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父母對孩子的溺愛?

記得高三開學的時候,看于丹《論語心得》的時候,看到了一個詞——非愛行為。一直都覺得,對自己影響挺大的,可能就是就是這麼一個詞吧,讓我明白了我們現在很多東西。

有時候我們的爸媽會說:「孩子啊,我們為了你,到處給你找家教老師,學習興趣班啊,你要好好學啊。」

有時他們又會說:「媽媽為了你,今天也不去逛街,也不去打麻將了,你今天也不要和同學出去玩了,就在家裡好好複習吧,媽陪著你。」

有時候我們發現我們的父母偷偷打開自己的抽屜,翻看自己的日記本的時候,我們會很反感,但是他們會說:「我們只是關心你,擔心你有什麼事才會去看的,這是我們對你的愛,你懂嗎?」

類似的事情很多,但總結一句,都不會跳出「我們都是為你好啊。」這個圈子。那就像一盆花,無論她開得怎樣鮮艷怎樣綺麗怎樣奇異,你會發現,她都只在被人們規定好的所謂的美麗的花盆裡,她的根就只能這麼長,不能向前不能向後不能向左不能向右,也不能再向深處長。運氣好的,被人們放在展覽會博覽會,引來世界成千上萬人的關注的驚異的目光,但人們在驚嘆她們的美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她們有一肚子委屈不能說每天只能偷偷哭。運氣不好的一輩子被放置在陰影無陽光的房間內,成為蜘蛛結網的樂園,隨時間一起枯黃被人遺忘。

「那句,我們都是為你好」,而設置下的花盆,究竟是為我們好,還是這只是以「好」為借口,最後成為了「壞」了。

於是,這就是我想說的一個詞,非愛行為。

我們以愛的名義出發,卻用了錯誤的方法錯誤的手段,選擇了一條非愛的道路,最後我們還能達到自己預想的愛的結果嗎?


如何看待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行為呢?


  虐待孩子的招牌理由——別把孩子慣壞了

因為從事家庭教育和心理諮詢,所以我也經常與同行交流,經常與家長聊天,也會聽一些家庭教育類的講座,然後我發現我們中國的成年人太聰明了。只要有誰說到家裡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然後就會有一堆人以導師的口吻對他/她說:「你這是太溺愛了,把孩子慣壞了!」

  有些年輕的父母,對孩子稍微好點,也會有一堆街坊鄰居或者家裡老人過來指責他們,說他們對孩子太好了,會把孩子慣壞。如果哪個家長膽敢說自己從來沒打過孩子,他們就會在旁邊指指點點地詛咒:「這孩子肯定會被慣壞的,你等著後悔吧!」

  但實際上,我見過的被慣壞的孩子,一個都沒有,我見過的因為童年缺愛而產生各種問題的孩子,或者活得很痛苦的成年人(童年缺愛)卻太多太多了。

  比如說,有個大款,中年得子,他覺得不應該溺愛孩子,不能慣壞孩子,要從小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於是他把還不到三歲的孩子送到了一個開車需要五個小時的很著名的武術學校。每年只接孩子回來一個月。孩子每次都哭得稀里嘩啦地,懇求父母不要把他送走,讓他留在家裡。但每次父母都擔心把他慣壞,堅決把他送回武術學校。

  到了孩子12歲那年,父母依然不肯讓他回來。於是,他開始自殘,自殘了好幾次,學校也害怕了,家長這才沒辦法,把13歲的他接回來了。這下,他們發現,他們幾乎無法跟孩子溝通了。只要他們不滿足孩子,孩子就會自殘。家長就只能妥協。他們還發現孩子的文化課一塌糊塗,雖然已經該上初一了。但文化程度還不如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家長把他送到輔導班,但他也不肯好好學,他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他對玩耍很感興趣,但他幾乎不會玩。

  這是溺愛導致的把孩子慣壞了嗎?這樣的例子我還能舉出很多很多。接觸的案例越多,我越覺得,所謂的別把孩子慣壞了,只是家長們強詞奪理的借口而已。

  比如,很多老人喜歡喂飯。孩子不喜歡被喂飯,吃了一點,吃飽了,就不吃了,但奶奶或外婆覺得孩子沒吃飽,於是還要給孩子喂。孩子不肯吃,哭鬧。母親看不下去,說「她不吃說明吃飽了,彆強餵了」,把孩子抱走了,於是奶奶或外婆在後面咒罵:「你太慣孩子了,你會把孩子慣壞的!」孩子穿著衣服出去玩,奶奶或外婆覺得孩子穿得少,非要再給孩子穿。孩子不願穿。於是奶奶或外婆打孩子,逼孩子穿。孩子母親想阻攔,不讓他們打孩子,然後奶奶或外婆又嚴厲訓斥孩子媽:「你就是太嬌慣孩子了,孩子才這樣不聽話,你這樣溺愛,會把孩子慣壞的!」說完,噼哩啪啦把孩子一頓打。到底是誰在溺愛呢?溺愛啊,溺愛,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兇啊!

  無數人認為慣孩子,會把孩子慣壞,但我還真的很少見有慣孩子的,我見過最多的是父母以及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根本無視孩子的需要,在慣自己!

  比如,孩子想要自己爬著去三米外的地方拿玩具,然後父母或者長輩們主動去把玩具拿來遞給孩子。孩子不要,不高興,長輩們還生氣!很明顯,孩子不需要父母替他拿東西。替孩子拿東西是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又比如孩子自己倒飲料喝,父母非要替孩子倒。孩子不喝,父母還生氣。孩子想做的其實在自己倒水這個動作,但父母打著幫孩子的名義,剝奪了孩子做這個動作的權利。我在《阻礙與傷害》一文也舉過例子,夏天人給狗脫毛,滿足的其實在人自己的需要,而並非狗的需要。他們只是打著溺愛狗的名義在溺愛自己。

  又比如,有些母親不讓孩子跟別的孩子玩,覺得別的孩子低賤,不配和自己的孩子玩。於是孩子養成了目中無人的性格。有的孩子則養成了獨佔且蠻橫的性格,這些說到底,都是母親在慣她自己(她自己的內在小孩),孩子是為了討好母親,而扭曲自己,變成了母親希望看到的樣子。

  別再自欺欺人了!別再說什麼慣壞孩子了!明明是成年人無視孩子的需要,在拚命慣自己!孩子的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這才出了問題。

  如果有這樣一對夫妻,一方以愛孩子為名,無視孩子的需要,拚命慣自己;另一方以不能慣孩子為名,摧殘孩子,那孩子的身心要能健康成長,就真的只能求神保佑了!

