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書對於深刻理解人性有幫助?


6年人性觀察及實踐心得,6000字大章,絕對乾貨,可收藏(直奔4K去了,為啥懸殊又這麼大!!),可收藏,但一定不要忘記點贊啊啊啊!

強烈++推薦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理解人性》,這本書我從2011年讀到現在仍愛不釋手,甚至忍痛花了好幾十美刀買了Kindle英文原版對照閱讀,期間斷斷續續寫了5篇筆記(下圖),大約有小十萬字。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心靈篇,性格篇,經典情緒篇,經典性格特徵篇,以及性格分析實踐篇。性格分析實踐篇已發布:如何讀懂人性,有哪些方法和相關書籍? - 高太爺的回答,這裡發布性格篇,準確說整合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及馬斯洛人本哲學理論。

標題:性格的科學
一、性格的本質和起源
性格是一個社會性概念。性格是指個體在努力適應外部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只有與環境產生互動才談得上性格。性格是一種行為模式,個體就是按照這個模式來發展自身的社會感並追求優越感的。

【注釋:認可與優越感是半社會的概念。本書中的認可與優越感都是社會屬性的,認可是指他人的認可,優越感是指超過他人的優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更加強調個體的內心,認可是自我的認可,優越感是自我的成長。所以本書講的是個體與社會的互動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討論的是個體追求卓越、成長的品質。】

個體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優越感(適應環境)。個體的終極目標是贏得優勢地位,追求權力以及超越他人,個體正是在這一目標的激勵和指導下前進的。這一目標決定著個體的世界觀和行為模式。性格是個體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外在表現形式。

性格是生存模式外顯,是一種生活技巧。性格在人格中的地位差不多相當於一種生活技巧,是為了獲得認同並佔據重要地位而使用的工具和手段,是一種類似於生存模式的東西,可以讓每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假思索的生活。比如一個孩子很懶,這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懶惰對他來說是一種最適於讓生活放輕鬆的方式,同時還能保持自己的優越感。因此,在判斷某個性格特質時,必須要弄清楚誘發這個性格產生的目標是什麼,個體的生活方式、行為和世界觀都和他的目標息息相關。

兒童致力於追求認可和優越感,但追求優越感的方式通常因人而異,每一個兒童都有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通常對優越感的追求是一個自以為隱蔽的目標,因為社會感不允許它公開表現出來。所以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暗中悄悄進行,隱藏在友好的面具背後。

二、社會感對性格發展的重要性
社會感是決定性格的重要組成。在性格發展過程中,除了追求優越感,另一個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社會感。通追求優越感一樣,社會感在兒童最早的心靈活動中就已經有所表現了,比如兒童一般都渴望和別人在一起,渴望從別人那裡得到溫情。社會感既受自卑感的影響,也受權力追求(自卑感的補償)影響。

人無法忍受長期的自卑感,必然尋求自卑補償。人類極易產生各種各樣的自卑感,在心靈發展過程中,每當自卑感剛一出現,那種尋求補償、尋求安全和完善的慾望也就會蠢蠢欲動(沒有人能夠長時間受自卑感影響),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要抓牢人生的安寧和幸福。

不可使兒童成長環境過於嚴酷,而要「無條件的接納」。在兒童的教育方面有很多規範,這些規範都是以照顧兒童的自卑感出發的,總結起來大致就是:不可使兒童過多面對生活的嚴酷,不可使兒童過早了解生活的陰暗面,必須讓他有機會體驗到生活的樂趣, 但即使生活環境很優越,兒童往往是在不必要的嚴酷環境中成長的,他們所遇到的誤解、匱乏等現象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兒童若過早感受到生活的艱難,會使其討厭這樣的生活,而這反過來又會扭曲他的社會感,從而使他的處境更加危險。

社會感和優越感是構建行為模式的基石。社會感和優越感是組成社會人、塑造社會人的基礎,但是二者很難和諧一致,社會感是生活生活的前提,優越感必須依託社會才能發展。個體在追求優越感這一目標時,很容易遭受挫敗,從而退縮而破壞社會感覺。若正確評價一個人的價值,就要看他有多少社會感,每個人對自己的同類(至少是親人及朋友圈)都應該負有一定的義務和責任,一個人的社會感發展程度是衡量他的價值的唯一標準。

社會感內化到無意識並要求個體行為合理化。人類對社會感有很大的依賴,沒有哪個人能夠完全屏蔽社會感,社會感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規範我們、勸誡我們,但這並不是說社會感會時時刻刻縈繞在我們的思想中,而是內化到我們的潛意識中指導我們的行為。

社會感覺的必然存在,使得人們在開始任何一個行動之前,都得先讓社會感證明此行動是合情合理的,這表明,潛藏在無意識中的社會感要求我們為行動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社會感必須符合社會利益和大眾幸福這一普遍原則。基於行為合理化(符合社會感)的需要,我們會在生活、實踐以及行動方面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特別手段,以此來滿足我們的社會感,或者至少假借社會關聯性這一幌子自欺欺人,所以,在人的身上存在著一種貌似社會感的假象,它猶如一層面紗,遮蔽了人的某種傾向,只有洞察這種傾向,才能對個體做出正確評價,比如老人摔倒被扶起是真正的社會感,但旁觀並打著道德旗號審判的人是虛假的社會感。

社會感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遮遮掩掩難以真實評價,有一個普遍適用的判斷標,即社會感一定要符合社會利益和大眾幸福,是對他人的責任和付出。

