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感是否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沒有任何一種感覺是純粹消極、毫無存在價值的。即使是在痛苦、委屈、震怒等等負面的情感體驗背後,往往有其存在的必要和價值。如疼痛的感覺,提示了身體某處的病變;委屈的感覺,提示了付出與獲得、遭人誤解和渴望理解的失衡;憤怒的感覺,提示了自己身心遭到了威脅,需要啟動自我的保護。孤獨感的存在,提示了自我某個層面的「失聯」狀態,每一次讓人感覺凄涼、沉寂的孤獨感,都在提示我們需要與某個人、某種心理活動、某種生存狀態,建立和保持聯結。
內心失去聯結的感覺,在中文裡有很多表達的詞語:舉目無親、孤家寡人、異客、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鏡中的陌生人等等這些詞語在描述了人在不同層面體驗到的孤獨體驗。
參照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龍對於孤獨的解析,可以把我們日常體驗到的孤獨感,分為人際孤獨、心理孤離、存在孤獨三個層面。其中任一層面出現了失聯狀態,都會導致孤獨感的出現。
第一個層面是人際孤獨。意指和他人的分離。
我們和自己熟悉的人,有了地理上的距離、無法面對面交流時,我們會自然地產生想念、懷念的感覺。我們可以暫時把注意力大量地投注於外界的事務,但伴隨著身心的疲憊,我們內心想和人交流、談心的渴望也會慢慢升起。在匆忙之餘如果沒有人可以去傾訴、交流,那種無人應答的孤獨感,會很強烈。尤其在遭遇事業不順、人際衝突時,內心的創痛感,在無人可以傾訴的背景下,會被放大、摻雜更消極的無助與自責感,「為什麼我連個可以說說話的人都沒有」?
這是人際孤獨的本質,這種孤獨感,提示著我們,需要留出時間和親友交流、必要的時候需要見面聊個痛快。而現代,QQ、微信、陌陌等即時溝通軟體的盛行,給人們緩衝這種人際中的孤獨製造了條件。當我們體會到人際的孤獨,需要做的,只是敢於正視內心渴望和人保持聯結的需要,主動地邁出溝通的第一步,受到邀請的人,如果也需要這種交流,兩個人持續的對話就一起緩解了這種孤獨感。
第二個層面是心理孤離。是情感和理性、自我要求和真實感受之間的分離。
歐文·亞龍總結道,人如果過多的壓抑了自我的情感,只在認知和理解上,和自己保持聯繫,壓抑自我的感受和慾望。把「應該」或「必須」當成自己的願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或埋沒自己的潛力,都被稱為心理孤離。
在日復一日的生活、工作中,我們時常體驗到重複感,並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體會不到這麼做的意義,只是盲從於大多數人的意見、遵從於過去的習慣而維持原樣。這一過程已經不再帶來新鮮的體驗,我們成為我們心靈上的陌生人,我們與內心的需要、深層的體驗失去聯結。這導致我們的內心變得空洞、做事情變得沒有熱情。覺得做了又當如何,只是業績更高、成績更好、有了更好的皮包和手錶,但是內心卻不再能體驗欣喜與滿足。這時候,即使我們渴望表達自己的空洞感、無趣感,也很難被人理解、聽懂,這就自我與心靈孤離的寫照。
這種人群中的孤寂、疏離的感覺,我們很少歸類為孤獨感,更多說成是人變得麻木、空洞。但這麻木的背後,是自我與基本的需要、真實感覺的疏離。心理孤離的感覺,提示著我們要正視內心情感與理性、真實需要和自我要求之間的分離。
第三個層面是存在孤獨。指的是「個體自身與任何其他生命之間無法跨域的鴻溝,是一種更基本的孤獨——人與世界的分離」。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與世界有深刻的聯結,希望看得懂世界的變化,也融入於世界的變遷。但是我們每個人所體驗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與外部世界接觸越多,我們會越發看到自己的特殊性。
我們性格的完成正是在和世界一次次的交流中確立和完善的,但是獨特的經驗、閱歷塑造了我們的性格的同時,囿於自身經驗的局限,我們越發地難以從別人的交往中,獲得我們完全一致、我們彼此認同的感覺。
我們越發地承受著只有我是我,我也只能是我的困境。成長的過程,不斷驅使我們走向未知、告別熟悉的環境和慣常的依賴。這不斷觸碰未知的自我、未知的世界時,我們飽受著無法被人理解、無法再放下自我、投身於關係的孤寂感。這是無法抗拒的孤獨,是最強烈的孤獨感。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人註定孤獨,是人不可改變的終極現實之一(其餘三個是死亡、自由和無意義)。
而對抗存在孤獨的最主要力量是關係。存在孤獨感的出現,提示著我們需要尋找完整而意義的愛,來「彌補孤獨的痛苦、分擔孤寂」。
所謂完整的而有意義的愛,是指,需要建立基於對對方完整的認識和接納、認可對方是獨立、有感情的人,建立一種馬丁·布伯所說的「我和你」的關係。
如果要想建立真實而深刻的關係,以此緩解存在性的孤獨,需要我們能夠真實地傾聽他人,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和刻板印象,讓自己在他人的反應中成長。
綜上所述,孤獨感並不是只有消極意義的情緒體驗,它的存在提示我們不同層面的「失聯」狀態。我們要想從孤寂和落寞的感覺中倖存下去,首要的是去體驗、去覺察自己體驗到的是哪一種孤獨感,學著去接納、面對它的存在,理解它想表達的需要,以此,在內心和行為上做出調整,打開未知生活的另一面。
孤獨不是消極情緒,而是一種矯正機制。
1、孤獨感是一種變異警報。
在許多的白蘿蔔中間,一個透明的蘿蔔註定會孤獨一生。田鼠們走過去都會側目,然後圍在一起議論紛紛。
身為異種的壓力無處傾訴,起風了,生活是艱難的。
這就和那頭52赫茲鯨一樣。也和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和格里高利·薩姆沙一樣。
但這種孤獨感保證了透明的胡蘿蔔不再出現,因為畸形對於進化來說是危險的。基本上,它們喜歡一切趨同,在陝北榆林的同一畝地里,基因有序,種群穩定,一起被裝上拖拉機運往華聯超市,白白地躺在車廂里不分彼此,沒有個體意識。
從沒有人會把一個蘿蔔跟其他蘿蔔區分開來,從沒有人會認識一個特別的蘿蔔並喊它一聲「阿妮塔」。
因為恐獨,所以不變。
對孤獨感的恐懼降低了變異的幾率,它們有一種舒服的共性。
一個不可推翻的結論:孤獨感是趨同進化的需要。
2、只有地球上才會有孤獨感。
上帝喜歡複製粘貼。
這件事已經暴露了很久,中國民科院早已經研究過這個問題。
同一類生物的形態與體積都基本趨同,這是一種由基因控制的複製粘貼。
沒有32斤的蘋果,沒有身高4米的人,沒有綠豆那麼大的黃豆,沒有麻雀一樣大的雞。
如果有,它們將是孤獨的,孤獨的後果很可怕,其中一項是無法繁殖,所以沒有。
工業生產也不自覺地繼承了這種複製粘貼,解釋為標準化,效率,設計,量產等等。不符合規格的產品被稱為次品。
輔路的同一批磚,M4A1的子彈,所有的新京報,所有的iphone6,還有昨晚碰在一起的酒杯,都基本是等大的。
人們本能地喜歡整齊劃一的商品陣列,反抗這種本能的一般會被稱為藝術家,藝術家都活不長。
所有的不同都是小概率事件,會被稱為意外、個性、奇怪,意味著風險,高成本和孤獨。
所以造物是懶惰的,安排好基因,然後看著萬物有序地複製,連進化都是一個生命周期內無法察覺的,看起來歲月靜好。
正是這種複製粘貼導致了異類的自覺,孤獨由此而來。