作者:張宏濤,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私人心理顧問,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讀者》等大刊的簽約作者),太極作文創始人。致力於家庭教育,希望幫助有自省能力的家長意識到,兒童在寬鬆愉快、充滿愛與自由的環境中才能身心愉悅的茁壯成長!致力於太極作文輔導課程的開發和傳播,幫助青少年提升智商、情商、逆商。

QQ:727011867 個人微信:lyzhht 公眾號:hnzhht


你們眼中的溺愛是什麼呢?
汪曾祺的散文說過,他們家鄉,誰家要是老是給孩子吃煎荷包蛋加炒米,就會被鄰居說閑話,說「慣使孩子」。
給孩子吃荷包蛋加炒米就是溺愛,是不是頓頓吃石頭才是家風高潔了?荷包蛋是有利於孩子身體發育,富有營養的。
你們看到的是家長「無限制」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你們真的想過,他們為什麼滿足?
帶我去吃肯德基,也許是因為我考了100分,這是獎勵。
給我買好多好看的裙子,是因為我是女孩子,到了該打扮的年齡了。
我們習慣於貼標籤,一些很平常的舉動就被釘上恥辱柱。
父母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錯了嗎?
記得前幾天知乎上還有問題,大意是「為什麼父母總是忽略打扮甚至阻止打扮」,你們覺得這樣的父母嚴格要求孩子,不溺愛孩子了,是好父母嗎?


反對高票答案。
1.偷換概念。溺愛:照顧者過分庇護孩子,導致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性的任何努力。該答主用「允許試錯」這種正常的教育理念解釋溺愛,那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嚴苛虎爸」來解釋無規矩不成方圓?
2.試錯也是有限制的,不可能無限制試錯,任何可能導致不可逆危險的試錯行為都是熊家長的入門級表演。比如在公共場合搗亂,比如給別人造成麻煩,比如玩火,比如爬窗戶。。。你讓孩子在這些方面試個錯給我看看?
3.片面解讀,得到的也是片面的答案。這個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所以一樣的教育方式完全可能導致不同的結局。幫孩子畫畫是很貼心,但是你難道沒見過那些永遠被滿足的孩子最後成長成什麼樣子?幾乎所有的毆打父母的人,童年唯一的印象就是「我要什麼我爸媽都給我買,不買我就鬧」。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拿一個懂事的孩子的教育結果來舉例,能代表普遍的教育觀點?
4.愉快教育是必需的,沒有哪個孩子喜歡天天被刻薄對待,讓孩子不快樂不叫正常教育,所以拿這樣的例子跟「溺愛」來對比是要鬧哪樣?同時,愉快教育也不是家庭教育的一切,只會玩順風局的DOTAER或LOLER能叫職業玩家嗎?挫折教育是必需的,一些痛苦是一定會經歷的,不是說歲月靜好就是一輩子了。成長從來都不缺痛苦,如果沒經歷,那就說明還未成長。
以上。

=====================================================
8.3更新--應要求加上我自己的觀點

註:答主已經有個五歲半的孩子,在家裡比較熊,只是最過分的不過是在牆上亂畫,出去很乖,很有禮貌,比較受大人歡迎,並且很貼心,最近他媽媽懷二胎,他天天趴在媽媽的肚子上聽胎心,並且說著:「妹妹加油,快點出來跟我玩」。剛剛我跟他娘去逛街買東西,他跟奶奶去遊樂場,一步三回頭地喊著:「路上小心!一定要看車!」弄得我們一臉囧樣,磨蹭了七八分鐘才分開。只是有時很痞,經常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觀點堵得我一愣一愣的,讓我恨不得一巴掌呼他臉上說一句:「就你話多!」

自我感覺,孩子沒有讓我們給教廢掉,所以我的心得可以當作部分借鑒吧。以我自己的看法,我們這種模式教不出來天才,只能算是比較中庸的教法,但我的觀點是,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父母要的不是你功成名就,而是讓你活得有價值。
1.對於孩子的基本態度。本人是無神論者,但在這一點上例外,對我來說,孩子除了身體受之父母,一切都是上天的賜予,我們能做的,是做好孩子的管家,而不是做他的主人。因此,在無限感激這個禮物之外,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2.對於孩子的愛,我的觀點與高票答主基本一致,那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愛不算對孩子的愛。只是不明白高票答主為什麼會把正常的愛給表述成「溺愛」。
有些父母,你想起來對孩子好時就恨不得把全世界給他,你煩他時就恨不得把他摔死,這種就不算愛孩子。做父母很累,在這一點上,你要首先學會控制情緒,然後再跟孩子溝通。只是,誰都不是聖人,我在跟孩子的相處時也經常犯錯,只是,所有的孩子都太過純凈,太過愛你,當你對他有10%的好,他就會忘了你90%的錯誤,所以我很心疼他,盡量讓自己變得更好,讓他的愛不會被父母辜負。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寬容的老師,他允許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而依然用愛包容你。只是,請不要讓孩子的愛餵了狗。學會與孩子一起成長,是每一個父母必需完成的課題。
3.對於做人方面的教育理念,我的觀點是,規矩之外一切皆可。在允許試錯這一點上,我與高贊答案的態度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試錯的界限。我的規矩就是,會嚴重傷害自己的,會妨礙別人的,會造成不可逆後果的,都屬於不可試錯範圍。我把這稱為「帶著鐐銬的跳舞」,因為我深信一個觀點,只有在88個琴鍵上,音樂家才能譜寫出最優美的歌曲,無限的琴鍵只會造就無知的狂妄者。
4.對於學習方面的教育,我的觀點是,女孩最好早教,男孩可以晚點。我孩子是男孩,所以5歲前我們沒有教他任何東西,只是每天給他講故事。5歲後,開始教他一些詩詞,邏輯,算術之類的,在5歲前,他的同齡兄弟姐妹完爆他幾十條街,因為他兄弟姐妹都是縣城裡的,幼兒園教得很多。但5歲後開始發力,在我教了他1+1=2時,他可以自己推導出來10+10=20,100+100=200。如果你想要把孩子教育成天才,從5歲開始的話就絕對沒戲了,起碼要從一兩歲就開始。只是我並不期望孩子成為天才,只是想讓他的童年過得快樂一點,並且天馬行空的孩子以後更有可塑性,不是嗎?至於為何女孩早教?我個人的感覺是,女孩發育得早,大腦比男孩早成熟,並且女孩的可塑性、創造邊比較弱一些,早教不會影響孩子以後的發展,並且知性的女孩更加理智,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5.對於引導方式。我們這代人都是被逼著學過來的,深知那種滋味,所以我希望給孩子一些不打擊學習興趣的教育方法。比如我會帶他去玩叢林探險,玩各種角色扮演,參加表演,去博物館,去看恐龍,下河摸魚,養小動物。。。等等,一切他可以玩的,都讓他去體驗。最近在給他講宇宙百科,他的問題庫變成了諸如「宇宙為什麼會大爆炸?」「什麼東西可以打敗黑洞?」「宇宙外面是什麼?」「宇宙會死嗎?死了之後呢?」之類的問題。。。尼瑪我怎麼知道。。。
總之,盡量把學習變成不那麼枯燥的東西,不要讓孩子的好奇心受挫。
6.對於將來上學的教育的想法。孩子馬上就要上學了,對於學校教育,我的大概想法是:小學只要不掉出班裡前10或前20(根據第一次考試情況來看),隨便他去作。初中一定要嚴格管理,高中自由發揮。中國教育是長跑,不能一上來就把勁頭用完,慢慢來。但是,初中是一個孩子能否學好的關鍵,這個時期外松內緊,一定要盯好。
大概就這麼多吧,想到再說。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大原則,並沒有多麼系統的教育方法,所以,只能說比較中庸,見諒。


