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有錯嗎?
不合群是一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我一直想不明白自己到底該怎麼做。看到很多類似於「強者自給自足,弱者才需要抱團」的觀點,但我知道,自己不是因為太優秀而曲高和寡,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女生,甚至有時還很自卑,我融不進周圍的同學,學不會在一群人中間談笑自若。要說自給自足的話,我好像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很多時候會失落……
現在很茫然,問媽媽,媽媽總是希望我更開朗一些,說木訥的性格很難適應走向社會後的生活。不知道我是該努力改變自己的性格,去融入同學,還是應該接受自己這樣的性格,轉而去多多關注自己內心,讓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開心起來呢?資質平凡又不太合群的女孩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好過一點呢?
比忍受孤獨更難的是忍受傻逼
人際關係的和諧,尤其是親密關係的和諧決定一個人非常大的幸福程度。
如果你的人生要的是幸福,學會處理好親密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學會處理好了親密關係之後,其實人際關係處理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普通的人際關係處理起來,基本上只用做到禮貌待人就可以。
然後,喜歡你的人會自然喜歡你,不太喜歡你的人也不會太喜歡接近你。
但畢竟你禮貌,他們都不會給你太多困擾的。
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只需要做到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對待別人真誠禮貌就可以了。
不需要刻意的去維護人際關係。
該來的自然會來,該走的自然會走。
想要朋友多,提升自己的價值自然會來很多朋友。
但是這種朋友大多只是一般社交關係的朋友。
來來走走很正常。
最重要的是,關注親密關係的人。
這種關係的人不會很多,可能就幾個。
但是對於自己的幸福而言相當重要。
幾乎決定了大部分的人生幸福指數。
越是高質量的親密關係,越是這樣。
只要維持好了親密關係,其餘的社交關係其實就和同事關係差不多。
大家打打照面,各忙各的,維持一種表面的和諧就可以。
不需要太合群,底線就是,不讓人際關係妨礙自己的心情就好。
如果妨礙自己的心情了,就要稍微去想辦法解決。
比如,長期不合群,可能會被排斥,孤立,這其實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
偶爾參加一下保持一種基本的關係就可以。
如果願意可以多參加。
不是所有的群體都會因為一個人不太合群而孤立他的,素質越高的群體,越會表示尊重。
素質太低的話,只能說跟他們維持一種表面的關係,但不要花太多時間,只是一種權宜之計。
《拼了命,盡了興》原文:
若太多的人和你同一陣營,恐怕你也不會那麼特別了,你所做的事,也沒有那麼大的意義了!不值得未來的你自豪。
還不如好好享受和利用你的孤獨,好好積蓄能量,狠狠地爆發與綻放;那些害怕孤獨,成天在飯局、酒局、歌廳里看似合群的人,或許都會淹沒於芸芸眾生。
而你,那個最不合群的人,會是夜空里最亮的星星。
守好你的孤獨。
在四周黑暗無人的孤獨里,讓自己拔節,瘋狂生長。
----------------------------------------
再補充一句吧,也是小令君的:
穿上合適自己的鞋子,走在自己選擇的生活之路,不要在乎別人的質疑,不要吝嗇你的付出,不要畏懼路途中的坎坷,不要抱怨命途多舛,只要勇敢走下去,你會發現,你是一個多麼特別的自己。
生活,應該是循著自己的腳步,
你走的慢點也好,
走出來的,那也是自己的路,
若追得他人的腳步,
走的再快,
也永遠是別人的路。
這是雞湯,騷年,幹了這碗雞湯好好上路。
不合群不是一種錯誤,這只是一種選擇。
不合群的人,相比起來,不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維持人際關係。
人有時候為了合群,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說不想說的話,難免違背本心。
不合群的人可以享受自己獨處的時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麻煩也比較少。這是不合群的好處。
但是同樣的,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你也需要犧牲一些東西。
人緣也是一種資源和本事,合群的人總會有比較好的人緣。不合群的人人緣一般不怎麼樣。
不合群的人可能會比較孤獨,朋友很少,雖然可以我行我素,但是遇到困難,就基本只能靠自己。
合群,需要犧牲時間、精力、甚至本心,需要時能得到別人更多的認可和幫助。
不合群,更多的是需要依靠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也同樣需要犧牲很多很多。
最後,合群,也不是你想合,想合就能合的,合群還是一種能力,並不是人人具備的。
有些人不需要去合群,因為他們有資本,有能力,別人會自動去合他。
有些人沒資格去合群,因為別人根本就看不上他們,想合群也最多只是別人的跟屁蟲而已。
不想合群,就需要更加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本事和地位,讓別人向自己合攏。
不合群沒有錯,但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選擇了不合群,你要能夠承受不合群帶來的後果。
可是如果題主不喜歡不合群的感覺,那主動做出改變也沒有任何問題。並不要迷信那些合群是在浪費時間,亦或是什麼不要為了合群委曲求全的說法,對有些性格的人來說,他不需要合群,可以過得很好,那是別人的選擇,可是如果對於自己來說,不被孤立,或者說得到他人的認可更加開心,那就把合群當作一個目標去努力也沒什麼不對。
就好像大多女孩子喜歡漂亮衣服,喜歡優雅,喜歡氣質一樣,喜歡被大家喜歡,一點錯都沒有,跟是強者還是弱者沒有關係!至少對於我來說,不是那樣的。
跟題主一樣,我也是個平凡的姑娘,我會有小自卑,做不到八面玲瓏,不會在一群人中談笑風生,不會討好人,說話不乖巧,不會主動找話題,聚會裡,大部分時候我會坐在一旁不吭聲,是不是看起來也很木納,可是並不是呀^_^。
我說話不乖巧,不會討好人,不會展開話題,只代表我可能少有機會主動去認識新的人。可偶爾有些時候,有些機會,某些巧合下,有人找到我說話,或者尋求幫助的時候,我總是禮貌的,面帶笑容的,真誠的,能夠為對方著想的。
我做不到八面玲瓏,但是也絕不會兩面三刀,不喜歡的人,我可能更傾向於不要跟對方有交集,而不是表面親熱。而且也僅止於是我個人不喜歡,不會給任何人貼標籤說他好或者壞,不會在背後對這個人做過多的評價。
我有自己的愛好,比如有段時間我愛健身,本來跟我沒什麼交流的人,偶爾聽別人說起我在studio健身,就跑來問我可不可以以後叫上她一起去,一來二去,又多了個朋友。
我愛做點心,有時候做得好看了會帶給朋友嘗嘗。周圍其它的人看到了,有些女孩子好奇問怎麼做的,我會很熱心的告訴她們方法,交流下廚的心得,一來二去,又是另外的朋友,偶爾還會有人發個消息催我再做點心給她們吃。
我還愛學語言,有空又有錢的時候會自己找個學校報名去學小語種的課,有個現在關係不錯的女孩子就是我西班牙語課的同桌^_^,因為經常學著學著我們就一起逃課吃東西去了……
我還愛臭美,知道一些牌子,知道一些品牌的故事,知道一點今年的流行配色,知道哪裡可以買到便宜又好看的小打底衫,知道誰家的精華還不錯,哪個霜又貴又難用,還可以給你講講誰家的護膚品在做活動,這些都是女孩子閑暇時候的談資。
偶爾我會去看看芭蕾舞劇,聽聽演奏會,看幾場新上映的電影,買一本當下top sell的小說。
哦,作為一個吃貨,街上新開了哪家餐廳,好不好吃,哪裡的日式料理好吃,哪裡的燒烤好吃,哪個街角有麻辣燙,哪裡的煎餅果子薄脆很脆...我都可以跟你聊兩句^_^...
