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想讀中國歷史,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讀,我是從《大秦帝國》開始看的,接下來看什麼呢?或者歷史方面的書哪些比較好?


如果你不是真有興趣的話,通鑒這種書其實沒幾個人能看的下去。
所以,如果說只是想對歷史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要求史料史觀比較靠譜又不那麼難看的話,我覺得以下幾本書是可以翻翻的:

古代史通史方面,錢穆《國史大綱》是可以翻一翻的。此外,如果你想快點看完,可以翻一翻張傳璽《中國古代史》。

近現代史的話,以下幾本書可以翻一翻:

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
陳旭麓 《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這本書很有名,雖然書中內容在現在看來沒多大意思,但在當時還是很有影響的,算是史學研究開始回歸學術的一本標誌性著作)

徐中約 《中國近代史》(大陸版有刪節》
茅海建 《天朝的崩潰》
柯文 《歷史三調》(寫的很好看,而且可以重新認識一下義和團運動)
唐德剛 《晚清七十年》(初看的話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這本書不那麼好找)。

先說這麼多,其它的我再想想。


本科的時候學的是歷史,所以這個問題被問過挺多次的。一開始為了顯示逼格,我都是一上來就推薦人家直接讀史料或者陳寅恪和唐長儒等先生的大部頭的。後來發現其實自己都hold不住這些書。如果事先沒有足夠的了解,一下子入局太深,反而會事倍功半。所以我主張你先去看一些好學人寫的好入門書:

北大出版社近來出了一套叢書:中華文明史普及讀本。作者都是相當傑出的學者,我個人看了兩三本,感覺還是相當靠譜的。像《波峰與波谷》一本,是閻步克先生寫的,應該絕對有保證的。
對了,這些入門書基本上是以時間分段的,我個人也主張你按時間讀下來,這樣對史事沿革有了大概認識才好進一步深究。
具體按時間說下來,我覺得最好如此:

  1. 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張先生寫到漢代(中華書局的版本還有他論宋史的幾篇文章),後來英年早逝,沒能寫下去了。
  2. 從漢開始接續,可以看一下剛才那套叢書裡頭相應的幾本:《波峰與波谷》、《經世與玄思》、《恢宏與古樸》。如此我們就迅速過了南北朝了。
  3. 從隋唐到五代部分,我個人還沒發現過較為靠譜的入門書,你可以嘗試一下讀那個系列裡頭的吧,或者是《劍橋中國隋唐史》,不過這幾本我都沒讀過,不知道寫得如何。
  4. 宋朝部分你可以讀《黎東方講史之宋朝》這一部,這本書其實是虞雲國先生寫的,個人感覺其實相當靠譜。
  5. 元史的話,也比較難找,因為元史的研究狀況本身也比較滯後。周良霄和顧菊英的《元史》據說不錯,我自己沒讀過。《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還是相當不錯的,不過部頭有點大,而且有點冗雜,講具體史事的不夠多,所以你可以先看一下相關的年譜和重要的史事之後再看這本。
  6. 至於明朝部分,雖然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我不應該這麼說...不過我感覺當年明月的那套書其實可以採用。因為雖然當年明月的很多觀點是相當不靠譜的,其實就是把歷史寫成小說了,不過這也是他的好處,易讀。當然如果你自覺文言文功底還不錯的話,自然還是讀孟森的《明史講義》為佳。個人感覺《明朝那些事兒》就是把孟先生的《明史講義》裡頭翔實的史事用很多比較傻和二的語言以及作者比較天真的正邪二元論重新敘述而已。另外可以讀《劍橋中國明代史》,不過也是怕這兩本大部頭不夠「入門」。
  7. 清朝部分我想不到比較好的,尤其是清前期的歷史。再次,如果你啃得動民初的文言文的話,自然應該讀孟森的《清史講義》。另外,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也會提到清朝前段的歷史,講得也相當明晰,雖然在具體史事的處理上跟不上學術前沿,但是作為入門了解是相當不錯的。
  8. 近代部分入門書有很多。
    對於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讚譽很多。但這本書基本上反映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學界的水平,在史事考據上其實有不少問題,而到了四九年之後的部分,也已經不是徐先生的能力所及,只不過是勉力完成而已,即便是康梁維新以至晚清新政,在今天看來也是有不少疏漏。當然,作為入門書還是不錯的。
    近代史因為「引人注目」的關係,其實入門書有許多,好的入門書也有不少。有幾位老先生的研究都可以推薦一下。雖然很多人會指責這些研究觀點陳舊,但其實本世紀的政治史研究基本上都是接續這少數幾位老先生的研究,正如弗洛伊德在心理學中的地位一樣:即便你不贊成他,你也必須反對他,而不能繞過他。其重要地位如此:
    1.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2.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3.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4. 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9. 近代部分進階閱讀:
    1. 理工科、經濟學背景的同學可以嘗試一下杜詢誠的《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如果覺得細節處知識點太深可以像我一樣跳躍著閱讀。
    2. 在思想史方面,如果對於自己的文獻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信心,可以嘗試閱讀王汎森先生的專著。王先生是台灣史學界泰斗,但寫作上非常講究要做到明白暢曉,沒有一般學術專著那樣迷失在史料中,會讓讀者一直跟著研究者的腳步去探索:《權力的毛細血管作用》(明清之際的學術史及思想史)、《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清末民國的學術史及思想史)。
    3. 對於清末民初的基層社會運作,非常推薦閱讀林耀華先生的《金翼》。這本書嚴格意義上並非歷史學專著,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畢業的林耀華先生是以一種人類學的視角對其家鄉的福建農村/城鎮社會作了類似於民族志的調查。之所以說是「類似於民族志」,是因為實際上林先生是以小說體例來進行寫作的。全書沒有太多涉及當年具體的上層政治「事件」Event,但對於事件低下的社會運作有十分深入的描述。對於解毒當下民國風電視劇和微信朋友圈文章所帶來的對民國的種種誤解很有幫助。
    4. 想要了解今天的中國,則不可能不了解1966年到1976年的歷史。然而相關書籍甚至在豆瓣上都被刪了條目。廣東澄海唯一一個這段文化昌盛時期的歷史博物館最近還被清空刷上了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盛哉吾國之文化,和諧哉吾國之社會。不過昌盛歸昌盛,和諧歸和諧,如果讓過去了的事情就這麼過去了,遺忘了,那麼過去就距離重演不久了。怕中文書目會被和諧,附上英文書目:文化昌盛的起源有: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共有三卷。講述文化昌盛時期的有:Roderick MacFarquhar,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大家想知道對應的中文書目的話可以私信。是的國內學者就文化昌盛時期並沒有什麼像樣的作品。其實國內很多學者都憋了一股勁想要研究,然而因為不可能申請上課題,不可能發表得了論文,於是也就不了了之了。
  10. 另外還有一個也許帶有我個人偏見的忠告:馬勇啊張鳴啊雷頤啊他們的書,最好別讀。怎麼說呢,他們在歷史學界的身份和地位,有點類似於郎咸平之於經濟學界的地位。不同的是郎教授在其專業領域如企業重組這些方面至少曾經是權威,而馬勇等人在近代史的任何領域都未曾有過學術意義上的貢獻。具體可以參考一篇書評:「完全可以想像」成的晚清史
  11. 關於唐德剛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唐先生生平最大貢獻在其口述史和史學的普及工作上,《晚清七十年》便是史學普及的一例。然,唐先生最見功夫的,其實是民初的一段,對於晚清,偶有獨到見解,但支撐有時不大充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入門書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其實不是「論述個人研究」,而是「介紹學界研究成果」,在這方面,由於唐先生生平的大部分精力耗費於在美求職生活,因此其實精力有限,不可能有太多功夫放在這本書上。
    14年近代中國口述史學會出版了唐先生關於段祺瑞的遺作,便是整理遺稿才攥成的,加上唐先生的精力還用在了寫小說上,其投注於該書寫作的時間,不可能太多,也不能有太多時間參閱他人研究;另一方面也因為他身處美國,美國當時(甚至是現在)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只是冷門學科,相關研究不多,而因為冷戰、技術、語言的影響,他接觸到的中國(包括台灣)研究成果不多,因此《晚清》一書很大程度上只是唐先生的「個人見解」,而不是學界成果,雖然偶有洞見,但一方面可能失於偏頗,另一方面也會有前述的支撐不足。不過這也只苛求了(黃仁宇先生的著作也近於此)。

