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曾經與他人爭論過這個話題,朋友的觀點為:「大學提供一個平台,圖書館裡有無窮無盡的知識,只要拚命的學習即可。」
若如此,我完全可以通過維基百科,網路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大學對於我毫無意義。繼而誘發了進一步的思考。大學教育的靈魂是什麼呢?
- 賜予我獨立人格?
- 培養思辨能力?
- 塑造人文情懷?
- 尋找自己興趣?
- 還是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成為一個技工?
首先,讀大學的意義不應該被神話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大學沒有那麼神聖的作用。
其次,讀大學的意義因人而異,對於少數人而言是培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對於更多的人是要學會一技之長養家糊口,當然對於中國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其實只不過是一種閑散的經歷罷了,沒有特殊的意義。
但是,我覺得大學應該賦予它一個牛逼的意義,讓自己 強大起來的意義。上大學後,我們自主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但對於大部分中國大學生來說,並沒有支配自己的能力。大學你可以干自己想乾的任何事,但中國的大學生大部分在混日子,完了還自我安慰說混日子也是一種美好而難忘的經歷。
我覺得,任何教育,歸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但中國的大學生普遍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面對這個精彩的世界,就好比太監面對後宮佳麗。
教育的本質就是喚醒學生的力量,讓他們進行自我教育。但這件事在目前的中國大學沒人干。「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話很多人都知道,被引用無數次,但我卻不同意。第一,不是所有的大學都有大師,第二,有大師的大學,那些大師也跟大部分學生沒關係。
所以,想了好幾年,我的結論就是,大學的意義就是學會如何進行自我教育。關於這一點,大學畢業之前我曾經編寫了一本書《我想和中國的大學生談談》(有想看的加我Q1399813458),這本書的內容到現在還在激勵著我去尋找自己的方向,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今年剛畢業,還沒有什麼可以誇耀的成就,但是我相信這不會太遠。德國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經如此說道: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的世界,不是著眼於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而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教育是以人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價值的體現。
我覺得這是對教育最好的詮釋。
個人觀點:大學教育應是提供平台和資源。
- 在這個平台,無數的年輕人在這裡碰撞思想,在交流中相互學習;
- 提供知識資源,滿足這些年輕人的求知慾,為其答疑解惑。
大學教育的目標和靈魂便是使大學生借平台和資源成長。成長的意義較為廣泛,可以是培養獨立人格,可以是成為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專業人才,也可以僅僅是解決他們的人生疑惑,讓他們豁然開朗...... 大學不就是培養多元化的人嘛!
說到現代大學教育,一定要提到兩個人,一個是普魯士德國的威廉·馮·洪堡,一個是英國的紐曼。
確實存在某種必須普及的知識,且還有某種誰也不能缺少的對信念和個性的培育。每個人顯然只有當他本身不是著眼於其特殊職業,而是努力成為一個良好和高尚,受到教育的人和公民時,他才是一個好的手藝人、商人、士兵或經紀人。這種教育不應該是為維持生計和複雜的文明機構的實際功能做準備,而應該是理想主義的類型。
——威廉·馮·洪堡
洪堡提倡以知識學習為目的,並非培養務實型人才。他也是第一個將科學研究納入大學職能的人。洪堡提出通過科學研究方法和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去追求純粹知識的思想,影響了歐洲教育的近代化。
而在紐曼看來,大學僅僅是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而不應將科研加入其中。他崇尚自由教育。
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和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四年的大學中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為什麼呢?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慾強、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並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約翰·紐曼《大學的理念》
我個人更贊同紐曼的觀點。
其實這種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特別適合做辯論賽的論題,誰論據充足,能言善辯,自圓其說,便贏了,但輸的一方並不是錯誤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61454/answer/14184950
這個總結已經說得很清晰了,摘錄部分:
- 找到真正的興趣所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85903/answer/13928205
- 從迷茫到清晰看到自己要走的路。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04973/answer/13564728
