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閱讀200本書真的具有可行性嗎?
經常在知乎或別的地方(網上)看到有人說,自己每年要堅持看兩百多本書。 我們算一下,一年以三百六十五天計,一年閱讀兩百本,則平均每天需要看0.548本。每本書以150頁計,則平均每天需要看82.2頁。 難道他們不用工作吃飯睡覺娛樂嗎? 莫非這只是雞湯? 不過說過這些話的人我感覺的確出類拔萃,不像是雞湯啊~ 手機上操作的,評論區好像貼不了圖片。只能在這改,截圖出來應該能看到有沒有修改過吧
還有,我真不明白,我只是因為好奇來提一個問題。為什麼就會有人覺得是題主也想這麼做並引出嘲諷呢?難道有人提問目前的政治就說明他想造反?
問題弄清楚了。數字確實是我算錯了,後來被@青山 大人修改過了,這也好幾天了我沒能記住當時算的結果,所以說「不知道梗在哪」@陳棟船長 ,抱歉。
我更想解釋的是,我每年看書不滿五十本,也從來沒有立下過「現在開始每年兩百本」的宏願。我發現的一個問題是:能做到的人都在認真答題,做不到的人才會冷嘲熱諷,以己度人。
我一開始上知乎是為了發現更大的世界,後來是為了打發時間,但從來不是為了找彆扭的。
好好說話
謝邀。
恕我直言。
如果設定僅是「讀二百本書」,沒有其他嚴格定義,真不難。
我還想說的是,以「讀多少本書」作為定義標準,真挺扯的……
您論頁,論字數,論卷,都比論「本」要靠譜。
我看了下。
我去年讀完的書,kindle上的就超過一百本了。
PDF的話,光過去一個月我大概就翻完了二十本,此前的不算了。紙書懶得去數了
但單是這樣,沒啥意義啊。
「讀一本書」,定義太寬泛了。怎樣算一本書?
《海賊王》+《灌籃高手》+《王者天下》+《美味大挑戰》,漫畫單行本加起來絕對超過二百本。我一星期就能給全讀一遍。
哦,您說,不能是閑書,得是正經書是吧?
北京出版社系列的《大家小書》,都是名家所做,算學術科普了,每本一百來頁。類似這樣的,專心讀不幹別的,兩小時一本夠讀得完。我上個月睡前讀,僅這系列就讀完了十二本。
但這十二本,老先生們寫得很輕快,我費的功夫,還趕不上讀趙翼半本《廿二史札記》呢。
《戰爭與和平》也算一本書。《鱷魚街》也算一本書。前者可能要讀幾個月甚至一年,後者可能幾小時。
我有個朋友,各類小說讀了不知多少本;一本《西方正典》,每次啃到一半就放棄。
書與書是不同的。
單是想論本,很容易啊。一本連環畫還一本呢。您一年讀完二百本連環畫,我嫌您慢。
您哪位說:我一年能把《人間喜劇》91部法語全本讀完,我給您鞠個躬。
就拿當下小說為例。村上春樹的讀者一定知道,讀完《夜半蜘蛛猴》和讀完《奇鳥行狀錄》是倆概念吧?
馬爾克斯讀者一定知道,《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和《霍亂時期的愛情》不是一回事吧?
老舍先生《茶館》有單行本,很快就能讀完。您《四世同堂》這種分量的書,一年讀二百本試試?
以讀完多少本來計數,本來就挺急功近利的,沒意思。
至於拿字數計算的,我就問您:《三國演義》字數比《史記》多。
您覺得讀《三國演義》和《史記》是一回事嗎?
而且,怎麼算「讀一本書」呢?
我把《伊利亞特》過一遍,不去看每次打仗那些人的虛飾,只看關鍵場面,一整天是可以刷完的。
我如果逐字逐句讀,那就費時多了。
我如果要記下每個人的姓名(大工程),去把每個人的生涯都查一遍,要命了。可能我一高興,「哎涅斯托爾有幾個兒子?潘達勒斯是個怎麼樣人,我去查查」,好,又跌進一個大坑。按說這也算讀書的一部分。那就曠日持久了。
田中芳樹《奔流》,挺簡單一本小說。您出去坐一趟長途車就讀完了。
我有朋友因為喜歡陳慶之,讀這書時得就著淮河地圖、《南史》裡面諸將的記錄,一起讀,每讀到一個地方,「啊哈哈這個地方的用典我喜歡!」
這兩種讀法,不太一樣吧?
所以,我真挺討厭讀書按本來算的。
古代所謂的「讀書破萬卷」。《史記》52萬字130卷,平均每卷四千,但那是上古。
《資治通鑒》294卷398萬字,每卷一萬三。
《文選》六十卷差不多六十萬字出頭,每卷一萬。
卷,是有個大致概念的。
《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都是平均每回六七千字。回,也有個大致概念。
曾國藩是要求自己每天點讀十頁。這就是量化過的標準了。頁,也夠客觀。
所以吧,用讀了多少卷、讀了多少頁、讀了多少回,甚至讀了多少字來量化,靠譜多了。
如果單是讀書快而又繁,幾個私人訣竅:
盡量讀自己喜歡或自己熟悉領域的書。熱情或熟悉是讀書快的根本。別的領域,又是專業書,你光是進那個門就要犯暈一陣子。
要讀書時別挑,別猶豫。任何書,開始讀再怎麼悶,進去了就可以了。
讀書大可以摻著,同時讀兩三本。當然會有大賢說一書不完不讀第二本,但好比你吃東西,吃咸了,喝點水,補些甜的,膩了,繼續吃鹹的。是可以互相補益的。
怕讀了記不住,先讀後記與序,會有知識脈絡給你;再看回目,掌握大致順序。讀完一遍,迅速讀第二遍。該記住的會記得明白些。當然,好書是值得讀幾十遍的。
朱熹先生說過,讀書的訣竅其實只有一個,只管讀,別想別的。其實世上萬事如此。讀書時只管讀書,別想著我今年要讀多少本、要不要去喝點水、晚飯吃什麼。只管讀。
最後一句。
真把讀書當吃飯喝水一樣日常的人,不太會用讀書本數這個概念來說事的。
因為他們大多數時間在重讀。有體會的諸位自然懂。
非常可行,控制一下每天的上網時間,把微信朋友圈關閉,少在微信、QQ上聊天,少看或不看新聞,少刷知乎、微博,少看視頻,每天能很容易空出2-3個小時或更多的時間,把這個時間用來閱讀,一年200本書不太困難。
有人對我用的方法有興趣,以前大都在微信和知乎上提過,加幾個鏈接:- 你被微信干擾注意力嗎,我來幫你減少干擾
- 有沒有什麼高效使用微信的經驗?