三、性格發展方向
環境障礙阻礙性格直線發展。一個人的主要性格特徵與其兒童時期心靈發展方向一致,這個發展方向可能是一條直線,也可能是迂迴曲折的。最開始兒童是沿著一條直線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在此過程中,他會形成積極進取、敢做敢為的性格,但這種直線很容易發生變化,因為兒童成長過程中註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頑固障礙,而這種障礙可能會阻止兒童實現其追求優越感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兒童會想方設法通過迂迴的手段避開障礙實現目標,而這種迂迴的做法對其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成長過程中的任何障礙都會威脅到性格的直線發展,但凡有障礙存在,兒童追求目標的道路便會或多或少的偏離原來直線,而是用上了心眼,耍起了手段,通過百轉千回的心理迂迴實現目標。雖然這類兒童與勇往直前的兒童表現及做事方式迥然不同,但二者的目標仍舊可能一致。

「無條件接納」兒童確保兒童的安全感。兒童的自卑感、無力感,以及由此激發的追求優越感,都是源於適應環境的需要,因此要想讓兒童有足夠的能力去適應環境需要,前提是營造一種平靜和諧的生活環境,盡量減少環境(內部和外部)的敵意,比如父母應該盡量降低自身的優越性和對權力的追求,避免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鼓勵兒童用健康、科學的、相對直線方式追求目標發展自我。

倘若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規律一無所知,並習慣於用強制性手段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形象,這種教育絕對有百害而無一利,它有可能使孩子變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閉,害怕面對現實,害怕承擔責任和期望。總而言之,在教育兒童過程中,給兒童施加壓力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兒童成長中面臨的種種壓力及適應性反應,逐步形成今後的人格。

根據對待困難的態度(認知矯正法)劃分成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對待困難的態度,本質上是由對自身能力的定位判斷決定的,樂觀主義者對自身能力有準確地認識,能準確定位自身能力區間,即既有自知之明不會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過度貶低自己;悲觀主義者往往貶低自身能力區間,即過分看低能力的上限和下限,導致對自身能力極沒有信心,從而放大了問題的難度,表現就是不自信。

樂觀主義者的性格大體是沿著直線發展而來的,能夠勇敢的面對一切困難,對自己有信心,對人生持有樂觀從容的態度;悲觀主義者會形成「自卑情結」,生活在生活的陰暗面,悲觀主義者認為環境和問題是危險的,總是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缺乏自信。但是越壓抑越需要補償,悲觀主義者通常無法在現實中實現補償,故一般都通過天馬行空的幻想中取得安慰。

根據是否直接攻擊他人劃分成進攻型和防禦型。進攻型專註於追求優越感,但其所作所為極易喚醒對方的競爭意識,對他人針鋒相對,通過攻擊或戰勝他人表現優越性,因此往往會陷入紛爭之中,對他們而言,生活就是無休止的戰爭,必須時刻戰勝別人保持優越。防禦型通過焦慮、戒備和怯懦補償不安全感,防禦型很容易被外部環境或問題嚇壞,非常善於臨陣脫逃,但通常會巧妙掩飾這個弱點,表現得好像臨陣脫逃是為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進攻型的內心缺乏安全感且試圖通過塑造某種強勢性格進行隱藏。進攻型的人在追求優越感時,希望光彩照人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種誇大的心理需求,恰恰暴露出他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在他們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會讓自己變得強硬而冷酷,以此來沖淡內心的恐懼;他們會刻意榜樣「男子漢」角色,有時候甚至可以到荒唐可笑的地步;有一些人更是煞費苦心的壓抑自己,避免表現出任何的柔情,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情感是如若的表現。

進攻型通過誇張、攻擊的行為放大優越感。如果進攻型的人具有悲觀主義傾向,他們的行為堪稱經典。如果某件事情在他們能力範圍(被不理性貶低的範圍),或比其他人更好處理,他們會掩飾不住的表現出楊洋洋得意、目空一切、妄自尊大的樣子,他們之大、矜誇,就好像自己是真正的勝利者,這種表現通常造成了他們與整個環境的不和諧,而且還暴露出他們的全部性格。

進攻勢頭受阻便會蛻變成防禦型。因為進攻型的人通常對其能力不自信,因此前進道路上的挫敗會對其產生一種逆轉作用,轉變成另外一種性格類型,即認為自己受到侵犯的性格類型,即防禦型的人,就是這種覺得自己受到了侵犯、總處於防禦地位的人,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防禦型性格和進攻型性格密切相關,當進攻型的人無法繼續維持其進攻姿態時,便會蛻變為防禦型。

防禦型的人破壞大於建設,隱藏深深的敵意。在人類社會中,由於極易受到別人的錯誤對待,防禦型的人的防禦態度會不斷強化,很快就會對人類的美好品質以及生活的光明面失去信心,這類人身上有一個最普遍、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不加掩飾的批判態度,當批判態度成長到相當程度時,這類人對別人身上最不明顯的缺點都會非常敏感,並以人性的法官自居,但從不為周圍的人做任何有用的事情,整天只是指指點點的吹毛求疵、敗壞別人的興緻。這類人對一切都抱有疑慮,總是抱著一種既焦慮不安又猶豫不決的心態,以至於只要面對工作就會表現得遲疑,不願意做出任何決定(害怕承擔選擇的責任)。

防禦型的人還有一些招人討厭的性格。眾所周知,連自己都不相信的人絕對不會相信別人,而且肯定會們發出嫉妒和貪婪之心,這類對世界抱有懷疑態度的人,通常會過著一種遠離社會、遺世獨立的生活,這表明他們既不願意為別人提供歡樂,也不願意風險別人的歡樂,更誇張的是,他們甚至見不得別人好,別人的幸福讓他們痛苦萬分。從表面上看,絕對看不出防禦型的人對人類懷有深刻的敵意。

