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輕人的生活壓力比大陸人大嗎?


當你可以有足夠能力左右你的生活的時候,其實在香港這個消費城市壓力不算大,努力可以得到大多數(not 一切)的回報。


當我發現 醫院 學校 警察 工作單位 乃至餐館,這些滿足生活最低要求的東西(醫療 教育 安全 收入 飲食) 我都不能信任甚至都在坑我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壓力很大。


個人認為,兩地社會環境不同,不能相提並論。

就拿在北上廣深打拚的內地年輕人來說,很多都是考入當地高校畢業之後留下來奮鬥的,抱著夢想在大城市打拚,靠自己在一線城市立足,畢竟市場大,機會多,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在北上廣深堅持不下去,不堪忍受生活的壓力尤其是買房的壓力,還有回頭路可走,回老家,找份安穩的工作,至少家裡都有套房子,奮鬥一下自己或許也能在家鄉買套房。就算實現不了多大的夢想,也能穩定生活下去。

香港階層固化嚴重,貧富差距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出生決定命運,有錢人的孩子從小上私立學校,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資源,出國留學或者考入香港本地名校。畢業後要麼留在國外,要麼進入香港各大金融公司,西裝筆挺出入中環高檔寫字樓。

平民的孩子從小上公立學校,家庭條件差的沒錢上輔導班,可能讀完中學就出來工作了,很多都是做服務行業,幾乎逃離不了一輩子給人打工的命運。成績好的靠著政府的助學貸款上大學,畢業之後一邊工作一邊還貸,還要養家。

對於房子,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沒有自己的房產,住在公屋裡(政府以低價出租給家庭收入達不到一定標準家庭的房子)。那麼對於這些家庭出來的孩子,他們的未來很大可能就是成年之後繼續排隊申請公屋,條件好一點的自己出去租房住。決心大一點的,省吃儉用十幾年才勉強湊個首付,然後就等著一輩子還貸。

一邊是經濟一路騰飛的大陸,越造越高的樓,越來越有錢的同胞買遍香港各大商場。一邊是自己住著的並不屬於自己的鴿子籠,高不可攀的房價磨滅了最後一絲奮鬥的決心。

畢竟,李嘉誠那樣白手起家靠自己打天下的時代已經永遠過去。與其說生活壓力大,不如說很多香港年輕人根本看不到未來。


只說我身邊的朋友,同事: 幾乎沒什麼壓力

假設月薪只有15k,每月交3k給家用,12k可支配收入妥妥的,想買啥買啥,想去哪兒去哪。

本地年輕人一般都是跟父母吃住。買房的話,家庭條件好的(我朋友中大部分都是條件不錯的),父母自會有贊助,月供分分鐘少過房租,很划算。家庭條件不好的也無所謂,慢慢排隊等公屋或居屋,反正再怎麼努力也很難靠自己買的,多餘瞎操心。


香港就730萬人,和大陸14億人比..........

不能這麼比!

我就和深圳比一下吧。

底層人民對比沒有意義,香港有比較好的基層福利(不是歐洲那種養懶人的),香港有六成人住在政府補貼的房子里,醫院和學校對基層的人是免費的。所以這些基層的青年,在麥當勞打工一個月1萬過得也還可以,我知道這個階層的年輕人還經常去泰國或日本旅行。深圳的基層勞動者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基本不會在深圳考慮買房,對這些人最大的壓力來自孩子上學和醫療。香港基層不用擔心上不了學或者看不起病,這點比深圳好

中產階級

頂級大學畢業進入大銀行工作,深圳1萬人民幣,香港2萬3港幣。但是香港上班加班普遍比國內好些。另外就是香港稅低,基本得年薪百萬以上,才明顯感覺到政府拿走了自己的收入。

  • 現時港人收入中位數為1.5萬元,即假如你月入1.5萬元,收入已經比全港一半人還要多。而假如你月入3萬或以上,你的月入已經是全港收入最高的2成人。
  • 另外,若以家庭為單位,月入4萬元或以上,你已經是全港收入最高的30%住戶;不過要真正成為本港收入最高的10%,則要年收入過百萬元。現時全港有逾23.1萬人月入6萬元以上,是全港月入最高的6.8%;另4萬至5.99萬元者亦有24.8萬人,在全港打工仔排首14%。
  • 香港擁有100萬港元或以上流動資產的百萬富翁,人數在去年升至87.8萬人的歷史新高。至於擁有1,000萬元或以上流動資產的千萬富翁,人數去年維持5.9萬人。

