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單親家庭是什麼樣的體驗?

鏡像問題:生活在雙親家庭是什麼樣的體驗?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226594


核心體驗就是,即使你努力過得洒脫積極樂觀向上,想要證明其實單親家庭也沒什麼不一樣,但是總是有很多事情(來自家庭的和來自外界的都有)告訴你,其實單親家庭就是不一樣,就是缺了點什麼東西。


不謝邀。

——
不知道為什麼收到這麼多反對,都是單親家庭的小夥伴給的嗎?
如果是的話我會很開心。

——

如果是一年前,我可能會充滿喜悅地,像我十幾年來一直致力於的那樣,告訴你們單親家庭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沒有多少區別,你看我就很快樂,很開朗。

但是事實證明,我只是反應比較遲鈍,十幾年前的傷,現在才覺得疼。

這讓我很難帶著平常心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覺得這可能是我能回答的最有意義的問題——即使匿名——我希望所有準備結婚的,已婚的甚至準備離婚的人們能夠明白,父母的離異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小學時,他們離婚,我跟媽媽。父親重視事業,離婚前就已經在外地工作,每天六點左右打一通電話回家,每年回兩三次家,我暑假會去他所在的城市找他。父母離婚之後,我的生活幾乎沒有變化。唯一的區別是,母親變得憔悴和憤怒,和父親打電話、跟父親見面之後勢必要遭到她的冷嘲熱諷。還有因為家境的改變,常常需要帶著「要錢」的任務去見他。那是我童年時的噩夢,至今跟父親談錢都讓我覺得渾身不舒服。

儘管母親常說,這是他欠我們的。

父親身邊的女人不斷地改變,我見過他的情婦和不知道有沒有領證的老婆們。我從小就開始練習演戲,對著媽媽的「敵人」強顏歡笑。有趣的是,這些女人也都有自己的兒女。我和那些孩子也都關係不錯。這事看起來奇怪,但真正參與進去比跟父親要「這是他欠我們的錢」這種理所當然的事情,要容易的多。

母親也沒有一直一個人,她在跟父親分手兩三年之後再婚了。我並不開心,當時的我甚至覺得這是背叛,這是徹底斷了父母複合的後路。但是我們對大人的決定永遠無能為力,永遠。那之後這裡的生活平靜而穩定,家裡的條件變好了很多。

然後就是這些年。父親老了,我也大了。也許是因為他將自己現任妻子的兒子送出了國,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有一個女兒。於是他開始頻繁地給我發朋友圈心靈雞湯,在微博上轉發勵志文章艾特我,邀請我去他的城市。但是我從來不看那些東西,也厭惡他的家。我不知道這是因為我的主觀感情還是真的就是那樣。儘管如此,我仍對自己說,他是你的父親,你只有一個的父親。我甚至竊喜,你看,血緣總是奇妙的,我的父親需要我了。

但事實不是這樣的。他總喜歡談論那個遠在國外成績優異的兒子,他不知道我喜歡看的書,不知道我選了什麼專業,不知道我在學校里都做了什麼。他不了解我,不像我的母親那樣——一個親人那樣——地了解我。他不知道我童年經歷過什麼,不知道我青春期時的煩惱,沒有陪我解決過成年後的迷茫。最要命的是,這些話我不敢跟他說,我不知道這些對於一個「父親」來說是否太多。

我突然了解到,我並沒有父親。我們在漫長的歲月里並沒有相互陪伴,他沒有女兒,我也沒有父親。我能感受到他的努力,他想要挽回,而他並不是唯一做錯的人。母親對我的仇恨教育,我自己的膽小和懦弱,他對家庭的拋棄——我們都錯得離譜,但是誰能保證在那樣的情況下能做得完美無缺呢?我們都只是普通人,想到他們曾跟我一樣是個孩子,想到他們的無助,他們面對的誘惑,我釋然了。但是我依然無法釋懷,無法原諒,無法面對。

