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巴赫的音樂具有邏輯美」這句話?


強烈支持 @圭多達萊佐 老師的答案(圭多達萊佐的回答),下面是原文:
(補註:評論區有人對「實名支持」四個字提出了深邃的哲學思考,我無法回答,故用辭已修改)

這麼說吧,如果不懂和聲、對位法和音樂分析,任何作曲家的任何作品的所謂「邏輯性」都是不可能懂得的。「邏輯性」是靠對樂譜的分析而的來的,純粹靠耳朵聽是聽不出來的。

很多人自以為聽出的巴赫的「邏輯美」,充其量只是在說他作品的聽覺層面的「和諧美「而已。

明明是很好的答案呀,講得深入淺出,但不知道為什麼評論區里撕成一片...圭老師可是我的偶像,為了支援一下偶像,這裡決定放一些「邏輯性」相關的例子,也算是考一下所謂聽覺分析能力~

準備好了嗎~?

--------------------------------------------------------

下面考試正式開始了~

第一題:

大家能聽出這首曲子的邏輯性體現在哪裡呢?
視頻封面Bach Crab Canon on the Harpsichord—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想好了沒~?這裡公布答案了~

這是巴赫的BWV1079 (螃蟹卡農),特徵是採用一條旋律逆行(左右翻轉,即從最後一個音反向演奏,直到最開始的一個音),再與原旋律對位,因為兩條旋律互相倒行,形似螃蟹,因而得名:

你聽出來了嗎?聽不出來也沒關係,我們對著這個視頻看一遍這兩隻螃蟹是如何互相對位的吧:
視頻封面Bach視頻

休息好了沒?我們進入下一題~

----------------------題目間的分割線----------------------

第二題:

大家能聽出這首曲子的邏輯性體現在哪裡呢?
視頻封面J. S. Bach - Canon Trias Harmonica a 8 BWV 1072—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很混亂對不對? 聽上去想一片漿糊對不對?能聽出什麼玄機嗎?

很遺憾您答錯了,下面是正確答案~

這個是巴赫的BWV1072,由八把大提琴演奏,這個曲子很有極簡音樂的味道, @王兆谷 老師在另一個回答里做了詳細的講解,推薦一看:如何理解巴赫的BWV1072? - 王兆谷的回答

這個曲子是怎樣寫成的呢?它用了一個很短的旋律,然後將其倒影(上下翻轉),然後複製四次,這樣我們就有八條旋律了。再然後下一條旋律都比前一條慢一拍進入,於是出現了如圖的效果:

下面是視頻,用動態譜面的方式表明了這個曲子的創作邏輯:
視頻封面BWV 1072 - Trias Harmonica (Scrolling)視頻

好的,最後一題,這是個大題。

----------------------題目間的分割線----------------------

第三題:

請聽以下組曲,並思考其創作邏輯:
視頻封面J.S. Bach Goldberg Canons, BWV1087—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想好了沒~?

再給你一分鐘的思考時間~

時間到~這是巴赫的BWV1087 哥德堡卡農,在裡面巴赫用了很多神奇的技法,這裡重點挑幾個來說明:

第一個很簡單,就是單純的同一條旋律順行與逆行重疊,經過上面螃蟹卡農的洗禮,估計也有朋友能發現了,如圖所示:

第三個比第一個難一點,它是一條旋律倒影,然後比原旋律慢四拍進入並對位,如圖:

第五個是個二重卡農,由兩條旋律與這兩條旋律的倒影構成,其中兩條倒影旋律比兩條原旋律慢四拍進入:

第7條複雜一點,它由同一條八音旋律構成,原旋律以原速演奏,再將同一條旋律演奏速度加快四倍形成新旋律,新旋律重複一次,且第二次比第一次升了一個大二度。最後再將新旋律整個倒影生成新旋律B,我這樣說有點難理解,大家參考下圖:

也就是說,新旋律的後半部分比前半部分高了一個大二度,因為倒影了,因此新旋律B的後半部分卻是比前半部分低一個大二度。演奏時,新旋律B比其餘兩個旋律晚一拍進入:

第9條終於簡單一點了,它是個同度卡農,由三條旋律構成,其中旋律1與旋律2完全一樣且旋律2比旋律1晚一個十六分音符進入,如圖所示:

恭喜你邁入地獄模式~第12條是由同樣的八音旋律,生成新旋律A與新旋律B,其中新旋律A比原旋律快4倍,新旋律B比原旋律快8倍,新旋律A與B再各自倒影...Correct me if I"m wrong, 這種用自身旋律作為伴奏的技法叫做scretto~如圖所示:

旋律A的倒影比其他旋律慢兩拍進入,旋律B的倒影比其他旋律慢一拍進入,畫面太美,難以解釋,你們看截圖吧:

第13,這是個三部卡農,三條旋律倒影形成總共六個聲部,其中三個聲部慢四拍進入。三部卡農的話,難度高了很多,聽出玄機的朋友可能會更少(其實我猜沒有譜的話已經沒人能聽出來了):

呼哈~最後一個!這個是個四聲部卡農,它由原旋律翻轉生成新旋律A,再截取原旋律後半部分形成新旋律B,再截取新旋律A的前1/4形成新旋律C。如圖所示:

整理好了以後,原旋律為原速演奏,新旋律A比原旋律慢2倍,新旋律B比原旋律慢4倍,新旋律C比原旋律慢8倍,再然後新旋律A與新旋律B慢一拍進入,如下圖所示:

考試結束~以下是譜面視頻,大家可以對著視頻多看幾次理清邏輯~
視頻封面BWV 1087 - 14 Canons—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

所以,能聽出巴赫的所有「邏輯美」的請舉起手來~對,前面是@圭多達萊佐老師的臉,請伸出你的手~一巴掌扇過去!

好啦不開玩笑了~說了這麼多,下面再次給出我的結論吧:

欣賞巴赫,絕對不能光對著音樂聽得津津有味,然後就開始大談特談「邏輯美」如何如何...正確的欣賞方法,是放著音樂,翻開譜子,帶上你的老花鏡仔細研讀,直到你被巴赫的作曲技巧折服,不由得拍著桌子大喊道:卧槽,牛逼!

--------------------------------------------------------

這裡是鳴謝和參考資料部分~

大部分視頻素材來自youtube頻道gerubach:youtube.com 的頁面

這是個專門做巴赫的動態帶譜視頻的頻道,本答案的素材除了螃蟹卡農以外都出自該頻道,在此非常推薦有條件的朋友去看一下,裡面的許多帶譜視頻對你鑒賞巴赫的音樂很有幫助,善於利用,應該能為大家省下很多時間~

螃蟹卡農的相關文字取自耶魯大學Craig Wright教授的《The Essential Listening to Music》,相關信息也能在Wright教授開設的《聆聽音樂》(耶魯大學公開課:聆聽音樂)與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Music(https://www.coursera.org/learn/introclassicalmusic/home/info)兩門公開課里找到。這兩門是公認的好課,在網易和果殼MOOC學院評分都相當高~

順便推薦一下《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這本跨界神書(我很喜歡的跨界神書還有《槍炮 病菌與鋼鐵》和《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非常值得一看。但並不知道為什麼有一個推薦這本書的都被踩到摺疊區了。。。

這裡附上作者與譯者的一段對話,各位可以體會一下 :)

為了讓吳教授對《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中的一些疑難段落有更深的了解,我請來法譯者之一的鮑勃?弗蘭奇(Bob
French)一起吃飯,選的當然還是一家義大利餐館。我們談到書中被稱為「螃蟹卡農」的一段對話。「螃蟹卡農」原來是巴赫《音樂的奉獻》中的一小段,它
由兩把小提琴演奏,但樂曲正向或反向演奏的效果都是一樣的,只是兩把小提琴或者說兩個聲部的角色互換了。因為據說螃蟹是逆行的(實際是橫行),於是這類樂曲就被稱為「螃蟹卡農」。

我剛描述了「螃蟹卡農」的特點,吳教授馬上指出它很像迴文,他舉了「落葉天葉落」的例子。於是我們試著把它翻成
英文:leaves fall season fall
leaves,但fall既可以表示落下,也能指秋天,而leaves既有樹葉的意思,也可表示離開,於是我們得到一句英語的迴文:fall
leaves as soon as leaves fall.