如果地球是一局消除遊戲,只需要十二步就能消除掉大部分事物,留下來的都是孤獨者。
而在地球之外的地方,沒有任何事物是按同一程序複製的。沒有趨同,也就不會有孤獨。
最近賈樟柯和陌陌也在研究這件事,他們點上燈攤開紙,神秘地閉門切磋了好久,渾身是灰眼睛發亮,在廠房裡推出來一個緩緩漂移的孤獨實驗室。
不過他們有商業目的,而且都是在中國民科院的張院士之後了。
另外,
真正的孤獨感受永遠是負面的,一個溜著牆角走路的殘疾小孩,一個跨性別者,一個黑色的冰雹才會了解。
而我們在某天下午的所謂孤獨,大部分都是荷爾蒙帶來的錯覺,一般是出於一種淡淡的交配壓力。
這種壓力通常會表現為字數極少的朋友圈,以及發照片加濾鏡、抽煙、喝酒、去麗江。
所以不要自憐了。
首先需要承認的是,孤獨可能確是一個人能夠經歷的最痛苦的情感狀態之一。它是一個連續譜,在最輕度的情況下,它可能只是讓我們感到失望和不愉快;但在最重度的情況下,它可以是一種完全無法忍受的折磨感。
精神分析大師弗羅姆·瑞茨曼說,孤獨是一種我們會不計代價想要去避免的東西。我們的潛意識能夠為了逃避它,能夠作出許多超出我們想像的事情來。但另一方面,我們可能也不曾想過,孤獨的存在有時對我們來說也存在著服務的意義和功能,與我們看起來的表現不同,往往在潛意識裡我們會秘密地主動尋求孤獨。
有很多作者在論文中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孤獨感是一個人的基石。了解一個人的孤獨感就是了解這個人的核心。今天想藉由此題,與大家分享怎樣去理解自己的孤獨感。
解題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先認識「孤獨」這個概念:孤獨的內涵
全美精神分析大會論文集Encounters with Loneliness一書中,數十位精神分析師基於對多年理論、文獻、研究的梳理,這樣定義孤獨:
Loneliness is a painful longing for the missing absent love object.
孤獨是對失去的、不在身邊的愛的客體,所懷有的痛苦的渴望。
它和抑鬱不同。孤獨是秘密地對所愛的客體懷著「得到」或「歸來」的希望,而抑鬱則是這樣一種希望的喪失。從這個方面來說,孤獨這種情感的出現,有時意味著個體是健康的。比如說,相對來說,迴避型依戀模式的人就比安全型依戀模式的人更不容易感到孤獨。
當我們要討論孤獨的時候,我們可以採取以下兩個維度:
1. 持續的時間(暫時的還是持續的)
2. 發生的機制(情境觸髮式的還是基於發育過程的)
從發生的機制來說,情境因素顯然是能夠觸發孤獨感的。研究顯示,一些社會文化因素被證明和更高的孤獨感相關。比如,在法西斯、專治、獨裁等政治環境下,民眾,尤其是那些和當前主流意識形態不相符合的人,更容易感受到隔離感、甚至恐懼感。類似的還有在其他維度上被主流所厭惡的人群(性少數、女性、少數族裔等),這些人容易在身邊的社群中感到格格不入。而這種「邊緣感」和孤獨緊密相連。
此外,微觀層面的情境因素也很關鍵,例如離家、在新環境中投入了精力卻還無法建立起能夠對抗孤獨的人際聯繫,等等。
另一種孤獨的發生機制產生於人類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它包含了一系列有創傷性的生命事件。這些事件阻礙了我們形成持續、穩定的內在生命。而一種持續穩定的內在生命的缺失,帶來了孤獨感。
例如,克萊因在她最後一篇論文中提出,嬰兒在接受母親的哺乳時(無論是母乳還是奶嘴),好的餵養狀態中,孩子能夠得到一種「我和母親不需要說話就能夠完全被理解」的感受。這種「不需要語言就能被理解」的感受正是孤獨中的人們所渴望得到的。克萊因認為,早年沒有過這樣體驗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總是會有一種看似沒有原因的孤獨和悵然若失感。
此外,基於奧格登和溫尼科特的理論,精神分析師Anita Weinreb Katz提出,孤獨不是與生俱來的。孤獨是在我們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要產生孤獨感,我們首先需要獲得這樣一種能力:覺察到我們對他人的依戀,同時覺察到有一天我們可能會和他們分離。在一定的年齡以前,我們並沒有覺察到孤獨的能力。
從持續的時間來說,研究證明,慢性、持續的孤獨和許多生理/心理疾病都有關,包括癌症,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抑鬱症,精神分裂相關疾病,認知功能受損,睡眠障礙,自殺,物質濫用等。
心理學家認為,孤獨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都會有孤獨感這一點毫無疑問。不同的只是人們對孤獨的覺察程度、忍受程度和孤獨這種體驗本身的激烈程度。
接下來看題主的第一個問題:孤獨是否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
雖然上文提到過孤獨是一種痛苦的情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僅僅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事實上,孤獨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
在英文中,孤獨不止有Loneliness這一個單詞,Solitude也表達了孤獨的含義。但Solitude和中文中「孤獨」所傳遞的色彩有所差異:
Loneliness傳達了孤身一人的痛苦,而Solitude則傳達了孤身一人的榮光。
Loneliness expresses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and solitude expresses the glory of being along.(Paul Tillich)
Loneliness是一種需要忍受的感覺。它很少是主動選擇的。它是人們想要去迴避的。
而Solitude,則是一種主動選擇的孤獨狀態,是自己感到享受的孤獨狀態。在Solitude中的人會主動迴避和外界的聯繫,ta的內心對此感到平和而快樂。
在Loneliness中,人們更多感受到的是對所愛對象的失落。而在Solitude中,人們往往已經找到了一種辦法來從某種程度上擁有那個所愛對象,比如用某件能夠擁有的物品代表了那個對象,用自己的文字留住那個對象等等。
幻想是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Solitude中的人,有點像人們在讀小說時候的狀態,大腦會進入一種似真似幻的狀態里,想像和現實產生不斷的交互,時而感受到現實,時而沉溺於幻想。現實中那些對於分離和被拋棄的焦慮,被幻想中的融合和最終的團聚所彌補。比較能夠進入Solitude狀態的人,被認為具有獨特的人格特點:他們對於分離和融合有著特別的感受力。
Solitude的狀態還有一些現實的功能,在這樣的孤獨中的人,能夠避免注意力的分散,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手上的任務。因此會有一些人主動尋求進入Solitude的狀態。
你的孤獨是上述哪一種呢?其實,Loneliness 是能夠向Solitude轉換的。除了這一部分外,該回答中所討論的孤獨均為Loneliness.
那孤獨存在的意義呢?其實,正如開頭所提到的,有時我們甚至會主動尋求孤獨
我們為什麼會自相矛盾地尋求孤獨?