- 時間管理之新聞閱讀
- 你是在掌控新聞還是被新聞所掌控?
- 為什麼你不應該讀新聞
- 怎樣安排時間讀書?
基本上已經好幾年,每年的閱讀數量都保持在100-200本左右,看得快一點的書,大都是暢銷書或知識結構以內的書,也同樣會有一些經典著作需要慢慢讀,一本書看上幾周或一、二個月也很正常。
放上書單意義不大,沒辦法證明我是吹牛還是真的讀完了,放上100本書籍的讀書筆記來證明我確實讀過這些書。
微信公眾號(read01)介紹有一條說明,是每年分享100本書,在7月末的時間把上個半年在微信上分享的筆記做下整理,當時是66本書,現在12月末了,如果統計一下8月份到現在,基本再找出30、40本書的筆記問題不大,這兩天有空會把下半年分享的筆記也整理一下,放到這裡。
光是今年分享出來的最少就有100多本,而且還有很多各種類型的小說、散文、文學、歷史等等所做作的書摘、讀後感,只是放到印象筆記中,沒有公開分享。有不少書看完之後,犯懶沒做筆記或不值得做筆記。
這是2015年1-7月公開分享在微信公眾號上的筆記,有66本。:
出處:2015年1-7月分享的66本讀書筆記
把評論里有一些回答放上來,我盡量回答,歡迎指出觀點或行為有哪些不對的對方:
1、你的書籍多是從哪裡來的?這邊沒有圖書館的路過。單說買的話,一年這個數字也有點吃不消。
有兩個書證、會定期買書、還有一些是出版社的贈書,說實話,一年中買書所花的幾千元費用,對我來說基本是可以忽略的,隨便看完一本書寫篇專欄、哪怕寫篇微信文章加上讚賞這本書的費用都能賺回來,更不說,做一次培訓就能把一年的書錢全拿回來。
2、您的文章當中有些內容基本就是摘錄了書的開頭,沒有太多自己的評價。這樣是不是不太適合稱為書評?
有摘錄有筆記有讀後感,有些內容純粹是為了更新微信而發的,裡面有用的比例不大,有些書當時看完之後,只做個記錄摘錄很少一部分,等培訓、演講有需要才會拿出具體的內容進行進一步整理和應用。
另外這裡只是一些摘錄,有些內容還會在微信上進一步擴展,如上面有個決策日記的筆記,後來又在微信上寫了兩篇文章:決策日記怎麼寫? 和 經濟危機的決策日記例子 。
3、少讀心靈雞湯
請告訴我上面這些書,哪本是心靈雞湯?放出筆記的書,基本都有用的或增加知識的,沒有純雞湯。
4、一年看200本書,這種行為就是為了看書而看書啊。學而不思則。。。
閱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象刷牙、吃飯一樣。如果是暢銷書,要麼是實用技能類解決某方面的問題,要麼是自己有興趣了解的方向,閱讀之後能增加知識或加深了解。象文學、歷史、詩歌之類反到是不會產生什麼立刻能看得到的變化,只是單純的喜歡,這類書可能要讀上幾遍,並且間隔很長時間,偶爾才會用到,並且有些書可能永遠都不會產生直接的作用和變化,但就是因為喜歡才去閱讀。
要是說學而不思,所有技能類書的,能實踐的大都實踐過,我現在是培訓師,不單是自己實踐,有些內容還會做個課程,反覆講,並指導別人去實踐,從中得來的心得,絕對會比單純閱讀要效果要好上很多倍。
5、讀那麼多書,怎樣才能知道不是為了讀書而去讀書?任務式的? 這些知識是不是不用就會忘記?那讀了有什麼用?
閱讀對我來說不是任務,而生活中的一部分,一種習慣。
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會忘記,拿我這上面做的這些筆記來說,一定要有輸入必有輸出,讀收之後,把覺得好有用或好的東西記錄或寫出來。上面書的基本大多數都是具體的技能類書籍,大都可以實踐,比如運動、飲食,看完之後有用的建議,一定會應用到自己的身上或用來積累知識回答問題。時間管理、心理學、自個成長類的,除了自己實踐還會包括在課程和文章中,在做演講、培訓或一對一的諮詢中,都會根據情況會輸出並給出建議,一年中會跟上百人一對一的諮詢或聊天,會在微信或其它方式中回答數萬人所問的問題,這些知識都會用到。實踐之後的技巧或知識,也一定會總結並寫出文章,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分享。
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一點不差的全部記住,但這已經是我知道最實用的方式了。
讀了有什麼用?
- 用來改變自己,讓自己和家庭更幸福。每年都在進行自我挑戰,培養新的習慣。我在最近幾年讓自己有了很大的變化。除此之外,用來提高幸福感,增強夫妻關係,兒童教育等很多方面都有明顯的改變。
- 用來賺錢,演講、培訓、企業內訓、各種免費和付費的公開課,收入能保證家庭衣食無憂,做不到大富大貴,但滿足生活的常規需要是沒問題的。
- 用來幫助他人,在兩年半之前開始發起100天行動,已經幫助數十萬人完成一次100天行動,每年都會回答好幾萬人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可以任意點擊每篇文章,下面都有100天行動讀者反饋,這些反饋只是從每天反饋的數十條中選出的兩條而已,這種反饋持續分享2年多了。
- 用來積累知識、能力。自己有興趣的方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入門,要麼能達到專家水平。不客氣的說,在時間管理、閱讀、習慣培養這幾方面能達到這方面的專家水平。
- 用來解決具體的問題。什麼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就是當你遇到問題之後再去閱讀和學習,帶著明確的目的進行閱讀或主題閱讀時,效果立標見影,需要進行重要談判,找些談判的書來看。需要跑步,就完10多跑步的書,現在跑了將近2000公里。需要改善夫妻之間的溝通和關係,依此類推。雖然沒有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通過針對某方面的主題閱讀,解決了從小到大遇到無數的問題。學會閱讀,要比去上一門幾千幾萬的培訓課更有效。專家也能解決問題,但當你不認識專家或費用過高時,閱讀和網路也能解決同樣的問題。
6、讀書多,不如讀書精
問題是你怎樣來判斷我沒有精讀呢?
