內容、情緒感受、身體反應、外在表現、外界人際關係評價等交互影響,相互促進、惡性循環......以上任何一個方面,都可以成為新的誘發因素,引發一個新的惡性循環。
舉例:自己擔心某人會懷疑、否定自己,從而感到情緒緊張,從而身體僵硬、胸悶、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緊張不自然,感覺自己心裡有鬼、不真誠......
03、常見的焦慮形式
廣泛性焦慮:經常或持續的無明確對象和固定內容的提心弔膽及緊張不安,肌肉緊張,難以忍受而又無法擺脫。是習慣性的對事物的消極預期和災難化聯想,以及習慣性的焦慮情緒和迴避做法。是一種謹小慎微、嚴防意外發生的身、心狀態。
軀體癥狀:焦慮情緒引起的身體不適感,如胸悶氣短、肩頸僵硬、頭暈腦脹、頭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難、腸胃不適......很多當事人一開始的時候會以為是軀體疾病,跑到醫院檢查又發現不了什麼實質性的問題,醫生往往會給一個輕微病症的診斷,有的醫生會建議去看心理科,後來才知道是焦慮的軀體癥狀。
失眠多夢:焦慮情緒和軀體癥狀引起的睡眠困難。很多是因為擔心睡不好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工作或者人際關係而焦慮、睡不著。從某種層面來說,黑夜是對白天的逃避,真正的壓力源是學習、工作或者人際關係,現實問題解決了就能睡的踏實。
疑病症:為身心健康擔憂,對身體過分關注,感覺過敏;各種檢查均未發現器質性疾病,未發現主觀癥狀的軀體原因。對軀體癥狀的疑病性解釋和災難化聯想,引發焦慮,擔心、害怕。從某種層面來說,疑病癥狀是對壓力的一種逃避反應,是身心在給自己爭取休息的時間,爭取到更多的照顧、尊重和體諒。
驚恐發作:急性焦慮發作,無明顯誘因、無相關的特定情境,發作不可預測;在發作間歇期,除害怕再次發作以外,無明顯癥狀;表現為強烈的恐懼感,可有瀕死感、失控感等痛苦體驗;突然開始,迅速達到高峰,發作時意識清晰,事後能回憶。對身心癥狀的疑病性解釋和災難化聯想,引發恐懼,擔心、害怕。從某種層面來說,驚恐發作癥狀是長期壓抑的情感的急劇爆發。
強迫癥狀:窮思竭慮或反覆檢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體驗到觀念或衝動來源於自我;有癥狀自知力,感到異常,希望消除,但無法擺脫,因為焦慮和痛苦。實際上是身心試圖通過反覆思慮或檢查來獲得心安,以減輕焦慮感。或者通過某些現實層面無法實施的想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社交恐懼:在意自己的表現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程度與現實處境不相符,對所怕情境迴避,直接影響社會功能。大多是因為擔心別人看出自己的緊張不自然,所以才會緊張不自然。社交恐懼症者內心深處是害怕孤獨的,渴望被陪伴和關愛。
04、焦慮的形成原因
從小到大的家庭、學校教育,以及後來的生活經驗,造成當事人內心自卑、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遇到事情容易焦慮,渴望成功和優秀,害怕失敗和犯錯。一般焦慮者有很強烈的控制欲,這一點會充分的表現在學習、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各方面。
當事人也是閑不住的,一閑下來就能夠感受到內心的焦慮,同時也會感到壓抑,需要不停的忙忙碌碌,忙碌可以安撫焦慮的心靈。需要通過持續的證明自己,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時間長了之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焦慮癥狀,緊張不安、身體僵硬、遇事退縮、挫敗、自責……逐漸演變成焦慮症。
當事人在遇到事情之後,會根據自己過去形成的生活經驗和自我觀念,預測自己會犯錯或失敗……他人會否定、貶低、嘲笑自己……從而焦慮,從而變得消極、退縮,這樣的自我預測可直接導致事情的失敗,從而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確實能力不足。
05、康復從想法開始
覺察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發現是怎樣的生活經驗、自我觀念、自動化思維在使自己感到焦慮。需要先放慢自己,才能把自動化的、快速的思維過程認識清楚。把思維的內容和依據記錄下來,檢驗其真實性與合理性,對過去、現在、未來和自己、他人、環境重新進行解讀,用更真實、合理的想法代替原有的思維。包括: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解讀,對當前正在經歷的事情的看法,對自我、他人和環境的認識,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預設。
這就是認知重建,這一部分的工作量比較大。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就事論事的,通過實際的焦慮事情,來發現自己頭腦中的想法,過去的生活經驗,既成的觀念,以及對未來的預設。具體的過程是:我感到焦慮了,剛才發生了什麼?我想到了什麼?我為什麼會這麼想?我這麼想的依據是什麼?我還可以怎麼想?我怎麼想更合理?我的想法改變了之後,我的感覺怎麼樣?