什麼?你昨天走路摔跤了啊?我跟你講,前天我出門沒看路,掉到門口挖的坑裡了,哈哈哈。
你生病了呀?我上次去的那間醫院醫生還不錯,我這裡有電話,你要打去約個時間嗎?
你想去旅遊呀,我知道哪個網站可能有便宜的機票,哪個網站的旅館質量不錯,出去要注意點什麼...
當然,我不知道的更多,插不上嘴的話題也數不勝數,但是我可以慢慢學,可以慢慢了解。聽到的,看到的,大家感興趣的東西,周圍大環境里接觸到的東西,只要我不反感的,只要不是有害的,我都可以嘗試著去了解,一點一點,知道多一點總歸沒有壞處。
我沒有什麼大的才能,也沒什麼野心,我就想當個不那麼惹人討厭的姑娘,過個吃飽穿暖的小日子,自給自足偶爾買件新衣服。說到底,就是題主說的資質平凡的姑娘,學不會抱團,也沒什麼內涵,做不到一呼百應,融不進什麼圈子,但也沒辦法像謝耳朵一樣深愛著自己,強大到不需要別人來愛我。
所以,就盡量知道得多一點,學得多一點,就算別人覺得在浪費時間,那又怎麼樣?反正這麼平凡的我,這些時間不拿來浪費,也不會更有意義^_^。
這樣子的你,不需要去合群,自然有人來合你,畢竟沒有人能做到合每一個群,你也不需要去合每一個群。只要在別人心目中,你不是個乏味的,沒有思想的,品德敗壞的人,那麼總能有那麼幾個看你對胃口的人跟你合成一個群。說個不好聽的,就算品德敗壞的,也自有他該有的群來合他。
不需要強迫自己多開朗,不需要強大到可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不需要說不喜歡說的話,不需要費心維持人際關係,你只需要專心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甚至可以專心的玩,專心的吃都好。你看我,甚至連語文水平都不太好,才會寫下這麼拖沓的一大段話也講不出個重點,但是至少在別人問出「資質平凡又不太合群的女孩怎麼做才能過得好一點」的時候,我願意真誠的給她講個故事。^_^
和擁有同樣價值觀的人才能做朋友,沒有就一個人好了
我也是一個內向的人,但我並不覺得內向的性格有哪些不好。對於我自己來說,我也不會在一大群人中談笑自如,例如隨意的開玩笑,或者作為大家談話的話題發布者。但是我也有屬於自己的朋友,我喜歡安靜,我不知道你是不是這樣。我有時候會自己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看書,自己出去閑逛啊,等等。當別人有任務交給我的時候,我也可以很出色的完成,或者有時候幫同學一個小忙什麼的。也許周圍人有人說我木訥。但是我和每個人交談的時候,我是自信的,也會時不時的向對方微笑。我們現在努力的學習知識,努力提升自己非常重要。千萬不要去想改變自己的性格,那是相當錯誤的決定。對於我自己來說,我也想過讓自己變得開朗,有段時間我看到熟悉的人,會露出誇張討喜的表情,和人打招呼,或者,下課了,也努力的融入班級里那些開朗的同學,但是時間長了,我發現自己好痛苦,一點也不快樂,應該說是要崩潰了。反正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感覺太假了,太不舒服了。反正現在的我,外人評價我,還是內向兩個字。甚至在班級里,有人說我沒有絲毫存在感。。。。。但是我也不喜歡出風頭啊。。所以他說的也沒錯。我還是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默默提升自己的能力。學會一些為人處事的小道理,也是必須的。
更一點:也許不合群的你是孤獨的,也許每天是獨來獨往的,也許有人會說你孤僻,連個朋友都朋友,也許遇到一些事情,自己會感到無助。
但是對我來說,讓自己舒服是重要的。遇到事情,會先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也會找我所親近的同學,雖然親近的同學不是很多,但是在遇到事情時,她們不會拋下我,會和我站在一起,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
學校上課總是會分組,分各種小組,我就認識了許多同學,見到了不同的人,學會了許多他人為人之道。
總是感慨女生友誼的奇怪,我見過撕逼那麼嚴重的幾個人,現在是一個相親相愛的小集體,雖然她們看起來相處融洽,但我卻不羨慕她們。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軌道。我們互不打擾。
也許你每天悶頭學習,覺得唯我獨尊,別忘了,這世界不止學習,還有人際交往,當學會了社交禮儀,你就首先學會這世界的規則了,不要去做讓自己後悔的事,守法愛自己,然後根據你自己手裡的牌,打出你的天地。
Ps:其實這是註冊知乎的第一次答題,也沒想過會有多少人贊,多少人感謝,多少人評論,也沒想過要回評論,本人有點粗線條,然後才想到回複評論這個問題。應該給每個評論的人道謝的,謝謝,謝謝看過我寫的答案還留下了你的感想,我開始回複評論忘記了回復謝謝。不好意思,粗線條,哎。
本人的目標就像一句話概括里的,希望自己別總那麼矯情。好了,不矯情了。謝謝大家。
還有,小女子才疏學淺,有哪裡講的不對,歡迎大家指教。
在一個糟糕的環境里,合群有一個定義-----浪費時間。
不合群沒錯
用不合群和孤僻的幌子掩飾自己的弱點,就錯了。
很多小夥伴都有這樣的感觸,無論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總會遇見這樣一群人,他們思想獨立,有自己的追求,同時,在職場上又能恰如其分的和身邊的同事打成一片,既得領導歡心、又能和同事打成一片。在羨慕這群人的同時,我們也會有些許自責,然後,我們會自然的會當下自己和他們比較,接著會產生糾結、不自信和少許挫敗感。
Hey,各位小夥伴們,你這是怎麼啦,看到人家混的好你就不平衡啦,要知道,在這群人混的好的背後,不知道付出過多少艱辛和努力,可捫心自問自己,你為成為更好的自己,到底付出過多少。
在職場上,同樣是朝九晚五,為什麼同樣是大學同窗,在畢業後的幾年光景後,大家的差距卻這麼大,這個問題真的值得大家去反思,出去原生家庭的物質基礎和資源分配外,你有沒有想過,為你的未來做點什麼。
一、我們從大學時代開始談起
讀過大學的小夥伴都知道,每次準備去上課的時候,班上的同學分為幾部分,一部分是獨自前往的,一部分是三五合群的,還有一部分是結對而行的。那大叔不禁想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害怕獨孤才顯得合群,還是為了找一群和你差不多的人抱團取暖呢。在大學裡,大叔身邊那些有思想的小夥伴除了參加班上組織的團隊活動之外,基本就是獨自行動,或去圖書館看書,或去操場晨跑,或是去追求自己心愛的另一半……所有的事情都是獨立完成。
可有些小夥伴則是一遇到困惑就找身邊的這位同學或是那位同學吐槽,而且同樣的槽會吐好多遍,如果是一般的困惑,找人問一次也就好了,可同樣的困惑反覆問不同的人,會不會讓人反感。這還不止,很多小夥伴宅在宿舍打遊戲,打撲克牌和麻將,那大叔想問你,你讀大學究竟為了什麼,如果說,這思念的光景你都送給遊戲和麻將,你畢業後該拿什麼找工作。
記得當時讀大學時聽過一次講座,講的是,在大學裡,你決定不了你的室友,可你能找到你的朋友。直到現在,和大叔最要好的,都是大叔大學時代的三五好友,當然,也是幾個會適當合群的人。
「大學是頻繁試錯和大量閱讀的黃金期」
難道非要等步入職場,才要想到去改變自己么,要知道,現在時代發展這麼快你拿什麼去彌補這逝去的思念時光么?四年光景彈指一揮間,別等到大四找工作的節骨眼,你才發現,原來自己什麼也不會,然後靠考研來逃避,要知道,如果你讀研和本科一樣的話,你讀研又有什麼意義。
你宅在宿舍,四年的時光都獻給宿舍,到畢業那天,你有沒有一絲後悔……細數這四年被白白浪費,你有多想改變自己呢;
二、從大學到職場
職場中的很多小夥伴也喜歡抱團取暖,比如下班一起去逛街、一起去看電影、一起去大吃大喝,這樣下班後的聚會,如果是偶爾為之,或是有領導在場的話,那最好大家還是要參加一次,可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建議大家還是得去找自己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雖然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機器人會在某些領域取代人類的工作,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未來也許出現的一種情況是,人和機器打配合,即幫助機器更好的為人服務,你有沒有想過去做點什麼;
當下時代的趨勢就是變革,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如果你的認知模式還沒轉變,還沉浸在抱團取暖的模式中,那除了迷茫,你會陷入深深的糾結中。
