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升一個人的文筆?
有什麼寫作訓練方面的書或資料推薦下吧各位
這個寫著寫著發現有點長了,就分幾段吧。隨想到隨補充,湊合著看。
題主想問的「文筆」可能更偏重於如何把文字寫的更好看、更有「感覺」。誠然,「好看」、「感覺」是好文筆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文筆的含義並不僅僅止於此。在我看來,「文筆」這個概念按照從易到難的程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表情達意、文從字順、言簡意賅
2、修辭精當
3、有思想,由余韻
這三個是遞進的關係,想要寫的好看、有感覺,得先做到讓文字正確的表情達意。但是,從現實中來看,絕大多人連第一點都不太容易做到。比如,你可能經常會對人說「你理解錯了,我想說的不是這個意思」,或者對女神表白時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出口,或者在寫工作報告、個人總結、留學申請的時候不知道總覺得不能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意思,或者在與客戶溝通、進行上市路演、公開演講的時候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於連最基本的信息都不能介紹全。凡此種種,我想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應該經常遇見。究其根本,是沒有做到寫作最基本的要求:表情達意、文從字順、言簡意賅。
當然,想要寫出好的文章,2和3也不可或缺,只是應該在1的基礎上來進行。否則,就是捨本逐末了。在這裡,我想結合一下我的寫作經驗和學習經歷,來說一說我對於文筆以及寫作訓練的理解。
1、嘗試說人話
簡單說就三個字:說人話。
從小到大,我們的寫作訓練過於強調修辭,而忽視了敘述的訓練。然而,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即便是到了本科乃至於研究生畢業,詞不達意的情況比比皆是。與我關係很好的一位老師,從師承上來說,也算是我北師大的師姐,當年在寫博士畢業論文的時候就把他的導師王一川(現在去了北大。不知道此人的,可以去百度一下)氣壞了。王一川耳提面命的訓斥她說,你從哪兒學來的這種翻譯腔的寫作風格,你有話就不能好好說嗎,你這種寫法看起來很文藝,但句子一長就控制不準句意和敘述的節奏了。不管是博士論文還是文學創作,首先應該學會說人話,從明天開始你寫論文的時候,就直接把你想說的內容寫出來,想到哪裡就寫哪裡,不用任何修辭,然後拿給我看。
結果,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要求,徹底把一位曾經發表過許多作品的北師大文藝學博士折磨的半死不活。她發現,想要完整、簡潔、通俗易懂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其實是非常之難的。後來,王一川幾乎是逐字逐段的在幫她修改論文,最終通過了答辯。
有人或許會說,平鋪直敘、言簡意賅是對寫作的最低要求,真正好文章都需要修辭。這話固然沒錯,但好文章的修辭,也是建,你立在簡潔基礎上的修辭。如果你看到一篇文章,雖然辭藻華麗,但非常啰嗦,你同樣不會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反之,儘管這篇文章沒有華麗辭藻,但言辭精當,則會被認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其實在現實中,很多人經常會被領導教訓說「你不用說那麼多廢話,你就把這事給我說清楚就行」,原因就在於此。
為了說明簡潔與修辭之間的關係,我們來看一份奏章: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於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沒錯,這就是那句「雖遠必誅」的出處,不過我想拿這篇奏章出來,倒並不是因為這句話。事實上,在我第一次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是徹底蒙逼的,因為這篇奏章寫的太好了,段落的起承轉合如此流暢而簡潔。如果你不太明白這篇奏章好在哪裡的話,我們可以來一起分析一下: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於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國家統一大勢所趨)
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分裂勢力不服管束)
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分裂勢力不得人心)
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我們要揍丫的)
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托領導洪福)
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戰果彙報)
宜縣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戰利品處理建議)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戰爭意義總結)
放在今天,如果要寫這麼一份報告的話,恐怕五一兩千字都不止,然而陳湯的這份奏章加上標點符號,只有150個字。換句話說,陳湯用一篇微博就把事件彙報清楚了。即便考慮到文言文比較簡潔,能用這麼少的字數把事情說清楚,其實也非常不容易。而且我們發現,整篇奏章里除了幾個人名以外其實沒有幾個生僻字,意思也非常容易理解。最為關鍵的是,整篇奏章的邏輯關係是層層遞進並接緊密連接的,每層意思只用一句話就表達清楚了,這真的非常NB。當然,其實整篇文字也用了很多修辭,尤其是對偶的修辭,但是我們會發現好的對偶跟壞的對偶的區別在於,好的對偶在意思上是互補的,壞的對偶就是把一句話的意思說兩遍。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的讀一下這篇奏章,不要只把眼光停留在最後那句話上。
從中國文學史的發展來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文學復古運動。其實這些復古運動的本意,是為了糾正前期文章的華而不實。比如建安文學對於鋪陳華麗、空洞無物的漢賦的糾正,唐宋古文運動對六朝駢文的糾正,明清復古運動對宋元以來文壇風氣的糾正。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所謂的復古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好好說人話。比如我們看曹操的《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的這首詩沒有任何難處,稍微認識一下漢字的人應該都能讀懂。《蒿里行》不是大白話嗎?但誰又能說曹操文筆差呢?
2、雅潔是個好標準
住在清代文壇的桐城派,在這個問題上是很有發言權的。桐城派的創派宗師方苞對於好文章的認定標準只有一個:雅潔,直譯一下就是典雅簡潔。雖然雅潔並非好文章的全部,竟陵派主張的幽深孤峭其實也算是一種很好的風格,但無疑雅潔是能夠迎合絕大多數人的審美的。那麼什麼是雅潔呢?看一下方苞的代表作《左忠毅公逸事》就知道了:
先君子嘗言,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者,惟此生耳。」
是不是看完覺得沒什麼。就是平鋪直敘而已,這樣也算經典名篇?
當然,如果按照郭四爺、安妮寶貝這樣的審美來看,這簡直枯燥的可以,就是大白話。但是,你可以試著看一遍這段話,然後用自己的話去複述一遍。相信我,你所說的肯定會比方苞的原文多得多。
其實如果細細讀一下方苞的文字,就會發現方苞之文沒有一個廢字,並且完整的敘述了事件的經過,左光斗的形象躍然紙上。當然,這段文字是方苞反覆修改之後的結果,只是做的非常樸拙,所以看起來平平無奇。如果換成我來說,很可能會把「一日,風雪嚴寒」寫成「有一天,天氣非常寒冷,狂風吹著漫天的大雪」,這就與方苞的文字差得多了。
過去我也非常欣賞做的華美文字,但其實今天想來想把簡單的話說複雜,一點也不難,只要不斷注水就好了,但想要把複雜的事情說簡單,真的是需要絕大功力。真正的高手作文,可以只依靠名詞和動詞來完成敘述,不事雕琢但卻回味無窮。比如司馬遷的《項羽本紀》: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 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 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 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 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 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這段讀起來真的是酣暢淋漓,項羽的勇武、無奈、倒霉在短短數百字內展露無遺。這要是按電視劇來拍,至少也是半集的容量啊。但是再去看看司馬遷的描述,真的簡略到了極致。然而,這個簡略的文字,卻能喚起人深處的聯想,與讀者共同塑造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何謂大巧若拙?此之謂也。
做到雅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但方苞與司馬遷等人真正厲害的地方還不在這裡,而是對於音節和韻律的控制,只是這一點完全隱藏在文字里了,很多人已經意識不到。我們可以細細分析一下,比如方苞的文字里這樣寫:
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者,惟此生耳。」
注意到了嗎,這段文字其實完全是按照音韻來寫的,第一句「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廡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這裡先是以2字開頭,而後是4字,6字,接下來是3字,7字,4字,長短錯落之形控制的非常好。接下來,「及試」、「呈卷」、「召入」將餘下的部分分割為三個獨立的小段,每一段又是長短錯落開。明白這些,你再重新讀一下這段文字,應該會感受到字裡行間的音韻之美。
再如司馬遷的《項羽本紀》,讀一下中間的這一部分: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不客氣的說,項羽的這段話,完全可以當成詞來讀,中間的斷句之准,節奏把控之妙,真的是宗師手筆。只是絕大多數人並不會注意到這一點。當然了,要做到這一點真的非常難,但要寫得簡潔一點卻還是能夠練出來的。
現在很多人對於好文筆的理解是華麗、形容詞用得好,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大量的用形容詞是新手才幹的事情,老手們反而盡量的要把形容詞藏起來,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傳達情感與意義。這就很像是練功夫,新手總愛練各種好看的套路,但高手打架卻總是直來直去。
3、熔裁
乾隆有一首《過蒙古諸部》:
識路牛羊不用牽,下來群飲碧溪泉。兒童騎馬尋亡牯,只在東溝西谷邊。
《敕勒川》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4、學會把話藏起來說
有些人對於簡練的誤解是簡潔的文字容納不了太多的信息量。恰恰相反,如果文字精簡的很到位,那麼簡潔的文字反而可以表達出比繁複的文字更多的含義。我們可以拿元稹的行宮來舉例: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後人評論說元稹的這篇《行宮》比得上《連昌宮詞》和《長恨歌》,其中的原因就在於言有盡而意無窮。一句「閑坐說玄宗」引人無限遐想。
上海沒有分明的四季,不過,當秋天到來的時候,黃浦江上還是會颳起陣陣秋風。在我初來上海的那些年,我非常喜歡在江邊的餐廳里吃蒓菜燉的鱸魚。據老上海們說,這鱸魚總是秋天的才好,柔細,刺少,蒓菜也更入味。這話不假,我吃到的鱸魚幾乎是順著嗓子滑下去的。只是這些年來,能吃到鱸魚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後來我請伊方吃蒓菜鱸魚的時候,伊方開玩笑說,這道菜應該是給鱸魚所安排的最體面的葬禮。
然而無論鱸魚如何好吃,上海的秋天在我眼裡總還是太過精細了。我更懷念遠方的北平,那兒沒有精細的吃食,秋天的感覺也更為粗糲。
5、修辭是為文意服務的
先寫到這裡,明天補充新的。幾個答案都提到一個關鍵點:表達的準確性。所謂寡淡,稚嫩,造作,矯飾……本質都是一種文字、主觀意念及客觀事物三者間不同程度的偏離錯位,如同唱歌走音。
為什麼會走音?
一,氣息控制不好。對應寫作,就是運字能力問題。需多看,多練,所謂熟能生巧。若想快速找到訣竅,我認為@白景往 總結得精闢,已經抽絲剝繭,精華喂嘴邊了。幾個答案中,可行性最高,行文本身也做了較好的示範。另外,答主所推崇之風格(即文章下筆講究韻律,節奏,留白,意趣,生動),是典型的傳統中國畫式審美,主流、健康,跟著走,大方向不會錯。縱觀歷史大家尤其民國時期以文采著稱者(汪曾祺,沈從文,魯迅兄弟,張愛玲),確是那麼回事——照貓畫虎練起來,不談風骨神韻、格局內涵,樣子先有了三分。
當然,這只是教你怎麼「運氣」,前提是,你得有「氣」。
——所以走音的第二大原因:「氣」不夠用。什麼是「氣」,就是辭彙量。哲學界有一句話叫作「語言創造了世界。」 我理解到的一個層面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由他所認識和掌握的語言辭彙量決定。譬如,你不認識洋槐,桂花,香樟,法桐,刺桐,榆錢,白楊,紅柳,冷杉……那你的世界裡就只有「樹」;你不曾認真研究過茫然,失落,傷感,挫敗,憂悒,酸楚,悲愴,苦澀,痛楚,絕望,枯槁……,你有的就只是「不舒服」,「難過」;你不曾細辨過緋紅,鮮紅,水紅,猩紅,血紅,殘紅……面對它們,只能說:「啊,好紅好紅。」——辭彙的匱乏,是一種精神匱乏,也是文筆不出彩的根源。當一束光,一絲情愫,一幅畫面投射到心上,等待聚焦成像開花結果時,大腦在詞庫里搜索不到最準確的表述,只能就近替補,找大詞、偏詞——出來的東西就乾癟、不生動,讀者也得不到驚喜、共鳴。
提高文筆,重點在運字,前提在於辭彙。只有極其豐沛的辭彙,才能支撐得起技巧,經得起運。
好的辭彙從哪裡來?來自名家,日常,個人再創造。
我們把前兩者叫做「現有辭彙」,約定俗成,廣為使用(或只被部分文筆好的人在用)。從現在起,重新收集。經典好文,日常交談,都是渠道。相對於孩童母語習得期,這是一個重新認識世界、豐富語言體系、積累素材題材的好機會。
後者呢?我們叫「自創辭彙」。「長橢圓臉」屬於現有辭彙,「棗核臉」「拖把臉」屬於自創辭彙。「現有辭彙」用得好,能滿足日常基本規範的表達,文章從「路人」變「美女」,「自創」辭彙用得好,則文字變「活」,有形有味有脾氣,美女變女神。
「自創辭彙」是一種個人微創作,從字到詞的搭配再造,本身是一種單位最小、成本最低、易模仿、顯效快的「練筆」。練習「自造詞」,不僅擴大辭彙量,還能在反覆「造詞」過程中,逐漸摸索到一種「搭配」的感覺。即「運字」手感。
辭彙量儲備到一定程度,我們開始「造句,成章」。主謂賓定狀補不說了,長短句怎麼切,聲色氣味怎麼加,節奏怎麼定,韻律怎麼調?——出門右拐找白景往。寫完了,縫一縫,補一補,縫什麼補什麼?辭彙庫里找!找不到怎麼辦,形非神同的早就儲備了一大把,拿來替代。——再來點已經不陌生的搭配吧,對!不同感官搭配,成了通感;不同物種搭配,成了比喻、誇張;不同的意象、修辭、閃念精妙搭配,成了詩……咦,技巧不是來了?