可能很少去精讀某一本書,但對一個方向有興趣的時候,會讀上幾十本或上百書做主題閱讀,進行幾次之後對這方面知識,絕對要比精讀幾本書的人要強。
我自己的閱讀方法論一共有五步:閱讀、思考、實踐、分享和複習,不管是讀一本還是幾十本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對技能類的效果明顯,但專業類,有節省時間,但做不到過於神奇的效果。
在習慣方面,讀過幾百本書,才發起了100天行動,影響了數百萬人,能改變了數十萬人的行動,在習慣培養方面,從影響力和效果來看能讓數十萬人看到明顯變化的人,在國內絕對不多,我能算上一個。
時間管理方面,讀過國內能找到的所有時間管理類書籍,能做以知行和一,現在達到任務自由、時間自由,做過培訓,幫助數以萬計的人解決他們的時間管理問題,也寫過數百萬數千萬人讀過的文章。在方面達到專家水平,這樣的水平算不算精讀?
7、為什麼沒見什麼文學類的,不過文學對生活是沒實際幫助。
文學、歷史、詩歌也看啊,寫書評、讀後感比較費時間,今年也讀了幾十本,有用的內容也整理了不少放到印象筆記中沒公開而已,我現在桌子邊上就放著二戰三部曲和戰爭史,這類書要慢慢看才行。
8、普通人讀那麼多本書還不如讀好幾本。在一定程度上,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是有矛盾的。真正需要學習的人,自己會知道要看多少書要看什麼書。
你多慮了,中國現狀是在2015年的世界讀書日上的數據是平均每個人每年讀了4.5本書,你能在現實中看到有閱讀習慣的人非常罕見,大多數只是在刷QQ、微信、微博、看視頻、看新聞,再強一點刷刷知乎、豆瓣,現在不是讀多讀少的問題,而是絕大多數基本就不會去讀書,讀讀玄幻小說、成功學、貨幣戰爭這樣的人都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這種情況下你去建議普通人讀那麼多本書還不如讀好幾本,個人覺得沒有太大的意義。很多年青人已經慢慢的失去了離開網路,一口讀讀完一本書的能力和耐心,能讀上幾本書的人已經比太多不讀書的人要強上一大塊了,還要要求對方精讀,太難了。
用讀暢銷書的方法去讀專業書,都不用試就知道不可行,放心這樣傻的人基本沒有,除了浪費時間不會有任何收穫,試過1、2回之後,絕對不會堅持下去的。反過,到是有不人用讀專業書的方法去讀暢銷書,但大多數讀上1、2本之後,覺得閱讀太艱困,也不會讀下去。當一個人真正喜歡閱讀,讀上幾年之後,閱讀的速度都不太慢,也大都會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
除了具體的技能類書籍,絕多數書都無法立刻從中獲得可以應用的知識,比如各種名著、文學、歷史、詩歌、科幻,這樣都是用潛移莫化的方式在影響你,真正的閱讀是種很艱難的事情,想領悟或讀懂一些內容要做很多功課,要思考很多,但現在能堅持做這種閱讀的人越來越少了。
9、個人覺得您誤解了」讀的多不如讀的精「的含義。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書方法,讀專業書當然要精讀,暢銷書當然要讀得快一點。從來也沒倡導大家都追求一年讀幾百本書,我只是把閱讀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確實有些書屬於信息量極大,字字珠璣,可能需要精讀很久才能理解、消化。我很喜歡道德經、沉思錄,值得讀上一輩,但不可能只讀這類書。
讀完一本書是否浪費時間或是否值得,我的評價標準是看讀完一本書,是否改變了我的行為或思想,只要有所改變這本書就是值得的,就不是浪費時間。一旦當我對某方面真的有興趣,就用進行主題閱讀,來建立系統一點的知識結構。
10、暢銷書值得讀嗎
看個人情況,只要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有需要。比如飲食、運動那部分,在運動中知道怎麼吃、如何鍛煉、怎麼跑步通常是專家,只要普通人才會認為不需要,沒有專業知識的時候,做健身、運動除了走彎路,還容易受傷。 面對一個性格外向,溝通強的人,可能對溝通方面的常識有些了解,很難通過一本書,去改變什麼,但對一個性格內向,不擅溝通的宅男,只有時要讀上幾本溝通的書籍就能解決很大的溝通問題,那這些書要比其它書更值得閱讀。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經典書籍跟暢銷書都有各自的用處,分享的書單大都是方法論,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這類書算不上經典但只要能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就是有價值的,別的不說人際溝通、時間管理這兩類,有類似的問題,按上面的建議去行動就能看到效果。閱讀並不是只讀經典就可以的,當你遇到一個問題的,可以針對某個方向做主題閱讀,這時的學習是最快也是最見效果的。
就象你簽名里寫的申請季,如果有本留學申請的書籍,不需要經典,只要實用能解決你遇到一些問題,這本書就有價值,就值得一讀。要是非要說這不是經典我不讀,別人會覺得你有問題。
另外你給自己的標籤是INFJ,默認你相信MBTI,有朋友就是MBTI施測師。不知道你的結果是通過MBTI施測師所做的一個規範的MBTI測試流程,還是在網上或書中所做的簡易測試,如果是是前一種那真的很不容易,在國內做過這個測試的人不太多。費用不貴,但約到合適的人並安排時間並不容易。要是後者,按朋友的說法,偏差極大,基本沒太大的用處,國外的心理量表拿到國內要做到很多針對當地的測量和修正,然後才會有作用,裡面有一些回答,最好當面由MBTI施測師進行解釋。
但你是否知道在正統心理學界,對MBTI非常不認可,認為這個測試本身非常不穩定,就是偽科學。有大量的論文來討論MBTI是否有效。在另一群人眼中MBTI就是瞎說。我正好同時認識這兩類人,也都是朋友,我自己不太相信,但我並不會非要對MBTI如何,一定要打倒。
11、經典書能快速閱讀嗎?
我在回答就說過,也同樣會有一些經典著作需要慢慢讀,一本書看上幾周或一、二個月也很正常。
有人具體提了幾個例子:
(1)我在讀國史大綱,一天給我讀半本看看?
