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理解詹姆斯 · 蘭格的情緒理論?
大致內容:1884 年,美國心理學家W.詹姆斯提出了一種特殊的情緒學說,這個學說認為,情緒只不過是對於身體所發生的變化的感覺,如果沒有了身體變化,如肌肉緊張、心跳加劇等,也就沒有什麼情緒;身體變化在先,情緒體驗在後。他進而認為沒有任何心理變化不是伴隨著或跟隨著某種身體變化。1885 年,蘭格也發表了非常相似的理論,因此該理論被認稱為詹姆斯 - 蘭格情緒理論。蘭格把情緒與感情相區別,而詹姆斯卻沒有做此區分。對於蘭格來說,情緒包括喜樂、悲哀、害怕和憤怒,而感情則是指愛、恨和羨慕。因此他的理論只適合於情緒。而且,他的理論在系統闡述方面比詹姆斯的理論更具局限性,但是兩個人都認為情緒體驗產生於內部生理作用的知覺之後。這與當時很盛行的理論恰好相反,當時的理論認為情緒體驗先於生理作用。在蘭格看來,情緒產生於循環系統活動的知覺。他指出:情緒是由一種特定的情境如哭、笑等所激起的身心現象。因此,不應該說悲哀或喜悅對機體產生影響,而應該說,在某個事件的影響下,身體受到影響,而應該說,在某個事件的影響下,身體受到影響,特別是血液循環的節律起了變化,這樣才產生了情緒。
謝邀!(真的是所有邀請里最靠譜也最難以回答的,感激涕零~)
其實根據問題描述,題主已經明白詹姆斯-朗格的情緒理論了。
補充一點點:
詹姆斯-蘭格的理論非常強調內臟的作用,控制內髒的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外周,所以這一理論被看做是外周主義的理論。
如果說「更好理解」,那我想提供的思路是——
【看一看其他的情緒理論,進行比較,把握不同理論的側重點與核心。】
【找一些支持或者反對這一理論的實驗證據。】
舉兩個其他理論的例子:
- 【坎農-巴德的情緒理論】
有研究者認為,詹姆斯-朗格的理論有諸多不足:
①即使通過手術切斷內臟和中樞的聯繫(也就是說,有很大一部分身體結構無法再發生變化),實驗動物仍然會繼續存在情緒反應;
②自主神經系統(引起一些重要生理變化的神經系統)反應太慢,不足以成為引發情緒的源頭。
所以,坎農提出:
情緒反應要求大腦在輸入刺激和輸出反應中起作用。來自丘腦的信號到達皮層某一位置,產生情緒感覺,到達另一位置而引起情感表達。
同時,巴德認為:
一個情緒喚醒的刺激同時產生兩種效應,通過交感神經系統導致軀體上的喚醒,通過皮層得到情緒上的主觀感受。
綜合來看,坎農-巴德理論強調:
情緒刺激產生的兩種同時反應,生理喚醒情緒體驗。並且預測了軀體和心理反應的獨立性。
- 【情緒的認知評價理論】
把之前的兩個理論綜合了一下,並指出,刺激時間和生理喚醒都同時依據情境線索和環境因素得到認知評價,在喚醒水平和評價性質的交互作用中產生情緒體驗。
再舉一個實驗的小例子:
有一個挺好玩的實驗,是讓被試讀笑話,一組不做要求,一組咬著筆帽(類似於笑的一個動作),一組嘬著筆帽(類似於撅嘴的一個動作)。
最後,咬著筆帽的對笑話好笑程度評價最高,嘬著筆帽的對笑話好笑程度評價最低。
——結論:情緒是受到身體行為影響的。
類似的實驗會有不少,蠻好玩的,但是我目前不是很會把它們挖出來……
來幾張圖吧——
圖片均來自於以前一門專業課的課件。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附贈果殼文章一篇:【專題】走進我們的情感世界 之一 情緒和情緒理論
關於情緒理論,現階段(十幾年幾十年之後估計就過時啦)有一篇非常靠譜的文獻(全英文的):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highlights,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emerging issues
作者: Izard, Carroll E
期刊: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ISSN 0066-4308, 2009, 卷 60, 期 1, pp. 1 - 25
如果你不方便用資料庫,郵箱留給我,我可以發給你。
最後,扯幾句「形而上的雞湯」——
不管是什麼研究,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研究者通過某些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很可能會被其他研究者找到反例,提出批判、修正或者補充。
不管是上述三種情緒理論,還是顏色知覺最有名的三原色理論和拮抗理論,更包括生理學方面的血液循環理論、學習記憶理論,都是一點一點發展形成的。
所以,如果要說「理解」,不管是什麼理論,都可以結合它的「祖宗八代、前世今生」以及提供重要相關證據的實驗研究。
答了好久終於寫完了。。祝好~
【多次重複】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文字隨便拿走,圖片不要亂轉載!