很多人提到香港的房價,我覺得房價不能按每平米來算,而是按每個單位的單價來算。比如美國人普遍住300平的house,加州一個house大概30萬到100萬美元。30萬美元你在中國一線城市只能買100平。但是中國人完全接受住100到150平的房子。

深圳市區的一般的房子單價在300萬到800萬人民幣,香港市區400萬到900萬港幣也能買不錯的房子。所以我覺得房價來說,深圳和香港壓力一樣的大。

就普通物價來說,香港超市的物價並不比深圳貴很多,外國產的商品比深圳便宜。比如新疆產的哈密瓜,香港買25-30港幣一個,和深圳超市價格幾乎一樣。

其他的,比如香港醫療水平高,食品安全好,社會治安好。這個大家自己衡量吧。


路邊:怎麼看待香港的未來前景?還有希望嗎?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路邊:移民香港有哪些利與弊?

路邊:在香港,英語的使用程度是怎樣的?

更多香港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心心麻辣雞湯」


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不久前發表了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題爲《新代溝》(The New Generation Gap)的文章,稱當代美國和歐洲國家年輕選民與他們父輩投票意向存在明顯的區別,斯蒂格利茨把問題歸究於兩代人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而當今社會正存在著社會不公義、收入不平等和對精英階層失去信任三種情況。

縱然與美歐國家不完全相同,但當代香港社會也有它的年輕人問題和社會矛盾,當地社會的跨代差距同樣存在。

以下部分摘自香港的「聯合早報」,個人認為很有價值的部分,供參考~

年輕人面對的經濟現實

發展經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因爲生産力提高了,收入才會有實質增長,人們才可能安居樂業。

近年香港失業率並不高,在3.1%至3.3%之間,美國近月的失業率則接近5%,但失業率並不能反映當前兩地經濟的全貌,因爲工人實質工資都下降了。

在當代發達經濟體中,不少國家工人實質工資在過去三四十年來都沒有增加,甚至出現倒退。這種情況也發生在近20年的香港,現在香港許多大學畢業生的工資與上世紀90年代初接近,而期間物價卻上漲了許多。

中國大陸由於經濟持續發展,工資普遍上升。麥肯錫(McKinsey)3月19日發表的一份報告稱,55%中國消費者相信自己收入在未來五年會顯著增加,縱然那較2012年下降了兩個百分點,卻比美國和英國在2011年分別只有32%和30%消費者有以上信心的人要多得多。

陸港在這一方面的差異明顯,即當代香港青年與他們長輩年輕時面對著不同的經濟現實,他們鄰近同胞競爭力、收入和購買力改善都比自己要快,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對國外社會卻不一定有深刻了解,與大陸經濟起飛相比,他們容易怨天尤人。

和平時代的資産增值速度往往會比工資增長爲快,在全球化中,資本能在別國尋找到更高的回報,而不少國家或地方政府爲求維持或促進經濟增長,強調競爭和效益,卻忽略了公平分配,政策因而會向資本而不是向勞動者傾斜,結果是貧富反差惡化。

在當今世界上,美國、中國大陸和香港都面臨這個同樣的社會問題。所不同的是在大陸,整體工資和就業環境都在改善,而許多香港年輕人面對的卻是實際工資下滑,而在經濟上又缺乏向上流的機會。

現代經濟學認爲通過增加教育等人力資源的投資,可提高生産力。在過去十幾二十年,陸港兩地大學教育普及化,因而有大量大學生湧進職場。

在香港,有個別僱主埋怨部分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學業成績平平,同時香港經濟創造知識工人職位空缺的能力卻是有限的,因而今天一些大學畢業生從事過去中學畢業生從事的同樣工作。

鑒於供求關系,新大學生所賺的工資也普遍不高,律師和專科醫生等少數職業除外。當年輕人會拿自己的購買力與他們的前輩相比,容易對現狀感到不滿,面對眼前繁重的事務性工作,也容易感到不被尊重和鬱郁不得志。