讀不了,900多頁讀了三個月,第一次讀的是繁體豎版,看了半個月實在看不下去了,然後找個簡體的才看完,如果沒有一定的中國通史基礎讀起來非常痛苦,後來看《劍橋中國史》時間更長。還讀過呂思勉的《國學通史》,但這三本書,如果只讀上1、2遍,最多明白一些皮毛長個見識而已。當時年青,對前30多頁的序論,印象極深,其它的基本上忘不多了,後來看到范文瀾、白彝壽的著作直接放棄了,根本讀不下去了
(2)有哪本計算機書籍可以一天讀完嗎?
做為一個大類,一定有些可以讀完,有些不可以。有人回Word、Excel實用技巧,10分鐘一本,就象這類書,如果幹貨多點,一本也讀不完,讀完還需要實踐。
但當你已經對某一個類別,有足夠的經驗和了解,再閱讀同類書籍,完全不需要從頭到翻到尾,只閱讀自己有興趣或觀點特別的地方,在很短的時間內閱讀完一本書並不困難。
在閱讀計算機類書籍的時候,效果最好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實踐,比如編程,直接就是寫程序,一邊寫一邊解決問題,然後反覆迭代、優化。一種是主題閱讀,在入門之後,直接準備10、20本同類的書籍進行主題新閱讀,或者遇到某一個具體的問題,就著具體的問題進行主題閱讀。這兩種方法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
12、知乎上常說三零用戶最牛,在評論里就可以看到原因。
在這個答案下的評論有很有意思的現象,有很多人對這個答案不屑一顧,覺得暢銷書沒有任何用處,不值得去讀,但他們的個人主頁,基本大都是三零用戶,沒有在知乎上發布或分享過任何有價值的回答,直接就是人身攻擊,當我去請教他們問題的時候,沒有人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或者轉移話題,直接就是人身攻擊,然後拿不出任何證據。
到現在為止,我的心態一直很平和,就事論事,所有在這個答案下回復的,沒有逃避任何一個問題,沒罵過別人是垃圾、騙子,給人洗腦、讀雞湯、成功、白痴書、在知乎做營銷、騙錢,一直很誠懇的請教對方是如何閱讀的,讀了哪些經典,怎樣去消化,有哪些改變。但到現在為止,要是逃避問題,要麼是不敢回答。如果是早幾年,一定會破口大罵回去,別人的關注點立刻就會轉變,你看這個人上去就罵,一點修養、素質都沒有。
說我閱讀的書是垃圾,沒有任何幫助,我請對方提出具體哪本,要麼沒回應,要麼指責的正好是查有實據的書或者是經典著作。
這是知乎,認為我的觀點有問題,沒關係,就事論事,寫觀點拿證據說話,別做鍵盤俠,別語言攻擊。15年讀180本的來答一發。
2015年的閱讀數量對我來說是不高的,因為這一年是我的轉型年,中間換過一次城市,而且十二月份生病了卧床半月,幾乎沒有讀書,所以閱讀量略低,正常的年份200+是常態。
首先題主,對我來說閱讀是舒服的,放鬆的,是休息,是不需要堅持的,有時間的時候翻兩頁就像坐在客廳是順手開電視看幾分鐘快樂大本營一樣,so easy。
如果題主你閱讀是需要用毅力支撐的,那麼這個數量堪比珠穆朗瑪峰,跨不過去的。
當然,我也不是像樓上說的那種微博知乎朋友圈都不刷,電視劇不看,全部時間來閱讀,那也太無趣了。相反,我刷社交網站的時間幾乎和閱讀一樣常。
你要問我為啥還能看那麼多本,也許是快吧,我無干擾狀態的閱讀速度是身邊朋友的2.5倍,有干擾的時候大概是2倍。跟我做對比的朋友都是和我差不多的學歷工作,不存在學歷低閱讀速度慢這一說。
至於讀的都是什麼書,今年的話上到孟子莊子詩經,下到東野圭吾,馮唐,有投機取巧之嫌的漫畫我是不看的。我到現在都沒搞明白為什麼讀書要按數量算。
看書這種事就不要耍流氓啦。一千本動漫能抵得上一部《史記》嗎?
一年讀二百本書,你說有可能嗎?完全有可能。
看你讀的啥了。
我知道一個人每天都說自己讀的少,讀的慢。可是人家讀的是《曹子建詩注》,《春秋左傳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啊。
思維和修養的培養,不是僅僅通過數量就可以有質的飛躍的。不要說你不是專業人士就放棄去啃一些公認的名著和大部頭,不要滿足於動動嘴皮跟風嘲笑熱鬧的心靈腫脹,不要每天只求速度刷盡一本又一本成功學和雞湯。
經典為何是經典,你不好奇嗎?不要為了數量去閱讀,本末倒置就是浪費人生。
何必在意一年讀多少本,只要自己儘力多讀一讀就好了。
事實上,大多數特別值得讀的書,一年一本也未必讀的完。
大多數能掃一眼就過的書,讀了也不過荒廢時光而已。
得看指的是這種:
還是這種
樓上的質疑聲此起彼伏啊真是,你做不到,不能否認別人做不到。
一年 200本,我沒有實現過,不過你不能否定有些大神可以做到。
不知道在哪本書中看過,三毛一月讀書50本,可能是在她最傷心的時候吧,只能以書為伴了。
其實今年我也有這麼一段時間的,哎,傷心了好長時間,天天畫思維導圖玩,暫且不提了。
樓上的warfalcon老師在2011年完成了每天閱讀一本書,你們可以去他看看以前的博客啊,我看了很多受益很大。
今年在豆瓣上記錄的讀過的書大概也有幾十本,其餘沒看完的不在此列。我也不是那麼深刻,看的書思想也沒有那麼深邃,大概是這些(圖書標籤):
讀書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獲取知識;二是獲得享受。
工作第二年,還是文學類居多,也會學一些技能上的東西,自認為比我大學的時候讀的書有所進步了,在新的一年計劃是多讀些工作相關的,開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下面說說關於讀書的一些問題:
一、首先你要先養成一個讀書的習慣:
1. 培養興趣,找到樂趣。
怎麼做?可以參考我的老路,可以從你能看得進去的書開始,甭管什麼題材,什麼段位,先找到讀書的快感。不要一上來就找本《存在與虛無》,那會讓你直接睡倒。書這種東西,裡面的內容太不一樣,但讀書的步驟和習慣是一致的,由淺入深,慢慢來。其實,一旦你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我們可以做些輔助的工作。
2. 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留給閱讀。
如果你早起,那麼可以在早上划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如果你晚睡,晚上睡前看一個小時到半個小時書。切記,遠離任何電子通訊設備,如果有人願意監督你,邀請他。
3. 隨身攜帶。
現在電子設備很是流行,手機上裝個app,隨時看,排隊的時候, 做公交的時候,也可以入手個kindle,當你看多了,就會覺得kindle其實比紙質書便宜多了。
4. 來點動力,例如比賽。