大家都知道,職場就是金字塔結構,和直接領導相處尤為重要,稱為「伴君如伴虎」,當然,還有同事關係。但是,如果你所在的行業已經是夕陽行業,那你是不是得做點什麼改變了。
此外,當你遇見工作、感情和生活的困惑是,你會不會還是像大學那會一樣,去問身邊人的意見,為什麼你不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三、未雨綢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道理大家都懂,先謀生,再謀愛的方式大家也都明白,可有些小夥伴就是無法建立起獨立的人格,要知道,現在很多富二代比我們還努力,很多女孩子比男孩都努力,所以,咱們就更不能每天虛度時光。
「努力的去找適合你自己的解決方案」
這個世界的解決方案永遠比問題多,所以,大家要努力的去尋找對於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千萬不要坐以待斃,麻木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選擇哪種,都有其客觀存在的原因。對於有些我們暫時不能接受的,我們要學會接受,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正如每個人面對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我們要接納別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得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還記得我們讀書那會,每當考試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幾類人,有些小夥伴考完就大哭,結果全班安慰她,結果全年級第一;有些小夥伴看著弔兒郎當,平時作業也不做,結果考試前十;有些小夥伴平時測驗不錯,一考試就砸鍋;還有些小夥伴平時很用功,一考試就倒數……
其實,從那會開始,對於考試,大家有早已有了自己的小算盤,只不過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不一樣,那個考全年級第一的人,未必滿意她的某一門單科成績,那個考試考倒數的人,也許是理科實驗班的學生,那個弔兒郎當的小夥伴,可能是拿到奧林匹克學科競賽金牌的選手,並獲得了報送資格。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盲目的抱團取暖,只會把自己的光亮給了別人,這樣的事,還是有很多人會做,但是大叔希望你看了這篇文章後,可以有自己的主動思考,然後,從現在起做出一些改變。
哦,對了,縱觀歷史,那些有但凡做出些成就的人,往往都不合群,就算表面「適當」的合群,但是,在他們內心,他們也有一個目標,一直指引他們前進,在前進的路上,不斷調整細微的方向,這麼看來,這不就是「小步試錯、快速迭代」的運營思想和如何追求自己心儀的另一半的思想嘛。
【大叔曰】
1、學會適當的合群,然後要找到當下時代的方向,通過不斷的閱讀和嘗試,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在前進的路上不斷的微調;
2、要建立獨立的人格,要學會構建獨立的認知模式;
3、有思想的人,到哪裡都不合群,可是聰明的有思想的人,會適當的合群;
你可以不合群。
但是不合群的人在中國這麼個極其講究世俗精明的外向型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缺乏包容精神的社會裡是很難混下去,或很難混好的。
不合群的人在中國社會裡就是freak。參照叔本華《論孤獨》。
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於我,並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因此,亞里士多德說過的一句話值得反覆回味:幸福屬於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這也是尚福的妙語所表達的同一樣思想,我把這句妙語作為警句放置這本書的開首)。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人除了依靠自身以外,無法有確切把握地依靠別人;另一個原因則是社會給人所帶來的困難和不便、煩惱和危險難以勝數、無法避免。
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因此,一個人逃避、忍受抑或喜愛獨處是和這一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恰成比例。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如果一個人身體的孤獨和精神的孤獨互相對應,那反倒對他大有好處。否則,跟與己不同的人進行頻繁的交往會擾亂心神,並被奪走自我,而對此損失他並不會得到任何補償。大自然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別,但社會對這些差別視而不見,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更有甚者,社會地位和等級所造成的人為的差別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別,前者通常和後者背道而馳。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於社會生活的這種安排而獲得了良好的位置,而為數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睞的人,位置卻被貶低了。因此,後一種人總是逃避社交聚會。而每個社交聚會一旦變得人多勢眾,平庸就會把持統治的地位。社交聚會之所以會對才智卓越之士造成傷害,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平等的權利,而這又導致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權利和要求,儘管他們的才具參差不一。接下來的結果就是:人們都要求別人承認他們對社會作出了同等的成績和貢獻。所謂的上流社會承認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優勢,卻唯獨不肯承認一個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優勢;他們甚至抵制這方面的優勢。社會約束我們對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現出沒完沒了的耐性,但具有優越個性的人卻必須請求別人對自己的原諒;或者,他必須把自己的優越之處掩藏起來,因為優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對他人的損害,儘管它完全無意這樣做。因此,所謂「上流」的社交聚會,其劣處不僅在於它把那些我們不可能稱道和喜愛的人提供給我們,同時,還不允許我們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現本色;相反,它強迫我們為了迎合別人而扭曲、萎縮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談和充滿思想的話語只能屬於由思想豐富的人所組成的聚會。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會中,人們對充滿思想見識的談話絕對深惡痛絕。所以,在這種社交場合要取悅他人,就絕對有必要把自己變得平庸和狹窄。因此,我們為達到與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絕大部分的自我。當然,為此代價,我們獲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個人越有價值,那他就越會發現自己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根本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人們通常都是無力還債的;他們把無聊、煩惱、不快和否定自我強加給我們,但對此卻無法作出補償。絕大部分的社交聚會都是這樣的實質。放棄這種社交聚會以換回獨處,那我們就是做成了一樁精明的生意。另外,由於真正的、精神思想的優勢不會見容於社交聚會,並且也著實難得一見,為了代替它,人們就採用了一種虛假的、世俗常規的、建立在相當隨意的原則之上的東西作為某種優越的表現——它在高級的社交圈子裡傳統般地傳遞著,就像暗語一樣地可以隨時更改。這也就是人們名之為時尚或時髦的東西。但是,當這種優勢一旦和人的真正優勢互相碰撞,它就馬上顯示其弱點。並且,「當時髦進入時,常識也就引退了。」