最後,也推薦你閱讀學人寫的通史著作,如錢穆的《國史大綱》,呂思勉的《中國通史》等——如果你能夠hold得住的話。反正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我沒看十來頁就會跑去看黑塞了,嗯嗯,黑塞比呂思勉易讀多了……

要通俗性的話,個人推薦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以及高陽的小說。這兩位先生雖是寫小說,但比許多「專家」都要嚴謹許多,不怕被誤導。

另外博士朋友推薦年前新出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部頭略大,我自己還沒看,諸君可以自行品嘗,自行判讀。

2016.11.15 更新


如何閱讀中國史?
——從興趣出發的建議書目

一、引子

作為一名歷史學專業的學生,日常里難免會遇到非專業人士對歷史的各式解讀,特別是在解構、戲說和穿越三股風潮盛行的當下。不過,這也不能盡數責怪他們,畢竟人家只是信息傳播的接受者,而且也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這時,出於對我們這類專業人士的信賴,他們時常會主動讓你推薦幾本好看的歷史學書籍,藉此使他們過把癮或開個眼。但頭疼的問題往往出現在這裡,什麼是好看且專業的歷史學書籍呢?坦言之,接觸了幾年的歷史學,稱得上專業的書籍大部分都足以使普通的讀者望而卻步或覽而生倦;而若以可讀性的高下來排序推薦,又覺得有不少的書籍似乎稱不上是純歷史學的內容。往往在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之後,我們這幫所謂的專業人士也得不出什麼好的答案,況且薦書和看書人的興趣又是緊密相連的,在不清楚對方的程度之前,實在不好妄開書單。事出無奈,別人的一番盛情總不好以冷水澆之,至於此前的種種顧慮,這時也顧及不了太多,姑且為之吧!於是便有了下面的這個書目。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書單所列內容只限於一般讀者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所列書籍盡最大可能避免了類如國內一般教科書式的寫法,至於史學研究所依靠的根基——原始典籍,考慮到受眾的問題,則未包含在內,因此全部是研究著述類。本書單共分6大類,內含百餘個子題及相關書籍,原則上一個作者一本著作,個別優秀者除外。第一單元的通史,試圖將市面上現有較好的各類通史性著述融入其中;第二單元斷代史內容則相對精深化,個別斷代史缺列書目,則是考慮到目前尚未有特別適合入門者閱讀的著作,可參照通史來把握。餘下的四個單元,入選標準主要考慮的是著作的可讀性,個別因為所涉及內容重要且難以替代,故一併列入。此外,讀者如有興趣,不妨按照本書目所出列的作者「按圖索驥」,進一步查閱他們的其他著作,因為這些人大都是近現代學林中的佼佼者,這裡也只是擇取了他們著作中可讀性較強且篇幅也不大的著述。希望讀者通過本書目能夠對中國歷史有一個較為可親和可敬的認識


當然,任何書單都只能反映個別的視角和觀點,而且亦總有缺漏之處,因此它也勢必不能涵蓋或替代其他類似的推薦,而這一點正是我最後要特別要強調的。


二、書目

(一)、通史:

1. 錢穆:《國史大綱》

2. 呂思勉:《中國通史》

3. 傅樂成:《中國通史》

4. 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5. (日)內藤湖南:《中國史通論》

6. (美)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

7. (法)謝和耐:《中國社會史》

8.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國大歷史》

9. (美)韓森:《開放的帝國》(可一併參閱衛三畏:《中國總論》)

10.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本書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通史,但論述脈絡亦屬通貫,且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某些特質有較為出色的分析)


附:看到不少朋友對閱讀《國史大綱》感到困難,其實這本書確實不太好讀。最好是有人做導讀,建議大家可以先看其他通史或斷代史,積累一些史實,之後再來看錢著。呂思勉《中國通史》也有同樣的問題。關於《國史大綱》,可以參見我的這篇回答。

錢穆的《國史大綱》繁體豎排版本讀起來很困難,怎樣才能讀透這本書? - 趙子穆的回答 - 知乎

黃仁宇的書一度很熱,但我沒有選擇《萬曆十五年》,其中的一個顧慮是覺得公眾未必都讀出了該書的深意。這裡選擇黃仁宇的兩本書,略近於隨筆集,很像是對每個朝代、某些事件的素描,有些觀察也頗能抓住要害。如果想要了解黃仁宇的整體史學觀點,建議讀一讀他的回憶錄《黃河青山》,我對此也有一篇解讀,供大家參考:

知乎專欄

至於他的「數目字管理」,爭議很大,誤解也很大。我比較贊同王家范先生的解讀。
黃仁宇用「數目字管理」是否對現實具有指導意義? - 趙子穆的回答 - 知乎

(二)、斷代史(側重政治)

1.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另,關於三代以前文明可進一步參閱: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二卷《遠古時代》,本卷由蘇秉琦主編)

2. 許宏:《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

3. 張蔭麟:《中國史綱》(三代至秦漢)

4.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

5.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6.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7.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或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

8. 姚大力:《「天馬」南牧:元朝的社會與文化》

9.孟森:《明史講義》、《清史講義》

10.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11.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或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12. 陳志讓:《軍神政權》或齊錫生:《中國的軍閥政治》(民國)

13.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

14.《劍橋中國史》系列

15.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十卷本

16. 哈佛中國史系列


(三)、制度與文化

1.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

2. 邢義田:《中國文化源與流》

3. 杜正勝:《中國式家庭與社會》

4. 雷海宗:《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5.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進一步可參閱氏著《國史新論》)

6.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7. 周良宵:《皇帝與皇權》(關於皇權的特性以及其與士大夫的互動,亦可參閱吳晗、費孝通:《皇權與紳權》,謝天祐:《專制主義統治下的臣民心理》,謝書的名字起得太有時代性,其實內容還是不錯的,都是些君臣故事的彙集)

8. 朱自清:《經典常談》(進一步可參閱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

9. 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

10. 葛兆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

11. 藤枝晃:《漢字的文化史》

12. 陳垣:《史諱舉例》

13.劉乃和:《中國歷史上的紀年》

14. 竺可楨:《天道與人文》

15. 江紹原:《發須爪:關於它們的迷信》、《民俗與迷信》

16.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進一步可參閱趙元任:《語言問題》)

17. 費孝通:《鄉土中國》(進一步可參閱氏著《生育制度》、《中國紳士》、《江村經濟》)

18. 林耀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

19.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

20. 巫鴻:《美術史十議》

21. 漢寶德:《中國建築文化講座》

22.沈從文:《古人的鬍子》

23.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24. 商務「世說中國」書系:齋藤茂:《妓女與文人》、松浦章:《中國的海賊》、林巳奈夫:《刻在石頭上的世界》、橋本敬造:《中國占星術的世界》等擇閱


(四)、人物:

1.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去聖乃得真孔子》

2. 李開元:《秦始皇的秘密》

3.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

4. 李貞德:《公主之死》

5. 宮崎市定:《宮崎市定說隋煬帝:傳說的暴君與湮沒的史實》

6.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陳龍川傳》

7. 史景遷:《王氏之死》、《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內心世界》

8. 白謙慎:《吳大澂和他的刻工》

9.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

10 唐德剛:《袁氏當國》、《晚清七十年》

11. 羅志田:《再造文明的嘗試:胡適傳》(按此書論及胡適截止1929年,關於胡適此後的經歷評 述,參看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