————
下面提一個儲備辭彙的方法。
1、筆記本一個,筆一支(手機備忘錄APP日記本也行)
2、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經典佳文、日常雜話,七姑八姨、三教九流……隨時隨地,收集「好詞」「妙詞」
3、腦洞常開,舉一反三
4、分門別類,定期整理(大類即可,過細加重記憶負擔)
如:有人寫一個人「豬臉」,你可以建一個「臉」譜:豬臉,山羊臉,驢臉,馬臉,蛇臉,羊駝臉,梅花臉,棗核臉,鴨蛋臉,……
下次寫人,不再是「他長著一張長方形的臉」,而是「他生著一張馬臉」
如:有人寫「碎牛肉色」的旗袍,你可建一個「色譜」:豬腰紫,豌豆綠,雛鴨黃,蟹殼青,醋黑,火腿紅……
寫到一個奇裝異服的女孩
不再是「她穿著粉紅色絲襪,黃色包包,紫色長裙,別著綠色髮夾……哦,五顏六色的裝扮。」
而是「豬腰色的紗裙下露出兩截火腿,屁股上一隻巨卵狀的鵝黃漆皮挎包,髮辮上兩根豌豆綠夾子……哦,一塊行走的披薩。」(有人說喜歡這句,那你記啊,下次看到乞丐,你就有了「行走的雞毛撣」,瘦子,就有了「行走的牙籤」,美女,就有了「一瓶行走的香水」,「一枝行走的君子蘭」)
如:看到「七情六慾」,哪七情?哪六欲?各自能否找出三個以上的同義詞?查字典,記下來。——古往今來,人類可能的情感,恐怕逃不脫這半頁紙了。
如:一個迂懦的教授,有一雙「丫鬟的眼睛」。嗯,有點意思,下次不必苦苦思索「他因飽受壓迫……軟弱被動……」,只需一句「丫鬟的眼睛」,就夠了。
——什麼?太多記不完?不會!第一天,你是一粒一粒記,記的是詞……第十天,第二十天,已是一坨一坨,一捆一捆,記的,是一種遣詞造句的思維方式……
另外,須記:
1,這裡的「辭彙」既包括日月山川等自然萬物,也包括摸爬滾打瞪瞟睥睨等行為動作,既包括聽得到的嘰嘰喳喳咯咯滴滴,也包括看不到摸不著的抽象概念。
2,從語法講,他們是「辭彙」;跳出語法,他們就是「事物」,是題材也是思想。
3,積累辭彙,不是為了讓文章強勢恢宏,更不為「堆砌顯擺」,而是從語言基本單元入手,通過完善語言體系來完善思想,搭建起文字、主、客觀三者聯繫,使我們「眼有所觸,必有所想,心有所想,必有文應,文既出,必准狠」。
4,肚裡「弱水三千」,用時只取一瓢,儘可能是準確的那一瓢
————————————
說下其他幾個提升文筆的建議
關於「模仿」。
對於初學者,基礎詞句模仿,可以。籠統模仿不可取,難度大。模仿誰?哪一篇哪一段?模仿口吻?韻味?觀點?如何模仿?具體步驟?——獅子吃天,無從下口。
關於「長短句」
個人審美傾向長短句搭配。三七開。
能耐不夠時先從短句學起,易學。有一定感覺,再練長句,長短結合,「長驅千里,忽而收韁」。不會長句只寫短句至少也是小家碧玉,活奔亂跳;沒學會短句卻通篇惡俗臃腫的長句,是真惹人厭。
關於「閱歷體驗」。
這是戰地、軍旅作家的重點,不是一般只想提高文筆人的重點。「經驗」就是生活。誰都不缺。寫不出,寫不準,寫不美不是缺乏經驗,而是語言匱乏,客觀事物「入眼」,語庫中沒有精準的對照物;意念情緒想表達,沒有精準的對照物可供輸出。
文筆好壞,不在題材宏大驚奇,而在於,對最平凡、簡單的事物,能挖掘刻畫到什麼程度。
好文筆若能配上好的立意,就是好文章。
所以——還是從基礎做起,收集儲備,觀察對照,補充歸類,思考內化,寫,寫出來慢慢加工。
最後,據我觀察,越是多情的人,越能寫出細膩的文。一個路過樹葉便愛上樹葉,路過海棠就想和蜜蜂談戀愛的人,寫文應該不會太差。
嘗試讓自己多情起來吧。
我看過很多大作家關於寫作經驗的分享。從史蒂芬·金到魯迅,至少有十個以上頂級作家,都不約而同地告訴我們,學習寫作,除了多讀多寫別無捷徑。
頂級勤奮未必能成為頂級作家,但頂級的作家一定是有頂級勤奮。
史蒂芬·金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每天寫5000個英文單詞。他一年只休息2天,一個日國慶日,一個是他生日。
他說無所謂靈感,只要你每天堅持坐下來,自然就能寫出來。
如果你有關注我,你會發現,作為曾經的全職作者的我,如今一邊工作一邊兼職寫作,可我每天仍會見縫插針地利用碎片時間在知乎答題。有靈感的時候我就寫文章,在沒有靈感的時候,我就來知乎找我可以回答的問題,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寫作訓練。
我仍然在學習寫作,因為保持一直能寫出來,且越寫越好的唯一辦法,就是一直寫,不要停下來。同時閱讀量也要足夠,因為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
很多朋友會私信我各種問題。因為問的人太多,沒法一一回復。我總結下大家的問題,統一詳細回答一下。
1、多讀,要讀什麼書?
讀你喜歡的書,讀你覺有趣的書,讀你想要學習的風格。
按作者來找書,當你讀過一個作者感覺得不錯,你可以繼續讀他的書。
別人的推薦對於你來說只是參考,那種你看了很枯燥乏味的書並不利於你堅持閱讀習慣和學習寫作。
當你讀多了,自然會知道什麼適合自己。
2、每天要至少寫多少字?
提這個問題的人,給我的感覺,像是在和自己的理想討價還價,好象他在希望能寫最少的字,又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不可能的。
真正寫得好的人,對寫作都是懷有一種興趣和狂熱。如果你沒有辦法享受寫作的樂趣,這條路,你恐怕堅持得會很辛苦。寫作很辛苦,雖然靠寫作讓一部份人賺了大錢,但支撐我們長期做一件這麼燒腦而孤獨的工作的,最終是樂趣。
話嘮知道嗎?你以為作為話嘮會需要問別人,我每天至少要說多少話?不不不,他一定想問的是,我每天最多能說多少話?
寫作是一種文字的話嘮,寫作者本身要有強大的傾訴欲。不停的想用文字傾訴,一直寫,一有空就寫,想寫就想,能寫就寫。
擁有想寫的慾望,就是寫作天分的一種。
3、我剛開始學習要寫什麼?我不知道寫什麼?
問這個問題的人,如果是知友,我會反問他,你在知乎上所有會答的題都答完了嗎?我想,等你們答完一千個題,寫作能力一定能有一個從量到質的飛躍。
量變帶來質變。
4、我就是沒靈感,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怎麼辦?
有人這樣對我說,我會問他,聊天會聊嗎?會。聊天需要靈感嗎?不需要。
那麼你假設自己在和一個人聊天,只聊一個話題,你只是把你要聊的話,打成文字,打一千字可以嗎?
其實不存在沒有靈感和寫不出來的問題。在於你一開始對寫作的要求太高了,一開始不要去追求質量,只追求數量。先解決能寫出來的問題。
養成每天寫出來的習慣以後,再去考慮怎麼寫得更好。
與有志學習寫作的知友共勉。
轉載請標註:魯西西微信公眾號:luxixi2016
如何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 魯西西的回答寫作的意義是什麼?你為什麼寫作? - 魯西西的回答
歡迎關注知乎專欄·「影間棧」- https://zhuanlan.zhihu.com/c_104627399?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定期給懶而分裂的人分享好電影,並提供資源
看到有人問這個問題,覺得實在忍不住就回答了。恩,以下僅代表個人看法。
首先,我們先聊一下什麼叫文筆。文筆,指的是文章的風格,筆調。現在有些人對於文筆有種誤解,認為一定要堆砌辭藻,字句優美才叫文筆好。文章的風格是可以各異的,有人的文章,才華橫溢,華麗絢爛。那麼同樣有人的文章質樸真實。兩者同樣動人心魄,使人感慨文學的魅力。比如說蘇童在《我的帝王生涯》里是這麼寫的:「父王駕崩的那天早晨,霜露濃重,太陽猶如破碎的蛋黃懸浮於銅尺山的峰巒後面。我在近山堂前晨讀,看見一群白色的鷺鳥從烏桕樹林中低低掠過,它們圍繞近山堂的朱廊黑瓦盤旋片刻,留下數聲哀婉的啼囀和幾片羽毛,我看見我的手腕上、石案上還有書冊上濺滿了鷺鳥的灰白稀鬆的糞便。」這是書的開頭,修辭意境很棒,奠定了這本書的筆調,但重要的是給後文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暗示。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看余華《活著》的開頭:「我比現在年輕十歲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那一年的整個夏天,我如同一隻亂飛的麻雀,遊盪在知了和陽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歡喝農民那種帶有苦味的茶水,他們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樹下,我毫無顧忌地拿起漆滿茶垢的茶碗舀水喝,還把自己的水壺灌滿,與田裡幹活的男人說上幾句廢話,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竊竊私笑里揚長而去。」他的文字沒有那麼絢麗,但質樸真實,你讀的時候會感覺有一位放牛的孩子叼著一根嫩草給你吹著鄉間的小調,你的鼻翼里彷彿能聞到清晨里泥土的香氣。這個頭起的很好,他的文筆同樣也很帥。
要提升文筆,但文筆從來都不是表現在單獨的句子里,而是整篇文章里。文筆好的意思,起先其實是你的文章有讓人讀下去的慾望,然後你的文章把你想要描寫的東西真正描寫好了,情感動人,布局精細,結構完整。你的才華撐起了你下筆前的想法。
So,怎麼提升文筆,而不是單獨提升你寫怎麼把一個句子越寫越精細的能力。有一個很簡單粗暴的方法。
從前有一個胖砸他文筆不好,但他很喜歡寫東西,於是呢他想了一個辦法:他!抄!書!注意哦,不是像我們小學時一樣抄某個段落哦,他是大段大段的整個段落的抄,看人家怎麼寫的,看人家啊怎麼構思的,看人家怎麼把一個故事講好的。抄了幾百萬字,然後他寫出了盜墓筆記。
其實我講到這裡的時候,忍不住說,大家能動手就別動眼,別光看看啦,抄吧!你動筆的那一刻,世界都屬於你了,少年。
還想補充一點,有些人說,為什麼有些書很美但讀起來就是覺得很膚淺呢,那是因為,你寫下的所有文章沉澱的都是你的生活。
第一次答,求贊啦,有人看的話我再更新下。
褪墨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我想很能解答這個問題:
想成為下一個海明威嗎?或許只是想在校刊有自己的豆腐塊,讓自己的博客富有動人文字?那麼,你需要先把自己的文筆犀利起來。而且成為一位優秀的作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但是這些支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只要你從今天做起,一點一滴的努力,你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優秀作家。
就我個人而言,我已經寫了17年了,各式各樣的文體出版物都寫過:小說,報刊雜誌,博客等等,但是我現在還在努力著,以使自己寫出更好的文章。對於任何作家都是一樣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回顧我近二十年的寫作生涯,其中有過痛苦的經歷,也有成長的喜悅。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體會,我想,無論你現在是什麼水平,這些建議(至少第12條)對你而言,覺得會有所啟迪,共勉吧。
1. 閱讀優秀的作品:
這是顯而易見的,但立竿見影的方法。如果你不讀更多的好作品,你就不知道如何寫出更好的作品。優秀的作家都是從閱讀別人的佳作開始,接著開始模仿,最後超越他們,形成自己的風格。儘可能的多讀名著,在看內容的時候,更要留意文章的問題和寫作的技巧。
2. 儘可能多的寫:
每天都寫,如果可能話,每天寫幾次。你寫得多了,也就寫得好了。學習如何寫作和其他的學問道理是一樣的,熟能生巧。寫寫你自己,寫寫博客,向出版社投稿。只是寫,全情投入的寫,練得越多,你的寫作水平就提升得越快。
3. 隨時隨地記下你的靈感:
隨身帶一本小筆記本(納博科夫身上裝滿了小卡片),當你對你構思的小說,文章,或是小說里的人物有什麼靈感的時候,馬上記下來。當你聽別人談話時的隻言片語而所有頓悟時,或看到一段散文詩或是一句歌詞讓你很感動時,都可以馬上當他們記下來。靈感總是轉瞬即逝,你及時的記錄下來,便可以成為你寫作的素材。我的習慣是,為我的博客要寫的文章列一個清單,不斷的補充它。
4. 專門的寫作時間:
每天找一個沒有任何打擾的時間段作為專門的寫作時間,讓這成為習慣。對我而言,清晨的時間是最佳的,午飯,傍晚,或者深夜的那段時間也可以。無論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把寫作當作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去做。每天至少寫半個小時,當然有一個小時更好。若你同我一樣,是一個全職的作家,那麼你需要寫更多的小時,請你不要擔心,這隻會讓你寫得更好。
5. 隨便塗鴉:
面對整張的白紙,整版的白屏,無從開始,肯定恐怖。你會想:我還是看看郵件或是小憩一會了吧!先生,千萬別這樣。馬上開始寫,馬上打字,你寫什麼沒有關係,只是讓我聽到你敲鍵盤的聲音吧。只要你開始寫了,什麼都好辦了。像我的話,我喜歡先敲上我的名字和文章的標題,這應該不難吧,然後再慢慢的展開情節,全身心地融入進去…關鍵是:開始可以隨便寫寫,隨便塗鴉,但是儘快開始寫正文。
6. 集中精神:
寫作是一件一心一意的事情,在嘈雜的環境或是同時干著別的事情,是不可能寫好的。寫作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需要一點點柔和的背景音樂。即使是最低要求,你也需要在全屏(沒有其他軟體得干擾)的條件下,使用WriteRoom, DarkRoom,Writer這些寫作軟體,不受打擾的寫作。關掉郵箱,關點MSN和Gtalk,關掉電話和手機,關掉電視,清理掉書桌上無用的東西。清除與寫作無關的一切雜念,現在就是寫作的時間,好像把自己放進一個盒子里,在沒有任何打擾下進入寫作狀態。
7. 先計劃,再寫:
這好像和「隨便塗鴉」有些矛盾,實際上不是這樣。在坐下來正式寫之前,先做個計劃或是腦子裡先預演一下,這是非常管用的辦法。每天跑步的時候想想要寫的東西,或是散步的時間來個頭腦風暴;然後把想到的記下來,做一個扼要的提綱;等真正準備好開始寫了,可以很快的展開,因為思路和想法都有了。
8. 創新:
你需要模仿名家,這並不意味你要跟他們寫得一模一樣。你可以試試新的寫法,從這裡學一點,從那裡學一點。漸漸地,你就會有了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文體,自己的思路。試試一些不一樣的表達,或創造一些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每一方法你都可以嘗試,看看它到底怎麼樣,不好就不用唄。
9. 修改:
你開始構思你的文字,然後試著寫,讓故事情節展開,最後你需要回過頭再看看你都寫了什麼。這點很重要,很多寫手一旦寫好就不想修改,已經費時費力地寫好了,還要再花時間修改,實在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活。但如果你想寫得更好,你就要學會如何修改。好的作品是經過反覆的推敲和修改而成的,這會讓你的作品從平庸中脫穎而出。看看你寫的東東,不僅僅是那些拼寫和語法錯誤,還有那些無意義的詞,混亂的結構,和讓人搞不懂的句子。修改的目標是:更清晰,更直接,更鮮活。
10. 簡明扼要:
這是你在修改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句句,一段段的修改,把無關主題的統統都刪掉。一個短句比一段冗長的廢話更具說服力,大白話比晦澀的專業術語更受歡迎。記得:簡單就是力量。
11. 感染力的句子:
在短句中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動詞,當然,並沒有要求每一句都是這樣,你需要變化。但是,多試試能夠吸引人的句子。而且,你沒有必要等到你要修改的時候再用,你剛開始寫的時候就要考慮這個問題。
12. 獲取別人的反饋:
閉門造車不會有任何進步,讓別人讀讀你的文章給你回饋,最好有經驗的作家和編輯。他們見多識廣,會給你很中肯和有見地的建議。認真的聽,即使是一些批評,也接受它,忠言逆耳,這樣只會讓你寫得更好。
13. 是騾子還是馬,拉出來溜溜:
就你而言,你需要讓別人讀到你的作品。你的作品不是你想誰看誰就看的,讓所有的人都讀到你的文章。你就要出版自己的書,發表自己的短篇小說和詩歌,給出版社供稿。如果你已經開始寫博客了,恭喜你,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若現在還沒有人瀏覽過,你就需要把它放到流量更大的博客服務網站上去,讓讀者給你留言,給你提出建議。所有的人都會看你寫東西,也許剛開始時會是件傷腦筋的事情,但這是每一位作家成長的必由之路,馬上發表你的文字吧。
14. 採用對話式的文體:
很多人的寫作都很正式,但是我發現像我們說話一樣寫作會使文章更流暢(沒有嘆生詞)。這樣一來,讀者看起來會更舒服。剛開始這麼寫並不容易,你需要堅持這麼做。也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為了讀起來更口語化,你需要打破一些語法規則(就像我的前一句那樣)。因為如果生搬硬套語法,會讓你的文章看起來很不自然。若沒有其他原因,就不要破壞語法規則。你需要知道你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
15. 好開頭和結尾:
開頭和結尾是文章的重點。特別是開頭。如果你不能在故事的開始就吸引讀者,那他們就很難有耐心把整篇文章讀完。所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去考慮怎麼寫好開頭,讀者一旦對你開頭感興趣,他們會想知道得更多…寫好開頭後,再弄一個精彩的結尾,這會讓讀者更加期待你的下一篇佳作。
刪到刪無可刪
此文大概需要10MIN閱讀,滿滿乾貨。
1.辭彙
悲傷,悲慟,凄然,凄涼。
哀而不傷 哀毀骨立 黯然銷魂 悲不自勝 悲歡離合 悲喜交集 觸目慟心 愴地呼天 摧心剖肝悼心失圖 風木含悲 呼天搶地 狐死兔泣 狐兔之悲 樂極生悲 美人遲暮 剖肝泣血 凄入肝脾泣下沾襟 窮途之哭
這些都是描寫悲傷的詞語。如果你文章裡面寫悲傷的形容詞全部用悲傷。讀者看起來會更悲傷。
另外不要寫佶屈聱牙的字詞。
少用生僻字,不要賣弄。讀者如果一章裡面有好幾個不知所云的字詞的話,會放棄閱讀的。
2.句子。
後面來重點講這個!!!