1. 主動尋求孤獨,有時是一種攻擊
精神分析師們在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發現,主動尋求的孤獨狀態,很多時候和羞恥、內疚等負面情緒相關。
我們首先來簡單區分一下羞恥和內疚這兩種情感。羞恥感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存在一些「不能公諸於眾」的東西。它讓人趨於沉默,趨於迴避人群;內疚感則讓人渴望獲得他人的原諒,它其實是指向訴說的,需要他人的存在來緩解這種情緒。
因此我們能夠看到,雖然我們經常把羞恥和內疚並列提及,但他們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情感。但它們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比如說,它們都會帶給一個人「自我懲罰」的慾望和傾向。
羞恥感帶來的自我懲罰,來源於感覺「自己不值得」,指向自我毀滅;而內疚感帶來的自我懲罰,則來源於感覺「自己原本可以更好」,指向自我救贖。
但這兩種自我懲罰的傾向,都會以「孤獨」這個形態表現出來。此時,孤獨是一種自我攻擊。
孤獨有時也是對於所愛之人的攻擊。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五十多歲的女性,因為不滿於子女紛紛離開家所在的城市,過著極其孤獨和抑鬱的生活。期間有很多人試圖幫助她,邀請她參加社交活動,但她總是會搞砸。其實在她的潛意識中,她的孤獨是一種對她的子女的復仇。
「我過得不好,我在世上孑然一身,而這一切都是你們的責任。」這是對他人的懲罰和攻擊。攻擊的對象除了子女,還可能是父母、愛人等等。只不過,處在這種狀態里的人需要儘快意識到,你的生命太過珍貴,不值得浪費在復仇上。
2. 你對陪伴的渴望有時也並不是真實的
在孤獨中,我們渴望陪伴。陪伴是對孤獨的一種彌補。那些在孤獨中的人總是訴說著他們對於陪伴的渴望。但人們往往很難意識到,正是我們的潛意識為我們創造出了這樣的處境。
比如說,有這樣一個朋友,ta總是為遠在異地的人心動,而抱怨「為什麼身邊就是不會出現這樣的人」。事實上,ta因為生活在一個家庭成員之間非常疏離的家庭里,對於人和人之間真實的深入相處感到陌生而不知所措,因此ta的潛意識不允許ta為身邊有可能真正發生陪伴的人心動,從而避免了「麻煩」的出現。距離正是ta心動的前提條件。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的故事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一點。在原著中,皮格馬利翁是一個有才華的雕刻家。他的妻子叫做Cynisca,她經常不在家。皮格馬利翁出於對與妻子的思念,雕刻了很多以妻子為原型的雕像。其中,他逐漸對一個名為嘉拉提雅(Galatea)的雕像產生了深刻的感情。而嘉拉提雅也愛上了他。有一天,這座嘉拉提雅雕像活了,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女人。大多數人對這個故事的了解到此為止,但事實上,故事還有後面一個部分。
嘉拉提雅活過來之後,皮格馬利翁一開始欣喜若狂。但很快他發現,事情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好。一方面他的妻子對嘉拉提雅產生了激烈的嫉妒之情,同時皮格馬利翁面對著幻想和真實之間的衝突:嘉拉提雅活過來之後真的是和他想像中完全一樣的人么?最後,皮格馬利翁也開始面臨著分離和融合的風險。當嘉拉提雅只是個雕塑的時候,皮格馬利翁完全佔有著她,而當她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她就一定程度上從皮格馬利翁的佔有中獨立了出去——他因此就有可能失去她,或者至少部分地失去她。
故事的最後,嘉拉提雅發現她最初作為一個雕塑的狀態是讓所有人都最為快樂的。她因此又重新變成了一座雕塑。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能夠很清楚得看到,為什麼一些人寧可要一些替代品,或者一些虛幻中的融合,而不要嘗試現實的陪伴和靠近。
自戀特質比較鮮明的人,有時會呈現出一種「虛假的獨立狀態」(pseudo-independence),從而讓自己覺得自己不需要他人,覺得自己能夠對自己的情感、對自己的衝動和慾望、對自我中心的整個世界有著全能的控制力(omnipotent control)。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主動尋求孤獨,也是因為孤獨保護著我們脆弱的自戀。
這部分的回答也許有些晦澀,因為孤獨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情感。而複雜正是人最真實的樣子。在認識自己和認識人性這件事上,簡單確定的答案往往都不是真的。
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提出,孤獨是人類屬性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特徵,它是被一種存在於人們「找到生命意義的需要」和「對人世本質的虛無的覺察」之間的矛盾所激發的。——不知道你會怎麼理解薩特的這句話呢?
期待各位的評論,以上。
原文發表於 我們為什麼會主動尋求孤獨?|孤獨感中有你深藏的秘密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簡單地說,孤獨感是人類祖先演化出來地一種具有保護目的地情感。
豐富多彩的情感是我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達爾文在他的書《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中提到,人和動物進化出情緒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趨利避害,並且最大化生存繁衍的幾率。 比如,為了生存, 人必須遠離危險(恐懼),不吃可能有毒的食物(噁心),建立社會關係(孤獨),尋求幫助(難過,哭泣)。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這些情緒成為了我們很自然的一部分,像呼吸和心跳一樣,在沒有自主意識和大腦皮層的參與下也可以產生。這些情緒可以導致不同的生理變化,催使我們採取環境適應性行為。
孤獨也是我們人類長期演化出的情緒之一。 在我們的人類祖先和其他人類祖先沒有足夠的交流的時候,這種孤獨的感覺能提醒他們 」嘿,你該跟你的同伴們好好交流一下了」。 這樣,在危險來臨的時候,他不會是一個人對抗猛獸或者惡劣的環境。 相比之下,那些沒有孤獨感的人類祖先, 在和同伴缺少聯繫的時候並不會感到孤獨,保持自嗨屬性,在遇到突然的危險的時候需要一個人去對抗猛獸,能夠存活下來的幾率就小很多了。
漸漸的,孤獨演化成了一個警示信號,他潛在的信息是,「你要小心些,現在的你一個人,危險來臨沒有同伴會告訴你,也沒有同伴會幫你。」 因此,孤獨感往往伴隨著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他把這個人的注意力轉移到短期的生存而不是長期的目標。研究發現這並不是人所獨有的。離開群落的小白鼠會產生睡眠中斷和慢波睡眠減少的情況。 這是因為這種社交隔絕的外界刺激會使大腦產生激素分泌和行為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能度過這個慢慢長夜都是一個挑戰,沒有辦法去想明年春天的桃花開得多燦爛。而這種在短期內過度緊張和擔心的狀態雖然有利於短期的生存,對生命體長期的健康卻是有影響的。
在現在這個比較發達而且設施便利的社會,人類在大多時候無需其他人的幫助也可以順利生存,孤獨感的警示作用小了很多。然而,這種長期進化演生出來的情感,卻沒有辦法因為環境的快速改變而改變。
在英國這幾年,感受最真,最深的,就是留學的孤獨。
在這裡,孤獨不是名詞,這不是形容詞,而是實實在在的動詞。一點一滴的生活片段里,都充滿了觸手可及的冰涼和質感。在這裡,人也變得更加容易分類:孤獨的,和假裝不孤獨的,前者彼此揮霍時間,後者獨自舔舐傷口。
想求證孤獨是不是有害時,我想到三個女孩:一個女孩,被許多男孩傷害,卻仍然渴望在這片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上收穫愛。我第二個女孩,把身邊的老外迷得團團轉,談吐和打扮已然絲毫不見中國女性的傳統和羞澀,甚至比外國女孩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三個女孩,可以面無表情地呵斥自己的同胞,卻在老外面前乖的像一隻波斯貓。我理解,這些剖面太過偏頗,因為人老是把壞事記得牢靠,好事忘得精光,但如果說孤獨有什麼害處,這就是我親眼看到的現實。說點正面的見聞,我也看到許多女孩,每天參加大大小小的學校實驗,打著大大小小的工,為了那每小時五磅錢的報酬,以及五磅錢以外的那種,每天在忙碌的充實感和生存感。
在國內,我經常會忘記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太多繁瑣的事物,關係,責任,利益糾纏著你,漸漸發現自己就不是自己了。而這裡,沒人認識你,更沒人有興趣認識你,因果鏈條被乾脆地切斷,真真是「來去門半扇,生死床一張」。然而,當我們如此赤裸地面對孤獨時,卻同時把包裹自己本性之外的,那層社會性的膜剝開了。羞恥也好,憤怒也好,哭也好,笑也好,你沒得選擇,只有裸奔,如同一個剛出生的孩子。
其實,我們也真的也可以不勇敢,這樣的人太多了,以至於我導師見面之初就一再叮囑我,別老是和「自己人」混在一起。是的,我們有太多不同的文化觀念差異,我們有太多借口可以躲在同類圈子裡抱團取暖,可我漸漸發現,很多時候,留學的孤獨讓你失去的是平庸的資格。這裡,是一片不牛B就傻B的土地,因為你回國之後,別人也只會用這兩個標籤評判你。而孤獨,永遠不會成為你傻B的借口為你掩飾傻B,卻可以變成你牛B的理由為你詮釋牛B。從這個意義上講,留學的孤獨給了你一個真實的機遇,拋開掉所有社會性的依仗和拖累,你是否能夠憑藉著自己的本性成就一些事情?你脫下一件衣服之後,是否真的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穿上另一件衣服,走出抱團取暖的巢穴,和新的世界平等地交流?