四、個體心理學派
社會感和優越感的不同比例對人進行劃分。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心靈表現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社會感為主,另一類是以追求優越感、力量為主。個體心理學據此解開人性奧秘的鑰匙,可以根據它來對所有人進行劃分:證明某種或某個人的心靈現象,是以社會感為主,摻雜少量的個人對權力和優越感的追求,還是以一己私利和個人行為主導,僅僅在當事人獲得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之後才願意對他人表現社會感。

可以根據性格特徵在整體人格中的比重來判斷個體的人性和價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僅取決於社會感,與社會感成正比,而且還受到權力追求的制約,並與其成反比關係。社會感和追求個人權利這兩種傾向處於對立的態勢,二者之間保持著一種充滿張力的博弈關係,在這兩種傾向的相互作用下,人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表現,而這種種表現就構成了所謂的性格。

【注釋:傳統的權力觀與社會感是對立的,負相關的,本書對權力或者優越感的定義是建立在「零和遊戲」的唯表現論、唯結果論基礎上。若引入馬斯諾的成長性動機,將個體優越感引入個人本能成長的範圍,則會大大降低與別人的直接衝突,並能在競爭中保持優勢。】

以上。真誠分享,手留余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完整筆記,請關注「高太爺」,回復「理解人性」自動獲取。

http://weixin.qq.com/r/LzmJkRrEr0fQrV7y92w9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些圖可能比較模糊,有強迫症的朋友們,辛苦你們了......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

《羅生門》已經不需要解釋了,短篇小說中的世界名作。其實芥川龍之介還有許多作品寫得也非常深刻,比如《地獄變》,《鼻子》,《山藥粥》和《竹林中》。他善於表達人性中的黑暗面,自私、偏執、瘋狂、嫉妒、貪婪、過度的痴迷、惡意的侵蝕......這些黑暗面雖然微妙,但對往往對故事主角的人生有著毀滅性的力量。而且語言精練,輕描淡寫又不失生動,可讀性強又發人深省。

《圍城》錢鍾書

這同樣是一部不需要太多解釋的作品。全書都是在寫人生中尷尬兩難的境地——城外的人想進城,城裡的人想出城,在這個進退無法抉擇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世情百態被折射出來。尤其是其對婚姻的刻畫,入木三分。字字句句,都充滿了悲涼的幽默,和微笑的諷刺。

《我們仨》楊絳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寫一家三口溫馨生活的回憶錄,可以與《圍城》對照著讀,理解作者的個性和人生,感受這個溫馨的知識分子家庭幾十年相互扶持共同度過的歲月。說這本書展現了人性,是因為它真實、平淡,它展現的是人性中溫暖的、富於親情的、善良而堅韌的一面,是在如今越來越浮華的時代已經難以尋覓到的真誠的個性與情感。《浮生六記》、《平如美棠》類型與其相似,也很值得一讀。

史鐵生的作品

史鐵生的作品中體現的人性是強大、深沉而堅忍的人性,可以說比他的文字更令人觸動的,是他自身的人格。他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在多麼惡劣的條件下抗爭命運。這類作品其實有很多,但我認為史鐵生的文字是其中最佳,思想與文筆兼具,確實是有靈魂的好作品。首推《我與地壇》和《病隙碎筆》這兩本比較著名的非虛構作品。

《1984》喬治奧威爾

有一位答主已經提過了,我也覺得這部作品的確很贊,所以再提一下。作為著名的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一,《1984》將強權對人思想的控制,也就是對人性的摧殘寫得淋漓盡致。人性的惡劣表現在統治者們的虛偽和兩面三刀之中,人性的軟弱和愚蠢表現在那些輕易被征服被同化的群眾身上。而主角的經歷則讓讀者看到,人性中追求獨立思考、健康慾望、自由與溫情的火花是如何一點點被掐滅的。無論是從故事的精彩程度還是思想的深刻程度來看,都非常震撼。

《笑傲江湖》金庸

其實金庸的很多武俠小說都對人性進行了或多或少的描寫。但可能由於《笑傲江湖》是成書於文革時期,本書寫人性寫得更刻骨,甚至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寫善良的人由於權力而喪盡天良、人性扭曲。當然書中也有美好的愛情故事和感人的江湖道義,但留給人最深刻印象的卻是那些「壞人」,他們的那種「壞」可悲可嘆,也勾起我們對人性與權力的反思。情節相當精彩(廢話,金老爺子的武俠小說啊)。和它有點類似的是篇幅較短的《連城訣》,懸疑色彩較濃而武俠成分相對偏少,其中展現的人性更加黑暗,是金庸小說里風格比較獨特的一個故事。

北島詩集

我承認推薦這個,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個人喜好。北島的詩集,主要特色是意境的朦朧與情感的細膩,巧妙運用的各種象徵。但其實,其中一些涉及人性的詩句異乎尋常地動人,比如我最喜歡的《宣告——獻給遇羅克》其中的句子:「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寧靜的地平線/分開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選擇天空」,這是足夠振聾發聵的,來自人性的吶喊。

《妻妾成群》蘇童

一個小短篇,讀完之後寒意透骨。不知為什麼想起那句「多少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壁殘垣」。寫盡了禮教的可悲,男權社會的可悲,無法逃脫註定命運的女性的可悲。但在所有意識形態的東西之上,最令人恐懼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嫉妒和不信任,是純真遭到踐踏和侮辱的過程,也是所有肆意綻放的生命試圖反抗,並最終失敗的絕望的故事。

