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個清晰的,不偏不倚的認知?

這個範圍比較廣啦,譬如自己的審美,品位在哪個層次,不過高也不過低的讓自己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識。這種事情也不好問身邊的人,但是自己卻很想知道。比如穿衣服,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別人也許會覺得不好;身邊的人推薦比較潮的衣服時,自己卻穿不慣。比如個性方面,有時候覺得在生活中沒必要那麼嚴肅,但是別人可能會覺得你逆來順受或什麼的。我覺得只有對自己有個比較好的認知,知道自己這樣或者那樣是個什麼狀態,才能堅定自己的想法。
另外生活中還會有很多人完全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種狀態也有很多極端的例子,要麼優越感十足,要麼是極度自卑。但是從一般來看,他們本身卻不是那個他們所認知的自己。社會上和身邊的例子都很多就不舉了。然後一般人的話,或多或少都會對自己的定位不那麼精準,例如自己的能力方面,自己的情趣方面等,有時是隨著某些事情,對自己的認識時高時低。這樣在生活中便會出現很多沒必要的誤會。能對自己各方面有個清晰的認知,面對生活,要作出的選擇時,也能遊刃有餘。


簡單地說,別給自己設限。

化學上常常有這樣的題目,未知白色粉末,遇水怎樣,遇硫酸怎樣,和什麼什麼反應...問你那粉末是什麼。不試它,沒人知道它是什麼,只有放到不同的環境中,和不同的物質反應,我們才能判斷它是什麼物質。

我們自己,就是那個粉末,經歷得越多,學習得越多,我們就越了解自己。先不要給自己下斷言,

我不是學英語的料,

我不是跑馬拉松的料,

我天生就是胖,我喝涼水都長肉,

我腦子笨,我身體協調不好,我是音痴,
... ...

先不要給自己設限,因為我們都不了解自己。

去嘗試,去努力,去總結,結果往往會出乎你的意料,你會認識一個新的自己。

鏡子照再久,看到的也只是靜止時的模樣。


首先,說明一個可能會讓題主小小失望的觀點: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不可能對自己有清晰的、不偏不倚的認知。
在《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里,提到過一個心理學中被普遍認同的觀點:人普遍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自我感覺良好,除非我們的天賦、專業知識、個性和品質都能用科學的方法測量和定義,否則,我們永遠無法擁有一個沒有偏見的自我形象。

書中對此作了如下解釋:

當我們繪構自我的圖像時,大腦中的律師——潛意識,將事實和幻想混淆在一起,誇大自己的有點,並最小化我們的弱點,創造一系列幾近畢加索式的扭曲——其中的某些部分已經無限放大(我們喜歡的那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則被縮小到近乎隱形。我們的意識——我們大腦中理性的科學家,則傻傻地欣賞著這幅自畫像,並相信它是一幅堪比攝影精確度的自我描繪。心理學家將這種方法稱作「動機性推理」……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盟友幫我們完成這個任務,這位盟友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模糊性。

但是,幸運的是,自我感覺良好在很多時候對人生是有益的。
還是書中的原話:

而這段描述,將我們的命運描繪到最好的極致,讓我們在美好的時光中絢麗燃燒,並在低落的時刻給予我們安慰

也就是說,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激勵,讓我們能夠信心滿滿地奔向未來,即使是身邊人認為的我們不可能抵達的未來。比如,讓一個不靠譜的吊車尾一步一步變成時代的英雄:

所以,我將題主的問題理解為,怎樣看待自己才能更好地生活前行,不至於盲目。

我的觀點如下:
首先,是要意識到我們美化自我的傾向,接受我們不能改變它的事實。
其次,在接受這一點的基礎上,發揮它的優勢,規避它的缺點,讓自身處於一種不卑不亢的狀態。做到以上兩點,基本上也就能達到一個遊刃有餘的生活狀態了。

那麼,什麼時候發揮自我美化的優勢,什麼時候潑自己冷水呢?

我覺得判斷的依據在於,你是否處於一個不卑不亢的狀態,你是否肯定自己的同時也肯定他人

當你處於「卑」的狀態,比如出現以下幾種情形時,需要縱容內心的自我美化傾向,甚至是刻意地進行自我肯定:
(1)面對一件事情覺得信心不足,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斷
(2)連續遭遇挫折,處於人生的低谷期時
(3)擁有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時

這個時候,具體地來說,怎麼給自己打強心針呢?

