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里服裝鮮艷的顏色是真的嗎,古代染料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嗎?


來注入一點清新空氣:)

多圖!!!

首先,「鮮艷的顏色可以達成嗎?」——可以。
其實光是閱讀古籍,都很容易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從《詩經》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唐朝人的「紅裙妒殺石榴花」,再到《紅樓夢》里琳琅滿目眼花繚亂的丫鬟小姐們的服裝描述,都足以證明古代人基本不缺好顏色的衣服穿。
比如下面這兩張圖,用的都是古法染色中堪稱最主流的方式:草木染。

圖片來源:
http://maripomich.exblog.jp/15106852
Natural Days 草木染 (摘自《Little thing 戀物志》八月刊)

然後,「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目前一般認為,在人類社會形成的初期,衣服染色的來源主要是礦石。但因為大部分礦石都還處於「顏料」而非「染料」的狀態,著色度不夠牢固,色系的豐富程度有限,色彩的純粹度也難以保證,所以,我們聰明的祖先很快把目光轉移到另一類容易取得、容易提取有色有機物的東西上。
那就是植物。即我們今日所說的「草木染」。
(西方社會不了解,資料亦有限。這裡只談中國為主的東亞社會。)


1. 天然礦物

「顏料」與「染料」的區別,在於其溶解、著色方式的不同。顏料一般不與溶劑(如水、油、酒精等)相溶,只是以物理方式均勻分散其中;而染料,則是可直接溶解於溶劑中,真正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了你應該看出來染衣服的時候,誰比較好用了。
從這個角度而言,染料多為有色的有機物,而有色的無機物(如礦石),以及部分不溶、難溶於水的有色有機物,就只能算是顏料了。

可用於染色的礦物並不少;但因為上述原因,礦物顏料想要達到較好的染色效果,對於礦物的質量和染色技巧都會有較高要求。

在《考工記·鍾氏》中曾經記述用丹塗染羽毛,丹就是硃砂。在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麻布以及刺繡印痕上,都有用丹塗染的痕迹。由於硃砂顏色紅赤純正,經久不褪,一直到西漢,仍舊用它作為塗染貴重衣料的顏料。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朱紅菱紋羅綿袍上的硃紅色,經X射線衍射分析,它的譜圖就和六方晶體的紅色硫化汞相同。硃砂或赭石顏料施染以前,都要經過研磨,並且加膠液調製成漿狀,才可以用工具塗到織物表面。從上面說的出土紡織品的分析,可以看出當時的顏料研磨已經相當精細,塗染技術十分精良。除染紅色的硃砂、赭石外,其他的天然礦物顏料有染白的絹雲母,染黃的石黃,染綠的石綠等。

以上引自:轉:中國古代用什麼染衣服

——文中所提到的「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度娘如下圖。很鮮艷有木有。

2. 草木染(植物染料)

叮~重頭戲來了。
提及古代的草木染,有幾處文字資料常會連帶著一同出現。

掌染草,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以權量受之,以待時而頒之。——《周禮·地官司徒第二》

(就是有專門的公務員來負責收集植物染料了)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詩經·采綠》

(綠即藎草,藍即藍草。兩者皆為染料。)

千畝卮茜,……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史記》

(卮即梔子,茜即茜草。同為先秦兩漢時代的重要染料。這話的節奏就是要想富,種染料。)

值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植物染料早在夏商周時代,即已形成規模,普遍使用;至先秦兩漢,開發的種類名目就更加多了。至於後來如何在魏晉大力發展,在唐宋登峰造極,這裡就不展開談了。有興趣的同學可參閱以下。
豆瓣:草木染的歷史
百度:中國古代的顏色、染色及植物染料

題主比較感興趣的似乎是染色的來源與艷麗程度。能用的植物材料實在非常多,選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大家一起看看吧~