3.閱讀
許多人覺得,古龍的創作風格很易學。因為從金庸書里可以讀出他喜歡《水滸》、熟稔《紅樓》,他對希臘戲劇、莎士比亞、大仲馬、《三言二拍》《史記》、詩詞歌賦等無數東西,都爛熟於心。而古龍,乍看之下,只能說,對詩挺熟。尤其體現在人物名字上,比如白玉京、葉孤城。
但稍微看看古龍的隨筆或評述,就會發現,他對福樓拜、海明威、傑克·倫敦這些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大人物,了如指掌;尤其是後兩位,他許多作品裡會出現一些類似的手法。
所以,世上那麼多人覺得古龍易學,而終於世上也只有一個古龍的原因,就是:這個疑似好酒散懶的浪子,所讀的書籍、所師法的人物,比我們想像中多得多。許多想試筆的,只看了幾冊古龍,就仿著他路數寫,自然畫虎不成反類犬。說到底,終是不讀書之過。
被誤解的小說家,不只古龍一個。我第一次知道巴爾加斯·略薩,是通過莫言的《紅高粱》,作者曾在自注中提了一句;而王小波作品裡零星出現的名字,比如莫迪阿諾、馬爾庫塞、杜拉斯、昆德拉、卡爾維諾們,就夠我一一收羅了。
許多人很容易被糊弄,被莫言小說里反覆出現的高密農村,或是王小波筆下的王二、小孫這些沒譜青年欺騙,以為這些小說家不過如此,與他們筆下的農民漁人一樣,都是不學無術之輩,而忽視了他們都有文藝評論家的敏感和天分。這夥人的閱讀量和讀書見識,遠超我們的想像。 傅雷先生除了翻譯和給兒子寫信,還寫些別的。比如譯完《貝多芬傳》,他自己私人給補了貝多芬作品全賞析;不論其藝術價值,文字本身就辭氣慷慨,很是動人。他22歲就寫了很見功力的《塞尚評傳》。35歲他能使文言文寫一個《黃賓虹問答集》,兼談中國古來畫藝。49歲他自己在一個文章里認為,自己學問修養不足,終究是:哎,讀書太少了!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低估了偉大人物的閱讀量。我們絕大多數凡人,獨自感嘆天賦不足、創造不夠什麼的,其實都是幻覺。問題歸結到最後,無非就是一懶、二拖、三不肯讀書,如此而已。(據《記者觀察》)
多謝評論區 @白詩詩 的補充,這段話的作者是張佳瑋。
多讀多寫,文筆自然就上去了。另外模仿名家的寫法是提升文筆的有效方式。
---------------------------------------------敲黑板 嚴肅臉 重點來了!!!- - ---------------------------------------
我挑幾個重點來講一下吧。
1.長短句的混合運用。
隨便寫一個下雪的場景吧。
長句: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此時已是寒冬,冷風如刀呼呼地刮著,窗外甚至難以見到一個人影,除了雪還是雪,一天中只有偶爾的車馬駛過,顯得格外寂寞清寒。
短句:
雪下得更急了。
可以感受到長句相比於短句在大部分情況下,在氣氛渲染上更顯出優勢,而短句呢,讀起來更清晰明了。
那麼我可以把兩個句子混合運用。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此時已是寒冬,冷風如刀呼呼地刮著,窗外甚至難以見到一個人影,除了雪還是雪,一天中只有偶爾的車馬駛過,顯得格外寂寞清寒。
雪下得更急了。
有木有更帶感!!!
再舉個名家的例子。沈從文大師在邊城中的收尾就明顯運用了這種優勢。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通篇7萬餘字的《邊城》僅僅用一句話就收住了,這就是短句的清晰明快,讓人覺得餘韻不盡。
2.韻律
最著名無異於賈誼的《過秦論》的這段話!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來讀一遍。讀起來爽不爽啊?是不是酷炫狂霸拽啊?告訴我!Exciting!
這就是韻律的魅力!
其實在古龍的小說里,可以隨意地找到這樣的例子。
冷風如刀,以大地為砧板,視眾生為魚肉。
萬里飛雪,將蒼穹作洪爐,溶萬物為白銀。
再比如
愛似流星,與誰共,天涯一輪明月?
寂寞如雪,無人解,邊城幾度風情。
3.文筆其實可以更幽默一點。
比如寫一個小孩鬥嘴的場景。
「羞不羞啊,這麼大男孩了還哭?」
OK,上面這個句子很一般。
可以改為小時候鬥嘴時的順口溜啊。
」羞羞羞,小花狗,眼圈兒紅,要流油。
羞羞羞,小楊過,哇啦啦哭,像小狗。「
(居然押韻.......)
看了有收穫的各位朋友,真心希望把這個答案頂上去。
---------
寫寫故事,講講段子。
每一個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我是@劉凱風風風,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liuchang
不遺憾你離開,但期待你來玩。
老師,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獲得高分呢?那時候我上初二,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渴望得到語文老師完美的回答。
她認真思考了一下,說道:寫你自己,寫自己經歷過的故事,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
當時的我似懂非懂,反過頭來發現自己確實迷失了自己,看到別人的作文慷慨激昂,文采飛揚,就去學習各種修辭方法,背誦各種好詞佳句,為了引用而引用,導致文章架構很亂,不知所云。直到後來的某一天,老師留下了一道作文題目,叫做最美的風景。
我當時就把自己在外地上學的一段小經歷寫了一下,大體如下:因為年級小,父母不放心我一個人在外地,所以母親辭職來外地陪我上學,給我做飯洗衣。當時住的是六樓,陽台的方向面對我回家的方向。偶然一次我騎車回家的時候,抬頭看到她在窗戶邊守望我回來的樣子,就覺得好美。所以每次騎車回家的時候,那個窗口總是有一雙尋找我的眼睛,我每次路過窗口的時候也沖她示意一下,母親便心滿意足的離開了。可是有一次我回家的時候沒有看到那個熟悉的面龐,於是焦急的我趕緊上樓,打開門才發現母親病倒了,嘴角發白,眼睛也略帶血絲,我當時就沒忍住,撲倒她懷裡哭了起來,也許從那時開始,我就逐漸長大了,意識到了父母對於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後來母親病好了,我回家的時候抬頭又看到了熟悉的場景:依然是那扇窗,那個熟悉的面孔,但是這一切,卻成為了我記憶中最美的風景。
當時我們的班主任,也就是我的語文老師,非常有感情的朗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看到有些同學眼睛裡含著淚花,好多可能有著類似的故事,因為外地來上學的人有很多,念到最後一句的時候,全班掌聲雷動,我的作文也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分數48分(滿分50)。
再後來我發現經歷過的很多事,也是類似的。有的時候我們變得很功利,為了獲得某些「分數」,而且瘋狂的模仿別人,就好比我在知乎答題,看到高贊的回答就做下小筆記,看看是什麼原因,是知識密集度高,高校段子黨,情感心靈雞湯,亦或是跟內容無關的標題黨,時間節點的輸出,某個大v的一發火箭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路套路之後,我開始非常認真的答題,結果你們也猜到了,沒錯,各種0贊。。。當時的我很受打擊,覺得為什麼付出之後沒有回報,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寫的東西沒人看,而抖機靈的各種卻高贊如雲。可能的主觀原因就是因為你沒走心,或者說是你的經歷太少,裝逼的資本不夠,對不起,不足以讓各位知乎er轉身。
回頭來看這個問題,我覺得提高文筆最好方法就是:
留心觀察自己周圍的人和事,寫下自己最真實的情感。
不要太過於功利的去追求提高文筆這件事,畢竟你以為提高文筆之後寫了一封牛逼的情書妹子就會對你情投意合,可事實就是十動然拒。
所以,多去經歷,多去記錄,然後你就會發現這篇回答的最後竟然有98%的人點了贊,這也許就會成為你以後記憶中最美的風景。(好的我知道你只想做2%的人,畢竟你開心就好,哈哈哈)
本文純乾貨,所有例子和分析皆出於我個人對於文筆的審美和想法,不具備任何專業性和普世性。學好不收錢,所以學砸不負責。見諒。
先說明的是,我學歷不高,閱讀量不大,國內外名著沒讀過幾本,至今不懂任何文學理論,未曾在任何文學期刊上發表過任何文章,尚未熟練掌握「的」「地」「得」的用法,仍未搞清很多詞的詞性和句子要素——正在學習。唯一為寫作這件事付出過的努力就是抄過新華字典和一些常用成語,寫作需要用到的其他一切,我全憑個人感覺和品味。
至於我為什麼敢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談文筆,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不要臉……
接下來更不要臉的是,我打算簡單粗暴直接用通過搜索得來的判定文筆的三個層次來談談文筆這件事。
第一層,最基本的,準確。
個人認為這裡的準確主要指兩點:
一是可以用文字準確表達心中所想。
比如我現在心中想的是「一株草長在沙子上」,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用這八個漢字就可以稱之為準確了,因為我心中所想的主體已經被這八個漢字完全表達了出來。
二是在確定文章內核的情況下準確選擇用詞。
同樣是「一株草長在沙子上」,如果要寫一個驚悚故事,那這個句子就可以變成「一株草僵死在冰冷的沙子上」;如果要寫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個句子就可以變成「一株草獃頭獃腦地長在沙子上」。
始終銘記文筆是為文章而服務的。在文章內核確定的情況下,一定要用你的文筆將真實的現實揉成更符合文章內核的氣質的表達,不然就會不倫不類,矯揉造作。
第二層是合理。
個人認為這裡的合理同樣指兩點:
一是文本邏輯合理,「一株草長在沙子上」合理,但你永遠不能說「一株草長在鐵砂上」,再魔幻也不能魔幻成這樣。
二是思想邏輯合理,你從「一株草長在沙子上」看出堅韌不拔的精神很合理。但你永遠不能從「一株草長在沙子上」看出呂不同是個腦殘——即使呂不同真是——這種判斷也是沒邏輯的。
第三層是優美。
文筆達到準確、合理的要求之後,就可以嘗試追求優美了,如果沒達到前兩個要求就開始追求優美,那寫出來的東西就空有技巧不見優,詞藻堆砌不見美。
個人認為優美的文筆主要由三個要素組成。
一是氣息流暢。
氣息聽起來很玄妙,但卻是文筆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拿「一株草僵死在冰冷的沙子上」舉例。不影響句子意思的前提下我還可以寫成以下兩種。
1、冰冷的沙子上,一株草僵死在那裡。
2、沙子冰冷,一株草僵死於上。
這三個句式都是我寫出來的,都符合我個人的行文氣息。但旁人可能還會寫成「一株僵死的草長在冰冷的沙子上」或者「那冰冷的沙子上,有一株僵死的草」。
之所以多寫兩種是為了證明一個句子確實有很多種寫法。但通常來講,同一個句子,一個寫作者最常用的無非就是那一兩種句式。而那一兩種句式,就彰顯了他的行文氣息。
行文氣息本身沒有優劣之分,輕重緩急各有韻律,但決定行文氣息是否流暢的關鍵,就在於能否根據文章內容和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來調整句式。
拿我寫的三個句子舉例。
「一株草僵死在冰冷的沙子上」這種句式通常適合放在文章段落的中間,作為一句尋常的描述存在,前後都可以任意接其他節奏的句式。
「沙子冰冷,一株草僵死於上。」這句的氣息略急,可以作為某一段的開始,隨後可以接一個短句和一個稍長的句子順延氣息。比如「沙子冰冷,一株草僵死於上。他看到一隻鳥,貼著西方天空沉默地滑了過來。」
「冰冷的沙子上,一株草僵死在那裡。」這是最明顯可以感受到行文氣息所帶來的語感的一句,多念幾遍你就可以知道它放在文末段尾最合適,放其他任何地方都會造成氣息停滯,影響後文。
至於行文氣息的練習,除了去閱讀那些行文氣息讓你覺得舒服的大家的作品,另一個更娛樂、更輕鬆的辦法是聽相聲戲曲,聽得多了,潛移默化就會知道什麼叫節奏、什麼叫韻律。
二是用詞精鍊。
很多人把用詞精鍊誤以為是用詞越少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舉個簡單的例子,「很久很久以前」跟「很久以前」所帶來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一看就有某種宏大、神秘、蒼老的意味。但後者就是一個時間跨度,頂多帶點回憶的感覺。所以並不是用詞越少越好。
真正決定用詞是否精鍊的要素是,在保證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用最少的字講清你想要表達的東西。
「一株草長在沙子上。」是字數最少的描述,但如果我還想表達其他東西,它就絕對不能稱為精鍊。假如我想用它表達春天,那我就得在句子中加入與春天相關的元素,比如綠色、雨水。加了元素之後,句子就會變成「一株綠色的草,長在被雨水淋濕的沙子上」。而如果追求精鍊,那就可以寫成「一株綠色的草,長在浸滿雨水的沙子上」。
當然,精鍊一個句子容易,但寫長文時就得一改再改、一刪再刪才能實現,這需要長時間的磨練才能慢慢摸到門道。
三是富有想像力。
據我觀察,很多人之所以文筆乾澀,行文幼稚的關鍵就在於缺乏想像力。
這裡的想像力並不單指比喻,還指對於字詞的應用和是否有領悟到事物之間的聯繫。
比如「一株草長在沙子上」這個句子——不玩壞它我是不會甘心的——靠字詞應用寫出想像力可以寫成「一株草站在沙子上」。靠事物之間的聯繫寫出想像力可以寫成「被風吹出漣漪的沙子上,站著一株草」。
字詞應用可以通過閱讀那些把某一種詞運用到巔峰的作家的作品去感悟,不停地去玩字詞替換的遊戲,拿掉一個,放進去一個,拿掉一個,不放進去一個,拿掉一個,放進去兩個……如此重複練習,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喊出那句——這個句子,我有九種方式寫出來,九種!
