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意志力可以消耗完,科學研究出來,意志力有哪些規律?


大家反映很快我多說點,不過實在是沒時間考據給大家。簡單的憑藉記憶說說《意志力》鮑·麥斯特《自控力》麥克格雷格 這兩本書的內容。

在這裡有一個前提是意志力是一種類似精神能量的本質,所以會像肌肉一樣,有耗盡的時候,並可恢復,且可以憑藉鍛煉增加。身體的肌肉能量與意志力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是並不是可以完全互相轉化,是極為有限的轉化。舉個例子,當你精神極度疲乏的時刻,體力還是充足的,體力匱乏的時候,精神還是充足的情況都存在;針對這種情況,平衡的生活習慣就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證明這個存在的實驗么,就有兩個很有名的,胡蘿蔔曲奇實驗,檸檬水甜味劑實驗,都是鮑·邁斯特這邊做的。為什麼女生來月經期間很容易發脾氣還覺得特別理所應當,順理成章。何來的自信?!

意志力的規律么,這個就很多了。比如說,女人的親戚來了後,性格變得暴躁,是因為卵巢需要大量的能量,剝奪了意志力的能量供給,所以變得不自律了;不可過於一心二用,例如你關注其它方面的時候,自己的意志力就下降,不健康的生活規律就出來了,其它有趣的例子有人加班時間過長,就會產生貪污的行為,其實就是用公款給自己買點宵夜神馬的,這和中國沒辦法比啊;還有瀏覽色情網頁
的男人,容易產生買彩票的衝動,並開始網路賭博。還有一個有趣的引證例子就是以色列法官吃沒吃早餐和罪犯申請假釋的成功幾率有很大的關係。文章是這樣解釋的吃了早飯的法官就有能量供給大腦了,然後他就有精力和意願去甄別哪個犯人可以假釋,哪個不可以假釋;但是要是法官沒吃早餐呢,大腦能量供給不足,他就不願意去費精力甄別情況了,一律不通過肯定就沒錯了。

意志力可以影響你很多方面。有節食減肥、健身計劃、情緒、行為控制、公司中的績效表現等等。這裡面說了很多很多例子,又都互相關聯。最出名的也是被引用最多的就是棉花糖實驗了。忍住三分鐘不吃棉花糖,拿到後續獎勵的小孩子,比三分鐘內吃了棉花糖的孩子,未來成就好很多等等。

由於內里有很多實驗是心理學的統計實驗,而且有的還跟蹤10多年,一些心理學反對派認為這不靠譜。實際上,在這兩本書中也提到了,是近端目標與遠端目標的好壞問題。說白話一點就是短視與遠視的區別。反對的人無非是因為書中的實驗和方法都是給人一些非常「遙遠」的建議,無法立即奏效而反對,這些人只想走近路。這個行為是否正確我不想回答,大家自己評斷吧。其實我覺得,看這些書最有意思的是做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實驗和結論,很有啟發性,畢竟是科普讀物,太較真的學術追問就失去了本該有的樂趣。真是專業人員的話,我建議大家去看英文原版,原版後面有目錄,具體引用了哪些論文結果,在美國的心理學協會網站上都能查到原始論文的。這也是我為什麼反對用self-control,需要用self-regular 的原因。我查過其中幾篇內容。

-------------------------------------------------------------------------------------------------------------------------------
親,意志力 與自控力 兩本書上已經寫的很清楚了,意志力不能概括為自我控制也即self-control,現代意義上更多的是指self-regular——自我調節。控制自己多半以失敗告終。提問題前自己先查找一下答案最好。謝謝。


看到有答案引用Roy Baumeister(可譯作羅伊·鮑麥斯特,而非上面答案中的鮑·麥斯特)的《意志力》一書的內容,正好就此說一說「意志力消耗」這個有趣的概念。