孤獨提出的問題,你是否能夠回答?隨著歲月的逝去,我的內心越來越富足,
和青年時候不同,我再也不用像從前那樣,
同每個新認識的朋友,都一見如故,
或者一定要用語言把思想塑成具體形狀。
他們來也好,去也好,在我看來是一回事,
只要我能保佑自我和堅強的志願,
只要我有力量能在夏日的夜晚爬上山去,
看星星成群涌過來,在山的那一邊。
隨他們去認為我愛他們,愛得比實際還要多,
隨他們去認為我多在乎,雖然我一個人走,
假如能讓他們得意,對我又有什麼關係,
只要我本身完整,像一朵花或一塊石頭?
My heart has grown rich with the passing of years,
I have less need now than when I was young
To share myself with every comer
Or shape my thoughts into words with my tongue.
It is one to me that they come or go
If I have myself and the drive of my will,
And strength to climb on a summer night
And watch the stars swarm over the hill.
Let them think I love them more than I do,
Let them think I care, though I go alone;
If it lifts their pride, what is it to me
Who am self-complete as a flower or a stone.
《The Solitary》by Sara Teasdale
綜上,孤獨不見得是一種消極情緒。它的存在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你在漫漫夜色中毅然前行,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帳燈。
對於內向的人來講,獨處是恢復自身能量的一項有益活動,因此獨處的時候並不會產生孤獨感,反而會輕鬆自在,能夠沉浸在閱讀、電影、攝影等可以獨自歡樂的愛好中,不僅減少了能量耗損,還能從中產生新的能量補充自己,從而煥然一新,原地復活。
孤獨感本身是情緒的一種,而情緒是漫長的進化史中,人為了趨吉避害形成的本能。
所以情緒管理主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根據現狀,調整情緒應激水平,從而使自己不再受「過量情緒反饋」的干擾。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個,就是明顯的恐懼過量反饋,雖然讓事主規避了蛇咬風險,但因為過量反饋容易造成事主受驚等一系列負面影響。
基於情緒管理的理念,孤獨感和其他情緒一樣,最初是幫助我們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以便更好地生存下去;但和憤怒恐懼一樣,過量,會導致行為失當,從而給事主造成心身損傷。
畢竟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單打獨鬥都不是最優路徑,特別是野外,對於大部分普通人來講,獨身意味著喪生係數顯著增加;就算是現在創個業還講究團隊呢。
所以孤獨感的初衷是提示事主保持一定的對外交流與群體活動,以便事主得到更好的生存資源。
可是凡事都有度,情緒這玩意兒一過量,和酗酒也沒啥本質區別,一定是有害的嘛。
快樂過量,會造成心梗腦溢血甚至臟器衰竭。
對於我來說,孤獨感不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緒。
我六歲開始學棋,11歲成為職業棋手,已經連續12年征戰圍甲、圍乙(中國職業圍棋聯賽),參加全國、世界大型比賽數不勝數。我想說,享受孤獨感也是我的一種成長方式。
小時候
圍棋對於我來說,是一種修行(嚴肅臉),不知道大家學棋剛開始有沒有像我一樣,自己跟自己下,左右互搏的經歷。
那時候還比較內向,喜歡獨處,常常一個人獨自擺棋、探索,樂在棋中,雖然沒有月下賞譜的雅趣,但是平凡走來非常珍貴。當然,小時候總是跳班,不斷變強的新對手,越發激勵出的求勝欲,增加了這種追求孤獨的意願。
童年往往是興趣愛好的形成期,而那時候對我而言 圍棋就是全部。除了偶爾玩玩四國軍棋,幾乎沒有其它。
當然現在喜歡玩實況,也愛打籃球,都是成為職業後的故事了。
定段瞬間
全國職業圍棋定段賽一年一次,所謂的「圍棋高考」,我很幸運,第三次就成功了。
驚險的是第三次的時候一開始一勝二敗(定段賽一共13輪),接下來除非全勝否則斷無可能。
求勝的心情越發強烈起來,自己整理了很久情緒,第四輪突然感到過分繃緊的心弦放開了。
從極度緊張,到放鬆下來,充分發揮,這其中獨自一人的狀態調節心情的時候,我學到了很多。
(定段的故事可以以後細講)
職業以後
現在想來,兒時的「孤獨」教我學會了高度集中精神。
成為職業棋手以後,我繼續在我的老師吳肇毅九段的道場訓練了一年,之後進了國家少年隊。
圍棋的學習,層次感很強。在不斷的探究中,我的大局觀、計算力都得到了深遠提高。圍棋充滿了未知,也充滿了智力競技的樂趣。到現在,即使強如AlphaGo,也還遠遠談不上觸及了圍棋的正解。 對未知的探索的好奇心和求勝的慾望仍然牽引著我的成長。
我想,每個棋手若想爬上金字塔頂端都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修行。在這個過程中攀登,了解自己。每當自己遭受失敗的時候無力、孤獨感就會瀰漫全身,如影隨形。
但是過程中隨著不斷的鑽研棋道中的奧妙 不斷去嘗試出最優下法 這其實也是非常有樂趣的過程。因此我認為孤獨感並不是非常消極的 而在於你如何看待消極本身 你不被消極所限 消極就傷害不到你,若是你能把孤獨感當作興趣 那麼你相反還會從中受益。
都說圍棋是觀察對手,但是這麼多年以來卻愈發學會了觀察自己。
建議提問者讀一讀蔣勛的《孤獨六講》。