06、康復從情緒開始
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和身體反應。為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反應命名。做一些事情放鬆、愉悅自己的身心。情緒和身體反應的變化也會引起思維的變化。催眠引導放鬆、繃緊放鬆、語言暗示、畫面想像,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
繃緊放鬆訓練:依次用力的繃緊身體上的大塊肌肉,比如小腿、大腿、臀部、腰部、腹部、胸部、雙臂、肩部、頸部的肌肉,持續的繃緊,直到感覺綳不住了,然後鬆開、放鬆。
語言暗示:輕柔、緩慢的語言暗示,放鬆、平靜、安心……
畫面想像:回憶曾經的美好體驗,輕鬆、喜悅、自信……的回憶。或者想像藍天、白雲、海邊……等美好畫面。想像的如同真實發生,儘管內容是想像出來的,但感覺是真實的,正如病理性的焦慮、恐懼感也是自己邏輯推理、畫面聯想出來的一樣。
做自己感興趣、擅長的事情:揚長避短,更容易專註進去,更容易取得成效,進而可以獲得輕鬆、愉悅、自信的感覺。
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對自己好一點,看到自己身體和心理的需要,給與適當的滿足,對自己多一些理解、寬容和愛。
07、康復從行為開始
覺察自己的迴避、退縮和拖延的行為習慣。
越是逃避的,越是焦慮和恐懼。打個比方說,自己遇到一隻狗,然後感到很害怕,轉身就跑,也不敢回頭看,跑著跑著就感覺在背後追自己的是一頭惡狼,更加恐懼,再跑著跑著又感覺在背後追自己是一頭猛虎,再跑著跑著就感覺背後是無邊的恐懼,從而更加的疲於奔命,焦慮、恐懼和疲憊,甚至會絕望。
尋求依賴、抱怨他人,會加重自己的焦慮。
一個是認為自己無力面對和解決,必須要依靠他人,再一個是別人並不欠自己的,也無法為自己承擔,所以也會拒絕。
依賴性強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被拋棄,因為自己無法給予他人滿足,反而需要持續的向他人索取,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他人早晚會感到厭煩,從而拋棄自己。喜歡抱怨的人,儘管能夠獲得一時的滿足,但是從長遠來說,大家都會避之惟恐不及。
勇敢的面對問題和循序漸進的解決問題,能夠提升自信心。往往在面對了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它也不過如此。很多問題要解決起來都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如果總是想用最快的方式最好的解決問題,往往就會面臨失敗,而且還會受到傷害,失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勇氣。比如要跑100米,正常人七八十步可以完成,而心急的人卻想用兩步跑完,不僅失敗,而且因為步子邁的太大,而受到了傷害,從而一蹶不振,離目標還很遙遠。
系統脫敏法、暴露法,想像預演和生活實踐……
系統脫敏療法:把某個焦慮、恐懼的對象劃分為若干等級,等級要相對均勻,幅度要相對小一些,然後從焦慮、恐懼感最弱的情境開始,進行放鬆訓練,用放鬆代替焦慮、恐懼感,直到可以完全放鬆下來,再進行下一等級的放鬆,依次進行脫敏。
想像預演:對於某個焦慮、恐懼的等級,還無法從現實層面適應的情況下,可以先進行想像預演,就是把自己焦慮、恐懼的情境想像出來,然後置身其中,觀察自己的想法,如果發現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調整;觀察自己的感受,進行放鬆訓練;觀察自己的做法,如果發現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調整。從而通過語言建立理性的想法、放鬆的情緒感受、有效的行為做法,作為應用於具體生活情境的準備,提前獲得自信和經驗,再落實到生活中。