2014年10月18日14時更新,在結尾處對 @靈悅 的答案進行一些補充和解釋。
這個問題沒有人邀請我回答,簡直是太傷心了。相比於如何評價美國心理學,應激微反應專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在情緒以及面部表情領域所做的研究?,威廉·詹姆斯理論相關的問題,我可能投入的精力更多一些。
先站立場。作為情緒理論的學習者和偽研究者,我並不是新詹姆斯主義者(Neo-Jamesian),而是在更廣泛的理論背景發展了詹姆斯觀點的心理建構主義(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作為建構論者,我堅信情緒的研究「在(自威廉·詹姆斯之後的)百年時間內都誤入歧途了」(Barrett,2009)。
我在答題之前先將題目按照彭版《普通心理學》的翻譯進行了更新,而我想說的第一個建議恰恰是,如果希望更好的理解包括詹姆斯-蘭格的情緒理論的歷史、體系和爭議,請先放下普心的教材。在這裡不是對彭聃齡教授不敬,由於成書時間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普心教材在情緒一章的理論體系不清晰,並且存在一些學術爭(cuo)議(wu)。
進而,我的建議是在討論James-Lange理論的時候,以James的情緒理論為主。在當代情緒研究的主流論文中,James-Lange的出現頻率遠遠低於James獨立出現的頻率,一方面有Lange是歐陸心理學家受到輕視的原因,另一方面在Lange成文更晚的前提下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適用性都不及James的學說,更遑論1890年James將情緒理論融合在《心理學原理》中,尤其在「心靈要素理論」和「思想之流」兩章中闡釋了其理論的基礎。
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James的情緒理論,我們需要將其放在大的背景下來看,才能理解為什麼開始時聲名鵲起,之後又悄無聲息,再到現在的重整旗鼓。情緒的研究貫穿了人類的歷史,早期的很多哲學家和生理學家就有了關於情緒的樸素描述。而第一個將情緒帶到科學研究領域的人是Darwin,事實上他並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情緒理論體系,主要的觀點圍繞「心理狀態引發刻板的表情」,但是對之後的情緒理論研究卻有著深遠的貢獻,包括對情緒的離散描述,以及有進化論色彩的表情研究方法。而James所提出的「軀體動作生成情緒」的理論恰恰是對Darwin理論的一種批判,這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方面是Darwin理論正處於學術黃金期,另一方面James的理論過於反常識了。然而可能James自己都沒有預料到,這場常識和反常識的情緒理論之爭貫穿了百年,並且至今沒有終結。
對於James理論很大的誤區在於,認為固定的軀體動作產生固定的情緒,比如咧嘴笑產生高興,或者比如心率加快、血壓上升產生恐懼。James也是建構論者,這點從機能主義心理學對Wundt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批判中就可以看出。James同樣認為情緒也是對身體行為(包括肌肉的和外周的)進行建構得到的,是一種命名的產物,具體內容參見「心靈要素理論」。不多做贅述,引用我最喜歡的一個例子感受一下:
當我確知已經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墜入愛河幾個星期了時,我只是將一個名字給予了一種我以前不曾命名、但卻完全有意識的狀態;這種狀態除了它之為有意識的那種方式以外沒有其他的存在方式;而且,雖然它是對現在我對其懷有一種熾熱的多的感覺的那同一個人的感覺,雖然它不斷的向後者發展,但它與後者還絕不是同一的。