除了提到螃蟹卡農以外,這本書還對巴赫的無限上升卡農、和聲迷宮等各種奇(gui)妙(chu)技法做了介紹,並以巴赫的例子引出了一些超越音樂層面的思想和理念~由於這本書過於大部頭了,在此不能一一分析,推薦大家有條件盡量看英文原版(有很多雙關和用典等,翻譯成中文後有些失真),當然中文版也很值得一看,想知道更多嗎?屠龍寶刀,點擊就送!

中文版鏈接: http://pan.baidu.com/s/1boMyHkj 密碼: wpqd
英文版鏈接: http://pan.baidu.com/s/1slKk6RV 密碼: nkwa

--------------------------------------------------------

最後的最後,放上巴赫的照片鎮樓~

什麼?你說巴赫死於1750年,那個時候還沒有攝影技術?所以巴赫沒有照片?

胡扯!我說有就是有!


首先,「具備邏輯的美感」這個短語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音樂作品中當然存在邏輯,可是美感是哲學領域的分支,硬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本身就是很搞笑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邏輯的美感?或者說什麼是(音樂上的)邏輯?

現在非常可怕的一個事實是,有無數理工科的學生喜歡通過聽巴赫來證明自己的逼格高超(其實這裡面很多人甚至分不清JS巴赫,CPE巴赫和JC巴赫),同時更喜歡聲明巴赫的音樂具有「邏輯性」的美感,是他們樂此不疲的根本原因。(其實他們將「音樂上的」邏輯這個概念偷換為了「數理邏輯」這個概念)

音樂作品存在其自身的邏輯,真正優秀的音樂作品的終極目的,不是追求好聽,也不是追求被大眾/市場所接受,而是在其所建構的邏輯框架能做到邏輯自洽。只要一首音樂作品能在和聲、對位、曲式、配器上做到「自圓其說」,那麼它就是合格的作品;倘若在此基礎上,還創造了嶄新的「音樂邏輯」(此類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將音樂從中世紀嚴格遵守的轉調規則的邏輯中解放出來,還有勛伯格的十二音音樂和序列主義將音樂作品從調性體系的邏輯中解放出來等等),那就是毫無疑問的大師。

更進一步,單純從感性的欣賞角度出發,或許比較敏感的愛樂者能體會到巴赫音樂中的那種精巧、繁複的「工整感」,但是這距離真正從音樂理論的角度「理解」巴赫音樂作品中的邏輯,還差得很遠很遠。換言之,要說巴赫的作品具有「邏輯形式上的自洽」,就必須拿出切實的譜例、組合為具有邏輯說服力的論據,用於支持自己為何認為巴赫的作品「是邏輯自洽的」這個觀點。

說的殘酷一點,凡沒有接受過正統音樂理論教學的愛樂者,最好安分守己的聽音樂就好。喜歡的、多聽;討厭的、少聽。同時謹記「只說喜歡與否,慎說好壞與否」。音樂作品中的邏輯是存在的,要想切實的理解它,則需要掌握相應的分析工具——亦即和聲、對位、曲式和配器,至於具體的邏輯分析方法,可以請教自己身邊掌握了類似專業技法的專業音樂藝術從業者。

作為一個愛樂者,切記不要針對音樂作品發表諸如「具備邏輯上的美感」這樣矛盾的話語。音樂作品中的邏輯靠的是理性思維佔據絕對主導的音樂作品分析;而美感則是與音樂理論八竿子打不著的概念,屬於感性思維佔主導地位的事物。
而現在很多自以為很專業的愛樂者所犯的普遍錯誤就是:用感性思維去解釋需要理性工具解釋的音樂作品中存在的邏輯現象。比如說把「美感」和音樂作品的「邏輯」放在一起,這實在是很無奈的事情。真正的音樂作品分析中絕對不允許出現任何主觀、感性的辭彙,光說邏輯的美感沒用,你得說作曲家是通過運用怎樣的和聲橫向運動和縱向對位來達到這樣聽覺效果的,才算你有資格說出音樂作品上的「邏輯」自洽這樣的字眼。