雖然聽起來可能有點幼稚和功利,但是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具體來說,就是找一兩個好友約定進行讀書比賽,看一年內誰看的書多,方為勝,具體目標可以變化。看完一本,跑去豆瓣標記一本,那感覺和待辦事項上的任務被劃掉有異曲同工之妙。
5. 和愛讀書的人做朋友。
雖然書獃子很無聊,但你不能否認有那種好讀書也風趣好交往的小夥伴,總之,他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相信我。
6. 找點獎勵,學會分享。
比如說看完一本書,把感受寫出來,就算不寫成文章,寫成幾段話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件挺裝×的事情不是嗎?裝×不可恥,謝謝。然後你就等著被贊吧,被贊的感覺挺好的,會讓你覺得這件事情有價值,給你正面的反饋,讀書也就沒有那麼難過了。
7. 定個讀書計劃。
很有可能計劃會夭折,但是管他的,在夭折之前,你已經看了好幾本甚至十幾本書了。一樣的,把計劃發出來,讓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這樣你無形中就有了壓力,不想被別人鄙視,老老實實去完成計劃吧。
8. 加入讀書興趣小組。
生活中還是有很多這樣的讀書小組的,幾個人持續的讀書,分享,既可以交到朋友,又把書讀了,還可以一起討論。
9. 借書看,不要買太多書。
而且不要從圖書館借,就找那些愛書如命的討厭鬼借,你不趕緊看完還他,他會吃了你的。
10. 請重看第一條。
二、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書,教你讀書的方法。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所謂基礎閱讀簡而言之就是看懂字面意思等低層次的閱讀。而檢視閱讀,則是分辨一本書值不值得讀的過程,通常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進行:
(1)先看書名頁,序言,副標題等;
(2)研究目錄頁;
(3)看看索引;
(4)關於作者的介紹;
(5)挑幾個看來和主題相關的篇章看;
(6)隨手翻開來,讀幾個段落。
其實這個過程我們在書店裡買書的時候經常會做,通過以上這些手段,判斷要不要買,現在,判斷它值不值得讀,並不難。
找出了要看的書,下一個層次便是分析閱讀。分析閱讀,是我們學習知識最常用到的方法,但也是容易因為覺得困難而省略的步驟。作者花了重要篇幅來介紹分析閱讀的過程,主要分為下面三個階段:
一是了解範圍,這本書在談什麼?
確定主題、分類;用一小段內容敘述整書的內容;將重點章節列出來,說明它們如何組成本書的結構;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二是理解內容,作者是如何寫出來的?
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從重點句子中抓出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構架前因後果,明白主張;確定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三是評價思考。
但在讀懂之前不要提評論;不要爭強好勝、好辯。
閱讀的最後一個層次叫做主題閱讀或者比較閱讀。進行主題閱讀,你需要反覆經歷前面的幾種層次和方法,檢視、分析,你要找很多不同的書或材料,進行大量的閱讀。不再是讀完一本又一本,而是帶著問題去讀相關的章節,找出你要研究的問題,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看書而看書,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閱讀。(這個時候可以試著來知乎答個題,我之前在知乎只能默默給人點贊,現在也偶爾寫個答案,不抖機靈不水貼,都是實實在在的乾貨,當別人給你點贊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些虛榮心呢?)
這裡談閱讀的方法,前提是主動。你要主動的去搞懂一本書,搞懂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這個初衷,那麼看書盡可以隨意,但進步總是在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過程之中完成的,不是嗎?
另外,不同的書有不同的方法,文學書自然不可能盡如上面所說去讀,找到合適的方法讀適合的書。
三、 快速閱讀有必要嗎?怎麼讀得快?
有些人讀書很快,一目十行,有些人則很慢,一字一字地過,甚至還要念出來。這是各自讀書的習慣,本來沒有所謂,但是讀書和知識掛鉤,而效率至上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讀的太慢,別人不說,自己都會不好意思,感到壓力。但閱讀的速度真的那麼重要的嗎?當然不是。我以為在閱讀的各種討論中,速度是最不重要的。單位時間裡你讀得快,可能是件本領,但是讀書又不是限時比賽,它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但如果你真想讀得快,也有一些方法。那就是:抓重點。先看前言、序言、後記,知道這書講啥;重點研究目錄,搞清楚書本的框架;翻,翻,翻,不一目十行也一目幾行的看,把感到困惑或重要的部分標記;回頭整理那些你標記了的部分。
信息時代變化太快,有些書盡可不必全看,一本書有價值的信息好多時候盡可以用一張紙總結出來,可以去看之前回答的這個問題:如何學習快速閱讀? - 忽如遠行客的回答
或者去看看這兩本書超級快速閱讀 (豆瓣)10倍速影像閱讀法 (豆瓣)
四、 書讀過就忘怎麼辦?
我的答案是,忘了就忘了吧。人不是機器,哪裡可以像電腦一樣下載,安裝,運行?確實有一些人,記憶力超群,記得比別人多,別人快,但是如果你不具備這樣的天賦,也無需傷心自責,畢竟,我們都一樣。
書本在閱讀過程中的快感,很難與外人言說;讀完之後的能量,連自己也不一定可以總結的出來。但讀書與不讀書終究不同,就算你記不住作者名,書名,記不住情節故事,記不得定律一二三四的條理,至少你有過這麼一段經歷。旅行也是一樣,到各地去走走看看,不一定能給你帶來直接的改變,重要的是你的體驗。你曾體驗。
總而言之,不要把忘記當做一個負擔,但是也不能任由自己囫圇吞棗;有重點的有選擇性的讀書是必要的;做筆記是為了日後能再看;記住一些關鍵詞,在這個信息時代,以後能藉由此搜索出來也是很好的方法;不要怕重讀。
關於做筆記的方式:之前一個答案有詳細闡述:
看完書就忘,怎麼辦? - 忽如遠行客的回答
五、你應該讀什麼書?