我覺得很多人根本就不愛孩子,是為了自己省事,才不許孩子干這個不許干那個,然後為了不花心思教導孩子,又對孩子予取予求。愛的時候誇到飛起,恨不得自己的肉也給孩子吃一口,煩的時候惡語相向。
這樣的溺愛,源自家長根本就不懂得愛,以為孩子只是寵物。


溺愛是貶義詞,本身的意思可以翻譯為:過分愛護。
既然是這樣的一個貶義詞,那真的沒啥可說的,基本上不能夠翻案了。
凡事都講究度,過分的任何東西都是不好的。所謂淫慾,不是說男女之欲不好,淫字本身指的就是「過多的」。所以淫慾是個貶義詞,跟縱慾類似。

玩弄文字遊戲的話,真理是顛不破的。什麼中庸之道,什麼順其自然,什麼凡事適度...這種話,等同於廢話,因為到底怎樣才算中庸,怎樣才算適度?

同樣溺愛不對也是一句廢話,過分的愛當然不對,那麼過分與適度之間的分界線在哪裡?此外,孩子各不相同,父母也都不一樣,對此孩適度的愛對彼孩就可能使溺愛。哪裡說得明白?

家裡有兩個親戚,用正常人的標準來看都是溺愛孩子。前者精神不正常了,後者除了兒時有些調皮,如今也算知書達理。這種事如果年紀夠大就會見得很多,所謂溺愛真的是件難以說清的東西,因為根本沒有統一標準!

給五歲的孩子買Iphone算不算溺愛?可是人家父母一年掙上百萬,買個Iphone根本就不算什麼;把

屎把尿到五歲算不算溺愛?但是當媽的是全職太太,就是有這個時間,讓孩子慢一點學會上廁所也不是什麼問題吧。

我有一個小夥伴兒,從小被媽媽寵得不行。長輩們都搖頭嘆氣覺得這孩子將來一定有大問題。結果呢?最近在世界top10的學校博士畢業了,據說工作找得也不錯。

大部分時候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彼此試探,相互妥協,最後達成的。其實溺寵孩子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底線,否則孩子哭著鬧著要月亮,難不成真的把月亮摘下來?故而所謂溺愛也不過是在父母能力範圍以內做的事情。反正我看到的真實情況是,父母本身人不錯有些地方溺愛孩子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父母本身三觀奇葩,不管溺愛不溺愛孩子都比較奇葩。有些事重點還是父母的為人,跟溺愛不溺愛可能沒有那麼大的關係。
孩子只是放大了父母的缺點和優點,至於溺愛我傾向於理解為催化劑。


「對門王老三慣賴肉錢,萬萬不可賒也。」
——《賣肉忌賒》


可能看到標題,無數為人父母者,還未開始閱讀,就要憤起而罵之:瞎JB說什麼呢?溺愛會毀了孩子的好嗎?你懂不懂,不懂給我閉嘴!

來來來,先息怒。

息完怒,回答老師一個問題:你見過哪家孩子,是因為被父母溺愛而真正毀了的?

李天一?葯家鑫?

因為不了解他們的家庭教育,我無從理性分析,但如果這兩個家庭真實的育兒細節爆出,我相信,我們看到的,除了物質的滿足(也不一定真正滿足),應該還有父母對孩子的無尊重,無界限侵犯,控制和打壓……

這不是溺愛。

恰恰相反,這是不夠愛。

溺愛是什麼?

在中國人的家庭里,這是一個聞之色變的詞。

因為,在無數杜撰出的故事裡,成功人生,都與窮養相關。失敗人生,都與溺愛有緣。這種對比簡單易懂,又因為政治正確,千百年下來,成為集體無意識,被我們所有人奉為真理。

於是,一旦提起,人人誅而殺之,人人喊而打之,人人避而行之。

但事實上,真正的「溺愛」,就是一個細雨潤塵、春風拂面的自由之境。

它意味著:尊重孩子的慾望,不延遲滿足,不壓制需求,不控制你的想法,不制約你的發展,理解和支持你的決定,認為你是一個理性而健全的人,而不是任我揉捏的物。

如果父母做到了,對孩子不僅無害,反而有福。

比如著名的巧克力事件。


一個孩子喜歡吃巧克力。


父母覺得會長蛀牙,對身體不好,於是不給,要孩子節制,不給予他滿足。


但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得失權衡,也沒有是非判斷,他們能感受到的,只是大人的情緒——剛剛爸爸大聲吼我,太可怕了,我去找媽媽,媽媽也不理我,誰都不要我,誰都不愛我。