所以鹵煮,以後再碰到跟你說巴赫的音樂具備「邏輯上的美感」這樣近乎跳大神一樣的裝X言論之後,按以下順序問他:
①你說的巴赫是JS巴赫還是CPE巴赫還是JC巴赫?
②你說巴赫的作品有「形式上的美感」,請就你最喜歡的巴赫一部作品進行音樂作品分析,給出能支持你觀點的譜例,並組織為具備邏輯說服力的論據;
③請解釋「音樂作品中的邏輯」與「美感」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如何用感性思維來解釋理性的音樂現象;

我估計很多人連第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

一輩子只能站在感性的角度聽音樂一點兒也不丟人,丟人的是:
明明這輩子就懂得感性的欣賞音樂,還非要給自己戴上自己是「理性的愛樂者」的帽子,
同時還要把自己對於音樂藝術發展的無知當作「現代音樂藝術竟然沒有一部能與200多年前的貝多芬、莫扎特等人相匹敵的作品出現,真是一坨熱翔啊233」,
以及「你們專業的音樂藝術從業者就是坨翔,除了滿嘴高深名詞以外啥都不會,好的音樂作品需要大眾的認可!」
還有「為啥你們說的序列主義/原始主義/新複雜主義/極簡主義etc都沒人聽過沒人喜歡?大多數人沒聽過就是不行嘛2333」等神棍言論。

要談邏輯,就請按照音樂理論的規則來。拜託就算裝逼,也請裝的專業點好不啦?


這麼說吧,如果不懂和聲、對位法和音樂分析,任何作曲家的任何作品的所謂「邏輯性」都是不可能懂得的。「邏輯性」是靠對樂譜的分析而的來的,純粹靠耳朵聽是聽不出來的。

很多人自以為聽出的巴赫的「邏輯美」,充其量只是在說他作品的聽覺層面的「和諧美「而已。


首先, 我不明白這個所謂的 "邏輯美"指的是什麼.
是指巴赫音樂的美是符合邏輯的嗎?
如何符合邏輯?
因為A段, 然後又因為B段, 所以必然C段嗎?
那是否可以理解為, 按照這個巴赫的所謂邏輯, 能夠根據前面推論出後面?
誰把&<賦格的藝術&>給補一下...
當然, 你可以根據賦格的各個聲部的走向, 變位等等, 對結局有所推論,
但是結果應該有好多個.
所以, 我很難贊同邏輯美這個觀念.
除非誰告訴我這個邏輯美的定義是什麼.

作為巴赫的腦殘粉, 各類作品, 各個大師的演奏版本也聽了很多了,
我也是把巴赫當做神一樣的存在的,
對於巴赫的溢美之詞也看過好多了,
但是大家不要過於神化巴赫,
他是天才的作曲家, 更是老黃牛一樣孜孜不倦的作曲家,
更影響了整個音樂史以及其後的音樂史走向,
但是我現在很反對給巴赫老人家戴高帽

最後說一點我對巴赫的音樂的感受,
復調和對位就不說了, 巴洛克時期都在用,
但是我覺得巴赫最牛逼的地方就是和諧.
可以參看琴譜來看,
拿鍵盤樂的來說, 把左右手的那兩行, 上下對著看,
由於對位, 除了顫音和琶音這類裝飾性強的演奏部分之外,
其他的正常的片段, 無論你截取哪個小節的哪個部分, 同時出現的音符一定會組成一個好聽的和弦.
因為感覺很和諧, 差點說成和諧音程.
未必是和諧音程, 那樣太乏味,
它一定是一個好聽的和弦.
平均律第一冊第8首的3聲部賦格非常明顯.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1: Prelude and Fugue No. 8 in E flat minor, BWV 853-Sviatoslav Richter,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1: Prelude and Fugue No. 8 in E flat minor, BWV 853MP3下載,歌詞下載

圖中, 紅線就是3條聲部, 非常清晰
關鍵是豎著看, 例如示例中的最後一個小節, 這幾個和弦, 單按下去都是很好聽的.
大白話就是:
橫豎都有.
橫著3條聲部都清晰, 豎著對位的和弦都好聽.


