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專業真的有必要去上課嗎?

很多時候 我真的覺得在宿舍背五十個扇貝單詞都比從宿舍樓走20分鐘到教學樓上一節綜英課有用 當初選英專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英語比較好自學 現在越發覺得上課真的是在浪費時間

補充:
需要補充一點是我不明白為什麼槽點都在於我說背單詞比精讀重要,事實上我並沒有這樣說。我說的是背50個單詞比去上一節綜英課有用,在於我覺得上課所謂講的精讀只是把生詞僻句列出來,而且非要拿精讀說事的話自習就精讀不了?

再次補充:
題主不是什麼英語多牛逼的人,沒有半點拿得出手來講的經歷,還挺喜歡英語的,羅永浩腦殘粉一枚,就醬。綜英課只是一個舉例,而不是單單針對這門課。肯定不可能覺得背單詞比精讀重要,這個莫名其妙的說法也不知道是誰從我短短几句話里就推斷出來然後扣在我頭上的,但相對於精讀我覺得聽力和口語更重要,因為畢竟我以後的目標不是去教書或者搞文學,這是我的觀點,每個人也有每個人學習的方法,適合自己是最好的,不服你接著說嘛,我看著。感謝大部分回答,已點感謝。但還是看到不少笨蛋們的回答,總結一下吐槽背單詞那一部分的回答:

1)單詞不用背。
2)誰還在背單詞?
3)你還在背單詞?誰背誰孫子。
4)啊?你都英專了你還在背單詞,你怎麼不去死啊?

再次感謝。


英語專業不一定有必要上課,但是上課這個行為本身是很有必要的。國內自行車那麼便宜,買一輛,每天早上醒來就騎車出門,買上包子豆漿去教室佔位置,然後你愛幹嘛幹嘛,文科課如果講到比較重要的地方很快就能反應過來的。

接下來一天你都會呆在外面,至少沒有機會玩遊戲了吧(雖然我也見過在教室玩遊戲的,但以國內學校的插座密度而言,很快就會沒電...)。

說不定你下課去隔壁,發現俞敏洪正在看書,上去搭訕,分分鐘幾千萬上下的生意就來了...

以上是腦洞,然而上上周去downtown的咖啡館自習抬個頭髮現Tim Cook就坐自己對面。要不是腦中空空一個幾千萬上下的idea也沒...我早就...(做夢吧)

No matter what you do, always be present. Presence brings about chance.

好想重新上一遍大學啊_(:з」∠)_


果然大家普遍還是認為英語專業就是學英語的。果然大家認為學英語就是掌握一門工具。"選英專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英語比較好自學"。

果然大家上大學追求的還是「有用」。「背五十個單詞比綜英課有用。」【重不在背單詞,在於「有用」。】

不去上課沒關係,背不背單詞也沒關係,自學不自學也沒關係,去不去上課跟是不是英語專業也沒關係。重要的是不要只帶著「有用」的心理。

The Ideal English Major Mark Edmundson 寫的這篇東西真的應該好好看看。「An English major is much more than 32 or 36 credits including a course in Shakespeare, a course on writing before 1800, and a three-part surve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 That"s the outer form of the endeavor. It"s what"s inside that matters. It"s the character-forming—or (dare I say?) soul-making—dimension of the pursuit that counts. 」換句話說,英語專業不僅意味著修的那些精讀、綜英、文學課的學分,不僅是成山的閱讀和寫作,這些只是學習的外在形式。英專更多的在於內在的東西。英語專業在於塑造人格和靈魂,在於拓展人的追求的維度。本科的院長和精讀的老師告訴我,學人文學科有什麼用?你一定要問的話,只能告訴你沒什麼用。當你考慮「有用」的問題時,你只把語言當做一個工具了。

出國時許多人問我,能去常青藤卻選文科?是考不上經濟和法學嗎?包括在知乎也碰到過這類觀點,圖樣的他們已經【我友善度五顆星】。我覺得最能回答此類問題的就是我大二的PS:
Aware that figuring out who I am is greater than going to a top school or having a profitable major, I decided to share my ideas on my major in lieu of a formal summary of my academic preparation. Of all my experiences, what defines who I am should be: thoroughly reading Classics and entering college as an English major.

Literature flatters my sensitivity to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and metaphor, and, most importantly, opens my eyes to a broader view of humanity. Linguistics, another field of my undergraduate study, impresses me with the message 「Never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 While literature offers me artistic appreciation, linguistics, appearing as a SCIENCE, teaches me to be critical, as N. Chomsky stated in Peking University?s speech in 2010: 「I am a SCIENTIST」.