這種情況的出現,一般是因為自身在某方面能力不足,或有能力但過分低估自己。
這個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暗示自己:我沒有那麼糟,我可以做到,如果真的做不好,我的朋友、家人也會幫助我。想想自己曾經做到的事,克服過的困難,鼓勵自己;
之後,你可以從比較簡單的部分入手,在取得每一次小的成功時,都對自己說:你看,做到了吧,你真的可以的。不斷的鼓勵自己,鞏固自己的自信心。就像老友記里最開始的瑞秋一樣:

當你處於「亢」的狀態,比如出現以下想法的時候,就得潑自己冷水,有意識地去找自己的缺點。
(1)在這個領域內,我是絕對的權威
(2)我做的這麼好,你們怎麼都不欣賞我
(3)我覺得我的判斷是最正確的,我是特別有能力的,我身邊的人都比不過我

如何潑自己冷水呢?

簡單來說就是找失敗,找缺點,找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因為自我美化在於大腦對缺點的刻意迴避,回想自己曾經的糟糕經歷,與在同一方面做的好的人相比較,告訴自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告訴自己,自己的能力還有許多值得提升的地方。

一個方法是,拿一張紙出來,客觀地將自己認為自己的厲害之處以及支撐你這樣想的理由寫下來。寫下來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幫助大腦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寫下來之後,往往已經可以看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麼的站不住腳,然後再對著一條一條,寫在這方面做得比自己好的人的例子,這樣一對比,過度驕傲的心理沒了支撐自然就被削弱了。

特別說明:以上只是個人觀點,方法部分很多都是經驗之談,希望拋磚引玉,能夠有專業人士做更專業的解答~


我對自我的大部分認知的都是別人的告訴我的,鏡子告訴我我的模樣,愛人告訴我我是否懂得愛。當我漂浮在無邊無際的黑夜,身邊一無所有的時候,我看不見自己,不過我知道我存在著,這件事是誰告訴我的呢?虛無令人變得模糊,世界的真實令人顯得清晰。謝謝題主的邀請,根據你的描述,你要的不是這樣的回答,你是想找到一種生活方式,想知道如何在社會裡擁有合適的定位,而不是想知道怎麼尋找真正的自我。忘了你在題目里提到的「對自己清晰的認知」吧,你,包括很多人,都不需要它。


剛在讀《失控》,正好把思考結果拿來聊聊。

我覺得試圖了解自己很好,但不要走得太遠。對自己,對別人,了解很重要,但都別把自己把別人看死了。也就是最高票答案說的,不要設限。

1.
一個活系統的「自己」是一個捉不住的幽靈,而不是iPhone硬體規格。試圖「清晰的,不偏不倚的認知」是庸人自擾

:::::::::::)////

一艘船因為破損換了零件,不斷使用又不斷更換零件,最後直到整個船的零件都被更換了,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如果用換下的老零件重新組裝出一艘船,那哪一艘才是真正原來的船?

忒修斯之船

:::::::::::)////

「人類並不多見的多重人格綜合症在某種程度上源於人類意識的分散化和分散式特性。每一個人格——不論是比利還是莎利——都共用同一群人格代理以及同一群執行者和行為模塊,卻產生出顯著相異的角色。罹患多重人格障礙的病人實際上將他們人格中的某個碎片(或者說,某個群組)當作一個完整的人格表現出來了。外人永遠不知道他們在和誰交談。病人看上去缺失了一個「我」。


而我們難道不都是這樣的嗎?在生活的不同時期,在不同的心境下,我們也變換著自己的性格。當某個人被我們內心世界的另一面所傷害時,她會沖著我們尖叫,「你不是我所熟悉的你了!」「我」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個籠統外延,我們以此來區分自己和他人。一旦「我」失去了「我」「,就會忙不迭地創設一個「我」。明斯基說,我們正是這麼做的。世上本無「我」,庸人自設之。

人無「我」,蜂窩無「我」,野獸無「我」,公司無「我」,家國無「我」,任何活物都沒有「我」。一個活系統的「我」是一個幽靈,是不知晦朔的朝菌。它就如同億萬個水分子匯成的瞬間的漩渦,指尖輕輕一碰,便即銷餌無形。


如果本書的章節打亂次序,還會是原來這本書嗎?」


《失控》


:::::::::::)////

「人類有大腦,但它既非中央集權,也沒有所謂的中心。「大腦有一個中心的想法是錯誤的,而且錯得還很離譜。」

///

「意識是從一個由許許多多微渺而無意識的神經環路構成的分散式網路中湧現出來的」

-Daniel Dennett

2.
「清晰的,不偏不倚的認知」 will spoil all the fun, no?