「20多歲該讀什麼書?」「大學生該讀什麼書?」「女生該讀什麼書?」
如果非要我回答,最好的答案是:讀你感興趣的書。大學生也好,20歲也好,女生也好,都不能簡單的抽象成一個概念,必須要具體到每一個人的實際需求,這個問題才有意義。並非到了某個年紀,擁有了某種身份,就出現了某些必讀書,人與人不一樣,每個人讀書的目的不一樣,興趣口味不一樣,從來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
但話說到這裡,似乎把一切都堵死了。別人問這個問題,是確實想要讀書,卻苦於沒有頭緒,直截了當的拒絕,雖然正確,但容易抹殺了別人的興趣。那麼,不妨今天就試著具體的來談談這個問題吧。
首先,不管你是大學生,高中生,家庭主婦還是公司白領,選書的第一考慮應該是你的目標。大學生有不同的專業,財經、管理、新聞、文學,每一個領域都有不同的專業書籍,如果你的目標很明確,要在自己的專業上得到提升,那麼很簡單,你需要找的不是我而是你的老師或在這個專業有影響的人,讓他們幫你選擇一些值得一讀的書。當然,目前網路這麼發達,已經有很多經驗貼散佈於網路,找到它們,然後去讀。
同時,大學生不一定只要看專業書,也許你是個文學愛好者,想要讀到一些一流的作品;也許你是個科幻小說迷,想要找到更多新奇有意思的科幻小說;也許你是個創業狂人,想要從前輩的經驗里吸取教訓;也許你突然對故鄉的歷史感興趣,想要深刻且系統的了解……還是那句話,在「大學生」這個共同的身份下,完全不同特點的每一個人,明確你的目標,讀書自然有了方向。
其次,不要做伸手黨。只是拋出一句「我該讀什麼書?」是很不負責任的,你該讀什麼書是應該自己去思考的問題,旁人能做的只是給些建議。放棄自主思考,而求助於別人的安排,說到底是並沒有真的想要讀書,可能只是隨口一問,好讓自己有了已經試著去改變的心理暗示,至於結果有沒有,適不適合,倒不看重。
如果你確實已經有了一些目標和方向,那麼問題可能就會具體一些,你會問比如說「在大眾心理的領域有沒有什麼好書?」「我讀了××的書,還有類似於這種風格的著作嗎?」「×××除了某某書外,其他的書還有那本比較好?」你提供的信息越具體,被問到的人才越好回答。
然後,請記住,讀書並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從問句中的「該」字可以看出發問的人對讀書能夠帶來的改變是有期許的,治癒失戀,變得淵博,變成專業達人或者化身富有魅力的女人等等,問題的背後,其實是一顆改變自己的心。這當然沒有錯,但讀書可能被誤解了,這個動作本身並不具備神奇的改變一個人的能力,它的力量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而往往被人忽略的是,讀書之後的應用,變通的思維,心智的能力,反而更重要。
六、讀書讀不懂怎麼辦?
是誰說一本書拿過來就可以看懂?是誰說看完一本書必須要全部記住?我們似乎把閱讀想得太有難度,太理所當然了,以至於當我們面臨困難時會以為是自己出了問題,殊不知,這其實是所有人的問題。
先來說第一個部分,讀書不得要義。
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看不懂。可明明白紙黑字都認識,就是看不懂,為什麼?這是因為閱讀也是需要積累經驗的。
我們從小學讀寫,學造句,學作文,並不是沒事找事。用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文字是加了密的符號,要解讀文字的涵義,必須能夠正確解碼,你讀不懂,正是因為沒有充分解碼信息。看過偵探小說的都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種密碼系統,想要解密,必須懂得那套系統才行。中文是那套系統的最底層,我們都已掌握,但在不同的知識領域中其實遍布各種密碼系統,僅靠著中文這一把鑰匙,不一定能打開所有門,特別是在這個專業日趨精細化的時代。如果你讀一本講世界文明的書讀的不得要領,那可能是因為你的儲備知識不夠,很多密碼解不了鎖,便看得雲里霧裡了。
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要把基礎打紮實咯。但我的建議是,你也可以不管,就這麼看過去,不得要義就不得要義,只要你在這個領域的書讀得多了,自然會慢慢懂得很多密碼系統,到時再重看便柳暗花明了。上面所說,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只存在於專業書籍,那麼人人都可以讀的文學作品呢?嗯哼,這又是誤解了。誰說一首詩,一本小說是你想看就能看懂的了?從笛福開始的現代小說發展到如今已經脫胎換骨,就像你去看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還能看出個像不像、美不美來,你看幾幅當代藝術試試,怎麼全都像是在扯淡啊?還是回到那個問題,即使是文學、藝術也是有自己的密碼系統的,多看,多讀,多想,學會這個系統,自然就懂了。
還有人說,可是我看的就是通俗小說啊,總覺得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啊,對這種情況,我只能說,可能是你想多了,請把自己從閱讀理解中心思想症候群里解救出來。
總結一下,解決不得要義的問題:
1. 不要焦慮自己是不是笨啊,為什麼讀不懂啊,要相信這是個正常現象,不是誰都能一步登天的。2. 多熟悉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試著多讀幾本相關的書,癥狀會自然緩解,如果你因為看不大懂就甩手從此不再涉獵,那麼你永遠也不會懂。
3. 就連讀小說也是要閱讀量的,讀書時謙遜一些,不要總覺得作者腦子被門擠了,很可能被擠的是你自己。
當你讀書讀到一定層次就不會糾結讀一本還是200本了,這個都不重要,當你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再讀新的書也不會一行行去看了。
所以最後回到最初的問題,方法很重要,興趣很重要,好好讀書,不要去糾結多少本了。
如果你習慣手機閱讀,其實也是可以的,不過手機上閱讀比較分心而已。
七、讀書有什麼用?