大致說來,一個人只能與自己達致最完美的和諧,而不是與朋友或者配偶,因為人與人之間在個性和脾氣方面的差異肯定會帶來某些不相協調,哪怕這些不協調只是相當輕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感覺寧靜——這是在這塵世間僅次於健康的至高無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個人孤身獨處 的時候才可覓到;而要長期保持這一心境,則只有深居簡出才行。
這樣,如果一個人自身既偉大又豐富,那麼,這個人就能享受到在這一貧乏的世上所能尋覓得到的最快活的狀況。確實,我們可以這樣說:友誼、愛情和榮譽緊緊地把人們聯結在一起,但歸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實實地寄望於自己,頂多寄望於他們的孩子。由於客觀或者主觀的條件,一個人越不需要跟人們打交道,那麼,他的處境也就越好。孤獨的壞處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們感覺得到,也可以讓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壞處卻深藏不露:消遣、閑聊和其他與人交往的樂趣掩藏著巨大的,通常是難以彌補的禍害。青年人首要學習的一課,就是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據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從一切事物當中體會到自身的人才是處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羅說過,「一個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稱得上屬於他的東西都存在於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一個人的自身擁有越多,那麼,別人能夠給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這一自身充足的感覺使具有內在豐富價值的人不願為了與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顯而易見的犧牲;他們更不可能會主動尋求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於欠缺自身內在,平庸的人喜好與人交往,喜歡遷就別人。這是因為他們忍受別人要比忍受他們自己來得更加容易。此外,在這世上,真正具備價值的東西並不會受到人們的注意,受人注意的東西卻往往缺乏價值。每一個有價值的、出類拔萃的人都寧願引退歸隱——這就是上述事實的證明和結果。據此,對於一個具備自身價值的人來說,如果他懂得盡量減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擴大自己的自由,盡量少與他的同類接觸——因為這世上人是無法避免與其同類打交道[139]的,那麼,這個人也就具備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促使人們投身於社會交往的,是人們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在孤獨中人們無法忍受自己。他們內心的厭煩和空虛驅使他們熱衷於與人交往和到外地旅行、觀光。他們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種彈力,無法自己活動起來;因此,他們就試圖通過喝酒提升精神,不少人就是由此途徑變成了酒鬼。出於同樣的原因,這些人需要得到來自外在的、持續不斷的刺激——或者,更準確地說,通過與其同一類的人的接觸,他們才能獲取最強烈的刺激。一旦缺少了這種刺激,他們的精神思想就會在重負之下沉淪,最終陷進一種悲慘的渾噩之中。我們也可以說:這類人都只各自擁有人性的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因此,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許多補充。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人的完整意識。相比之下,一個完整、典型的人就是一個獨立的統一體,而不是人的統一體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這個人的自身也就是充足完備的。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平庸之輩比之於那些俄羅斯獸角樂器。每隻獸角只能發出一個單音,把所需的獸角恰當地湊在一起才能吹奏音樂。大眾的精神和氣質單調、乏味,恰似那些只能發出單音的獸角樂器。確實,不少人似乎畢生只有某種一成不變的見解,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能力產生其他的念頭和思想了。由此不但解釋清楚為什麼這些人是那樣的無聊,同時也說明了他們何以如此熱衷於與人交往,尤其喜歡成群結隊地活動。這就是人類的群居特性。人們單調的個性使他們無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飽受其愚蠢所帶來的疲累之苦」。人們只有在湊到一塊、聯合起來的時候,才能有所作為。這種情形與把俄羅斯獸角樂器集合起來才能演奏出音樂是一樣的道理。但是,一個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卻可以跟一個能單獨演奏音樂的樂手相比;或者,我們可以把他比喻為一架鋼琴。鋼琴本身就是一個小型樂隊。同樣,這樣一個人就是一個微型世界。其他人需要得到相互補充,但這種人的單個的頭腦意識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統一體。就像鋼琴一樣,他並不是一個交響樂隊中的一分子,他更適合獨自一人演奏。如果他真的需要跟別人合作演奏,那他就只能作為得到別的樂器伴奏的主音,就像樂隊中的鋼琴一樣。或者,他就像鋼琴那樣定下聲樂的調子。那些喜愛社會交往的人盡可以從我的這一比喻裡面得出一條規律:交往人群所欠缺的質量只能在某種程度上通過人群的數量得到彌補。有一個有思想頭腦的同伴就足夠了。但如果除了平庸之輩就再難尋覓他人,那麼,把這些人湊足一定的數量倒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因為通過這些人的各自差異和相互補充——沿用獸角樂器的比喻——我們還是會有所收穫的。但願上天賜予我們耐心吧!同樣,由於人們內心的貧乏和空虛,當那些更加優秀的人們為了某些高貴的理想目標而組成一個團體時,最後幾乎無一例外都遭遇這樣的結果:在那龐大的人群當中——他們就像覆蓋一切、無孔不鑽的細菌,隨時準備著抓住任何能夠驅趕無聊的機會——總有那麼一些人混進或者強行闖進這一團體。用不了多長時間,這個團體要麼遭到了破壞,要麼就被篡改了本來面目,與組成這一團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除此之外,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視為人與人相互之間的精神取暖,,這類似於人們在寒冷的天氣擁擠在一起以身體取暖。不過,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熱力的人是不需要與別人擁擠在一塊的。在《附錄和補遺》的第二卷最後一章里,讀者會讀到我寫的一則表達這層意思的寓言。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的價值成反比。這一句話,「他不喜好與人交往」,就幾乎等於說「他是一個具有偉大素質的人」了。
