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方向感很差(路痴)?是什麼決定了人對位置和方向的辨識能力?


(此答案中有大量理論來自於對同濟大學出版社的《環境心理學》教材的整理和推理)


這個答案前面部分涉及大量的理論知識,用來解答題主關於為什麼和什麼決定了的問題,如果只是想看看關於「路痴」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沒有耐心看前面的理論介紹的,建議可以直接翻到最後面看解決方案(答主不是路痴,無法親測,希望有路痴試過之後反饋)。
1、尋路的機制
之前的很多人可能認為這種找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種我們拿著地圖,可以很好地在地圖上確定自己的位置,並判斷方向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可能很快就會聯想到去使用百度地圖、高德導航之類的app。因為這些軟體已經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完成在地圖上定位自己,並且指出方向的問題。但是,現在我們會發現,即使在使用了手機軟體的情況下,排除掉網速、gps失靈等等因素,我們看著手機還是會走錯路!當然開著導航並且跟著走的情況可能很難迷路。為什麼在不開導航的情況下,我們即使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方向、目的地的方位以及軟體規劃的最佳路線,我們或者說一些路痴們還是會走錯路?

那是因為尋路是一個解決空間的問題的過程,它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所需要的能力遠遠不止可以在一個地圖上定位那麼簡單。

Passini(1984):認為尋路能力建立在三種截然不同的工作的基礎上——尋路決定、執行尋路決定和信息處理
尋路決定:類似於「向左拐」、「進去」、「上樓」這樣的決定。
執行尋路決定:在行動上執行上述行為。
信息處理:行動之後,我們會觀察所到達的場景是不是我們所預料的,如果是,我們繼續執行決定,如果不是我們將重新制定尋路決定。
所以,尋路可以看成是一個「匹配——反饋」的動態過程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軟體幫我們解決的是第一個工作,而我們仍然需要自己完成第二個和第三個工作,甚至有時,我們並不能把手機的路線直接翻譯成指令,我們還需要將地圖信息和實際情況相匹配,自己來做尋路決定。另一個關鍵點是動態,我們需要隨時根據變換的場景來判斷自己有沒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也就很好解釋,為什麼一旦手機軟體的網速不佳或者gps反應不靈敏的時候,會給我們找路帶來巨大的麻煩,因為這時候它無法反饋給我們動態的信息了,即使離線地圖和路線都已經載入好了,但是我們拿著一張靜態的地圖,心理就是那麼沒有把握。

與之的對比,一些被認為認路很好的人,他們也許並沒有拿著地圖,也不能在心中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知地圖,但是呢,他們就是能走對路,那是因為他們記住了這條路上的場景和環境信息,這被認為是一種記憶路線的高效率的方式,注意,只是記住這條線路就好了,不是記地圖。當然記住線路對於完成一個良好的認知地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在後面會詳細解釋。


2、影響人們尋路能力的因素(路痴現象如何形成)?
影響這種能力的因素來自兩個方面:自身的和外界的。

先說說外界因素,同一個人在有的地方會迷路,而在另一些地方則不會。有的地方大家都容易迷路,有的地方,大家都能走對。
以下例舉那些環境中的因素如何影響我們尋路能力高低:
a、平面簡單的建築、城市不容易迷路(不用解釋了);
b、迂迴的,拐彎多的,十字路口多的路線容易迷路;
c、道路系統複雜的地方更容易迷路(比如極端的例子:大城市比農村容易迷路;另一種例子:上海比北京容易迷路)
這些點可以歸結為,選擇的次數多少影響迷路的可能。

Best(1970):迷路的原因可能是人們在環境中被迫做過多的選擇。他在英國的一個市政廳中嘗試使用指路系統,在可能需要選擇的點上給必要的提示,結果,人們減少了迷路感。
d、地標:有特徵的地表可以幫助人們記憶場景,減少迷路。缺少地標的場景容易迷路。(地表最重要的意義是它幫助我們完成了對它周圍場景的編碼,我們以地表作為坐標,完善了認知地圖。)
e、三維空間比二維空間更容易迷路,比如大型購物商場建築,還有大型地鐵中轉站內部,我們常常暈頭轉向(在南京的童鞋腦補新街口地鐵站,其他城市我不熟。。想像一下地鐵站中假如沒有那些指示牌會怎樣)


再說自身因素(終於涉及到是不是真的有路痴這個關鍵問題了!!)

