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心態是否會導致不健康的心態,不利於人們獲得幸福感? ?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要時常懷著憂患之心,就是時刻把自己逼到一個臨界點,保持一種焦慮和緊張的狀態,為了消除這種狀態,就會儘力發揮自我的極限,不斷努力拚命。

簡單來說就是:永遠焦慮著又永遠在為消除這種焦慮做努力。

現實生活不乏以痛苦鞭笞自己前進的人,有時我也會有這種想法,這樣做是不是會強化內心的不安全感,然後使自己感到更加消極和不幸呢?


攀登珠穆朗瑪峰,後面跟一個大老虎,你說是不是是個人就上得去呀?————姜昆


這是儒家孟子提出的一個觀點。聯繫儒家推崇的中庸的人生追求就能更好的理解這個觀點。 所以本質的是取憂患和安樂之中的人生狀態,就能避免由生入死,也不需要死中求生。
簡單的來說,就是不要太多安逸,也不要太過憂患。


每個人能承受的壓力是不同的。只要確保自己處於合適的壓力之下、同時學會放鬆休息,就能獲得持續的動力、產生良好的表現,心態也會變得積極起來。


恕我直言,細答這個問題簡直浪費時間。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叔本華說理性得人不追求快樂,而只是減少痛苦?
有哪一瞬間讓你感覺心裡像是盛開了一朵花一樣?
雪是落在南方更幸福,還是落在北方更幸福?
一個自私的人是不是會更幸福?
没有太多的钱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

TAG:心理學 | 幸福 | 安全感 | 積極心理學 | 幸福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