最近看了《少年時代》,其實很多感情都被說了出來。他的父親會給他刻披頭士的合集,卻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喜歡Paul。還有當他的父親忘記之前關於車子的承諾時,少年臉上露出那委屈而憤怒但又說不出話來的神情。那些時刻我太懂了。這就是我對我父親大多數時候的感情,這就是我們大多數時候的處境。我想對他說,去看看《少年時代》吧,我想對你說的話都在裡面了,但是我連這樣簡單的話都說不出口。

歸根結底,我和他是陌生人。

這只是一個我生活的故事,這不是數據,也許根本沒有意義。但是人的感情是需要被重視的,無論他是一個孩子還是一個成年人,無論他受到的傷害會在什麼時候爆發。

別指望在三十歲的時候拋棄一個孩子,結果還能在五十歲的時候找回一個兒子或是女兒。別以為打了麻藥傷口就不會疼。別結婚。別生孩子。別離婚。


我想寫一下單親家庭的母女關係。我從記事兒起,從沒有覺得自己缺少一個父親,因為我母親從來沒有給我灌輸過這樣的想法。我父母一直兩地分居,大概在我四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五歲的時候我父親來看過我一次,那個時候我都記事兒了。既沒覺得高興,也沒覺得難過,也沒有覺得缺少什麼,也沒有覺得奇怪,就是覺得跟這個人不太熟悉。
雖然我在一個比較閉塞的小城市長大,但是我周圍的環境從來都沒有歧視過單親家庭。我從小都是和外國孩子一樣,大大方方的自我介紹我爸媽離婚了。我在小時候根本就沒有感覺到中國人對離婚這件事兒的偏見。我父母離婚的原因也比較不是中國式的。我媽就是覺得過不下去。其實我父母的衝突根本就沒有什麼烈度,可以說我媽基本上沒將就。我一直說這一輩子她做的最牛逼的兩件事兒就是考上了大學,還有乾脆利落的離了婚。
我覺得這一點是比較重要的。從小跟著單親母親長大的孩子會有比較強的不安全感呀等等,這個是因為他們的母親會強調說,缺少一個男人啊或者怎麼樣,就是實際上是母親的不安全感傳導給孩子的。給我媽做的是比較好的,我跟我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沒有覺得我自己缺了什麼。

十歲以後我和父親以及父系的親屬關係變近之後,相處起來,有一種不親近和尷尬的感覺,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出於表演型人格,母親給我很強烈的心理暗示,讓我在除了她之外的人那裡都要「好好表現」,用虛假的順從和迎合,來換取他人的正面評價。她以深明大義的態度在我九歲之後讓我和我的父親還有父系的親屬重新拉進關係,是她暗示我要好好表現,顯得自己非常善解人意,自我剋制和懂禮貌,以至於我對於父親和父系親屬,一直都是在表演一個好孩子的形象。這樣怎麼能形成自然的感情呢。20到30歲之間,我做了非常多的嘗試,學遍了各個學科,觀察了形形色色的人,做了大量的心理和思想實驗,三十歲以後,才開始,摸索著怎樣自然真實地自處以及真正的理解和尊重別人。