08、別人如何看自己
中國人都比較好面子,所以比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
在自己目前還比較焦慮的情況下,自己就是會有一些不良的外在表現,他人因此也會對自己有一些不好的看法。理解、接納自己,容許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管你接納不接納,它們都存在,所以只能夠容納、允許。隨著自己的思維方式、情緒和身體反應、外在表現的持續改善,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會發生改變。
所以說這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我們採用壓抑、掩飾和偽裝的方法很難獲得他人對我們的認可,只有當我們真正的自信和勇敢起來,外表才會自然而然的煥發出輕鬆、自信的感覺。
09、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過去的負性生活經驗(他人的否定、自己的失敗)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自己是無能、沒價值的)的陰雲的籠罩之下,就是真正的自己,是與生俱來的、本源的樂觀、自信和勇敢。清晰的認識到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及所形成的自我概念(包括對自己、他人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認識)對自己當前的思維方式、情緒感受和行為做法的影響。撥開雲層,看見真正的自己。如果沒有了那層陰雲(擔心、害怕、自卑、不安)自己會是什麼樣?擔心、害怕的背後是「我無能、沒價值」的自我概念,在自我概念的背後是過去他人的否定、自己的失敗,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是與生俱來的、本源的樂觀、自信和勇敢。
10、綜合的調整自己
提高自我覺察的能力,覺察在焦慮發作時的思維活動的形式、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認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繫,分別調整。可以提前進行想像預演,閉上眼睛,設計一個讓自己感到焦慮和產生焦慮癥狀的情境,放慢呼吸、放慢時間,看到其中的思維活動過程、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依次進行調整,發現、調整、暗示、實踐......
如果把人的心理比喻成一部電腦,自己的觀念、思想、情緒感受和行為習慣就好比是事先設計好的程式。當事人的原有程式出現了BUG,需要修復,可以把新的觀念、思想、情緒感受和行為做法設計進去,或者設計一個更高的智能,讓當事人在「不清醒」的疑病狀態里的時候,高級智能就會來提醒他認識到思維的虛假性,從而從「不清醒」的疑病狀態轉回到「清醒」的現實狀態。這項工作需要在心理諮詢中,由心理諮詢師帶領當事人通過問題解析、認知重建、行為訓練和催眠暗示來逐步的實現。
11、給焦友們的忠告
要做的工作還是挺多的,自己要有耐心、要多努力,循序漸進、腳踏實地的探索、調整和完善自己。記住:慢就是快,快就是慢;足夠慢,才能足夠的快。這就好比跑500米,正常的是要用數百步跑到,而如果要求自己幾步就跑到,勢必就會感受到挫折和失敗,甚至是受到傷害。如果感覺自己容易迷失在自己的思維過程、情緒變化、身體反應和外在表現里,感覺自己調整有些困難,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協助,以加快康復進程。
