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第22節關於榮譽的那段怎麼理解?

榮譽的本質是尊敬自己,相信自己。如果我不停地追逐榮譽,追逐下一個讚揚,下一個獎,下一個認同,下一個認可,榮譽就會躲避我。下一次我就要在更陡的山坡上把石頭推上去,我繼續追逐榮譽,等我到達山頂,石頭又會滾下來,科林斯王就要繼續推石頭,而山坡變得越來越陡峭。 相反,如果我躲避榮譽,言行謙虛。隨著時間過去,真正的榮譽,打心底發出的榮譽就會追逐我


我很喜歡這段話。試著解釋得具體點。首先,什麼是榮譽?用簡單的話說,就是一個人由於做了好事而得到的讚賞。如果我做好事只是為了得到讚賞,正如,假設我在知乎上答題是為了得到儘可能多的「贊同」, 我很可能為了取悅他人而作出違心的解答。我得到的「贊同」越多,我就越不滿足。正如關注我的人有兩千的時候我感覺很良好,現在遲遲不到萬,每次看到的時候心中難免痒痒。結果我可能遇到明明不是很擅長的題目也勉強自己去答,遇到明明可以嚴肅的題目也去賣萌邀寵。雖然增加了曝光度,但是拉低了答案本身的質量,自己也不會為此而驕傲。過往的「榮譽」帶給我的自尊少了,壓力多了,對「榮譽」的需求更大了。正如同「山坡變得越來越陡峭」。

相反,如果我對每一個題目都認真作答,這種認真幫助我把答案寫得更出色更有誠意,我不需要他人贊同也會喜歡自己的答案。這本身就是一種獎賞。當我持著謙虛的態度對待每一個評論,採納對自己答案的建設性意見,不斷完善每一個答案,我自身的提升遠大於「追逐榮譽」時的表面繁榮。這樣,即使粉絲數不漲,一個個發自內心的贊同和感謝仍會在每個真誠的答案後面追逐我;無需我主動作答,一個個充滿期待的回答邀請仍會每天等待我;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榮譽。


因為當我們可以靠自己掌握榮譽感(自尊)的時候,我們就能不受變數很大的外界影響了,我們的自尊會很穩定。總結來說,人需要榮耀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需要靠外界認識自己,當獲得榮耀的時候,我們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很高的評價。比如說,你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作文水平怎麼樣,但有一次你參加了一個比賽,居然獲得了全市作文大賽一等獎,大家都來祝賀你。這個時候你一定會想「我好厲害啊!好棒~」並且樂得合不攏嘴。但是這只是暫時的,如果這時你自信心爆發,馬上頭腦一熱參加了國際的作文大賽,最後果然初賽就被pk下去了。這時你肯定就會覺得「我怎麼這麼弱啊」,並且為此沮喪。注意,對於這兩個結果,我們的關注點一般都在我們「厲不厲害」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作文水平短時間內是恆定的,所以我們一般不會一下子就從「很厲害」變成「很弱」。改變的是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而這個評價的參照物是他人,因為我們還對自己的能力不夠了解。隨著我們對自己評價的變化,我們的心情也會發生變化。但是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很了解,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就不會那麼容易改變了。這時候,即使你參加了國際大賽落選了,你也會覺得很正常,因為你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拿到很好的名次的,你甚至很高興自己和高手們切磋了。另外,我們對自己能力很了解的時候,我們的成就感就更容易來自自身。這時,我們不再和別人比較,反而和以前的自己比較:「啊,我又進步了,我比我以前厲害了!」。這種成就感更穩定,因為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不大,主要取決於自身,不會因為今天別人誇獎你,明天別人心情不好數落你而波動。我們又向能掌控自己的幸福感邁了一步了。


關於這點分享一下我對這集的隨筆。

關於自尊--看哈佛幸福課有感(1)

在隨筆的開頭我想提出幾個問題供思考:1.你覺得你自信么?2.你的自信是建立在外界的評價和比較,還是建立在對自己的清晰認識上?3.如果從此刻起你做的事情所有人都不會知道是你做的,也不會評價你的行為,你的行動是否會和現在一樣?

別著急往下看,給自己幾分鐘思考。

如果經過思考,我想很多人都會很詫異地發現,原來外界的評價對我自己的影響那麼大啊!以至於如果我們不會受到外界的評價,遵從我們內心的聲音的話,我們的行動會和現在如此不同。

我們會懷疑,為什麼別人的評價對我如此重要?