對於一般人民群眾來說,這話純粹是忽悠你們的,理由見三角鐵大神 @圭多達萊佐,請給他點贊,他是專業人士。點開評論看!長評論里乾貨甚多,遙拜一下。對於專業人士來說,請做申克分析,不要覺得自己彈不好巴赫且數學成績差就把這兩個都往邏輯上湊,你們英語成績還不怎麼樣呢,能說巴赫的作品充滿了異國情調嗎。
我之前有個同學,男的,沒學過音樂,老說巴赫老有邏輯了。我當時彈巴赫彈的火大,就說「哪是邏輯性,純粹折騰人嘛」。那哥們十分義憤填膺的轉過來說「哥德巴赫猜想怎麼能是折騰人呢!這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我去,您是不是以為哥德巴赫還寫過超有邏輯性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呢…


這句話就像文科生對著一塊電路板說「這具有邏輯美感」一個意思。


我覺得首先需要明確兩個問題,第一,JS bach(1685-1750)所處的時代是文藝複習之後的理性(啟蒙)時代。在文藝複習時代,宗教被削弱了,知識群體開始脫離教廷,古希望古羅馬的科學知識被重新發現,包括現在看來錯誤的地心說。但在理性時代人們更進一步,通過觀測數據發現日心說才是擬合數據的更好模型,從哥白尼,第谷,開普勒,最後到牛頓時代,達到了一個局部頂峰。巴赫出生後的2年,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問世,該書的資助人哈雷憑藉牛頓在書中對天體運行的微積分計算預測了哈雷彗星的回歸。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成功預測行星對人心是一種巨大的震撼,但是人們發現牛頓的書或者說他那個機械的宇宙觀所代表的理性思考竟然一次次成功預測時,人心開始膨脹,認為人類只要理性的思考,不僅可以證明古希臘是錯的,還可以理解神是怎麼運行這個世界的。這裡的神是大自然而非耶和華了。

如此一來,人們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開始瘋狂的追逐這個新的信念- 理性(有點像今天的大數據)。接下來怎麼做,很自然,把理性用來改造一切學科。所以,那個時候的音樂有很重的邏輯平衡感,體現一種數學感,反映了人類嚮往理性改造一切的願望。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偏偏是巴赫的音樂在理性時代流傳至今,影響這麼大?事實上,維瓦爾弟,亨德爾,泰勒曼等等的音樂都具有邏輯感,亨德爾(1685-1759)和巴赫還是同年生的。答案我覺得的是我們需要明確的第二個問題:

巴赫很有可能是內傾思考者,INTP。他的主導功能Ti是內在邏輯,所以使得他將音樂變得像數學一樣,反映客觀世界的美。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今天的音樂反映的是主觀世界,是表達人的一類情緒的。比如流行,搖滾,重金屬什麼的,是很個性的。但是巴赫的音樂是在表現一個自洽的系統,具有一種平衡之感,他從音樂的角度在揭示自然隱藏的結構。


這個問題很難講清楚我覺得,本人在這裡主要是為了表達個人對於巴赫的崇拜之情並對這個問題上的這句話表示認同...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選取一些巴赫的典型作品拿來分析下比較容易理解,這邊不太好講。
我記得有一種對巴赫的評論說,巴赫的音樂是絕對的,完善的、秩序的和平衡的
根據歷史上對他的一些記敘,在對現存音樂形式的完善上,我想大家都同意沒有一個作曲家是做得比巴赫更多,比他走得更遠。不能說他是新音樂形式的創造者,但他利用現有形式做出了別人從未做過和想到過的嘗試,並且比任何後來的作曲家做得都要好。他做的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為當時除了歌劇以外一切音樂形式制定了新的標準,聲樂上、鍵盤音樂上、管弦樂及室內樂等。
巴赫的創作態度是非常嚴謹的,這從他任何一部作品都能看到。他不認為自己是天才,對於自己所有的成就唯一的解釋就是「努力工作」,事實也是如此。從巴赫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巴赫有一個敏銳的分析家的頭腦、對各種技巧的高度的掌握、嚴謹的轉換、激情、旋律織體方面的天才、深厚的音樂思想、還有對上帝和音樂的堅定信仰。