這是一本透徹講述孤獨的書: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孤獨六講》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走近孤獨,如何體會孤獨,從而如何完成孤獨,甚至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蔣勛是地地道道的美學家,以他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他創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一個真正懂得孤獨的人會渴望孤獨、珍惜孤獨。好像只有孤獨,生命才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我們擁抱一個摯愛的身體時,在獲得歸屬感與安全感的同時更會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情慾只是無可奈何的佔有,愛情只是的慰籍自我的陪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人的本質即是孤獨。
貼上看書得來的一個故事。
一個人過這些年
因為最近公司的新項目很多,加班的時間從之前的正常十點下班延遲到了現在的夜裡兩三點,拿起電話叫車,的士司機到公司樓下的時候,我總是會用手機把車牌號拍下來,然後突然想起也不知道發給誰,不能告訴父母我這個點才下班,這會讓他們擔心甚至會恐懼,夜裡這個點朋友們都睡了,於是照片就存在手機里就當一個安慰了。
回家路上的車裡不是最害怕的,最害怕的是下車那一刻,要從租房小區的門口走到自己住的那棟樓,先是經過一個停車庫,黑壓壓的一段隧道彷彿比什麼時候都要長,然後是幾棟樓房,它們整齊而冰冷地屹立在這個連一聲蟲鳴都沒有的夜空里,半夜時分整個小區安靜如水,連小孩的哭泣聲都沒有了。
走進電梯,看到光亮的廣告牌里反射出來的自己,一張疲憊的粉底都被油光暈掉的臉龐。
電梯到了十樓,還得經過很長一條過道,才能走到自己最靠邊的房子。
拿起鑰匙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害怕隔壁房子的鄰居突然衝出來。
說是鄰居,其實是一堆人,隔壁房子貌似是一家公司的員工宿舍,而且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有一次那個大門開著的時候,偶然看見過裡面很多個上下鋪的床,堆滿行李跟雜貨,還有橫七豎八的酒瓶,散落一地的花生米以及被嚼得稀巴爛的毛豆。
樓道的燈光很微弱,有時候需要很用力地跺腳才能聲控亮燈,不敢叫出聲來,害怕影響別人,更是害怕招惹別人。
有一天夜裡,隔壁那一堆男人不知道是喝醉酒了還是怎樣,一直不停砰砰砰地拍著門,我知道那是他們在敲自己的門,可是一牆之隔的我躺在床上那一刻,覺得那就是在敲自家的門,摻雜著吵鬧聲,震天動地,惶恐不安。
周末想著給自己做一頓好吃的,打開冰箱的時候發現什麼都沒有,飢腸轆轆昏天暗地,實在是沒力氣再走到很遠的超市或菜市場買菜,於是開始叫外賣,一般兩個菜的價錢才達到起送的條件,於是只能吃完一個菜,留一個菜到晚上吃,又或者是打包明天帶到公司當午飯。
時間久了,不大喜歡回家,因為沒有什麼可以期待的動力。
不敢關燈,床前那盞燈一整夜裡都會亮著,有一次試過想把燈關掉,可是籠罩在巨大的黑暗中時,心裡就開始緊張起來,別說入睡了,一陣陣不自在襲來,沒辦法,必須把燈重新打開。
啪的一聲,燈亮了起來,瞬間呼吸也開始勻稱起來,就像煙癮發作的瘋子又抽到了一口,滿足至極,吐出一圈煙暈,然後摟著被子,終於入睡。
調休放假的時候在家待著,看到搞笑的電視劇想大吼一聲,吃到好吃的飯菜想大笑一陣,哪怕是早上起來發現陽光很好,伸個懶腰想讚美一下生活,突然發現身邊連個可以分享的人都沒有,於是暢快的呼吸又壓下去了,時間久了,自己也開始習慣了一言不語。
有時候覺得這個屋子寂靜到可怕,為了緩解一下這種詭異,會打開下載好的電視劇,也不會去看,就任憑放著聲音縈繞於耳際,然後就聽著,該看書洗澡做飯就去,無須理會。
有一段時間把《還珠格格》從第一部到第三部循環放了五六次,終於有一天連這個也聽吐了,於是心裡尋思著,這次要找一些有十季以上的美劇來聽一下了。
每次去超市推著購物車的時候,總是發現家裡好多東西都缺了,心裡告訴自己不要挑太多了,可是轉眼又是兩大袋,左右手拎著巨重無比的東西,一步步往家裡的小區走,萬一路上遇上個大雨,那是跑也跑不起來,然後任憑雨水淋濕,看一眼自己腳下,心裡暗自慶幸一句,還好,今天穿的是平底鞋。
以上這一大段,是我的閨蜜W姑娘的日常,去年研究生剛畢業的她,在上海最貴的寫字樓里穿梭上班,這是她一個人住的第一年。
她告訴我,儘管我說得太黑暗了,可是說句真心話,我知道一個人磨練自己是有好處的,可是我真的孤獨,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可憐,或者是抱怨生活,我真的只是孤獨而已。
她說得很對,我竟無言以對。
下面是另一個人的日子。
剛到廣州第一年的時候,找了個800塊的單間,很破舊的一個閣樓,被房東隔成了好幾個房間,但畢竟也算是自己的空間了。
職場第一年,除了第一天參加同事們的歡迎飯局,其他的夜晚都是自己回家做飯的,我總跟別人說我喜歡自己做飯吃,其實是,我真的沒什麼錢。
每天下班,趕路線最近的公交回家,去菜市場買菜,一把青菜加一小塊肉,不超過十塊錢,回家洗菜,肉切丁,加一把自己喜歡的辣椒醬,油煙滋滋冒起的時候,飢腸轆轆的肚子叫得更大聲了。
青菜跟肉炒完,會加一小碗水,水開後加半包榨菜,敲一個雞蛋,無需放油,撒一丁點鹽,一個清湯出鍋了。
端菜出廚房的時候,本來的預設橋段,是應該有個人擺好桌椅碗筷,等著你的菜擺上去,然後加一句:「哇!好香啊!」然後有人盛飯,有人倒飲料,還有人吵著:「我好餓我先開吃了哈……」
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房子太安靜了,倒是隔壁房子的鍋碗瓢盆聲此起彼伏,於是我打開電腦,隨便點開一集《快樂大本營》或者《康熙來了》,這一期的專題是什麼,請來的明星是誰,我都不在乎,只要他們笑得很大聲就好了。
周末的時候,因為沒有多少錢,最大的娛樂就是出門買些零食跟水果回來,待在屋裡看電影。
天氣好的時候,會一大早起床,拆開床上的被套,把被褥拿去陽台,拎一把椅子出來,被褥就擱上面曬了,然後把換下來的臟被單浸泡半小時,再來回揉搓,過水清洗,家裡沒有洗衣機,於是要把洗好的被單放在桶里,先把一頭的水擰乾了,再換另一頭擰乾,然後晾曬。