他們會覺得恐慌。


越恐慌,就越想要。


因此,父母這種拒絕,不但不會減少孩子對巧克力的攝入,反而帶來他對巧克力的病態嚮往。


他會在家裡到處找巧克力。


他會省下所有零花錢(甚至會偷錢),去買巧克力。


也會因為一塊巧克力,去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


後來,媽媽聽了心理醫生的建議,買來了一箱巧克力,放在兒子的房間,敞開,任他自由地吃。


兒子驚喜不已:「媽媽,這是給我的嗎?」


「是的!」


「全都是你的!」

「我可以吃嗎?」


「當然,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但神奇的是,孩子反而不想吃了。


他從最初的每天吃十幾塊,到吃幾塊,到吃一兩塊,到最後,巧克力已經不具備特殊吸引力了。


而媽媽克制住了自己,只是在他吃得不舒服時,告訴他一個事實:「巧克力裡面,有一種咖啡因,吃多了容易讓人不舒服。」


沒有評價,也沒有打壓,而孩子反而懂了。


以後的某一天,媽媽吃了三塊巧克力,孩子說:「媽媽少吃,吃多了不舒服!」


這種物質的滿足,會讓他們形成客觀的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而不至於因為匱乏,將渴望本身,也當作了物質的價值。

中國父母都喜歡在孩子說「要」時說「不」,為什麼呢?

一來因為無知。

二來會帶來爽感。

無知是因為,我們都以為,拒絕或延遲孩子的滿足,會讓他學會珍惜,也讓他明白,不是任何東西他都能得到的。

但事實上,這種態度不明,會讓他更疑惑,到底孰好,孰劣?到底孰可為,孰不可為?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想要去游泳!」

媽媽看了看天氣,說:「快要下雨了,不要去!」

孩子不懂得判斷。他只知道,他合理的欲求被拒絕,感到委屈,以哭鬧來發泄:「就要去,就要去……」

媽媽被吵得不耐煩,說:「行行,你去你去,淹死了別怪我!」

孩子達到目的,出門了。

但他不僅沒有認識到下雨天游泳不好,反而對母親有了一肚子怨毒。

並且,學會了以哭鬧為手段,來達到他的目的,哪怕再不合理,他知道,只要他撒潑,他大叫,他砸東西,父母就會滿足。

漸漸地,他就被父母定性為「壞孩子」。

但換一個方式呢?

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去游泳!」

媽媽看了看天氣,說:「好的。不過天快下雨了,媽媽陪你一起去,在游泳池邊等你,你如果游得不舒服了,馬上就和媽媽說好嗎?」

孩子和媽媽一起出門。

外面雨勢漸大。

孩子一入水,就感覺不對勁,爬到岸邊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好冷,我不想遊了!」

媽媽用備好的大浴巾幫她擦乾水,一句都沒有責怪,只是說:「嗯,下雨天游泳太危險了,我們回家吧!」

以後,孩子通過這一次試錯,就懂得了下雨天不能游泳,同時相信母親對她永不放棄,永遠在她身邊,永遠愛。

因為被愛,她也會愛其他人,能與他人和諧相處。

長大之後,情商也會很高。

對孩子強硬地說「不」,會讓父母很爽。

因為,拒絕本身,會帶來「老子能做主」的快感。


只是,你不敢拒絕領導,不敢拒絕同事,不敢拒絕合作夥伴,不敢拒絕二奶情人小三……只敢拒絕你的孩子,因為他最弱小,也最不可能反抗,你一旦嘶吼一聲,「不!」孩子馬上就縮三縮,立竿見影,效果顯著。


多麼爽!


多麼有氣勢!


你這麼牛逼,怎麼不去死呢你!

比如,前幾天看到一個案例。


一個母親,有一種變態的控制欲。


她見不得女兒任何好。


如果女兒和哪個同學要好,她就以「她不是好孩子,你不要和他來往」為由,讓女兒和對方斷絕往來;


如果女兒喜歡畫畫,她就以「這不是正經事,不要再畫了」,要她終止。

如果女兒喜歡一個明星,她就以「跟個做鴨的似的,你什麼眼光啊?不要再喜歡了」為由,要她不要再追。


這個母親為什麼這樣?


因為她的生活里,充滿了無力感。


她失業,丈夫出軌,多年宅居於家,只有通過對孩子說「不不不」,來獲得一點控制感。


但結果呢?


這種「不」,根本帶不來任何「好」,只會讓女兒越來越暴躁,越來越怨毒。


如果換種方式:


任由女兒去交朋友,任由女兒去畫畫,任由孩子去追星……父母自己減少很多焦慮,孩子獲得探索生命的自由。


至於父母擔心的孩子太小,不懂控制,不懂權衡。


其實,我們都做過孩子的,我們不懂控制嗎?

不,我們都懂得,我們都懂輕重緩急,是非對錯。


但如果父母總是想控制我們,我們就會怒從心頭起,對這種無界限、無尊重的行為,充滿了刻骨仇恨。


王爾德說: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


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


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我朋友可二,也是溺愛孩子的堅決擁護者。


他說,我唯一擔心的,就是不能將溺愛進行到底。


他家小妞讀幼兒園時,有一天,忽然不願意去上學了。

當時可二在廣州,小妞在老家,由奶奶撫養。


可二聽聞以後,就對奶奶說:「那就不上了唄!」


奶奶也是個聰明人,應允了小妞的請求,說:「好,不去上學了。」


只是,按可二的計劃,每天有意無意地,帶她到幼兒園附近玩。當小妞看著裡面的小朋友玩得很嗨,笑得很快樂,叫得很盡興時,又心動了。


第三天,她牽著奶奶的手,對她說:「奶奶,帶我去上學吧!」


後來,小妞學舞蹈,練劈叉,下腰,痛得呲牙咧嘴,晚上回家抱著媽媽說,好累好痛,不想去。


怎麼辦呢?