孤獨為一個精神稟賦優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第一,他可以與自己為伴;第二,他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第二點彌足珍貴,尤其我們還記得社會交往所意味著的束縛、煩擾甚至危險,拉布葉說過:「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熱衷於與人交往其實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傾向,因為我們與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獃滯或者反常。不喜交際其實就是不稀罕這些人。一個人如果自身具備足夠的內涵,以致根本沒有與別人交往的需要,那確實是一大幸事;因為幾乎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與人交往,我們平靜的心境——它對我們的幸福的重要性僅次於健康——會隨時因為與人交往而受到破壞。沒有足夠的獨處生活,我們也就不可能獲得平靜的心境。犬儒學派哲學家放棄所擁有的財產、物品,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享受心境平和所帶來的喜悅。誰要是為了同樣的目的而放棄與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個最明智的選擇。柏那登·德·聖比埃的話一語中的,並且說得很美妙:「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因此,誰要是在早年就能適應獨處,並且喜歡獨處,那他就不啻獲得了一個金礦。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做。正如人們從一開始就受到匱乏的驅趕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決了匱乏,無聊同樣會把人們驅趕到一塊。如果沒有受到匱乏和無聊的驅趕,人們或許就會孤身獨處,雖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個人都自認為很重要,甚至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而獨自生活恰好適合如此評價自己的人;因為生活在擁擠、繁雜的世人當中,就會變得步履艱難,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就會被大打折扣。在這種意義上說,獨處甚至是一種自然的、適合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它使每一個人都像亞當那樣重新享受原初的、與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樂。
但當然,亞當並沒有父親和母親!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獨處對於人又是不自然的,起碼,當人來到這一世界時,他發現自己並不是孑然一身。他有父母、兄弟、姐妹,因此,他是群體當中的一員。據此,對獨處的熱愛並不是一種原初的傾向,而是在經歷經驗和考慮以後的產物;並且,對獨處的喜愛隨著我們精神能力的進展和與此同時歲數的增加而形成。所以,一般而言,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渴望程度與他的年齡大小成反比。年幼的小孩獨自呆上一會兒的時間就會驚恐和痛苦地哭喊。要一個男孩單獨一人則是對他的嚴厲懲罰。青年人很容易就會湊在一塊,只有那些氣質高貴的青年人才會有時候試圖孤獨一人,但如果單獨呆上一天的時間,則仍然是困難的。但成年人卻可以輕而易舉做到這一點,他們已經可以獨處比較長的時間了;並且,年紀越大,他就越能夠獨處。最後,到達古稀之年的老者,對生活中的快感娛樂要麼不再需要,要麼已經完全淡漠,同輩的人都已一一逝去,對於這種老者來說,獨處正好適合他們的需要。但就個人而言,孤獨、離群的傾向總是與一個人的精神價值直接相關。這種傾向正如我已經說過的,並不純粹自然和直接地出自我們的需要,它只是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對此經驗進行思考以後的結果,它是我們對絕大多數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悲慘、可憐的本質有所認識以後的產物。我們所能碰到的最糟糕的情形莫過於發現在人們的身上,道德上的缺陷和智力方面的不足共同聯手作祟,那樣,各種令人極度不快的情形都會發生。我們與大部分人進行交往時都感到不愉快,甚至無法容忍,原因就在這裡。因此,雖然在這世界上不乏許許多多的糟糕東西,但最糟糕的莫過於聚會人群。甚至那個交際廣泛的法國入伏爾泰也不得不承認:「在這世上,不值得我們與之交談的人比比皆是。」個性溫和的彼特拉克對孤獨有著強烈的、永恆不變的愛。他也為自己的這種偏好說出了同樣的理由:
我一直在尋求孤獨的生活河流、田野和森林可以告訴你們,我在逃避那些渺小、渾噩的靈魂我不可以透過他們找到那條光明之路。
彼特拉克在他優美的《論孤獨的生活》裡面,詳細論述了獨處的問題。他的書似乎就是辛瑪曼的那本著名的《論孤獨》
的摹本。尚福以一貫嘲諷的口吻談論了導致不喜與人交往的這一間接和次要的原因。他說:有時候,人們在談論一個獨處的人時,會說這個人不喜歡與人交往,這樣的說法就猶如當一個人不願意深夜在邦地森林行走,我們就說這個人不喜歡散步一樣。甚至溫柔的基督教徒安吉奴斯也以他獨特、神秘的語言表達了一模一樣的意思:
希律王是敵人,上帝在約瑟夫的睡夢中讓他知曉危險的存在。
伯利恆是俗界,埃及則是孤獨之處。
我的靈魂逃離吧!否則痛苦和死亡就等待著你。
同樣,布魯諾也表示了這一意見:「在這世上,那些想過神聖生活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過:噢,那我就要到遠方去,到野外居住。」波斯詩人薩迪說:「從此以後,我們告別了人群,選擇了獨處之路,因為安全屬於獨處的人。」他描述自己說:「我厭惡我的那些大馬士革的朋友,我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沙漠隱居,尋求與動物為伴。」一句話,所有普羅米修斯用更好的泥土塑造出來的人都表達了相同的見解。這類優異、突出的人與其他人之間的共通之處只存在於人性中的最醜陋、最低級,亦即最庸俗、最渺小的成分;後一類人拉幫結夥組成了群體,他們由於自己沒有能力登攀到前者的高度,所以也就別無選擇,只能把優秀的人們拉到自己的水平。這是他們最渴望做的事情。試問,與這些人的交往又能得到什麼喜悅和樂趣呢?因此,尊貴的氣質情感才能孕育出對孤獨的喜愛。無賴都是喜歡交際的;他們的確可憐。相比之下,一個人的高貴本性正好反映在這個人無法從與他人的交往中得到樂趣,他寧願孤獨一人,而無意與他人為伴。然後,隨著歲月的增加,他會得出這樣的見解:在這世上,除了極稀少的例外,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
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這話說出來雖然讓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儘管他有著基督徒的愛意和溫柔——還是不得不這樣說:
孤獨是困苦的;但可不要變得庸俗;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對於具有偉大心靈的人來說——他們都是人類的真正導師——不喜歡與他人頻繁交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這和校長、教育家不會願意與吵鬧、喊叫的孩子們一齊遊戲、玩耍是同一樣的道理。這些人來到這個世上的任務就是引導人類跨越謬誤的海洋,從而進入真理的福地。他們把人類從粗野和庸俗的黑暗深淵中拉上來,把他們提升至文明和教化的光明之中。
當然,他們必須生活在世俗男女當中,但卻又不曾真正地屬於這些俗人。從早年起他們就已經感覺到自己明顯與他人有別,但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才逐漸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他們與大眾本來就有精神上的分離,現在,他們刻意再輔之以身體上的分離;任何人都不可以靠近他們,除非這些人並不屬於泛泛的平庸之輩。
由此可知,對孤獨的喜愛並不是一個原初的慾望,它不是直接形成的,而是以間接的方式、主要是在具有高貴精神思想的人們那裡逐漸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免不了要降服那天然的、希望與人發生接觸的願望,還要不時地抗拒魔鬼靡菲斯特的悄聲的建議:
停止撫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隻惡鷹吞噬著你的胸口!