以下適合不非常懂理論的人聽巴赫時想像作為輔助:
巴赫的作品聽起來就像一個巨人用手指捏起積木搭房子,搭起的房子結構嚴謹,對稱,或者是錯落有致的對稱,層層零件嚴絲合縫地扣在一起,各種裝飾的齒輪在房子里環環相扣精準又理性地運轉。
在聽一首曲子時,不由得被巨人搭房子的精巧細節所折服。聽完一首曲子時,再回頭看一眼完全建好的房子,居然這麼妙,整體是種數學上精妙的美感。不得不再次感嘆巨人的手法真是太美妙了


http://v.ku6.com/show/FO14bVN6BuZNUpg6_5KtKg...html


看了這個你就明白了。


雖然沒有看過有關巴赫的理論書籍 但我個人彈過10年的鋼琴 還是可以講一下體會的

1.他的作品如果你越接觸難度大的 從音樂的旋律特徵 聲部越多 層次感越強 旋律越多樣化 從和聲的發展來看 大 小調功能體系和聲巴赫做了很大程度的定型和確立的貢獻 例如在《平均律鋼琴曲集》 明顯的體現了他所具有德國這樣一個嚴謹思維的民族的能力 雖然現在的人都把它當做練習曲來用 但是德意志的那種邏輯思維可以通過它詮釋了

2.另外 由於他生長在德國經濟政治不受重視的年代 作為一個德國人 他只能去教堂尋求精神寄託 所以後來他所創作的宗教音樂都表現了德國人當時沉痛悲傷的感情 此外 德國宗教歷史久遠 特別是其宗教管風琴音樂 在巴赫的創作中 保持了復調音樂的典型性 所以在後來的新古典主義興起時 他的作品特別受歡迎 這種復調音樂思維方式 是在主調和聲音樂發展到一定水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復調音樂思維方式 其中清晰的和聲結構與功能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可能正是這兩種原因的影響 才能使巴赫把嚴肅的邏輯思維跟音韻美結合起來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說巴赫的音樂擁有邏輯美。有以下兩點。
首先時代背景,以及巴赫的工作需要,加之巴赫的宗教信仰。使他的音樂風格更加嚴謹同時"為了體現出其中嚴謹和神聖感。巴赫的曲子也很少隨性而作"都遵循著嚴格的曲式。
第二點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巴赫音樂的邏輯美,來自於巴赫無與倫比的天才。具有邏輯的音樂不少"但能體現邏輯美的卻不多。巴赫之所以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就是因為他在嚴謹的樂理約束下,體現出了人類創造力所能達到的極限。而這本身也拓展了音樂理論本身"加深了後人對音樂的理解。而他運用樂理"例如賦格的能力"至今無人能及
所以綜上所述"巴赫的音樂"不僅有邏輯(服從樂理)更有美(應用樂理的高超技巧)在其中。


如果音樂指的是音階差異化與模仿的藝術,巴赫無疑是把這種藝術做到最純粹和極致的。實際上,了解的一些現代電腦智能作曲的程序選擇參考對象多是巴赫的音樂。這其中的原因也是因為巴赫的音樂的趣味很單純-對位與模仿,從聽覺上就有這種數量化的聽感存在。在與現代數學編程互動上更具親和力。如果邏輯美指的是精緻複雜的組織結構,鄙人認為音樂都是有邏輯美的,巴赫的音樂這種邏輯美更表象化更易感知


看了幾個帖子,不得不為巴赫在作曲中使用的黑科技嘆服。

原來在這麼好聽的譜子背後竟然還有這麼奇葩的對稱關係。

不過我依然有個疑問,在巴赫真的試過把曲譜上下翻轉,錯拍對位之前,是不是就能從這種排列形式上的規律中直接把握音樂成品的和諧美感呢?