張愛玲的作品

寫情愛,但又遠遠不止是情愛,她寫的更多的是情愛表象背後的蒼涼和無奈。好像《傾城之戀》,愛情的背後多少有斤斤計較、欲擒故縱和百般試探的精明和自私,最後又意外地被一座城的陷落所成全;好像《紅玫瑰與白玫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無論是床前明月光和胸口硃砂痣,到底意難平;好像《半生緣》,曾經以為一生一世,卻敗給命運和現實,其實又何嘗不是敗給自己太容易死去的那顆心?
值得一提的是張愛玲的散文絕對不比小說差,《流言》就是一本好集子。
至於《小團圓》,可讀性不如早期作品,但確實真實到殘酷,毫無遮掩粉飾,一切都赤裸裸。喜歡的人會非常喜歡,不愛的人也就是愛不起來。

余華的作品

不用多說了。這麼多以寫人性見長的作家中,余華的風格簡直算是最沉重的了。如果說別人的故事只是殘酷,他的故事簡直稱得上慘烈,寫盡了普通人無法承受的苦難。還寫盡了特定歷史時期的一部分中國鄉村,以及彼時彼處典型的中國人。

《霸王別姬》李碧華

一般來說大家認為最好的是電影,但小說仍然值得一讀,畢竟最起初用寥寥幾筆構建出整個故事框架的,是李碧華的文字。比起電影華麗而決絕的收場,小說顯得更加平淡和無奈,與電影的處理相比可謂各擅勝場。情節大家都熟悉,而小說中的主要亮點是一些及其簡潔而犀利的句子,單獨拿出來都可以當人生箴言用的。比如那句:人間,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臉。

《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傑拉德

大部分世界名著寫人性都寫得很透徹,但這部作品我比較偏愛。它讓我看到,紙醉金迷的爵士時代里,人性卻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荒蕪,甚至是虛無。與人性一樣荒蕪至虛無的是愛情,這讓蓋茨比的堅守淪為一個徹頭徹尾的笑話。繁華背後,一無所有,在我心中這是悲劇的最高形式。——2015.4.4更新——
《孤獨六講》蔣勛

蔣勛的作品其實不無爭議。很多人認為他的書流於淺薄,在學術方面很水,而且賣得特別貴又信息量很小......我也不是太喜歡他的書,但《孤獨六講》是個例外。孤獨是所有人都終將面對的問題,寫人性,誰都無法迴避「孤獨」這個主題,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孤獨。這本書,談論孤獨,如此深刻、有力而悲憫,是足以給讀者震撼與思考的。序里的一段話寫得極好,寫出了孤獨的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無可奈何的佔有。
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只是更大的孤獨。我試圖在家族與社會裡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麼,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
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只是擊向巨大空洞的孤獨回聲。
我聽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會秩序,顛覆階級結構!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廢墟上喘息流淚,他徹底知道革命者最後宿命的孤獨。

《人間失格》太宰治

很奇怪上次寫答案時居然忘了這本,要說寫人性,這應該是我所見過的寫得最透徹的作品之一了。不同於許多其他的作家,專註於描寫人性中某個或美麗真摯、或醜惡卑劣的部分,太宰治寫人性是面面俱到、毫不遮掩的。在看似瑣碎平淡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掙扎著的複雜靈魂,既逃避現實、怯懦沉淪,又深沉苦楚、渴望被愛,最後就在這樣的糾結拉扯中毀掉自己的人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明明與世上的一切人與事格格不入、落落寡歡,還要戴上笑臉迎人的虛偽面具,「那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必須是錢鍾書先生的《圍城》!
人物內心的小九九完全被揪出來,一覽無遺,妙得很!


節選一些段落:

1.(序)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里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絛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不過,近來覺得獻書也像「致身於國」、「還政於民」等等佳話,只是語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說交付出去,其實只彷佛魔術家玩的飛刀,放手而並沒有脫手。隨你怎樣把作品奉獻給人,作品總是作者自已的。大不了一本書,還不值得這樣精巧地不老實,因此罷了。


2.蘇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艷如桃李,冷若冰霜,」讓方鴻漸卑遜地仰慕而後屈伏地求愛。誰知道氣候雖然每天華氏一百度左右,這種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風全行不通。


3.鴻漸知道方遯翁(方鴻漸的父親)這些雖然對自己說,但主要是記載在日記和回憶錄里給天下後世看方遯翁怎樣教子以義方的。因為遯翁近來閑著無事,忽然發現了自己,像小孩子對鏡里的容貌,搖頭側目地看得津津有味。這種精神上的顧影自憐使他寫自傳、寫日記,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裝,做出支頤扭頸、行立坐卧種種姿態,照成一張張送人留念的照相。這些記載從各個方面,各種事實來證明方遯翁的高人一等。

4.范小姐發現心裡有秘密,跟喉嚨里有咳嗽一樣的癢得難熬。要人知道自己有個秘密,而不讓人知道是個什麽秘密,等他們問,要他們猜,這是人性的虛榮。范小姐就缺少這樣一個切切私語的盤問者。

5.吃不消的是那些同事的態度。他們彷佛全知道自己解聘,但因為這事並未公開,他們的同情也只好加上封套包裹,遮遮掩掩地奉送。往往平日很疏遠的人,忽然拜訪。他知道他們來意是探口氣,便一字不提,可是他們精神和說話里包含的惋惜,總像聖誕老人放在襪子里的禮物,送了才肯走。

-----------------------------------------------------


16.07.29 更新
(又把書翻出來重溫了一遍,看到妙句依舊又驚又喜,忍不住摘錄下來了)