- 學會最重要的研究,學術精神;敢於懷疑,善於發現;整體素質,世界觀,價值觀提高;對所學領域有一定見解和研究。
-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關於自然、關於社會。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顧準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顧的「獃子氣」。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72161/answer/12606931
如果是針對具體的每一個人來說的話,大學並沒有「必不可少」的價值。
但是,對於社會來說,他是一個追求知識與正義的象徵符號;對於那些在大學裡學習的學生來說,更主要的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場」,或者說是環境。
無論是知識,精神,經驗,社交,你都可以在學校之外的地方得到;但是,學校會更為系統,更為全面地為你考慮好這些方面的需要,在各個領域都為你提供機會,讓你能夠更容易得到那些東西。
另外,別忘了學校教育給你的一種「壓力」,學校教育的計劃性迫使你必須按照一定的進度進行學習,別以為自學很簡單,別以為壓力都是壞的,很多人都必須要在適當的壓力下才能進行。
當然你能夠在大學裡得到的,在大學之外也同樣可以得到;但大學就好像是你的智能手機,很多事情你不用智能手機也能完成,但智能手機把你要完成的任務集合在一起,並且以比較高效的方式為你提供方便,你現在所使用的計算機也一樣。大學為學習者提供了更為完備的學習方面的服務,可以讓你更為高效地學習。
致以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是培養一個通識的人,還是培養專才;要看各個大學的定位。
我更偏向於認為通識課程是對人的興趣的培養,興趣培養不是必須的;因為不去專門培養,你也必然會有一定的興趣;而專業教育是你學習的重點內容,我贊同大學應該培養專業內的精英。
之前,我也反對把大學教育當然職業教育,把人當作「技工」來培養;現在我倒認為大學裡學好專業知識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必須要有深入的研究。
但,這裡的「專業」不是指做一個專業的技工,不是針對某個職位的單一培訓,而是針對整個行業進行的專業教育;不是把大學生當作員工來培養;而是要把大學生當作老闆來培養。
光這個問題,無數的碩士博士都在研究。
大學的目標,我記著書上寫的是,我自己感覺也是,讓每個人,成為心理健全,品格高尚,可以讓自己不斷發展的人。(原意如此,具體字兒我記不清了)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如今大四了開的更開了一點。
畢竟我的大學要結束了。
其實沒有答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大學。
但還是回答一下吧,為了給後來者一點點方向。
下面的回答摘自我兩年前(大二初)的一篇博文。僅供參考。
一、我所經歷的教育
我很慶幸我能出生在這樣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也很慶幸我接受的一直是「最好的教育」。小學是全市很好的學校,班級是年級最好的班。可是我卻一點也記不得那是怎樣的教育了,沒有極喜之事,也沒有極泣之事。我沒有犯過錯,屬於那些「聰明聽話」的乖孩子,平平淡淡匆匆六年就過去了。
初中我就讀的是皋城中學,那是全市最好的初中,也是全市鮮有的不用上晚自習的學校。在我接受教育的這些年來,初中三年是我最愉悅的時光,我甚至回憶出一點讓我苦讀書的事情。那是一所真正「育人」的學校,市裡的其他兩所學校雖然中考入榜率(一中是全市最好的高中,在全省也能排上前三,所以市裡的中考都是以能不能考上一中為標準的)和她不分上下,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樣的成績僅僅是用痛苦換來的,每日的學習壓力極大,彷彿每天都是初三。初中三年,我沒有感覺到學習壓力,甚至中考的時候還在追劇。每天早早的放學,作業很少,有很多自由娛樂的時間。9點上床睡覺的時候,其他學校甚至都還沒有放學,現在想想,當初是如何做到每晚9點就開始睡覺的,上高中後到現在為止基本都是12點才能睡。秦文君說過:「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確實是的,現在回想起那段時光,開心得想笑。
這三年遇到的老師,是我最愛的老師,甚至讓我都有種以後想當教師的想法。如果說初中沒有任何學習壓力是假的,考試還是偶爾有的。記得有次考試考砸了,不敢回去跟家長說,然後班主任和我做了個交易,先給我試卷加上4分,下次考試如果考不到滿分就倒扣4分,我欣然同意了。很遺憾,之後的那次只考了118,被倒扣4分還剩114,不過無傷大雅,反而在減輕我壓力的同時給予了我動力。至少我覺得、並且深刻感受到了,那所學校的老師都是真正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的。
高中,我順利考上了一中,然後被分到了「教師子女班」,是師資配置最強的班級了。但是相應的,我感到了前所未有學習壓力,並且一直無限膨脹。前面說了我每晚學到12點,但是這個是班主任要求的最低標準,他說過:」如果你沒有超過12點睡覺,你都不好意思說你是一中的。」確實,咱們班還有很多」瘋狂的學生「,1點甚至2點入睡的都有。大家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學,其他的心思一切不允許想。這就是最好的學校,最好的教育嗎?我很迷茫,但是我只能隨著眾流去學習那些所謂的「知識」,幻想著大學應該會很自由。
其實這不是最嚴格的,我們市還有一所全國知名的學校——毛坦廠中學,簡稱「毛大」。因為它是一所以復讀生為主的高中,根據你的高考分數入學繳費,最多的一年要交兩萬,擠在一個200人的課室里上課。它建在偏遠的山區,「舌尖上的中國」去年曾採訪過這所學校。它已經不是「軍事化管理」了,而是「監獄式管理」。這能是教育么?這就是洗腦,徹徹底底的把你變成一個讀書機器、應試機器,不能用「可怕」來形容了,只能用「恐怖的教育」來評價它。
雖然我是別人口中聰明的孩子,平時也很刻苦,但是還是倒在了高考的戰場之上。我不明白,也想不通,那種水平的高考試卷真的能區分出一個等級差別么,僅僅只是為了考倒人才去考,這樣的難度有什麼意義?我平生唯一一次不及格,居然給了高考的數學,簡直是很可笑。我不想重修一年,即便這能讓我考上我夢寐以求的理想大學,我也不願去。因為,這樣的教育,我不想再經歷第二次!