於我,英語專業並不學英語,學英語也並不是掌握一門工具。我把英文當作一門哲學來學。文學與文論教我美的世界和嚴正的邏輯,教我詩意的棲居,教我批判地思考。語言學教我質疑,語言是天生的嗎,物體的名稱是人強制確定的嗎,如果把玫瑰花稱作翔、把翔叫做玫瑰會怎樣,為什麼不能要求外語學習者和學母語一樣?

至於精讀課泛讀課等就讀體驗,我的收穫一點不比大三的專業課少。大一的精讀課在討論課文里的issue之外,布置了擴展閱讀包括scarlet letter,joy luck club,斯威夫特的a modest proposal, william wordsworth, elizabeth barret十四行詩,愛默生的Nature, 伍爾夫的Death of a Moth和Mrs.Dalloway, Willa Cather, Alice Munro短篇,以至於大二上英美文化、大三上美國文學、英國文學、英美文學專題這些在專業課的時候減少了很多阻力。

精讀只是讀課文,「只是把生詞僻句列出來」?並不一定。我的老師把生詞和句子列出來,除了釋義,更多的是引申,可以是語言學現象,可以是文學典故,可以是文化解讀,一篇課文學下來,讀的是幾本書+論文+research+presentation。

我大學兩年的精讀課由三位老師教授。大一上學期一篇描寫後「911」時代的美國的課文,老師引申出了他心理學PhD的PTSD研究(創傷後應激反應綜合症)。講到Alice Munro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留了一篇她不出名的短篇讓我們翻譯。這時意識到,不加雕飾的冷峻語言更難翻出意味。
大一下學期精讀課文Death of a Moth,身為文學PhD的老師系統地介紹了Virginia Woolf作為英文用詞大師和意識流大師的文學成就,進一步擴展了意識流的發展歷史,講到William James 和Henry James分別在心理學、文學方面的意識流理論,讀了The Portrait of a Lady。講到愛默生和梭羅的超驗主義時,老師提點出書中的論語、莊子、道德經的典故,讓我們發掘200多年前的梭羅怎樣和千年前的中國儒道殊途同歸。
大二上學期精讀有一篇黑人小女孩寫的成長經歷,老師帶我們討論了self-identity seeking的話題,正是那節identity-discussing的課啟發了我兩年後的PS寫作,以「figure out who I am 」為議題,寫what drives me to do literature,贏得了劍橋、UCL、愛丁堡、哥大、港大的認可。後來一篇文章討論了廣告與大眾心理,老師引申出的話題是:廣告是否充滿stereotype,怎樣看待人的stereotyping心理。名字有什麼意義,對我們認知事物是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給事物labeling是一種怎樣的心理。科學家信教究竟是不是諷刺。講到喬伊斯的Eveline,講到女性的性別弱勢,引申了波伏娃的《第二性》:Women are not born; women are made.
大二下學期精讀有一篇課文使Us and Them, 由此引出了許多research的作業,探討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特點,不同階層的人做鄰居產生的「us and them」效應。學一篇關於安樂死的文章時,老師藉此教會我們學術論文寫作規範,特別是怎樣說服別人。講到 「Don"t judge」的美國文化如何導致absolutophobia。講到「全篇不著一字而境界全出」時引申閱讀Alice Munro的Runaway,如何全文沒有一個「逃」字,卻全書都在講逃離。

此外,泛讀課讀過赫胥黎的Brave New World,Amy Tan,麥田守望者,兒子與情人,做過希臘神話專題,做過莎士比亞與中國戲劇的專題。過後的口譯課、戲劇課、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美文化等專業課不詳說。我想,我不會不去上這些課的,更何況,課內拓展閱讀和課外research的體驗比上課本身體驗更棒。

如果覺得這些思維訓練、批判性閱讀、文史通識都不重要,都不如自學英語「有用」,那我只能說,在你心裡教育也只剩「有用」這兩個字了,你不適合包括英語專業在內的許多人文學科。不如學一個別的「有用的」專業,然後把英語學好,把它當做一個聽說讀的工具,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搞好中英文,那樣的話學英語會真的變得有「用」。從就業角度來說,這才是正道。更多詳細的闡述我都寫在這個回答里了: 現在的大學英語系能教給我們什麼? - 知乎