紅色系,茜草。
直至如今,「茜」仍可做「紅色」解。《紅樓夢》里賈寶玉做《芙蓉女兒誄》,還和黛玉一起斟酌過一個句子:「茜紗窗下,我本無緣」——我多個嘴,當時黛玉住的瀟湘館,用的就是紅色的窗紗,並且曹雪芹特特提到是賈母親賜的上等材料「軟煙羅」,紅色又名「霞影紗」的。是不是茜草染的倒沒說過,但黛玉聽了這句,陡然變色,也是情理之中。
茜草之紅。不過這個就不能和茜紗窗比了,那個的質地應當十分輕軟朦朧。

不過,中國所用的東洋茜草,染得的紅色相對偏黃,有土氣。所以用到另一種菊科植物,紅花
紅花染出的紅更為純正濃艷,古人甚至直接稱為「真紅」。於是在後來的歲月里,被更為廣泛地採用,甚至作為女性胭脂的原料。值得一提的是,它作為食物染料,染出來的卻是黃色。原理可參見:紅花的染色功能
(蔓玫註:這個跟藥店里那個「藏紅花」不是一個東西的啊,大家明鑒。那個植物實為鳶尾科的番紅花,只是入葯部分稱「藏紅花」而已。有趣的是,番紅花亦可作為染料,得到的是鮮亮橙色。在古代歐洲多有使用。)

唐朝時風靡一時,連武則天都穿的石榴裙,據說就是以紅花、茜草、蘇木等,渲染而來的鮮麗大紅色。
(也真要感慨下唐朝人的風流。姑娘們個個肌膚豐腴,領口露一大片不說,裙子還這樣光艷奪目。想想就覺得霸氣側漏。)
不知道這張圖準確否。

黃色系,梔子。
染色的是梔子果,這個我之前在個人專欄里有提到過。如今亦仍有「梔黃」之說,即為梔子果所染的濃郁橙黃色調。

此外,又有槐黃、地黃、黃檗、薑黃、柘黃等。據說柘黃所得的色調為幾位隋唐時期的皇帝所喜,於是後來黃袍成為皇帝御用,便有這方面的原因。
(傳說中的柘黃龍袍)

綠色的來源,國內多用鼠李科植物,凍綠;此外,據說也有以黃色+藍色原料,得到綠色的。如梔子+藍草。但,一方面中國古代色系裡沒什麼關於綠色的文化,另一方面純正的綠色貌似也不太好染成,所以大家都用的少。
日本人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回頭再查查。

藍色系,木藍、蓼藍、菘藍(就是板藍根啦)等等,能提取靛青的,都用的很多。藍印花布大多來源於此。大概是如今我們最熟悉的一種了。

紫色可用紫草,亦可由紅藍配色而得。日本人喜歡這一套,紫草用的很多。《源氏物語》里,紫姬小時候就被比作紫草:色調高貴,形容可愛,處境卑微。
不過,根據評論區 @遠帆@河三 同學的補充討論,紫草雖然是廣泛分布的植物,但在染色過程中需要經過非常繁複、持久的工藝處理,才能得到華麗、純正、深濃的紫色。我想或許正是因此,「紫」才會一度成為貴族與皇室的御用顏色:比起植物資源的少見(那是造物主的吝嗇),濃縮了大量人力成本與時間成本才是更讓人感覺到「貴重」的吧。
當然這兩者也並不相斥。譬如在西方,紫色就是因為其來源——紫貝的珍稀罕有,也成為地位崇高之人的偏愛。
相關解析可參考:色の萬華鏡

——這幾種算是比較周正、純粹、常見的顏色。此外白色可漂白,黑色可用橡實、柿葉、栗殼、蓮子殼、烏桕葉等多種。古人有「五色」之說,青赤黃白黑;有了這些,互相調配調配,大部分顏色都不是問題了。