二、當今社會的大學教育
說到我為什麼要來廣大,其實是因為分數恰好夠了而已,我想大多學生考慮大學的因素也不外乎是這個。但是我來了之後,才有一種被騙的感覺,因為《報考指南》上將其列之為一本大學,而其實並不是。身邊很多外省的同學因此退學,認為學校太爛配不上自己的才華,寧願選擇復讀一年。但是我已然下定決心,要在這裡度過四年,要混他個風生水起,不會再回頭接受那種重複勞動式無意義的教育。
曾在《大學重建》中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大學應該是一個社會的良知和思想發動器,大學應該為這個社會培養具有正義、勇氣和智慧的學子,在他們走上社會之後能夠有能力去逐步改善這個社會中不好的東西,促使社會的發展,並不斷致力於人類物質社會的改造,以及科學、藝術文學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正是這樣一段話,才讓我對大學充滿了憧憬,讓我在高中無限地忍受欺壓式教育,並且逆流而上,一直堅持堅持再堅持,我發誓一定要看到大學的曙光。
但是,我又被騙了。那不是曙光,而是黑暗與墮落。
除去教學區之外,當我深入走進校園之後,發現這個地方與我之前在書中讀到的寧靜的大學校園不同。這裡各色人等紛紛擾擾,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商業海報和廣告,甚至商業中心直接建在了校園內部。偶爾舉辦一次演唱會,甚至是遊戲比賽什麼的,別說清凈了,生活區「熱鬧」的程度可見一斑,這要是放在小區里,居民不投訴擾民就怪了。沒有中小學的朗朗書聲,有的只是吵雜與浮躁。
在正式開始上課之後,我更加見識了大學裡很多人是怎麼上課的:睡覺的睡覺,遲到的遲到,不點名就隨意曠課,人人桌子上一台手機,玩著手機上課是多麼愜意。而認認真真聽課的學生只是極少部分。大學裡有句話是這樣流傳的:「只要膽子大,一周七天都是假。」可以想像,這樣畢業了之後僅僅只是靠一張文憑吃飯而已。
課下的話,鮮見一起讀書、討論學術問題的場景。大都都是打遊戲,玩電腦,看電影,追電視劇,這真的過的是「遊戲人生」。凌亂的宿舍,無限的空虛,蓬鬆的腦袋和迷離的眼神,這就是所謂的大學生。
稍微「好」一點的,想要過的「充實」一點的,無非就是在忙社團,忙兼職,忙活動。或許有些學生開始會覺得很充實,活動很精彩。但是我在想,這樣的「充實生活」真的有意義么?這些活動組織了、舉辦了、精彩了、笑過了,然後呢?請問這些活動改變了什麼?沒有更多的智慧啟迪,該打遊戲的還是在打遊戲,該追劇的還是繼續追劇,這樣的活動無非是只是一個「政績」的記錄。走的是「上面老師」固定的流程,模式化的既定程序和內容,想要改變形式是不可能的。一切都要達到一個目的:活動要精彩,形式要多樣!可是沒有一個人去思考這樣的活動帶來的實際意義在哪裡。每天面對團學和社團無聊的會議,我真的不知道這一切的意義在哪?為什麼不能針對各個學生採取針對性的規勸和引導,甚至採取強硬措施?為什麼輔導員不找這些學生談話,甚至掛了很多科了也不直接開除學籍,而是等大四的清場考試?有意義么?大四,大學生涯已經結束了,即便拿到了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又有什麼意義?
我有一個舍友,雖說是舍友,但是基本上每天都是見不到面的。我早上出門上課,他在睡覺;我中午回來了,他在被窩裡玩手機;我下午放學了,他才剛剛起床準備吃午飯。等我晚上的課程結束,他已經不在宿舍了。他晚上活動很多,甚至我都不清楚他究竟是凌晨幾點才回來的。我曾和他談過話,問他究竟畢業後打算做些什麼?他沒有回答我,只是說現在活的快樂就好了。在我們人生最應該奮鬥的時候,選擇了安逸甚至頹廢,這才是最可悲的人生。當然,或許他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無從去評價,但是事實卻是,現在的大學裡有很多和他一樣的大學生。早上睡到9點還起不來,就順理成章把早上的課翹到了然後早飯連同午飯一起吃。更可悲的是周圍沒有人去批評他,反而幫他「把風」,點名了還幫忙答到,俗稱「中國好舍友」,這究竟好在了哪裡?害了你的一生你都沒有察覺,反而還要對害你的人感恩戴德,可悲!
其實更可悲的不是這些枉費時光在遊戲的大學生們,而是他們的家長。有不少同學的家境其實並不樂觀,但是無論家境富不富裕,家長們都是辛辛苦苦供養著孩子在上大學。不說一年的學費和住宿費,僅僅是生活費就上千了,很多大學生沒有將其用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上,反而是用來淘寶新奇玩意、遊戲點卡、飯局甚至是用來博彩。要知道,這些血汗錢每一分每一毫都不屬於這些大學生的,而需要將其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上,父母親只是為了讓子女的學習環境更加安逸才給生活費的。但是事實上,父母親卻是自己省吃儉用供孩子在城市裡打遊戲、混日子!都說可憐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勞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萬把孩子送進大學的天下父母,他們都以為自己的子女在大學裡「努力學習」,辛苦地賺錢,無私地供養兒女「上學」,讓他們解除「後顧之憂」,不用擔心生活的問題。殊不知如今大學校園裡,有多少人是在遊戲人生。如果這些大學生的媽媽來在大學住一個星期,就一定會讓他退學回去。這就是大學?那上什麼大學啊?因為在中國「上大學」,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輕鬆愉快的時光了。大家可以遊戲、看電視、逃課,還有源源不斷的生活費,簡直比帶薪休假還舒服!