12.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五)、空間地理與族群生活

1. 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

2.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

3. 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中國行政區劃沿革》

4. 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

5. 江上波夫:《騎馬民族國家》,山杉正明:《游牧民的世界史》

或文史知識編輯部:《中國古代民族志》

6. 謝弗:《撒馬爾罕的金桃》(中譯本《唐代的外來文明》)

7. 謝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

8. 陶孟和:《北平生活費之分析》

9. 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

10.王銘銘:《逝去的繁榮一座老城的歷史人類學考察

11. 趙剛:《頭目哈古》


12. 賴瑞和:《杜甫的五城》或桑原騭藏:《考史遊記》

補:薛愛華:《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

(六)、史學與文學

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或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

2.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及《古史辨自序》

3. 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或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4. 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問答補正》(輔助參考《黃永年文史五講》)

5. 柴德賡:《史籍舉要》

6. 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

7. 嚴耕望:《治史三書》

8. 王國維:《人間詞話》(進一步可參閱《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

9.俞陛云:《詩境淺說》

10. 聞一多:《唐詩雜論》、《神話與詩》

11. 魯迅:《魏晉風度及其他》

12. 周作人:《知堂書話》(孫犁:《耕堂讀書記》)

13.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書簡》(抑或宗白華:《美學散步》)

14. 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

15.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或氏著其他作品

16.宇文所安:《追憶:中國古典文學的往事再現》

17.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擇閱

18. 林庚:《西遊記漫話》

19. 金庸:《鹿鼎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擇閱,(建議以倪匡《我看金庸小說》一書為導讀)

20.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坦白說讀歷史有很多種讀法,正如同人有不同的活法,用治學的心態苛責入門者,列出的書目不嚇走人才見鬼,而被推薦者如果真是孜孜以求希望學到點東西,推薦大秦帝國什麼的只能暴露自己蠢吧。

OK,本文適用於那些對歷史了解並不多,並不系統,但是願意學習掌握喜愛朝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典章制度,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嚴肅書籍閱讀的人,換句話說,這回答是給那些並非三分鐘熱血的嚴肅讀者看的

而非給有志學術研究者(跪求奆奆輕噴)和讀了大秦帝國後自詡愛好歷史的人們(腰裡別個死耗子就當自己好獵手啦?)參考的。

入門時候的興趣,唯一可以接受的死法是自己慢慢淡漠,絕對不可以因為錯誤的接入點而讓本可以金風玉露一相逢的事情變成從此蕭郎是路人。

以上

春秋戰國入門必讀,乃是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好處在於通俗系統而有趣味,可以讓你對整體有個大概的印象,對人名混個眼熟,然後立刻跟進太史公的《史記》,這段歷史選擇相對較少,這兩本啃完,依然想進階,戰國策歡迎你。
此處不推左傳,因為左傳文本閱讀難度在戰國策之上幾個level,可以做資深閱讀看待
東周列國志和史記的本子太多,壓根不需要推,戰國策則不然

友情推薦范祥雍先生四卷本戰國策箋證
戰國策箋證(全四冊) (豆瓣)

以上,春秋戰國,入門書:東周列國志,史記
強化書:戰國策
另外有關的好書:國語
童書業《春秋史》春秋史 (豆瓣)
如果你愛歷史還愛哲學,熊逸歡迎你春秋大義 (豆瓣)
楊伯峻四卷本《春秋左傳注》春秋左傳注(全四冊) (豆瓣)
呂思勉《先秦史》
此處不得不提另外一本入門好書,長河飛舟的《上古風煙-歷史是造物主寫的小說》
我一直對這個世界充滿信心,是因為我堅信高手在民間,這個作者涉獵之淵博,視角之有深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之所以沒推薦,是因為涉及的時代太遠古了,此書讀完必定受益良多,但是對歷史入門的幫助主要在歷史觀點和視角的培養而非對上古史的認知方面。

秦漢史,自秦統一到三國
秦漢史一段經典之作非常之多,但是說到入門,還真必須老老實實地回歸基本史料,入門必讀:史記,漢書,後漢書
這部分沒什麼取巧的,後人著作雖多,但主要是制度史,史事入門並無更好選擇。以秦漢史為書名分別著述的有呂公思勉,錢穆,田餘慶和翦伯贊等人,呂思勉《秦漢史》水準接近不朽,不過對初學者仍然略嫌艱深,而且部分問題呂公的強勢論證易於使人先入為主,錢穆先生對史事方面的著作除卻偉大的國史大綱之外其餘都嫌漫不經心,比如《孔子傳》,《黃帝》等,他的秦漢史明顯弱於呂公。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錢穆秦漢史一脈相承錢氏史學--側重思想層面而輕史實--的特點,秦一部分還好,西漢部分文景輕輕略過,直接漢武全盛,濃墨重彩寫了半本書,然後昭帝宣帝元帝成帝一筆帶過,直接就是新漢,這點實在讓人hold不住,但是,始皇誅韓非之緣由,焚書之目的,晁錯捐粟輸邊之失,任俠與商賈同源說,文景時朝廷與諸侯王國招徠人才標準之區別以及後世武帝時之區別,淮南劉安無反意之辯,漢初治國思想由黃老入外儒內法之緣由,公孫弘成事之因,漢儒災變與禪讓思想等等等等,都給我指路明燈的感覺,不是不好,是沒有呂思勉那麼不朽的好!
田餘慶先生版我只匆匆翻閱過大概,感覺比較類似一大套叢書中典型的虛應故事。翦伯贊先生版文化方面寫的很好,但是略淡略單薄。
其餘各書都偏專門化,可以待你自己讀史入門之後按圖索驥而去,自然而然便知

以上,秦漢史,入門必讀:史記,漢書,後漢書,本子太多,犯不著推薦,能啃繁體豎排就中華書局綠皮本,不能就啃中華書局硬殼簡體橫排本
強化閱讀:呂思勉《秦漢史》秦漢史 (豆瓣)
張蔭麟《中國史綱》(本書名字碉堡可惜寫到東漢張公已然作古)

注意,此處提都不提非常有名的劍橋中國史十一本,是因為這套書絕對,絕對,絕對不適合入門者使用,此套書我讀到民國為止,深感中西方史學著眼點不同,粗略的說,劍橋中國史輕事實而重意義。這套書里有關史實部分或一筆帶過或語焉不詳,有關思想或意義部分卻被濃墨重彩的描述,很多時候對史實的描述只不過是「一個將軍殺死了部落的酋長,因此引發了長達....blabla」這樣的描述,對有基礎的人自然是得心應手,入門者讀完不啻鴨子聽雷。
另外一套絕對,絕對,絕對不適合入門者使用的書就是柏楊的72卷本《白話資治通鑒》,這套書輕鬆無比,柏楊有挑逗性的侵略性語言風格易於被喜愛,但是,這套書的主觀色彩是歷史著作中僅見,如果你沒有強悍心神和清醒大腦,必然被帶著走,剛入門就先入為主,後面怎麼樣也就那回事了。

三國:三國時期入門的選擇真是太多了口牙!
入門必讀當然是三國志!記住一定要買配裴松之注的版本,我堅信資治通鑒沒了胡三省魅力絲毫無損,陳壽少了裴松之就像是菜里沒加鹽啦。三國演義我就不提了,有沒讀過三國的中國人嗎?
入門其次必讀,乃是呂思勉先生三國史話,收錄在《呂著史地通俗讀物四種》呂著史地通俗讀物四種 (豆瓣)之中,其輕快可讀,深度可觀都是數一數二的。
易中天和于丹常年被當做反面靶子批駁,實際上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品三國還是非常不錯的入門讀物
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孫權傳》,《曹操傳》我也非常欣賞,說事不厭其煩,很是透徹全面,這三本書的意義嚴重被低估,實際上我認為他們才是最好的入門讀物,為啥,三國志史料全面分析不多,呂易二人書籍質量上乘而不連貫,品三國實際上還是不足夠系統!我與張先生唯一水火不容的一點在於!
我是魏武粉,他怎麼會喜歡大耳朵驢!