日本博客上收集的一些可染色用的植物原料。包括石榴皮、梔子果等。

台灣書籍中的(部分)草木染色卡比對。

有同學可能注意到了。色卡中標註的顏色,怎麼與前面染出來的顏色不一樣呢?比如茜草,第一張圖是大紅,色卡里的,卻是粉紅。
這就涉及染色工藝的問題了。
出於不同的染色工藝,即使是同一種植物,也可能產生許多不同的染色效果。除了控制染料濃度、染色時間、布料質地之外,亦可在染色過程中加入不同媒介(如石灰、草木灰、明礬、鐵鏽等),通過其中金屬離子反應而改變成色,從而對色調產生影響。該種方式,亦稱為「媒染」。
前面提到的幾種正色,多半都是要靠媒染劑來激發一下得到的。
(下圖為同一種植物染料在不同染色媒介下的不同表現。因不知來源,不好說是什麼植物。但石榴皮可達到類似效果,權作參考。)

參考閱讀:【圖多,慎】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染料和技法~轉載~

3. 其他

還有那麼一小撮,種類少,用的也少的染料。比如動物染料。
紅色如胭脂蟲,紫色如紫貝,等等。

圖可能引起部分同學不適,我就不貼了。。。上面果殼的那個鏈接里有。


好了差不多就是這樣。
所以,如果你還以為古法染色僅僅只能是這樣的最炫民族風——

或者這樣的素麵朝天清湯寡淡——

那就未免太片面了。。。
實際上,從視覺的美麗程度與多樣性而言,它們絕不遜色今天的工業染色。
(下圖,日本某染坊製作的傳統草木染布料。)

——又或許這並不是我們自己的錯。因為在這個工業染色已經高度發達的年代,媒體在報道和宣傳古法染色的時候,都喜歡從這些「樸實自然」「民族特色」的地方下手。特色倒是有了,可是,如此千篇一律,也難免有點一葉障目的感覺。

古法染色當然沒有現代的方便快捷,對於操作者的技巧也會有較高的要求。但有什麼好處呢? 無非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情懷」吧。
想像一下,你穿在身上的每一件衣服,素雅的鮮艷的,關於它的顏色都能說出些來頭:是來自哪一種美麗的植物,哪一種珍稀的礦石;野外邂逅的不起眼的小草,手邊吃剩的果皮,最後都能成就衣香鬢影、奼紫嫣紅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和諧而親密至此,怎麼看都是很美好的事情。而染制過程中,一遍遍的浸潤、錘鍊、等待,甚至還有許多不成文的、靈光乍現的構思,在那樣生來節奏就很緩慢的日子裡,或許也是很有意思的吧。
當然,如今的世界已經很不一樣,草木染會逐漸式微,也是強求不得的。不過只要有人還記得,那也就很好了。

P.S. 手法不夠純熟的情況下,許多染料在不同處理、不同個體上,表現出的色調是會有很大波動的。所以本文引用的網圖,權為借鑒之用。如果有同學親手試之,卻沒能得到自己期望的顏色,那也不用太懷疑什麼——權當是個體驗好了。


寫死我了,貼圖碼字至此眼已瞎。。。。。。
本文所有配圖來源於網路。
篇幅與精力有限。如有不周之處,歡迎高手指正。
謝謝。


@蔓玫大神總是說得那麼好,我都要哭了!(ㄒoㄒ)(ㄒoㄒ)(ㄒoㄒ)

我只補充一點點,真的只有一點點(⊙o⊙)哦!

請看:

古時,染色原料以植物為主,包括紅花、烏梅、青礬、藍草、蓮子殼、綠豆粉……

一般可供選擇的顏色有6種:

藍、紅、綠、金黃色、鵝黃色、紫色,其中最廉價的就是藍印花布,但是,古時政府對服裝顏色有規定,所以不是你非主流地想穿什麼顏色就穿什麼顏色。對於官員而言,官服有四季之分:

以漢代朝服為例:

春青——夏紅——季夏(農曆6月)黃——秋白——冬黑。

直到後來,顏色開始代表官員等級。

以唐代為例:

三紫——五淺緋——七淺綠。

而對普通老百姓的服裝控制更加嚴格。否則就被視為「逾制」。

宋代只允許穿白(準確說來是黑白)色,明代則要求必須避開黑、紫、綠、柳黃、薑黃、明黃等。

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

此規定往往在開國之初較為嚴格,朝代之末就少有人管了。


PS :資料來源: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蔣玉秋《漢服》


%$親測可以。 下面放圖。

第一張是蘇木染的真絲棉,顏色介於兩張色卡之間。如果是純真絲,完全可以更鮮艷。蘇木染棉麻的固色度很差,非常淡,洗兩次就沒了。

槐花染純真絲,米色的那塊是本色,染完把我自己嚇了一跳……古人的技術是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的。古代高級官服(公服)一般都比較鮮艷,最著名的大概是錦衣衛高官(注意,是高官)的飛魚服吧,錦衣行街,氣勢上就很強了。

此圖為明代的出警入蹕圖
……………………………………………………………………
但是技術上可以達到不能證明古裝劇的服飾顏色就是對的。還有個搭配和裝飾(刺繡等)的問題。古人不是沒有撞色的穿法,但不是這個撞色法

這是個什麼玩意。
正在看金瓶梅詞話,等以後再來填一下配色的大坑吧。


時間不同,染料的水平不同
另外就算染料的水平到了,劣質古裝劇里那些亮的瞎眼的顏色也不會出現在大多數古代平民的生活中。
簡單來說,染料水平可以達到(得票最高的大神答得很詳細,多圖),但古裝劇里的顏色不是真的。
==============================更新
轉載一些清朝的服飾(圖片來源於度娘貼吧,更多請戳鏈接※ ◇◆◇※ 【――明清織綉服飾――】※◇◆◇※),自行對比瞎眼顏色……

重點說一下這個黃色……大家看一眼某宮廷劇衣服的黃色……(某同學提齣劇照有嚴重調色,所以選了一張路透……)

-----------------------------------------------------詳細敘述的分割線--------------------------------------------------------------
幾點聲明吧:
1、主觀上對於古裝劇看得比較多,知識滲透略少,不敢瞎說
2、剛才看到一個關於雍正cos的答案但是我現在找不到作者了,借他的大概觀點說一下就是:
畫里的很有可能是yy出來的……所以其實也不可信,
但我覺得可以藉此臆測一下當時人的大致風格,各位當笑話看吧~

如下兩張圖來自《新洛神》古裝劇
講的是三國時期的事情

抱歉我找不到三國時期的人物畫作,但想見當時的染料水平達到了,這樣的艷麗也是不符合人生活的常態……的

《楊貴妃秘史》
發生在唐朝

同時期畫中女子服飾

紅色可想見是艷麗的,但明顯與古裝劇之中的搭配不同,所以其【鮮艷】也有變化。
當然,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張圖從顏色上顯得就比較搭邊

另外藍色的水平上感覺沒有那麼艷

而相對來說我感覺比較靠譜的是《大明宮詞》里的一些衣服的色彩

尤其是賀蘭式這一張,顏色鮮艷,但是感覺真實而少了很多戲說中對於顏色不必要的誇張

比較近的,比較好考證的辮子戲
《宮鎖珠簾》……………………

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女主此時飾演的是一個宮廷丫鬟,然後剛好昨天看到了 @橘玄雅在微博上的科普貼……我引用一段,全文戳右邊→_→清代女性僕役的QA——第二篇·清宮的女性僕役

當然不能說染料不到位,因為好比說如下宮廷畫中的孝慎成皇后確實穿著了比較類似的顏色,(找圖比較捉急,大家將就著看)