常見的自身因素有人們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對目的地的態度、路徑中所發生事情的態度,以及人們的年齡、性別、職業等(書上原話)。
關於路痴的定義:我認為對於一個陌生的環境,所有人都不熟悉的情況下,即使走錯路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能就算是路痴了。所謂路痴在我理解應該是,對於曾經走過的路,曾經去過的地方,仍然迷路甚至持續迷路的人才能叫路痴。
所以我們不妨就來判斷,是不是只要一個人對某地熟悉了,就可以不走錯路(也就是不會再路痴),還是真的有人,就算對某地不斷熟悉,還是會持續走錯路(路痴)。

在這方面,有兩種觀點,各有證據,我不能下定論,給大家自己判斷。

O『Neil(1992)做了實驗:
模擬複雜環境,讓被試在其中穿行和走出,共5次。他發現無論平面的複雜程度如何,所有被試走錯路的次數和需要的時間都減少了。

因此,他認為:對環境的熟悉可以完全消除空間複雜的不利影響。

另一個人,Brill(1984)做了另一個實驗:測試新的不同的辦公樓中,人們是否會根據時間的推移,不再迷路。
結果是:頭四個月,有40%的人反映尋路困難;一年後變成24%;但是兩年後,仍然有15%的人還是沒有辦法走對路。
因此,他認為,還是有一部分人是無法僅僅通過熟悉,消除在複雜空間里的迷路感的。

這本書的觀點是認為,第一個實驗中仍然沒有提供出足夠複雜的環境。
所以,書里的觀點應當是:只要環境足夠複雜,會出現真路痴。


3、怎樣減少迷路,提升尋路能力?(路痴如何治療)
尋路能力,實際上牽涉到一種對於環境的學習能力,涉及到你能不能快速熟悉一個新的環境的問題。
環境心理學認為,對於大尺度環境的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個發展序列(學習的過程或者階段):地標知識、路線知識和圖形知識
我們先學會的是地標知識,接著把一個個地標組織在一個序列中形成了路線知識,最後路線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形成了圖形知識(腦海中有地圖)。

其中第一個階段:地標知識屬於陳述性知識(事實,可用語言描述的知識,按我的理解,可以死背的);後兩種屬於過程性知識(技能)
所以如果路痴真的是一種先天不足,那麼我認為可以下苦功夫鍛煉的就應該是第一種——地標知識,然後在考慮怎麼努力進階到後兩個層級。

我提出一些可能的建議(沒有測試,只是根據前面的理論的推理):

  1. 多記憶地標(我不認為真的有人連這一步都做不到),就是記住一些特別的建築物之類的作為地標。
  2. 記住地標之後,就多熟悉地標周圍的環境,以地標為中心,作為坐標原點,注意其他事物和地標之間的相對位置。
  3. 對於重要的地點,比如常去的目的地,自己住的地方,有意識地分析清楚它們和你所知道的各個地標之間的關係,方向、距離。
  4. 盡量多地嘗試記住一些路線,不要急於思考整體平面,只是記住一個路線怎麼走就好了,運用場景和地標來記憶,猶豫的時候多自己回憶,不要馬上就問別人。完成這一部,你就已經達到路線知識階段了。
  5. 持續記憶路線(注意通過場景來記憶),一條一條又一條,直到有一天,你發現你經常走的一條路可以有一條更好的路徑(可以設計出新路線而不是實際走出來的新路線),你知道怎樣可以抄近路,這時候,恭喜你,已經上升到圖形知識的階段!不再是一個路痴了。

智慧型的人一般都方向感比較差。


自以為方向感不錯的人路過。我感覺方向感完全是可以鍛煉的。我有漫遊癖,非常享受行走在陌生城市的感覺。從A點走到B點,再從B點換條路走回A點。或者漫無目的地隨便走,感覺需要回去了就原路返回。我走在路上對兩邊的建築比較上心,對拐彎處的標誌會留意。每隔一段時間會下意識地回憶一下剛走過的路徑。基本可以做到任何時候想原路返回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這座城市的道路大體是橫平豎直的,還可以分得清方向。

什麼樣的人方向感好?
1.常看地圖的人。
如果對地圖熟悉,腦海里有一份地圖,站在街上時就感覺自己站在地圖上,前後左右有什麼都標好了,還怎麼迷路?
2.常瞎逛的人
像我這樣的遛彎狂魔,記路已經成為被動技能了。
3.學過地理的人
真的有人不知道在北半球太陽是在南邊的,太陽東升西落。
4.有Google Map,百度地圖的人。。。現在每個人都可以隨時GPS定位,路痴已經和天花一樣被人類消滅了。。。

總是有妹子說自己方向感不好,我從來都沒有信過。我感到她們說這種話不是自己懶得要死不願意看地圖,就是大智慧給男人一點微不足道的成就感。

我不覺得人天生有什麼方向感好壞的差異,辨別方向次數多了,自然就熟練了。如果竟然真有科學證據講某段DNA控制著人的方向感,一句話:"求科普。"


我倒是認為最好的解釋應該是瞬間記憶和一個快速判斷反射的問題。

就好比有的人左右不分,不是因為他們連這個都不懂,而是因為不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反射到左或者右。

認路有幾種,1個是類似GPS的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現在的位置,慢慢走到。我就似乎從Reno迷路看北極星走到了las vegas。 還有一種是認物體,剛剛見過的東西,似曾相識,然後就能想起自己在哪裡拐了,要怎麼才能拐回去。