:::::::::::)////

I believe in taking chances

-Britney Spears

:::::::::::)////

即使一個宇宙中只有三個質點,這三個質點之間只有引力相互作用,這個宇宙的未來也是無法精確求解的
世界是個方程,誰能推翻我的邏輯? - Summer Clover 的回答

:::::::::::)////

「即使給定一個起點,其結果也並非命中注定。沒有可重複的結局,有的只是隨機而生的結果。某個特定念頭的湧現,都需要藉助一點點運氣。」
《失控》

快一點鐘了大腦判斷力極低原諒黃油亂語一番


你是唯一一個能夠完全了解也是唯一一個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人。


這個學期老師給了一個學期作業,寫一篇自我剖析。我是從出生開始寫的,然後仔細地分析了小時候哪些事對現在的我是有深刻影響的。我發現這種做法對了解自己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更新~~
在自我剖析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經歷過的許多事情,我父母在年輕的時候也經歷過。我一般寫一個階段就會和父母交流很長時間,詢問一下父母在他們的心目中我那個階段是什麼樣子的,或者有沒有讓他們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我的媽媽經常會說我小時候也跟你一樣~~所以遺傳的因素還是有較大的成分的。


不帶評判地觀察自己的行動, 感觀感受和心理活動, 觀察別人, 觀察發生的事情和周圍事物, 先不要預設什麼是好, 什麼是壞, 什麼是有品位, 什麼是沒品位, 時間長了, 感覺會變得細膩, 對自己想要什麼, 需要什麼, 會有一個了解. 一但評判加入進來, 認識就會扭曲.


看了題主的描述:似乎更像是如何才能堅持自己,不隨波逐流。
人就是這樣奇怪的動物 ,當別人質疑自己的時候,總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出問題了,別人的一言一行都是顛覆原本你對自己的認識,對事物的看待方式,說到底,還是對自己不夠自信

記得有位名人說過:你要認識自己,就要做以前沒做的事情。很久以前,我真的不太理解,做自己沒做過的事,這不是扯淡嗎,不是說在自信中才能真實的看到自己嗎?就這樣,糾結啊,在懵懂的世界裡行走。

後來的有一天,突然想到這句話,如大夢初醒,做自己沒做的事情,才會真正的看到自己,看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在無能與挫敗中看到自己的內心

世界就是一個大舞台,當你看到的角色多了,故事多了,你就會不自覺的重複著他們的角色,演繹著他們的故事,說到底就是模仿他們,偽裝自己。

或許你能力不好,害怕別人嘲笑,不敢接受挑戰;或者,你看到身邊有一個漂亮的妹子,總是不經意的整理一下髮型,整理一下衣服,想在妹子面前保持一個良好的影響,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時候你也知道這根本就不是真實的自己,但你下次還是會這樣做,因為你需要這種需求,需要別人對你的某種承認,而不是一見到面就跟朋友講:上次見到某某,頭髮至少一周沒洗了……

記得之前好像在某個問答裡面看到與這個類似的問答,有一個回答我印象深刻: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剛想吐痰,突然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喊你,你不自覺的又咽了下去,這就不是真實的你,這是一個壓抑的你,偽裝的你。

大千世界,有多少人能夠真實的看清自己,了解自己,你以為你很了解別人,可你連自己的真面目都看不清,卻驕傲的說了解別人,豈不是笑話,芸芸眾生,每個人都在盡量的保持自己優秀的一面,但誰有能夠肯定那一定是真實的自己呢?


很想知道。我以為只有自己迷惑著?