本文摘自於飛專著《焦慮症的心理治療和案例解析》。
他們說愛焦慮的人,一般都是上進的人,我也姑且這麼安慰自己。其實仔細想想,這句話蠻有道理,你見過安於現狀,沒有追求的人焦慮嗎?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上進,盡量克服焦慮。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大學時我也是這樣的。送你一句話和一個方法。
話是這樣說的:不要被想像的困難打敗。
方法也很簡單:你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挨著挨著一件一件做了,困難就解決了。至於什麼分析大可不必,你寫的時候就清楚什麼是緊急的事情了。
同意丁醫生@丁若水 的回答。
想要改變焦慮型性格,需要直面並接受焦慮的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下嘗試的去做那些讓你焦慮的事情,解決那些讓你焦慮的問題。
作為一個正在改變的人來說,我知道很多時候內心會很煎熬,但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自己的焦慮和悲觀的態度所嚇倒,作繭自縛了。
題主的問題肯定在很多人身上都有出現,作為一個非專業領域的學生,只好就自己的現實體驗說一說啦。
不知道[事情的結果]是不是題主焦慮的主要部分,也不知道題主焦慮的程度如何,不過首先先跟你說說我自己吧。當時因為自己的不自信,自我否定所導致的焦慮讓我兩度陷入低氣壓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讓自己理性起來,然後來分析原因。當時我面對挑戰的心態就是:我就是不敢啊,就是做不成啊,你到底想怎樣啊!!嗯,表面上看不出來什麼,內心其實各種自暴自棄。那段時間我也一直在知乎上搜索不自信怎麼辦,焦慮怎麼辦這類問題的答案,看到別人的耐心解答,自己卻更加煩躁,「哪裡有這麼簡單啊?!」。不僅僅產生了焦慮,而且對自己無力改變現狀的狀態有了失望之情。當時真的是……太失落了。
意識到了自己不恰當的自我否定後,我就開始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再自我否定了。每次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否定的時候其實就是告訴自己,你看,你又在自我否定了。所以這種方法是沒有用的。
有一天中午吃飯的看知乎來著,看到一個關於國外特務的訓練方法。當時就眼前一亮。
如果戰爭時用毒品來刑訊逼供,是否無論意志多堅定的人,都會招供呢?(負二的那一篇答案)
然後吃完飯就回宿舍樓的自習室里寫了一篇蠻長的日記。分析了一下自己到底在不自信什麼,在怕什麼(理性的必要性,這個時候並不適合用感性的狀態寫下一些模稜兩可的分析)。對於答主,不自信的根源是高中的一次經歷,類似捧得越高摔得越慘吧。在那以前答主絕對是個純開心細膩但沒那麼敏感的人,之後碰到一些事就會誘發自卑的心理。但是這一回遇到的事跟高中遇到的毫不雷同,所以可以暫時把這件不好的回憶撇到一邊了。再來,自己的不自信其實多過焦慮,怕自己做不好,怕自己會對別人愧疚,怕對不起自己。很多可以怕的地方,好多可以退縮的借口。但是我意識到自己怕的並不是結果,成功失敗其實都可以接受,在不想失敗的地方失敗了不過就是更加難受一些。我怕的是過程。那段時間,要完成每一項有挑戰性的任務時,過程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煎熬。我怕的不是失敗,怕的是以一種讓人咋舌讓自己無語的奇特方式失敗。文章里提到了痛覺上限,那我就決定用事情預料的的最壞最壞結果給自己鋪路。