周日晚上,被褥被單一起收回來,一股陽光的味道撲鼻而來,想著以前自然課堂上老師說其實這是蟎蟲被太陽曬死之後的屍體味兒,這一刻也不覺得噁心,因為這是這個房間里最讓我感覺歡喜的味道了。
我一度感覺這種安靜的狀態很是恐慌,於是我邀請我的同學來陪我小住一段,然後我發現所有的橋段並不是我所預設那樣的。
我開始下班買兩個人的菜,我要電話給同學問她今晚要不要吃飯,加班到幾點,明天要不要帶午飯,飯菜從廚房出鍋的時候,也沒有人擺好碗筷等著我,同學依舊在沙發上玩電腦,一邊吃著一邊想聊點上班的新鮮事,同學突然來一句,啊呀!你煮的這個什麼玩意,太難吃了……
周末的時候,想跟同學一起出去逛街,她回答說我好累我還是在家裡窩著好了,於是我一個人出去了,快下午的時候同學電話過來:「你什麼時候回來呢?要不要我去買菜啊?」
「我不回去了,你自己吃飯吧。」
「那怎麼行,我住在你這裡什麼也不做多不好意思呀!我還是去買菜吧,可是我也不會做啊,要不你還是回來吧……」
掛下電話,我回去做了那一頓飯,然後把同學請回她自己的租房裡去了。
然後我一個人收拾碗筷,打掃房間,電腦里綜藝節目的特效聲嘰嘰喳喳,回想起這半月里刻意而為之的兩人生活,從一開始為了得到陪伴,結果發現協調溝通磨合是件艱難無比的事情,然後自己開始妥協,一讓再讓。
嗯,同學她沒有錯,我也沒有錯。
媽的,這一句說得好像是分手誓言那樣,矯情至極。
算了,我又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只是終於不再慌張,也不再害怕。
這一次,沒有人跟我搶衛生間,沒有人跟我搶任何東西,家裡的擺設我想怎麼布置就怎麼布置,我想收拾多乾淨就可以各種做家務跟打掃,累的時候什麼家務不做也沒有人指責我,我不需要跟任何人吵架協商,老娘高興怎麼樣都行。
我換了一張更大的床,放一堆喜歡的書在床頭,衣櫃里的衣服錯落有致,不想洗的衣服就先堆到一邊,客廳里鋪了一層榻榻米,高興了就抱著被子到客廳睡,上網看電視的同時還能吃零食,沙發上放滿了各種外出時帶回來的手信,還有節假日別人送的禮物,嗯,所有的地盤都是我的。
周末的時候出去跟同事小聚,我盡量要求他們能送我到家,當然如果不行,我就一個人走回那條黑乎乎的巷子,遇上陌生人搭訕,不說話就好,或者是假裝自己在打電話,很大聲地說話發笑,順著樓道的夜燈邊敲門邊假裝家裡有人,然後開門。
有天夜裡遇上這棟樓的一個男生也剛下班,推著自行車往裡走,他問了我一句,「今天這麼早啊!」我心想著,「我不認識你啊!」換做是以前的我,也會回陌生人一個禮貌的笑臉,可是我太累了,一開始會覺得不好意思過意不去,可是日子久了,心想著這裡的租客誰不是來去匆匆?算了,不認識也罷。
一個人看電視劇,一個人聽歌,一個人煮三四個菜,愛做什麼菜就買什麼菜,然後拍照分享朋友圈,想想就很是霸氣。
這一段,是我的閨蜜L小姐的日常,這是她一個人在廣州的第三年。
她告訴我,我不願再去想第一年自己是怎麼過來的,或許是那個時候為了解決生存難問題,掙錢的驅動力蓋過了孤獨的感知力。
真正的難受,是我自己掙了點小錢,開始有時間思考人生了,於是開始慌張起來。
好在這種慌張,我通過嘗試跟一個同學同居半個月,瞬間就反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發現自己是適合一個人的,前提是我接受了這個一個人也能把自己過好這件事情,其他的慌亂也就順其自然解決了。
媽的,我又覺得她也說得很對,我竟無言以對。
我接著說。
我住在郊區的一個小區,雖然上班有點遠,但是好在小區環境很好也很安全,房東也很是友好,家裡有什麼電器壞了,我去找工人修補好,然後告知房東,她下個月就會在房租里少收我一些錢就是了。
剛開始的時候很糟糕,不會做飯,平時下班的時候也不想回家,到處找同事出去吃飯,周末的時候能找朋友出去玩就出去,這樣吃飯的問題就解決了。
可是畢竟每個人的生活不一樣,遇上沒有人陪同吃飯的日子,就在公司樓下隨便吃一點。
周末更不用說了,叫外賣過來的菜很不好吃,我將就著吃幾口就沒胃口了,有時候覺得很是可憐,別人的假期是歡喜,到了我這裡就是鬱悶和擔憂。
如果我跟別人說我很喜歡星期一去上班,估計會被人打死的,可是真是這樣的。
家裡飲水機沒水了,我一定要拖到周末白天的時候才打送水電話,送水工上來的時候,我要把電腦里的電視劇開得很大聲,然後穿上一身很醜的運動服,蓬頭垢面地開門,盡量準備零錢,不給更多交流的時間。
遇上生病的時候盡量買葯,能不去醫院就不去醫院,在家好好睡著就行。
我曾經去過醫院,一個人拿挂號單,等候叫號,進去給醫生,然後出來又是排隊交錢,然後排隊拿葯,我害怕醫院地方,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看著人來人往,產檢的孕婦,生病的姑娘,體弱的老人,身邊都有人陪伴,我就在這擁擠的嘈雜聲里,忍著頭痛無精打采地等候各種排隊,一般到了這個境地,我即使是普通的小感冒,也都會因奔波而大病一場了。
家裡試過放很多的零食跟乾糧,想著夜裡餓的時候能緩解一下,可是很多時候也吃不下,因為我連泡麵都快吃吐了。
最歡喜的時候是換被單,買了幾個顏色的四件套,每個月一洗。
每當將散發著洗衣液香氣的被單鋪開,聞到陽光曬過的味道,我才覺得這個屋裡多了一點新鮮的亮色。
夜裡睡覺的時候也會偶爾失眠,感覺這樣的日子望不到盡頭,天花板上黑壓壓的牆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折射出這個年輕的肉體中一個孤獨漂浮的靈魂,還有一張有些壓抑寫滿迷茫的臉龐。
我試著閉上眼睛,靠,鏡子居然還在。
這一段,是我的同事Y小姐的日常,這是她一個人在深圳的第五年。
忘了說了,這一段應該是Y小姐在深圳前三年的日子,去年的Y小姐,已經開始每天夜裡回家熬上一把小米粥,放涼了打包第二天帶到公司,下午快下班的時候就當做晚飯吃。
她開始買一些半熟的菜回家用鍋熱一下,她還買了一個湯鍋,周末的時候扔一根骨頭幾節蓮藕或者玉米進去就好,前段時間煮蛋器也到了,她說可以給自己熬粥配雞蛋。
終於有一頓像樣的早餐了,即使是煮泡麵,她也開始學會加一把青菜或者是切一根黃瓜了。
周五的時候下班,她會提前確認好周末是否有人陪她逛街,如果沒有,她會去家裡樓下的農貿市場買好周末的菜,也會買好一堆愛吃的水果。
說到吃水果這一點,她是絕對不會心疼自己的錢的,因為她說這是她喜歡的一部分,所以她願意花多一點錢,換取自己的一場高興。
平時遇上同事聚餐,她會習慣性地喊服務員幫忙打包,說可以留著吃晚飯,或者回家煮麵的時候加菜,這樣又可以解決一頓了。
她開始上淘寶買一些漂亮的桌布,給床頭的柜子鋪了一張蕾絲的白紗,周末的時候買上一束百合,插在花瓶里用水養著,不出意外的話,這一束花可以保持新鮮差不多兩個星期。
