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常常在知乎上看到「政治正確」和「倖存者偏差」兩種支撐答案的觀點?

剛看到的時候覺得還蠻對的,看的多了就發現好多問題都會套上這兩個觀點,似乎什麼都能用這兩個解釋一樣,尤其是一些社會問題。為什麼?引用這兩個觀點顯得高大上嗎?除了這兩個之外,還有其他類似廣泛使用的觀點嗎?


我覺得,知乎上的問題,除了非常專業化的那些之外,其他的答案無非就是這麼幾個特點。

1, 輪流講故事

2, 輪流說好話

3, 輪流秀自己

第一種難免不客觀,容易引發不同意見,出現的理論依據就是倖存者偏差。第二種難免灌雞湯,出現的狀況就是政治正確,知乎用戶的三觀是比較正的,大多數人明白主流社會的原則,也願意為此負責。

就這樣。

其他觀點當然有,比如「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先說劑量再說毒性」

補充第四點: 輪流抖機靈 (具體看評論)

另外說一下,大多數人點贊都是找認同站隊的,我也不能免俗哈


我不知道題主想要反對什麼。
倖存者偏差只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個沒感情色彩的名詞,描述的是一種現象,不是觀點,沒有對錯。
政治正確則是一個沒感情色彩的形容詞,也不是觀點,也沒有對錯。

如果題主你覺得哪個答案引用這兩個詞引用的方式不對或者有誤讀,你直接指出來,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哪有錯可以引以為戒避免再犯。
但你不能期望我說,這個名詞是錯誤的,這個形容詞有邏輯謬誤。然後你一棍子可以打翻所有用了這兩個詞的答主。


我明白題主所說的指的是什麼意思。就像知乎上的人都是年薪百萬,不是的沒有資格發聲(沒達到的請贊我)這就是政治正確+倖存者偏差。
不幸的那些要麼知道自己的觀點會被噴被罵,所以不發聲,要麼就是被反對+沒有幫助,踩到最底下。
這也符合知乎的「精英」社區定位。
很多事,明面上說的跟實際做的會有很大偏差。


講故事說明問題的很多就是倖存者偏差,個例當慣例(有時也不是答主本意)。但是有些人講故事感染力太特么強了,不知不覺就被感動了,不自覺的就去點贊了。然而反對者看到高贊的不合理答案,就會更激烈的言辭去反駁。所以這種回答容易得到高贊和引發激烈對戰。

政治正確的答案,很容易找的到支持的群體,而又因為「政治正確」本身的正義就頗多,所以也很容易跟反對者撕起來。也就是容易得到高贊或者引發激烈對戰。

所以兩種答案常常在知乎上看到,主要是因為容易得到高贊和引發討論。


有倖存者偏差觀點的答題者往往邏輯不太好,這個時候總是讓人有一種無力感。如果沒有時間精力,不理會也罷。

說說政治正確的政治正確吧。

政治正確是理由也不是理由,比如不能說黑人黑……或許有些時候其不講理程度讓人感覺比倖存者偏差還抓狂,但政治正確是有存在的理由和一些特點的。

首先就是政治正確是一中「大數據」模式下地解決方案。每件事兒都有其特點,但在大數據模式下,事情就可以分類了。比如說黑人黑,你可能感覺只是自己的客觀觀察得出的結論。而在大數據視野下,這一點更大範圍內被用作了種族歧視。

其次政治正確是一種不成文但變化的標準,所以可能昨天說黑人黑還不行,今天就變成時尚了……沒地方說理去~~


你忘了還有一句叫:
先問,再問。


基本上是由幾個答主引用時提到的概念 然後被廣泛使用
其實就是一些愛上wiki和今日本專業上課的熊孩子 可能你感受到他拋理論的言語儼然教化世人侃侃而談

其實或許…?

基本上來說 以為一招鮮能吃遍天的 不是無知 而是強行裝逼失敗的經典案例


入門概念容易懂 + 基本錯誤容易犯 = 「常常看到」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矽谷巨頭齊聲明:絕不參與特朗普「穆斯林登記」計劃?
如何評價動畫片《瘋狂動物城》與《憤怒的小鳥》在政治觀點上的表現截然相反?
如何看待《蜘蛛俠:英雄歸來》中,有色人種女學生說:「我不太想頌揚奴隸造的東西」(指華盛頓紀念碑)?
如何看待這兩天眾多黑人演員、導演對奧斯卡發起的抵制?是否是政治正確的濫用?
電影《湄公河行動》為何可以有殺小孩的鏡頭?

TAG:邏輯 | 政治正確 | 倖存者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