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和致郁的界限?


治癒:

致郁:


治癒

至郁


治癒是先講很慘的故事,結局很美好;致郁是先講很美好的故事,結局很慘


03年一部蜷川幸雄導演的電影《青之炎》。十七歲的少年為了保護家人,設計了一場「完全犯罪」,「一個人與世界抗爭」的故事。
治癒:

治癒但更致郁:

總體來說,是一部致郁神片。。。自己心中二宮最棒的一部電影,蜷川老爺子這部片子里長鏡頭應用很多,名場面也不少。
一部犯罪性質的片子就不繼續劇透了,有興趣的可以找我要資源,B站也有在線但是建議屏蔽彈幕。


一直覺得是這個=_=
治癒

致郁


治癒

致郁


暖人心田新島夕


先談治癒,再談致郁,最後尋找界限。


a)治癒
個人體驗:兩類情況下感受到被治癒的感覺。


一是感覺自己有什麼缺點,但有個人一直包容我,二是本來不相信什麼美好的事情,一件事或者一個人讓我相信了此美好真的存在。

此外,我這種篤信「別人的話都摻雜虛假成分」的人(因為自己說話會忍不在使用誇張、美化、多人案例合一等等手段加強原本不存在的邏輯和渲染氣氛提高說服力)只相信自己經歷的事情,很難被他人身上發生的事治癒。結果是「治癒」在我這裡範圍又被縮小了。

b)致郁
個人體驗:容易共情的人傷不起,特別容易和負面情緒共情的人更傷不起。。

寫完上一句話感覺其實我容易共情的部分只限於感情領域,大概是因為自己的歷史原因。忽然領悟繼而大膽推測,也許能讓我們鬱悶的事情和人實際上做的是喚起了我們的不愉快回憶。因為新的、我們沒經歷過的聳人聽聞的悲劇,我們沒經歷過如何感同身受導致鬱悶呢?最多同情吧。

c)治癒和致郁的界限
治癒是有人用溫暖的春風化冰的言行改變了我們眼裡的「不好的自己」和「不好的世界」。這種態度的改變可能最開始是針對自己的一個小缺點,針對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是根據心理學,態度的改變會「泛化」,最終導致我們看世界的有色眼鏡發生變化,繼而影響我們的言行。

致郁是我們把由一件小事產生的負面感情「泛化」,使我們產生普遍的悲觀情緒或者厭世情緒。

治癒和致郁不是一個點引發的兩種方向相反的情緒擴散,而是不同的,或者相反的「點」各自引發的情緒擴散。所謂界限就是「好點點」和「壞點點」的區別吧。好/壞點的分別是依人而定的。


治癒就是只把人性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致郁就是把現實最殘酷的扯給你看


題主這個問題機靈抖得真的沒意思 而且居然會有人來答


どうもINTRO-JAPANです。

你知道五月病嗎?是日本的「社會病」之一。

五月病是在新入學的學生及新入職的職員中十分常見的病。主要癥狀有抑鬱、無力、不安、焦慮等。由於日本的入學、入職或崗位調動都在四月,所以這期間接觸新環境的機會最多。無法適應的新環境與五月的大型連休(黃金周)結束後出現的精神疲勞會導致五月病的發病。

五月病一詞本身令人有輕鬆的感覺,一般人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只要稍微表現出疲勞被同事看到,同事就會半開玩笑地詢問你是否得了五月病。但其實五月病可大可小,如果無法擺脫抑鬱的狀態,最終也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如果感覺忍耐到了極限,辭職也許是一種解脫。畢竟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所以最近四月入職五月辭職的新人職員好像也多起來了。其實如果不花上至少三個月,你是無法感受到自己所在職場的氛圍的,所以以此為目標,堅持一下怎麼樣?日本八月份也有盂蘭盆節可以休息。呃…不用勉強…

來自:【介紹日本】不想上班,不想上學,我好像得了--五月病 【No.12-2】


感覺是融合的,像是治癒系動漫/音樂往往會蘊含著致郁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獸娘動物園exe?
心理學專業的人會不會比較反對或討厭《人間失格》之類的致郁書籍?
父母過分干預我的生活,以至於我覺得自己心裡已經出現問題,我該怎麼辦?
如何評價手游《Loner》?
你經歷過哪些童年陰影?

TAG:心理 | 治癒 | 致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