  • 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砂礫和生魚片里的刺,給人一種不期料的傷痛。
  • 這一張 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的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方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 那時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好了衣服,捨不得穿,鎖在箱里,過一兩年忽然發見著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
  • 自己這段新聞才是登極加冕的惡俗,臭氣熏得讀者要按住鼻子。
  • 他說話里嵌著的英字,還比不得嘴裡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裡的肉屑,表示飯菜吃的好,此外全無用處。
  • 分別時還是好好的,為什麼重見面變得這樣生分?這時候他的心理,彷彿臨時抱佛腳的學生睡了一晚上,發現自以為溫熟的功課,還是生的。
  • 只唐小姐雲端里看廝殺似的,悠遠淡漠地笑著。
  • 可跟辛楣的長期認識並不會日積月累的成為戀愛,好比冬季每天的氣候罷,你沒法把今天的溫度載入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積成個和暖的日。
  • 鴻漸和蘇小姐兩目相對,竭力想把話來沖淡,疏通這親密得讓人窒息的空氣。
  • 辛楣想不到他會這樣無抵抗,反有一拳打個空的驚慌。
  • 從前人不進中士,隨你官做得多麼大,總抱著終身遺憾。留了學也可以解脫這種自卑心理,並非為高深學問。出洋好比出豆子,出痧子,非出不可,小孩子出過痧痘,就可以安全長大,以後遇見這兩種毛病,不怕傳染。我們出過洋,也算了了一種心愿,靈魂健全,見了博士碩士這些微生蟲,有抵抗力來自衛。痘出過了,我們就把出痘這件事忘了;留過學的人也應說把留學這件事忘了,像曹元朗這種念念不忘的留學生,到處掛著牛津劍橋的幌子,就像甘心出天花變成麻子,還得意自己的臉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 有才學的女人是天生教笨的男人向她神魂顛倒的,因為他自己沒有才學,才把才學看得神秘,了不得,五體投地的愛慕,好比沒有錢的窮小姐對富翁的崇拜。
  • 鴻漸追想他的國文先生都叫不響,不比羅素,陳散原這些名字,像一隻上等哈瓦那雪茄煙,可以掛在口邊賣弄。
  • 他等待他們的恭維,同時知道這恭維不會滿足自己,彷彿鴉片癮發的時候只找到一包香煙的心理。
  • 鴻漸要抵抗這媚力的決心,像出水的魚,頭尾在地上拍動,可是掙扎不起。
  • 覺得剩餘的今夜想海水浴的跳板,自己站在板的極端,會一跳衝進明天的快樂里,又興奮,又戰慄。
  • 想這是一個玻璃質的謊,又脆薄,又明亮,汽車夫定在暗笑。
  • 鴻漸身心彷彿通電似的發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說自己,沒心思來領會她話里的意義,好比頭腦蒙上一層油紙,她的話雨點似的滲不進,可是油紙震顫著雨打的重量。他聽到最後一句話,絕望地明白,抬起頭來,兩眼是淚,像大孩子挨了打罵,咽淚入心的臉。唐小姐鼻子忽然酸了。
  • 可是心裡忘不了他,好比牙齒鉗去了,齒腔空著作痛,更好比花盆裡種的小樹,要連根拔它,這花盆就得碎。
  • 方鴻漸把信還給唐小姐時,痴鈍並無感覺,過些時,他才像從昏厥里醒過來,開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脈流通,就覺得刺痛。昨天囫圇吞棗地忍受的 整塊痛苦,當時沒工夫辨出滋味,現在牛反芻似的,零星斷續,細嚼出深深沒底的回味。
  • 有人失戀了,會把他們的傷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爛腿,血淋淋的公開展覽,博人憐憫,或者事過境遷,像戰士的金瘡舊斑,脫衣指示,使人驚佩。
  • 清閑紙福會牽起唐小姐,忙念頭溜冰似的划過,心也虛閃了閃幸未發作的痛。

(未完待續)


劉墉的《不是我叫你詐》系列和《冷眼看人生》系列


要想學會游泳,非下水不可;
要想理解人性,非多和人接觸不可。


首先本人推薦看自然科學類的書籍,生物學、進化學、化學、心理學,會讓你認識人這個生物。
例如讀進化,我們仍有許多與動物相似的行為,身體的百般進化和環境的巨變,我們很多時候會納悶我們為什麼喜歡這個,會擅長那個,你讀了,也許會有答案; 了解基礎的生物學及化學知識是不可缺少的,你會明白情緒發生時身體內的變化,產生的激素對大腦的影響,怎樣做才能擺脫不利的影響,有一個好心情,我們做什麼事是天性,男女生理的不同以及分紅不同,所引起的心理不同;這些都可以連接到心理學的許多心理特徵上,許多心理現象都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人性沒那麼神奇。最後,畫龍點睛的是哲學


隨便看看倒也可以
至少書名合適


雨果:《悲慘世界》
《巴黎聖母院》


從哲學的角度:克里希那穆提著的《生命之書》生命之書 (豆瓣)
從科學的角度:Marvin Minsky的《The Society of Mind》The Society of Mind


如何讀懂人性,有哪些方法和相關書籍?