聽她的。


可二對家人說:「你們不要責怪她,做好她不去的準備!多跟她講,你知道很累很痛,抱抱她,讓她自己講講累和痛的感覺,但說好第二天再去看看,去不去由她自己選擇。」


當天晚上,媽媽昏昏欲睡時,小妞還在床上教布娃娃跳舞,下腰、劈叉,對布娃娃說:「小寶貝,練跳舞很辛苦,你要堅持哦……」

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通情達理,只是你給予她足夠的愛,足夠的自由。


沒有幾個中國人是真正享受過溺愛的。


相反,更多人,都是愛匱乏患者。


從前的時候,我也是溺愛有害的支持者。


直到閱讀心理學,才發現多數人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之而生。


因為,童年時,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他一生的性格命運。


從父母那裡,如果體驗到豐盛自由,成年以後,必然智慧慈悲。


如果從父母那裡,體驗到的,是匱乏缺陷與沉重,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人與人的關係,就意味著制約和沉重感。


真正的愛,從不會帶來假醜惡,只會讓人真善美。


充沛的愛,從不會令人驕矜狂妄自以為是,只會令人生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最後,再講一件令我非常動容的事。


一個女孩的父母非常愛她。


愛到什麼程度?


她有一本練習冊掉了,很擔心。


父母沒有半句責備,在確定找不到後,窮盡所能,到處去買,又託了無數人,還是沒買到。


他們決定:給女兒抄一本。


女兒很擔心:「這麼多字,還這麼多圖,你們行嗎?」


母親說:「你爸也是專業畫圖紙的,他來抄圖,我來抄字,可以的。」


他們借來了一本練習冊,然後,一個描圖,一個寫字,一絲不苟地臨摹。可是工程太大了,幾個小時之後,才抄了一半。


因為次日就要交,女兒又擔心起來。


父母對女兒說:「你先去睡,我們保證幫你抄好。」


第二天清早,女兒起床,書桌上放了一本手抄版《練習冊》。因為太厚,書是用粗線穿起來的,但上面的插畫和花紋,一個都不少。


母親還說:「我已經模仿你的筆跡,把你這兩天欠的作業補上了,今天就可以交上去!」


自然,這本《練習冊》成了全班焦點,她和父母,也被老師一起表揚。女兒說:「那種差點撞車,最後剎住停下來還看見了彩虹的幸福感,直到現在都還記得。」


理所當然地,在這種家庭長大,女孩比之於常人,更溫柔從容,也更能理解人,體諒人,與之相處,令人如沐春風。

每個生靈,都是一個對世界的祝福。


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的命運來到世界,在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成長。


如果我們的家長,能放下焦慮,放下評判,放下自以為可以教育孩子的狂妄,只是愛,只是謙卑地陪伴,人間多少悲劇,都會消失。


克里希那穆提曾說:

如果父母真的關心他們的孩子,社會在隔夜之間就會改變,我們會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會有一個沒有衝突、沒有戰爭的世界。

所以,正在閱讀此文的你,如果現在是父母,或將來要做父母,請記得:去愛他!


更篤定、更慈悲、更無所保留地去愛他!


像溺愛一樣地愛他!


這是每一個大人,唯一不用懷疑,也不容懷疑的事。


作為前熊孩子,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簡直是現身說法。
沒錯,我就是在奶奶溺愛下長大的熊孩子!!!
然額,吃瓜群眾們讓你們失望了,我不是那種霸佔滑梯的街霸,而是只會窩裡反的熊包。
這充分說明,我還是比較有領地意識,知道哪裡是奶奶的保護範圍之內。
由於,我是家族中最小的孩子,所以,其實除了我爹媽,別人都挺溺愛我。
小時候作的禍如下:我三姐(堂姐)頭髮長,有天玩兒她頭髮,莫名其妙的撓了她一把,我三姐當時就被撓哭了。至今我也不太明白,我為啥要撓她。
我表姐幼兒園演節目,園裡發了一件黃色的上衣,那衣服真好看啊。我非要,注意,不是借著穿,而是要過來。我表姐也很喜歡那件衣服,然額,我姑姑看我喜歡,就從表姐手裡奪過來給我了。(至今想起來都很慚愧,奪人所愛實在太可恨了)
長大以後一路磕磕碰碰,很多小時候溺愛留下的毛病都讓我吃了大虧。
特別是在愛情里,總是作總是任性,因為潛意識裡任性家人就會妥協。這也讓另一半苦不堪言,事實上,我是慢慢的發現「咦,怎麼任性在他面前不好使啊。」,這才知道,原來並不是每個家人都會對你妥協。這才慢慢的改了毛病。
說真的,寵愛孩子可以,溺愛不太可取。我作為一個被慣的沒模樣的前熊孩子現身說法,其實溺愛長大的熊孩子,將來融入社會要比其他孩子付出很多。因為競爭的同時,還需要改掉各種毛病。


溺愛的害,絕不亞於不愛。
別以為自己的愛有多偉大,
很多時候,往往你越愛誰就越是害了他。


反對最高票答案。

息完怒,回答老師一個問題:你見過哪家孩子,是因為被父母溺愛而真正毀了的?
李天一?葯家鑫?因為不了解他們的家庭教育,我無從理性分析,但如果這兩個家庭真實的育兒細節爆出,我相信,我們看到的,除了物質的滿足(也不一定真正滿足),應該還有父母對孩子的無尊重,無界限侵犯,控制和打壓……

原答主也承認並『不了解他們的家庭教育』,那你從何知道『應該還有父母對孩子的無尊重,無界限侵犯,控制和打壓……』?沒有事實根據僅憑主觀臆測嗎?

這不是溺愛。
恰恰相反,這是不夠愛。
溺愛是什麼?
在中國人的家庭里,這是一個聞之色變的詞。
因為,在無數杜撰出的故事裡,成功人生,都與窮養相關。失敗人生,都與溺愛有緣。這種對比簡單易懂,又因為政治正確,千百年下來,成為集體無意識,被我們所有人奉為真理。
於是,一旦提起,人人誅而殺之,人人喊而打之,人人避而行之。
但事實上,真正的「溺愛」,就是一個細雨潤塵、春風拂面的自由之境。
它意味著:尊重孩子的慾望,不延遲滿足,不壓制需求,不控制你的想法,不制約你的發展,理解和支持你的決定,認為你是一個理性而健全的人,而不是任我揉捏的物。
如果父母做到了,對孩子不僅無害,反而有福。

真正的「溺愛」,就是一個細雨潤塵、春風拂面的自由之境。
不要試圖曲解一個本身就定義明確的詞,『『溺愛:過分嬌縱、喜愛(現代漢語詞典)』『,然而這跟自由毫無關係。照答主的邏輯,『』你們覺得吃屎不對嗎?大錯特錯!真正的』吃屎』,是對現代社會沉重枷鎖的一種蔑視,是人類追求天性的自由『』 (當然,人類天性並不『』吃屎『』)。