於是到周一來上班的時候,她會告訴我說今天不用噴香水了,家裡一屋子的花香。
她說這段話的時候,臉上的笑是很美的。
她告訴我說,我最難的那段時間,就是第三年的自己,後來之所以開始習慣孤獨並享受孤獨,並不是我多麼偉大已經看開了這件事,我只是開始覺得,既然日子總是要過的,而且我也不知道一個人這樣還要多久,那我不如先把自己吃飽養好算了。
於是這樣的不經意,我竟然真的就開始從身體上開始變好,慢慢的,精神上也開始變好了。
這一次,我還是竟無言以對。
嗯,我要說的三個單身姑娘的日常,已經說完了。
從第一年,到第三年,然後是第五年,她們就是最靠近我生活跟日常溝通的同伴,也是很多在北上廣漂泊的男男女女的同類,我也曾經是這當中的一分子。
起初有段時間加班很累的時候,我當時心裡的奢望就是,要是這個時候給我一個休息的下午就好了,然後我可以躺在舒服的床上,任憑外面的天氣是烈日炎炎還是颳風下雨,我喝著茶聽著音樂,感覺天塌下來也不會害怕。
然後當我真的有這麼一段屬於自己的日子的時候,我開始明白,一開始是自由歡喜,然後覺得有點孤單,接著是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會說話了,因為我經常一個人發獃,有時候打開冰箱門會愣很久,直到感覺冷氣襲來才回過神。
沒有人可以拯救你,於是我開始拯救自己,就像這三個姑娘在每一個階段梳理自己一樣,我竟然也這般,挨過來了。
這是我到深圳這個城市的第四年,比起以前想辦法找各種同學跟同事聚會,我現在更喜歡自己在家沒有計劃就這麼荒廢著,高興的時候做一頓大餐,衝動的時候烤一些蛋糕,我還把各種豆子摻雜一起看看打出來的豆漿是什麼顏色的。
當然,最最安心的時候,還是坐在床上聽音樂看書,讀到感傷的故事也會任憑自己的眼淚就這麼流下來,有時候大姨媽來了先提前煮好生薑紅糖水,然後看一部電影,有時候重複看同一部電影,這個時候居然會莫名其妙地嚎啕大哭,一開始很訝異,後來喝了一口紅糖水,我明白過來了,哦,這該死的荷爾蒙。
總的來說,我是享受這樣的生活的,但是我需要過了這麼些年,才敢說出這句話來。
一個人住很可怕,一個人住也很舒心。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明白,從害怕到習慣,緊接著感覺孤獨的恐懼,然後開始想辦法拯救這種頹廢,接下來是享受這種一個人的狀態,這裡的每個步驟,缺一不可,你也無法躲避,或是直接跳躍,你只能學會一一接受,繼而一一改善。
所以對於一個人的日子,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讓自己餓著,那樣會徒生很多自我可憐的情緒,其次才是擺脫頹廢,避免更多的壞習慣產生,第三個階層,才是把日子過得好起來。
這兩年的時間裡,我陸續送走了好些離開深圳回家鄉的朋友,於是會去以前曾經喜歡去的地方吃一頓美食,看一場電影,吃一份甜點,用一場儀式來迎接這種告別,然後幫忙收拾行李,目送他們離開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大城市。
我不敢送他們到機場或者火車站,我只能送他們上地鐵,看著轉身而去的背影,我來不及傷感,即使有眼淚忍不住流下來,但是地鐵口瞬間洶湧而出的人來人往洪流,瞬間就淹沒了我哭泣的臉龐,人群中,我只能看見遠遠的,那一隻舉起來揮別的手。
他們總會告訴我,我不是不愛這裡,我已經儘力了,我沒辦法再有勇氣一個人堅持下去了,我很累。
有人把這一切歸咎於沒有找到另一半,還沒有組建家庭,但是我身邊也有已經升級為人妻人夫還有成為爸爸媽媽的朋友,他們並不是沒有煩惱,而是有了家長里短之後不再有時間跟空間喘息,可以讓他們可以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孤獨這件事情。
所以我總告訴我的這些單身朋友,千萬不要奢望通過找到另一半組建家庭來解決這種孤獨感,甚至有時候我覺得單身生活是一份禮物,它教會我們享受自由,更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緩解孤獨並面對孤獨。
我們生來都是一條魚,這個世界是一張很大很大的網,我們在這張或是工作或是生活的網裡穿梭來去,以為會有很多同類在陪伴自己,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獨自存在於這片海洋中,朋友會來也會走,那個走進你生命的愛人不一定時時刻刻陪伴在你身邊,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那種互相偎依也會在感情上慢慢退化成親情的時候重回陌生。
這個時候你還是孤獨一人,如果那個時候你才發現自己是一條孤獨的魚兒,會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與其後知後覺,不如就接受當下這份樂得自在的屬於你一個人的房間的日子,因為我們誰也不敢保證,將來你是會恨極了這段回憶,還是會懷念這段回憶,所以千萬不要拿當前的這份暫時心情,定義你對一人食這段日子的感受。
對了,Y姑娘今年已經找到另一半了,她以前很是期盼有個人陪她一起生活,煲湯做飯,現在當這個人到來的時候,這些手藝她自己早就已經學會了。
Y姑娘問,我現在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了,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他不出現,如果是這樣,那我跟他在一起的意義是什麼呢?我為什麼要跟他結婚呢?
我回答說,我們這樣倔強的姑娘,如果真要讓我們決心嫁一人,那一定是我們自己已經明白了,我不是沒你不行,只是有你更好,僅此而已。
生活的神奇之處,不在於遇見了多少看對眼的人,而是有可能會遇見很多教會自己一些事的人,於是你開始學會反思,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你獨立而不依附於別人,但是你也有資格去依靠那些值得依靠的人。
從來沒有人為你雪中送炭,當有一天你習慣了一個人的這些年,說不定,就會有人來錦上添花了。
那些在大城市漂著的人兒,那些一人獨居的男男女女,這些年你過得好不好,歲月有沒有改變你的模樣,以及你的靈魂?
1.什麼是消極的?這個問題就好像問飢餓是消極的?疼痛是消極的?還是瞌睡是消極的?