還是引用的那篇文章:「English majors want the joy of seeing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people who are more sensitive, more articulate, shrewder, sharper, more alive than they themselves are.」 學人文學科,觀看世界的眼睛都會不一樣。當你變得批判,變得犀利,變得更敏銳,享受intellectual式的歡愉,英專的意義便不再在於「有用」。

中國的教育還是缺少了一點靈魂在。


把單詞看的比精讀重要真是中國英語學子的莫大悲哀。


當然可以不去上

但是說背50單詞都比上綜合英語課有用,太令人痛心疾首了

英語專業還秉持著背單詞比精讀好的觀念,說明基本處於瞢昧狀態,唉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 lxg-milk,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英語專業在校生來答。 我妄加猜測,題主的學校可能不是外語院校,如果是,可能不是很好的那種。 為什麼如此猜測?是因為私心想著如果學校英語很厲害的話還是很容易碰上厲害的老師,並不會輕易覺得上課不重要的。 如果猜錯了,請見諒。 說點正經的。 綜合來看,英語專業的學生,我覺得學校好壞與否其實都不一定非要去上課,尤其是到了大三大四。 以我自己舉例,大三必去的課只有高級英語二外法語和口譯,其他的我都會選擇性逃掉,如果不點名的話。 大二時候上的綜合英語基本上沒聽過課,去了就是自己看書,主要是覺得老師講課思路不對,很像高中老師講課的方式,含金量不高。 大一時候的綜合英語老師很厲害,和大三的高級英語老師一樣都是學識淵博的老師,看了很多書,備課很認真,文筆很好,句子講解很到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聽她們講課能學到很多東西,並且能學到一種情懷。很適合聽。 口譯課老師也很牛,性格開朗活潑愛與人交談,上課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
上不上課,其實都看個人,說白了,學習,學什麼都是看個人的一件事。有的人天天上課,但其實他在課堂從來都沒認真聽講,有的人天天不上課,但他其實在課堂外看了很多的課外書甚至比上課的人學的更多。

有的人就是自制力強,自學能力強,有的人就是需要老師帶領。

當然,我覺得題主最需要做的,是培養自學的能力,把老師當做解答自學中出現的疑問的「工具」。挑幾個教學能力很強,個人能力修養很好的老師,課上多提問,課下多交流。教的好能帶給你新見解的老師的課就多聽,教的不好念課本的老師的課就少聽。

大學本來就該有這種分辨能力。

上課重要嗎?上課對於很多有目標有追求有規劃的人來說確實沒那麼重要,但你如果不是那樣的人,就別bb了,等你能分辨什麼課能讓你學的更多,你就可以開始不上課了。


利益相關:專八狗,鷹語專業。

我來給題主講講我的經歷,就當聽個故事吧。

相信題主說的是那本integrated skills綜合教程,大一大二叫基礎英語,大三大四叫搞基,啊不對,高級英語。

大一的時候我們的基英老師是一個和藹可親的已婚少婦,彼時她剛剛結婚,帶著我們這一群剛進入大學的小鮮肉們從糾音開始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英語學習的康庄大道。那時候的我們自然沒有想過「基英課是否有意義」這種大逆不道的問題,渾身洋溢的學習勁頭讓我們覺得學會了英語簡直就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滿心要把社會主義的旗幟插遍全球。那時候的我上課還會舉手回答問題,現在想想,嘖嘖,年輕真好。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大二。和藹可親的少婦懷孕生子,把我們拋給了一對剛剛結婚的小夫妻。夫妻倆都是我們本校學長,本科上完直接保研,研究生畢業之後留校任教,兩個人各擔任了我們一個學期的基英教員。得益於年齡的緣故,夫妻倆跟我們都很有共同語言。可是少吃幾碗飯的確不同,在授課這件事上我確實對他們不敢苟同,整個課堂簡而言之就是生詞例句PPT,逃課睡覺吹牛逼。作為一個大學四年都從不逃課的好孩子,我是他們為數不多的支持者之一。每節課小夥伴們要麼人不在,要麼心不在。我卻一直堅定地坐在教室里,當他倆從PPT里跳回現實世界,眼睛向講台下面一掃以尋求對自己的肯定時(相信很多老師講課時都有這種習慣,我理解為對自己授課內容的不自信,一般都伴隨著「right?」之類的口頭語),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迎上他們的目光,同時堅定地附和一句「Yes!」,在他們心滿意足地回去繼續履行自己人形PPT放映機的功能後,我也會低下頭繼續看我的Harry Potter。也就是在大二這一年,我逐漸開始懷疑基礎英語這門課存在的必要性。