至於比喻句,在頓悟之前,首先要避免使用那些爛大街的句子,比如臉蛋像蘋果,眼睛像星星,雲像棉花糖……這樣的句子寧願不寫也不要用。如果一定要比喻,那就想盡一切辦法去想,想不出就別寫。永遠記得萬物之間都是互有聯繫的,人類再寫一千年,也不可能窮盡萬物之間的聯繫,想像力需要天賦,但有些固定套路,可以通過閱讀講究象徵和意象的現代詩掌握。
至於最終能掌握到哪種境界,那就真的得靠所謂的靈性了……
文筆滿足了以上三個層次,縱使寫不出傳世之作,在滿足自己的傾述慾望之餘,偶爾給讀者帶去一些閱讀享受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到那時,唯一能限制你的,就是你的頸椎了。
而如果文筆在三個層次之後還想提升,那就得增加閱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對人性的了解程度——這三個才是決定一個人文筆上限的要素。
沒有閱歷,那就沒有切身體會,沒有切身體會,那就無法寫出可以引起讀者強烈共鳴的文章。
沒有較寬的知識面,那寫文章時不僅容易犯常識性錯誤,還容易被限制在某一種角色里無法自拔。
對人性沒有較深入的了解,那寫出來的惡就不會引起讀者的厭惡,寫出來的善就不會讓讀者覺得溫暖,寫出來的人物無論對話、表情、動作都會很彆扭。最重要的是,一個作者對人性不了解,寫起東西來就容易露怯,因為筆下人物的反應作者完全沒把握,全靠蒙。
最後,再講兩點小技巧。
我個人一直秉承的觀點是文筆成敗在細節。
比如寫葬禮,不要費勁去寫靈堂的布置、親戚朋友的哭和笑——除非有特殊意義,不然就盡量一筆帶過。著重要寫的應該是封棺鋼釘有多長,它是新的還是舊的,敲它的是斧頭還是鎚子;落棺時用的繩子有多粗,繩子綳得有多直,繩子在棺材上摩擦的聲音是怎樣的……
永遠不要費太多筆墨去寫那些大家都知道的、缺乏戲劇衝突的人和事物,而要寫那些真實發生卻沒人注意到的細節。好的細節就是一面凸透鏡,可以放大真實的世界,也可以將所有情緒凝聚成一個點,釋放出摧毀一切的力量。
另一個技巧是有意識的去與他人交談,觀察他們說話的語氣,眼神,記住他們跟你講的每一個小小的故事——每一個能被講出來的故事,其背後都有人性和情感的存在,所以才會被銘記。故事聽得多了,你也就知道人在生活中是怎麼一回事了。
以我個人而言,我所接觸的社會底層的人們,他們有時脫口而出的話里所包含的豐富的想像力和對人性血淋淋、粗暴性的總結是多少作家窮盡一生都想不到的。
就好比前年,我們村裡有一對婆媳打架,誰也拉不住的哥們就跑去找他爸,當時他爸在打牌,哥們推開門看了看周圍的人,然後說——
爸,你老婆跟我老婆打起來了。
我當時聽到這句話都要跪了,因為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在當時有外人在的環境下,這種幽默中夾著諷刺,調侃中帶著無奈,以及敵我之間的區分,是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想到的絕句,但我卻如此簡單輕鬆地聽到了……
雖然拿別人的痛苦當幸福很不道德,但當時我聽到那句話,確實覺得自己很幸福……
最最最後……
寫這篇回答初衷當然是希望能給喜歡寫字的人帶去一些小小幫助,也順便回應一下對於我文筆和我學歷不符的質疑,但寫完回頭看,我的文筆,好像也挺爛……
那就一起加油吧……
↖(^ω^)↗
謝謝。
我可能不是很同意城主 @金城七 的答案。雖然他的答案很細緻,也有可操作性,但是提出的這幾點具體的措施,我個人認為可能是風格化之後的產物,即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比如說長句短句都有其學習的難度與優缺點,就我個人而言,學習短句可能比學習長句的難度更大一些。甚至有研究者/文學家認為,長句和短句的習慣與寫作性別也有關係,當然,這個聽聽就好。總之我覺得,城主的答案導向可能是那種「簡明幹練」的風格,但這是屬於風格的一種。或者說,我覺得,往簡明幹練方向發展的或許可以參考,但具體不知道。
之前有過一個討論文筆是什麼的答案,十分熱鬧。我還蠻認同我偶像的回答,雖然她後來已經把之前的答案刪光光了。大致意思是,文筆大概是表達的準確性(應該是這樣吧,也有可能我記錯了)。所以我覺得提升文筆的話,訓練表達的準確性是蠻重要的。練習如何表達清楚一個物品、一件事、一個人,甚至是一段關係。至於如何表達,我覺得是看個人的,可以用盡一切個人可調動的方式。最後,如果能把自己原本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的話,那就算成功的差不多啦——當然,前提是你知道要表達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我個人的經驗是,會感受到自己表達方式的匱乏與詞不達意。明白自己的缺陷大概是在給自己提升進步的空間。這個時候就可以去有針對性地學習別人是如何表達的。我是覺得模仿是提升文筆的一個步驟。
除了發現自己表達方式的匱乏,我還感到自己辭彙量的缺乏,找不到那個要表達的詞。
如何提高語言豐富度? - 張怡微的回答
中文辭彙也是要積累的。閱讀是積累的過程。
總之,我覺得準確是要義的要義。城主所說的大詞小詞、名詞物象顏色等等的組合、動詞量詞、口語零句等等等等,歸根到底還是使用的準確性。而在沒有談論描寫對象、個人語言風格等的前提下,去對什麼是好的、什麼比較合適、什麼容易學、應該怎麼使用等問題,個人覺得未免有些草率。如何使用句子詞語,還是要看描寫對象的。
再說一下,我知道很多人很討厭長句子修飾詞等等的堆積,討厭繁瑣,覺得華麗麗的文章十分矯情。我覺得這些文章的根本問題不是在句子長短、用法與呈現形式,根本在於他們沒有書寫的內容。就是他們寫了一堆,其實什麼都沒有寫。不明白自己書寫的內容,或是找不到自己書寫的內容,這才是最致命的。或者是書寫的內容直接赤裸裸的都是人們手邊的東西,無甚特殊,根本用不著作者辛辛苦苦去陌生化他們給讀者以新的、個體的、獨特的認識,這也是很慘的。用句狠話來說,就是沒有內容的文筆,想再多方法去提升也是挺枉然的。但找到書寫內容,恰恰又是最難的。
前段時間蹭聽fading老師的話,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大致的意思是,很多東西都是容易學提高的(這句真的是很大致的意思惹,記不清),但最難的是找到一個供書寫的經驗領域。談如何提高文筆之前,我想先跟你們聊聊什麼是文筆。
先簡單自我介紹。
我是Steven,做過文案,公關,業餘也都是在給一些媒體供稿,算是寫字為生的。
關於寫作,我以前答過一題:
文章如何寫出筆力? - Steven 的回答
但那次寫的太倉促,不夠系統,我這裡打算好好跟大家聊聊,我眼中的文筆,以及,如何提高。
文筆這東西,雖然也沒什麼統一的評判標準,但有些基本的東西還是共通的。
一篇文章由什麼構成?
詞、句、段。
詞:
用詞是一切的基礎,就像蓋房子用的磚,做傢具用的木頭,它決定了你文章的質感。
你想建宮殿,但你只有泥磚,你建出來的只能是個大點的茅房。
當然,辭藻華麗並不能算是文筆好,就像純金打造的宮殿,只能給人一種暴發戶的感覺。
用詞,關鍵在於準確。
也就是,你想描寫的這個東西,想傳達的這種情感,只有用這個詞才最貼切。
而辭彙量不豐富的作者,他們很難用詞準確。
比如習慣了網路用語的作者,看到厲害的人或物,只能感嘆:
厲害了word哥!
但當你辭彙量豐富以後,你會有更生動,形象或雋永的表達。
比如蘇軾描寫一個人很厲害,他就這麼說: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句:
詞語堆砌起來,也就成了句子。
現在很多作者喜歡寫短句子。短句子比較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節奏快,簡潔,不太費腦。
但通篇都是短句子肯定不行。
長句子,也有長句子的好處。它厚重,節奏慢。
以前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總是會讓我們練習寫長短句。長句短句交錯,可以讓文章有節奏有韻律。
就像一副傢具,肯定是由各種長長短短的木板木棍拼成,有些用來承重,有些用來連接,他們相互搭配,最終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形象。
當然,句子除了長短,還有裡面辭彙的具體組合,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句子通暢,有韻味,沒有多餘的用詞,也不會太單調枯燥。
段:
句子們構成段落,段落們相互組合,形成了一篇文章。
如何搭配你的段落,也就是,你的文章結構,是文筆的最後一項基本能力。
我們小時候寫作文,有總分式、並列式等,這些就是最基本的結構。
結構是你文章的骨架,詞句再好,骨架沒立好,你的文章就寫砸了。
好的結構,會讓你的文章精彩,有趣或者論證力強。
李海鵬有一篇很出名的特稿,《才力之死》,在結構上就很有意思。它是雙時間線結構,明線是才力臨死前幾天的具體生活。但在這條明線中,還穿插了一條暗線,把他的一生都交代清楚了。文章通過這樣一明一暗兩條時間線,刻畫了一個悲劇人物,以此展現了舉國體制的弊端。
當然,文章結構有非常多種,卡爾維諾就是此中高手,他的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文章結構就讓人出乎意料,你會感嘆小說居然還可以這麼寫,腦洞大到不可思議,感興趣的可以去翻一翻,我這裡不透露了。
總的來說,一篇文章就由這三要素構成。分析一篇文章的好壞,通過這三要素也基本能夠看出來了。
這三要素,看起來詞最基本,然後才是句和段。
但其實,最難的,恰恰是詞,然後才是句,最簡單的反而是段。
如果你想提高寫作,一個比較速成或捷徑的方法是,你先從學文章結構開始。
去研究那些好的文章是什麼結構的,然後模仿他們,這樣可以確保即使你的詞和句都一般,但至少能把整篇文章寫出來。
而寫多了,你的寫文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
而至於詞和句,沒有辦法,只有多讀了。
讀什麼?