這個問題我必須回答一下,而且我的回答會是最能夠讓你們滿意的,不信就接著看下來,如果你看完了確實覺得滿意,不要忘了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什麼是人性?這是千百年來人類一直想得到答案的問題,無數的仁人志士付出了無數的精力來思考,但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給一個標準答案。為什麼?我認為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使用客觀的和科學的方法,我們一直用文化的方法來研究人性,而不是使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這一點至關重要,我要詳細說明,關於科學和文化的區別可能很多人還不是很明了,我首先介紹一下:

所謂科學,是使用事實和邏輯為標準,組織起來的思想體系。人們使用反覆的實驗來驗證事實,用數學方法來計算和推理複雜的邏輯,這兩者共同支撐的思想系統就是科學。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科學的最重要的特性的話,那這句話是這樣的:「如果有外星文明,他們的科學會和我們的一模一樣。」宇宙遵循相同的法則來運行,不同的文明觀測宇宙會得到相同的規律。這裡可以看到,科學是非常客觀的東西。

而文化又是什麼?文化和科學有關係,但文化不是科學,這要從文化的起源說起。文化是人類進化到智能生物階段以後,為了協調互相的利益,組織成有戰鬥力的團隊,為了面對別的物種有競爭優勢而生產創造出來的一套思想系統。也就是說,文化的本質是用來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的,是人類內部不斷博弈鬥爭的結果。

現代科學認為,不光人類有文化,高智能群體生活的生物同樣有文化。例如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這些我們的近親,都有社會組織,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文化傳統。甚至不光是我們的近親,大象,海豚等等高智商群體動物也一樣有文化。

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文化。因為文化是內部不斷博弈產生的,所以發展帶有很大的隨機性。我們人類不同的群體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一直到現在都表現得非常明顯。雖然人類因為互相之間信息交流的增多,世界有形成統一文化的趨勢,但起碼在可預見的未來這件事還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的衝突是這個世界的重大看點之一。

所以,看見了么,文化和科學是明顯不同的。雖然文化中科學的成分越來越重,但文化和科學之間還是有不可跨越的鴻溝。這就是我們對有些問題總是認識不清的原因。文化總是不會指出文化和科學之間的差別的,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會。文化要用科學為自己做掩護。所有的文化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協調內部關係,倡導合作,排斥內鬥,說的好聽點叫做導人向善。要做到這一點文化就不主張客觀認識和研究人類,而是只給人類的每個個體灌輸信念,文化就是要讓人相信「好人會有好報」。這是文化的一個最核心的要求,不可能改變。

所以,看見了么,為什麼我們不能夠正確理解和分析人性,因為我們從來都是使用文化作為工具的,人類關於人類自己的知識從來是被文化壟斷的,我們使用的哲學,文學,各種社會科學,都是文化,所有的都是文化,都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有一句詩說的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文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底層對關於人的基礎信息進行了修改,並通過將近二十年的教育把自己的觀念根植與你的思想中,成為你的信念。你要依靠以這些信念為基礎來運作的大腦從新理解人性,就是一個極其艱難的事情,也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絕大部分情況下,就成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看起來要理解人性確實很悲觀,但有幸我們生活在了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極大豐富和有效流動給了人們從新思考問題的巨大空間,以前你無從獲取的關於事實的信息現在唾手可得。這成為從新理解人類的一個絕好的契機。於是科學的概念和方法對於文化中保守的概念發動了攻擊。這裡舉兩個列子:

第一個是以魔鬼經濟學的作者為代表的現代經濟學家,用現代數學方法研究人類的大數據,從而對很多社會觀念提出了挑戰。想了解詳情請去看魔鬼經濟學這本書。

更重要的是第二方面,進化學說發展到了對生物習性的研究,也就是說開始了對生物大腦的研究。最後,這種研究被推動到了人類自己,產生了一門重要的成果,就是進化心理學。進化心理學徹底打破了人類和生物之間的界限,把人類還原為一個生物進行研究。這是人類首次用科學的方法而不是文化的方法來研究人自己。從而開創了一片完全不同的天空。

所以說,我們現在已經完全擁有了科學認識人性的基礎條件,但因為文化的勢力根深蒂固,研究人性依舊是艱難異常。因為首先第一場戰役就在你自己的頭腦中展開,文化的信念已經深入你的骨髓,要撼動這些信念會讓你自己痛苦萬分。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事實是什麼,而是不願意去面對。人本質上是動物,從祖先那裡繼承了無數的獸的習性,這些都是根植於我們的大腦,根植於我們的基因里不可改變的,要面對這些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氣。

人性的形成極為複雜,人本身是自然界最複雜的存在。要理解人性就要從理解自然界最基礎的運作原理開始。這本身並不難,因為我們的科學教育已經給了我們關於這些的基礎知識。但要過度到對人自己的理解就需要跨越一個巨大的鴻溝,跨越這個鴻溝需要的更多的是勇氣,而不是知識。魯迅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血淋淋的現實。

關於文化有一個非常重大的觀點必須說明,要研究人性必須剖析文化,但並不是批判文化。文化在人類生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文化讓每一個人克服了自私的基因屬性,組織成有戰鬥力的隊伍。沒有文化的發展就沒有人類文明,其根本的原因是人具有從生物那裡繼承來的自私的基因,而人要克服自私的自我屬性組成集體就必須有文化作為紐帶,是文化讓人類組成牢固的集體,才有能力戰勝自然,最後發展成為發達的現代文明。

文化通過讓每一個人認可自己的理念和規則來約束人,讓人類成為集體。在組成集體的過程中人與人要平衡和讓渡利益,而文化不可能做到公平,文化的目的不是公平而是組成集體。

回到人性的話題,我是這樣理解的,所謂人性,就是人的屬性,就是人類絕大部分個體中那些非常明顯的不可磨滅的特點。因為人性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我不可能用這樣的一篇文章就描述清楚,文章的最後我會給出學習方法和資料。現在我要說明的是,要了解人性就必須了解人類的形成,因為人類的心理機制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事關大腦的運作規律和方法,這裡舉例說明:

在我學習這門學問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刻效應,這是生物學中的一個概念,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隻狗、一隻貓或者一隻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這就叫做印刻效應。這種效應是因為基因里規定了這樣的程序或者行為。而我們人類的大腦,同樣有這樣的效應。最有名的就是男人在街上看見漂亮姑娘,會本能的注目,注意,我說的是本能,是基因里規定的行為。女人在面對男人的時候同樣有印刻效應,只是女人的更為複雜。而男女的這種反應就叫做性心理。