同時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是怎樣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張載曾如此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此以後,這句話成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共識,而現在,我們的社會中有多少這樣的學者?我們的大學裡有多少這樣的教授和講師?老師基本上都是上完課就完成任務了,很少有老師會在課下針對各個學生的發展和找他們聊天,給學生今後的人生規劃、發展方向的建議或者和學生探討學術上的問題。可以說,因材施教在大學裡是不存在的。
其實造就這一切的,我不否認大學生本身是有一定原因的,但更多的是大學的制度與中國教育的現狀。什麼綜合測評,什麼學生幹部,一切都是浮雲。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幹部自己就是遊戲大學裡的優等生(實際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幹部都是很好的,能以身作則為同學服務,但是這裡我想抨擊一下這個制度而已),卻因能依仗學院和學校所賦予的權力,來幫助老師來管理學生。絲毫沒有發現自己的不足,反而堅信自己是「精英團體」,個個感覺自我良好高人一等。入職久了,日常說話也都帶著一股官腔,彷彿在他們的為人處世的觀念間,都有三五九等之分。學校的官僚制度甚是濃厚,各個在自我評價上能寫出很多很多業績,但是真正出自自己能力有多少?不是因為他們很厲害才當上了學生幹部,而是他們當上了學生幹部才很厲害,很多很多成長的機會普通學生是完全享受不到的。我不知道在如此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幹部究竟能把學生引導向何方,這就是學校的精英團體?這就是社會的有志青年?這就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我們的國家缺少這樣的人才么?可是高校里的大學生們,還一個個擠破腦殼的想去趟這個渾水。為什麼學院和學校能把一個學生的權力放大到如此地步?為什麼大學裡會有學生幹部這個稱謂?為什麼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擁有平等的待遇?我認為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管理的權力,並且一個學生任職不超過某一個很短的期限那才是最公平的。
綜合測評方案是一個院校人才陪養計劃的最濃縮體現,一個不恰當的評分就印證的人才培養計劃的扭曲。去聽一個講座,綜測加一分?我先不說有多少人能把講座的內容記住,本身去參加講座各個都是玩手機、睡覺的。甚至平常的講座,都是點學號去的。今天學號1到25號去,下次是26到50號去。還有平時的活動,也需要去「備觀眾」。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很簡單,因為講座沒人去,活動沒意思,而學院又要顧得上場子,就強制要求每個班必須要派出多少人去,然後學院當場有考勤。這是大學的講座么?直接說是輪流去聽課,不是很好么?然後是上面的那些學生幹部也加分,那麼那些想體驗管理權力卻沒有機會當上學生幹部的普通學生,又有何公平可言?為了加分每個學生都是絞盡腦汁去想自己參加過什麼比賽、獲得過什麼證書、參加過什麼志願活動,這讓我覺得曾經的比賽和志願活動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尤其是大學生志願活動,我相信真正的去志願的學生們都是發自內心的想去服務社會,這個一個無比高尚的行為。但是部門組織和宣傳活動時,會多說一句有綜測分加,想要更多的人去報名,那這樣舉辦的活動原本的意義,以及參賽者的初衷究竟在哪裡?
你能想像這就是所謂的「大學」么?很不幸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這就是中國的大學教育。
當我認識到這一切之後,我已經看不清「大學之道」究竟在何方。如果只是去上課認真聽課,然後想要考個高分,然後拿個獎學金,我覺得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談教師因素,學校的課程安排本身就存在著很多漏洞。我不清楚課程是誰編排設置的,但是我清楚,這樣的教育之下走出來的學生是沒有競爭力的,僅僅是為了學習技術而去學。就我這個專業本學期的課程來看,沒有學過教育學基礎就開始學習教學設計,然後還有 http://ASP.NET,Flash 這兩門課程也是存在問題的。http://ASP.NET,教材是2002年出版,2004年修訂的,現在是2015年,13年前的東西,框架用的是 2.0,馬上都 5.0 了,編程沒有使用 IDE,直接用 Dreamweaver 寫代碼。代碼用的是VB語言,而不是當下使用的 C#,可以說現在沒有任何一家企業還在用 VB 寫 ASP。代碼結構混亂,沒有一個正確的設計模式,只是為了結果而去寫。這樣的教學有何意義?再說Flash,因為本身存在許多安全漏洞,再加上 HTML5 的流行,蘋果以及其他一些瀏覽器已經不再支持 Flash ,甚至 ADOBE 不再支持更新,而轉而開發新的 H5 IDE,移動端 Flash 早就被淘汰,Web 端的生命也不久矣。我們學著過時、還有即將過時的東西,有什麼實際價值?「永遠不要使用過時的技術」,這是 IT 界的箴言。
課程是這樣定的,不能自己去選擇。於是,帶著一種失望的情緒,我開始了自己的自學之路。規劃好了自己的方向,然後每天看書,甚至某些課上我也是在看自己的教材。有些人說沒有逃過課是大學的遺憾,這句話是針對有自己目標的學生而言的,是指逃課做自己的事情,學習或者是其他興趣都是可以的,而不是逃課在宿舍睡大覺或者打遊戲。但是我覺得,如果連這上課一點點時間都安排不出來,談何時間規劃、談何學習規劃,以後的工作和生活又該怎麼辦。另外曠課逃課是對老師不尊重的表現,不管老師講的好不好、對不對學生的胃口,至少尊重師長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我覺得大學期間,自學是尤為重要的。正因為我看清了大學的教學模式,所以學了那麼多與專業無關的知識,也並不擔心掛科問題: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大學課程,然後考前一周老師划下重點,認真背一背考個高分真的不是問題。至少,我一直以來的第一都是這樣來的。所以我一直奇怪歡呼不掛科的意義究竟在哪裡?我也不清楚這樣的考試有何意義,如果能讓學生自由發展那不是會更好么?多數人只是為了一份工作而讀一個熱門的專業,卻忘了去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理性的思考。基於這種理念,我又報了自己感興趣的廣大的第二專業。我原本以為是第二專業的老師不會去認真教學,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二專的老師大部分都相當不錯,都是真正為了學生而教學的好老師。
曾經有老師跟我說:「在知識上投入多少都不算多。」所以我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在二專的成績達到優異之時我還是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並不算多,於是又自學了第三專業。很多人看到我的時候第一反應就問我是不是計算機學院的,說我的水平可以和創新班媲美;但我說我是教育學院的時候別人還是一臉驚訝,其實沒有什麼,我也為我自己是學教育、為教育事業獻身而感到自豪——我的夢想便是「願傾盡一生改變世界,並義務反顧追索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終極關懷」。記得大一的時候覺得做項目是很高大上的事情,可是有了技術之後,覺得其實很多項目做出來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不能改變這個社會的現狀、甚至連我們的生活也沒有一絲變化,這些僅僅是技術的應用和產品的再應用而已。至今,我身兼三個項目,並且推掉了六、七個找上門的項目組。擁有自己的目標和夢想,選擇自己想學的,相信自己的判斷,僅此而已。