我母親也給我的心理和智力上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對我的人生都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單親家庭的母女關係或者父子關係,會是一種極其親近的關係。除非那個母親或者父親是人格極其健全和健康的人,否則他們的子女特別容易複製他們的缺陷。看看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所寫的《鋼琴教師》就可以知道單親家庭的母女關係,如果是邊界不清晰的,將會對女兒造成多麼嚴重的影響。
我的母親和他人的關係有問題,她總是想成為眾人的焦點,吸引別人的注意和喜愛,操縱他人的注意力。然而同時她又無法體察他人多種多樣的處境和感受,當她使別人的尷尬或難堪時,她自己經常意識不到。她的情商有問題。她的上述性格特點,我全部都複製到了。然而這些性格特點和我天生的性格是相反的。從初中我開始就強烈的感覺到,我對周圍的人是在表演,這種表演感持續到本科階段的時候,已經無法繼續了。我從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這段時間,就是在洗脫她在心理上、在人際交往上對我造成的影響。
我母親對於非常多的東西都有興趣,但都只有一種淺薄的興趣,她會興奮的、專註的聽著那些現在只有年輕人才感興趣的東西,比如邏輯思維什麼的,但是她無法持續的認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從小他給我灌輸的觀念就是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盡量爭取考100分考第一名,學習好就是為了出人頭地;學東西,抖摟自己聰明,就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注意力。在我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這段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擺脫母親給我塑造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總體而言,我能夠重塑自己,洗脫我母親的缺陷在我身上打下的烙印,我憑藉的最原始的心理能量仍然來自於我母親。雖然她因為情商缺陷容易和他人發生衝突,我小時候,因為受她的影響,也容易和他人發生衝突。但是當我和世界處在對立的時候,當我和老幼兒園的老師小朋友吵架的時候,當我和老師吵架的時候,當我和我母系的親屬吵架的時候,我母親非常堅定地保護了我。她不至於像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那樣不分是非,但當我置身於衝突危機之中的時候,她不會讓我感覺到我是被嫌棄的,而是讓我感覺到我是被保護的,可以依靠她。在我小學二年級和班主任吵架之後,她和我在一家地方小吃包子鋪吃包子,一邊吃一邊給我講,鄧小平的韜光養晦的理論。我從小學二年級之後就開始韜光養晦了。我媽很喜歡講是非,犯了錯之後,就要去找人道歉。我長大之後才知道這些事情有很多人都做不到。


說起幼年喪父到底對人生有什麼影響,我可謂後知後覺,到二十歲之後才終於逐漸領悟旁人所說的「家庭不完整」究竟是種怎樣的缺憾。


在此之前,尤其是青春期時代,我過著一往無前毫無畏懼所向披靡的生活。打心眼裡不覺得我缺少什麼。對電視劇里單親家庭的孩子望著別的同伴被父母牽著兩隻手的背影心生羨慕的情節表示根本不能理解。


看來太陽底下確實無新事。老人和群眾的見解總是有些道理。二十歲之後才意識到此前所有親戚朋友尤其是母親是以怎樣心照不宣而又習以為常的態度「保護」著我—購買的書籍封皮若有「父親」「爸爸」的字樣,母親會包上書皮並放在隱蔽處;親戚在我面前從來不提起類似的字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當我知道時,真是哭笑不得。


反觀自己,現在看幼年喪父這件事,不可能再理直氣壯萬分篤定地說出我絲毫不受影響的話。檢視自身,所發覺的偏離處至少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不能與男性,尤其是年長男性建立正常社交關係。生活經驗中缺乏年長的、有權威的男性角色,使我在成年後的工作生活中與男性師長、上級接觸時缺乏自然經驗。曾有要好的女性朋友與我分享如何受益於男性導師的教導愛護,描述自己就像他的女兒,我驚覺「爸爸的女兒」這一經驗是我所沒有的。有此認識之後,我對類似的經驗更加敏感。在工作中也可見與我年齡相仿的女性以極其自然的乖巧姿態取得年長男性的信任,在我,這樣的技能即便是心下有知,卻也是難以習得。


其次,我個性中缺乏溫柔成分。原因與之前一條類似,既是成長經驗中沒有相對於男性角色的女性自知。

二十歲之後才逐漸認識到在與男性社交中主動表現寬容、關懷、以及一定程度的順從的重要性。


1994年3月2日,我的父親車禍去世。母親從此獨自照顧我至今。現在我承認這樣的家庭經歷對於我個性和思想的塑造有著無法被誇大的影響。長久以來,我與母親的關係並不親密。我個性中陰鬱而多慮的特點讓母親苦惱,而我從不主動與母親交流,對彼此的理解不抱有期待。面對母親,我經常容易感到憤怒—這是無法容忍自身的軟弱在她身上的投射。她的逆來順受、抱怨、不滿並不引發我的共情和安慰,反而讓我憤怒。我無法容忍自己的軟弱,因此也痛恨她的軟弱。而在母女關係中,彼此暴露其弱點又是極為正常甚至理所應當的一項內容,這讓我們經常陷入見面幾天便爆發爭吵的局面。


