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失憶的人跟未失憶時是同一個人嗎?
如果一個人的記憶都消失了,那麼關於他的過去也從他的認知消失了,也就是說他本人已經不承認自己的過去了,那麼他跟過去還是一個人嗎?
我本以為這是一個邏輯問題或者心理學問題,怎麼樓歪了 T^T
這取決於你對於Personal identity的定義如何。
Personal identity 是一個哲學學科(或者主題),大致辯論的就是什麼讓一個人之為一個人。而最主要的其實是personal identity through time - 在時間變化下的personal identity(因為在某一個時間點上談論identity並無多大意義)。在現代精神哲學 Philosophy of mind 下,有時候這也被稱為diachronic problem。identity這個問題本身也是歐陸哲學Continental philosophy 和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都試圖嘗試解決的問題之一。
- 物質的延續 - 包括:
- 身體意義上的物質(腦全身其他)。這種看法的毛病之一就是忒修斯之船 Ship of Theseus所提出的問題,即即使是非動物物體也存在在單一時間點上判斷身份的問題。在人體上這一點尤其存在,即在一個人成長當中,構成身體的物質有非常大可能性並不相同。即使如此,仍然有人支持這種觀點。也有一部分支持者把人定義為一種生物,認為心理上的關係在定義identity的時候並不具有必要性(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如此吧)。Derek Parfit 提出過一個瞬間移動的思想實驗(見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個肉身是你?中我的回答)來反駁物質上的相同並不是identity上相同的條件。參考:唯物主義 /Materialism 和 Physicalism。
- 精神物質。即認為人被定義為一種物質,但這種物質不是。。物理性的。比如:精神/心靈/靈魂。。等。那麼即使物質(身體)隨時間改變,人的身份(identity)也依舊不變。參考:二元論Dualism,一元論Monism, 心身二分法 Mind-body dichotomy,和 心物問題 Mind-body problem。相關:唯心主義Idealism,多元論Pluralism (philosophy)。
- 意識延續
- John Locke認為人的identity在意識(對於Locke來說也就是記憶),而不是靈魂或者身體這些物質之中。意識上的延續才是identity的延續*。
- Bernard Williams針對Locke的經典換身體思想實驗寫過一篇paper叫the self and future。其中根據同樣的一種實驗給予了兩種描述,並給出了兩種不同的哲學直覺(身體延續是身份延續的條件,心理/意識延續是身份延續的條件)。Williams認為其中第二種更加靠譜並給了一些理由*(。
- 心理上的延續。大致上是說今天的你是昨天的你是因為兩個你之間有心理上不被打斷的聯繫。(主要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
- 自己就是個概念,事實上是一大堆東西
- David Hume *** 在心物問題里認為,」自我「啊,」個體身份啊「 都是假的,人是一大堆各種不斷極速變化和運動的認知的集合。Hume將」靈魂「和一個國家相比,兩者的身份identity都不在於某種持之以恆的物質而在於一些不同又相關的,不停變化的元素的集合。這樣personal identity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勾畫一個人經歷的cohesion的問題。
- 一大堆東西不對 (no-self theory)
- 首先此理論(或非理論)認為自我根本不能被簡化或轉化為一大堆東西,因為」自我「的概念就和」一大堆「相矛盾 ****。從命題上來說,」一大堆「的這種概念本身就暗示了身體和心裡上的聯繫其實並不存在。支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沒我理論(no-self theory)和一大堆理論都認為物質上的自己是不存在的。而一大堆理論否定了物理關係之後又錯誤地(迷糊地)走到了心理關係的迷途上去了。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Hume自己本身也是個沒我主義者,把他歸到一大堆主義者裡面是錯誤的。
- 根據這個觀念,佛家觀點也是沒我主義*****。
- 根據這個觀念,自我意識只是進化中為節省時間的一個(虛假)產物而已。但在非進化環境中(比如思想實驗)卻很容易支離破碎******。
----- 下面只是吐槽而已 -----
* Locke的定義被後人找出蠻多毛病,但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他的理論是最早的,而後人要寫paper。
** 在我看來,這證明了」哲學直覺「這種東西根本就不靠譜,或者精神延續和身體延續兩者都不對或者都是一個東西。Williams大概本來也想這樣說,但是沒辦法呀,他是個哲學家。。。。。而且他又沒想到新招。
*** 和John Locke 一樣,都是又老又經常被提到且挑出毛病但是其實最有趣的人。。。
**** 每次讀到相似的地方就一邊心裡說卧槽一邊鼓掌
***** 世界美好,宗哲合一
****** 科學 宗教 哲學 三合一,整個人都升華了,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這是你的益達,藍瓶的,高鈣片,水果味,要兩粒一起才最好,一口氣上五樓,嘿,你誰啊,大叔?(其實我還是蠻喜歡這個no-self theory的 = =)
除了@Tuatara 前面提到的特修斯之船,還有個更經典的思想實驗,「缸中之腦」
即:「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個人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被連接在一台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輸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那麼,你覺得你還是你嗎?