我的建議是,從我們最純正的母語開始讀起。
也就是,《論語》,《孟子》,《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等。
如果說有什麼教寫作的乾貨,那上面這些就是最乾的乾貨,每一個字都是精華。
當然,上面這些是需要慢功夫磨的,如果你想速成一些的,可以看看《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麥基的《故事》等等。
最後,以一個職業寫作者的身份,我想對那些對寫作有所追求的朋友說一句:
記住,你的文字,首先是寫給你自己看的,它們必須對你有意義。不要被一時的成績,諸如點贊,閱讀,轉發數據等蒙蔽了雙眼,數據雖然重要,但不是你應該過分關心的。
你真正應該關心的,只有你所要表達的東西,只有你筆下的字,僅此而已。
-
本文首發個人公眾號:
【淺草先生】
(ID:qiancao2046)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者的成長筆記,在那回復「乾貨」,給你推送我的更多乾貨文章~
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
文筆能否提升,關鍵還是基本功。至於以後,那就要看個人的審美和取捨。
十三條認真分析,每一條都似乎說了些什麼,但其實什麼都沒有講,只是在不停地拋出概念、置換概念,作出判斷。
1、不要用長句子,不要過多使用修飾詞。不然文章就厚,油滑,容易起膩。
文章厚,油滑,起膩。這樣的比喻,阿城和陳丹青都說過,這三個片語合起來才構成一個明確的意象,與之對應的是簡,誠實,清淡。刻薄點講,十三條就很油滑。阿城的文字不說了,清淡而生動,《威尼斯日記》,明顯可以看到明清小品的路數。陳丹青的文字最大的好處和問題就是誠實,當然,這裡還有心態的誠實和表達的誠實之分,此處另談。
2、如果長句子避免不了,那麼一定要剔除西方語法帶來的翻譯腔,並在長句子後面用短句子切分,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是節奏的問題,文字中間一定要留有呼吸的韻律。
西方語法是西方語法,翻譯腔是翻譯腔,每個國家每個作家都是不同的。翻譯腔近年來屢被提到,是因為大傢伙對古典文學存在隔閡,我們的生活環境就是整個西方文明之下的體系。很多概念和標準,都是西方定的。尤其小說這一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最高標準不是小說,而是詩歌。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近百多年來的事。
節奏和韻律也是兩個概念。長話有長話的節奏,短話有短話的節奏,關鍵在於作者需要怎樣的節奏,配以怎樣的內容。韻律,還可以拆開來講,譬如舊體詩詞里,韻和律都有清晰的標準,是不同的兩個要求,但又是一個整體。大珠小珠落玉盤,這句是比喻,節奏也在轉換。
3、零句,流水句是漢語言美感的根本,在於巧而碎,散韻結合,句子斷,形意不斷,骨相儼然。
「零句」和「流水句」 如果大家不懂零句和流水句,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否則很多討論都沒有意義。
(一)整句由零句組成。(二)零句是根本。(三)零句可以獨立。
趙元任的「零句說」只是他個人的總結,根本談不上文學界的內部標準,而且他的本業也不是文學。散和韻基本上概括了所有文體。句斷意不斷,這是詩家常用的技巧,譬如詞的上下片,下片的轉頭怎麼處理。骨相儼然,這又是一個標準,骨相儼然已經明確了儼然這個偏向,骨和相也是兩個概念,能有骨和相是水準以上的好東西了。
氣是一個非常高深的概念,行文有氣,書法有氣,畫作也有氣。但是呈現出什麼樣的氣,是一個整體的表現。不止汪曾琪的文章,其實這個法門很多人說過,古人也好,現代人也好,凡是文字作品,好不好,你大聲誦讀一遍就知道了。特別的例子是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幾個虛詞的刪改,差別在哪裡,就是氣順暢不順暢,音節讀起來拘謹不拘謹,拘謹的話就要換掉。
4、動詞和量詞的使用。動詞和量詞,是品味和洞察力的體現。手一摸和手一探,是兩種境界,同樣地,一團雲和一抹雲,也是兩種境界。用好了,熨貼,用壞了,面目模糊。再好一點,名詞動詞化,如孤松抱石,洗鍊如畫。
動詞量詞,還有形容詞副詞,都是西方語法概念,古代文章里沒有硬性標準,看具體怎麼用,名詞可以用作動詞,也可以用作形容詞。摸是無意識,探是有意識,都是動作。偷偷摸摸,又變成了形容。手一摸也好,手一探也好,都是糟糕的表述。摸和探,本身就隱藏了身體的屬性。境界本是佛教用語,是非常高深的層次,不是什麼都可以稱得上境界的。孤松抱石,也不是名詞動詞化,就是簡單的擬人。
5、名詞,物象,顏色,排列選擇。枯藤,老樹,昏鴉,三個詞,意境就出來了。選錯了,畫面就髒了,文字就不幹凈,就不能看。把文字當作畫來看,永遠不要有出畫的東西出現。枯藤,蘭芷,昏鴉,這個畫面,嗯,有點怪異。
馬致遠這一篇《秋思》,太多的名詞排列。但名詞,物象,顏色不是三個概念,名詞本身就暗含物象和顏色的不同。更早的溫庭筠《商山早行》就有類似手法: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關鍵在於意象是否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枯藤老樹昏鴉,這個畫面就清麗嗎?不是的。臟和乾淨的差別不在於畫面,而在於意境,還有作者創作的偏向。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傳統和現代,在古代,文字和繪畫,都是有傳承和流派的,他們有自己的邏輯,出畫這種事,一看就是外行,沒入門的做法。
6、飛白,用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繫,直接過渡,省略掉文章中不需要的情節。這個分寸感,十分重要,講究火候,不好練。
飛白是書法技巧,火候是道家用語。過渡就沒法直接,省略是個技術活,要繁華落盡才能見真淳。而省略什麼,裡面有一個具體的判斷。
7、口語化,適當的口語,俚語,方言,都是能點活畫面的東西,因為生動,生活化,速度感十足。王朔的文字,突突突的,像機關槍,一打一梭子。
新文化運動就是提倡口語化,可說現在的東西都是白話文,都在口語的後果里。俚語對應的雅語。要用的好方言,基本上都是大家,譬如遠一些的《海上花列傳》,近一些的《繁花》,是否大家仍需要檢驗。王朔的文字,說是機關槍,那是對王朔文字的貶低和侮辱。王朔要聽見了,連還嘴的興緻都沒了,一聽就是外行。
8、盡量用小詞,少用大詞。一般大詞表態度,小詞描細節,具體根據語境去定量。比如你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偉大這個詞里就有你的態度了,但是偉大這個詞太大了,假如用賢明,就更具象了。不以詞害意,講的就是這個。
小大之用,不在於小大本身,而要看對比。賢明這個詞明顯的也是大詞,並不比偉大高明。
9、要有辭彙量,不需解釋。
有辭彙量,還需要有判斷,取捨,具體的用法和考量。譬如舊體詩就盡量避免重字,要想性情一些,就盡量不用借代之詞。但也要看個人的能力,辛棄疾用起典故來,就往往能捶熟為生,別出新意。辭彙量只是基本功的一項。
10、試著去體會語感,這個很玄妙,語感是氣息,它在調整你閱讀時的呼吸方式。你看老舍文章里北平話和金宇澄《繁花》的上海話,兩種說話方式,語感差異特別大。
語感和之前的氣類似,語感偏於現代概念,氣則更傳統。氣還可以說玄妙,語感沒什麼玄妙的,什麼文字都有語感,差別在於好的語感還是壞的語感,還有就是語感裡面有怎樣的情緒在。老舍明顯比金宇澄高明。與其說是語感差異,還不如說上海和老北京的文化背景不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有海派和京派之爭。
11、對於你我這種普通人,要想練文筆,白描永遠比寫隨感更加適合。而且很多成名作家,都有練習白描的習慣。
明顯煽情。普通人與否,跟文筆的好壞無關。沈從文初到北京,自號窄而霉主人,那時他是普通人,甚至還不如一般的普通人,還要寫信給郁達夫求助。他的文筆好嗎?不好,但是他有好的前提,真誠。白描和隨感完全是兩碼事。白描一般說事,隨感則側重抒情。
12、多讀詩詞,賦體,駢文,很多作家的一些文章句子,都是把古詩詞拆成現代漢語,非常有意思。多訓練一下,心得就來了。
賦本身就是駢文的一種,或者說賦多用駢句。詩人、古文大家往往都是駢文大家。駢文又稱四六文,而駢對應的是散。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典型賦法,多用駢句。韓愈柳宗元等人並稱唐宋八大家。其實是古文(對應的是今文,時文)散文八大家。李商隱就是著名的駢文大家。與溫庭筠,段成式並稱,他們的駢文技法,稱為三十六式。把古文拆成現代漢語,也屬於基本功,其實沒多大意思,真正按古文標準貴簡不尚繁,一字是一字,一句詩一句。現代漢語更多是方便了法律、公文等的推廣和常識的普及,純粹審美上說,未必勝得過古文。
13、要知道什麼是好文筆,才知道該怎麼練,最怕的是沒有品味。
練習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不需要太多判斷。好文筆是一個相對大的概念,每一個題材每一個體裁都有不同的審美和要求。文筆也不是唯一的標準。品味這個詞也被用濫了,什麼品就有什麼味,特彆強調品味本來就是背離品味本意的。事實是大傢伙都是一樣,沒有那麼多品和味來區分。小資產階級文學,真要是寫的好,一樣好看,關鍵在於絕大多數都是偽小資。
————————--——————-分割線——————————————————
有朋友問到具體的寫作訓練,先補兩條技巧:
第一,異化。
例子:那外國制的大型真空管擴音器,宛如被嚴格統御的甲殼動物一般,蜷曲著沉重的軀體在那裡待命。
新奇的比喻,可以使得兩個不相關的東西存在某種玄妙的交集,從而有一種異物感。明明很日常很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怪異,但這陌生怪異里又似乎隱藏著某一種我們平時未曾注意過的致命體驗在。只要人類還對未知充滿了好奇,就不會停止內心的騷動。也許他們的關聯只有億萬分之一,但你點破了,讀者就會自然這麼想下去,不斷地腦補,不斷地修正,越來越覺得這是才是最接近內心的真實。
例子:你永遠不會知道……
作者是某種意義的創世主,作品內部的一切因果的最終解釋權在作者手裡,他需要一件事壞掉,就可以補充出一萬種理由,使得這件事壞的合乎情理,但事實上在現實中,很難有如此多億萬條的巧合彙集在一起,所有必然的東西其實是被作者限制住了,放在他精心預設的場景里,在這個世界裡,作者想要就是唯一的正義。
SO,文學不是科學的推理,不需要百分之百的確認和合理,作者們可以盡情地命定一些東西,越是斬釘截鐵地說一件荒謬至極的事,反覆強調的多了,讀者會被催眠。就像那句出自納粹的口號——謊言重複了一千遍就是真理。譬如我們常常會看到小說或者電影中,作者不斷暗示這是一個值得同情的父親/兒子/律師/教授(反正隨便什麼兩個以上的身份),那麼哪怕他是變態殺人狂,讀者也會覺得有這個可能,然後陷入自己的沉思里。事實上現實中的變態,跟一般人的腦迴路是不一樣的,拿正常的三觀完全沒法得出相似的結論。譬如有一個經典的例子,警察會問被害者的親屬,為什麼被殺,如果有一個人這麼回答——是為了更好地在一起。那麼這個人很可能是兇手。
提升文筆,終究不是一日之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只要找對了方法,走對了路子,凡能確信得說,你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文筆提升……
文章略長,耐住心思看下來,保你受益匪淺(大牛例外)
字以生詞,詞可成句。然字詞句孰輕孰重、誰主誰次難以定論。
一、字詞篇
1、鍊字
自古詩書求鍊字,一首簡短的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多因一字不定而被反覆斟酌。
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先後用了「到、過、入、滿……」等十餘字,最後確定了「綠」字,或許人們都能感受到「綠」字是極其妙的,但一個字又能秒在何處?一字一詞皆有其屬性,正如世上有白人、黑人、黃種人,「綠」本是形容詞,放在這裡就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翻譯起來就是「使……綠」。一個字就考驗了筆者的基本語言技巧,或許不算高級,但想熟練運用,需些功底。此外,「綠」字因形容詞動用,使整首詩有了動感與畫面感,「綠」字一出,似一筆刷在紙面水干之際左右兩下便渲出畫面底色,形象且具視覺美。