現在比起青春期我和母親的關係已經改善許多。原因自然是人們所說的「懂事」—實質是我能夠意識到不良關係的根源何在,以及能夠對人性不可避免的弱點持有更多寬容。當然,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遠離家鄉也許也是重要因素。青春期那些無緣的惱恨已經多數能夠被更明確的對自我和對他人的認知所消解。這種認知少數時候帶來共情,多數時候是以一種「我明白但我無法改變,而我也接受這種無法改變」的方式在發生作用。剩餘的不可調和的,來自於價值觀上的分歧,和我對人性仍然不可諒解的部分。


雖然現在母親仍然不能接受我們彼此之間無法相互理解的情形,比起青春期來仍有所改善。在青春期,我對母親的不良態度的另一源頭是與她相處總引發我的內疚。記得一次放學回家,路上母親說起單位在婦女節如何舉辦種種遊樂活動,而我心不在焉,並沒有給出任何含有感情的反饋回應。我缺乏興趣的態度激起了母親的怒意。她指責我對她漠不關心。我本能地對這個指責產生了惱怒,而沒有意識到我的惱恨不僅僅是因為被指責,更是因為內心被這個指責的內容引發了內疚—我竟然對母親漠不關心。當然,當時我是沒有意識到這第二層的因素。類似的對峙常常發生,導致我整個青春期幾乎沒有(肯定沒有)與母親的公開的、心無芥蒂的、良性的互動。我幾乎沒有(肯定沒有)與母親分享過我的情緒和思想變動。現在看來,我要走彎路幾乎是肯定的。前期憑藉天賦和本能進行的自我教育現在暴露出諸多缺憾,而我的自我認識也在更多的社會交往中逐漸擴大。