1998年,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一起發表了兩篇重要的心理學研究【1】【2】,提出並測試了一種意志力理論模型,第一個測試就是著名的蘿蔔-餅乾實驗。他們提出,從事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務將導致意志力資源枯竭,並降低後續自我控制任務的績效。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的狀態稱為自我損耗(ego-depletion)。 Baumeister及其同事讓參與者從事兩項連續任務:對於隨機分配給實驗組的參與者,這兩項任務都需要自我控制;對於分配給對照組的參與者,只有第二個任務需要自我控制,而第一個任務不需要任何或很少的自我控制。實驗結果發現,實驗組的第二個任務堅持時間遠不如對照組,也就是說,第一個任務的自我控制消耗了人們的意志力,導致在第二個任務的自我控制變差。

這個理論及其測試設計是如此的簡單直觀,在心理學界掀起了持續研究的熱潮。在隨後的幾年裡,Baumeister的實驗室以及數十名心理學家發表了大量的類似研究,結果都趨向一致。2010年,Martin Hagger及其團隊的一項薈萃分析使用來自83項研究和198項獨立實驗的數據,再次論證了自我損耗效應的存在, 「自我損耗效應」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真正可靠的理論。【3】

2011年,Baumeister出版了暢銷書《意志力》,向讀者介紹了自我損耗效應的科學如何應用。 比如說,一杯加糖檸檬水,可以幫助補充一個人的自制力。 如果意志力像肌肉一樣工作,那麼定期運用和恢復可以提升其水平。

Evan Carter可能是最早對自我損耗效應進行質疑的人,他早在2007年研究生階段就試圖用更大的樣本量重複Baumeister的加糖檸檬水補充自制力實驗,但得不出陽性的結果。為了找出自己的實驗設計錯在何處,Carter在2010年Hagger等人的薈萃分析發表後,重新回顧了83項研究和198項獨立實驗的數據,發現存在很多小的研究偏倚,而在這麼多小偏倚積累的基礎上居然還能產生如此一致的顯著統計學影響,按理是不大可能的。於是他和同伴Michael McCullough一起在用更新的薈萃分析方法重新分析了之前的研究數據,重新分析的結果並未發現自我損耗效應的顯著存在。【4】【5】

2015年,Carter進一步把從未發表的48項研究數據也一起納入了新的薈萃分析,這次分析的結果顯示自我損耗效應的系列實驗結果最終價值基本等於零。【6】與此薈萃分析結果遙相呼應的是,這期間也有複製自我損耗效應實驗失敗的研究發表。【7】

由於這些強力質疑,2014年10月28日,APS(美國心理學協會)宣布將設法解決自我損耗效應的這種不確定性,準備組織一個大型多國實驗來複制自我損耗效應。截止2015年1月9日,全球共有30家實驗室被批准參與複製研究,其中6家實驗室因資源不足等原因退出,最終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尼、荷蘭、紐西蘭、瑞典、瑞士和美國的24家實驗室完成了研究。實驗方法的標準統一向Baumeister進行諮詢,而發表2010年薈萃分析的Hagger作為第一作者於2016年7月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多國大型實驗的結果最終未能重現自我損耗效應。【8】

這個結果儘管在心理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但並不能說明自我損耗效應就是子虛烏有,現在能夠得出的結論,是在已有的實驗設計條件下,還未能發現自我損耗效應的影響。Baumeister隨後也發表聲明,說將要親自出馬用更加嚴謹的方法來繼續驗證自我損耗效應。【9】

參考閱讀:

【1】Roy F. Baumeister, Ellen Bratslavsky, Mark Muraven, Dianne M. Tice.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1998

【2】Mark Muraven, Dianne M. Tice, Roy F. Baumeister. Self-control as a limited resource: 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1998

【3】Hagger, Martin S. , et al. Ego Depletion and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A Meta-Analysis.2010

【4】Evan C. Carter, Michael E. McCullough. Is ego depletion too incredible? Evidence for the overestimation of the depletion effect.2013

【5】Evan C. Carter, Michael E Mccullough. Publication bias and the limited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 Has the evidence for ego depletion been overestimated? 2014

【6】Evan C. Carter, et al. A series of meta-analytic tests of the depletion effect: Self-control does not seem to rely on a limited resource. 2015

【7】Xiaomeng Xu, et al. Failure to Replicate Depletion of Self-Control.2014

【8】Hagger, Martin S., et al. A Multilab Preregistered Replication of the Ego-Depletion Effect. 2016