以上,三國,入門必讀:三國志,本子太多不廢話了
張作耀三傳,本子太少不廢話了
呂思勉,三國史話(上古呂著史地通俗讀物四種最為實惠,買不到的話 跟
大師學國學系列亦佳)
入門可讀:易中天《品三國》
陳邇冬《閑話三分》閑話三分 (豆瓣)

魏晉南北朝,我最愛之朝代,光輝璀璨到不可直視!
也就從魏晉開始,必讀書目中二十四史開始淡出,直到歐陽修新五代史才重新回歸,為何?晉書質量只能說一般,我推薦的必讀書,就是呂思勉先生最佳一本《兩晉南北朝史》
這本書我說我正在讀五周目,制度部分的二周目,你們愛信不信
有關戰事,制度等各個部分,此書完勝晉書,而南史北史都有穢史的惡名,為避免先入為主,不能先讀他們。雖然此書依然閱讀難度不適合入門者,但是是那種越讀越香的好書,一旦習慣呂公語言風格,讀此書之快感無與倫比,實際上有關歷史的書籍或多或少都有些閱讀難度,只是因為秦漢時期前四史在,所以呂公的著作才會被顯得較弱而已,兩晉南北朝時期,絕對無書可以和呂公此書抗衡。
至於文氣,《世說新語》自然必讀,完全不需要解釋,如果你比較弱,請讀楊勇先生版世說新語校箋 (豆瓣)
如果你文言文功底極深,請讀余嘉錫先生版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 (豆瓣)

以上,魏晉南北朝,入門必讀: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
世說新語
強化可讀: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 : 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
《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
......太多了,估計你把上邊的全讀了你自己都知道該接著讀什麼了

唐宋時期我讀的比較少,只讀過資治通鑒,呂思勉《隋唐五代史》,《新舊五代史》和一些宋人筆記等,不想強行硬撐,誤己誤人

明代,必讀書,孟心史先生《明史筆記》
實際上《明朝那些事兒》把人引進門也做的很到位,首先它並非毫無技術含量,其次它文字輕快優美而有內涵,其受人攻訐,一方面是因為學術通俗化這點討人嫌,一方面是因為遇到有爭議的問題的時候隨便選擇了他認為對的,而沒有註明,最欠的是,他有點心靈雞湯。
姑且存疑吧
明末清初,三本書足以囊括,顧誠《南明史》,《明末農民戰爭史》,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
強化的話,孟森先生每本書都可以讀,顧誠先生其他書都可以讀

以上,明代,入門必讀書:孟森《明史筆記》
顧誠《南明史》
《明末農民戰爭史》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
入門可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清朝乃至當代,對我一個滿人來說回憶就是眼淚,我什麼都不想說

最後,無論你愛不愛,都要讀一讀的是《資治通鑒》!!!通史類的著作,好的也就那麼幾本呀

錢穆《國史大綱》
《中國歷史精神》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
即可


可能在書籍推薦上比較的小眾,但絕對是精品。推薦五本。

自曝門戶:某省屬吃飯大學明清史研究僧,現已畢業。結合我七年讀書生涯來推薦幾本我自己看過的史學著作。有一些書已經不在出版了,所以在市面上買不到,那麼我是下了電子版列印的,如果有需要的同學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我會提供電子版資源的打包,裡面還有彩蛋哦。

按照書籍內容的時間順序一個一個來:

【1】馬長壽——《烏桓與鮮卑》(豆瓣9.1分):

圖片是在孔夫子上找的,這是這本書最新一版的封面,不過已經停版了。

這是一部研究中國北方兩個游牧民族的史學著作。書中分成四大部分:總敘、烏桓、東部鮮卑、拓跋鮮卑。總體來說,這本書最大的用處就是能讓你知道為什麼拓跋氏能夠最後成為統一北方的那個天選者,以及它之前的烏桓與漢民族、鮮卑民族的關係。讓你知道,原來孝文帝漢化改制的背後有著巨大的問題和隱患,讀完這本書你會對這兩個民族有更清晰地認識。

【2】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豆瓣8.9分):

余先生以他學貫中西的知識底蘊,剖析了曾經中國社會中的上層精英集團的產生、發展亦或是異變、與西方「知識分子」的差別、以及他們的使命感。讀起來讓我等無比興奮,而又多有感慨。也能回想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3】樊樹志:《晚明大變局》(豆瓣評分7.4分)

本書六大部分:海禁與朝貢政策的突破、捲入全球化的浪潮、江南市鎮的興起、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學東漸、文人結社與言論的新氣象。

這本書在豆瓣上被吐槽了很多,本人在閱讀時也有同感,就是六個部分自說自話,之間的關聯性並不強,有種感覺是單獨拿出來哪一部分都能閱讀的沒有障礙。也正因為如此,給我的感受其實是晚明的變局或許有,但並沒有晚清的劇烈。當然它每一部分內容也相當充實。分成六本書來看是沒有問題的,樊老先生的史學功底是非常強的。

【4】袁偉時《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豆瓣評分8.1分)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有刪減有刪減有刪減~

這本書第一版的時候好像被禁過,所以到第四版(就是圖片展示的這版)的時候做了大規模的刪減。不過主幹內容並沒有減的太傷。內容不好做太多的介紹,可能會顛覆你頭腦中對於晚清及民初歷史的所有認知。喜歡它的人自然是推崇備至,而不喜歡它的人也會對之痛罵不已,完全取決於你對democracy、liberty的理解與認識。

我當時看這本書是和樊先生的《晚明大變局》一起看的,算是知道的很晚了。如果同學們有興趣可以將兩本對比著看,會有很多收穫。

【5】丹尼爾?埃爾斯伯格《吹哨者自述》(豆瓣評分:7.9)

這本書是美國三大泄密事件之一的五角大樓泄密事件主人公丹尼爾?埃爾斯伯格的自傳,他曾是接觸到越戰時期的美國國防部部長麥克納馬拉編訂的美國在越戰時期的全部絕密資料的幾個人之一。他認為美國捲入越戰完全是一場上層的陰謀,他們欺騙了美國人民。於是將所有絕密資料全部交給了美國的幾家大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這裡面描寫了美國政府是如何與媒體展開鬥爭,如何試圖掩蓋欺瞞真相。寫出了美國國家權力運行的幾個重要環節,總之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傳記書籍。

——————————————我是分割線———————————————

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有過一絲迷茫,歷史書籍的浩瀚,就算是窮盡一生也無法讀完,那麼我們還要不要繼續在堅持下去。我想說,我們可能要搞清楚我們閱讀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最後的結果,還是為了讓我們的心靈有一處安放的所在。我想只有明白了這個關節,可能就會有答案。

以上~

1、2、4我有電子版,以及一份我老師推薦給我的一份書單。需要的同學加公眾號,後台回復領取下載。~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陸大都督的學習小屋,定期更新一些歷史故事。


很久以前受託給我們院大一本科生寫了個入門書目推薦,刪刪改改,就剩中國古代史部分的了。

一、歷史上發生了什麼?(通史與斷代)

1.呂思勉,《中國通史》;

中國史入門的首選。呂思勉作為中國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在「博、大」方面遍觀中國恐怕無人可及。呂先生是較早突破傳統的政治史敘述框架,力求全面研究歷史的民國學者,這部書也延續了呂氏傳統,簡明扼要地述及中國歷史的方方面面。上編乃分門別類地敘述中國古代的經濟、制度、社會、文化,下編則是脈絡清晰的中國古代政治史。讀罷這部書,不僅會對中國古代史有一個起碼的認識,更會培養自己宏觀把握中國史的意識。

