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是怎樣發生的?
當人們忘記事情的時候, 他的腦子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有時候突然想著事情, 前面想的什麼就已經忘記了?
剛搜索了一下,發現知乎上關於遺忘的提問少之又少,可見大家對於遺忘的關注度遠沒有學習和記憶大,所以我來安利一下遺忘有多重要。
在我們平時說的一個人聰不聰明,一般取決於兩個方面:他的創造力如何,以及他的記性好壞。而記性好又指的是什麼呢?對於單詞啊,日常事情啊這類不難理解的信息輸入,我們學習能力並沒有很大的差異,不過在過了一陣之後,記性好的人還記得很多的信息,而記性差的則可能忘得一乾二淨。也就是說,我們的記性好壞更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遺忘速度,記性差的人不是學得慢,而是忘得快。
後面提到我們已經找到了抑制遺忘的方法,有的人就會說,趕緊把我的分子開關關掉,讓我的遺忘速度慢下來,這樣我的記性該有多好。其實不然,既然生物進化出遺忘這個功能,那麼遺忘必然是有它的用處的。
「If we remembered everything, we should on most occasions be as ill off
as if we remembered nothing.」
——James (1890).
這句話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會遺忘,而是記得每一件事情,那麼大量的記憶,包括無用的、甚至是錯誤的記憶都會充斥在我們腦中,影響我們學習新的東西,影響我們判斷決策,甚至一次慘痛的記憶會讓我們時時刻骨銘心,甚至抑鬱。所以說,遺忘對於生物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原回答:
前面說得都蠻不錯,那我來系統地補充一下,從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兩方面:
1885年,在德國的柏林大學一個叫艾賓浩斯的傢伙(Hermann Ebbingaus),畫了一個特別出名的圖,我還記得小時候還經常在各種單詞書以及好記星的廣告上見到這張圖,它叫作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哪怕是以現在的角度來看,他這個曲線畫得都是非常科學的~我們從這上邊可以直觀地看出兩個特徵:1. 記憶是在隨時間衰退的(這個很明顯大家都知道的。。。)2. 衰退的速度不是不變的,而是越來越慢。
於是心理學家們就開始想啦,為啥我們的記憶會以這麼詭異的方式喪失嘞?根據這個曲線圖大家首先就聯想到了原子的衰變:記憶可能是像放射性元素一樣,以某個半衰期來隨時間逐漸瓦解,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這就是衰減理論(Decay theory),這個理論將時間作為記憶衰退的唯一變數,也在短時間內的記憶衰退上得到了一定的數據支持。不過,後來人們又發現這個理論有好多的漏洞,比如說像其他答案裡面說的,如果我在學習之後馬上睡覺,和一直打遊戲相比,保留下來的記憶會多得多;再比如說,如果我本來因為某件事對一個人產生了誤會,後面我發現事實並不是那樣,那麼很自然之前種種不好的記憶會被我忘掉。這些證據至少可以證明,在學習過程之後的活動確實會影響保留下來的記憶(memory retention)。於是心理學家們又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干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記憶衰退的根源是外界信息輸入所產生的干擾,干擾的大小取決於新輸入記憶的相似度、數量和強度。這些干擾源自於這個學習之前的順向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和學習之後的逆向干擾(Retroactive Interference),學習之後過得時間越長,逆向干擾越多,保留的記憶也就越少了。
當然這些畢竟只是理論,一直都沒有一個很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孰對孰錯,大家慢慢也就逐漸開始認為兩個理論是並存的,都有些道理。而這個證據,自然也只能等我們神經生物學家來發現啦~
直到2010年,清華大學的鍾毅實驗室在生命科學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了一篇文章,Forgetting Is Regulated through Rac Activity in Drosophila,利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找到了Rac這種小G蛋白,作為一種分子開關,在調控著遺忘的行為。
這裡給非本專業的同學解釋一下Rac這種分子開關在細胞中的作用,所謂的分子開關就可以理解為一種蛋白質,在接受到一些酶的作用之後就會被磷酸化,相當於是這個開關就被打開了。打開以後呢,這種Rac蛋白就會抑制細胞中的微絲(actin)解聚,從而影響細胞形態的變化。
這些作用看起來和記憶遺忘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但是!在通過遺傳學手段將這個分子開關強制關閉掉一些以後,發現果蠅遺忘的速度變慢了!而在強制打開一些以後,遺忘得又特別快!這說明什麼?這說明通過打開關閉這種開關,可以調節遺忘的速度啊!!我多開幾個,忘得快一點;多關幾個,忘得慢一點~
然而這個發現的意義遠不僅限於此你們造嗎?首先他們是發現這種開關在正常學習過之後是處於一種半開的狀態,我可以雙向調節它遺忘的速度,這也就是說,遺忘至少包含一個主動的過程,甚至有可能完全是主動的,而不會完全是被動的。這麼來說衰減理論就被部分否定了。
那麼干擾理論又如何呢?他們發現,再關掉一些開關之後,不僅果蠅記憶遺忘的速度減慢了,抗干擾能力也增強了。本來是在果蠅學會了一個東西,姑且叫做task A,之後我們再叫它們學習另一個東西,task B,這樣相對於只學習了task A的果蠅來說,記憶收到了明顯的影響而下降。那麼在關閉掉一些Rac之後,這種下降已經幾乎沒有了。那麼會不會,新記憶的干擾就是通過打開Rac來影響舊的記憶的呢?