三、真正的教育
我本身第一專業是學教育學的,所以對我所經歷和看到的教育有了很多感慨。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經驗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說了這麼多理論上的「正確的廢話」,想必還是不明白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那麼,我先來談談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盧梭和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麼事。比如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到了大學階段,自由時間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見,可以沒有好老師,但不可沒有自由時間。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就精神能力的生長而言,更是如此。
外國教育學者曾說過:「對於受過基礎教育的聰明學生來說,大學裡不妨既無老師也不考試,任他們在圖書館裡自由地涉獵。全世界的書架上擺滿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學生們卻被迫去啃那些毫無營養的乏味的教科書。」
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至於「教育的目的」,這個短語非常陳腐,教育本沒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應該以人為本,一切都應該圍繞著人來服務,科技,理論,知識,都應該為人服務。而不是人活著為了知識,科技和理論。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知道做人的快樂,要科技和知識有什麼用呢?教育的「教化」之處,就是養成一種好習慣,以探求新的含義,尋找新的聯繫,將體驗複雜化,廣泛化使其更豐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無法被預測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沒有任何目的。接受教育就是要培養一種習慣,去挖掘我們所研究的各種事件或現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義。教育本身不是這些示例,方法,體系。它是一種本能的習性,即探求新的意義,質疑舊的觀念,反覆玩味並不斷挑戰我們賦予事件文本和現象的含義,不斷開拓創新。教育是一個最具價值,最有人性的並最富人文關懷的平台,有助於個人成就自我。教育並不是教授具體內容,甚至也不是傳授技能,教育是一種思維習慣或可稱其為思想狀態。他並不是你的附屬品,而是與你渾然一體的。有篇演講稿中曾說過:「大學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氣和水分,而不是為目的施用的化肥、農藥和添加劑。」
「擁有」知識,而不知道運用、不會運用知識是不可能「改變」什麼的,而「擁有」了智慧,學會運用知識,才真正具有了「能力」,才具有了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能力和「力量」。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性生存方式,更是一種智慧化生活方式。從知識對人的價值和意義上講,「轉識成智」既是人的發展的目的和途徑,同時也是教育的目的和途徑。這大概就是教育的本質吧。
而現在的教育,僅僅只是教會學生掌握技能,有的甚至不教原理,只教學生怎麼使用技能去掙錢。評價畢業生的優劣居然也是以薪資多少為標準,將真正的知識用金錢來衡量簡直就是對教育的侮辱。
當然以上種種教育問題各個國家都有存在,我有個朋友是物理學博士目前在美國帶研究生,他時常和我抱怨那裡的學生抽象思維太差,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太笨。他研究過其實這就是美國基礎教育不夠嚴格所導致的問題。王安憶在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發言曾說:「*這個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經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邏輯都是循著用途連接和推動,那些邊緣的次要的性質從因果鏈上碎裂下來,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來是瀰漫的氤氳般的形狀,質地也具有彈性,如今越來越被過濾乾淨,因而變得光滑,堅硬,並且單一。今天的教育確實有著許多問題,有一些還相當嚴重,可是無論怎麼樣,教育也不會因此而損失它的意義,它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給予我們變好的機會。*」因此,我們要相信教育,永懷希望的去面對,相信真正的教育終將到來。如果現在就徹底絕望了,那麼教育也就真的沒有光明而言了。因為,只有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國家的素質。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德國兩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經如此說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人們適應傳統世界,不是著眼於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而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做出有意義的選擇。
所以我認為:教育是以人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價值的體現。
四、勿忘初心
現在我們的國家裡,大家都在努力創造著物質的財富,每一個城市裡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個人都在辛苦的追逐著。在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泛濫的今天,很多人都在追逐自己的夢想。有夢想,並奮力去追逐它,然後成功。這樣的人生聽起來確實很美滿!我也非常喜歡和有夢想的人交談、做朋友,因為那是一群積極向上的人。但是夢想相伴我們茁壯成長的同時,我們不能讓夢想綁架了自己。
於是當下,我們每天都在忙,我們沒有時間,我們有夢想,我們要為之奮鬥。無論是社團工作還是專業學習,我們都投入了很多很多。可是當我們忙完之後空閑下來,心中的空虛感卻油然而生。彷彿恍然間失去了什麼,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這失去的究竟是什麼。
其實,這不是所謂的庸碌,只是務虛而已。活在未來的人何其多,活在當下的人何其少。人們忙著規劃未來,做著不屬於現在的事,積累了種種成就。這些成就,提供了人對自我的認同。然而,這種我們認為可以佔有的東西,使「我」異於我的存在,使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並不是藉由對自身內在的了解,而是藉由對身外之物的擁有。而外在事物變動不居,以此來確證我是誰,必將不斷隨之而變,直至走形。當一個早已異化卻不自知的人,在社會中佔據的位置不盡如人意時,就會覺得自己在人前何其卑微;而當他們繼續佔有更多東西的希望破滅時,就會覺得活著已毫無價值,還不如自我了斷。