2.錢穆,《國史大綱》;

與呂著《中國通史》堪稱國史雙壁之書。錢穆先生作為舊學背景出身的史學家,史觀未必新穎、方法未必現代,但此書真正蘊含了錢先生所說的「溫情的敬意」,用氣勢磅礴的大手筆從古到今,一以貫之。這部書有很多細微之處的敘述有所謬誤,但讀這部書可不必在意瑣碎細節,更多的是去思考如何樹立中國歷史的大觀念以及自己的中國史觀。

3.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

本書可以看作是一部從舊石器時代到東周之前的通史。考古學大家張光直先生運用人類學、考古學手段,綜述中國的史前時代及青銅時代,也能為我們提供不同於歷史學方法的新視角。本書通俗易懂,讀過此書,不僅會大概了解中國東周之前的歷史,明白一些重要的考古學事件及觀念,同時也會對考古學和歷史學的差異所在,產生初步的認識。

4.楊寬,《西周史》;

我在此推薦楊寬的《西周史》而非許倬雲的《西周史》,在於我認為斷代史屬於基礎部分,更需要讀紮實而平穩詳細之作,而不必刻意要求新視角和廣視野。楊寬的《西周史》,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方面的利用水平都相當優秀,特別是傳世文獻的使用,雖然其史觀不免陳舊,但紮實的史料工作之後,我們仍然能比較穩重地認識西周史的大概。

5.童書業,《春秋史》;

此書歷來作為通俗類中國斷代史的典範,作為一部面向普通讀者的通史,它在寫明歷史的同時,真正做到了「曉暢」二字。紛繁複雜的春秋歷史,在這部書中被安排的井井有條。童先生作為春秋史和《左轉》研究領域屈指可數的大家,做到考古資料數量不足的情況下最可信的敘述。

6.呂思勉,《秦漢史》;

呂思勉先生共著有斷代史四部,這部《秦漢史》堪稱其中的巔峰之作。呂思勉先生的治史建立在無與倫比的文獻功底之上,強大的史料積累構成了此書嚴密堅實的基礎。呂先生在悉心剪裁併精密考據彼時所能及的全部史料的同時,將自己的精微之見天衣無縫地融入史實敘述之中。此書更可見呂先生的獨特史觀,凡可疑之處,皆循蛛絲馬跡細細追索,將被正史蒙蔽的事實還原而出。實在是中國史學第一流的巨著。

7.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

王仲犖先生乃中國中古史泰斗,與唐長孺並稱「南王北唐」。魏晉南北朝乃中國歷史上最紛繁複雜的階段,各種民族、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制度變化也極為劇烈。然而此書極為流暢明了地,一五一十地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史和制度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敘述的一清二楚,可謂是全方位不留死角。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此書問世太早,不可避免地遺留下唯物史觀的時代特色,但甄別之後,仍可體會到本書的巨大價值。

8.岑仲勉,《隋唐史》;

岑仲勉先生是唐史領域的大家,在中山大學與陳寅恪先生齊名,此書是岑先生欲作教材而編著,更近以專題分節,論體系完整、脈絡清晰雖未必盡善盡美但作者文獻學功底已達出神入化之境地,此書難能可貴在許多細微之處可以寫就其他著作不能討論之事。岑先生對唐史的諸多問題與陳寅恪先生截然對立,是書中大量篇章可以見其相左之觀點,這點又非要熟讀陳先生之書才可理解。此書屬於對唐史有一定基礎後再返回閱讀,可以大幅提高認知水平之著。

9.樊樹志,《晚明史》;

本書在當代史家所著的斷代史中,已屬翹楚之作。作者乃復旦歷史系教授,於晚明史領域多有創見。晚明幾乎是中國古代史上動蕩最激烈、最複雜、最扭曲的時代,需要研究之處如恆河沙數,此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花費大量筆墨,將晚明的諸多變局放置在全球史觀的大角度下重新審視,視角新穎,令人所思甚多。而龐大的篇幅,已經把紛繁複雜的晚明政治軍事著層面敘述清楚,從本書中,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運用全球史觀的視角去重新研究中國史。

10.孟森,《明清史講義》;

遺憾的是,明清史領域至今都無真正堪稱巨著的通史著作,我們也只能拿孟森先生百年前的講義來作為了解明清史的首選。囿於時代所限,此書格局和方法都相當狹窄傳統,仍然未脫古代史學之桎梏。然而孟森先生是明清史領域的主要奠基者,我們從中仍然能讀到許多重要史論。對於了解明清史大略梗概,此書已足矣擔當。

二、了解中國史的方方面面,我還該讀哪些書?

1.榮新江,《學術訓練與學術規範 : 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

想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最好先讀讀這本書,這是一部相當詳細的入門手冊。本書的主要側重點在於各種史料的檢索與利用,完全可以常備為工具書一用,不過其主要面向其實是中古史。同時,此書強調了書評的意義和學術規範的重要性,在還未接受學術訓練之際,樹立起規範意識,顯然是更重要的。

2.梁啟超,《讀書指南》;

中國史的研究離不開古文獻,古代典籍浩如煙海,新手又應該如何開始讀古書?梁啟超先生在這部書里,簡略得當地理清了中國古籍的大略,並對一些要籍做了解題工作,更方便新人理解古籍要旨。實在是我們初涉中國古代史,初讀中國古代典籍不可不讀的入門指南。

3.劉乃和,《中國歷史上的紀年》;

歷史研究需要時間,中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紀年體系,缺乏這方面知識,在未來的研究中就不免掣肘。這本很薄的小冊子清楚地說明了中國古代記載時間的情況,對未來讀書研究極有裨益。

4.黃永年,《古文獻學講義》;

中國史的研究離不開史料,對於歷史文獻的基礎知識,是必須要掌握的。然而歷史文獻學,目錄、版本、校勘,對大部分人來說又極為生疏。黃永年先生是中國歷史文獻學泰斗,尤精於版本學。這部講義是最適合入門的歷史文獻學概述,若是認真讀過此書,對於中國歷史文獻學應該會有初步的概念和基本的認識。

5.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政治史研究的代表。這是一部已經超越歷史學範圍,成為暢銷書的史學專著。本書的具體內容是,作者通過對東晉幾個門閥大族的先後執政的研究,提煉出門閥政治的一般存在形態,進而歸納出其實質。我們以歷史學新人的眼光初讀這部書,更多的是要學習在現代歷史學研究框架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史料,做出最完美的、涸澤而漁式的考據,讓自己的立論無懈可擊。

6.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朝政治述略》;

政治史絕非乾巴巴的、冷冰冰的制度與政治事件的敘述,政治文化是政治史更為廣闊的研究層次。如何研究政治文化,如何建立政治與文化意識、思想形態的關係,如何挖掘政治行為背後的內在邏輯?鄧小南先生的這部書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範例。作者是宋史大家,本書則通過對「祖宗之法」這一政治文化概念的詳細梳理,講北宋前期政治史的諸多問題研究透徹,是政治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經典。

7.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政治制度是沒有生命的,必須要通過執行者才能讓政治變活。中國政治的執行者——儒家士大夫們,這一群體是如何出現、並在官僚機器中佔據主導位置的。這部書是對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的精密研究,入門者初讀,不僅可以明白士大夫政治是如何成為主流的,更可學習如何將政治史的方方面面處理的遊刃有餘。

8.姜士彬,《中古中國的寡頭政治》;

士族研究是中國古代史領域最成熟的課題之一,卻也是爭議最大的課題之一。對於士族的定義,人們眾說紛紜,迄今為止尚無十分令人信服的結論。但美國學者姜士彬在此書中給出的士族定義,或許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一種說法。在這部書中,我們可以感覺到的是歐美學者是如何處理中國古代史,釐清概念,審視史料的。而熟練的技巧,和對舊有框架束縛的突破,也是一大亮點。