2.積極和消極都在於一個尺度,逾越了這個尺度和區間,一切都是消極的,也就是對人有傷害性的作用。
3.孤獨的存在意義在孤獨可以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孤獨和融合是對立的,當我們離開群體,才會從集合名詞變成個體。存在主義認為:死亡、虛無、孤獨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命題。
4.當我們孤獨的時候,我們有三個方向,一個是尋求融合比如工作狂或者媽媽狂,一個是確認自我的存在比如宅男,一個是既遠離了自我,也遠離了他人,完全進入一個幻想的世界比如吸毒。有些人因為無法面對自我,而被孤獨所追逐,不斷通過融合迴避自己的存在。有些人因為恐懼連接,而被孤獨所吞噬,不斷通過疏遠他人而確立自我的存在。有些人則完全進入到另一個空間來徹底失去我們自己。這三種狀態都不是真實的孤獨。
5.真實的孤獨,是活在當下,是正念,是禪修,你不斷面對真正的自我,和自己在一起,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你不想面對的。我們可以和孤獨感真實地相處時間越久,我們就越能堅定地活著。所有的力量,都來自真實。這在佛家的角度稱之為一種定力。有定,才有慧。
6.你敢於放下手機和耳塞嗎?體會一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體驗。
叔叔一直認為紅樓夢的好了歌 寫的是人生孤獨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雖然叔叔不認同蔣勛在《孤獨六講》中生搬硬套的東西,但他所說的有些話不妨當作安慰: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裡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當我們隨著新聞媒體的喧嘩、對事件中的角色指指點點時,我們不是在聆聽他人的心事,只是習慣不斷地發言。
有時候會去讀一本文學作品,與作品中的角色對話或者獨白,那種感覺是孤獨的,但那種孤獨感,深為此刻的我所懷念,原因是,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的寓言: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
「 好像只有孤獨,生命可以變得豐富而華麗。
我要說的是,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叔叔覺得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即使看起來你生活很熱鬧 但你不一定不孤獨。孤獨和孤獨感是不同的,有了孤獨感,打打電話 扯扯淡 聚聚會 看看電影 聽聽音樂 緩解緩解。但是 那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唯一的是 認清-接受-和解
孤獨感是一種美艷而奢侈的情緒。
特別忙碌的人,是沒空孤獨的。
只有在結束了手邊所有的工作,走在燈火閃爍的街上時,孤獨感才會慢慢出現。
而孤獨是美的。它並不是想要打開手機找人約一場的那種寂寞,也不是灰暗的,想要喝下整瓶烈酒的那種壓抑。它是淡漠又隱晦的,心思特別細膩的人,對這種感覺,捕捉的也更順利。
孤獨不是沒有意義的,它其實是在時時刻刻提醒著你,生命寬廣,而最懂你的,也只能是自己。哪怕身邊千萬人寵愛,也抵不過一場明明白白的孤獨。
取悅自己,也是個不可或缺的技能。而孤獨感,似乎在深夜,和人潮洶湧的街頭,更容易瀰漫。這種感覺,會上癮,會傳染。
在我抽完最後一包南京的房間里,鋪天蓋地的煙味是孤獨的。在我走在陌生的城市陌生名字的街邊,找不到一個住處的時候,潮濕的空氣也是孤獨的。在濃濃的黑夜裡,連月亮和霓虹都是孤獨。
或者是,安靜埋雷的炸彈人是孤獨的,一個人閃避開所有的傷害默默推塔的pa也是孤獨的,走中的女王很孤獨,打野的謎團很孤獨,跳進人堆中放大的小牛很孤單,maybe的火貓,也很孤獨啊。
dota告訴我最深刻的道理,就是,每個很厲害的人,在一開始,都忍受著徹骨的孤獨。
『孤獨感就像一個神奇的氣場,它可以把周邊的一切,都幻化出它的影子』
然而對流浪的我們來說,沒有這種孤獨感,拿什麼證明我們的勇敢。我常常覺得,獨孤感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為你是一個人,所以必定孤獨,或因為有人相伴,所以圓滿。孤獨感對我來說並不意味著痛苦,那只是一種自己跟自己相處的狀態。我希望我身邊的人明白,孤獨感是自生自滅的,不是因為他人導致。我這麼說,一方面希望解除他人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是我想保有孤獨的自由。————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孤獨感存在的意義,是要讓我們學會珍惜這種自由吧。
希望是。
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然而,人們往往將它們混淆,甚至以無聊冒充孤獨……《 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周國平
孤獨並不是寂寞,兩者有根本的不同。
孤獨是尋找自己,寂寞是尋找他人。
不懂孤獨的人,是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宜深交。順便說,耐不住寂寞的人,是自制力差的人,不宜擇偶。
孤獨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每天充滿活力,與人為善,積極陽光,內心強大,堅強獨立,不是外表看著歷盡了滄桑似的,那不是孤獨的,而是負面的,就像道家人在紅塵,不悲戚,不自私,不過欲,無為守中,清靜自然,來者我歡迎,去者不強留,吾自行吾道,隨緣而已。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如此吧。
對我來說,孤獨是一種成人的常態。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都能感受孤獨的存在。並不覺得純粹是消極的,人總得學著去接受孤獨,進而甚至可以享受孤獨。————————————————————————華麗的分割—————————————————我剛畢業一年,在學校當了一年的老師,我還沒適應自己結束了學生生涯,進入了工作生涯的現實。周圍的人不再是同學,而是同事、上級,人與人的交往不再那麼單純、真誠。而且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我每天晚上習慣性就呆在辦公室,自己加班(備課、改作業什麼的),有時候卻是聽歌、發獃或者看小說。「加完班」,通常我會在十點多走回宿舍。我們學校很大,我從辦公室出來,會經過教學樓,然後到停車場,再穿過很大的操場,再經過體育館,然後才回到宿舍,之間要走十來分鐘。這每天晚上的十多分鐘就是我一天下來最孤獨的時候了。起初我不習慣,會胡思亂想,甚至會落淚(原諒我從小淚腺發達,容易哭)。到後來,我慢慢接受了這種孤獨。原本我就不是一個膽小鬼,我其實不怕黑的,校園本來也就比較安全,所以到處黑黑的其實我也不怕(女漢子)。我喜歡唱歌,喜歡仰望夜空,所以後來我經過大操場,都會情不自禁地仰望夜空,哼唱我喜歡的歌,享受涼爽的夜風。有時候我甚至會在操場停下來,找個地方坐下來,拍攝一下夜空中的月亮星星(其實都拍不好,因為只是用手機),會數數星星,短暫地讓自己離開忙碌的生活,離開人群的紛擾,進入忘我的境界(誇張)……然後我感覺達到了孤獨的最高境界:享受孤獨!————————————————所以說孤獨並不都是消極的、毫無意義的,現在的我已經學會享受孤獨的時刻了,畢竟孤獨是無法避免的,當我學會了享受,我的每個夜晚都已經變得愉悅,回去也能洗洗睡個好覺。最後一句,是歌詞,其實是真理:越長大越孤單!
在你存在以前,孤獨就存在了。
沒有啊……我很喜歡的,我算是一個擅長和自己相處的人。
所謂「沒人陪我,沒人懂我,我的世界只有我」這種心態,是典型的中二病初期,作為一個中二病重度患者,我告訴你,當然沒人懂你了,你那麼厲害!天才總是孤獨的!
我每次非常非常孤獨、非常非常希望有人理解我,非常非常委屈不開心,但又真的沒有人可以傾訴的時候,我就會對自己這麼說。
但是其實大部分時間,我是喜歡一個人的,吃飯,睡覺,上課,逛商場,看書,寫作。
還有更小的時候,我一個人拿著兩個洋娃娃,給她們排戲,一玩就是一天。
孤獨這件事,你習慣了就好。
獨處讓我們更清楚的看清自己,認識自己,讓我們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所以我喜歡孤獨。
推薦閱讀:
※女朋友平時性格很樂觀,遇到未知事情就容易焦慮,有時甚至急躁。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她有效緩解這種情緒?
※生活中有哪些自己給自己套上的枷鎖?
※如何辨證理解「吃虧是福」?
※《十面埋伏》中章子怡為何不喜歡等她三年的劉德華而喜歡京城武?
※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證實性偏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