這種錯把務虛當務實的顢頇之舉雖說荒誕,但因習焉不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內心的價值判斷原本就應當同外在的行為時間高度統一,言不由衷蓋因你說的是一件事,而想的卻是另一件事,在欺瞞本心。但在大學中,知行不一才是家常便飯。因為這裡就是一場喧鬧的假面舞會,不戴面具你連入場券都領不到。自欺得久了,也就異化了。但見一群丟失了靈魂的動物在舞台上浪奔豸突秀下限,表演著一幕幕驚爆眼球的奇觀。
這一系列社會問題,靠錢是無法解決的,必須靠文化、靠智慧。文化與智慧從何而來,還是教育。我們最終都要走上社會,我們最終都要獨立地去面對生活和生存,我們最終都要為人父母,我們最終都要贍養自己的父母。可是這些關乎幸福的問題,學校有教給我們么?怎樣去強身健體,怎樣去規劃人生方向,怎樣去處理婚姻問題,怎樣去教育孩子,我們的教育有去關注或者啟發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嗎?難道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在學校里培養一群考試的機器,然後出來成為一個工作的機器?老了成為一個等死的廢物嗎?
教育的意義首先應該是快樂,無論別人是否尊重我,我都願意去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當今社會提倡「愛的教育」,失去自己的人,無論他有多麼高的志向,因為內心的缺失,痛苦與自私都會始終與他相伴,他承擔的責任也是有限的——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接受教育就是——務實夢想,勿忘初心,這就是人的最高價值的體現。
五、個體發展及人生價值的實現
魯迅曾說過:「我之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每個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其目的就是為了對我們所在的社會做出貢獻。無論大家今後選擇何種發展方向,都會受到遺傳、環境、教育以及主觀能動性的影響,但是最終都一定都是會對這個社會造成影響,因為畢竟存在過,「存在先於本質」。薩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絕對的,因為人生活在一個孤立無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上帝、科學、理性、道德等對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說,它們都不能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時,它們對人也沒有任何的控制和約束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人有絕對的自由。
大學生畢業了可以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無論是自主創業還是出國留學都是自己選擇的路。四大影響因素中的遺傳,根據不同人影響程度不同,只要不是嚴重的遺傳病基本沒有影響。而環境因素可以不計,大環境下,目前是和平年代還有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受到基礎教育。至於小環境,也就是個人的學習環境,根據個人主觀能動性可以彌補,其也無影響。毛主席在市場中讀書專心置至,如入無人之境。我的初中也是二十四小時住在我家開的網吧的,因為離學校很近,但是我的初中學習成績還是很優異。接下來就是教育和主觀能動性方面,這是本質上影響人發展的兩個因素。之前也說了接受教育是人最高價值的體現,而這樣的教育,一定需要是對個體發展最合適的教育,不能說他天生是一個數學天才可是大學卻報了文學專業,哪怕這個文學專業排世界第一,那這個人所受的教育也是不好的教育。至於其他的教育因素,之前也說了很多,這裡不再贅述。
主觀能動性是影響人發展的內在本質要素,也就是要求我們要嚴格律己,知道自己想坐什麼、要做什麼,而中國目前的教育決定了大學就是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事情,如果在要奮鬥的時候,選擇了安逸,那麼此生必定留有無限遺憾。所以,接下來我簡單談談個人對人生目標的抉擇問題。
人生總是不容易被社會理解的人生,人生受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制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是由社會評估,而是由自我價值的肯定衡量的。個人主觀上,也許能夠按人生意願去演化自己的人生歷程,但客觀上,個人的這些人生意願多大程度能夠遂願,不是個人一廂情願,受社會關係諸多因素制約。我們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續,是現在共同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後人生命的開端。正所謂——「如果我的付出,可以為人類的未來增加一塊基石的話,大概我就是為此而生的吧」。
大學生應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應懷滿腔熱血,壯志躊躇。如果僅僅在考慮以後的就業問題,溫飽問題,雖然很現實還是眼光是否過於狹隘,那麼大學生的特別之處又體現在哪裡?無論何時,請記住,你是大學生,是中國的大學生,一定要為此無比自豪。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是真真切切的希望,這個社會真的能夠有那麼一天,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受到真正的教育,並用盡自己的才華為祖國、為世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那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未來。
寫在後面:
一直就想寫一篇這樣的文章,深度探討一下教育問題。可是每次下筆卻不知從何談起,亦或是瑣事纏身寫了幾句就停了下來。萬幸可藉此機會,寫一篇「長篇大論」,刻苦銘心或許說不上,但是完完全全是肺腑之言。也因此寫的有點亂,算是想到什麼寫了什麼,不過大體上按模塊分成了五點——個人經歷,大學現狀,真正的教育,庸碌的夢想,真正的人生價值。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甚至在一個不怎樣的大學。但是我明白既然教育有問題,那麼我們就更不能對自己不負責任了!我真切的希望每一個大學生,都不要荒廢自己的時間,找准自己的目標,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以及整個社會和人類未來而奮鬥,做一個真正的大學生。
一個人靠自學、閱讀和維基,都比不上大學是因為,大學里有同伴有老師可以交流溝通。有時,課本和網路上的都只是信息而非知識。嚴謹點說句,那些你能靠媒介
(包括書本、網路、課堂)獲得的都只是編碼知識(知識在1996的那個OPEC報告中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編碼知識,一類是內化知識。可百度。),而還有一
類內化知識,則需要靠自己思考領悟,還有不斷的交流碰撞中才有新的可能性。
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我也快畢業了, 覺得大學最難得的是有這麼一個類似於烏托邦的環境,也像古希臘的一樣,大家圍著共同討論問題,一起思考學習交流,而不用管很多物質性的東西。
你對什麽感興趣,也可以找到組織和朋友,也可以自己創立一個讀書會或者電影放映會,自己向學校申請場地資源或者經費就行。反正只要你想到的,學校也會支持。
以後畢業了,就還得自己經濟獨立,才能在思想上自由。大學是最悠閒的時光,當然也是因為父母付錢給你的環境。好好學習知識,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找到自己的愛好,學習一定的技能將來有立身之本,不必要說到是「技工」吧?