話說這個問題我真是超有發言權(好像並不是什麼好事啊喂!)。對於我來說單親家庭就是。。家裡少個人跟你分飯吃( ′▽`)~
好了我不敷衍了我要開始嚴肅了。
很不幸有很幸運地在單親家庭里生活了十幾年,嗯,完全的單親狀態。我爸,大姑,二姑,大伯全部離婚(不要問我我家到底發生過什麼,我不知道啊= =),有些已重組。關於我為什麼心血來潮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吧,我覺得現在很多人聽到「單親家庭」這四個字就會放射出同情的神情,啊也有很多人拿這四個字作梗,表達自己多麼難以相信愛情。我知道很多人的愛情觀的確因為父母的不圓滿婚姻而被破壞,但還有一些人吧,一句話,「你怎麼那麼矯情啊」。
雖然很想描述一下我堂兄表弟們的狀態,但是我畢竟看不到他們太多的內心(我覺得),所以我還是由自身出發吧。
首先說說離婚。在我讀初中以前,我一直恥於我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我覺得我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我覺得我是和別人不一樣的,我感到過自卑,偶爾在深夜裡難過(主要是當時學業太忙實在沒辦法經常惆悵)。直到後來我的身邊出現了一些整天嘻嘻哈哈的快樂小天使,讓我忘記去想一些會讓我不開心的事情。後來呢,這些快樂的小天使里,也有一部分人和我一樣,甚至比我更尷尬,具體不一一敘述。
總之,我找到同類了。然後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於是我停止了自卑,變得理智,開始思考關於「單親家庭」的話題。你說單親家庭和其他家庭有什麼不一樣嗎,有。但我覺得單親真是其中一個會影響一個家庭的因素,比重的話還得看父母的性格,孩子的性格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作為獨生女,雖然生活在離異家庭,但我十分感謝我爸的寬容疼愛,我媽的放任自由以及我們整個大家庭的不重男輕女。。嗯在什麼表姐堂哥里我貌似是最受寵的那個。我一直以來覺得會讓自己很驕傲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相信無論我家再怎麼落魄貧窮,我的父親還是會把我捧在手心當做公主,絕不會讓我因半斗米折腰低頭;我的母親也絕不會因為毛爺爺把我扔給一個無法對我終生負責卻錢包鼓鼓的人,她依舊會支持我自由的戀愛,並讓我保持獨立的人格與驕傲的性情。
其實我從來沒有怎麼誇過我父母,對他們偶爾抱怨居多,可是仔細想想,如果沒有他們,我現在估計在房間裡邊哭邊繡花呢。
父親是女兒上輩子的情人,於是我受到的寵愛我就不仔細描述了。在這裡我要特別稱讚我的母親。我小的時候練舞蹈,壓腿練技巧沒事翻來翻去的大家也可以想像,沒事我就帶一身傷回去,我媽從來沒有說過一句「不要學了」。這對我來說絕對是好事。我從來都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懶惰之人,如果一個助推,我可能馬上放棄了,然而現在的我已經把舞蹈當做我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這有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我媽。
關於感情,我爸媽一直位於「戀愛該談談,保護好自己就行」的狀態,而我好像也沒讓他們失望。我父母從來不反對我早戀,我媽覺得,年輕時戀愛就是要那種甜甜的很開心的感覺,你連未來都可以不用提,於是我現在對很多事情都很看得開。
再說我跟父母的關係,如果非要形容的話我只能說「好的一逼」。雖然我父母有時候有點不太負責,讓我有時候也會想要嘟囔幾句,但大多數時候我真的很感謝他們,而且我相信我現在擁有的就是他們能給我的最好的。我和我父母的關係其實略微秒。舉幾個例子,我媽不會做飯,所以經常會在我家廚房聽見我在喊「你別動!!放著我來!!」嗯好歹我也是被我媽逼成了會做飯的賢妻良母類型了。有次我爸接我出去吃飯,我穿著寬鬆的t-shirt配超短褲(我媽買的),我爸給我扔一句「許久不見你還是那麼瀟洒」。ORZ。
有點跑題,現在讓我繞回來。
所以你問我生活在單親家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啊,雖然我清楚的知道我父母的婚姻是破碎的,我的童年也有點缺失,但我現在生活可以超6地自理,可以耐心的聽別人說話,能有超越年齡的感悟,也都歸功於這個對別人來說「特殊的家庭」。我雖然親眼看過那麼多例失敗的婚姻,可是我仍然堅持「就算全世界的人都離了婚,我也依舊相信愛情」的理念。
我真心的覺得,單親家庭的生活也可以很美好,也真誠的希望大家,無論是單親還是雙親家庭的孩子,都能正視「離婚」二字——這絕不是人生的污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當然也祝福大家能夠從一個起點一直跑到黑。


1 家裡沒有一個白臉一個紅臉的標配,所以單親家庭長大的都會比較極端,要不就還的特別嚴,要不就放的特別松
2 每次遇到學校需要上報家庭成員的時候都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有其他同學看到成員里只寫了兩個人的時候有時候會好奇的問,需要給他平靜的答案
3 遇到不知情的大人問「怎麼沒看到你爸爸?」的時候要自然的回答「哦,我父母離婚了,我和媽媽住,爸爸在外地」然後就是一系列關於和爸爸多久見一次啊,多久打一次電話啊,會不會難過啊之類的問題
4 對親情的無限渴望,因為太缺少了,所以總會想要,可能有一瞬間恨過父母,生我下來幹什麼,不過更多的是盼望一家人可以再吃一頓飯過個年什麼的
5 過生日的時候會糾結和誰一起過
6 很羨慕父母感情好的同學,有時候看著他們那麼幸福會覺得自己是怪物
7 七年沒見過父親了,沒有一點消息,每天回家前都會幻想爸爸回來了,每次接到陌生號碼都會希望是父親打來的
8 容易滿足,
9 看到單親有單親的走不出來會很想勸勸
10 有對單親過激的言論會忍不住反駁
11 不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覺得和家人在一起會更好
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可我實在想不明白,我們從來不是拍巴掌的人,可為什麼確實被影響最大的人