還沒等我想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從sophomore year進入到了junior year。高英教研室派出了一位(看上去)慈眉善目的中年老奶奶擔任我們的高英老師,第一節課老奶奶就把我們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兔崽子治得服服帖帖。她的口頭禪是:「Classroom is the battlefield! Once you get into it, you should get prepared to fight! 」她上課節奏很快,高英的難度和基英也明顯不能同日而語,往往一節課下來的強度頂得上我們大二時一個星期的基英課。我記得最開始大家都喜歡把例句和paraphase什麼的記在書上,因為頭兩年都是這麼過來的,也並未覺得有什麼不妥。可是高英課沒開兩個unit,我們就驚恐地發現書上記不下了。每個unit學完之後她都會給我們布置recitation work,學過的都知道高英課文少則三四頁多則七八十幾頁,而且行文拗口,背誦的難度極大,她老人家則不分青紅皂白統統要求全文背誦,並且十分追求所謂的fluency……好在後來在我們的不斷哀求及其他科目教員的旁敲側擊之下(每天花在背誦上的時間太長了,我們寧可不寫其他科目的作業也不敢違逆她老人家的意願…),這種情形只維持了幾個unit就改為背誦部分課文,但是那段日子真心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她叫人起來提問從來不給反應的時間,一旦你起來之後稍加思考慢了半拍,她馬上會說:「Oh sorry my dear, you"ve been killed! I feel ashamed for you! Don"t waste our time! Sit down! 」然後緊接著叫下一個人,往往遇到比較難的問題時能接連kill十個八個。都是二十多歲的年紀,誰也不想當眾被kill然後讓她老人家替我們shameful,小夥伴們新一輪的學習熱情自此被點燃。在大三遇到這樣一位老教授真的是我們的榮幸。

在經歷了大三一年的高壓之後,大四時我們又換了一位高英老師,一位風度翩翩(誤)的中年禿頂男子,給人的感覺略有些像陳丹青。此君和前幾位又是完全不同,走的是散養放養的路子,每天上課幾乎不翻課本,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和我們聊天。聊什麼呢?聊人生,聊事業,聊理想。他會不顧學校禁令在課上給我們放他喜歡的電影,印象比較深的有Hours(貌似是翻譯成時時刻刻)、鳥的遷徙(無奈這是部法語片…)天地玄黃(BBC的紀錄片)等;他也會在課堂上給我們播放他自己錄製的配樂詩朗誦,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我就是在他的課上第一次知道木心;他還會給我們講他在西撒哈拉時被當地武裝拿AK指著頭被迫棄車逃命的經歷;他也會在生日時把學校發給他的蛋糕帶到教室和我們一同分享。他是我在學校四年里遇到的最適合用「仙風道骨」這個詞來形容的老師,不過可能也是太過理想化,他並不適合在那個環境里繼續待下去。我們畢業後他也離開學校,到廈門大學謀了一份差事,在這裡也祝他在新的環境里一切順利。

洋洋洒洒扯了這麼多,好像跟題主的問題沒有多大關係,跑偏已經成為我的標誌了。

綜合教程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慎重篩選的,沒有一篇是不負責任的信手拈來。如果真的能把所有的課文都吃透,相信英語水平定會有突飛猛進的提高,這是毫無疑問的。當然,相應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不會少。現在學習英語的方式方法那麼多,到底還值不值得這樣做,這就是另外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再扯點題外的。正如很多答案里提到的,英語專業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了。剛剛看到有個答主的介紹是「沒有專業的大學生」,忍不住噗嗤一聲。上學時候自認聽力和口語都還算不錯,尤其是聽力。我們老師喜歡給我們找一些刺激的材料,VOACNNBBCNPR什麼的都不說,給我們布置的作業往往是犄角旮旯里翻來的稀奇古怪的阿三或日本英語,整日被帶著咖喱味兒的口音折騰得死去活來,一個十分鐘的dictation 寫上一個小時都根本不叫事兒。那時候不懂老師們的良苦用心,現在才念起學校里的好。 現在身邊各個國家的人都有,口音也是五花八門。印度腔日本腔法國腔澳洲腔北歐腔。開會時老外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要同時在不同accent之間來回切換,腦子稍微一停頓根本就來不及反應。以至於那天有個美帝的人發言,聽到他的聲音時我感覺就像學了幾年中文的老外在一片粵語中間聽到一口標準的京片子一樣親切,這輩子都沒感覺老外的話是那麼地清晰易懂。
目前的日常就是兩個翻譯聚集在一起嘀嘀咕咕:
「這老黑剛才說的是什麼?」
「你也沒聽懂啊?我還以為你聽懂了。」
「沒聽懂啊,他說的是阿拉伯語吧?不像是英語啊…」
「對!一定是阿拉伯語!英語怎麼可能我們兩個人都聽不懂!」
「……」

就醬。

祝好!