心理學的一個理論或許能解釋這一點,那就是,其實我們都沒有像想像中那麼了解自己,所以我們會通過外界事物來形成對自己的評價。比如說,我們在1000米比賽跑最後一名,我們就會對自己有「我運動不好」的評價。而別人的評價則是我們評價自己最直接的憑藉。因為在別的情況,需要我們自己總結;而別人的評價是已經幫我們總結好的,多麼地直接了當,省去了我們總結的功夫。

久而久之,我們對自己的整體印象就會形成了。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我們自己的評價或是別人的評價,都有可能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找原因有時候會發生錯誤。比如上文所說的1000米比賽,有可能是別的參賽者太專業了,或者那天我們身體狀態不好,亦或者我們只是跑步不擅長,但是別的運動可能很適合。如果是別人的評價,甚至有可能會因為得到的信息比實際參與的我們不全面,做出比我們更片面的判斷。


(2)
最近看了哈佛幸福課,老師對自尊(self-esteem)(接近中文的自信)的理解很有啟發意義。

他說其實社會對自尊的態度很矛盾,有的覺得自尊是好的,因為自尊太低產生自卑;有的則排斥高自尊,因為容易發展成自戀。

老師則說,這是社會對自尊的定義比較微妙所造成的,其實病態的自戀是一種自尊比較低的表現。

他說,為了對自尊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我想要把自尊劃分為有漸進關係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依賴型自尊,這個階段我們對自己的印象「幾乎完全」依賴別人的評價,或和別人比較,受誇獎,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很棒,沾沾自喜;受鄙視時則會覺得自己很沒用,或是萬分沮喪,或是憤怒。由於完全依賴別人的評價,所以這個階段的人的特點就是對別人的評價非常在意。並且由於外界的評價有時候很不穩定,例如你做了一件事母親表揚你,有可能隨後父親又批評你,所以這個階段的我們對自己的印象也是不穩定的而且不客觀的,所以自尊很脆弱。這個階段我們會厭惡批評。我們會發現自戀者見不得別人說不是,很容易就發火,這就體現了很在意別人評價和對自己的印象不穩定這兩個的特點。自戀者由於自我概念很脆弱,所以別人的評價很容易影響到對自己的評價,所以為了反抗,自戀者就會憤怒,拚命爭辯,以維持對自己印象極好的狀態。

第二個階段是自主型自尊,這個階段我們已經可以靠自己評價自己。當然我們還是會接受外界的評價,但是我們能夠篩選這些評價,那些是有道理的,哪些是片面的,並通過這些和自己的判斷對自己形成一個穩定的印象。別人的嘲笑對我們影響更少了,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我們不會因為幾句嘲笑而變成別的樣子。這個階段我們通常會比較能分清我們真正想乾的事情是什麼,因為我們不容易受別人影響,沒有以前那麼關注別人的評價了。我們知道找工作不是為了達到受人尊敬的地位並且賺很多錢讓很多人羨慕(事實上這只是讓自己幸福的一部分),而是讓自己和家人更幸福。這個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目標更明確,自我要求也高了。我們會很樂意接受別人的善意批評,因為那使我們進步。

第三個階段比較難理解,是無條件(unconditinal)的自尊。這個階段境界很高,不僅別人的評價不重要了,連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不重要了,因為我們的自我認識已經全部完成了,已經不需要再評價了。我們可以越來越來好,但是具體評價已經不重要了,我們進步的動力只是想要進步。並且,我們也會為和我們同樣優秀或者更優秀的人感到高興,我們完全地投入到社會裡面,彷彿不在乎自己了,他人和這個社會比自己更重要。

老師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同樣是寫書,第一個階段的人出書是為了得到讚揚,他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出一本比其他人更好的書,以獲得榮耀;第二個階段的人出了書,自己評價自己的書「這本書寫的還可以,但是還有些地方不足」,把這本書和自己以前的書進行比較:「太棒了,這本書比以前寫的有進步」;第三個階段就是,我寫了一本書,我不在乎評價,我當然希望變得越來越好,但是這不影響我對自己的感覺,我就是我,如果有人出了和我一樣好的書,我會很高興世界上又多了一本好書,替他高興。

老師說這三個階段是漸進的,只能按順序發展,不能跳過階段二直接到達階段三。並且,並不是說到了下一階段,上一個階段的想法就沒有了,我們是凡人,我們只能絕大多數時候做到。

我想我一半停留在第一階段,一半達到了第二階段,所以我想現在的目標和大多數朋友都是一樣的,就是繼續對自己摸索,爭取對自己的認識得到完全,形成一個穩定的印象吧!共同努力吧~


沒看過幸福課,單從字面上理解,大概是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你做一件事,只是希望能憑藉這一結果得到榮譽和利益,那麼即使事情成功也很難有成就感。因為外在的功利性動機削弱了內在發展能力自我實現的動機。這種成就感也會隨著任務的完結而很快消失,而且越來越難帶來成就感。古人有言,有心摘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當你只是想解決一個問題,享受解謎的過程不問結果時,榮譽就會隨之而來。


很簡單,每句話中前後兩個榮譽的真正含義並不相同,借用tal的理論就是依賴性自尊和獨立性自尊的區別。
如,追逐榮譽,榮譽會躲避你,第一個榮譽可用依賴性自尊替代,第二個榮譽則可理解為獨立性自尊。第二句同理。
以上。


推薦閱讀:

哪些APP下載了之後,會讓人因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提升而感覺相見恨晚?
生活中有入手什麼物品後明顯提升幸福感的么?
「老婆長得漂亮」這個優點在長遠生活中,對幸福感的提升有多大?
如何評價德國10億美元富豪有109位無一人是地產富豪?

TAG:開放課程 | 幸福 | 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