大
學無論選讀什麽科目也好,最終目的也不是將你按某個職業去輸送人才,不是說你讀法律就一定做律師,讀醫就一定會做醫生,大學的科目,最重要的是培養你有律
師或者醫生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大學其實也挺泛的,尤其如果你讀文科,工作上的技能你可能實習幾個月學到的比在學校學到的有用多了,但學校里培養的思維,則
不是純實踐經驗可以彌補的。
我還記得我們大一開學典禮是校長送給我們的話,他希望我們在大學做成四件事:獨立學習、獨立處事、獨立生活、獨立思考,我覺得很對,也送給大家。
1、培養適應目前大學思維方式的人;
2、保持社會穩定;
3、保證大學教師和行政人員等有飯吃。
--------------------
再說一遍,不要迷信大學。
5月6日
私以為,這個問題不成立。理由是:- 大學根本不存在,也不應該存在教育。
私又以為:
- 大學的本質是一個機制,來提供優質的資源給優秀的人,用優秀的環境吸引優秀的人聚集。
教育(大概是我更傾向於公共教育,社會行為),應該是普及到當前社會階段正在普遍應用的知識層面,就夠了。剩下的明顯高於當先社會階段的學問,就不歸教育管了。研究下一個社會階段將要普遍應用的知識,應該更依靠個體負責自我提升。
所以:
- 大學提升自己的學識應該主要來自自學,和主動求學,而不是靠學校安排課程。據說高斯選擇哥廷根大學求學,就是因為:一是圖書館藏書豐富,二是當時的哥廷根大學對學生是個「四無世界」:無必修科目,無指導教師,無考試和課堂約束,無學生社團,有側重學科的好名聲。而且,它能授予22歲的高斯博士學位。不用制度,死規定管理大學,是大學自由靈魂的基礎。
- 大學對學者更主要的幫助在於科研資源,大多數個體學者不可能負擔的起求學的成本,比如巨資建造的實驗室,社會提供的經費等等。大學中,學生做實驗,器件損耗也是有學校支持的;如果想求學,有平均學術水平明顯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研究導師可以就近諮詢;如果有好的項目,可以申請經濟上的支持;如果有需要,有高端實驗室向你開放。這些是你在網路上很難申請到的。
所以我再次聲明我的私人觀點:
- 大學是用來提供資源的,整合更多更好的資源,傾向更優秀的人。
這也意味著,都到了大學,就別再講小學,中學那一套了,因為沒人做菜用微積分算油溫。早該從教育制度,轉為淘汰制度了,不行的人,就只能享受更少的大學資源。這樣才能有更多空出來的科研資源給更優秀的人。
說句讓太多人不爽的話:所有說大學對他沒用的人,都只能證明是他自己本就無能。
因為大學精神本就要把資源傾向給優秀的人,對無能的人當然沒用了。
有多少大學生不知道他們學校都有什麼項目;
有多少大學生不知道他們學校的學科大師的全名;
有多少大學生不知道他們可以申請很多資源;
有多少大學生就是去大學混文憑的,當大學四年是度假。
甚至少部分研究生和這類人也是一丘之貉,有好多事,細說就不好聽了,大家都心知肚明就夠啦。
雖然有些言重了,但是現在大多數中國大學的狀態,不過是打著「教育」的幌子,做著茫然而但求心之所安的毫無意義的垃圾事,還自我滿足,自我膨脹而已。大學可不是做當下能利民惠民的事的,而是做將來能有益全人類的事的。
把大學當作教育機構,我只想唉聲嘆氣。當然我這種過於悲觀過於偏激的看法也沒有多少參考價值。畢竟沒有龐大而準確的數據做支持,一切臆斷都是紙老虎。
不過大學真的應該有教育目標嗎?我覺得,理想的目標是「歡樂」。
具體來說,是獲得知識而取得的歡樂。
自由、獨立的人格固然重要,但在大學求知識,不就是想要體驗知識的美感嗎?