謝邀。
作為回答中的一個特例,答主並不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但是答主想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並且結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回答問題前我先瀏覽了一下各位答主的答案,發現在各個回答中一個極為關鍵的辭彙【缺失】。
答主生活中不乏單親家庭的例子,一對夫妻因為相互出軌(這是答主本人的親戚),家庭驟變,選擇離婚,家裡有兩個孩子,大些的恰好在漸漸懂得事例,逐漸形成三觀的年紀。父母突然離婚,對他肯定有劇烈的影響。後來,我所見到的他變得早熟,他禮貌又生疏,對媽媽現在的男友舉止妥當,對爸爸現在的女友的關懷也並不拒絕。
可答主覺得,他應該同樣是缺失的,並想從缺失中得到補償,在這種缺失中,他也過早走向成熟,雖然作為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他的內心依舊是敏感纖弱的。

相信,許多人對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刻板印象,理所應當的認為他們缺少愛,沒有適度的關懷和約束,性格中有缺失的東西,在這樣環境下生長孩子的結果並不美好。
而對於這些孩子自身而言,他們渴望愛,又不知道如何獲取愛,或者是過分想要饋贈愛。從諸位答主的親身體會中,就可以感悟得到。

其實除了我自己身邊有限的例子,最近大火的相親節目《中國式相親》中也不乏分享自己單親家庭經歷體驗的男女嘉賓。

在最近一期的節目中有兩位前來找尋真愛的女嘉賓都是單親家庭出身。生活在單身家庭的體驗迥異,於是最終的性格也不同。

生活在「幸福」單親家庭的一號女嘉賓

1號女嘉賓分享自己單親家庭的體驗,說離異之後,父母仍舊對自己給予不懈怠的關心,爸爸就算在日本也不忘記給自己每月寄來書信,沒有時間出席節目現場錄來了感人的VCR表示一直在女兒身旁。媽媽十分內疚,於是給自己雙倍的疼愛,甚至為她保持單身,以給她更好的照顧。

這樣的環境下,答主從1號女嘉賓的性格中看到了豁達,開朗,單親家庭的經歷反而使她更加會愛了。絲毫沒有令她變得敏感易怒,對生活充滿不信任感。

生活在悲慘單親家庭中的二號女嘉賓

2號女嘉賓同樣出身單親家庭,卻和1號女嘉賓有著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在九歲時,父母突然離婚。
這段單親家庭體驗,非常悲慘。和爸爸單獨生活的她過得十分痛苦,爸爸只要心情不好就會衝進她的房間,把她提起來就打,扯著女兒的頭髮往牆上就撞。爸爸吃喝嫖賭無一不做,甚至還會偷女兒的錢去賭博,這樣一個粗魯暴力的父親,給女孩帶來的是無比黑暗的童年。
我相信這樣的遭遇,是其他任何一位答主都不敢想像的事情,父母離異和奇葩的父親,給她帶來的是終身的創傷,是前半輩子的毀滅。

這樣的環境下,女嘉賓坦言她變得只要別人對自己有一點點的好,就會毫無保留地付出。她說,她特別渴望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答主認為,這是對自己的童年所缺失的溫暖,強烈的補償心理。

另外的一些單親家庭生活體驗

在男嘉賓中,同樣也不乏單親家庭的例子,某位男嘉賓的爸爸在他幼年時意外去世,單親家庭的形成並不是由於家庭不睦,而是不可抗力所致使。在媽媽和舅舅的保護下,他長大成為一個開朗陽光的大男孩,他很感激也很懂得感恩。

而另一位男嘉賓孟達,生長於單親家庭,媽媽爸爸卻結伴來節目,為兒子的婚戀問題把關,當媽媽擔心地問同樣是單親家庭的女嘉賓介不介意單親家庭的時候,聽到滿意的回答果斷爆燈,並且說自己也是為了兒子選擇單身。
倘若問起男嘉賓在單親家庭是什麼樣的體驗,恐怕他也是因為父母的愧疚而收穫著滿滿的愛的吧。