換句話說,他本人是不是還嘗試過其他的排列方法?比如:

依次選取其中的幾種,然後錯拍對位........

然後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對位方式,結果被棄用,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會不會有呢?

我猜是有的,因為音樂畢竟不是圖像,就算是音樂家應該也很難把一堆方向任意的鏡像樂句直接呈現在頭腦中吧。(即便是強調樂理的知友們也強調打開曲譜來看吧,畢竟用耳朵很難)

所以,巴赫的對位作品恰恰是經過了他本人的和諧美評價之後才倖存下來的東西。

也就是說——即便是巴赫,他的樂曲的邏輯美感也同樣是從屬於和諧美感的(嗯,這個排列好聽,就它了!)

那麼,「充·其·量 就是和諧美感——就不好這麼說了吧?

倒退一萬步講,在科技發達記譜方式可視性、可操作性變得這麼高的今天,難道把曲譜旋轉鏡像竟然會算是能和巴赫作曲的創造力等量齊觀的技藝?(巴赫的過人之處竟然是「自由變換選區」?)

我覺得這種看法本身就是對巴赫的侮辱。

對位技巧確實單憑耳朵不好分辨,但這並不是說形式上的排列組合(所謂「邏輯美感」.....但是這和邏輯真的有關......嗎?希望邏輯學的同學能來科普下)比和諧美感重要,相反,這恰恰說明巴赫的對和諧美感的把握和藝術創造力要高於各位聽眾。

藝術是理性的感性顯現感性顯現感性顯現

以上。


先聽再說:

http://cl.ly/0n331h2E2e1C0W2t1X1Y


學會看譜及基本的和聲復調你就知道咋回事了,看看GEB也是好的,巴赫的音樂計算極其縝密,對話感極強(對我來說)


首先不要人云亦云,這句話就像說貝多芬的音樂具有英雄性一樣可疑又經不起驗證。
其次,音樂邏輯性不同於普通邏輯性,也是訴諸聽覺的邏輯性,是理性與感性融合的邏輯性,有人說「邏輯性是靠對樂譜的分析而的來的,純粹靠耳朵聽是聽不出來的」,顯然是不對的。音樂中的邏輯性無非音樂結構的自洽性,主題發展的層次性,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性,各音樂要素出現與配合的必然性與合理性等內容,都可以依靠聽覺把握,前提是音樂的耳朵,但有邏輯性並不是音樂判斷的很高標準。一個附中學生作品也可以具有完美的邏輯性。
再者像中國藝術中重要特點之一是反邏輯性,反理性,像狂草,寫意那種,越名教而任自然,被西方人學到後佩服的五體投地。像畢家索說中國畫是藝術中的藝術(非原話)。


巴洛克音樂大部分不是以表現感情為主題,就是以音符的精緻排列引發聽覺美感,那時的作曲就類似一種數學遊戲。表現情感成為主流是貝多芬之後的事,這種鍵盤樂小品你覺得好聽就行了,不用費力氣思考這是表達什麼 ~


某專業回答下的民科真是勇氣可嘉。

簡而言之,什麼是巴赫音樂的邏輯美呢,大概就是你明確聽出了哥德堡變奏曲的變奏關係這類。

學音樂二十年的李博士和圭大的意見是差不多的,為什麼還要強撕呢,你所指的單純靠聽覺辯識音樂邏輯,本身就含有了耳中聽音內心記譜分析的過程,只是不用紙制樂譜而已。


如果說這話的人沒學過作曲,請主動忽略他,他只是拿道聽途說的話在裝逼。


推薦閱讀:

自信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兒時有哪些最讓你難忘的回憶?
Jawbone UP(2 代)智能腕帶使用體驗如何?
室友對於你的行蹤特別感興趣,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
你曾榨出過最好喝的果蔬汁的搭配是怎樣的?

TAG:古典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生活方式 | 巴洛克音樂 | 復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