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當地的權力差異會較中國大陸爲窄,卻比許多歐美國家爲大。多數當地年輕人在社會架構中都不屬於上層,他們對社會影響力遠不及精英階層,循規蹈矩地發聲並不足以滿足他們期待的話語權。

因此,香港年輕人問題既有其普遍性,也與不少發達經濟體所産生和面對的問題類同,是收入和財富在全球範圍內重新分配折射出的問題。

香港年輕人問題也有當地的獨特性,包括政治架構、教育機制、以及外來文化與政治組織的影響等問題。

而解決矛盾不能以單一的方式,而應是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那也是一種「雞尾酒療法」,多種方式混合才能見到效果。

僅供參考,歡迎討論


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在承擔不同的生活壓力,難以比較。
當然我很明白題主提問的意思。

這個話題要全面回答,可以從社會保障制度、生活方式、就業環境等各方面去闡述。
這裡僅僅從我所看到的一個現象表述:

由於香港多以貿易為主體,年輕人畢業後多數以從事銷售工作為主,香港就業競爭大,消費者對服務質量要求高,只要有投訴,隨時被解僱,失去工作。從而造就香港服務業優質服務的名氣。

只要看見有客人向自己走來,必須馬上轉換職業面孔,幾米前就要露出笑容。
只要對方是自己的客戶,就算是多大的老闆,都會替客戶提包、開車等,只是為了得到訂單。
。。。。。。

這樣的,也是生活壓力呀!


85香港人, 遊走上海香港

在香港只要有份工,iphone6 還是很快買得起的。
如果要談婚論嫁,上車盤(小單位)基本是 300萬左右, 40多平建築面積, 實用面積 30 多平, 10 幾萬一平妥妥的!
日常花費比北上廣多很多,例如上海便利店的可樂2塊多一罐,香港的都快 9 元了。的士上海一公里 1塊多,香港一塊多是按 200米去計,賺多花多, 都一樣 !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對於個體來講,壓力是外界環境給予的 但更多取決於我們對環境給予的刺激的反應。但是 香港年輕人作為一個群體講,由於 香港比大陸發達,有錢。 所以年輕人不用怎麼努力也可以過得不錯。(建築工人起薪一般日薪1000多 麥當勞普通員工也有一萬多。) 所以生活上的壓力明顯小的多 而且這裡資源也比大陸多(人均更不用說了) 所以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在大陸無背景,在香港不勤力,以上兩者壓力較大。


只要不想買樓的事情就沒什麼壓力 但是傳統文化告訴我們你得想


我們拿自己所在的環境去對比他們的環境,會覺得香港比大陸大部分地區壓力大很多。
壓力大不大,我覺得以概率來分析可能更準確。比如失業率,離婚率,環境滿意率。。。


認識一個19歲白凈的香港小夥子,高考暑假去工地做工掙大學學費,雖然做的不好,什麼臟活累活都做,國內的大學生有哪個願意去工地兼職的。香港是一個階級固化的社會,年輕人若想逆襲,機會很少。房子貴,結婚各項支出要上百萬,最要命的父母幾乎不幫忙,全靠自己,大部分年輕人非常獨立,有禮貌,這也是我非常欣賞香港年輕人的地方。


1、家庭:

一胎VS多胎
如果不是新移民,香港(現時年輕人)的(父母)家庭很多都生二孩子,當年(1967)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就宣傳「兩個夠哂數」,「寶寶唔使多,最多生兩個」。雖然宣傳最多生兩個,但生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都不少。

2、升學:

香港的中學是分三個等級BAND1到BAND3,BAND1的就是用英語教學,而其他BAND的就是用中文教學而在香港,學生完成初中三年之後選課(文,理,商),而大多數都是不會轉學的。

而在我的年代是有會考跟高考(2012年改左334,只有一次高考),會考是在中五,即高二,進行的全港性考試,可選最少六門,最多十門課來讀。而會考之後就到了中七督進行高考(也叫AL),AL是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高考,AL程度的科門有很多大學一年期的內容。

從2012年開始,會考跟高考合併為一,必修科有中文、英文、數學和通識(類似社會常識科),另外選兩、三科副修的。難度比會考高,比高考容易,但是因為考試只有一次,壓力可能會更大。

近年成績不夠進大學的可以轉去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在IVE讀得好,也可以升大學,還有最近的副學士,讀得好也可以升大學。