以人為鏡(雖然很容易片面偏頗,但聊勝於無。隨機性越大,人數越多,得到評價反饋也越靠譜),以事為鏡。
學習心理科學,剖析自我經歷。
多訓練,常觀察分析他人,常觀察分析自己。


有時候要活得更明白點就是要明白:不要活得那麼明白。


一句話。人就像一個手電筒。有的人會把燈手電筒方向照著別人。有的人卻會把手電筒的方向對像自己,認識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看到別人的優點的時候,就是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


「人貴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只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科學對待自己的過去,恰當地確立自我發展的方向,實實在在地把握現在;才能在社會情境中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才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和諧相處,被社會所接納。那麼,怎麼樣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呢?你可以通過自我評價和聽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正確認識自己。你不妨自己認真仔細地想一想,用盡量多的形容詞描述自己,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步,他觀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學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戀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尋找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質,將其歸類。你描述的維度越多,你越會找到比較正確的自我。


內觀自己

人常常會屈服於各種世俗觀念的淫威,特別是無知的自尊、面子。他們猶如魔魂般纏繞,想掙脫卻時常都難以擺脫,常會因此而難過、惱羞成怒。有時對錢的渴望其實都是為了世俗的面子及自尊的維護,而非錢本身。因太在乎這些,故迷失了靈魂本真的追求及潛能,去幹了很多不符合自己心性及性情的事情,最終只為贏得面子,然卻常常不能如願。

那些不是本真的熱愛,當中就無法有情懷,遇到困難重重也沒有足夠的激情支持燃燒,耗盡了時間,卻沒有用上精力,難以成就。

人生價值的實現本該讓它靈魂本真的發展,成它本來的樣子,然卻被所謂的自我的世俗的理性扭曲了,疼痛地遊離於世俗與隱約的本真自留地之間。其實內心尚存的點滴思想潔癖,讓你一開始就感知到這些扭曲的現實以及本真隱約的不情願,然卻勇氣不夠。

根源是缺乏指引心靈的信仰了。

愛面子、自尊,本質上是缺愛、貪愛,人性表現上往往是一種言不由衷的虛假。坦誠真誠真摯本真的人,不糾結於面子,也不存在這個疑慮。有實力的人(往往也是比較透徹的人),本已具足場面,也往往無需多講究。而在渴望、貪戀、在意麵子的人,特別是沒實力又好面子的人,因得不到,故而內心痛苦,需要裝裝樣子,自欺欺人的乞討些面子(別人的讚賞,最低線是別人的不小看),然內心並不好受。這本質上是缺愛、貪愛、怕失去的表現。當然難得糊塗的人不會這樣。人的真心及讚賞,是廣義的愛。不管是否真心的讚賞,人們往往都希望得到或聽到。這也是一種權力意志的無知膨脹,一種不「知道」的表現。

故,屈服於世俗價值觀理性的人,因為缺乏愛、貪戀愛、怕失去、及某程度上權力意志膨脹等,做出虛假的言行,乞討他人的愛意(不管真誠與否),這是無知的自尊、好面子。不通透的人,迷失的人,可憐的人,自卑的人。佛家說的貪嗔痴三毒,全了。根源在於信仰缺失,靈魂缺乏指引。

如何能夠默默的對自己真誠,開朗的工作、生活、修行,享受時光,感知生命?如何才能「知道」?需,靜一靜,和自己身體里的另一個你說說話。

此刻不討論「難得糊塗」的範疇,已經知道的人,不要噴,因為你已經知道。


多接觸人,多了解世界。

人對自己的認識,在我看來,就是對世界的認知投射於自身之上的結果。
所以,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是共同的東西。一個人評價世界的標準,也同樣是評價自己的標準。後來看到那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就特別受觸動,因為表達了我要說的這個意思。

你想清晰的認知自己,就需要多維度的認知世界,每一個對世界的認知,都像是一片鏡子,你從中建立標準,看到不同角度的自己。

而清晰和不偏不倚,也只能是相對的,誰都沒法開啟上帝視角。


我自詡為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自身的缺點自己都知道,但有時候被別人說出來卻接受不了。所以其實人是比較害怕從別人眼中了解自己的,至少我就是如此。例如你明明知道自己胖,但被別人叫胖子還是會難受。上大學之前身邊都是比較鐵的朋友,大家可能顧及我的感受不會很直白地說出我的缺點,上大學之後才慢慢從周圍人口中得知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不足。但是我們不可能一直去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樣的認知一定會出現偏差。所以我自己領悟出來,換位思考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同樣一件事,自己做了可能不會思考自己處理方法的對錯,但是別人做了,尤其是結果對你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你一定會對他做法感到不滿,這時候你就要想到如果這件事換作自己該怎樣處理才對,長此以往你會對怎樣做好自己有一個大概的把握,而你也得朝著這樣的自己不斷努力。這樣的方式遠比從別人口中認識自己來得善意,也能學到更多。