在了解了這個誤區之後,我想可以將大家帶入到這場常識與反常識之爭中了。在正式講述之前,我想先讓大家看這個問題為什麼心裡難過會造成生理上心臟的疼痛、氣悶? - 馮慎行的回答,看完評論區之後,我想大家就能明白為什麼有學者會將情緒理論的討論形容成「百年戰爭」(Lindquist et al.,2013)了。戰爭的焦點在nature kinds(天然分類) vs construction(建構論),還有個焦點在於discrete(離散的) vs dimensional(維度的)。其實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範疇「喜怒哀樂」,到底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如果是自然的,就意味著情緒是先出現的心理狀態,而出現情緒之後,我們就會出現相應的表情、動作和其他反應,這些都是固定的而且是穩定的。這是符合我們的生活常識的,我們高興了所以笑,悲傷了所以哭。如果是人工的,那就意味著情緒不存在於我們的基因中,我們之所以感覺高興,可能是由於我們笑了、雙手揮舞或者心率加快,我們之所以感覺悲傷,可能是由於我們哭了、大聲嘆氣或者心臟不適。這是James以及之後的建構論者所持有的反常識的理論。
為什麼在1927年Cannon提出對James的批評之後,James-Lange理論迅速的銷聲匿跡了呢?有三方面原因,一是James本人離開了心理學的研究,二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在後期逐漸進入了哲學思辨而完全忽視了實驗研究,三也是最關鍵的原因就是James的理論實在是過於奇特了,以至於在當時乃至現在都缺乏足夠的實驗技術可以對James的理論進行驗證,包括情緒理論也包括《心理學原理》中其他的理論。然而在1927年到1960年之前的Dark Ages,並沒有找到實質上支持nature kinds的證據,直到Arnold和Tomkins的出現才扭轉了局面。Arnold和Lazarus脈絡相連,發展了appraisal(評價)模型,而Tomkins之後的Izard和Ekman都是鼎鼎大名。在這個時期,行為實驗和跨文化研究的結論都一邊倒的支持著nature kinds和discrete的觀點,即使Arnold和Tomkins兩派之間的攻訐也很激烈。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心理學和其他學科比如人類學和語言學的不斷交融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新鮮範式,近些年趨勢開始逆轉,fMRI的數據,元分析的數據,跨文化研究的數據指向了「情緒既不產生於固定的腦區」,也不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同時是「維度的」。這顯然推翻了常識的那一類觀點,站在了反常識的建構論一邊。
憶完往昔,簡單的對James的理論再解釋一下。我們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都是處於對環境情境不斷適應的流動中,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肌肉的和外周的活動,我們會根據經驗賦予這些活動一種名稱,這就是我們意識到情緒的過程,所以情緒也是稍縱即逝的,不同的人相同的情緒是不同的,相同的人不同時候的相同的情緒也是不同的。如果想更科學的理解James的情緒理論,可以考慮查閱一些Russell,J.和Barrett,L.F.的論文,都是情緒心理建構取向的大牛,其中Barrett在2009年發表在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論文很大程度上繼承了James的心理學思想。
至於情緒理論研究領域有哪幾種取向,我想引用有偏頗的Izard的綜述似乎不太恰當,我選擇Gross在2011年發表在EMOTION REVIEW上的綜述進行簡單的介紹。
A代表了以Tomkins、Izard和Ekman為代表的基本情緒取向,B代表了以Arnold和Lazarus為代表的評價取向,C代表了以James、Russell和Barrett為代表的心理建構取向,D代表了Harre和Averill為代表的社會建構取向,越偏左越傾向nature kinds(遺傳決定),越偏右越傾向construction(社會決定)。事實上,現在四個取向的論戰還遠遠沒有結束,有志於學習和研究情緒相關的心理學的朋友,情緒理論一定是值得投入一生時間去享受的內容。
本來說這段時間專心實驗的,看到這道題真的手癢忍不住。如果講的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參考我的有關情緒,自己回答 - 收藏夾,裡面的回答都是基於James/Barrett的觀點做出的,歡迎有興趣的私信討論。就到這裡。
更新:
@靈悅 在結尾提到的實驗來自面部反饋假說最經典的範式,Strack,MartinStepper於1988年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論文。看上去,面部反饋假說,包括之後Damasio的軀體標記假說都支持James的觀點,而實質上卻不是,這涉及到另外一對概念emotion(情緒)和affect(情感),如果不刻意區分affect和emotion,如Damasio,那麼固定的軀體反應導致了固定的情緒,就滑向了James的對立面;如果在承認affect的同時,認為emotion存在著affect之外的其他進程(比如概念化),James以及其他心理建構論者都持有這種觀點。這方面的實驗,除了兩種假說的範式之外,Niedenthal主導的embodying emotion取向也很有理論價值,具體可以到SCIENCE的網站上下載她在2007年發表的同名論文。
之後就是挑幾個小錯或者說幾個小爭議。首先,將James的理論簡單的看成外周主義是不恰當的,Damasio的理論和Neo-jamesian都偏向外周決定論,不過James本人的觀點具有很強的哲學思辨色彩,不可能是外周決定論,還應該認為具有建構論的雛形。至於Cannon對James的批評在當時看來是正當的、恰如其分的,但是在情緒研究進展的今天,Cannon的支持者已經幾乎沒有了(或者說Arnold和Lazarus一脈批判的繼承了Cannon的思想),而James的理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我們現在再站在Cannon的角度看待James就不合適了,不過Cannon對於James理論最大的發展在於在生理狀態之外關注了心理狀態(事實上James在後期文獻中關注到了)。其次就是後面圖片中Schacter理論的類屬問題,Gross(2011)以及其他學者都將其劃分在心理建構模型中,而不是在Arnold和Lazarus之間的過渡功能(普心情緒一章的邏輯,我想學習者可能會有不順暢的感覺,因為三種理論的邏輯並不相同),而從圖片中也可以看到,arousal(affect)和label(category)的雙進程情緒理論,這個邏輯事實上傳承自Wundt和James,繼承與Russell和Barrett,而雙進程的並行還是串列是目前心理建構論內部的爭議焦點。
最後寫一些建議。情緒理論研究現在有一種中庸的「和稀泥」取向,然而現在nature kinds和construction的矛盾在哲學邏輯、研究方法和實驗範式上都無法達成和解,一些趨中的嘗試都似乎似是而非。所以我對學習情緒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從實驗和應用角度出發(實驗的解釋方式和效度的不確定,應用領域的普適性),而嘗試從理論內涵和邏輯進行學習,以原文獻和現有的中立學者(比如Gross)的綜述為主,找到符合自己世界觀的情緒理論,之後就站在這個立場學習並探討其他的情緒理論,會有更好的效果。
學習 @馮慎行 的答案,很喜歡他對理論發展的歷史綜述,和主要學派的爭議焦點。也非常希望能夠看到進一步對應用上的比較。
如果不對理論本身進行評論,我個人更傾向於接受建構論所暗示的觀點:情緒是一個概念,而不是實有存在。這個觀點最早是在佛學中接觸到。佛學認為,光明是不存在的,即,光明為色為空。為了區別黑暗,我們發明了光明。光明與黑暗都是視覺感知的概念物。
在心理學上,情緒也有與其對應的概念,也許這個概念是「理性」。在理性思維的範圍中,我們使用「分析」,而在情緒思維的範圍中,我們使用「體驗」。兩種思維都是對刺激進行判斷,情緒也在反映刺激對個體的意義。情緒和理性的關係,就像潛意識和意識。
詹姆斯把情緒分為較粗糙的情緒和較細膩的情緒。詹姆斯認為,人遇到某種情景,身體上先有反應,反應引起的內導衝動傳到大腦皮質引起的感覺就是情緒。
刺激——身體反應——情緒
身體反應在前,情緒體驗在後
本質在於否認情緒對認知的直接依賴,將情緒歸結為對有機體的身體或生理變化所引起的機體感覺。
btw,詹姆斯是將進化論與心理相結合的,實用主義心理學家,因此可以從進化論觀點理解。
推薦閱讀:
※你心情不好暴躁的時候你會怎麼發泄?
※為什麼秋天人容易心情低落,哪些事情獨居的人秋天做了會心情變好?
※為什麼我總在發現天氣很好的時候忽然很想死?
※如何提高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
※有什麼事什麼話一瞬間讓你感覺孤獨到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