往深了想,這其實是個倫理問題,而倫理問題,通常是沒有答案的。
自從丹尼爾克雷格出演了007我就再也沒看,我覺得007就應該是皮爾斯布魯斯南,但比我小的朋友他們認為克雷格才是007,因為他們就是從克雷格開始看007的。
你買過保險的iPhone,用了一年壞了,然後返廠,他們又給你換了一個「全新的」,對於你來說會覺得很划算,用一台手機的錢買了兩個,但對你的同學來說,你的手機根本沒任何變化。
你給電腦做了系統格了硬碟,那台電腦還是英特爾超極本,即使你把cpu換成AMD它也還是英特爾,但當你把主板什麼全換了,也只是對你來說他可能不是英特爾了,但對你不知情的父母來說,還是他們給你的那個生日禮物。
小學的QQ群就是不如大學群活躍,而大學群又不如朋友圈活躍,當你參加小學同學會時,會不由的感嘆物是人非,你的圈子與曾經的那個好朋友的圈子已經沒了交集,你會感嘆人會變,而同樣的懷疑也同時發生在對方心裡...
我們面對令自己失望的戀人會說:「你變了...」那麼你面前的人還是當初愛你的那個人嗎?
當我們判斷一個人還是不是之前那個人的時候,作為一個自然人,我們僅僅需要判斷外貌,但身為社會人的我們,實則是在判斷一種關係,是他與我的關係。當這種關係發生變化,我們會懷疑那個人的變化,但這種關係是相互的,對於那個人來說你可能也變了。但對於基本沒有產生關係的局外人來說,他們只能從作為自然人的角度判斷,所以他們沒理由懷疑。在你的班主任看來,你們還是小學班裡一起調皮一起回家寫作業的哥倆,即使現在你們坐在酒桌上無話可說。
你再次踏進河裡,河水便不再是之前的河水,你若不進,那條河還是那條河。關係的產生讓變化存在。老實說,本題而言,我也不知道。但從邏輯角度答,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悖論,即特修斯之船。
這是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哲學家Thomas Hobbes後來對此進來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被用來研究身份的本質。特別是討論一個物體是否僅僅等於其組成部件之和。一個更現代的例子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樂隊,直到某一階段樂隊成員中沒有任何一個原始成員;對於人體,人體的新的細胞不斷更新,直到他身上所有的細胞都被更換一輪,等等。
我覺得人是靠經歷塑造的,當他完全失憶的時候,這些陪同他一起成長的回憶統統都消失了,這個時候他等同於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完全失憶的人雖然什麼都不記得了,但是認識他的人跟他的回憶還在,所以會很自然的覺得他就是原來的那個人,舉個例子:親人會因為他失憶而不叫他原來的名字?但是他本人我覺得其實已經是另外的一個人了。
推薦一部電影,《源代碼》,相信可以很好的解答題主的疑問。
以下為劇透。。。
開篇男主在一列火車上醒來,發現對面有一個女人在跟自己說話,但是男主自己什麼也記不清了,也不知道對面的女人是誰,但是女人顯然跟男主特別熟。男主起身,接下來列車員檢票,路人甲灑咖啡,等一些列事情隨之發生,8分鐘後,火車爆炸。
男主突然驚醒,發現自己在一個密閉的空間里,貌似是一艘空間倉,他身著軍服,意識模糊。這時面前屏幕出現一個女人跟他說話,詢問一些簡單問題,男主終於記起對方是誰,記起自己是在服役的軍人。接下來屏幕上的女人並沒有透露太多信息,而是讓男主返回剛才記憶中的列車,找出炸彈位置,以及是誰放的炸彈。於是男主又被精神傳送回剛才那段記憶。接下來列車員檢票,路人甲灑咖啡,等一些列事情隨之發生,8分鐘後,火車爆炸。。。男主在這個輪迴里經歷了很多次,但屏幕上的女人始終沒有給他過多的解釋。直到男主憑藉自己的偵察能力,利用火車裡的8分鐘逐漸摸清楚了自己的身份,一個已經犧牲的軍人。原來他在一次任務執行過程中喪生,但是大腦並未死亡,於是被科學家x用來發展一項新的科技。而在一列火車爆炸的恐怖事件中,剛好有一位喪生者的大腦與之吻合,於是科學家x便把這個人死前的8分鐘記憶移植到軍人的大腦里,利用程序,使其反覆穿越回那8分鐘尋找線索,因為那個恐怖主義者很快要施行下一次行動。男主答應了,同時也要求對方在自己完成任務後讓自己死去(總這麼輪迴還不如死了。。),科學家x表面上答應了,但心裡就打算反覆清除男主的記憶讓其為自己的科學服務(極度不人道。。),但是女軍人非常同情男主。男主在完成使命後,希望能再一次回到列車上挽救那一車人的性命(雖然科學家x告訴他那些人已經死了),女軍人背著科學家x答應了男主的請求,並且在8分鐘最後一刻拔掉了生命維持裝置,而男主也在最後一刻吻了列車上遇到的並且已經愛上的那個女人。然後!!!8分零一秒!!!奇蹟發生了!!!