寫日記!
強推!
記錄日常人事帶來的情緒,是與自己對話的絕佳機會,這樣你可以不受別人的影響,清楚你自己的喜好。
也可以客觀看待自己,像旁觀者一樣,比較理性。因為很多時候別人說再多大道理都不如自己悟一句,真正內在的改變,效果驚人!
就我自己來說,我高中以前是個按思想品德教科書要求自己的乖孩子,至少在學校是這樣。很沒自己的想法。人好,但是很愚善,把作業給別抄就算了,有時甚至幫別人抄自己作業,就是沒原則到這種程度。

也把這些寫進日記里,發現自己這樣很不開心,慢慢試圖改變。

至少目前我努力做令自己開心的事
我不會再為了幫別人而讓自己難受,太沒必要了,人生就那麼短,幹嘛要浪費時間(當然也不是絕對的)。
也不會為了面子而而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還會自嘲幾句。
努力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做個坦率的人。
努力做一個快樂的豆逼。
......
一直在努力著做很「真」的人,也結交了同類型的知心朋友,比以前活得快活多了。

自己爽才是真的爽嘛!


對於「自明性」的確認是一個需要窮盡一生去完成的命題。對於自身身份的定位每明晰一點,對於孤獨的體會就更深刻一層。最後發現,世界其實只有你一個人。
此外,這一過程亦充滿諸多困境,類似對於「真理」的追尋:
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理由,我只是對學習越多反而產生越多相反之事感到累了而已。我們越學習就離目標越遠,根源之渦也一樣。明明是無知的存在才能接近,但因無知卻無法了解,所以也沒有意義。 (via橙子姐姐)


去見見信賴並熟悉的人給你介紹的相親對象,那個人其實在他們眼裡就是作為[異性的你]的相對層次。


看到很多知友提到人很多時候會過度美化自己。其實很多時候人也經常會過度醜化自己。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今天要出門之前,發現臉上長了一顆痘痘,馬上心情就變得很差,恨不得拿塊紗布把痘痘包起來或者乾脆不出門了。但是在別人看來,這根本就沒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長了顆痘痘嗎,看起來也沒差別很大,who care...

所以,人總是過度關注自己。

假如這個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那麼你對自己的判斷就是最準確的判斷。你覺得自己是長得非常帥的,沒有人說你不帥。但是人是社會性動物,不可能脫離這個社會而生存。當你給自己80分評價的時候,別人的評價卻只有60分,那麼你所謂的不偏不倚的認知到底是80分還是60分?

通過他人的評價或者行為是一個可以認知自己的途徑,不過這種方式認知的是你在別人眼中的印象。比如有一天,你熱情的鄰居給你介紹了一個相親對象,還跟你說這個人跟你有多般配,性格好又長得漂亮,叫你趕緊找個時間去和這個姑娘見個面吃個飯。於是你便滿懷期待地等待這一天的到來,結果在你見到這個姑娘的那一刻,卻發現一切都不是你想像的樣子。你能怪誰嗎?在你鄰居眼中你也只是屬於你見到的姑娘那一種人而已。

不服氣?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這種偏差,你覺得你有80分,那麼你就要努力讓別人知道你有80分而不是60分。題主提到直接問別人又感覺不太好,就是這個問題,溝通不夠,造成信息不對稱。
多和身邊的人溝通,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更好地融入,才能發現自己存在的缺點,也才能更多地展現出你更美好的一面。

還有一個辦法。

我灰常崇拜的偶像 @梁邊妖 說過:

你覺得自己夠強了,可是大家都近視了怎麼辦? 沒關係,那你就再強一點。

你把自己從80分提升到90分,自然別人對你的評價也會從60分提升到70分的。

共勉。


推薦閱讀:

被嚴重的邊緣性人格障礙前女友傷的太深,三觀被顛覆?
男朋友太強勢怎麼辦?
為什麼心理學家們對「愛情」的研究會喚起公眾的負性情緒?
人類為什麼不能互相理解?
一些人對於「聖母」的敵意是源於何處?

TAG:心理學 | 自己 | 社會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