最糟糕的人群都會讓你感覺到你只是人類中的一員而已。
——《浮士德》
孤獨是精神卓越之士的註定命運:對這一命運他們有時會噓唏不已,但是他們總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地選擇了孤獨。隨著年歲的增長,在這方面做到「讓自己遵循理性」變得越來越容易和自然。當一個人到了 60 歲的年齡,他對孤獨的渴望就已經真正地合乎自然,甚至成為某種本能了,因為到了這個年紀,一切因素都結合在一起,幫助形成了對孤獨的渴望。對社交的強烈喜好,亦即對女人的喜愛和性的慾望,已經冷淡下來了。
事實上,老年期無性慾的狀態為一個人達致某種的自足無求打下了基礎;而自足無求會逐漸吸掉人對於社會交往的渴望。我們放棄了花樣繁多的幻象和愚蠢行為;活躍、忙碌的生活到了此時也大都結束了。這時,再沒有什麼可期待的了,也不再有什麼計劃和打算。我們所隸屬的一代人也所剩無幾了。周圍的人群屬於新的、陌生的一代,我們成了一種客觀的、真正孤零零的存在。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迅速,我們更願意把此刻的時間投放在精神思想方面。因為如果我們的頭腦仍然保持精力,那麼,我們所積累的豐富知識和經驗,逐步經過完善了的思想見解,以及我們所掌握的運用自身能力的高超技巧都使我們對事物的研究比起以往更加容易和有趣。無數以前還是雲山霧罩的東西,現在都被我們看得清晰明白;事情有了個水落石出的結果,我們感覺擁有了某種徹底的優勢。豐富的閱歷使我們停止對他人抱有太高的期待,因為,總的說來,他人並不都是些經我們加深了解以後就會取得我們的好感和讚許的人。相反,我們知道,除了一些很稀有和幸運的例子以外,我們碰到的除了是人性缺陷的標本以外,不會是別的東西。對於這些人我們最好敬而遠之。因此,我們不再受到生活中慣常幻象的迷惑。我們從一個人的外在就可以判斷其為人;我們不會渴望跟這種人做更深入的接觸。最後,與人分離、與自己為伴的習慣成為了我們的第二天性,尤其當孤獨從青年時代起就已經是我們的朋友。因此,對於獨處的熱愛變成了最簡單和自然不過的事情。但在此之前,它卻必須先和社交的衝動作一番角力。在孤獨的生活中,我們如魚得水。所以,任何出色的個人——正因為他是出色的人,他就只能是鶴立雞群、形單影隻——在年輕時都受到這必然的孤獨所帶來的壓抑,但到了老年,他可以放鬆地長舒一口氣了。
當然,每一個人享受老年好處的程度,由這個人的思想智力所決定。因此,雖然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享受到老年期的好處,但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時光。只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質太過平庸的人才會到了老年仍然像在青年時期那樣對世俗人群樂此不疲。對於那個不再適合他們的群體來說,他們既啰嗦又煩悶;他們頂多只能做到使別人容忍他們。但這以前,他們可是受到人們歡迎的人。
我們的年齡和我們對社交的熱衷程度成反比——在這裡,我們還可以發現哲學上的目的論發揮了作用。一個人越年輕,他就越需要在各個方面學習。這樣,大自然就為年輕人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人們在與自己相仿的人交往時,也就是互相學習了。在這方面,人類社會可被稱為一個龐大的貝爾·蘭卡斯特模式的教育機構。一般的學校和書本教育是人為的,因為這些東西遠離大自然的計劃。所以,一個人越年輕,他就越感興趣進入大自然的學校——這合乎大自然的目的。
正如賀拉斯所說的,「在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完美無瑕」。印度的一句諺語說:「沒有不帶莖柄的蓮花」。所以,獨處雖然有著諸多好處,但也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煩。不過,這些不便和麻煩與跟眾人在一起時的壞處相比卻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一個真正有內在價值的人肯定會發現孤身的生活比起與他人在一起更加輕鬆容易。但是,在孤獨生活的諸多不便當中,一個不好之處卻並不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正如持續呆在室內會使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的影響變得相當敏感,一小陣冷風就會引致身體生病;同樣,長期離群索居的生活會使我們的情緒變得異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話語,甚至別人的表情、眼神,都會使我們內心不安、受傷和痛苦。相比之下,一個在熙攘、繁忙當中生活的人卻完全不會注意到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出於對別人的有理由的厭惡,迫於畏懼而選擇了孤獨的生活,那麼,對於孤獨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無法長時間忍受的,尤其正當年輕的時候。我給予這種人的建議就是養成這樣的習慣: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群中去,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另外,對別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對於別人的看法,他應鍛鍊出一副淡漠、無動於衷的態度,因為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雖然生活在眾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為眾人的一分子;他與眾人應該保持一種盡量客觀的聯繫。這樣會使他避免與社會人群有太過緊密的聯繫,這也就保護自己免遭別人的中傷和侮辱。關於這種與人交往的節制方式,我們在莫拉丹所寫的喜劇《咖啡廳,或新喜劇》中找到那值得一讀的戲劇描寫,尤其在劇中第一幕的第二景中對 D.佩德羅的性格的描繪。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社會人群比喻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時候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堆;後者在灼傷自己以後,就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之中,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有合群的能力,不喪失獨處的習慣,是我所認為最佳的狀態。若不合群,也許只是沒找到和世界和平相處的方式罷了,沒什麼大不了,怎麼舒服怎麼活。
有思想的人到哪都不合群
不邀自來。
其實這幾天我一直在知乎上看 舍友關係 孤獨 朋友 社交恐懼症這幾個板塊的高贊回答。應該自己也是被困擾著的吧。
就總覺得 要是合群 總是別著自己的性子 自己心裡會有些難受 可是不合群的話 又不想要那種大家走進了同一間教室 三兩紮堆 隨意落座 而自己卻要選個一排最左或最右的位置—這樣子的話不會兩邊都是空座 不那麼尷尬。
也會羨慕那些和誰都聊得開的人啊 有的時候覺得自己只是沒有把想法說出來 說出來也就和她們一樣了呢 不過有時候又覺得 自己一個人真的挺好的。
之前的我 沒人一起吃飯 就乾脆不要吃飯好了;沒人一起去圖書館 就默默跟著大家回宿舍;沒有人想要聚會完之後馬上回家 就靜靜跟去ktv然後呆坐著;然後埋在一堆子的不喜歡里,。
現在啊 沒人吃飯我也要到食堂去好好斟酌到底是吃番茄炒飯還是來一大碗熱騰騰的湯麵 沒人去圖書館就自己一個人去然後安靜的看書 就是你突然發現其實自己一個人也可以很好的啦 覺得自己捱不住了的時候可以找網路的我聊聊天吶~哈哈最喜歡和這樣子當面說不出話網上卻可以嘰嘰喳喳的小可愛了~
就是 你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管別人怎麼看 你要舒服啊。
Do not ever waste time in other people"s life.