【9】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745691616652878?journalCode=ppsa


意志力這東東,最有名的那個棉花糖試驗已經被證偽了。因為後來有個教授發現人們沒有很好的理解怎樣用意志力達到目的。在那個試驗里,他給小孩棉花糖然後說幾分鐘不吃就有獎勵,同時他給小孩好玩的玩具去玩,結果他發現大多小孩都沒有去動糖果。
說明我們要達到目的不能僅僅很笨的去用意志力去做事,而是要聰明的去做事,比如轉移注意力。


評論里還有很多都用意志力給人打標籤?
人們的成長曆程中,大家都發現了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堅持。
能夠最終干成一件事情的人總是具備堅持到底,不放棄的因素。
所以很多人都在研究,到底一個人能不能堅持是什麼影響的或者控制的?
但是,由於大多數人只是盯著能不能堅持的表象研究,沒有看到堅持的本質和最終意義。
所以並沒有抓住「堅持」的根本原因,當解釋不通時,就虛構了一些抽象概念「意志力」「自控力」「毅力」等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的精神力量。
然後解釋:一個人不能堅持既定計劃目標是由於他意志力薄弱。
不能堅持學習,意志力薄弱!
不能堅持鍛煉,意志力薄弱!
總之,只要是不能堅持,就是意志力薄弱的問題。
然後再對「意志力」定義:意志力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引用自《意志力》)
這一個定義可以說把一個人定製目標,尋找方法,持續決心都包含了。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做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所以說,一個人不能堅持既定計劃目標就是因為這個人做成一件事情的能力不足。大家想想這不是廢話嗎?就相當於研究一個人能不能學好英語的原因時,給能學好英語一個重新定義叫學英語能力,然後再回答一個人能不能學好英語,就是學英語能力不足。
現在回頭再看,雖然虛構了概念,但研究還是停留在一個人不能堅持就是因為這個人能夠堅持的能力不足上。研究一件事情的本質是為了解決這個事情。所以,儘管沒有研究出不能堅持的本質,大家還是爭先恐後希望能夠解決這個不能堅持的問題。於是,大家就在上述基礎上開始了解決方案,一個人能夠堅持的能力不足,那麼我們就來強化這個能力不就行了嗎?然後就有了培養意志力,鍛煉意志力,強化意志力等等解決方法,總而言之,不能堅持就是能夠堅持的能力不足,我們現在就可以通過強化能夠堅持的能力幫助大家能夠堅持。怎麼樣強化、培養意志力呢?他們說:「通過強迫自己堅持做某件事情,來強化意志力,這次你能強迫自己堅持做這事,以後就能夠自然的堅持做另外的事情了。」
相信大多數有自我思維意識的人,冷靜思考那些「意志力」理論都會發現很多無法驗證的情況。
「意志力」認為一個人不能堅持一件事情就是這個人意志力薄弱。一個人能夠堅持一件事情就是意志力強。
現實情況是,一個學習好的人,能夠堅持學習,但是他可能不能堅持鍛煉。有的人能夠在網吧一坐1星期卻不能在圖書館待上1天。有的人能夠堅持努力工作,卻不能堅持不抽煙。甚至有的人能夠戒掉毒品,卻不能堅持好好工作。那麼這個人到底是意志力薄弱呢還是強呢?這一點可以說:「一個人能不能堅持一件事情,並不能說明他是否能夠堅持另外的事情」「能否堅持不是按人劃分而是按事情」「一個人強迫自己堅持某一件事情對這人能不能堅持做其他事情是沒關係的」
那麼:到底一個人能不能堅持是什麼原因起作用?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堅持既定計劃目標呢?
堅持的目的?
我們堅持是為了什麼?我們堅持學習是為了有好成績,上好大學,有光明的前途。
我們堅持鍛煉是為了健康健美的體魄。
我們堅持戒煙是為了身體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們堅持努力工作是為了過更好的物質生活。
我們堅持是為了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自己!
怎麼樣才能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