那個時候我不僅會做最壞設想,而且會往下想得深入些……然後自己一個寒噤,想得自己都無語了就收回來了。現在想來那段時間確實還是蠻痛苦的。想像力不總是好的啊。不過正好利用這個,只要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差,心情就會慢慢好一點了(後面有辯論隊面試經歷)。
以前心情不好的時候,去海邊走走,吹吹風回來就好好的,這次要不然是風太小撓痒痒,要不就是風太猛人吹蠢。然後我開始向圖書館借B類圖書,一些關於心理學的,給人勵志的書。看書。好吧,我之前真的是不屑於看這種書的(心理學人士勿噴!),總覺得人太複雜怎麼可能研究的透,下結論的東西未免太片面。不過當時也算是機緣巧合地利用了「心理暗示」這個東西吧。(plus,也是第一次比較確切的知道這方面的一些生理基礎,不禁覺得人體真的很神奇。)跟著書裡面的說話,試著做了「冥想」(一直覺得很高檔的樣子,對自己來說就是在自習室或者面壁坐在床上認認真真慢慢地一呼一吸吧),不過當時確實讓自己靜下來了,沒有那麼坐立不安了。不過這種方法我感覺不太適合多用,暗示多了難免失效的吧,之後很容易變成為了讓自己舒服任務式地去完成,而這樣是起不到效果的。還有,「運動」,這個對我來說百試百靈,雖然不能天天運動,但是每次一出汗就很開心!感覺排出了髒東西。我記得這個也是有生理根據的,說是能產生什麼化學物質能讓人心情變好~基於生理,還有一個「偽裝笑容」,就是自己假裝微笑,心情也能真的好起來。哎,感覺題主可能沒有我當時那麼嚴重,不知道這個技能能不能用上~不過有時候要去一些大型場合,我自己也會不自覺微笑當做對自己的鼓舞。
再說回那段時間,正巧之前有打擊有迷茫,然後又來了一個英語辯論隊的面試(不知道題主何種身份會不會覺得這個就是小case啦)。對我來說,超級超級想參加,但是口語真的有限。然後我又開始想各種面試時結結巴巴不會說話的場面,想得自己都不忍心想下去了。但是還是想參加啊。於是在心裡高速反覆念了幾遍我想參加我想參加之後我就飛速報名了。沒有後悔的機會了。其實當時心裡也隱隱知道這是走出當時陰霾心情的契機吧。報名之後會有消極的設想,但是既然已經報了就不能反悔啊(不反悔是一直給自己訂的標準),「反正就是報了」。之前那種有點武斷的自暴自棄的心理這個時候也不見得差啊。
越設想越成真。當時自己琢磨著過得希望很小,就看過程怎麼表現了,這次的過程也是自己好奇的,所以暫時沒有把它視作煎熬,不可能真的這麼准,在第幾秒就突然大腦一片空白然後看著面試人呆萌狀了吧。拿到題目後,我在走廊很緊張很緊張的準備,進場時微笑了一下。出場後,我知道我抓住這個契機了。笑著走出每個人的視線,搞得他們以為我必過一樣哈哈。其實是知道自己肯定過不了了,但是看到面試人臉上的微笑,自己只結巴了一下,忘了一個單詞怎麼表示,論據好像不是很夠誒就很開心了。「混蛋,叫你花那麼多時間胡想,傻了吧,高興了吧。」這是真實的心理活動。其實那天上午過得也不是很好,上午有場口語考試,接著又去了這個面試。受盡了緊張情緒的折磨。但是因為克服了這個小事情,心裡頓時舒服了好多。有了這個小事,對那個時期的我算是一次很好的挽救,所以題主如果想跳出怪圈,先從不那麼大的挑戰開始吧,焦慮總是一點點消減的,退到正常範圍就好了。
也不可能每次都是一段持續時間內的焦慮狀態,如果只是面對生活中零零散散的挑戰而產生焦慮的話,個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這個讓你焦慮的挑戰,在你用那麼多時間臆想之前就決定好自己要做這件事,之後你就會花更多時間想怎麼做好這件事而不是怎麼逃避這個事情的消極結果。還不行就想,反正都要做了,為了不浪費時間還是好好做吧。個人覺著這個時候勇氣佔了很大分量,多鼓起了幾次勇氣,做了總比退縮好,做好了當然更好,別那麼孬。
之前那段低迷時期里,有一個事讓我自己很生氣:明明有實力的事都因為自卑、緊張做不好,但後來因為辯論賽的契機一切都好了起來,但我一直記著這件事。如今正在慢慢改進這一點,朝著「我會緊張,但是這不會影響事情的結局」的境界前進。
最後,在實力還不夠的情況下,那就再加一把油,實力帶來的踏實感比盲目的自信靠譜的多;如果實力夠了,借朋友曾鼓勵過我的話:不要妄自菲薄。/天啊!才沒見過你這麼不自信的人呢!