除技巧上的使動用法,修辭上更是運用了極具傳達性的「通感」手法,又叫「移情」。「風」是可聽不可見的意象,而用「綠」字來寫「風」,化聽覺為視覺,將難以描述及傳達的事物通過另外一種感官感受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切實地描繪出了詩中的畫面與詩人的感受。
諸如此類的鍊字典範還有: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洞庭邊。」李白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卧衣。」賈島
「絲絲楊柳風,點點梨花雨。」劉庭信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
仿照這些典範,我們可以寫出這樣的句子:
綠柳扯暖風,烈鳥飲殘晴。
朝陽使野草汗得無碼,野牛跑到了放牛娃的胯下。
那紅葉撫過的秋風,那飛燕去過的遠方。
古詩中,鍊字經典被稱為詩眼。不難發現,但凡詩眼多自帶修辭格,譬如前面提到的綠、藏、賒等字,或極具感官衝擊力,譬如前面的敲、亂等字。
2、韻腳。
有韻腳的句子讀起來就很美,但凡藝術都講求整體感,無論繪畫、音樂、還是寫作。大家聽到一段很押韻的句子常會覺得很美,正是因為韻腳的存在使得一段話有了音律上的整體感,相應有了一定的音樂美。
譬如:
《小城故事》
是否是一個意在留我的城市,
讓我寫一首不那麼凄涼的詩。
《時光2》
花兒裝扮著她的模樣
燭光點亮著她的晚餐
漁叟撐起了他的竹仗
媽媽曬著婆婆的衣裳
當時光在指尖涓涓流淌
你,在我的身旁
《悼忘歌》
天醒了,我也醒了
溪旁的柳樹長滿了芽
樹上的芽兒開滿了花
紅花,綠芽,溪水,人家
處處鶯啼如叫蛙
天醒了,你也醒吧
《我欲成仙》
白天你上班我養鞭
晚上我殷勤你成仙
技在前戲足知深淺
意為伊人醉相痴憐
(忽略這首)
《小城故事》簡短的兩句話通過「市」與「詩」的結尾,重複的發音強化了筆者對小城不忍離去的濃濃深情,也就是1+1大於二的效果。
《時光2》整首小詩的意境美與情感傳達就因為韻腳的搶眼存在而得以強化。
《悼忘歌》中間四句尾字一致押韻增強了詩中畫面的和諧度,有了增強了的和諧畫面,詩尾的轉折更加突出,揚抑的效果躍然紙面,「天醒了,你也醒吧」點睛之句傳達了筆者對逝者無盡的思念。
帶有押韻的詩文很多,不在這裡多做例證。(這些例證都是自己的東西,所以未標明作者出處,下文未標明的也是。)
3、平仄(韻律)
漢字擁有獨特的發音方式,字的讀音有著一定的聲調,在古語中被分為:平、上、去、入。現代漢語為:一聲平、二聲揚、三生拐彎、四聲降,四個聲調也有平仄之分。平調(一二聲)給人以舒緩悠揚的感覺,仄調(三四聲)給人以婉轉強烈的衝擊。感受不同聲調的魅力所在,是熟練運用的根本。
以下文為例:
《時光1》
河水很清
麥田很黃
詩人很懶。
詩中「清」、「黃」、「懶」分別為「一」、「二」、「三」聲,一聲平起(起勢)、二聲張揚(渲染情感)、三聲婉轉(收尾)。「懶」字三聲婉轉的音調給人意猶未盡之感,恰巧傳達出了筆者在這美好景色、大好天氣下享受無限風光的悠閑自在,詩句很短,韻味綿長。
倘若「懶」字換成其它音調的字,比如四聲,那就會少了些意韻綿長,詩味缺了不少。
倘若說《時光1》是單身漢的愜意,《時光2》則是雙人世界的滿足。
再舉一例馮唐的現代詩:
《可遇不可求的事》
後海有樹的院子
夏代有工的玉
此時此刻的雲
二十來歲的你
子、玉、雲、你,讀音分別是zi,yu,yun,ni。124的韻母都是短韻,拼音一般長短。14是押韻,23也算是同類韻。聲調是3423。一切像是安排,又看不出明顯的安排。但正是這些微妙的字與韻的關係,才讓這首小詩讀來那麼舒服。
高曉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自己曾給人寫的一句歌詞:「白茫茫茫雪」。別人問他為何不是「白茫茫」,他說「不為什麼,只是為了韻腳、韻律。」
所以說,文章就像建築,一方為實用,還要追求美觀、美感。
二、詞語篇
1、精準度
同樣是看,可以是瞧、盯、望,甚至視奸。同樣是望,可以是眺望、遙望、觀望。不同的的詞表達著不同的物體狀態、人物情感以及作者意圖。
話說回來,前文中的鍊字即是追求詞語精準度的一種。只是煉出來的字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對語言掌控深度要求更高。而詞語的精準度對詞語識認的廣度要求更高,換句話說,即是選詞。
2、活用
如開篇提到的,「字以生詞,詞可成句」。詞由字組成,一個詞中的兩字有著互相的關係。
舉個例子。上面加粗的「識認」一詞即是我臨時把「認識」反過來得到的。這種「得到」可不是胡編亂造,「認」和「識」本身都有「認識」的意思,也就是說「認識」一詞本身就是由兩個同義的字組合而得到的詞,是一個並列式合成詞。這樣的詞語,我們反過來組合一下也是可以用的。但上文中,我之所以用「識認」不用「認識」並非嘩眾取寵,而是那裡要用到的是一個名詞,而「認識」是動詞,所以做了相應的靈活改動。
關於詞語活用的其它技巧還有很多。比如:形容詞動用、名次動用、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名詞等。這些技法也常見於古文之中,現代寫作過程中適時使用,也可為文章增色不少。
以下文為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勸學》/名詞動用
今王鼓樂於此。《庄暴見孟子》/名詞動用
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名詞動用
孟嘗君客我。《史記·孟嘗君列傳》/名詞意動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新序·節士》/名詞使動
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過秦論》/名詞作狀語
大行不顧細謹。 《史記·項羽本紀》/形容詞作名詞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形容詞作動詞
詞語的活用不僅僅體現在古文中。現代漢語也是由古語發展而來,其中多有受古語影射,保留了一些詞類活用習慣。
一例以證之:
烏茲別克大敗中國男足。
烏茲別克大勝中國男足。
當兩句話表達同一意思的時候,這裡的「大敗」就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可通俗的翻譯為「使…大敗」。
3、造詞
對於大多數人辭彙量有限這一弱點,「造詞」真的太好用了。
這裡說的「造詞」不是瞎編胡造,不是「造作之辭」,也不是「藍瘦、香菇、么么噠、啪啪啪、因缺思廳、紅紅火火恍恍惚惚」這些網路紅詞。更不是「造次」!
確切的說,有些詞是原本就有,在不屬於你的詞海範圍時被你使用,就是「造詞」。
比如說,我們知道「華麗」這個詞語,但有時用這個詞並不太貼切,此時就需要換一個近義詞來滿足行文需求。那我可以選擇:華美、韶麗、韶美、華艷…
注意。上面這幾個詞都是我根據對文意需要臨時編造的,但這些詞都不是假詞,在漢語中大多存在,只是使用率不高罷了。華、美、麗、艷、韶可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兩個字組合起來同樣保持著原意。這跟詞語的發展形成脫不了關係。
還有種「造詞」,造出來的確實不是固有詞。比如我是用過的「暇飛月息」詞典里就查不到,但你不能說它錯,反而它會顯得很有文采,實際上這個詞就是一短句,只是被我濃縮成了詞的形式。「閑暇的時間飛走了,月亮躲去休息了」簡短的講就是「暇飛月息」,意思是「時光飛去,天開始明亮起來。」
「造詞」需要一定的詞語功底,了解字的組合形式、知道大量的單字字意,「造詞」時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4、成語妙用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結晶,影響深遠而廣泛。
「依山傍水」可以用作「傍水依山」,這是一種妙用。
「瓜田李下」可以用作「李下瓜田」,這是同樣的一種妙用。
(好吧,其實 李下瓜田 原本也是成語。)
但這種活用的意義在哪裡呢?好好的「依山傍水」不用,非要用「傍水依山」?技巧上的東西要在合適有必要的時候去使用,大多情況下用「依山傍水」即可,但有時為了達到一定藝術效果,比如押韻,「傍水依山」或許更合適。
有些成語具有高度的文化集結,常常蘊藏著發人深省的大道理,把這些成語轉化為短句、段落,使用起來既有力量感,又有說服力,讀者更容易接受。
有些成語是歷史典故的濃縮表達,成語中的故事可在必要時引為己用,當作文章素材。
有些成語描繪了極為優美的自然畫面,把這個畫面用通俗的語言描繪成一段話,一段優美的文字也就出來了。
還有些成語自帶修辭格,這樣的成語特別好用,保持原有的修辭格,擴寫出來就是一個文彩極好的段落。
以下面這些成語為例:
久病成醫
單刀赴會
波光粼粼
重巒疊嶂
煙波浩渺
白練騰空
久病成醫
俗語是「久病成良醫」;出自《左轉·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倘若你能靈光一現,隱隱感到「觀千劍而後識器」跟「久病成醫」有種莫名的相似,那是很讓人興奮的。再多一點興趣,你或許會記起它的前半句「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或者追溯到它的出處,《文心雕龍·知音》:凡操千曲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如果你因知道一個成語而了解到前人的智慧,那麼這些智慧都可以是你寫文的「墊腳石」。
單刀赴會:
「單刀赴會」有讚揚他人膽識之意,但這成語本身就是一個史實故事,這樣的故事可以經過你的描寫變成文章中一子故事,也可以用來例證自己的觀點。這也是一個「墊腳石」。
波光粼粼:
冬去春來,草漫花開。溪譚的水也變得慵懶了起來,一動不動的躺在那裡,享受著陽光的關愛,開心得左搖右晃得渾身打著閃。(一個成語引發的擴寫。)
重巒疊嶂、煙波浩渺:
浩浩蕩蕩的湖面上,水氣妖嬈,霧籠罩著水,水親吻著船隻。兩側的低巒一個接一個的,像是排著隊向我們迎來,遠處的崇山串聯著站在霧水中,為我們指明了詩一樣的遠方。(兩個成語引發的擴寫。)
白練騰空:
看那雪白的瀑布掛在半空中,和尚不禁喝道:「好一條騰空的白錦!」(一個成語引發的比喻。)
「成語妙用」就像流行音樂創作中的取樣,實際上是藉助於前人作品的再創作,「磚石」身份是它的價值所在。
三、句段篇
1、糾錯
漢語是比英語、韓語等都要難學的一門語言,其難就難在語法等體系結構的複雜和龐大。越是複雜,越是容易出錯,比如:
在我打他的那一刻,心軟了。
誰心軟了?
馬塞爾·普魯斯特創作了《追憶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巨著之一。
馬塞爾是文豪,不是巨著。
林朗是萬千個被殺者中唯一倖免的一個。
林朗是死了還是沒死。
錯誤太基礎,先舉這三個。基礎的東西重要就重要在:一旦你犯了這種錯誤,文章的水準就會降低一大截。
如果你避不開病句,那就寫「我國大豆的生產,現在已經自給自足。」這樣的,起碼沒有前面的例子容易被發現,不然會很low的。總之,基礎錯誤不要有。
2、多用短句
上一篇「詞語活用」中提到的「暇飛月息」實際就是短句使用演化而來的。短句很考驗寫作者的文字運用功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寫長句不難,寫短句就不那麼容易。
文章是要寫給別人看的,讀者的情緒是作者要考慮的對象,很多時候是行文的決定性因素。即使是抒情性質的文章,也要考慮到讀者能否感受到你所抒的情,自嗨式的寫文不可取。
伴隨閱讀而來的,是體驗。很多時候,短句的適當使用是優化讀者閱讀體驗的關鍵所在。
短句的好處包括:
表述簡潔、語意清楚;
節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
使文章富於氣勢,給讀者以力量感。
以馬克·吐溫《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開頭為例:
「湯姆!」
沒人答應。
「湯姆!」
又沒人答應。
「這孩子到底怎麼啦,我真搞不懂?你這個湯姆!」
還是沒有人答應。
小說開篇短句直入,讀者一目了然,清楚的表述、層層遞進的問「答」使讀者的情緒隨著短句的推進而提升,三個問「答」帶來的氣勢提起了讀者的精神,讓讀者忍不住繼續讀下去。
再舉一當代咪蒙的例子:
我越來越變態了。
自從開了公號,每次見任何人,都是懷揣著搜集故事的目的去的。
上周有人自投羅網,說是要給我提供故事,我一聽就來勁了。
他叫凡哥,4 年前被他老婆踹了,因為窮。
凡哥和老婆是大學認識的。
他老婆是大學霸,長得還特別漂亮。
……
整篇下來幾乎都是短句,而且還很受人歡迎。不談論文章的好壞,單就短句的好處來講,這麼一小句一小句得讀起來,感覺就是:爽。想把文章寫得「爽」單靠短句是很難,但有一點一定是短句所能帶來的閱讀體驗:不累!