我們常說的讀書會改變人的氣質,會熏陶人的修養,會讓你變得有深度,你所讀的書會慢慢地滲透到你的生命里,這些話當然不錯,但這其實都是附加值,是閱讀的贈品,你不能保證可以得到,也不能保證何時得到,它有點神秘色彩,所以更受追捧,但它是不可談的。
卡爾維諾說,「出於職責或敬意讀經典作品是沒用的,我們只應僅僅因為喜愛而讀它們。」僅此。
回到開頭看看三毛的感悟: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關於讀書》
最後:讀書使人完整,討論使人完備,寫作使人完善。——弗朗西斯·培根
以上這些,都是我讀到的。
一些人永遠也不能吃一斤半三文魚和半斤羊肉。
就像一些人永遠也不能一年看200本書。
———大路語錄
世間武功唯快不破。別鬧了您半輩子了也就看了那麼點書,甭跟我談閱讀速度。
聽起來,真可笑呀。
「呦,這種人看書快都沒辦法消化blablabla」
消化你二大爺呀,你以為是沒燉爛的牛肉么?
哲學不會慢點看。專業書不會慢點看。
有時候就是鬧脾氣,快看怎麼了,你一遍還沒看完,大爺已經看了6次了。
快,是來源於大量的讀書。
大量的讀書培養出來的速度和鑒書能力。能讓你更快的抓到好東西。
快,從來都是一般人不具備的能力。
因為,你一年讀書上200都覺得不可思議,那年讀書500的應該完全在您的世界之外。
快,不曾具備。說明並不擅長閱讀,也不是極大的興趣點在閱讀上。
那就別談第二個層面了,在快的基礎上堅持。
工作17個小時也堅持。
困死也堅持。
生病也堅持。
別鬧了,所有你看見的不可思議,都是別人的幕後人生。
先從五十本開始吧。一周一本,這是一個人類都可以完成的目標。
你會經歷第一階段,各種暢銷和好讀,這麼多年,許多人都從什麼如何閱讀一本書,什麼把時間當成朋友,什麼小強升職記,什麼gtd,什麼暗時間,什麼吃掉最大的青蛙,什麼象與騎象人開始入門。。。這第一步是了解時間,了解自己,了解邏輯和規律。
第二步,開始深入一門領域,比如歷史,比如心理,比如經濟,比如計算機blabla。你會看到絕大多數別人都提到的書,你都看過了。深入一門,深入一人,深入周邊。古龍到金庸這種轉變就別說了。我指的是,您看女性作家,可以從波伏娃到伍爾夫,從蕭紅到王安憶,從張愛玲到梁鳳儀。看多了沒有高下,各有各的好處。門戶之見在此時能消除的差不多。
因為,啥都吃過的人,一般都淡定,能吃出壞來么?能,但貴在總能看到好。胸襟和氣度都出來了。
第三步,各種大部頭,成為摯愛。因為數量和字數都不是問題。回歸到本質和規律,我想還是中國的古代文化,歷史和人性,才是最終的歸宿。太陽底下無新事在這個時候看,又是一種境界。老子莊子王陽明胡適錢穆曾國藩。從古拉格到定西孤兒院,從畝產萬斤到年利20%的金融p2p。別鬧了,真的讀書人不缺正見和常識。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最後的最後,您可以傳遞,分享。成為一個分享者或者另一個創造者。又或者這世界上又多了一個散仙兒。
還有可能,所有一切理論都逐步內化成了您生活中的準則。
它,就在你的生活中,就在你的日子裡。
看你要看哪種書?書和書不一樣。
過去的一年裡我時間比較多大概看了三百多本書,因為本人的興趣所在,大部分是關於文學 藝術 歷史 哲學 宗教這些人文學科的。偶爾也有一些經濟政治和科普的書。
每天只要不看電視少上網,抽出那麼兩三個小時,是能幹掉一本半本人文書籍的。
更不用說有時這種書看到了一定程度真的可以觸類旁通。羅馬人的故事會拐出基督教的源流,經濟史的故事帶出早期的佛教發展。中世紀的藝術聯繫到了基督教的教堂。戰爭史的記述聯繫到了騎馬民族的變化與穆斯林帝國的興衰。機關槍的進化能聯繫到一戰前後歐洲社會民主推進的進程。鐵路的進化可以導致德國的統一。這麼讀下去書是越看越薄的,因為這時也許一本新書拿到手中你會發現書中你不知道的內容還不到三分之一……
這麼聯繫著看書的確可以很快,也讓我對了這個世界有了一種與以前不同的看法。但這對於一般人其實是沒什麼意義的 。
讀書只是一種興趣,與喝酒打牌並無區別,靠看書多是換不回成就感的可以的,而且也有用。是泛讀,而不是精讀。
方法參見《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檢視閱讀法。
我用過這種方法讀過幾十本書,每本用半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收穫很大。遠遠大於,用這些時間只讀四五本書。
這種方法是追求讀書的寬度,用這種方法,應該注意選材的多樣性,讀讀各個領域話題最經典的書。為下一步精讀做準備。
而精讀,當然不能放棄,讀書最重要的還是精讀,泛讀只是前奏、準備和補充。光看書,每年200本不算什麼。
但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不對,光看不想,200本翻過去了有什麼用呢?
這個與雞湯無關,與裝逼無關。
看書是為了自己的提高,只要有提高,幾本與幾百本有差別嗎?
我現在也還是會把看過的書再拿出來看,避免噴子叫囂就不說書名了。這樣是算只看了一本?還是看了許多本?世界上真正的好書其實就那麼點兒。在質不在量。與其花一大堆時間看垃圾暢銷書,還不如多花些時間把一兩本經典讀透。
我相信在這個世上的各行各業有各式各樣的大神,但我不相信這個世上的大神有如此之多。
但在最近挺火的幾個關於讀書的問題中,我看到了一大波讀書狂魔向我洶湧澎湃的襲來,直接碾壓了我對讀書和閱讀的認知。
好,你們都牛掰,個個都是一年閱書兩三百本,看片兩三百部!其間,健身、答題、社交、玩lol 等各類活動還一個都不少!
大家都不用上學、上班嗎?你們的生活里都沒有熬夜複習背題和「白加黑」與「5+2」嗎?你們的時間都不用陪家人聊天吃飯,不和朋友擼串喝酒,不與男女朋友逛街打炮撕逼嗎?
就如我現在正義憤填膺的碼著字,還要應付老婆一會一句老公幫我剝頭蒜,老公燒壺水!麻溜地跑到廚房
還要點頭哈腰一臉諂笑對著灶台上忙碌的老婆說聲,老婆你辛苦了!
一邊剝蒜,一邊答題對你們而言肯定是天方夜譚吧!