9.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

大量借用社會科學的概念,從其視角入手,利用計量方法,進行歷史研究,是上世紀後半期西方史學的主流方法,而這類方法對於中國史研究的最佳體現,莫過於毛漢光先生的此書了。本書相當嫻熟地對中古史進行定量研究,並提出相當大膽而頗有道理的觀點。特別是對於門閥士族的存續時間,毛先生根據對正史人物傳記的統計,一反「士族終結於隋唐之前」的說法,主張門閥士族最終延續到唐末,而且在唐朝仍然發揮著不可小覷的重要作用。從這部書,我們可以體會到,計量方法和社科視角是如何在傳統史料中得以重新煥發活力的。

10.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在中國史領域,經濟史方面尚未有一部盡善盡美的經典。經濟史的研究該如何進行,我只能拿黃仁宇先生的這部書來做例證。經濟史研究需要對史料中所記載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數據做詳盡研究,同時還不能忽視與政治的聯繫,這些點,黃先生都做到了。不過,此書有什麼問題,還是待大家讀過後才能發現。

11.余英時,《東漢生死觀》;

余英時是歷史研究無法繞開的一個人物,但余英時先生的大作多為思想史,並不好理解。《東漢生死觀》這部小書可以算是初識余先生最好的選擇。新人從這部書里學到的,首先應該是「思想史究竟是什麼」,又會學到「思想史如何進行研究」。

12.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的巔峰之作,影響力可謂空前。士,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獨特、能量最大、對歷史影響最深的一個群體。士是什麼,士如何產生,士是如何在中國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士又如何盡情地發揮自我,這部書所要揭露的就是這些問題。

13.葛兆光,《宅茲中國 :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思想史領域的一部力作。這部書帶給我們的思考絕非僅僅是「中國」概念的追溯和研究這麼簡單。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中,究竟有多少習以為常的概念乃至實實在在的聯結,其實是通過「想像」締造出來的。讀過這部書,你在未來閱讀和研究的很多方面,都會提升對相關問題的關注。

14.呂思勉,《中國社會史》;

呂思勉先生的博大又一次體現,這部《中國社會史》,迄今為止學界都難說出現一本能取代它的著作。這真正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作者窮盡史料,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敘述。

15.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古代社會的研究,同樣需要導入現代社會學的方法,這部書就是一個極好的範例。社會學、歷史、法學的完美融合,會讓我們看到中國法律在古代社會中的意義,更會讓我們看到社會學是如何應用在歷史研究中的。

16.孔飛力,《叫魂 : 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西方史學界的方法應用於中國史研究的典範之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截然不同於中國史學界的研究路數和方法,西方史學界善於從小而無稽之事入手,層層深入,最後提出對整個社會結構的宏大思考。

17.沈艾娣,《夢醒子 : 一位華北鄉居者的人生》;

微觀史應用於中國史研究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微觀史學在如今的史學界甚囂塵上,關注一個人的在歷史中的命運,會給我們提供一種截然不同於傳統的視角,庶幾可對歷史認識的細微之處獲得更大收穫。這部書同樣是西方漢學家的手法,國內類似研究途徑的著作尚少。

18.梁其姿,《面對疾病 : 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

醫療社會史是當下的顯學,又和新文化史有著密集的重合。這部書會告訴我們的是,社會史也非簡簡單單的衣食住行和社會風俗研究,社會史有無窮大的研究領域,有獨特的研究理路,對我們理解歷史也有著極大的裨益。這部書同時會給我們展示,醫療社會史是如何進行研究的。作為洞悉古代社會的一種新手段,本書具有不錯的範例作用。

19.李貞德、梁其姿,《婦女與社會》;

女權主義蓬勃發展的今天,後現代思潮下的當代歷史學,對性別史的關注與日俱增。全面的看待歷史,我們絕不能忽視占人類一半的女性,在歷史中發揮的作用和自身的身份意義。這部書會告訴你,性別史、婦女史是如何進行研究的,他們的發掘又有什麼獨特路徑與意義。

20.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 : 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

將人類學與歷史學結合起來的華南學派,是當今史學界的重要流派。立足於華南幾省特有的人文自然環境、民俗信仰及史料,並深刻實踐田野考察的方法,這便是華南學派引以為傲的方法,他們揭示出許多之前未曾注意的中國歷史社會特性。同時,傳統史學觀念被打破以後,長期以來不受重視的地域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個地區有自己獨特的環境和文化特性,這一地區的特殊性是如何表現出來並在歷史中發揮其特殊意義的?一個國家之內,區域與國家,國民生活的周邊環境與大國家意識之間,又是如何互動的?這便是區域社會史的研究。本書是區域史、社會經濟史與制度史結合的典範之作,堪稱華南學派的代表。

21.拉鐵摩爾,《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

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中國古代的邊疆和少數民族,完全以中央和漢族本身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於是中國的邊疆史就成了一部漢化史。這部書的意義在於,用少數民族自身,用邊疆地域自身的視角去看待邊疆史,反其道而行之,由邊緣來看中央,會得出很多富有新意乃至完全不同的歷史結論。此外,這部書及其所謂的「內亞視角」,對中國邊疆史和少數民族史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22.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

日本漢學名著汗牛充棟,但大多艱澀而難讀,我首先推薦這部。書的內容和質量無需贅言,高屋建瓴,體系博大,論證嚴密,其結論尤為重要。讀這部書,我們主要是體會日本漢學的一般風格和長處所在。


不太贊同排名第一的答案,下面我談一點我的看法。

參考我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關於中國古代歷史方面的書? - 書籍推薦的答案

從淺往深來說吧:

日本講談社出了一套《中國的歷史》,共十本,算是很靠譜很輕鬆的了,廣西師大出版社出了漢語版。

再高級一點的就是《劍橋中國史》,但大陸版翻譯的確很渣,網上有台灣版,還行。

再深入一點的話:

錢穆《國史大綱》、張蔭麟《中國史綱》、夏曾佑《中國古代史》

呂思勉:《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可惜先生還沒寫《遼宋夏金元史》和《明清史》就掛了)

許倬雲《西周史》、童書業《春秋史》、楊寬《戰國史》、錢穆《秦漢史》、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講義》、鄧廣銘《隋唐五代史講義》和《遼宋夏金史講義》、孟森《明史講義》和《清史講義》

近代史的話推薦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和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

當然,這些不用全讀,選你有興趣的就行,都是史學大家們在他們擅長的領域的知名且面向初學者的著作,各有優缺點吧,但都很經典,選些讀就行。

以上都是(斷代)通史型的著作,看看這些你就會知道要想再深入下去該看什麼了,就不多說了。

史學典籍最好也讀一些,《春秋左傳》、《史記》、《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都不錯。但現代的歷史學早就超越古代的正史了,不管從資料、歷史研究方法,還是歷史觀等等全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光看古書是不夠的,必須和今人的新著作結合起來才行。如果不做專門的研究的話,其他典籍除非你有興趣,都可以不讀。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王鈺哲 〈中華遠古史 〉 詳細的介紹了學界對三代的各種觀點。可配合史記中五帝本紀,夏商周三本紀來看。

胡厚瑄〈殷商史〉 胡出身考古,此書偏重考古

楊寬〈西周史〉 〈戰國史〉

許倬雲 〈西周史〉

童書業 〈春秋史〉

晁福林 〈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 〈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研究春秋必讀。可作為主攻書籍。

秦漢史自然要讀前四史,史記 漢書 三國志 後漢書。

可再加劍橋秦漢史以及林劍鳴的秦漢史

補充閱讀可選顧頡剛 漢代的方士與儒生 錢穆 歷代政治得失 皮錫瑞 經學歷史

下面進入魏晉南北朝了,文獻首推晉書校注和世說新語箋疏,外加一本華陽國志。

另外提四位學者 陳寅恪 唐長孺 王仲犖 田餘慶,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此四人的專著可讀。