在任何一個領域的成長期,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想要成為的自己,這個就是第一要素:決心。也就是你的認識,什麼樣的自己好,我要成為這樣,我能夠成為這樣!比如健美:健美鍛煉好不好?我要不要鍛煉?我能不能練成那樣?這個其實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建立初期的認識,這個由我們所經歷的環境決定。第二個要素:有了決心,想要成為那樣的自己。那麼怎麼樣才能達成呢?也就是實現目標的方法。比如學習:要成為學習好的自己,什麼方法能行?多思考、多背、多看、多問、用心去學。有些領域的方法其實都有很系統的歸納,只需要按那樣去做就行,但是有些領域,比如說怎麼樣有錢?怎麼樣上天等因人而異的,稀奇古怪的就需要個人思考、試錯、總結了。第三個要素:有了方法,下來就是要持續最初的決心了,也就是要一直保持最初的思想認識,大腦一直認為那樣好,我要那樣,我能夠那樣。只有這樣才能夠不被過程中的理由借口打敗,才能積極尋找、優化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才是堅持的本質。我們所看到的堅持是表面上的不懈的行動,但是怎麼樣才能保持不懈的行動?思想指揮行動,只有思想一直那樣認為,才能夠一直指揮行動保持不懈。而且,我們回想每一次我們發誓、下決心,那一刻的狀態都非常明確:這樣好,我們要這樣做,我們一定能這樣做。在那一刻我們的行動不會有任何遲疑,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那一刻的狀態消散,我們的思想上有了不一樣的認識,甚至負面思想:「我為什麼這樣、不一定這樣吧、我可能做不到…..」這個時候就是我們表面行動上放棄的時候。
堅持的本質是什麼?為了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的最初決心的持續時間!這個由什麼決定呢?這個就是什麼樣的事情我們能堅持的答案。在成長過程中,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堅持做到了?
仔細一回想,那些我認為對我很重要的事情,我堅持下去了。高中意識到上大學能夠不像同村打工仔一樣,所以堅持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了。被女朋友嫌棄,自己受到那些健美身材的刺激,認識到健美體魄的重要,我堅持減肥、鍛煉,做到了。成為上層社會的一員對我特別重要,所以我一直努力,通過各種方法去追求,雖然還沒達成但是一直在堅持,最終一定會達成……所以,我們能不能堅持下去,根本在於這件事對我們的重要程度。而判斷一件事情對我們的重要性則在於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判斷好不好,我們要不要,我們能不能。價值觀則是由我們所經歷的環境以及我們的自我思考建立的。環境則包括生活環境、受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
到底應該堅持什麼?我們看到堅持是為了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而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決心不變、方法會有很多種,而且各個時期或許有不同的方法,甚至方法也會隨著個人的成長而優化。所以,堅持的應該是最初決心。我想成為身材健美的人,這是決心。我每天跑步和做俯卧撐或者hiit燃脂等是方法,方法要不斷優化、尋找最適合自己的!
總結:堅持是為了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堅持的本質是最初決心狀態的持續時間,堅持的根本因素是成長過程中環境所樹立的價值觀對一件事情的重要性的認識。所以,能不能堅持一件事情,就看最初決心的持續時間有多久,只要決心狀態持續,那就是很自然的主動的去做而不是艱難的被動去做。而想要最初決心狀態持續,根本是有良好的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對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的認識。或者人為想辦法記錄持續這個狀態(記錄持續的一定是決心狀態,也就是心裡想法認識)。 轉載請註明出處!