生活在北上廣的你們真的不堵車嗎?我一個二三線城市的工薪階層每天上下班堵的都跟狗一樣!你們身心俱疲的回到家後都是邊嗑藥提神邊看書閱片的嗎?
就真能一個個金錢充裕、時間富足的不管生活中的苟且與柴米油鹽醬醋茶么!
咱們是生活在同一個星球嗎!一個自然日是24小時嗎!
現在贊數第一的答案,我看了3遍,人家確實夠牛掰!有規劃目標,有既定任務,有讀書筆記。條理清晰,步驟得當,閱讀對於人家來說已成為一種日常習慣。
不服不行。
一個個體裝逼虐人挺正常,可是集體裝逼虐人就說不過去了吧!
我今年讀的書往年多了些,有個三十多本。是因為入了知乎後發現沒有閱讀量和乾貨確實除了點贊再也幹不了別的什麼!可是這些時間都是我放棄了玩遊戲、看美劇等過去的愛好,如擠牙膏一般辛辛苦苦從瑣碎繁雜的生活中一點一滴硬擠出來的。
怎麼在知乎,這點小艱辛就這麼簡單容易的爛大街了呢。
我自認從小到大的閱讀量不算少,培養出的閱讀習慣也要求我要待書以誠。看書就圖個入腦入心,百年孤獨我看了一周才把裡面拗口名字和角色理順,然後又用了2周時間把全本順暢的讀完。紅樓夢看了第二遍,可到現在有些語句和段落我還是一知半解,糊裡糊塗。就更別提史記了,看到高祖本紀就實在看不下去了!
你們這些書神到底看的是什麼書,可以兩三天就一本一本的過!就是雪中悍刀行和將夜兩天也看不完吧!
國家現在正在大力踐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都已經要求高官要員們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了。咱們這些平頭老百姓是不是也實在點好呢。
吐槽完畢。
最後對題主說幾句,不要管一年讀200本書能不能做到。就如我開頭就說的,這世間牛人大神多了去了,肯定有人能夠做到。
但這都是是別人的事,別人的傳奇。對你而言一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自己喜不喜歡看書。喜歡看,便去看,不要在意旁人聲音。放閑了自己去書店轉上一下午,總能找到讓你心儀的好書。
對於生活和成長而言,讀書是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於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感悟生活的美好與不堪後還能充滿熱忱的態度。
所以,千萬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
吃飯去了。
在已經視閱讀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的我來說,這是很正常,也必然的。我的閱讀生涯從小學五年級的《紅樓夢》開始,初中已經把有名的國內外名著都翻遍了,現在家裡的書櫃已經堪比一面牆壁。
我喜歡陶淵明的看書不求甚解,陶然其中的樂趣。閱讀只是正常的生活習慣,就像每天吃飯睡覺一樣,但是它讓我很愉快。
可以。
合理利用好自己的空餘時間就好。
拿我自己舉例。
按照我平時午夜之後才睡的習慣,每晚大概10點多上床,一兩點睡覺,加上偶爾閑下來瞄幾頁,看一本400多頁,三四十萬字的書大概需要三天。(照樣每天刷知乎,朋友圈動態
周末沒事兒,早上8點起床到中午11點多可以看完一本200多頁的小說或一本散文。
那麼,如果一直堅持,一周的時間裡可以看4-5本。
一個月可以看16-20本。
一年下來就是192-240本。
這還沒算節假日。
所以,一年中既不耽誤工作又不影響學習,閱讀量上200本書是完全沒問題的。
只是讀書不是更應該注重質量嗎?連古人都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雖是誇張,但是說明看書的題材選擇和代表的質量是最關鍵的,而不是數量。且不論一年讀書的數量可行性,而是這些你讀過的東西有多少真正理解了,轉華為自己的東西。從而能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無論是專業還是其他方面的書籍。——譬如佛經,三藏十二部浩若煙海,你要是看一遍也可以,但是你讓一個學西醫的好心胸外科的看的再多有何用?現在科學真的可以用日新月異形容,我們讀書的時間是很寶貴的,必須有所選擇,才能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個人以為,任何知識最好讀經典之作。以一個方向為主,集中攻克,以期有成。至於讀多讀少,真的是其次。儘力而為吧。
其實很容易,毫無困難。
不過有件事情題主應該知道:
玩星際的人都會知道有一種人有幾TB星際頂級高手vod並且全部看過的,但是種人從來不是星際高手。
所有男人應該也都懂,有人在硬碟里有幾萬部av在硬碟並且分門別類的很清楚,全部看過的,這種人多半是單身---至少不是兩性關係方面遊刃有餘的專家。
如果有人告訴我一年看兩百本書並且都很有質量,我大概也會露出詭異的微笑,他的思維層級停留在哪裡我大概知道了,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題主你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200本書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
而訂立目標的時候,可操作性的前提,就是具體的細節。
比如這200本書是什麼書?專業書,技術書,工具書,小說,散文,雜誌?
再比如,假設是小說的話,每本書的字數是多少?
如果是數百萬字甚至上千萬字的網路小說,寫的情節精彩絕倫,跌宕起伏,即使閱讀過程不用動腦,我一年也根本沒法完成200本的閱讀量。如果是幾十萬字的女頻小言,一年200本輕而易舉(只是未必有那麼多值得看的書)。
如果是時尚雜誌,如瑞麗,時尚,ELLE,之類,我完全不需要一年,一個月,甚至半個月,就可以看完200本無壓力。
所以,我覺得,你在設置目標的時候,先應該明確這些具體的細節。
然後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再做決定。
讀書的目的,或者為了學習技能,或者為了增廣見聞,或者為了陶冶性情,或者為了自娛自樂。
根據不同的目的,自己不同的情況(你的時間,精力,體力,工作忙的程度等等),決定自己一年要看什麼書,要看多少書。
跟別人比較,完全沒有意義。
沒有任何意義。
須知人和人之間,本來就有天賦的差別,別人做得到的事,你做不到很正常。
你做得到的事,別人做不到,也很正常。
單純就閱讀速度和興趣廣泛程度來說,我可以秒殺很多人。
但是要問我記住了多少,每個人都可以秒殺我。
所以,還是那句話,不要跟人比較。
除非這種比較能讓你上進,或者愉快,否則,沒有任何意義。每年看200本書,還不如找一本經典中的經典,看200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