作為一個直到大四下學期都還有兩門必修課的英專狗(具體課程參見北京外國語的英語本科專業學生的課業安排是怎樣的?一個學期下來老師都有什麼要求嗎?我是某學校的英語專業學生,覺得我們現在學的英語都太水了。。想知道下語言學校的學生都是怎樣學的。。求打擊?? - 煦仔的回答 ),現在回想起來,大學四年雖然課很多(作業更多)很苦逼,但真的是值得的。

曾經有一位老師說過,大家千萬不要指望在這門課上能學到什麼東西。可能題主就是覺得「學不到什麼東西」才來提的這個問題吧。

但是,我在這裡是斷章取義了(抱歉),其實這位老師的point在於,學習,是一個應當持續一生的過程,不可能說你這學期修完這個課就夠用了,就成了某個領域的專家了,就可以出去教書了或者給人家做口筆譯了之類。

對於我來說,上課還是非常必要的。

想起我在大二結束時寫過的課程總結,
「寫作課和辯論課教會我的不是怎樣寫出一篇完美論文或怎樣在BP制中做一個好PM好Whip,而是教我在看到信息時確定一下它的credibility,看出明顯的fallacy——不管信息本身是不是與我的觀點相符。兩年的英語專業,我不是一個好的language worker,但重要的是學會了動腦子,不去做mob。」
再補充一下其他的,比如高強度的presentation不知不覺中讓原本懼怕public speech的我變得不再那麼怯場,可以在各種場合大方講話收放自如;再比如貫穿整個學期的group work讓我學會和各種類型、各種能力的同學合作,算是對以後參加工作的預演,等等等等。

另外,上課對我來說很重要,除了課程本身之外,還有一點原因,就是老師們。
很慶幸大學四年遇到了很多值得我學習一生的老師,其中有的很著名,有的默默無聞。我大概終此一生也無法達到他們的水平(因為自知不是愛好做學術搞研究的人),但做過他們的學生,是我莫大的幸運。
比如教我們文學的侯毅凌老師,社會學的李金朝老師,基礎聽力的馬麗媛老師,英國歷史的鐘美蓀老師,等等等等。

其實,學習這個事兒吧,很大程度上和人(尤其是受眾)有關。雖然可能存在老師很渣或課程很水的情況,但一般情況而言,有的人在生活中(不只限於上課)的各個方面和細節都能學習到東西或是有自己的感悟,而有的人,你把某一領域最牛的大師請來給TA一對一講課,也未必能有所收穫。如此而已。
並不是針對題主,只是說這個事兒而已,況且真心希望所有人都一起努力向第一類人靠攏呢。

最後說一嘴背單詞軟體。這個東西吧,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關鍵要看你怎麼用。要是按照題主這個用法,真的是,沒,多,大,用。


如果我的每一門課都能像這學期的綜英課一樣給我補充這麼多額外的知識,包括文章背景和人物背景還有更具體到特定環境的詞義和句意,而不僅僅局限於講單詞和抄例句,每天上十節課我都願意!!!

難道綜英只講單詞就行了么?!課後的背景注釋和練習又算啥?!難道講解課文不應該是培養一種英文寫作和閱讀的思維模式么?!要不要我帶個專四辭彙書來讓你講啊老師?!我們是綜英課不是辭彙學啊teacher!
啊~~啊~~西湖的水~我的淚~
?(??????? ?? ???????)?
以上是我過去一年半以來對於綜英課在內心的咆哮

感謝這學期的綜英老師(那個可愛的小老頭),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第一次讓我覺得綜英不是那麼膚淺!讓我又看到了希望!