這是剛剛口語課上老師講的 我覺得很適合這個題。
不合群沒有錯
合錯群才有錯
懂了嗎
我覺得還是要看目的吧。一個商人,如果不合群,你說是對還是錯?
一個學者,不合群,似乎就沒什麼太大的問題。——當然了,如果你的目的是評職稱什麼的,在中國這個社會,不合群肯定也是錯的。
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應該以目的為導向來判斷。你的目的達成過程中,有需要別人的地方,需要的越多,那你就約要合群,不管你願不願意。不合群你一定是錯的。反之,不合群就無所謂了。
但是,以為的經驗來看,活在這個國家,和群還是比較好。如果你不合群還想過得不錯,需要付出的東西,我覺得比假裝合群要多。當然,也因人而異。
至於怎麼去合群,我覺得王恩澤的答案比較不錯。這也是這麼多年我一直在想的,目前覺得最有效的方法。
我也是不合群的人,但我想做一個該合群就能合群的人。但是,合群也是一種能力,不是你想合就能合上去的。能力就需要鍛煉,鍛煉就需要有方法。可以嘗試一下。
以前我其實是不大看得起這種浪費時間的社交活動的。而且很不屑,因為如果單我自己的話,我現在完全可以不求任何人就過的不錯。但是有了孩子後,我的一些想法又變了。比如吧,將來孩子想上個不錯的學校,需要求人,沒人光有錢也不見得有用,給錢人家也不見得收——更何況,可能到時候我還沒那麼多錢。比如將來孩子惹事了,比較嚴重,公安系統有沒有人肯定不一樣。這些都是不正之風,但那又怎麼樣?不能改變,不如順從。
一點經驗之談。我覺得合群這事吧,能做,還是盡量做一下吧。如果實在做不來,那也沒辦法。我不是在提倡你去不合群。我只是希望你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準備好承擔後果的勇氣。哪怕你覺得自己錯了,要麼你回頭,要麼你一直往前,走到對了為止。你苦惱,你困惑,你不明白,不過是生命在逼你做出一個選擇。要知道,原地打轉,是轉不出向前的路的。
我一直相信,每個人眼裡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們所做選擇的因,也是果。
可是因因果果,對對錯錯,誰能說得通?有的人追求快樂無憂,有的人追逐功成名就,有的追求青史留名,有的人追求默默無聞,有的人追求浪跡天涯,有的人也不知道在追求什麼。你看,這一輩子要怎麼過,也沒個準繩。
嘆只嘆,人言可畏哪~
只能希望我和你,都能不畏人言的走完這一生。
---------------/--------------------/--------------
先介紹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平時在公司不是很經常跟同事溝通,下班基本不跟同事出去玩,大多數時候,下班就吃飯,吃完飯就散步半個小時回家,鍛煉30~60分鐘,洗漱一下,看會視頻(狗血的電視劇,無聊的綜藝或者公開課等),看會書(室內設計、心理學、法語等等所有我感興趣的),然後10點半左右基本上就睡覺了。周末要麼出去小游一下,要麼回家。喜歡自然,喜歡各種戶外運動(騎行、滑翔傘、騎馬、射箭、攀岩等等。當然有些還只是喜歡而已,因為經濟原因,還沒時間去把所有喜歡的都嘗試一遍,但是不著急,以後這些都會實現的)。昨晚跟一個並不相熟的朋友聊天,說到我的日常生活狀態,冷不丁的被他說了一句不合群,沒什麼朋友。有點難過,想了一夜,也在知乎上搜了關於不合群的相關內容。像你一樣,我也很想知道「不合群」是否是錯的。
「不合群」這個詞,我們習慣性的將它視為貶義詞,可是,在生活中,它只是一種狀態,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跟題主背景挺像的。有點自卑,嘗試過去融入群體,為此難受過,也請教過一些人。現在大部分時間依然一個人,這種生活,真的無所謂好壞,無所謂對錯。
我來自農村,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農民(後來去上海打工了),有3個妹妹妹,經濟條件僅能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連小康都不算。今年24歲,去年不知名大學畢業,現在已經工作一年。不是大神,沒有特別出眾的技能。如你所見,我如此平凡,如此普通。
---------------------------------------------------------------
補充一下時間背景:一年級到初二,因為父母在A城打工,我也一直在A城讀書。初二下學期到初三,因為A城教育政策原因,離開回戶籍地參加中考並讀完高中。高考考到某一線城市,度過了4年大學生活。
--------------------------------------------------------------
之前的16年里,接觸最多的是就是同學。班級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在這個群體里不合群是一件真的很讓人難受的事情。那時候不像現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的最多的就是學習、玩、朋友。可我沒什麼朋友,不知道要怎麼跟別人交流溝通。(一開始就不會溝通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出生就帶有這種屬性?難道我此生註定不凡?------呵呵噠。這些理由自己都覺得不靠譜,太會給自己貼金了,太羞恥了,,,,)
於是為了能有朋友,在A城讀書的時候,我狗腿了很多年:1.一味的對別人好,別人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恨不得把自己整個都奉獻了。如果有什麼做的不是很到位的地方,我甚至覺得是自己的錯,而不是別人的要求太過分 2. 為了能在表面上顯示自己是合群的,我甚至還默默地跟在他們的後面,不說話,讓我跟著你們就好。3. 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說,在一個群體里存在感、地位如此低的人,我的什麼想法並不重要,沒人在乎。
你看,那時候的我,為了讓自己合群一點,卑微的可笑,都低到塵埃里去了。可是,情況並沒有因此改善,我的身體在合群,可我過的很不開心,一點都不。我討厭那樣卑微的自己。漸漸地,我就不再去做哪些傻乎乎的事情了,開始接受一個人的狀態。
後來回到戶籍地讀書,因為從來沒有回過老家,完全陌生的環境,沒人知道我的過去,大概心理包袱沒那麼重吧,也可能是真的太不快樂了,我開始接受,享受一個人的狀態。溝通不了就暫時不要溝通了,不勉強自己,我想快樂一點,我想對自己好一點。真的,不多,一點就好。