人性是由大腦里的程序或者功能模塊組成或決定的,而這些模塊有的是先天的,基因規定的,有的是後天的,環境塑造的,文化培養的或者教育塑造的。而大腦的運作規律又是數億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必須遵循生物的進化法則,甚至是物理法則,化學法則。

關於現代心理學和人性的關係,人們說到人性總是求助於心理學,但心理學並沒有給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直到進化心理學出現,在我們普通人的概念里心理學更多是為了治療心理疾病的,而不是用來研究人性的。現代一般認為進化心理學是屬於心理學的一支,但仍舊存在爭議。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要了解人性,我常常把大腦比喻成一台電腦,平常人使用電腦只能使用鍵盤和滑鼠調用別人給你準備好的功能。而你知道程序員是怎麼使用電腦的么?程序員直接使用命令,調用系統內部借口,使用簡單的批處理腳本就能完成很多人想像不到的功能,為什麼?因為程序員了解電腦。知道它的運作機理,還知道怎麼使用。

如果我說人也一樣,你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但人確實是這樣的,不同的是「使用」人的腳本叫做套路(不錯,就是套路,你一定對這個詞很熟悉)。人和電腦一樣,只要你懂的正確的方法就能夠「驅動」他們。很多人在研究這種方法,比如銷售員,比如保險設計,廣告設計等等。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充滿了別人設計好的套路。你不懂得人不光你不能利用人,反而會成為被別人利用的「電腦」。

人有了解社會和他人的本能動力,最近的熱門事件王寶強婚變,就是因為人們發現文化和法律並不能合理的保護利益。文化和法律只能大致的協調利益關係,而不可能根本做到公平。

理解人性和了解人起碼能讓你做到不被欺瞞,而合理的利用人性又可以幫助你成就事業。而如果大部分人都理解人性可以幫助改善社會制度,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人類的文明發展已經到了需要了解人自身得時候了,往大里說人類的內鬥可能會毀了人類文明,往小里說理解自己也是人生的境界。

最後介紹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人類與生存」。在公眾號里有我的《解析心靈》完整版。我還會持續的寫一系列的文章來講述這個問題。歡迎朋友們來交流,提出寶貴意見建議。

這篇文章你可以轉載,但必須保留我對自己公眾號的介紹,謝謝!


關於人性嘛,就不得不說下面這幾本書了。
寫人個體之惡: 慕容雪村《今夜請將我遺忘》

寫群體之惡: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寫中國人性:費孝通《鄉土中國》

寫中國農村現代人性:《中國在梁庄》

如果你喜歡我推薦的書,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聖火悠笛】,每周推薦一本書。賬號:youdi16


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人性的弱點》
ps:
類似的書記得看前半本就好。
大部分這樣的書,後半本都是注水。


強烈推薦古龍的武俠小說


說實話,書本終究是書本,想要徹底理解人性,你說的是徹底理解,那飛得經歷一次對你來說驚天動地的事,如親情之間的,朋友之間的,戀人之間的,陌生人之間的!

一次就好,比你看十本書都值得,但這種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先不論事情好壞。

記近期經歷的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件後感想,與君共勉!


以前我會毫不猶豫說是《紅樓夢》,但現在我覺得,恰恰是不懂人性就沒法讀懂這本書。
理解人性,終究是需要透過你自己這個生命的。


讓人成長的是經歷...書作用不大.

平淡的生活中可能不會有很大的感覺,即使看書也只會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的感覺。只有你的生活中經歷一些比較重大事情,比如失戀,才會突然迅速成長。才會對很多書中的內容產生共鳴和理解。

你也才能了解到你想知道的人性。。。


山崎豐子的「白色巨塔」。


其實書這種生物啊。。好書就是寫人性啊。紅樓夢是大夢初醒,金瓶梅是人間風月,張愛玲筆下的愛情流淌於世俗的冷漠中,化極窄極窄的自私河流,愛欲就是偶爾撲起的浪花,而王小波呢,真真把人最基本的慾望釋放得可愛到極致了。

所以啊,我覺得,看人性呢,去看小說。不看《簡愛》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種雞湯名著。去看看那些或憂鬱或冷峻的作家筆下的人間。他們都是那些極致的痛苦和哀樂凝結成了人的模樣。你會發現,寫《人間失格》的太宰治和寫《局外人》的加繆就是入世和出世的極端欸!其實人性不只有冷酷,或者說冷酷的另一面有著永遠奔放衝動的天真熱情:比如《月亮與六便士》。那位永遠愛著月亮,隻身前往小島的畫家,真是太性感了~

任性地想在知乎上永繁體字!麼麼噠!