不知不覺寫的有點長,不知道是不是夠理性。希望你早些走出怪圈 :P
我覺得做最壞的打算其實挺有必要,但是最好連最好的打算也一樣去思考,然後以最好為目標,最壞為退路,大不了重頭再來,失敗沒關係,就怕自己輸不起。
不斷暗示和安慰自己:生命短暫,不要把時間都浪費在不必要的擔心和憂慮中。專心完成眼前的事,過好眼前的生活。順其自然,讓一切發生,未來的留給未來吧。
我也是這樣的 我覺得我有生病幻想症
看到網上有人說什麼什麼頭疼是因為腦子裡面有蟲我就整個人都不好了 肚子疼是因為什麼什麼 眼睛疼是因為什麼什麼 反正都是往不好的方向想
如果和男票吵架也會特別特別消極。甚至會想到如果分手怎麼怎麼 天哪 我的生活都被自己的幻想影響了
推薦你看看這本書,裡面的一段話: 沒有人會害怕焦慮,我們只是害怕自己所編製出來的焦慮故事。我們以為自己會害怕潛在的衝突,其實我們真正核心害怕的是自己「身份」的消失。這也是成年人唯一會害怕的軟肋。除此之外任何虛無縹緲的「萬一」成年人都可以接受並承擔得了。
節選自《走出焦慮風暴》
在這個婆娑世界,最可靠的安全感都不在外面,而是喚醒內在的勇士人格,花一把時間解除它們的各種後顧之憂-自體期許中的所有的力量與資源都在那裡。《走出焦慮風暴》這本書中教導了很多實用而有效的方法,看似樸素實則大有內涵,智慧具足。
如果已經做好最壞打算了,當最壞打算來臨就可以坦然接受,畢竟已經在自己的意料範圍啊
說一下我自己吧。
1 從小就膽小,心理素質差,總是擔心忘記老師的作業了
2 身體素質也不好,冬天裡體溫比家裡人低,和朋友們玩也玩不好,總是輸給周圍人
3 小時候學習就不好,聽過的總是忘了,不過我有一個成績很好的哥哥,在他的影響下,我一直努力,學習成績也好起來。慢慢的,學習成為了我為數不多的樂趣,因為只有在學習上我能超過周圍人。雖然我比他們基礎好,更努力。不過後來我一直以來用壓力來促進自己學習,總是提醒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慢慢地,我發現學習也不能給我帶來一些快樂了(因為高中的同學都太厲害了,其實是我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同時,我慢慢地抑制自己的慾望,當我想打籃球,想打羽毛球,想去上網的時候
沒毛病啊?做最壞打算,盡最大努力,之後的任何結果都是驚喜
……和我現在出奇的相似……題主您現在還好嗎?(ノ_<)
你既然可以想到最壞的結果,這是很好的,你已經完成排解焦慮的第一步。
1.你會因為某件事感到焦慮:馬上要考科目二;
2.設想這件事最壞的結果:考試不及格,需要重考,費錢費時;
3.你會發現,這件事最壞的結果,你也不是不能接受的,而且這還是最壞的結果,出現最壞結果的幾率是較低的,你完全可以經過準備後做的更好,不是嗎?
4.所以,不用焦慮啦,適當的焦慮有益,對於任何事,你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想,你會發現,沒什麼好焦慮的啦~
PS:以上舉的例子試用於大多數客觀的事情,但是有些也不太試用,比如要追一個非常喜歡的妹子,最壞的結果是追不到,然後這個結果我接受不了啊!!!!這種事情只要努力去追啦~~
祝好!怎麼辦我還真不知道
不過我估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木星落在了例如摩羯這樣冰冷而壓抑的星座造成的……
推薦閱讀:
※特別害羞的人內心世界是怎麼樣的?
※《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結尾說「他好像條狗」有什麼隱喻嗎?
※怎樣才能判斷一個女生有什麼樣的行為才算喜歡你?
※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一隻狐狸狗成功催眠11人,這是什麼原理?
※赴「鴻門宴」,真動起手來怎麼做才能不是自己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