但是大部分時候比較生活的狀態石青色或稍淡的感覺比較居多

《孝全成皇后便裝像》

《弘曆妃及童年顒琰像》綜上,我想說的就是……就算染料不是問題,那些明晃晃的古裝劇衣服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古代染料分可礦物、植物、動物。礦物染料原料有硃砂、赭石、石青。植物染料原料有樹木的樹皮、樹根、樹葉、果實、果殼,花卉的鮮花、乾花、花葉、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實、果汁,草本植物、中藥、茶葉。動物染料原料有墨魚汁、胭脂蟲、紫膠蟲。原料可謂是多種多樣。其中又以植物為主要染料。
有人曾對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織物作色譜分析,其中有二十四種顏色,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鵝黃 、菊 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等等。到了清代,染色工藝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有人這樣描繪乾隆時的上海染坊:"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坊,染黃糙為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面金等「。
可以說從技術上,古裝劇中顏色鮮艷的衣服是可以做出來的。但考慮到當時保守的社會風氣、節儉的消費觀念與拮据的經濟,可以說只有在隆重的、高級的場合才能見到這些服裝。並且在古代穿衣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直接掛鉤。平民只能穿什麼?士大夫只能穿什麼?都有成文的規定。


盛夏將至,換裝正當時。打開衣櫃,你是不是又在嘆息自己的衣櫃里永遠少一件衣服?

▲當然你可能還是會說「我沒什麼可穿的」


穿衣搭配,除了衣服的款型外,顏色最為重要。顏色搭配得當,才會讓自己顯得年輕漂亮,讓穿在身上的衣服發揮出1+1&>2的效果。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現在衣服的顏色可謂應有盡有。但是有沒有想過,古代的人沒有機器,也沒有工業著色劑,是靠什麼辦法讓衣服呈現出各種色彩的呢?


一、

既然聊衣服,就從人類穿衣歷史聊起吧。


遠古的人類,是不穿衣服的。你別管他們是因為身上毛多,還是沒進化出羞恥心,反正他們是不穿衣服。


如果去過周口店北京猿人博物館的話,從館內的插畫中,可以看到那時的人類已經開始穿衣服了。

▲周口店北京猿人博物館內的插畫

大約幾萬年前,猿人里有個聰明的傢伙用骨頭磨出來了骨針。從此,縫製衣服這項技能算是被人類點亮了,人類的衣服樣子開始逐步發展起來,衣服的功能也從遮羞,向護體、保暖這些功能逐漸豐富。


1萬年前,人們發現樹皮中可以得到長長的植物纖維,這些纖維可以搓繩結網,也可以連成片狀物圍身,於是紡織物開始進入歷史。


7千年前,飢腸轆轆的人們在食用蠶蛹的過程中,發現蠶繭外殼能抽出許多長纖維來,用它製成衣服的舒適度超贊,和植物纖維相比爽到飛起。


於是,黃帝的元妃嫘祖便率領民眾養蠶繅絲織綢,人類文明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創造——絲綢誕生了。服裝也開始有了美觀、裝飾和等級、尊卑等方面的意義。

▲影視劇當中的黃帝與嫘祖

棉花是很晚才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由於種植棉花很方便,且產量高、加工簡便,做出的服舒適,因而得以迅速發展。


至此服裝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絲、麻正式形成,衣服也越發美觀、舒適。人們採用這四種紡織纖維作為服裝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直到20世紀初人造尼龍產生,人造材料開始大量應用於服裝當中。


二、

材料搞清楚了,那麼衣服的顏色是從哪來的呢?


有人曾對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織物作色譜分析,其中有二十四種顏色,分別是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鵝黃、菊黃、杏黃、金黃、土黃、茶褐、天青、翠藍、寶藍、赤青、藏青等等。


那麼這麼多的顏色是怎麼來的呢?