3、工作:

1)香港僱員在沒有任何工時規管法例下,與全世界各國比較平均每周工時,長工時排名第八

2)香港法定年假的標準遠低於國際標準的3個工作周。
國際勞工公約第132號有薪假期公約規定僱員做滿一年,可享有不少於三個工作周的有薪年假。香港現時的年假只得7天,做滿兩年後每年加一天至14天。即要年資滿9年才可有14天年假。香港7天年假規定,遠低於國際標準。

由此可見面對高競爭,高工作時數,香港人的工作壓力是大的。

4、消費:

香港作為一個免稅港,其舶來品都比內地平宜(畢竟香港沒產什麼),而且因為港元與美元掛勾的關係(聯繫匯率),享受了近年來人民幣升值,美元眨值好處,買外國的東西更平宜,令大量內地同胞來港消費,加上美元的關係,遊資流入,令租金大幅上升,加上最低工資立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通脹,但相比上海,以收入來計算,香港物價較低。

5、政治:

香港被稱為示威之都,特別是年青人。示威是政治壓力,但是沒有示威不代表沒有政府壓力,沉默是否更有壓力呢?這不好說。

6、找對象

香港男少女多,特別是現在的年青人這一代。男仔找對象壓力較少,女生找對象壓力較大。

總結

生活的壓力都各方各面的,而每一個人對壓力的感受與抗壓能力都有差別,不能一時一地一群人地去比較,而且各種環境之中的壓力都不是單向,而是互相交迭,互相影響的,而且每一種稱為生活壓力的環境因素,其實我們都可以反過來解讀,或者有另外的解釋方法。


香港年輕人進入社會之後,倘若家境平庸,那就是壓力山大,整天煩惱的就是:買樓!買樓!買樓!


香港的貧富懸殊與普通青年過於實際、創新不足確實是很大問題,而且不止是普通人向上層流動難,普通富豪也一樣不容易躍升為超級富豪,近10年來他們所看到的最大機會也只有內地自由行中的商機。


大陸實在是太大了 發展也是極度的不平衡。所以個人之間感受經常會完全不同,所以那些籠統的回答,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

大陸有大把可以混吃等死靠,房租就能夠過完一生的類型 但是更多的是 太多看不到希望,或者認命的人。

如果香港的生活壓力真的會比內地更大的話 就不會有這麼多內地的人想要遷移過去啦


我不知道香港的真實情況如何,我說說我所接觸到的情況。
答主的工作是審計,所以總是出差去不同的企業,我接觸了好幾個企業在香港是有子公司的,當然了我們工作的地點是在企業的總部。
我們會經常和香港子公司的財務保持聯繫,收集資料,了解情況什麼的。
然後我就發現,外國的節日他們放假,國內的節日他們也放假,周末絕對休兩天(國內好多企業都只一天),平時從不加班,到點走人,不在正常的工作時間,電話基本打不通,有時打通了還要按時間計費,簡直讓我們無語。
一家公司,內地的子公司包括本部母公司的人都是累死累活,工資還只有他們的幾分之一。
我問總部的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雙重標準,他們告訴我,香港的環境都這樣,我們不可能像內地一樣去要求香港。
有時候我們都感嘆,這樣的環境,公司業績怎麼上來?怎麼和內地競爭?

我所接觸的有五六家吧,都是這情況。


香港社會階層固化嚴重,上升渠有限,所有能賺錢的買賣都姓「李」(李嘉誠、李兆基控制著香港大部分的產業),尤其是地產霸權。大陸雖然今天社會問題重重,但是整體來說,年輕人的機會還是很多的,畢竟人口基數擺在那兒,比如,未來老齡化嚴重,老年產業會成為增長點,等二胎再徹底放開了,孕嬰、兒童教育這些產業又會成為新的增長點。想想為何這幾年,中國的領導人到哪兒都會受到空前禮遇,就是人民幣的力量!不,準確的說是13億人構成的消費市場的力量!


推薦閱讀:

房產稅徵收對只買一套房的人沒有任何影響,為什麼網上還有那麼多平民反對這個政策?
買毛坯房好還是精裝修房好?

TAG:香港 | 買房 | 幸福感 | 大陸人 | 生活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