以上。。。
假如操作系統崩潰了,你的電腦還是你的電腦,但是你的數據就不再是你的數據了。
這個取決於定義。
之前有困惑過「我之為我的唯一標識」這個問題,但現在覺得不妥。一個個體的獨特性(可以被辨識)是由多個因素組成,比如:相貌、習慣、記憶等。這個和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賬戶標識不同。如果硬要比,那麼作為個體的唯一性是由多key決定的,而且是模糊的(一個或少數key的改變大部分情況下影響不大,而且這個驗證過程也不是同步的)。而賬戶的唯一是單key,精確的。
所以,一個失憶的個體必然是不完整的,但未必不可被辨識。如果真要討論,那失去記憶的程度也是應該被考慮的。
現在的想法是:拋去體貌特徵,一個個體的唯一性在於TA的思維方式(結構決定)+記憶(環境留下的刻痕)。這樣看的話,如果當真完全失去記憶,那認為TA已不是TA也無妨。
首先要明確,這個「是不是同一人」是對誰說的。
顯然是對自己。
接下來,對一個生物個體來說,「是不是同一人」的決定性分界線是什麼?
是有沒有經歷死亡。死亡是不可逆的。把一個人粉碎成原子再重新組合,對於原來的他來說,自己在被粉碎的時候就已經死了,沒有再醒來。
接下來我們會面對一個奇怪的問題,就是從主體自身的角度看,「完全失憶」是否等於「死亡」?
說是,好像不對。影視劇里角色醒來發現自己根本不記得自己是誰,自己做過什麼事了,但我們的直覺會告訴我們他並沒有經歷死亡。
說不是,好像也不對。這可是完全失憶啊,難道「活著」這種狀態可以脫離記憶而存在?
有什麼怪怪的,是吧?
這裡實際上有一個陷阱。
什麼叫「完全失憶」?
影視劇里角色不記得自己是誰做過什麼事,但是:
他的性格仍然是那個性格,難道性格是脫離於記憶存在的?
他知道他在一個房間里,他知道他所處的這個環境是房間,難道這種認知是脫離於記憶而存在的?
他仍然記得怎麼走路,他的身體記得重力感,這些東西難道是脫離於記憶而存在的?
所以影視劇里的完全失憶是偽完全失憶!它是人想像出來的,不是物理世界裡真正的完全失憶。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完全失憶呢?
丟失自記憶產生之後的全部記憶(也就是一個人擁有的所有記憶)嘛。甚至連重力感這種類似於本能的東西也丟掉。
問題在於,我們很難想像人被抹消成那種狀態——像是一個剛出生(或者更早,在羊水中)的嬰兒?
直覺會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真是變成這樣,那「真正的他」其實已經被殺死了。
看上去記憶這玩意兒和自我意識是有關聯的。
實際上,從現實世界角度而言,我們真能把一個人的所有記憶完全消去而不讓他經歷死亡嗎?