因為通過美感而感到愉悅,才是學習的動力。
對於老師來說,應該有個目標,讓每個來聽課的學生,都會有一個感覺,「這門課有意思」。那該多好。
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精英」,更具體一點,是培養「統治者」,不光是政界,其他各界同樣。在軍界是軍官,商界是經理,學界是科學家,工業界是企業家,就是去種地也是農場主。否則,你只能成為士兵,推銷員,技術員,工人,農民。當然,如果你自己爛泥扶不上牆,不能怪大學,大學給了你機會,是你自己不知道珍惜。
遇到各種問題,並且學會如何去解決應付這些問題。
遇到各種人和事,讓你提前感受到社會的複雜與無耐。
四年里,你所經歷的一切,都不是徒勞無功的。
它們都會在你以後的生命中有所體現。
獨立思考的能力,對自身特長的發現,對多元化價值觀的寬容心
至於 「專業知識」 之類,屬於職業教育和入職培訓的範疇,大學其實是承載不起的先佔個位置,對於讀大學,還真有點心得,等有空搬過來
教育嘛,用學校的人文思想教化學子,培育他們共同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本人二流學校出來,學校的人文思想就是為了就業率,價值觀就是學有所得,方法論就是在符合大眾思想的情況下可以不擇手段獲得價值。所以自己出來混得很一般,很多事情心裡想的可能挺好,但一遇到實際情況還是會不自覺先考慮如何獲得自我的利益,並以此為核心去評論一件事物的好壞。並無法形成自我的核心價值,都是隨遇而安,得過且過,人生充滿迷茫,性格充滿多變,沒有自我堅持,故沒有自我。
普及基礎教育(跟黨走),緩解就業壓力(耗4年,延遲),輔助計劃生育(觀念先進,大家都30結婚沒問題)
蔣夢麟總結蔡元培之精神差不多可以套用過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溫良恭儉讓,具中國最好的精神。
(二)重美感,具希臘最好的精神。
(三)平民生活,及在他的眼裡,個個都是好人,具希伯來最好的精神。然蔡先生恐怕不肯承認我的話,因為蔡先生自己不知不覺的……蔡先生這精神那裡來的呢?是從學問來的。
---分割
下面是我以前寫的一些總結,讓大家見笑
我試圖找到讀大學的意義,使自己能夠定下來,不再隨波逐流。我很疑惑,讀大學有什麼用。畢業之後還不是拿著文憑找工作,生活一樣艱辛。我也不明確學習這些知識有什麼用。很多老師都說工作中用不到30%,有些內容一輩子都用不到。誰進大學沒有夢想呢?當發現理想和現實的距離就和月亮和霓虹燈差不多時,當空談理想但卻不挪動腳步時,我們一般無奈總結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然後再安慰性的拍拍肩膀,幽幽說一句聽起來看透世間萬物的話:「認命吧,少年。」
直到我看到了類似的話,才感覺豁然開朗。「讀大學就是埋下一顆理想主義的種子。理想主義的實踐和理想的開花結果靠的是天賦、出身、機遇等等綜合因素,他們構成了理想開花結果的土壤和水分,陽光和空氣。」xxx不算是一個理想主義氛圍濃厚的學校,我們作為理工人,主要考慮的還是眼前實在的現實問題,這是對一個工程師或者科學家最基本的要求——你丫別飄,老老實實畫圖去。
但xxx還是包含一些理想主義因素的,因為它是一所有著歷史積澱,在國內也不算差的大學。雖然不比清華北大所謂「責任與信仰」,也不是復旦所追求的那種「自由而無用的靈魂」,xxx的理想主義比較樸實一些——首先嘛,我們要立足於現實。每所大學有每所大學的性格,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有不同的特質。xxx的現實主義熏陶,也各有各的理解。
但這還是一所大學。既然是大學,就是自由的,是寬鬆的。自由寬鬆的土壤才不會讓理想的種子窒息在搖籃里。我想,大學可能是我這一生中待過最自由的地方了。如果在大學都不算自由,大學前的高中還能自由嗎?畢業後的工作能不被條條框框限制嗎?在自由的地方,才會種下這顆種子。希望自己能早日種好這顆種子。
大學只有四年,四年的時間對抗不了二十年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大部分人都來自鹽鹼地,最後也要走向撒哈拉。這些地方都不具備種子生根發芽的條件。種子或許會死亡,或許會沉睡,但種下種子保留了發芽的希望,或許哪天就長成大樹了呢?- 學會學習:想在事業上有發展,學習能力超級重要。這個學習不同於中小學的被動式學習,而需要自己確立學習目標、學習計劃。
- 找到事業方向:最好在畢業前就找到自己充滿激情的事業方向。我是畢業後好多年才發現自己很喜歡創造用戶喜愛的產品。回首之前自己浪費的時光,後悔死。
- 初步了解工作:不要等畢業後開始求職時才開始了解工作,那恐怕使求職很不順利。學習期間的實習,不但能提前了解工作是怎麼回事,還對發現適合自己的事業方向有幫助。
推薦閱讀:
※懶惰是不是一種十分惡劣的習慣,現在很多人是不是不把懶惰當作一種嚴重的缺點?
※春天應該做些什麼?
※怎麼做到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三體》中最悲哀的一句話是什麼?
※為什麼黃蓉的性格在《神鵰俠侶》中變得不可愛而且很世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