倘若有人要問我短句在寫作中有什麼好處,我想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四個字了:讀著不累。
3、修辭
句子要寫好,修辭少不了。
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修辭,但修辭的好處是眾所周知的。修辭除了文采方面的優點,有時更易描繪文章要勾勒的畫面、傳達文章要表達的情感,或者增強文章的節奏感;等等。總之,修辭是文學藝術表達的精髓所在。
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覆、比擬、象徵、寄寓、互文、引用、通感、用典、化用等都是可以運用的修辭格。修辭格實在是太多了,光類別就有六十三大類,有時自己都沒意識到自己在寫作中運用到了修辭格,在這裡拿幾個常用的與好用的來講。
常用的,包括比喻、誇張、排比、引用。
好用的,包括通感、用典、化用。
對於常用的修辭,要用出新意。
比喻中門檻最低的是明喻,最常見的是明喻,最不易出彩的也是明喻。既然難出彩,那就少運用。相比之下,暗喻、借喻更好,不那麼直白,運用它們寫出來的句子更值得玩味。
所謂明喻,就是用「彷彿」、「好像」、「猶如」等引出比喻對象,因為比喻的手法太明顯,讀者看到「彷彿」兩個字時,彷彿就聽到文章在說:吶,我要打個比方了。以致索然無味。暗喻就是:「灑滿鮮花的路成了花的海洋」,借喻就是:「搖著尾巴的野狼,凈辜負我純真的善良。」
誇張手法是與說實相對的。誇張就要誇張到位,你不能說30米的瀑布是100米,那樣既不是誇張,也不是說實,那是撒謊。當30米的瀑布被寫成三千尺時,那才是誇張。
排比同比喻一樣,常見又容易掌握,是大眾都會用的東西,大眾化的修辭易於落俗,所以說,要用就用出個樣子。
朱自清的排比比普通排比高級一些,主要因其排比句中多摻插比喻手法,但朱的還是少用,不是說不好,小學課文中被背的滾瓜爛熟的東西再拿出來給人看,一般人都會膩的,而且朱的排比同文章一樣,勝在情緒先行,情緒是不易模仿、捕捉的東西。余秋雨的排比是可學的,排比手法本身就勝在氣勢,余的排比就勝於氣勢,同時附以厚重華麗的辭藻、宏闊的比喻或其它修辭,這樣的排比帶來的閱讀體驗充實又提神。
以《文化苦旅》任意一段為例:
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貼;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引用是很多年輕人用得最多的手法了,要甚過比喻,其功勞非高考作文莫屬。引用就要引那些多數人不太知道的來用,像前篇提到過的,「久病成良醫」大家知道,「三折肱知為良醫」大家未必知道;「觀千劍而後識器」大家知道,「凡操千曲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大家未必知道,要用就用後者。
對於好用的修辭,要懂得去用。
不像常用的修辭那樣,容易掌握,常被大多數人運用,出彩的沒有庸凡的多。像通感、用典、化用這樣的修辭,對作者的文字能力與文學修養要求比較高,掌握難度較大,但用起來極易出彩。
通感,又叫移覺,顧名思義,就是用一種感覺描述另外一種感覺,用觸覺寫嗅覺,用視覺寫聽覺…這就是移覺。古詩中常見的移覺有很多,「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是移覺,村上春樹的比喻也有移覺的影子,比如「把人比做下雨天三條腿的狗」就是把籠統的感覺具象到視覺上。
用典與化用乍一看有些相似之處,但完全不同。李清照的《無題·錦瑟》、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杜牧的《泊秦淮》都有用典之處,用一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是用典。
而化用是把別人的句子根據自己的需要換一種表達展現給讀者。
比如陳粒的歌《性空山》里一段:
半醒半醉日復日
無風無雨年復年
花枝還招酒一盞
這三句當是化用唐寅《桃花庵歌》里的: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開花落年復年。
說起來,化用也是踩在他人的肩膀上再創造。想要化用得自由主動,要對別人的作品、名言有著真正深刻的理解,輔助以一定的文字運用能力,這樣化用得到的東西才有自己的風格與表達,也能化用出新意。所以說,能不能化用好一篇作品是檢驗你是否讀懂這篇作品的極佳方法。
化用值得推崇。
4、大珠小珠落玉盤
什麼是「大珠小珠落玉盤」?其實說的就是節奏感。什麼節奏感?就是「大珠小珠落玉盤」。
前面說到多用短句,一大目的就是與長句交錯,使讀者在舒舒緩緩中享受,在劍戟鏗鏘中打起精神。無論是繪畫、攝影還是音樂,凡藝術都講求變化,有了變化才能有效表達情感、帶動情緒,繪畫、攝影講究主次明暗,流行音樂有主歌與副歌,為的就是在變化中強調主次、帶動感官。文章同樣如此。
以我寫過的《哭,是笑著哭》為例:
媽媽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妹妹出生沒幾天就死了,哥哥為生活所迫,在科威特打工。我是家裡的獨生女,姑姑也都不把我們放在眼裡。
一個月沒有親人的探望再合理不過了……
倘若有人探望,那才是一件怪事。
「你不回答就算了,你媽媽看起來想吃點葡萄,你去看看吧。」李醫生將手中的文件夾夾在腋下轉頭離開。
長短句的的穿插使用讓這段話的情感清晰又強烈。
網路上搜下街頭黑人帶耳機聽著自己的hip-hop搖頭晃奶的樣子就知道「節奏感」魔性有多強。
作為作者,我們要讓自己的文晃動起來,無晃不歡。
四、文章篇
文章千古事,常常沒人知道。
1、握緊主題
高考作文不僅教會了我製造名人,也教會了那些會拿分的高中生很重要的一點:抓住主題。
高一之前,我的作文僅拿過兩次高分,一次是中考前寫的意識流記敘文,一次是中考作文,還是意識流。自從高二語文老師三番兩次在我作文考卷各處打上幾個大大的「問號」、旁邊標註「主題」兩字,我開始在每寫一段文字的時候,有意識寫上一點名主題的句子。自那以後,我的作文分數幾乎保持在了50以上(滿分60),對於作文而言,這是一個過得去的分數,僅僅因為我比以往多強調幾次主題。
在文章主題方面,寫作時應注意三個步驟:
我的主題是什麼?(what/確定主題)
怎樣去點明這個主題?(how/表達形式)
什麼時候點名主題?(when/行文大綱)
點名主題就是在顯眼的位置簡明扼要地表達中心思想。文章圍繞主題而展開,為的是使一篇文章成為一篇文章,而不是一堆句子。必要的點名主題,可以使讀者更容易捕捉作者的中心思想與情感。
不同類型的文章,主題偏向不同。議論文需要明確的論點,這個論點就是文章主題,在點明時也該表達的清晰直接。
小說注重人物與情節,主題方面的表達在小說寫作過程中便成了情感寄託、人物塑造等等,對應的情節之中就要平均插入多次強化的情感流露或人物性格突出描寫。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直接描述對象就是孔乙己這個清末落魄科舉文人,那麼文中就要多處多次描寫強調孔乙己這個人:性格、特點等等。重點主題要突出。
2、預設框架
在小說寫作中,框架又叫大綱。
我在第一次寫小說的時候,寫得「極好」,但是,好僅好在細膩的動作、心理描寫與差強人意的想像力,紅色的櫻桃運用的恰當、矜持的形象勾勒的清楚、白色的床單適時呈現。寫得內容稍顯深入、有些撩人,發在網上沒幾天就被舉報刪除,幾個網友一度私信討要原稿。
可當我要繼續向下寫時,卻寫不下去,原因很簡單:沒有事先列框架。
不但小說如此,文章幾乎如此。一個結實的框架才能保證文章寫好的可能性。
很多人跟我抱怨過文章寫不長,有時寫一千字都難。我就直接跟他說:大概沒有列框架吧。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拿小說的寫作來講。在動筆之前,我們要考慮這篇小說長什麼樣:
開頭以什麼形式引入?
故事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這幾個階段里除了故事情節的不同,相應的主要人物是誰?情感、場景有何變化?要交代什麼?
小說的轉折點在哪裡、如何轉折?
結尾要怎麼收?
把這些東西考慮七八成再動筆,這樣的文章才有可能成為好文章。
部分人高考結束後開始自發寫文,他們中一部分似患了「考後綜合症」,終於沒了應試教育的束縛,索性把以往應試教育中教得東西全部拋諸腦後,似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原諒我能力有限的比方),無拘無束的奔跑,沒有了目標,沒有了行程規劃,只顧著在筆尖與鍵盤上任意揮灑,落個自己寫得舒服,也不一定舒服。最後寫了一堆句子,卻沒有一篇像樣的文章。這是部分人的通病,甚至一些優秀的作者也會經歷這種階段。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寫作也是一件正兒八經的事。「胸有成竹」並不是大師的專屬,而是每個藝術者準則。
3、標題與切入點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說出了文人應有的貞操。現在看這句話來,不禁覺得它正是杜甫詩文寫照。杜甫從不投大眾所好,以致名聲大振時,自己早已白骨紅塵。
但我對寫文觀點是:要投眾所好。
如果一篇文章沒有人看,那這篇文章又有多大意義?
千萬不要把名氣寄希望於千古,像杜甫那樣千古方留名的沒有幾個,況且很少人能有杜甫的客觀條件:爺爺是初唐詩人杜審言;生前一度與李白相游,途遇高適。換句話說,因為有了這樣的身世經歷,這個詩人與作品才容易被後人發現,才有了名聲大振的可能性。反過來講,一般人沒有這種經歷。
看文章,第一眼看到的是標題。假設100人同時碰到了兩篇文章標題,可能會出現這兩種極端情況:看到第一個標題時,有99人看了就走,可看到第二篇時,忍不住要看標題下的內容。毫無疑問,第二篇文章更成功。一個好標題不一定要語出驚人,哪有那麼多人容易受驚,但切忌呆板、無聊、拗口不通順、故作含蓄…故作含蓄的標題還是算了,太酸了。
與標題一樣,切入點很多時候決定了讀者是否喜歡這篇文章。如果文章中寫男主一天吃三頓飯,一定是很無聊的;如果寫女主一天吃10頓飯,那一定很有趣。
4、、避免重複
文章要寫給別人看,讀者的情緒是作者要考慮的對象,很多時候是行文的決定性因素。即使是抒情性質的文章,也要考慮到讀者能否感受到你所抒的情。
自嗨式的寫文就像自嗨式的朋友圈,沒人想搭理。毫無疑問,沒有比「自嗨」更糟糕的朋友圈了,如果有,那就是自嗨時總用重複的照片。
先舉兩個例子:
走在路燈下的大馬路上,我看著遠方憧憧光影,不禁回想起了我兒時盛夏時光。那時我剛滿8歲,媽媽給我買了一隻吉娃娃,它向我不住得甩著小腦袋,我開心極了。
如果要修改這句話,我選擇刪減掉大部分「我」字。這段話還不算太糟糕,真正糟糕的段落會讓人讀不下去,比如主語都改成「我」。
「我覺得」、「我認為」、「私以為」、「我的觀點的是」這樣的話盡量少用,作者寫的文章當然是作者自己的觀點,不必再重複強調。
你看到這件事情,你會怎麼想?你一定也會像我一樣,感覺莫名其妙,真的羨慕你,羨慕你現在能心平氣和的聽我講話。建議你下次不去那個地方了,太可怕了,千萬別去。
一般只有教導主任經常這樣,指著學生的鼻子:「你…(省略幾個)…」事實上,沒幾個人喜歡教導主任。
「吧、呢、了、啊」這類語氣助詞盡量少用,舉個例子,也不是例子:把前文中任意一段話的每一句都加上語氣助詞再讀一遍,讀起來一定很累,贅述的語氣助詞純屬浪費閱讀情感。
同樣,「的」字也容易被人頻繁使用,如果一句話出現了三次及以上「的」字,那就去刪減。
同一種語意,不同的表達,如果一篇文要多次重複「華美」的語意,那麼千萬別老用「華美」這一個詞,可以分別用「華美」、「韶麗」、「雋秀」等等。
5、有頭有尾
有頭有尾「反義詞」並非無頭無尾,是虎頭蛇尾。網路上許多寫的很好的文章都避不開虎頭蛇尾的詬病,原因還是框架準備的不夠清楚。
「有頭有尾」實際上是預設框架的一部分,只是「頭尾」在一個框架中更顯重要,如果說開頭決定了一篇文章的吸引力,結尾就決定了讀者是否會保持對文章的良好印象,或能否提升對文章的整體印象。
比如我這篇就沒有想清楚怎麼收尾。
五、方法篇:
1、藝術觀養成
寫作是一門藝術,技巧是輔助。沒有對作品的全局把控,再多技巧也只能是賣弄。
沒有良好的電影布局,《教父》里抱著貓的馬龍·白蘭度永遠是馬龍·白蘭度;沒有盡數省略的背景,齊白石的《墨蝦》也難成一幅毫無瑕疵的畫;沒有優美完整的旋律作骨架,雙副歌亮耳的《她的睫毛》只會淪落為《葉惠美》專輯中最降檔的一首。
攝影講究構圖,繪畫講究主次,音樂講究節奏,舞蹈講究協調…電影像它們所有的一樣,最重要的是完整。凡是藝術創作,都有其共性所在,總結起來就五點:
完整性
主次
節奏感
統一性
變化
起承轉合就是完整性;男主角與路人甲就是主次;近大遠小、四八拍就是節奏;高級灰的底色就是統一,紅黃的跳脫就是變化。
我們很難想像自己會去單曲循環一首沒有副歌的流行歌曲。平淡的主歌遠不及高潮的副歌打動人心,更沒有副歌的高傳唱度;即便如此,沒有主歌的副歌也會獨木難支。沒有哪個小說家會在文章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毫無交代,即使有,讀者也不願去看,即便看了,也不願傳閱。
韓寒電影「兩步走」走出了樣子,《乘風破浪》有頭有尾,《後會無期》像是神龍,因為不見首尾。
——完整性要做好。
演唱會舞台上,表演時間最長的是歌手,著裝最亮麗的是歌手,發聲最多的是歌手。一個女生如果找了更漂亮的閨蜜幫忙追求男神,結局若非男神與閨蜜相戀已然大幸。高中時代的學生,如果只想把時光用來全力賺零花錢,這樣的人生,只能平平淡淡。
——主次要分清。
保持一個時速來跑步,跑慢了會乏味,跑快了容易累。整天打滿雞血不休止得碼字,身體被過度消耗,靈感素材很快被用盡。閱讀一篇絮絮叨叨的文章,看了一會兒就會犯困;閱讀一篇鏗鏘劍戟的文章,雲里霧裡不知所云。倘若《三國演義》全是奉先、關羽與趙雲,它的著作魅力難免會削減十倍。
——抓穩節奏是關鍵。
紅與綠就像世上的黑夜與白晝,它們的相遇總不那麼讓人喜歡,它們本不屬於同一個世界。大片的、黃燦燦的油菜花讓人安心、愜意;花間翩翩飛來一隻白色蝴蝶,讓原本安逸的身心湧起原始的活力。
星光滿滿的夜空鋪襯著夜的美麗。無論是數星星的稚子,還是搗衣的婦人,抑或走馬雪徑的浪子,他們都在這星空下安靜得呼吸這份靜謐,沒人捨得打破這自然賦予的一體。沒人願意有什麼東西破壞這安靜的景象,除非統一又獨立的月亮。月亮給了星夜不一樣的光,勾染出稚子的好奇、婦人的守候、浪子的思鄉。
所謂完整性、主次、節奏感、統一性、變化莫如是也。
2、模仿
模仿是最好的進步方法。會模仿是最高超的學習技能,是僅次於創新的藝術素養。
近朱者赤,近素者白。模仿的預工作是挑選,挑選的最佳方法是「聽從」。想要模仿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就多閱讀諾貝爾獎、茅盾文學獎獲獎作;想要寫出受眾度高的文章,就去研究「咪蒙」與各種年度暢銷書排行榜。諸如此類,各種寫作技巧都有模可仿。
鍊字學古詩
韻腳學古詩與部分現代詩
韻律要學古詩詞、聽流行樂,重在感覺
詞語運用可讀《文化苦旅》、《新華字典》、《成語大全》
誇張學李白、比喻學三毛與村上
意像運用學許嵩、斯皮爾伯格
想像學泰戈爾
哲思學紀伯倫
小說故事學毛姆
意識流創作學伍爾夫
機靈段子學韓寒
古詩在短小的篇幅內承載了藝術應有的追求:氣骨、風度、格調、韻味。李白之所被奉為詩中狀元,就因為他的詩在這四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造詣,而其他的詩人大多在某一方面稍顯薄弱。
古詩更是承載了漢字的精華所在,所用之字,力求精準,甚至精準得超出語意、意在傳達。賈島、王維是詩人中鍊字極好的,他們的作品多出色的鍊字技巧運用。唐詩是華語最出色的文學體系,也是華語寫作最值得汲取養分的地方,馮唐「黃而雅緻」的雅緻不失受了唐詩的重大影響。
婉約派詩人、詞人因含蓄、委婉的特點,在韻律、韻腳方面極為講究,多有所長。現代的長詩與優秀流行樂大多韻律優美,常能打動人心。韻律不單單是押韻,能帶動讀者情緒的節奏或語調都是好韻律,卞之琳的《斷章》就是一例。
能否把詞語用的自信又自由,考驗得還是筆者的漢底功底,具體的說,就是漢字積累。每一個詞中的單字都有其對應的語意,「字以生詞」是漢字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古人比我們有著某方面的優勢,而這優勢集中體現在唐詩宋詞的創作上。
真正了解「韶華」的意思,要知道「韶」和「華」各自的字意,「韶」字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華」在這裡意為「年華、時光」。
說余秋雨是文化大師一點都不過譽,更談不上吹捧,單從他文章中對詞語濃墨重彩又遊刃有餘的運用就可以判斷這一點,沒有極豐滿的知識積累與極高的文化素養是寫不出那些作品的。
字典、詞典這類書籍最具知識含金量,通過字典,我們可以對漢語基礎知識加以積累,對漢語濃厚文化加以探索。轉而言之,字是漢語之本。每一個成語都是前人的著作結晶,一本成語詞典包含著成百上千的優秀作品,沒有比這更便宜的事了!