題主之所以問有沒有必要,大概也是因為課上接收到的只是那些可以自學的單詞,而非老師對於課文內容、背景、句子寫法的講解和拓展。所以感覺到自己並沒有從課堂收穫到深層次的知識,甚至感覺課堂就是浪費時間的存在。這樣的感覺我也有,現在也是,因為上完某門課程,在複習的時候我很難找出自己學到了什麼,更沒法理解當初設定這些課程的初衷,於是我逃了很多次課去圖書館自習,至少自習的時候我還知道自己在學什麼。

作為一個大學生,應當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力,如果某門課程真的只是泛泛於單詞,不能給你一個提高的話,那你就應該做出自己的選擇。如果老師不讓離開自習,那麼就帶點你覺得可以讓自己學到更多知識的書去上課,總比在那裡心煩於課堂的低效要好吧?

祝題主早日遇到良師~~~感受一次真正的綜英課


天了嚕。為熟么這麼多同學都覺得完全可以不上課?
如果題主說的綜英課是那種講課文講句型講單詞講文章背景、學生分組討論發言辯論做presentation的課,為嘛不去上呢?語言技能鍛煉得多全面啊?一節課下來,如果做好筆記、日後複習的話,吸收的信息量不知道有多大…

而且好些其他答主也都強調了,學英語不光是背單詞啊。課堂上老師提到的各種,尤其是英語國家、文化、社會的相關背景知識,都是幫你進入英語文化的捷徑。了解了這些再背相關單詞,至少不會有距離感嘛。
相比之下,一個人背單詞效果真的好嗎?用軟體背單詞,哪有在實踐中與不認識的單詞相遇造成的印象深刻呢?


嗯被網路管理員提示修改了╮(╯▽╰)╭好人我就當到這兒了哈 不發了 網路資源很豐富的 大家自己搜吧……


如果讀了英語專業,但從未喜愛過詩歌的悠揚、小說的悲喜、辯論的詭譎、演講的激情、語言學的精密和翻譯的驚心動魄,背了幾個單詞還以為「有所收穫」,那的確是不用去上課了——我會建議你離開,選一個真正適合併捨得為之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出於什麼「比較好自學」的偷懶想法。


理論上來說只要能不掛,什麼專業課都可以不上


原來大多數學校的英語專業都是這樣...
我來自於一個小小211,英語專業是我們學校的王牌專業,高考我們每個人都是600+,610+考進來的...
我們的大一綜英課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老師,她要求我們背新概念三(全班輪流),電影配音(全班輪流)以及戲劇表演(全班輪流)
當年綜英里有一篇涉及到教育孩子的文章,講的是家庭聚會訓練孩子喝酒,以防以後孩子會在同伴聚會裡酒後幹嘛幹嘛,然後她要求我們去看了一部電影《喜福會》,第二次上課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感想,那部電影分上下部,我花了四個小時才看完,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在班上侃侃而談,雖然我那天發著燒...
有一次配音,我腦子一抽,選了《傲慢與偏見》裡面達西和伊麗莎白吵架那段,palapala的英音當時就把我折磨暈了,但還是堅持下來了,然後就變成了我大學裡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大二換了綜英老師,一個翻譯系副教授,嗯,我沒法說她不好,因為她很認真,很認真地對著書念...
我屬於上學不太認真地那一類,成績一般般,但是我覺得這個並沒有什麼關係,畢竟英語專業,大家都懂得,很多東西是考前突擊的。但是我平時也沒閑著,economist,english digest這類雜誌每天都讀,自己去普特下聽力聽等等。
但是基礎還是很一般...當時考專四的時候準備不充分,專四都只有77...
說了這麼多,我就想說,一些課程可以選擇性地聽一下,前提是你不要用原本該去上課的時間去在寢室里睡大覺,這樣良心也會不安的不是...
英專不好找工作,所以不要閑著,給自己安排考證的進程吧。BEC高級去考一下,甚至四六級也去試試,然後再考下雅思(以後可以用來賺外快)

寫於美國文學史課上

經同學提醒,要來說一下大三對我們影響很深的課。
啊這個問題答著答著就偏了。。。
他是我們的筆譯老師,也經常受邀給我們省出高考英語卷子。上外博士,比我爸小3歲
大三一開學,他穿著一件藍襯衫,黑褲子,學院里裝了新的多媒體設備(就是那種大的鑲牆裡的電腦)他不會用,表情嚴肅,像個小老頭。
我們一周兩次筆譯課,一次課90分鐘,有1/2的時間做課前presentation,分析一篇economist的文章,D老師會從語法,語義的角度給我們分析長難句,分析段落結構,在大三這一年,我們的閱讀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至少以前看經濟學人是痛苦的,現在慢慢體會到了那種閱讀的愉悅感。
D老師說翻譯最重要在於理解,首先理解對,才能翻譯對,翻譯對了再升華語言。
D老師人很正直,橫穿馬路現象都會被他鄙視
D老師沒有手機,是的你沒看錯,在現代社會裡,他沒有手機...那麼學校怎麼聯繫他呢?給他家打電話。他睡覺的時候就會把電話線拔掉...有人問他為什麼,雲:你打得通我電話的時候,說明我有空,你打不通我電話,說明我也不想被你找到。我們問他問題,就給他發郵箱,這是我問他一個問題後,他給的答案

