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一種李銀河在消費王小波的感覺?

從高中接觸到王小波的作品,從純好奇到越來越喜歡,但是對李銀河總是感覺有一種不太對的感覺,王小波去世這麼多年了,有時候感覺她還靠著王來撐門面。或許是因為網路時代的人太愛表現所以才會沒那麼有文人氣質?如果這樣,王小波活到現在還會那麼受追捧嗎


如果王小波還在的話,也許會說:真的嗎?銀河,想到我死了之後還能被你利用,我突然沒那麼怕死了。


消費?我覺得這只是她來紀念王的一種方式罷了,或者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了解王……總之,你如果看過他們的情書集,會為自己有有這樣的想法感到臉紅。


初中開始看小波的書,現在已經快10年了。

無奈,關注李銀河越多越是難過。

能不能走點心,能不能顧及點臉面。

就像朱茵不放過周星馳,李銀河大概也不會放過王小波了。


回憶,時不時想起,不想讓有的人被忘記。


對王小波和李銀河了解不多,也懶得聽其他人的評論。

就自己所見所聞來說:一次是聽李銀河的講座,一個勁的講「性」這個話題在中國有多大的潛力去研究(出書賺錢那種感覺的研究);一個是最近瀏覽了一下李銀河的微博,不是答題賺錢就是推銷新書。

我就不明白一個商業氣息這麼濃重的人,咋就有那麼多人追捧,而且是千篇一律的追捧。難道這樣追捧她就能體現自己是新時代自由開放思想下的一員了嗎?我也對這二者持完全的鼓勵態度,但我對李銀河這個人感到極度的不適。

剛才簡單瀏覽了李銀河說過的話,其中有一條是這個時代敢於說真話的人不多應該鼓勵之類的。我想說的是如果大家真的也是這樣覺得的,就別盲目跟風了好嗎。。

PS再吐槽一下她這樣答題和小時候在電台上聽的情感類節目又有什麼區別?


一直這麼覺得。比較厭惡李銀河,前幾天還關注了她的微博,頻率大概是2-3天提一次小波,唉,我也是夠無聊,竟這樣噁心自己。


豈止是消費,實質是令人髮指的利用。王小波不過是他的一塊墊腳石。王小波把他當女人愛過,有那本他一手經營的《愛你就像愛生命》作言證。至於他有多愛王小波,王小波已用猝死的生命悲愴證明了。斯人已去,於人世間沒了親自話語權,其遺作都是李銀河全權處理,人們看到的王,是李想讓人們看到的王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用文字或語言得體地表示感謝?
有沒有一句話讓你感嘆語言之美?
為什麼很多名著大多人都看不下去,卻仍被稱為名著?
生活何以讓你喜歡甚而去奮鬥?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中男主角的心理問題是怎麼回事?

TAG:文學 | 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