於是他們把這種影響加強,設計了一個完全和task A矛盾的任務,task C(這裡的矛盾指的是,比如說先讓果蠅學習在1和2當中選擇1,後面再讓它學習在1和2當中選擇2),發現Rac被大量的激活,也就是開關被大量的打開。這也就進一步證實了新的記憶輸入是通過激活Rac來影響原有的記憶的,這也是支持干擾理論的。
總的來說,神經生物學上的證據還是比較支持干擾理論的,但是也並不能完全否定衰減的存在,很有可能而這還是共存的。
下面附上介紹Rac作為遺忘的分子開關的一篇科普介紹:
清華大學博士生髮現果蠅短期記憶遺忘機理
2010年2月19日的《細胞》雜誌刊載了清華學生為第一作者的題為「果蠅遺忘受小G蛋白Rac調
控」(「Forgetting Is Regulated through Rac Activity in Drosophila」)的論文。該
論文在短期記憶遺忘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因而被《細胞》雜誌選為這一期的特刊文
章(Featured Article),並得到諸多公眾媒體如《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等的關注。
新獲取的記憶通常轉瞬即逝,比如剛換的電話號碼,剛播報完的新聞快訊,這樣的短期記憶遺忘
恰是這項工作研究的主題。清華師生在研究果蠅嗅覺記憶時發現,一個與細胞骨架重排密切相關的蛋
白質分子Rac在遺忘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把果蠅腦中Rac的活性降低時,原本在數小時內消逝
殆盡的短期記憶可以延長至超過一天,與之相反,當把Rac的活性升高時,短期記憶衰減顯著加快。
Rac活性的改變並不影響學習的發生,且獨立於果蠅中已知的記憶形成機制,所以Rac似乎介導了一
個專職的「記憶清除」過程。有趣的是,他們發現Rac被抑制而遺忘受限的果蠅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表現
行為靈活性缺陷。因而,這些研究工作挑戰了把遺忘當成一個依附於記憶形成的被動,負面過程的傳
統看法,同時也開創了對遺忘的分子機理進行探索的先河。此外,人類基因組亦編碼有Rac蛋白,而
且數個與Rac信號通路相關的基因突變已被證明可導致人類智障(Mental Retardation),因而該
項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以為揭開人類遺忘謎團及智障病因提供重要啟示。
該項工作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毅教授研究組完成。鍾毅教授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
授、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客座教授。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利用果蠅模型理解學習記憶的機理。他在清華
的實驗室組建於2001年,已有的工作在解析果蠅長時程記憶的分子機制,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機
理研究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
遺忘有兩種原因
1. 衰退說
記憶會衰退,這是我們常有的感覺。什麼東西不經常用,就忘卻了。這是因為,信息是存儲在大腦神經元之間的突觸中的,而突觸是通過不斷使用而加強、生長、甚至分裂(變得更豐富更強)來鞏固記憶的,而如果這個信息和記憶不經常用,突觸則會退化,然後就造成了遺忘。
2. 干擾說
記憶不僅會衰退,還會受到干擾。我們常常有感覺,做了後面的事就忘記前面的事。這常常是因為,儲存前面信息的突觸還沒有形成牢固時,便不再使用,而隨後做的其他事又需要大腦資源,這樣先前形成的突觸便加速退化。
哪個干擾大一些呢?這個實驗大概是這樣做的。
A. 早上告訴給你一個單詞表讓你背一下,你去玩8小時魔獸世界,8小時後測試單詞。
B. 早上告訴給你一個單詞表讓你背一下,然後去睡覺,8小時候叫醒,做測試。
————————乾貨預警————————————
一、遺忘的原因:
有生理方面的 ,也有心理方面的。
1.痕迹衰退說
這是一種古老的遺忘理論,認為記憶是刺激物在大腦中留下痕迹。痕迹衰退說認為記憶的痕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退。如果記憶中的信息經常得到複習或使用,痕迹就會得到鞏固和加深,長時間不複習不使用,會日漸淡忘。但這種理論不能解釋記憶恢復現象和暫時遺忘現象,如我們常常可以回憶起幼年的經歷,但往往昨天的事卻想不起來,這些現象都無法用痕迹衰退說來解釋。
2.記憶干擾說
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回憶的時候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擾,而使記憶內容被抑制,信息提取不出來。干擾說認為引起、導致遺忘的抑制有兩種,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
前攝抑制是指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倒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
前攝抑制:
組1:學習材料B→學習材料A→回憶材料A
組2:休息→學習材料A→回憶材料A
實驗證明,組1中材料B對材料A產生了前攝抑制,因此組1中材料A的回憶率比組2的回憶率低。
後攝抑制:
組3:學習材料A→學習材料B→回憶材料A
組4:學習材料A→休息→回憶材料A
實驗證明,組3中材料B對材料A產生了後攝抑制,因此組3中材料A的回憶率比組4的回憶率低。
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也可以用來解釋序列位置效應。例如,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往往總是首尾部分記得好,不易遺忘,而中間部分識記比較難,也容易遺忘,這就是因為它們受到了兩種干擾抑制影響所致。
3.壓抑說
認為遺忘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如果這種壓抑被解除,記憶就能恢復。例如催眠術能使許多人回憶起早些年生活中的許多事情,而這些事情是平時回憶不起來的,原因在於回憶它們時會使人產生痛苦、不愉快和憂愁等主觀體驗,於是拒絕他們進入意識,將其儲存在無意識中。
二、減少遺忘的策略.