模仿是一個過程,仿寫一首七言絕句,不能只寫出四句話、二十八字,仿的是它的風度、韻味、格調、技巧。模仿是方法,是使技巧得以發揮運用的方法,因為技巧不是孤立的,單獨的修辭放在整篇文章中更能綻放光彩,這是模仿在廣義上的意義所在。
模仿須要按部就班,每一步都要走穩,第一、四、五步最為重要。
判別並挑選模仿對象。
粗讀挑中的作品。
喜歡、樂意就去精讀、模仿,不喜歡、沒感覺就放棄。
多層面分析、解剖作品。
抓住作品最有價值的方面。
模仿創作。
「模仿」要抓住文章的出彩部分,取其精華。仿寫一部雙線穿插的小說,那就看它是怎麼雙線穿插的,然後仿照著它寫一篇,至於故事的背景、基調,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設定。
3、做自己的第一個讀者
如果自己讀著都不舒服,那就別讓大眾讀。這不是說「如果自己不喜歡吃香蕉,就別讓別人吃香蕉」。
如果讀著自己寫的東西感到奇怪,這篇文章九成有大毛病,既然有大毛病,那就拿去修改,改到沒有大毛病為止。
當我們寫完一篇文章時,先別急著發布,也別匆忙塞到箱底。壓在胸中的氣莫要急著長嘆出來,畢竟還沒寫完,「終於寫完了」這樣的嘆息繼續壓著。
書法作品好壞取決於起筆,其次是落款。審度好章法布局有沒有不妥,落款還是一個修正機會。讀一遍結了尾的文章,看看文中有沒有拗口的句子、頻繁重複的辭彙、不必要的字眼、或不自然的轉折過渡。
「字典、詞典是最具有知識含量的。」我第一遍表述這段話這麼寫到。在我回頭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原本語意簡單的話被我寫的節奏複雜,「是…的」這種句式在這裡完全沒有必要。於是我把它改成了「字典、詞典最具有知識含量。」感覺好多了。
7、
媽媽最終還是沒有失明。
這件事是李醫生手下的護士告訴我的,媽媽在醫院後河的桑樹下上吊不成溺水而亡。
我看得到烈鳥在遠方歌唱,吆喝著還沒睡醒的月亮。夜晚自有夜晚的景象。
李醫生曾問我將來的打算,我並沒有答案,或者說沒有給他答案。
這是我寫過的一篇短篇小說的第七小節,也是收尾小節。在我急著發布之後,再次重讀時,發現這個結尾太倉促,之前還在高潮部分,突然兩句乾癟的話就要收場,太急促。重讀後才知道,這一小節前面還要多描寫些內容,讓結局過渡的更加自然飽滿。
方法的介紹就這三點。快去看看自己箱底的存貨吧,讀上兩三遍,讀順了再發表。
原本不知道如何答這道題,看到別人的回答,過來反對個吧……
1、不要用長句子。
這個說法真是過於片面了。既然漢語能夠有長句子,就說明長句子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感覺大部分人都是受汪曾祺的影響,覺得使用短句很……有語感?可是仔細看看汪曾祺的文章,短句雖然多,但真的都是短句嗎?
我本想把這棵山丹丹帶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鐵鍬,把老堡壘戶的開滿了藍色党參花的土台上刨了個坑,把這棵山丹丹種上了。
15+3+5+22+9。所以句子在於長短相間,文氣自成。
2、必須使用長句子的時候,用短句在後面切分。
為什麼必須要切分啊?
我敢將唾沫吐在生長在舊的道德和新的不道德里,借了新藝術的名而發揮其本來的舊的不道德的少年的臉上!
就這麼單獨一句,何處需要切分?
連著前面一條,為什麼長句子的存在是有意義的?為什麼長句子不需要切分?
——因為在漢語里,長句子用來表達感情的時候,情緒更加濃厚!!
我們都知道中國詩不論是絕句還是律詩,都有五言、七言的,為什麼要分五言和七言?就是因為哪怕表達同樣的感情,因為每句字數的不同而導致的情感的濃淡是不一樣的。同樣是李白的作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和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一個表達思鄉之情,五言。
一個表達離別之情,七言。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五言的《靜夜思》雖然思鄉,但是情緒並不很重,是一種對著月光、淡淡的思念。而《贈汪倫》的情緒則濃重的多。
——會有這樣的效果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贈汪倫》的每句都要比《靜夜思》多兩個字。
在古典文學裡,每句多兩個字就能產生如此大的差別,這時就不難理解上面魯迅的例子了,為什麼他不斷開?斷開情緒還能如此飽滿嗎?哪怕最後那句里,多達五個「的」,依然不能斷開!
所以長句短句本無錯,錯的是人不會用。在情緒平淡的地方,諸如文字的開頭或寫景的描寫,使用長句,讓人累贅粘稠。而在情緒激烈的地方,一昧使用短句,則讓情緒四分五裂不成個整體。
3、盡量用小詞,少用大詞。這其實還是一個會不會用的問題。
我母親的規矩,大人在說話,小人只許聽聽,不可七嘴八舌,見了一樣新奇東西,亦不可問這問那,凡百要放在肚裡過一過。興奮不過是動物本能的飛揚,好奇心亦不過是動物本能的反應,但知識的妙機是生於人的「思安安」。民間老法教小孩,是先要他曉得人世的莊嚴。
凡好東西皆是家常的。我五六歲時到溪灘里挖蟹,一路沿溪灘走去,忽回頭望不見橋頭人家,卻來到了山邊深潭,半邊溪灘里曬不著太陽,松風吹水,我就心裡害怕,尋原路迴轉,邊走邊哭叫,赤膊穿條青布褲,背脊曬得通紅,赤了一雙腳,手拿一隻蒲柳口袋,裡邊有幾隻小蟹。望不見世上人家了,果然是可怕的。
竹子的好處是一個疏字,太陽照進竹林里,真箇是疏疏斜陽疏疏竹,千竿萬竿皆是人世的悠遠。
這動輒「人世」、「莊嚴」的寫法,可謂是大詞。文字通過前面的敘事描寫讓格局變小,落在實處,後面再用大詞打開局面!
——開得讓人措手不及啊!
上面舉的三個例子,全是出自同一本書,書中的大詞可謂比比皆是。大詞的用法,是可以用在段尾的,重點是前面要沉得住氣,壓得下來——文字功力過硬,然後到後面大詞一開,所有的文字全都要變成蒲公英飛走咯!
宛如天女散花——好看得很!
為啥要少用呢?
··················································
我忽然發現我的答案所反對的那個答案雖然是昨天晚上十一點多答的,但現在已有千餘贊了。看得我好方啊。不過還是繼續反對。
···················································
4.「零句,流水句是漢語言美感的根本,巧而碎,散韻結合,句子斷,形意不斷,骨相儼然。」
這個其實跟前面多用短句,不要用長句,都是一個意思,不過這裡提到了一個字,叫「碎」。單這一個字,又可以衍生出很多反對的話了。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中間這段可是真碎,碎到將原本一個急慌慌的場面,硬是碎成……算了,看《【標點篇】大咕咕咕雞是我心目中的當代魯迅》是怎麼說的:
文氣本該峻急,但讀了之後卻只剩內心的焦急,好比跑車被堵在了四環上,司馬遷的好文叫這該死的句讀全白瞎了。尤其是「未至身」後面那十來個短句,節奏簡直太糟心了。只有麻溜地將句號去掉幾個,變作連貫的長句,驚險的感覺才出得來: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同樣一段文字,因為標點的不同,而導致文氣迥異。所以所謂的巧而碎是不存在的,所謂的句子斷、形意不斷,是不存在的!
句子斷了,意思就是斷了!
至於零句、流水句是漢語言美感的根本……這就有點尷尬。確切說,零句和流水句是漢語言美感的一種。
·······················
以後再補。
很多大家所謂的禁忌,其實都是會不會用、能不能用的問題。如果在練習的一開始就按照這些禁忌來練習。抱歉,我不覺得文筆能夠提升到哪兒去,頂多提升到個泯然眾人吧。
我們不可能是魯迅,也不可能是李白,但是這兩位乃至其他修辭大家都使用的招數,我們偏偏不用,那就真是難怪我們寫不好了呢。
············································
最後貼一下自己的建議,尤其是關於多寫、多讀,哪樣更能提升文筆的討論。
作者:久世一
鏈接:提高寫作能力,為什麼動筆比閱讀更重要? - 久世一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①對於寫作新手來說,動筆是比閱讀重要。通過多動筆來培養基本的書面表達的能力。即,想說的話,能說清了。
練得不夠的人,就會卡在這個地方。下起筆時心裡所想的,筆下所寫的,和讀者所讀到感受到的,三方分離。
很多人會卡在這個地方很久。這時候,其實看再多的書都沒用,因為無法消化。自己寫作能力的不足,看再多的書,也只是看個熱鬧。對於其中的技巧,常常無法分別,更別說學習一二了。所以一般對於這個階段的人,告訴他多寫、多練,是沒錯的。
②再往上,則是閱讀比動筆重要。
對於寫作水平在這個階段的人,是可以通過閱讀名家名作,直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的!!效果顯著!相當於聞著菜香,就能做出一道菜了。看一篇文的寫法,能摸一些自己的路子。
不過這裡的閱讀不是泛閱讀,不是廣閱讀,而是深閱讀。不在於數量,也應該放棄數量。因為寫作的方法,用字用詞的方法,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學多了反而可能不能相容。
木心曾在文里讓人去對作家作品廣泛閱讀,去尋找與自己的精神血脈相通的作品。據說這種精神血脈相通的作品,要用一生去尋找。找不到,一生悵然若失;找到了,一生受益無窮。
我這裡說的就是這種與自己精神血脈相通的作品。
如果在這個階段能遇見這樣的作品,一本書看完,就能讓人脫胎換骨了。然後就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開發自己的文風了,這個特別重要!超越名家是不可能的,因為歷史早已鑄就了他們的金身。
而在名家的基礎之上,去開創,則是可能的。
然後就到了另一個階段……
③其實,動筆和閱讀,都不重要。
所謂的通過閱讀名家名作,直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有時候是一種幻覺。有的人學會的只是名家的招式,而不是名家作品裡的內核。只有能繼承其內核,才算是真正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到這裡,寫作和閱讀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
人,才是最重要的。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去找與自己血脈相通的作品之前,有沒有問過自己,自己的血脈到底是什麼樣的?連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的人,是不可能找到與自己血脈相通的作品的。如果對自己的認知,出現了偏差,那麼找到的血脈相通的作品,可能也是一種錯覺。
其實,一個人的寫作能力的「限制」,不是努力、不是天分,而是對自己的認知上的限制。也是心靈的境界、層次上的限制。
只有這個境界在高處的人,寫作水平才能再提高。不然很快就會達到自己的限制值,可能尚未能繼承名家之前就已經「滿了」。
比如上面有人談論到阿城的作品的一句,說寫得好:這時已近傍晚,太陽垂在兩山之間,江面上便金子一般滾動,岸邊石頭也如熱鐵般紅起來。有鳥兒在水面上掠來掠去,叫聲傳得很遠。對岸有人在拖長聲音吼山歌,卻不見影子,只覺得聲音慢慢小了。
寫的是好,然而只是分析其中的寫作技巧,就能寫的好了嗎?
那阿城是跟誰學的?
阿城能寫成這樣,並不在於寫作技巧,而在於他是什麼樣的人。他之所以能寫把眼前萬物寫活,不在於他想寫活,而在於他眼裡的這一切,本就是活的。跟把什麼華而不實的文字寫到拿手,完全無關。
真正的關係,在於他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我覺得拋開人,直接談論寫作技巧、寫作能力、寫作水平……對人的幫助是不大的。縱有千般技巧,亦如滿紙荒唐。
若想有形而下的繁華,須先有形而上的感受——所謂「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就說一點吧,用好同義詞近義詞。
比如同樣形容漂亮,可以用優雅、靚麗、亮麗、動人、迷人、可人、清麗、秀麗、俊美、秀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傾國傾城
努力的同義詞:
全力、勉力、發奮、致力、勤勉、死力、悉力、儘力、勤懇、勤苦、奮發、戮力、起勁、辛勤、極力、勤奮、勤勞、竭力、發憤
辭彙豐富,文章才不會枯燥無味。可以自己寫完文章時把裡面的用詞替換下,或者有時間找同義詞詞典翻看。希望有幫助。
歐陽修說過:「無它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
多讀多練,自然文筆就上去了。多閱讀優秀的文章和書籍,或者說經典作品吧。
然後有意識地模仿你認為精妙的地方,最後化為自己的風格。
我始終覺得模仿是學習的第一步,世上哪有那麼多天縱英才,從無到有。
寫作訓練的書其實有不少,可看也可以不看。
如果你是從事的某種專業化的寫作,比如新聞報道、影視劇本,可以參考一些寫作規範的教程或經典範例,因為這些文體是相對技術化的,有一些模式需要掌握。如果是寫小說或者詩歌,那就不必了,很大程度看天分,以及你從前輩大師、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的養料。窮而後工
謝謝這位用戶孜孜不倦地邀請了我回答很多個同類問題,我個人文字水平十分有限,其實很難回答這個話題。
不如說說我的一個朋友,據她回憶是從小成績一般,非常不愛念書的熊孩子,但是她非常熱衷旅行,不是那種到了一個地方就自拍合照一百張挑出九張磨皮加濾鏡發朋友圈的旅行,而是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她走遍了中國幾乎所有的省和很多個國家,晒成小麥色的皮膚讓她看不出來自什麼民族,她不像這個回答里很多人要求的那樣博聞強識,無論政史還是理工她都是兩眼一抹黑。但是我非常喜歡看她寫東西,那種坦然開闊的通達、自然流露的聰慧和俯拾即是的令人忍俊不禁的精妙描述真是讓人著迷,我永遠都學不來。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