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孤獨讓人思考,還是思考讓人孤獨?
孤獨讓人孤獨,
思考讓人思考。
你本不思考,孤獨也不會讓你思考。
你本不孤獨,思考也不會讓你孤獨。
只是,
如果一個愛好思考的人,
孤獨會給他更大的空間去思考。
一個享受孤獨的人,
思考會給他更多的理由去孤獨。
被孤獨逼出來的思考,往往陷入自怨自艾。
由思考妄想出的孤獨,往往變為冷僻清高。
所以呀,兩者要看對眼才有化學作用。
要是單戀,那是悲劇。
要是都沒意思,那也就是路人而已,談不上讓不讓的。
請問,孤獨和思考,有什麼關係?
在開會的時候,別人講話時,我們會思考吧?
當一群人在聊天的時候,我們會思考吧?
千萬不要因為我們有時候會喜歡一個人安靜的思考就把孤獨扯進來……
孤獨是一種思考者的最佳狀態~
個人覺得對於芸芸眾生(low逼如我)來說,思考是和孤獨掛鉤的。
前提是說是對於某些終極的問題進行思考,雖然沒有答案,可是對世界的見識會全面並且保持個性化,從而變得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做數學題,編程什麼的就不在此討論範圍了)
首先,如果一個人被溫飽冷暖所壓迫,還有什麼閑情雅緻去思考。不過是在機械式的忙碌里失去自我,而自己卻察覺不到。就像是哲學,也不過是肉食者們在錦衣玉食的條件下的飽暖思淫慾的進化版而已;
其次,一個人的生活保證了私人時間和空間。很難想像例如正在追一個女孩子或是處於熱戀中的一個人會靜下心來思考(考慮怎麼討女孩子開心的小九九算是思考么?);
再者,無論是禪宗還是玄學,都很講究冥想。在黑夜裡星空下,遠離人煙燈火。抬頭遙望即是璀璨星河,這種情景下,無論如何都不會不去思考這份宇宙間到底存在著什麼。在如此直觀的比較下,對個人渺小的察覺不可能不鞭策自己自問人類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此上為孤獨導致了思考。
但是當思考者進入進入新的階段,對所有的領悟有了新的閥值。如同進入了新的社會階級,周遭的人和物都會在潛移默化之間形成新的配對。而金字塔無疑越高站的人越少。(對於我們來說,這種擔憂真是太多餘啦!)
以上。
道路是由強者所鋪就的嗎。
生命的體系就像編織蜘蛛網,結構精密,穩固,並且富有韌性,在自然界嚴酷的環境下,築起了生存的橋樑。
固步自封的思想是滋生迷信的溫床。
我打小起就開始鍾愛於自然科學,不過也僅限於好奇的程度而已,我感到自己是個充滿求知慾的幻想者,這看似一個矛盾的理由,但弦外之音: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探索者,探索者堅韌不拔的毅力,貫徹到底的決心,細緻入微的鑽研,很難說我是否具備其一。
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你所擅長的領域。
只有徹底地認識到無知,才能付諸於沉著的執行。
我相信,爭執可以映照某方面的匱乏,求知興許是對偏執的一份釋然,悔過至少也是一種敬畏。
世間的讚美和貶低聲永遠都不怕詞藻的稀疏。
沉默能否替代情感的交融,有時它確實涵蓋著攝人心魄的表達。
大千世界,沒有博大的胸襟或遠大的抱負,漫無目的和手段的人,根本無從應付一切的善惡美醜。沒有投入過希望的雕琢修飾,如何體會到絕望的妖艷絕倫。眾生無一不在拚命,難道我還好意思只顧著自以為是和奢侈的絕望么?當我捫心自問,它緘默不語。
漫不經心的湖水傾瀉而出,衝下懶散的支流,擁入了虛空靜寂的碧波。
半晌,恍惚里,果然還是有什麼在不斷浮現:逃避、懶惰還是空虛呢?它們似乎就像那樣互相嬉戲著,追逐著各自的影子,輸贏在他們間而言沒有任何的意義,大概是因為這之中,只有掙扎。
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有好的習慣,我享受它帶給我的愉悅,我被壞習慣牽著鼻子走,我承擔它帶給我的痛苦。
這,便是自由的底線。
會思考的心靈筆記 來自[@百度貼吧] http://tieba.baidu.com/p/4044664145?share=9105fr=share
浮躁的現實將人推向了思考自我的風口浪尖,我本能徜徉在碧波萬頃風平浪靜之上..可現在總有翻騰咆哮的洋流置我於迷失航向的境地。
我再次關閉了發動機,任由其喧肆,除了波濤的聲音,一片沉寂。
我雙腿盤起,松體靜心,面朝汪洋。
我開始回顧,揭開塵封的記憶,思緒變得輕盈,拋去華而不實的外衣,猶如能無視一切阻隔。
歸零,從心開始。
是胸大讓人感覺色情還是,人色情所以感覺胸大?厄,好像是前者。
1,認同感不夠會讓人感到孤獨,與思想無關。
2,認同感的高低來自於個人而與人數無關。
3,至於說孤獨讓人思考,這就有些可笑了,因為我曾經「孤獨」的坐在一塊大石上望天,什麼也沒想,只是看著太陽一點一點的下山,然後拍拍屁股回家去了。
當然了也不能說兩者沒有關係,實際還是有些關係的,不過兩者的邏輯聯繫並不是那麼的緊密。能提這個問題的人,說明你愛思考,也孤獨。至於孰先孰後。我個人感覺人在思考的時候,是需要孤獨的,否則深刻的思考就不能進行。所以思考會促使孤獨的產生。反過來,孤獨卻並不一定讓人思考
雞生蛋,蛋生雞?