中國父母都喜歡在孩子說「要」時說「不」,為什麼呢?
一來因為無知。
二來會帶來爽感。

以偏概全,不知所謂。

至於答主舉的例子,你所描述的『』溺愛『』過於理想化了,『』試錯『』也要看先提條件的,教育也不是『』1+1『』必定等於『』2『』,一切因材施教。更別提用那些明顯不是『』溺愛『』的行為充數,看得我尷尬。

總結一下,答主首先偷換『』溺愛『』的概念,再舉個例特例,不懂這種答案怎麼會有這麼多贊同。當然,理性的以答主的教育方式,再結合小孩性格和成長環境,這種愛還是會有正面影響的,不過這遠遠不是『』溺愛『』。


離開家長分分鐘教做人!但感覺孩子最終的性格能力走向還挺看自身。

小時候父母也還算溺愛我,不是經濟方面,而是代勞很多事(其實我感覺他們並沒太考慮過如何教育孩子),比如別的孩子都能自己洗澡,我還是我媽媽帶我一起洗(-?_-?)我是女生。當時都能感覺其他家長認為我媽這樣代勞很慣孩子。

我和家裡一個表姐一樣大,家庭經濟也差不多都是普通,成長的對比是
小學開始,她家長管的嚴,零花錢也不太給,
我家長管松一些,每天幾塊零花錢雖不多也沒覺得缺過。後來她反而比較叛逆些,而我屬比較聽話乖那種。消費上,家長看來,她會有些亂花。

因為我媽比較愛代勞很多事情,我父母及其他大人看來我就是什麼都不會笨手笨腳的。

後來到外省上大學,離開家長真是分分鐘教做人有沒有!
我還記得父母初次送我到宿舍,我媽想給我鋪床,我爸說別,你讓她來,然後就是人生第一次鋪床!我猜父母當時的想法大概是,哎,就她?反正也是管不了了,自生自滅了。

大學裡的洗衣,吃水果剝皮都是第一次自己來,以前吃的水果都是剝好塞到嘴邊的,明明又不是公主命,說出來可見之前父母溺愛,還好並沒養成公主病。

學車也是,我媽潛意識認為我肯定笨手笨腳天天被教練罵那種,但事實是我沒怎麼被罵過還有表揚,考試也都一次過。

後來還出國留學了,個人生存技能又進一階。

回想起來,我的父母也並不太懂教育孩子,他們從沒想過某種教育方法會帶來什麼。

他們的溺愛在我看來也是有問題的,可是後來的成長中,所有生活技能學習也並沒因為他們的溺愛代勞而感到吃力,學的都還挺快的,做飯居然還覺得自己小有天賦,哈哈。
同時也明白父母掙錢不易,自己生活也挺節約。

總的來說,自身的一些能力因離開父母這個契機而有所提高,但覺得溺愛教育的最終走向是存在個人差別的。


據題主描述我想把家長的行為歸為錯誤的教育理念和錯誤的教育方式

特別是那句「我們都是為你好」不能忍,這句話對於孩子來講就是綁架,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個人,是一個社會個體,獨立的生命。一定一定要記得,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國情之下,似乎家長甚至都想幫孩子過完這一生,好讓他安然平和。那麼與其授之以魚,授人以漁,教導孩子如何認識這個世界,他們自然會去自己尋找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會只是等著父母、等著事情自己結束。一個人最寶貴的就是思想,「我們都是為你好」這種做法,只會限制他的廣度。

至於私拆他人信件,啊,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是侵犯兒童(公民)的隱私權啊。這跟愛已經脫離了吧

給予愛是沒錯的,但就像中庸之道說的一樣,凡事過了度,都不是什麼好事。專制型家長之下的兒童,也就是凡事打著愛的旗號被命令上這個課去那個班的孩子,在將來總會暴露出一些問題,至少在這樣環境下成長,或多或少會習慣服從而不會反抗,甚至走上另一個極端——叛逆,而且是在青春期及未來比起旁人來加倍的叛逆,因為隱忍的過久。

題主也認為家長有些行為是錯誤的,既然是錯誤的,其效果必然不會多麼盡人意


高票答案偷換概念了吧,先把溺愛用正常愛護的方式來解釋,然後說溺愛沒錯?
舉巧克力的例子根本沒有說服性,吃零食糖果這種事本身就有個過量供給法,別說孩子,就是成人我讓你一次吃上十幾塊巧克力你也想吐,天天大量吃同一樣東西,再好吃你也有吃厭的時候,所以這個方法實際上是利用了生理上過量食用會產生的不適感.
有些事可為有些事不可為,有些事可試錯有些事不可試錯.
比如說孩子在兩歲左右會有細微事物敏感期,常見的比如對插座感興趣,捅個電門什麼的,讓他試錯?
三四歲孩子頑皮,會有以推打一下別人引起注意,其實本意是想讓人和他玩.,不制止不教他正確與人打招呼表達,讓他去打?
小孩子不懂物主權,見人東西好就想要,搶人玩具翻人包,不制止讓他去搶去翻?
小孩子不懂得公共場合規矩,大聲吵鬧到處亂跑,也由他去,然後來一句小孩子嘛就是這樣的?
其實我看到這類內容時就會想寫這的人把親子關係是想的有多差,還是根本就沒見過正常的親子關係.
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根本就不會損壞親子關係,像他小時對插座好奇,我就是一次次直接把他抱走,說危險,不能動,他那時語言理解有限,說多了也聽不懂.再大一點就可以講道理了,這個危險,為什麼危險,會有什麼後果,他聽聽,明白了,表示我不會去做.
以前也有過伸手就拍人一下,我就盯著不讓他這麼干,告訴他你想和人玩要說你好,不要動手.如果萬一我一眼沒盯住就趕快先和人道歉,讓他也說對不起.一次次的教,漸漸的他就知道了,再遇到小朋友就是走過去說你好,我們一起玩吧.
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動,這是我家的鐵則,小時有過見人玩具好就伸手,我就握住他手不讓他動,告訴他這是別人的,你不能動.現在他別說別人的東西別人的包,連我和我老公的包他都不會來翻,因為這是媽媽的包,這是爸爸的包,這不是他的包,當然同樣的我有時需要動一下他的包我也會先徵得他同意.
買玩具什麼的便宜的小東西,我能力範圍內隨手買了,不講條件不說什麼,貴的我告訴他這個太貴,你要是實在喜歡到你生日時,我在網上給你訂一個.長年累月的下來,現在去商場玩具櫃,就是看,看好了來問我,這個是可以現在就買,還是要等生日或過節時你給我訂一個.我也去看一下,小玩藝就說這個可以買,你挑了我們去付賬.大件的我就告訴他這個貴了,要等什麼時候買,或者我們上網找便宜的買,他都完全接受,什麼當場打滾吵鬧著要的事他沒有.
想出去玩,自己去看看外面天氣,來和我說,是不是能出去,能出去就出去,不能就算了.像前陣暴雨,我們在家裡玩,他有點悶了,跑到陽台那向外看了看,水很大,回來和我說,媽媽外面雨下得太大了,這個天氣我們是不是不能出門?我說是的,雨太大,路上淹了,我們還是在家裡.他說等天氣好了我們再出去,我說行.他就繼續玩玩具去了,沒什麼要鬧騰的.
其實溺愛的也是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正常平等的人,和不愛的本質我覺得差不多.好好告訴他,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家長自己清晰,孩子沒什麼不能溝通的.