想要不成為路痴除了記得來時或者上次走的路以外,還要一定的聯動性,比如這裡有個商場,附近有一個小吃店,就可以聯繫到一起。


我理解的方向感跟大家說的不太一樣,很多人說的記標誌物看地圖什麼的,我覺得是認路的能力;而方向感是對方向的感知。比如說,我出門基本都能上文提到的方法記住路線,但是如果不靠記憶和分析,我是分不清東南西北的~相反,我婆婆去哪兒都不認路,但東南西北分的很清,經常說什麼東西在西邊的抽屜里,讓我很抓狂…這可能跟從小生活的環境有關,我家的城市是沿江建的,所有街道都不是正南正北的~就是不知道現在怎麼能鍛鍊出來?蒙眼認方向什麼的很酷啊~


我經常會中心對稱走錯


英國的科學家們做了一個研究,該研究首次揭示了為什麼有的人比別人更善於找路,比別人更有方向感,同時,提供了另一種思路,為什麼老年痴呆症患者更容易迷路。

在該實驗中,科學家們指示參與者們找到計算機上的風景所在地,並對參與者進行了腦掃描。

『『通過這個簡單的測試,我們希望能在參與者尋找不同方向時,看到大腦的哪個區域比較活躍。』』該實驗的領導者、倫敦大學的博士斯皮爾說。

然後,他們發現了,在尋找方向時,大腦中的一個名叫『『內嗅區』』的區域非常活躍,它會告訴你如何尋找方向,如何尋找目的地。並且,『『內嗅區』』明顯影響了人們尋找方向時大腦的信號強度和一致性。

總而言之,該區域信號的好壞似乎決定了一個人的導航能力如何。

而『『內嗅區』』是老年痴呆症影響大腦的第一個區域,所以,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老年痴呆症患者容易迷路的原因吧。


注意力渙散的時候容易記不住標識導致迷路,

也就是說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認路這件事上,

也就是說出門比較隨性不怎麼認真,

如果經常發生也就是說這個人不用太認真太計較細節也能活得比較好,

也就是說這個人家境比較優越安逸或者說能力上能夠輕鬆駕馭很多事情。

總體來說是個比較感性的聰明人。


出門從來沒有迷路過,一個人出去外地旅遊也能憑著一張地圖找到各個目的地;一條陌生的路,走過一回之後第二次肯定能記得之前的路線;坐長途車的時候能根據時間和路線走向選擇不被太陽曬到的位置……嗯,這大概是方向感好的人的優勢吧


是不是跟體內平衡力有關?地球南北有磁場。。該把絕對方向感好的人放到外星球上科考一下,看他們還能不能分辨東西南北,咔咔


最新研究表明路痴是在很大程度上受遺傳控制...和海馬體有關。可以進一步猜測是和人類靠幾何知識或者說空間想像來感知自己位置的能力有關係。


自認為,我是一個方向感非常好的人,在商場里,地鐵里依然拎得清東南西非,不用特別地記路或者思考方向,因為在進門或者地鐵口的時候一般是知道方向的,所以在商場里再怎麼繞也不會繞得不分南北。

這個能力哪兒來的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在北京,雖然現在已經在國外多年,但這種能力依然沒有喪失


我記性很好。但就是分不清東南西北。一旦有個人跟我說往東或者西我就崩潰。這個要怎麼區分呀。真心想治療。太路痴了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路痴,腦中就是形成不了AB點之間的路線圖哪怕走過很多次,包括畫物體的投影面我也老大難我完全想像不出那一塊投影面被攔住,可能是二維三維空間想像能力差。而且習慣性相反方向走,一出門口去公交站的話從左邊巷子出,可我每次都是習慣性往右轉,走十米左右意識到不對再折回來。就算生活了兩年的學校,給人家指路也會指錯。完全沒有東南西北的概念,能夠記住的路都是死記下來和習慣。有一次我朋友搬家了就搬到她家樓下,一個長過道那種七八戶人家的那種樓,我幾次都習慣性的跑到她舊家再折下來,一戶一戶的找,找不到,最後給我朋友打電話。那種一模一樣的單元樓更是噩夢,如果沒有棟數的話。


回深遇呆萌傻白甜,從此方向感差不再是女性專屬。
大叔 「誒?」
我心一顫,
大叔再「哎喲」
我心又一顫。
左轉變右轉也要勇往直前的傻白甜,
乘客路邊招手看不見繼續勇往直前的傻白甜。
「哎呀哎呀,這個導航有點問題」……


男生的方向感會相對比較好一些吧。我是路痴。


北京人。
家裡挪桌子的時候
「你那邊往南。」


推薦閱讀:

從小分不清楚東西南北(直接導致地圖閱讀不能),請問有沒有最簡單的方法指導路痴,使之有最基本的方向感?
進入一棟建築,怎樣根據建築的外形或結構,迅速找到洗手間的位置?

TAG:迷路 | 方向感 | 路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