▲西江吐魯番發現的唐代織物花紋

古代的染料全都是從大自然里來的,具體點說,是從礦物、植物、動物身上獲取的。


礦物染料原料有硃砂、赭石、石青。植物染料原料有樹木的樹皮、樹根、樹葉、果實、果殼,花卉的鮮花、乾花、花葉、花果,水果的外皮、果實、果汁,以及草本植物、中藥、茶葉等。


動物染料原料有墨魚汁、胭脂蟲、紫膠蟲等,原料可謂多種多樣。

▲胭脂蟲是一類珍貴的經濟資源昆蟲,寄居在仙人掌中,製成的紅色染料又被譽為世界最貴染料

▲紫膠蟲是一種生活在寄主植物上的昆蟲,吸取植物汁液,雌蟲通過腺體分泌出一種純天然的樹脂—紫膠。


天然染料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比如唐卡,傳統上色工藝就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以及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


這些原料保證了唐卡繪製出來色澤鮮艷奪目,幾百年不褪色。

▲唐卡的染料可以保證幾百年不褪色


傳統皮影選用的染料,也借鑒了唐卡的技藝,用礦物質顏料來上色。

再比如柬埔寨黃蠶絲綢醇厚的紅色,也是用藤黃樹皮經過煮沸、過濾,再加入天然固色劑得到的。

▲柬埔寨黃蠶絲綢的紅色染料,就是由藤黃樹皮加工製成的


一塊塊布料,浸入各種草木、礦石提取物中,出來就有了深淺不勻的布。顏色所見即所得,配上別緻的搭配,濾鏡PS,充滿著人類嚮往自然美的情懷,倒也是別緻的感受。


一般來說,天然染料的色澤都會給人一種偏黯淡的感覺,尤其是植物提取的染料,因為裡面有很多雜質,力份沒有工業合成的那麼高,牢度相比之下也較差,所以電視劇里那亮瞎眼的明晃晃的顏色感覺不太現實(當然昆蟲,礦物質等裡面提取的染料牢度不錯,尤其在染真絲之類的織物時)話說回來,那些不怎麼靠譜的劇裡面穿的衣服的材質真的很科學么…以上全憑記憶,可能不太嚴謹…


古代古到什麼地步?先秦時期的印染工藝跟明清很明顯是不一樣的。


古裝劇都不知道調了多少次色了…

摺疊我吧…


不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原始的工藝、不可避免的雜質,都在影響顏色的純度,染出來的顏色只能是灰灰的,萎暗的。
草木染和礦石染在日本多一些,台灣也有,一般是以手工藝的形式存在,製品以紗巾、手帕、風格服裝居多,也有一些做噱頭的用在內衣上。
一塊塊和風式的紗布,浸入各種草木、礦石提取物,出來就有了深淺不勻的布,顏色所見即所得,配上別緻的搭配,濾鏡PS,滿滿的情懷。
可以當成愛好去做,可以為了情懷買單,但是日常穿就免了吧

因為不能洗


電影、電視拍出來的肯定要高於現實效果。包括燈光、背景、視角、剪輯等襯托、特殊處理的因素。


以為知乎沒有關於植物染色的板塊
好不容易發現了這裡
做植物染色時間不長,而且主要做藍染
目前也開始嘗試用核桃皮、蘇木、茜草染色
但就色牢度和穩定性來說,藍靛和核桃皮還是不錯的
附上一些自己的作品,見笑了,輕砸

目前核桃皮和紅色的作品還沒有完全完成,完成後再拍些圖
不過紅色的染出來顏色雖然很好看,但後期的固色和穩定性是比較大的問題,對於後期使用影響還是比較大,還要再研究研究


您好,生活美學類雜誌《美刻》第一期有草木染專題,我們計劃分四個板塊呈現:1. 故事;2.草木染與季候;3.草木染平台;4. 草木染課題研究(紅花染)。樓主的資料很詳實,真誠向樓主約稿。聯繫方式:《美刻》雜誌編輯部 馬紅偉 15336538014(微信),郵箱:1035133086@qq.com


推薦閱讀:

在古代,陰曆的作用是什麼?
如果崇禎登基後躺倒不幹任何事,明朝是否有救?
劉邦、司馬炎和朱元璋重新構築的分封制有什麼異同?
中國依靠什麼才能崛起?
明朝政府遼東三餉對國家的影響是什麼?

TAG:手工藝 | 中國古代歷史 | 印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