當一個受虐狂愛上一個渣女
作為一個受虐狂,當被花式吊打地施虐時,你會想什麼?
《人性的枷鎖》里主人公想的是:你可以跟別人去廝混,我都可以給你錢資助你們遊玩,只是求你快樂之餘,騰出一些時間來陪陪我,哪怕一點時間都可以……
在愛情里,不管因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賤到極致。

你想以畫畫謀生,夢想未來成為一流畫家,可當身邊的同學都鬱郁不得志,或經濟貧困,接連上吊自殺或轉行時,你是選擇堅持還是放棄夢想?
不像我們平時看到的電影或童話,《人性的枷鎖》里的主人公,在堅持投入畫畫兩年後,選擇了放棄,轉而去學比較實際的醫學。
人生,就是一場很真實的遊戲,不是靠不切實際的幻想就能實現的。

《人性的枷鎖》,作者毛姆帶有自傳性色彩的小說。

一個不斷避難打怪卻不升級的故事
故事,並不複雜。主人公菲利普,一輩子沒有過什麼大的成功,也沒有做過令自己多麼自豪的事,他的人生沒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一直在摸索、在衝破,衝破各種枷鎖:因腿部殘疾被同學玩弄嘲笑,轉學;因受宗教的虛偽欺騙束縛,放棄宗教信仰;因不願跟別的同學一樣,放棄學歷;因覺會計工作枯燥乏味,放棄工作機會;雖熱愛藝術,但發覺自己並非天賦異稟,放棄畫畫;因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幾次三番受虐,最終因不見而擺脫……
最終,小說的結尾是:菲利普打算娶曾解救自己脫離苦海的朋友的女兒為妻,他最終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和精神的自由嘛?不得而知。
所謂人生,還不就是一個又一個坑。就像80後們小時候玩過的「超級瑪麗」,在不斷前進中,小心地躲避著各種五花八門的陷阱和暗算,還要不失時機地抓住那一兩個金幣,才更有力氣和經驗衝破下一道難關,「瑪麗」的收穫,就是回過頭來,看看曾經走過的那一路艱辛,回味那些刺激和樂趣。

那一段段醍醐灌頂的嘮叨
《人性的枷鎖》小說前半部分有點沉悶,從小男孩的視角講述對周圍的所見所想,後期去巴黎學畫、認識情人米爾德麗德和開始學醫等情節,因涉及每個人當下的困惑或讓讀者深有同感,小說變得精彩起來。其中有的故事,還可以看到《月亮和六便士》的影子。
《人性的枷鎖》最牛逼之處,在於作者通過故事的外殼,對人生重要困惑的思考、感悟和評價,比如宗教、藝術、愛情、友情等,這些思考感悟和評價,將我們平時忽略的、麻木了的或者程式化了的認識,掰開了揉碎了地給你解讀,讓你可以更有高度、更超脫或者更客觀地看待遇到的問題,而這,才是真正有價值有影響力和生命力的。
比如,這裡摘錄印象深刻的兩段——
1、 「理想主義者」不過是十足書生氣的資質平庸的騙子
海德沃這個人是帶著十足的書生氣來觀察周圍一切的,沒有一丁點兒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險,是因為他欺騙自己,達到了真心誠意的地步。他真誠地錯把自己的肉當做浪漫的戀情,錯把自己的優柔寡斷視為藝術家的氣質,還錯把自己的無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
他心智平庸,卻孜孜追求高尚嫻雅,因而從他眼睛裡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層感傷的金色霧紗,輪廓模糊不清,結果就顯得比實際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謊,卻從不知道自己在撒謊;當別人點破他時,他卻說謊言是美的。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2、「青春多幸福」不過是一種幻覺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過一大片乾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所謂「青春多幸福」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幻覺,是青春已逝的人們的一種幻覺;而年輕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全是從外部灌輸到他們頭腦里去的,每當他們同實際接觸時,他們總是碰得頭破血流。
看來,他們似乎成了一場共謀的犧牲品,因為他們所讀過的書籍(由於經過必然的淘汰,留存下來的都是盡善盡美的),還有長輩之間的交談(他們是透過健忘的玫瑰色煙霧來回首往事的),都為他們開拓了一個虛假的生活前景。年輕人得靠自己去發現:過去念過的書,過去聽到過的話,全是謊言,謊言,謊言;而且每一次的發現,又無異是往那具已被釘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軀再打入一根釘子。
不可思議的是,大凡每個經歷過痛苦幻滅的人,由於受到內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強勁力量的驅使,又總是有意無意地再給現實生活添上一層虛幻的色彩。

到底什麼TM才是「人生的意義」
小說故事中,克朗肖很早就送給菲利普一條地毯,對菲利普說,人生的意義,你自己去找,就在這條地毯里。一條地毯悟出人生意義?OMG?沒有神馬不可能。當菲利普最走投無路、快餓死的時候,他躺在街邊長椅上,悟出: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和這條地毯一樣,沒有意義。
一個將死之人,在無能為力、了無寄託的時候,所謂的人生意義,都是虛無。

剖析「意義」這個詞,約等的是「作用」和「價值」這兩個概念。最直白的說法,人生意義,就是你的人生對於別人和自己的作用,以及能發揮到的價值。
魚生於水,可翔淺底,可躍龍門,追求著魚的樂趣;草木生於大地,可開花為大地送上一抹色彩,可枯萎成為大地的養分,在互相成就中,展現著自己的價值。
人生於人類社會,進,可體驗奮鬥中的激情、樂趣和成就,見識世間稀奇百怪、人情冷暖;退,可回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滿足心靈平靜和精神自由。
人生初始,似一張白紙,當五彩蠟筆在這張紙上繪出獨一無二的美麗圖案,它就不再是一張簡單無味的千篇一律的白紙,而是一件不可多得甚至價值不菲的藝術品,不管你在意不在意、懂得不懂得,它都是一件散發著高貴氣質的藝術品,與胡亂塗抹幾筆、毫無欣賞價值的白紙不同,前者從容應對著從它面前走過各色人等,將世間一切盡收眼底。


推薦閱讀:

由於性格原因遭遇了職場欺凌,離職是最優選擇嗎?
轉行真的窮三年嗎?
面試了個985的計算機應屆生,還比不過個專科生,讀985的計算機專業有什麼用?
男士正裝的白襯衫裡面應該穿什麼合適?
人們對獵頭工作通常有哪些誤解?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職場 | 生活常識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