接下來就是生物學、腦科學這些學科的問題了。
重要的不是觀念上人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已經死了。我覺得從觀念上探討一個人是不是那個人,是沒有意義的。從他者的角度你可以認為他是也可以認為他不是,但對於主體而言實際上只有兩種狀態,那就是「我還活著」和「我死了」。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人「覺得自己活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什麼時候,人就會「覺得自己死了」?而且你必須從物質世界而非空想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一個應然答案(觀念上的)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實然答案才有意義。
好像沒有完全失憶的情況吧,我好像記得各種思維訓練是可以讓神經元產生物理變化的,不可能完全失去這些影響。要是真的變的和嬰兒一樣了,當然是另一個人。
腦洞→_→人的大腦在經過學習思考的過程有一定改變(可塑) 二者差別可能在於某方面某種程度天才。
思維(或直覺)上熟練度
這的確是個Personal Identity問題,也就是「……(的人和某人)是同一個人嗎?」之類的問題。
我的結論:
我們對於什麼是「同一個人」的定義的確是不完整的,不要說邏輯上了,就是從法理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可預見的未來是可能出漏子的。我們有一天也許需要重新定義Personal Identity,並且這種新定義恐怕會不太符合現代人的直覺。
1、關於為什麼對於「同一個人」的定義不完整:
參考樓上特修斯之船的例子基本就行了。其實嚴格追究的話,大概沒有什麼東西的定義是完整的,但是一般來說夠用就行。比如我們對「椅子」的定義,隨著我們人生經驗的豐富,從不靠背的到靠背的,從圓的到方的,我們以為我們已經充分了解椅子的定義並且有能力區分任何一件東西是不是椅子,直到有一天我們去了某個後現代家居博物館。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並不會因為自己沒能識別出某個奇妙的類似3D列印產品的空間曲面浮雕居然也是椅子,而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區分什麼是椅子」。我們覺得我們對椅子的認識,在常識範圍「夠用了」。然而,我們對於「什麼是同一個人」的定義,恐怕就不太夠用。
2、為什麼對於同一個人的定義不夠用,也就是,可能會出漏子:
如果你失憶的真相是,某位邪惡的科學家將你和某個人的記憶交換了,那麼現在誰是你?
如果發明了一種遠距離傳送機器,它的實現方式是瞬間殺死在出發地的你並在目標地點重新構成一個一樣的你,那你是被傳送了,還是被殺了然後一個新的人被造出來了?儘管你的記憶肯定是連續的。
如果那個傳送機器出了點問題,沒殺死出發地的你,但目標地點的你還是出現了,也就是你被「複製」了,那麼哪個是你?或者都是?或者都不是?如果都不是,或者都是,老婆孩子銀行賬戶算誰的?雖然「你們」都知道你銀行卡的密碼。
如果在上面的例子中你被複制了,但出發地的你旋即被其他原因給殺死了,那目標地點的你現在成為新的你了,還是你就是死了,那個目標地點的你只是複製品?
你都可以建立各種「什麼是同一個人」的理論來回答以上各個單一問題,但是你會發現,要找出一個理論能對所有的的回答不矛盾,似乎就是不行!如果你找到了這樣的回答,請聯繫我!-o
也許從實際角度來看,你是不是你並不重要,你是否繼承之前的你才重要,無論那個你是昨天的你,失憶前的你,空間傳送前的你,以及作為複製樣本的你,只是,「繼承」,並不總是要發生在「相同」的人之間。用任何科學或哲學理論,分析下去總是不可能有個站得住腳的答案的。不如簡單設想下:
假如一個女人失去記憶,對於喜歡她身體的人來說,還是同一個人;對於喜歡她思想的人來說,就是個陌生人;對於她自己來說,這個問題沒意義!