宋遼西夏金 鄧廣銘 漆俠 蔡美彪 李範文 此四人各有所專,可讀。

-------------------------------

下面說元明清

蒙元史可作一專題,可讀格魯塞的兩本,草原帝國(可算蒙古高原通史),蒙古帝國。

朱耀廷的〈蒙元帝國〉此書可通讀,周良宵 顧菊英合著的 元史,可通讀

明史,清史,卷帙浩繁

可讀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快速知悉明代史事,再讀劍橋明史,黃仁宇的幾本,顧城的南明史,孟森的講義。

清史 這個推薦幾本書

孟森的講義,乾嘉學派研究(大部頭),劍橋晚清史(此書強力推薦),梁啟超〈近三百年學術史〉。


另外推薦,中華書局有 有一個講座系列叢書,如先秦有徐中舒,秦漢為翦伯贊等等,大約一二十本,分專題的講座,值得讀。

通史,必讀資治通鑒,可選柏楊的白話本配合(戰爭地圖和古地名今處為亮點)。

葛劍雄的人口史,可讀。


如果您的文言文能夠通讀,時間比較充裕,我建議您還是直接讀史料。歷史小說基本是逗你玩呢。

其實第一手史料讀起來並沒有那麼複雜,反而屏蔽了某些現代作者主觀想法的干擾。

秦朝看完了,漢朝的歷史您可以讀一下《史記》里的世家和列傳,太史公的筆法非常精彩。如果對皇帝感興趣可以讀一下本紀。武帝之後的漢史可以讀《漢書》或者《漢紀》。

《三國志》必讀,不解釋。仔細看裴松之做的注。
兩晉南北朝的歷史,說實話,對於一部分業餘讀者吸引力不大,姑且跳過。
唐史要看歐陽修編的《新唐書》,體會一下大家風範嘛。當然也沒必要全都讀,挑著自己感興趣的人看一看即可。

《通鑒》絕對是好書!!!唯一的缺點是實在太多本……

宋元明史體量太龐大,不搞專門史研究的真心沒必要讀。
清史就是一鍋粥……淚奔~

綜上而言,二十四史也未必定要全看。如果暫時搞不到二十四史,可以看看「二吳」的《綱鑒易知錄》《古文觀止》。《綱鑒易知錄》從三皇到明末,涵蓋比較廣泛,體量比起二十四史小多了,才8冊。《古文觀止》皆是千古傳誦之文,作為了解歷史的一個側面很好,用來練練文言文閱讀也不錯。
很負責任的說,網路上的東西,無論是史料的運用還是筆鋒,真心不夠看。相信我,你看過史家原著之後再看網路文章,如同吃過好桃又啃爛杏。


我推薦金觀濤的兩本書:
《興盛與危機》《開放中的變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敗給樓上各位了,你們去查了題主所說的《大秦帝國》 了嗎?知道題主的知識水平和對歷史的愛好程度了嗎?那是本歷史小說,各位是一本小說。。。什麼《史記》《後漢書》《新唐書》都出來了,你們直接推薦讀《二十四史》算了嘛,直接文言文3213卷,4000萬字,中國的一堆歷史教授都沒讀完過,給人家一個頂多算是愛好者讀,真是。。。

  1. 先簡單把中國歷史過一下吧,知道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著名人物。比如《上下五千年》 、中國歷史年表、《中國大歷史》《中國通史綱要》。這些書也就幾百頁,幾天時間就可以搞定了;
  2. 看看《劍橋中國史》 或者吧,這個有十幾卷,我也只是看過一點,沒有看完,但是感覺還挺適合看的,或者把維基百科-中國歷史 裡面的鏈接都點擊看一下也是個不錯的途徑。這樣多少對朝代有個比較詳細的了解;
  3. 經過以上倆步驟,找自己感興趣的朝代、歷史事件或者人物找一些專門讀物或者史料看看。這個看個人興趣,只說自己我喜歡唐朝,那麼《新舊唐書》是一定要看的。看唐初李淵起兵稱帝的過程,找了《大唐創業起居注》。想了解人物李世民,那麼《貞觀政要》和《唐太宗李世民傳》就一定要看。唐朝在西域的情況,《大唐西域記》是不錯的選擇。唐朝的政治制度,就看《唐六典》。。。

最後,歷史不僅僅是歷史事件,還有包括當時的政治、文化、建築等等等等,真的太龐大太複雜,別說研習中國通史,即使是做到對一個朝代知根知底都很難。而我們需要的僅僅是略微了解中國歷史,然後對有興趣的點,有所探究即可。


對於一個因為看過大秦帝國而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某些人居然張口就推薦《資治通鑒》《先秦史》
?呂誠之先生的《先秦史》一般人能懂?這不叫推薦書,這叫嚇跑人!閑話不說了,進入正題吧
1.《東漢前中國史綱》張蔭麟
「全書沒有累贅冗煩的引文考證,不故作深奧高奇,史事都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容道來,如行雲流水,可令讀者享受到一口氣讀完不覺其累的那種爽悅。「(王家范先生語)
2.大家小書系列,如許嘉璐的《中國古代衣食住行》
這系列的書大多篇幅不長,而且著力於通識(當然也有部分較晦澀的)對於初學者絕對有極大助益
3.偉大傳統系列,如《魏晉風度二十講》《儒家二十講》
這系列大多收錄的是名家的論文,篇幅同樣不長。
4.錢穆《國史大綱》
錢穆先生的力作,但篇幅過長,恐怕初學者難以讀完。
5.如果以上的你都覺得太枯燥無聊,《明朝那些事兒》之類的作品很適合你(非貶義)


推薦一本《萬曆十五年》
前些日子剛剛看著這本書,生動有趣。通過寫人的方式來記錄歷史。
讓我對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等人有了一個完完全全的認識。
親,黃仁宇的哦


強烈推薦《劍橋大學中國史》。
從第1卷《劍橋中國秦漢史》讀到第8卷 《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就差不多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839007.htm


這個要看你對歷史的興趣是哪方面的了。

如果只是想了解一下大概的歷史脈絡,對中國古代社會什麼的有個概念的認識的話《劍橋中國古代史》這一系列是入門最好的了。

如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以古鑒近」,那麼就看《資治通鑒》,看完後不過癮就可以考慮二十四史了……

如果是為了娛樂的話,最近比較流行那些都挺好,《明朝那些事》為代表的

如果是想作為桌面上的談資,那高端點的可以去研究明清文人筆記,裡面的野史故事絕對勁爆,一般人多上網就好了。

如果你想搞學術,去看教科書考研吧親,歷史系歡迎你哦……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不同於以往歷史學家觀點的經典之作,被《人民的名義》再次帶火的書。

公元1587年,明萬曆十五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是大事件爆發的前夜,在中國歷史上卻是極其普通的年份,此書英文標題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翻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

但從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來看,在這一期間發生的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可以說是發生的「大事」的癥結。按照美國心理學家普尼克的說法:「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關中國人過去和現在的許多問題,你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比如說,黃仁宇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帝制中國的弊病就是以道德代替法制,憑藉私人關係來彌補制度的不足。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特點,也是中國一貫講究人情的歷史大環境,這對於解釋歷史上任何一朝都有的「任人唯親」以及尋找中國歷史發展其他問題的癥結有一定啟發作用。

《萬曆十五年》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書,而是從技術的角度認識歷史,融合了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治學體驗,視角有別於一般的歷史學家,黃仁宇通過這本書告訴世人他的一個獨特觀點:以德治國、以禮儀治國的理念通常是虛幻的,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數字、優秀的制度、高明的「手腕」才是帝國靠譜的發展路徑。