我的老家在鄉下,家家戶戶都種水稻,給人的感覺很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描繪的農村生活。初三的課業並沒有那麼繁重,於是經常寫完作業之後,騎車單車在田間小道和樹林里竄來竄去,後來發現自己無比喜歡這種與自然貼近的生活,以至於多年以後我有空就會騎車去人少、風景美的地方溜達。
我還很喜歡在田壟上坐著,拿一本書(是不是很文藝。。。其實。。。我拿的是課本。。囧。)暖陽、微風、蹣跚的鴨子、吵鬧的雞、歡快的鳥,還有小小的我……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對了,還有還有青蛙啊!!!每到晚上,稻田裡蛙聲此起彼伏的時候,就感覺,沒有比「青草池塘處處蛙」、「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詩更契合的了。再加上又是生機勃勃的季節,心情總是忍不住隨著蛙聲飛揚。那樣的夜晚,雨汽濛濛也好,皓月當空也好,總是美的不像話。
成年後,心智稍成熟些,心臟也強大了些,又回老家,樹依舊,稻田依舊,村莊依舊,炊煙依舊,仍能聽到姥姥嘮嘮家長里短,仍看到稻農在烈日下躬耕的時候……(這是這個落後農村的悲哀,但於我而言,確拾一份幸運。)看眼前的一切,不明白,我是否從心底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那麼我比之前快樂么?答案是肯定的,我想這就足夠了。我們不能貪心的期待自己預見所有選擇帶來的後果並做出最優決策。因為不合群,我們會難過,會傷心,會懷疑自己,來,抱抱吧。可是親愛的你啊,時間在走,永永遠遠的沉浸當下的情緒,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像墮入地獄般,多浪費這大把的好時光,多可惜一個鮮活的生命。人生不就幾十年,指不定什麼時候會掛掉,我都怕自己來不及去見識所有的美好,怎麼捨得浪費時間讓自己難過?所以,希望你也不要畫地為牢。
-----------------------------------------------------
高中嘛,青春期,和大多數人一樣,深深懷念著。高中,其實大部分時間放在了學習上。沒辦法,農村考生想考到好的學校還是要很努力的。那時候大家都有一個很一致的目標:考一個好的大學。平時聊得也大多數學習上的,這讓我一度以為未來我將是為科研奉獻一生的人(是我想太多~)但偶爾坐在窗前想起在上海的那些不合群的日子,也還是會難過。因為班裡的人不知道我的過去,我也不想讓他們知道,我的過去就成為了我一個人秘密。可是難過了怎麼辦呢?就得找地方發泄啊。於是我去買了羽毛球拍,打羽毛球發泄一下。那時候我妹妹也因為戶籍關係回老家讀高中了,經常就會拉著她一起打。再後來,嘿嘿嘿,街坊四鄰的小夥伴們就都加入了~ 後來就不可抑制的愛上了籃球、排球、、、不過都是三腳貓功夫。原諒我說的有點亂,其實我是想說:1.不合群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時間開發自己,去發現自己的興趣 2. 當你有了自己的興趣之後,自然有跟你興趣相同的人來跟你抱團,組群。
當然了,不合群的現狀不會改變的這麼快。在班級里的時候我還是經常不怎麼說話,很多人說我高冷。有些善意的小夥伴會約我晚自習的時候一起出去溜達,我會覺得惶恐,擺脫不了之前的陰影,怕自己掃她們的興,於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應該是太過小心了,她們覺得我無趣,後來就不怎麼約我了。後來,我就回歸了一個人的狀態,覺得一個人反而更自在。再後來,高中就結束了。再再後來,大學也結束了。
寫到這裡,不想再寫下去了。原來,不覺間,時間已經過了這麼久。在這個階段看過去的自己,那些事兒都不算事兒,那些本來覺得要死要活的時光也沒有什麼感覺了。無從說起。
我的回答里一直在寫我如何去適應一個人狀態的,但其實,這11年里,我也沒有放棄去融入群體。嘗試融入群體的行為,於我,有喜有憂。而正是這所有的一切的一切,我才會成為我,所以,無論我是怎樣,我做過怎樣的決定,我將做怎樣的決定,我都不曾後悔。之前看到一句話:「人世間所有的自卑,最後都是被兩種東西治癒的:1.外在的正向反饋,即別人的認可 2.內在的自我認同、自我接納」 我感受到的外界反饋一直都不太正向,這也是我最終選擇偏向「不合群」生活的原因。我們和環境一直是相互影響的。何況,合群與不合群,並不是你死我活,二者必擇其一的關係。你選了一種,不代表你不可以為另一種付出努力。
一開始我寫這篇回答,我是想為你答疑解惑,讓你好好過自己的生活。怎麼寫著寫著,倒像是寫給自己看的了,就算是給自己這20幾年的生活一個交代吧。
總結一下自己這麼多年的不合群生活吧: 把自己放到不屬於這個世界的角度去看,你是你自己,單槍匹馬的一個人。無論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朋友,你的戀人,他們跟你的聯繫都沒法強到無法分割,他們總有一天會離開,而你還會在。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身邊的人來來往往。短暫的交會之後,還是會離開。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是非黑白,不合群未必就對,也未必就錯。你要做的只是接受自己,美好的自己,醜陋的自己。無論哪一面,都是你。然後你就會發現,,,你就那麼的無欲無求了,,,,嗯,離升仙不遠了。
合群,對於某些人,是一種諷刺。
沒有錯。
現實中,我也是那種看起來不太合群的人。我不擅長在那種場合交際,也不喜歡在那種場合高談闊論。某種意義而言,後者也正是前者的原因。相對而言,我更喜歡一兩好友聚一起不那麼吵鬧的聊天。
有時出去參加一些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間的聚會。既不想讓別人尷尬,也不想讓自己彆扭。那種場合,我一般就是看著大家熱鬧,沖著一堆人那樣聊天我也沒什麼合適的話題,大多時候就只是做個聽眾。
結果不止一次,就有年長的夥伴教導我「要學著與人溝通多交流……」
後來我就在想,那我有沒有必要改變自己這一點呢。其實,只要這個特點不干擾我生活,我自己也不覺得困擾的話,那我幹嘛非要變的那麼合群那麼健談。所有人都照一個模子整出來,有必要有意思嗎?
以不傷害他人,不困擾自己的方式過一生,挺好。推薦閱讀:
※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
※自己是個特別隨性的人,這樣好嗎?
※為什麼部分人在工作後稱「讀的書,沒用上」?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逗比和女神能否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