溺愛,是為孩子偽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


作者:崔陽紫


父母的溺愛,可以說是為小A偽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虛擬的環境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行動了起來,貌似所有人都圍著小A在轉圈,把他當皇帝一樣供起來,對他言聽計從,百般疼愛。但凡他想要的,沒有不立馬實現的(即時性的滿足,讓小A從未體驗過等待的滋味);但凡他討厭的,沒有不立馬為他除去的。


家庭為小A打造出了絕對理想的溫室花房,在這個花房裡只有甜蜜、順從、鮮花、掌聲……小A在溫室里呆久了,竟形成錯覺,誤以為溫室里的環境便是我們這個真實世界的環境。他天然以為外面的世界亦有諸多粉絲和朝聖者在等待他的謁見,亦如同溫室般眾星拱月,滿室生香。他在溫室里不斷形成並加深他是世界之中心的觀念,所有人都會圍著他轉。


有一天,小A離開了溫室的花房。他終於看到外邊無比真實美妙的世界。小A滿心期望他的粉絲會排著長隊拿著鮮花在外面的世界等他,可是除了冰涼的夜,他什麼都感受不到;他滿心以為只要他振臂一呼,會有無數人相擁過來,可是他一個人影都沒有看到;他滿心以為只要是他喜歡的女孩,那女孩便也一定會喜歡他,可是他已經無數次被冷落了。


當小A把自己在溫室的優越感帶到外面時,習慣性的以為別人天然的會對他好,會對他言聽計從。可小A慢慢發現別人並不關注他,也不會在乎他的感受。真實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人們都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通過相互尊重和交往來建立與別人的聯繫,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子,從而構建自己的生活。


小A瞬間從天堂跌倒人間,他發現自己顯然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何止不是中心,甚至連邊緣都算不上,準確的說應該是被世界遺棄了,因為他貌似沒有什麼值得大家留念的價值,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能,除了是個自大狂和自戀癖外,真感覺不出有什麼特別。

廣告時刻

微信公眾號:靜水流深教育工作室

微信號:cuiyangzi_teacher


讓真正的溺愛來的更猛烈些吧,我喜歡


題主的溺愛,我理解應該是指「父母以愛為名操控孩子的一生」。前段時間寫了篇小文,發在了壹父母的公眾號上,主旨跟題主的問題有關聯,轉來供參考。

你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了嗎?

玉淵潭公園有座單拱橋,頗有幾分頤和園玉帶橋的神韻。周末的時候,就在這座小橋兩邊,我見到了兩對很有意思的母子。

我走上橋的時候,看到一位穿著時尚的媽媽正在牽4歲左右的女兒下橋。橋的台階對小女孩子來說有點寬,她沒有辦法一步邁到下一級台階。

媽媽叮囑女兒:「你步子邁大一點,直接踩到下面的台階上。」小女孩努力跨了一大步,但是離下面一級台階,還有一段距離。

媽媽繼續說:「你再邁大一點。」小女孩很聽話,一大步跨出去,幾乎像劈叉一樣,這次終於夠到了下面的台階。

但媽媽並不滿意:「你好好走路不行嗎?一點正形都沒有。說了多少次了,要做淑女。」小女孩立刻收回了腿,但是問題又回來了,只邁一步的話,她走不到下面的台階。

小女孩為難地站在那裡,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不知所措。媽媽急了:「你怎麼回事?連路也不會走了嗎?」說完就拽起小女孩,連拖帶拉地走下了橋。

我走下橋的時候,看到了另外一個家庭:7歲左右的男孩、男孩媽媽和姥姥。男孩蹲在地上,滿頭是汗,正在一聲不吭地系鞋帶。

他應該是剛學會不久,手指還不夠靈活,駕馭不好那兩根長長的鞋帶,翻來覆去好多次,不是系不上,就是系成了死扣。

姥姥有點著急,埋怨女兒:「孩子這麼費事,你幫他繫上不就完了嗎?」

男孩媽媽老神在在地坐在旁邊的石頭上,手裡捧一本書,說:「媽,沒事,讓他自己來,多試幾次,多犯幾次錯,慢慢就熟練了。」

男孩聽到媽媽和姥姥的對話,抬起頭跟老人說:「姥姥,別擔心,我可以的。」

陽光照在男孩的汗珠上,反著光,男孩的眼睛亮亮的,姥姥見勢沒有再說話。

終於,小男孩系好了鞋帶,一下子蹦了起來:「我搞定啦!姥姥,媽媽,我們走吧。」

在「一帶一路藍」的天空下,玉淵潭的水面波光粼粼,單拱橋的風姿也似乎比平日更加綽約。

橋那邊的小女孩和橋這邊小男孩跟著各自的媽媽,向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

從玉淵潭離開的時候,這兩對母子的形象一直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那兩位媽媽都是愛孩子的父母,都試圖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給孩子愛。