--識記策略.
1.明確目的,激發動機
明確記憶目的,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2.化無意義為有意義,增強識記效果
運用新舊知識聯繫法,把新學的知識納入到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中,使之成為這個完整體系的一部分。其次,對於一些意義不強或枯燥的內容,可以根據諧音法、連詞成句或故事法或總結規律法,人為的給這些內容賦予意義來記憶。
3.手眼耳並用,擴大識記渠道
--保持策略
1.複述法
分為兩個層次。第一種為單獨的重複,複述者沒有對信息進行加工與整合,僅僅是通過一遍遍的複述,來促進內容的保持。 第二種層次為經過複述者加工後的複述,運用自己的語言和邏輯對原文進行再加工,可以更好的保持和提取記憶的信息。
不能把複述變成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應通過複述更好地理解材料之間的意義、連接、關係或使之變得明顯,使之易於保持與提取。
2.過度學習法
適當程度的過度學習比剛能背誦的效果好,但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一般以150%最為適宜。比如學習四遍後,恰能成誦,則再學習兩遍即六遍時效果最好。
3.複習法
(1)及時複習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遺忘遵循著先快後慢的規律。一般認為,在學以後的6小時、一天、三天、一周和一個月各複習一次效果最好。
(2)分散複習與集中複習相結合
分散複習法是指在複習過程中把需要複習的資料,分散穿插在幾個相隔不太長的時間內,每次複習一定的次數,到記熟為止。例如性質內容不同的穿插,像語文、政治、歷史就不能安排在一起學習,應把他們和數理化、音體美穿插在一起。
集中複習法就是把需要複習的材料,集中在一段時間內,反覆多次,到記熟為止。
若所複習的材料枯燥乏味沒有意義,分散複習效果更好。若複習的材料較為有趣規律性強,則集中複習效果更好。
(3)反覆識記與嘗試回憶相結合
將全部複習時間的80%用來試圖回憶,20%用來學習。
(4)部分複習與整體複習相結合
短小、容易的材料用整體識記,量大、難以理解的材料,可以用部分識記。一般來說,按「總體—部分—總體」的順序複習效果更好。
(5)多種複習方式相結合
如列提綱、畫圖表、目錄複習法、對話、角色扮演等多種樣式以提高複習效果。
純手機打字,寫了好久… 請大力地贊我_(:з」∠)_
我在添加一個答案,僅供參考。人之所以會遺忘,是因為人的某種主動的動機去遺忘他們,從而壓抑住內心曾經受過的傷害。比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如果你的潛意識裡是對你現在所學的東西有抵觸,抗拒心理那麼你學習完的記憶就是很淺層的記憶。很快就會忘記。但是如果你學習的時候,潛意識裡就是我要記住他,這樣的記憶效果肯定會不一樣。所以我們從一開始接觸到所學東西的時候就要保持一種主動狀態,覺得對的東西主動接受,不對的去自動屏蔽。另外對於記憶,如果想要記住某個東西,就在記憶的最初階段不斷地重複關鍵信息。主動攝入往往更有效!
瀉藥
…
…
…
…
…
…
…
…
…
…
…
…
…
…
…
…
…
…
…
你的問題……是什麼來著……?
記憶是有物質基礎的,那就是突觸可塑性。突觸可塑性是動態變化的,新的記憶伴隨新的突觸生成,舊的記憶消失伴隨突觸的消失。記憶是通過突觸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包括記憶,學習,遺忘,還有各種應激性行為。
因為在長期記憶區的記憶球,已經被清潔工吸到了大腦深淵去了。
不能提取識記過的材料,或是錯誤提取識己過的材料,順帶手可以看看著名的艾賓浩斯曲線及其理論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最強大腦近期出現的作弊現象(包括賈立平,水哥的對手余奕沛,和之前的林建東)?
※忘掉的東西是從人腦中永久刪除了還是存在了某個地方卻無法讀取?
※最強大腦的場外輿論中,魔方圈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記憶力不好應該如何改善?
※什麼是《失控》中說的「稀疏分散式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