4.30日,他給我們上了最後一堂課,然後告訴我們他要去business trip,no internet access,估計又出高考英語卷子去了...
那天我們都哭瞎了。
大學有幾個觸到心靈的老師,足矣。


首先回答問題:英語專業真的有必要去上課嗎?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我在英專接受過兩年半的教育,因此還是有一點淺見。

理由有如下幾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作為一個學生,我相信與同學、老師間的交往大多會發生在課堂,而如若認為上課沒有必要,則給自己大大地減少了一個與朋友交、向師長學的機會。其次,我認為大學生於網路教學以及諸如此類教學方式的一點,便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課堂教育的環境。課堂是互動的,是面向學生的,如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提出,而不用在求學的路上踽踽獨行。再者,作為一所合格的大學的老師,大部分都是有著博士學位,有著一定的研究經歷和教學經驗的同業前輩,我相信他們課堂上所言,雖然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但總不至於是惑眾妖言,如有時間,聽聽總沒有壞處--更何況課堂常常給我帶來驚喜。

大一的專業不是英語,在加之主專業課程過於繁重,「大學英語」對當時的我來說猶如雞肋,畢竟,考得再好也不過百分,再差也不至於多差,因此第一學期並不上心--但我仍然準時出現在了幾乎全部的課堂中(時代久遠,用「幾乎」或許更為準確吧),收穫卻有限。第二學期的老師卻給了我很多人生的思考和啟示。他是循循善誘的,他的課,源於課本卻又不止於課本,他的課堂,讓我感到「輕鬆」和「有趣」,在理科學習中竟然成為一種很好的放鬆,讓我又由衷地愛上了這一門語言。是啊,我們學習一門語言,不僅僅是語言本身,還有更多的是與之密不可分的文化和歷史。最最難忘的,是課間老師跟我們看的電影片段,有一次看的是死亡詩社。(圖片來自網路)

"We do no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老師當時建議我們可以背誦這一小段文字,我也就反覆觀看這一小段電影,也不自覺地把這一段默默吟誦了下來。是啊,人生最最重要的要有生命的激情(passion),雖然也許我們終究會選擇一個平凡的職業聊以謀生,但是在最應該做夢的年紀,應該有夢想家的氣質。

其實世界並非框死而一成不變的,不破不立,或許跳出人為的設定和外在的限制,推翻之前所執念的,反而是新生。因此大一結束的時候,我選擇轉系英語。
(以下這句話是我近期看到的,還是很受觸動感慨良多,與諸君分享。圖片來自word porn的fb homepage)

(以上兩段文字,我試圖把它們翻譯得典雅信達,無奈水平有限,總是不盡人意,諸君如需,我可以把譯文貼出以供諸君參考、指正)

有的時候,有心栽花卻顆粒無收,無心插柳卻綠柳成蔭。 課堂上收穫的東西,並不一定止於課堂,功夫或許也可以在課外。

我大二的時候,學校開了一門名為」西方文明史「的課,學分很少,一學年只有3學分,然課程閱讀量卻不小(約每周30頁原版英文著作,是a4那種大開本的),文筆又過於雋(jian)永(shen),以至於我也常常難以完成。期末考試則是記誦事實+短論文結合,同學們都叫苦不迭,因此恨屋及烏,對於上課也是頗為憊懶,時有不來的。但是這門課也是我在母校最為懷念的課,老師從人類有文明之始的象形文字時期將開來,到西方的盲昧未開化的黑暗時期,到後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每一節課都是娓娓道來,雖然這些東西可能並不會出現在日後的期末考試,專四專八考試,研究生考試,雅思托福考試中,但這些,對於我個人,又何嘗不是一種進步和提高呢?我一直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全人」 (wholeperson),我們讀大學,不是僅僅著眼於當下的一題一分,而更應該關注對自己文化底蘊和個人氣質的培養,腹有詩書氣自華應該不算是什麼壞事。只可惜大二學業過於繁重,這門課也上得不夠用心,待到大三稍有喘息,卻發現這門課卻停開了。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卻也不意外。懷念那些簡單而辛苦的歲月,即使時光倒流,我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準時出席可以培養自律精神。較之高中,大學給了我們更多的自由,但自由並不等同於放縱,準時出席,上課,是一個學生的本職和義務。況且,你要知道,教育的資源和機會都是有限的,有幸來到一所大學讀英語,也就意味著同一年度,同一省份的另外一名高考生,失去了來這裡讀書的機會。你若不珍惜,自是你的損失。