然而她們有一點本質區別,在於是否敢於放手讓孩子試錯。正是這點區別,讓她們各自成為了「橋那邊的父母」和「橋這邊的父母」。

我知道,現在有很多「橋那邊的父母」,總害怕孩子做不好,總焦慮孩子走彎路,總擔心孩子犯錯,總是想給孩子更好的,總希望孩子從小就一帆風順。

我自己曾經也是「橋那邊的媽媽」。孩子剛學寫字那會兒,我覺得打好基礎實在是太重要了,我太期望孩子能寫一手好字,我自認可以幫助孩子快速掌握寫字技巧。

於是,每次孩子寫字時,我緊貼他坐著,嚴格盯著他寫的每一筆,要求他每一個筆畫都一絲不苟、落筆正確,沒有任何容錯的空間。

如此用力過猛的結果可想而知,孩子沒有任何進步,後來乾脆直接罷工不寫了。

「橋那邊的父母」之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試錯,表面上看是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不相信孩子天然具備潛能生長能力。

實際上,這一類父母的內心深處充斥著不安全感,為了滿足自身對安全感的需求,緩解自我焦慮,他們把自己的行為外化成對孩子的控制和操縱。

哲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人類從古至今,小到個人的成長,大到文明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試錯、領悟、提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人沒有犯過錯?又有多少人,是從小到大一直按照父母的規划走過來的?

我們不可能不犯錯,孩子當然也不可能。

孩子不可能被父母操縱,父母也操縱不了。

現代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遠超於很多人的預期,最起碼已經超過我的預期。我們其實並不清楚,也不能保證,到底給孩子規劃什麼樣的路,才能讓孩子適應二三十年後的社會。

這很現實,對「橋那邊的父母」來說,規劃真的有大概率趕不上社會的變化。

因此,讓孩子擁有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這是試錯的終極要義所在。

中國古語云:「吃一塹長一智。」又云:「失敗乃成功之母。」

道理很明顯:鼓勵孩子試錯,不是鼓勵犯錯。鼓勵只是一種手段,試錯才是重點,在不斷嘗試中培養孩子的悟性。要知道,兒童的悟性大多是從錯誤中習得的。

孩子今天試的錯,以及在試錯過程中鍛鍊出來的判別能力、認知能力、選擇能力、自信心和抗挫力,都是他在未來社會中可以依靠的能力和智慧。

說得更直白一點,孩子今天試的錯,都是他走向獨立必經之路上必須攻克的難關。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做清障工,幫孩子掃平難關,但父母能幫孩子趟路到什麼時候?一輩子嗎?

人最有資本試錯的時候,就是小時候。年齡越小,試錯成本越低,風險越小。當父母沒有能力為孩子清障的時候,錯過最佳試錯時機、缺失各種能力的孩子該怎麼辦?

或許只有望天長嘆,欲哭無淚。

父母們喜歡說:「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他們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是對他們自己最好的。」

道理同樣:「父母給孩子安排好的事情或者做的決定,也不一定是對孩子最好的。」

父母的角色,應該是放手讓孩子去試錯,哪怕是走路、系鞋帶這樣的小事,也要堅定地把決定權交還給孩子,不要越俎代庖,更不要橫加指責。

我正在努力,從「橋那邊」走到「橋這邊」。我花了很大力氣,把孩子從罷工狀態拉回到寫字檯前,不再盯著他寫字,寫錯了也不指責。

雖然孩子現在的字時常寫得像蝸牛爬,但是他重燃了對寫字的興趣。他願意去琢磨字形,他會為寫出一個自認為漂亮的字而興奮半天,他甚至在書店自己買了一本漢字起源的書去研究。

從「橋那邊的父母」到「橋這邊的父母」,要橫跨一座教育的橋,這並不容易,但這是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不知道這個一年多前的問題是怎麼被刨出來的,不過既然看到了,就簡單聊聊吧。

首先,題主你知道么,你的問題跟描述已經不僅是無關的問題了,簡直就是背道而馳啊!大道理就不說了,咱就看字面意思。一個是溺愛,一個是非愛行為。一個超過愛,一個不是愛,這倆能擱一起說么?
掃了一眼回答,發現大多數人都在談溺愛,那我就來說說這個非愛行為吧。
相比於溺愛,非愛行為應該更具有社會普遍性,這事兒在我家就經常發生。「兒子啊,下樓去給我買包煙。」 「為什麼要我去?」 「鍛煉你唄!」。類似的「鍛煉」還有很多。對此,我的結論是,父母並不一定是有意識地如此表達要求和期望,他們只是追求一種高效而已。
何謂高效?中國人打仗講究一個詞---師出有名,即我去打你,一定要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其實高效地提要求莫不如此,特別是在一個宣稱自由平等,父母和孩子是朋友的家庭。還是拿我爸要我買煙舉例。論,如何在自己翹著腿看電視時,要求所謂的「朋友」替自己買煙?答,請給這件事披上一件合理的外衣。比如,我要你去是想鍛煉你的社交能力;我要你去是怕你在家待悶了,讓你出去呼吸下新鮮空氣;我要你去,是想你爬爬樓梯,鍛煉身體。如是,等等。
然而,光是師出有名還是遠遠不夠的,要想這件事辦成,還得放另一個大招,讓你的要求不容拒絕,用愛脅迫。上面說了,我要你XXX,是為了你好,那麼我為什麼為了你好不為別人好,當然是出於愛咯!所以你拒絕我是個什麼後果?你這就是在拒絕我的愛啊!這你可要想清楚了,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包括買新衣、新鞋,給零用錢,你確定你還能拒絕愛么?不能拒絕還不麻溜地下去給老子買煙去。

當然,以上言論調侃成分居多。非愛行為雖談不上多高尚,但往往不會產生什麼惡果。它只是將自己的要求與希望粉飾,讓你不容置疑心甘情願去完成而已。

現在,我長大了,我爸再跟我提類似要求時,我會說,「爸,你要我做什麼,我去做就完了,別再打什麼愛的旗號了,買包煙也能買出愛?」我爸聽完愣住了,緊接而來的是,「臭小子,翅膀硬了啊!敢指揮老子了!」。。。


過猶不及

你舉例不叫溺愛,溺愛是儘力滿足孩子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以孩子為中心。


家裡沒啥錢瞎寵的,叫溺愛。
家裡有錢瞎寵的,叫富養。


推薦閱讀:

于謙他爹是誰?
父母擔心寵物傳染疾病給小孩,叫我們遺棄,如何說服?
在外地讀書,媽媽打電話哭訴想我了怎麼辦?
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一般談什麼?
為什麼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別「懂事」?

TAG:心理學 | 家庭 | 家庭教育 | 父母 | 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