〖意志力的內力論〗就像武俠小說裡面的人物一樣,人的意志力就是人的內力。你會發現,內力具有其特有的彈性,奧特曼被小怪獸打得稀里嘩啦的時候,內力就接近無邊了;當遇到自己悲傷的時候,飯都吃不下,內力歸為零。
其中的控制因素,要屬更玄乎的「信念」了。
相信信念無窮則意志力無窮;不相信,則一定不相信。

所以,不一定成功的人一定聰明,但成功的人,意志力一定開掛一般的imba!!


聽過一個說法,自控力取決於多巴胺分泌

吃Ritalin可增強自控力

期待腦科學的解答。


意志力(willpower),這個名詞聽來眾所皆知但卻又難以具體且明確的定義。就此領域的心理學家的想法,意志力這個概念可以化約為自我控制(self-control),自我控制指得是能控制內心某個衝突,成功抑制了魔鬼一方。比方說跑馬拉松時會肌肉痠痛、呼吸不順、腹部疼痛等,此時內心就會出現想停下來舒緩痛楚的慾望,然而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完成全程馬拉松好成就自己是個好漢,此時內心就產生了一個衝突。要繼續跑還是要停下來?若能成功地抑制停下來舒緩不適的慾望,也就控制了這一次的內心衝突,馬拉松得以繼續跑下去。因此,完成一次馬拉松=重複地對抗內心衝突、抑制想停止的慾望=意志力的展現。許多生活上需要意志力的行為都能夠以這個模式去解釋,像是減肥者需要抑制食慾、規律運動…等。


既然意志力這個特質如此重要,那該如何測量呢?意志力可以被訓練而增進的嗎?下面這篇減重與意志力的研究可讓大家有初步的了解。


大家都知道,要有足夠的意志力才能夠成功減肥,這個結論並不稀奇,但這研究也發現另一個有意思的結果——成功減重也與意志力的增進有關,意志力增強越多者減重程度越好。


這個研究分別找了40(實驗一)與23位(實驗二)參與者加入一個為期六個月的減重計劃,這段期間需調整生活方式,包擴攝入較低熱量、低脂的飲食,增加活動量…等。等到減重計劃結束後,以握力器來評估參與者的的意志力,實驗二則是計划進行的前後都有進行持續握力測量,以了解減重與意志力的改變的關聯。


等等,握力器可以用來測意志力?聽來很扯,不過確實是可以這麼評估的。


詳細的方法是每人都需先測量最大握力(可以持續握緊3秒鐘的最大值),先評估最大握力以避免不同人的握力差異。實際評估意志力時,則將要求參與者持續握住超過最大握力的70%以上,要求參與者盡量持續握緊,握得越久越好。由於持續緊握會有手部肌肉酸痛的不適感,此時會讓人有想放開以逃避不舒服的想法。然而意志力就是指可以抑制心中的衝突,必須要抑制想放開手的想法。因此可以緊握越久的話,表示他的意志力越好。


這個方法雖然並不是直接的測量法,也不是全面性地代表意志力這個特質,但有文獻確認過確實可用以評估意志力程度。


回到減重研究,他們的結果發現:能夠減重10%以上的參與者,他們的握力時間都比未能成功減重的人要來得久,亦即意志力較佳。且意志力程度與減重程度、活動量、攝取較少熱量也呈正相關。這首先確認了成功減重與意志力的關聯。而第二個實驗結果發現:意志力提升的程度(計劃後握力減去計畫前握力)與其減重成果呈正相關,意志力提升越多所減的體重越高,也較常出席減重討論聚會且較常運動。


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要成功減重當然需要意志力,但有意思的在第二個實驗結果——認真執行減重計劃後有些人意志力會有所提升,且提升越多者減重效果較好。這樣的相關意味著一種可能性,確實遵守減重計劃不僅可成功減重,還可以提高意志力!這實在是太棒了,除了擺脫肥胖還可以變成意志力堅強的人,但天底下可能有這麼好的事嗎?雖然由這個研究並無法證實此事,但這卻是有可能的,有不少意志力相關研究指出:要提升意志力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訓練,只要可以每天規律地進行一些平常不做的事就可以了,就像是這個研究中參與者遵循減重計划去改變飲食、活動一樣。

(整理自泛科技)


個人覺得意志力是偽命題,或者說只有針對某個事情的執行力。就像一個人書可能看不了兩分鐘,但是王者榮耀可以玩到被系統踢出去,這是意志力強呢還是薄弱呢


參考放假,有假期才更有幹勁,要不只是在透支精力。


《精力管理》


《自控力》 書里確實提到過意志力可以消耗,還可以鍛煉,通過讓人們控制以前不會去控制的小事來訓練「自控力肌肉」。 推薦閱讀這本書,裡面或許有你尋找的「規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民間科學愛好者」?
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是科學么?
「鏡面人」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
人對不同食物的喜惡,是由心理決定的還是由生理決定的?
從火星看到的天空是怎樣的?

TAG:心理學 | 科研 | 科學 | 能力培養 | 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