但英語專業有必要去上所有的課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除了佔用一個時間單位的機會成本外,上課是百利而無一害,但年輕時期的時間卻也是珍貴。我覺得,如果要當一個聰明的學生,應該有選擇地出席大部分的課。(我不是教你詐!哈哈)

再,回應前面一些答主吐槽樓主認為背單詞比精讀重要云云的論點。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法和偏重,如果要短時高效地擴充單詞量,背單詞卻是算得上是一個簡單粗暴卻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學至今日,仍然認為單詞背誦在以短時高效的學習為目的的語言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況且,作為語言學習,辭彙的學習是語言學習的根基,如若沒有辭彙的積澱,第二外語學習便是無根的蓬草,是不紮實的。

至於精讀,我本科兩年半英語專業的學習經歷告訴我,認為精讀更重要並非就更為高尚。每個人有不同的學習目的(如果我要為單詞小測而複習,顯然背誦單詞更能達到這一個學習目的),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側重。而學習(acquisition),又更是因人而異的。因此諸如惡魔的奶爸批評題主「盲昧」等等,恕我實難苟同。

我最後有一點想問,這個問題真的不是某app的廣告嗎?


要不是點名我好想在宿舍打dota


上綜英課的好處:
一:確保考勤率,期末不掛科
二:避免一整天呆宿舍的情況出現

我在上綜英課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玩手機、練字帖、塗鴉、背單詞等

上聽力課的好處:
一二同上

我:休養生息(特地找個空調房睡覺)

上閱讀課的好處:
做題,做題,做題……

我:靜思冥想(發獃……這都是什麼鬼!!!)

上XX課的好處……
……

唉?當初為什麼學英語來著?


發自內心地說一句,那些勸說一定要去上課的人一定都不是英專出身的……有一種課,只要缺席一節就會讓你的整個學科生涯顛覆,但顯然那不是英專的課。

本來就是自習好嗎。

話說,難道我們這些年上的課都不是自習課來的?

但是

如果你上的大學是知乎上那些有名牛校,請千萬要忽略掉以上答案,我們的綜英老師和他們的綜英老師不一樣的。


自學這麼牛逼的話 還要學校有個蛋用

在家辦公這麼牛逼的話 還要辦公室有個蛋用

(普遍人群!)


英語專業的來說一下這個問題啊
給你講個故事
一天我和一個同學,跟他不是一個班,開玩笑,經常跟他開玩笑
我問他,每天上課你學嗎?他說,學
我問,那你把今天咱們講什麼了,我跟他都啞口無言
其實我身邊有很多同學是根本不去上課的,然後考試也能通過,日子過得也很滋潤。
後來反覆想想他們也有自己的事情做啊,不是在每天做沒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A老兄熱衷志願者,各種社會實踐不落趟兒,B哥,他什麼球都會打各種碾壓我,C兒子,他線上補刀能壓我二十刀而我的補刀在同齡人里絕對不差,
不是說他們不去上課就不牛逼了,他們只是在另一個領域做著另一些自己覺得偉大的事情,並且有所成就罷了
我覺得我還是得去上課的吧。。。。畢竟大學生也是得考試也是得學知識的,我覺得我離開了學校,暫時不知道自己還能去哪,哈哈
順便說一句,英語系的學生別的可以沒有,你可以不去上課,你可以補玩LOL,但是,你不能一口咬定自己不喜歡英語,不能有一顆不想學習英語的心。

這個是會玩兒的


很多時候一節課有沒有用,是取決於老師的教學水平的。


你可以不上英語課,但是你得保證你確實學會書里的東西。
逃課玩電腦出去玩就算了,如果你在準備其他考試或者學習其他東西還是可以適當的安排時間的。


推薦閱讀: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覺得這個人以後會很了不起?
CS專業,大學四年,臨近畢業,卻感覺自己學過那麼多的課竟沒有一個可以用來給自己謀條生路的。?

TAG:教育 | 英語 | 大學 | 英語學習 | 英語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