你是不是你, 其實不是由你的記憶或肉體決定的
你的存在, 是因為其他人對你的認知,如果你失憶, 親戚朋友認為你不是原來的你,
那麼你就不是原來的你
反之, 如果他們仍把你當做原來的你來對待, 你就是原來的你
我也可以說我認為自己是新時代的皇帝, 但是別人不這麼想的話,
誰會給你叩頭呢
前幾天看乙一的《暗黑童話》,裡面對失憶的描寫很有意思。
說失憶後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了,對一切事物都會慢慢開始有新的認識。
但是很多人記憶會慢慢恢復,恢復的過程中又會慢慢趨於原來的自己,等到之前的記憶完全恢復後,還是會變得跟以前的自己差不多一樣,但是失憶那個階段的事情也不會忘記,有點像是做了一個很長的夢,在夢裡扮演一個不是自己的角色。
舉個簡單的例子~~電腦重裝過系統後那台電腦就變成別的電腦了么~~就算是win改linux那台電腦還是那台電腦~
取決與你如何定義 「同一個人」
(看了@Tuatara的答案,提到特修斯之船。嘗試回答下這個題目。我記性不好,所以裡頭有些理論依據不一定精確,請斧正。)
回答之前講一個橋段,和前任分手前最後一段日子是頻繁的爭吵,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以前不是這個樣子的。
1.判斷對象的選擇
先從題目分析,我們是根據什麼認定一個人的。也就是哲學上的終極命題—「你是誰」。
關於這個問題,《蘇菲的世界》以及《遇見未知的自己》在主角間討論中給出一個比較相似的答案,那就是通過回答「你不是誰」去接近「你是誰」這個答案。有點類似高中數學題。求一個值時,有時我們無法給出精確答案,但我們通過不停地縮小取值範圍,使得我們越接近答案。(假如真有這樣一個精確的答案的話。)因此,從此出發,我們能得出關於「你是誰」的結論有:
「你不是你的名字」
「你不是你的胳膊、手、外貌、身高」
「你不是你的學識、三觀、愛惡」
等等,還可以推論出很多。之所以可以如此大膽地說「你不是XX」原因在於,在「你的」這個定語後緊跟的名詞在你一生中可變化並且不恆在。比如你所說的記憶。人在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有記憶,在其一生過程中,記憶與遺忘同時發生。即使你記住的東西,在你屢屢回望中也會被修飾被改寫。如果把你的認知,你的「記憶內容」作為「你」的解釋,那麼「你」一直都不是同一個人,因為這些記憶內容並非永遠不變。
2.判斷的方式
在這個題目中涉及到判斷的方式。題目很明確,讓你判斷前後兩個人「是否為同一個人」,在這裡簡稱前後兩個人「是否相同」應該沒意見吧?
我們先了解下什麼是「相同」
百度百科中給出關於「相同」的解釋是: 兩種事物對比其中一方沒有任何變化。
注意這裡的「兩種事物」(也就是題目中的兩個人)以及「沒有任何變化」。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有了答案——因為」記憶與認知不同」,所以兩個人不「相同」。但這與第1點末尾中「關於記憶與認知是否可以用來定義一個人」相矛盾。同時矛盾凸現——我們面臨如何選擇判斷對象的難題,也就是我們要依靠哪些東西來判斷是否相同從而推出兩個人是否為同一個人的結論。
此外,矛盾再次升級:「我」不是「我」。因為別說失憶了,我身上隨便取個東西出來,都在不停變化。下一刻的「我」與前一刻的「我」勢必不同。那麼就意味著「我」不是「我」這樣一個吐血結論了。
要解開這個難題,我們回到題目上。也就是研究題目的「準確性」。剛才借用百度百科的解釋,回答了「相同」的定義。那麼此刻,先解決以下問題:
什麼是美?
什麼是丑?
什麼是正義?
什麼是邪惡?
什麼是聰明?
什麼是愚蠢?
正如
什麼是相同?
什麼是不同?
這裡借用宗薩蔣楊欽哲仁波切《正見》中關於美與丑的剖析回答:
」年復一年,我們花大筆金錢來讓自己和環周遭的事物境變得更吸引人。但什麼是美麗?我們會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但數以百萬計的人,觀賞環球小姐選美大會,卻根據評審團來告訴我們誰是全宇宙最美麗的人。這十位左右的評審團員基本上給了我們美麗的終究定義。當然,每次一定會有人有異議,因為在全宇宙中,他們顯然忽略了新幾內亞的美女,以及在拉長的脖子上帶著環扣,優雅的非洲部落女子們。
如果悉達多觀賞環球小姐選美大會,他會看到全然不同的一種究竟的美麗。在他的眼裡,帶上后冠的那位不可能是究竟的美人,因為她的美貌依賴於觀賞者。根據悉達多的分析,如果她是真正的美麗,就不會需要選美大會,因為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同意她是究竟的美人。而且如果她是真正美麗的話,就不能有一刻稍微不是那麼美麗。在她打哈欠、打鼾、流口水、蹲馬桶或年老的時候,她都必須是美麗的,她必須永遠美麗。」
打個比方,給你一塊雪白的橡皮擦,你隨手一刀切了兩半,你認為其中一塊比較好看。言下之意,另一塊比較不好看。佛家觀點認為,萬事萬物本性是「空」,就好像那塊雪白的橡皮擦一樣。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但人因為有執著心,如手起刀落劈開空性,你認為有漂亮的存在,於是有丑的存在。你認為自己是正義的,那麼你的敵人就是邪惡的。本拉登與小布希都是保持這種觀念。從無中一分為二,從而產生對立。但萬物本性為「空」,沒有美,沒有丑,沒有好,沒有壞。沒有相同,也沒有不同。因為隨便拉兩個人出來,你在說的出他們之間「相同之處」時也可以說出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正如你和我一樣,我們既相同也不同。