以下摘錄部分,供看官參閱。

表面上的寧靜通常是虛幻的,文官集團缺乏應有的合舟共濟,反而集中了無數利害衝突,形成了一個帶有爆炸性的團體,在萬曆皇帝御宇的四十八年中,特別到了後期,大臣們已經看透了中樞無復具有領導全局的能力,也就不得已消極敷衍的態度來應付局面。此類態度類似疫氣,很快就會在文官中流傳,使忠於職守者缺乏信心,貪污腐敗者更加有機可乘。這種不景氣的趨勢愈演愈烈,使整個王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之所以能勉強維持,實在是因為替代的辦法尚未找到。而像我們這樣龐大而歷史悠久的帝國,即使在不利的條件之下,僅憑慣性的作用也可以是這個王朝繼續存在若干年月。

這種氣氛,不消說令人悲觀。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後被稱為「東林黨」的人,發奮要力挽狂瀾。他們的理想是,精神上的領導力量可以在皇帝的寶座之外建樹。他們從小熟讀《四書》和朱熹的注釋,確認一個有教養的的君子絕無消極退讓和放棄指責的可能,需要的是自強不息的奮鬥。這些以君子自許的人物,不論在朝在野,總是標榜自己的品德,而斥責和他們不喝的小人。其後,這一派中的若干人被任命為吏部和督察院的官員,職司百官的考察和彈劾。在定期的考核中,他們大刀闊斧地斥退他們心中萎靡不振的官員。

這種重振道德的運動,其標榜的宗旨固然極為堂皇,但是缺少了皇帝的主持,其不能成功已在預料之內。皇帝也是人,而並非神,即使他的意志被稱為「聖旨」,也並不是他的判斷真正高於高人。他的高於一切的、神秘的力量是傳統所賦予的,超過理智的範圍,帶有宗教性的色彩,這才使他成為決斷人間的最大權威。如果官員們承認他的決斷確乎出於他自己而非出於佞幸的操縱,那麼,即使有失公允,也可以使大家絕對服從。東林黨當然比具備這樣的絕對權威,更何況當日兩萬名身穿錦袍的文官,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喪失了評定善惡的標準,僅憑這幾十個自許為品德優秀的官員,反倒能定出一個大家所承認的標準?這幾十個官員盡了很大的力量,要重新建立一種能為別人所承認的道德倫理,結果卻事與願違。反對他們的,也同樣地使用了他們的治人之道,即通用道德倫理的名義組織他們的集團以資對抗。

針對黃先生所提到的觀點,很多看官也有存疑——吏治腐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撼到國體根基,社會體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吏治腐敗、而保持自身的穩定性?

王小波曾在文章中也提出了個人看法,「中國要真用數目字管理,只能更糟——大躍進時,衛星上了天,經濟和生產可是下了地。」

但是,黃先生的戰略性眼光,以及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戚繼光、李贄7個切入點,帝國需要「數字化管理」的觀點,以道德為藍本的管理體制自然會出現諸多問題的看法,給讀者提供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看待歷史、觀察社會的眼光,書中語言也有文學作品的觀賞價值,此書,值得一讀。

戳鏈接自取:《萬曆十五年》在線全本閱讀-掌閱小說網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掌閱讀書 - 知乎


通史:

《白話本國史》呂思勉。
嚴耕望說過:「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信哉斯言。而呂先生當為這四位中著史最系統的,他寫過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

《國史大綱》錢穆

《中國史綱》張蔭麟(只寫到東漢光武帝)
許冠三說:「二十世紀中國新史學的開山大匠,是兩個廣東人,一為新會梁啟超,一為東莞張蔭麟」。
張蔭麟的史學成就一直極受推崇,但他的全部著作,卻只是這一本《中國史綱》。憑藉這樣一部當時的歷史教材,而能被公認為史學大家,這本書就顯得很特別了。張蔭麟一直受到其師輩們如梁啟超、陳寅恪、錢穆等的器重和期許,錢鍾書稱其「子學綜以博,出入玄與史」,陳寅恪則贊「其人記誦博洽而思想有條理」。可惜37歲英年早逝,這本《中國史綱》也未能完成,僅僅出了「第一部」,時間上到東漢建立為止,後來的唐宋元明清諸代盛世都還沒來得及觸及。「使天假之年,縱其所至,則其融哲史兩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業而開方來,非蔭麟其誰屬乎」。嗟呼,嘆呼。

上古: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春秋史》童書業,本書是顧頡剛三十年代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授春秋史囑童書業代寫的講義基礎上,由童書業重新修訂於一九四六年交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
《秦漢史》呂思勉
《先秦史》呂思勉
《秦漢史》錢穆(到東漢光武帝)

中古: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隋唐史》岑仲勉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
《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 呂思勉

近古:
《宋遼金元史》呂思勉。(計劃中要寫的,因年老多病,僅存扎記,未能寫出。嗟呼嘆呼)
《明史講義》孟森。「卅年披盡前朝史,天假成書意尚殷」。
《清代通史》蕭一山。
《清史講義》孟森。
《清史大綱》蕭一山。

近代:
《中國近代史》徐中約 (1600~1998)
徐中約是美國歷史教授,原書以英文寫成,書名為The Rise Of Modem China,曾獲美國共和獎.內容考究嚴謹,從康乾開始講述到近代,每章後均附有長長一篇參考書目,記述觀點出處.頗具研究價值. 內容起自明末,迄於二十一世紀初,縷述中國近四百年歷史之演變。書分上下兩冊,上冊一六○○年至一九二三年,包括清帝國從建立、興盛以至滅亡;西方宗教、帝國主義及商業活動衝擊中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及列強瓜分中國;維新變法、立憲運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運動。下冊則始自一九一一年而終於一九八年,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分裂及內戰、抗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文化大革命、中英關係及四人幫事件;中國八十年代改革、四個現代化、香港回歸及中國邁向二十一世紀等。本書由徐中約的英文著作翻譯而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李劍農 (1840~1926)
費正清評:「中國近代政治史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評述」。林伯格評:「李劍農的政治史對於中國問題專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書……該書在闡明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革命和立憲運動,以及類似問題方面,值得一讀。」

《近代中國史綱》郭廷以 (1840~1949)
郭廷以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長。

《中國近代史大綱》 蔣廷黻

《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馬士 (1834-1911)
馬士晚清時在中國海關擔任官員30多年,曾任赫德的助理。


對此,我作為歷史擦邊職業研究人員,只先推薦二十四史。不要說太難,如果連基礎都不具備,怎麼可能談「細讀」?真的。哪怕從注釋翻譯版本看起,二十四史是必須啃完的,比看任何現代科普都管用。當然一開始也不需要看專門研究著作,先看史書記住流水賬再說,連基礎都沒有摸清楚,看什麼研究,那是另一種難度。另,現代科普書籍良莠不齊,有些多不靠譜就不一一指出了,這都還是次要的。被炸進來的主要原因是發現居然有人推薦小說,還振振有詞裝模作樣說了半天好似很專業的樣子最後推薦的書單里有武俠小說……已無力吐槽……所以過來良心提醒一下,尤其注意,前面那些凡是推薦里包含小說的,包括某些「著名作家」的,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都是暴露水平,都是誤人子弟,都是國際玩笑,聰明的別信。完。


既然是細讀,就推薦一套還算比較細,但又比較難找,而且角度和平時所見頗不一樣的書吧。

而這套書,要和下面這套對照起來看,才能看得更明白,更清楚。

如果想要研究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戰史也就是中國工農紅軍戰史,這兩套書是必備的入門資料。

國民黨軍五大戰史:開國、北伐、剿「FEI」、抗日、戡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推薦閱讀:

多讀書是否可以提高記憶力?
買書挑出版社是一種怎樣的心態?
如何找到好書?有什麼技巧或建議?
你讀過的書中,有哪些讓你覺得驚艷的開頭?
寫文章時,如何像張佳瑋一樣,對讀過的書或經歷過的事信手拈來?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中國歷史 | 歷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