其實孤獨久了會剝奪人思考的能力(某些情況下)。對我來說是這樣。這應該是偏心理學的領域。我以前看到一句話,說真正偉大的人必須與孤獨相處並戰勝孤獨。但可能現在的我還找不到路。
思考不一定讓人孤獨。沒有結果的思考或許會如此。但一旦有了結果就不再孤獨。因為堅定的內心是不會動搖的。
會思考的人一般不孤獨,孤獨的人一般不善於思考。
孤獨的時候,因為大腦的內存充足,所以就很容易不自覺地去想(當你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你是很容易走神想其他事情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然後就是會發現問題,接著就是去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往往也是沒有完美的答案的)而當這思考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有時候你就會希望自己遠離其他人,安靜地去思考,否則就會引起不安,這就是思考讓人孤獨。所以我覺得是孤獨讓人思考,再有思考讓人孤獨。
作為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來說,生而有之,只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孤獨盡不相同。人們試圖用思考甩掉孤獨,卻告訴不許,或許我們最終會感謝孤獨,這是一個多麼愚蠢而又真實的事實!
孤獨和寂寞不同。孤獨是一種曲高和寡的高級體會,也許你感到孤獨的時候情緒會更加豐富,從而有更多機會思考
我發覺自己怎麼就沒有停止過思考呢?而且即使孤單,也未曾孤獨過呢?
哎,劉二很二,一個未曾孤獨過的INFJ選手。
思考需要靜靜地獨處。獨處跟孤獨不一樣。說到底每個人都是孤獨。看你怎麼理解孤獨,是帶著悲觀抵觸恐懼的心理,還是把他理解為一種狀態
思考是一項令人孤獨的事業。
關於孤獨與思考,推薦一篇文章:劉瑜《有時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絕望》,一部電影《漢娜·阿倫特》。
午夜還沒有睡上知乎翻舊貼。只因為自己也孤獨想尋求慰安。
那句被孤獨而自傲地人引來做擋箭牌地尼采名言其實很能說明一種維護自我空間和保持社會交往剛性需求地矛盾性。
今晚整理通訊錄、三年前人數是三百多、僅僅三年、已經成為個位數。既有主動選擇、也有一種被動環境地趨勢、但朋友數量和孤獨感絕對是成反比地。
誠然如上所言、孤獨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專註於自我、但對我來說這種專註地負面干擾也是巨大地斥力。尤其在缺乏有效溝通下、個體地信息渠道被縮小了、而且我不太認同互聯網的信息獲取方式、除非有很好的操作平台、否則就會陷入大量冗餘信息之中、甚至因為缺乏社交導致的信息饑渴會傾向於網路信息來彌補和平衡、但它不能夠是有效渠道。人類本能上但需求不能被科技代替。
但是話說回來、大部分人的社交並非有質量的社交、尤其在人們往往以地域和聯絡密切度來劃分朋友圈而非是以個人特質的契合度的時候、群體中的孤獨感往往和缺乏匹配度的有效社交有關係。
最後我想表達下我的核心觀點、即孤獨是個體選擇的一種社交隔離狀態、比如抱著寧缺勿濫的初衷、完美主義者對自己和他人都要求比較高、具有不等程度的納西薩斯情節等、當然、這些對於我統統成立、孤獨真的並不是多美好的事情、但也不是多無奈的事情、我覺得長久喧囂過後的孤獨讓人享受、正如同一些人長久孤獨之後對待他人反倒更顯的熱情
孤獨不過是人在這裡,心卻飛到了別處。但孤獨有時的確利於思考。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思考也是一個人的狂歡。
推薦閱讀:
※大家是怎麼面對人生低谷的?
※眾和為什麼許多大家式老師都不講課了?
※什麼才是真正深入靈魂的熱愛?
※你相信頓悟嗎?
※聰明的人會活得更痛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