語言的存在,具有「指示」作用,同時它勢必與它指示的對象存在偏差。它是一個工具。當你越依賴它的時候,越需警惕它的邊界與有效性。
3.感性,理性與悟性
丹尼爾.卡尼曼將人的思維方式分為:系統1與系統2。
系統1的特點:迅速的,不費力的,無意識的
系統2的特點:較為緩慢,費力的,需要主觀注意力與努力的
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區別。在系統1中,你的問題依賴於不同的感官系統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比如你依賴你的「視覺」,你會覺得他們是同一個人。但當你和他「交談」,你會覺得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因為系統1追求的是知覺,對素材篩選的很粗糙,判斷過程依賴你的經驗。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你無法得出一致的答案。
在系統2下,理性思維促使你圍繞問題的關鍵,分析問題本身,搜尋所有影響結果的證據,相較系統1會更加細緻全面富有邏輯性。它會讓你指出在不同的層面上依據不同的判斷條件你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比如,我曾接觸的一個案子,兇手殺死被害人後分屍拋屍多處。接到群眾舉報後,將發現的屍塊湊齊後,需要解決的問題里有兩個如下:1.所有的屍塊是否來自同一屍源(同一性認定)2.屍源的身份認定(與被害人是否為同一個,個體識別/同一性認定)。通過對遺傳標記的檢測,如PCR—RFLP、STR技術等,其結果是以似然率來描述,即本地區隨機抽取兩個無關個體所檢測的遺傳位點不相同的概率(說人話就是:1減去肯定是同一個人的概率後所得值)。物證結論不會告訴你這個大腿和那個胳膊來自同一個死者,而是用證據強度來描述。因為可能有以下逆天情形(百度:女子與同卵雙胞胎髮生關係~:-[)
在系統2中,某些條件下可以推導出不夠穩定的結論。
————————((()))——————
最後是我認為的系統3的存在。它只在少數人中貌似存在。但它的某些特質可以通過努力習得。
如果說系統1是感性,系統2是理性,我把系統3稱之為「悟性」。它的特點是相較於感性與理性更接近世界本然的樣子。
如果感性是看見眼前的兩個人,理性開始取樣檢驗兩個人之間是否存在生物學意義上的「相同」,悟性則是看見這個問題「唯心的本質」——因為你的分別心認為存在「相同」與「不同」。而事實是既沒有「同」也沒有「異」一樣。在這種二分觀點背後,是我執的存在。正如你執著於題目中的兩個人是否相同,而忽略人本身就是一堆因為各種條件下聚合的組合體。條件在變(如發育衰老車禍戀愛),這個組合體也在變。「變化」是這個世界核心的法則,馬克思和佛陀都是這麼認為。
「一切和合之物皆為無常」
「一切物質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在「是否相同」的問題背後隱藏的很深的一個觀點或者誤解就是:存在永恆,或者是人,或者是感情。
4
說的好像挺多挺亂的。我儘可能說清楚,希望對你解惑能有一點點幫助。
5
因為沒有永恆不變的我們,我們不會永遠都是剛戀愛時的我們,所以沒有永恆不變的感情,或濃或淡,或聚或散。
我們常希望「人生若只如初見」。
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貌似腦科學有一個著名的案例。某大腦受損以後記憶只能維持幾分鐘。他沒有辦法畫出自己住了幾十年得房子的平面圖,但是他可以很自然的去廁所和到冰箱拿吃的。
也就是說記憶和習慣是在相互獨立的。同樣,也可以推測與性格有關的部分以及潛意識等,可能也與記憶沒有很大關聯。
因此我猜完全失憶的人很可能還會保留原來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因此還是原來的人
當然是同一個人。
沒有理由認為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會變成另一個人。
推薦閱讀:
※離開親人,離開家,離開國家,離開地球,離開世界,你會選哪一個?為什麼呢?有什麼哲學原因嗎?
※如何證明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後,靈魂會去往哪裡
※數學究竟為何存在?
※「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現,要不撒謊很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科學理論都是可證偽的」這句話本身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