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生活在不同的單親家庭給予孩子不同的性格塑造。生活在單親家庭的體驗究竟是怎樣的體驗,除卻孩子自身的性格,實際上更多的與父母分開後,對孩子的態度有關。而其實即便父母離異,也能負起責任給孩子帶來溫暖,使他健康而快樂的成長為大人。

看到之前一個答主的一句話,我特別有感悟,「想好了再結婚,想好了再生孩子,因為你決定著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一生。」而我想再加一句,「就算想好了要離婚,在離婚後,不要忘記仔細呵護,在劇烈成長變化中的孩子的內心。」

而看遍那麼多單親家庭的例子我覺得即便父母不得已而離婚,於情於理也應該負起責任,給孩子帶來溫暖,使他們健康而快樂的成長為大人,因為你們不知道你們偶然的舉動會帶來怎樣的效應,要知道你們決定的畢竟是一個人的一生。

觸及離異,單親等等社會話題的綜藝,與純粹娛樂性的綜藝比較起來並不多,答主感謝《中國式相親》能夠聚焦當下單親家庭的教育問題,告訴我們生活的些許不易,也給我們帶來一些特殊領悟,那就是——即便生活在單親家庭,其實,也能體驗到濃濃的親情溫暖。


ì如下所述:

小學四年級,焦慮,掉頭髮,直到變成光頭。

到現在為止,每一個給我把過脈的中醫,第一次把脈的時候的第一句話幾乎都是「你心思慎密,容易緊張」。這大概是因為從小缺乏安全感落下的病根,融進了我的血脈。

對於很多事,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感覺。

自卑,橫豎看自己都不順眼。

變得腹黑。

擅長偽裝、隱藏自己的內心,是個心機boy。連多年老友都覺得跟我講話比較「燒腦」。

會出於展示自己的禮貌和修養對別人比較謙和友善,但實際上說明我對一般人有很深的戒備心。

被自己認定是朋友的人絕對是心理篩選過無數遍之後剩下的那一小撮。珍惜自己跟那一小撮人多年積攢的精緻深刻的友情。對朋友比對家人更依賴。

比一般人更敏銳地察覺到周圍朋友的心思。他們有時以為我神仙附體了。

每次填表填到「家庭成員」一欄的時候,都會莫名不爽,就想空著什麼都不填。

堅持有前提條件(自身權益不受損失)的利他主義,並在此條件下將利他最大化。因為我覺得,沒有誰有資格傷害別人,無論是無意還是蓄意。

性格像個刺蝟,很難跟人親近,排斥愛情和情愛。偶爾在路上被妹子搭訕,會本能地板著臉快語速問對方:「What do you want?」(沒錯,使用外文是我主動過濾和疏離一些人和事的一種方式。)

自我建設變得強大,很排斥各種以愛之名、邏輯混亂的言行,因此很難被人說服,但我始終這不能簡單地被視為固執。因為我可以被說服,只是周圍很多人的段位太低,無法說服我。

語言變得犀利,喜歡分析:只要我願意,別人身上就沒有我找不到的被我戳得一針見血、字字誅心、尊嚴盡失的痛,之後他/她會開始反思自己的整個人生就是個bug。(當然我不會輕易這麼做,因為用得不好,萬一出了人命,對我沒任何好處。)

移情想像力(通感能力)和預測風險能力增強。容易感受到別人身上的痛。很容易察覺到哪些不利因素可以造成何種程度的負面影響。

成為朋友中的首選「知心大叔」,論文導師口中的「熱心的小上帝」,善於調解各種家庭矛盾和個人心理。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浮躁的、只有一些小聰明的蠢貨。相信白痴是會傳染的。和這類人在一起,會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純屬浪費生命。在情感和心理上就想遠離他們,眼不見為凈。

特別偏愛與各專業領域的大神交朋友,但前提是人品學品皆好。

關注家庭教育。崇尚東西方的傳統人文教育。

無法容忍為人父母的周圍人對他們自己的孩子漠不關心或錯誤管教方式。

廣受嬰幼兒愛戴。

人格分裂:有時很刻薄,有時很隨和。

喜歡與沒那麼蠢的一群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討厭和人分享金錢與食物。

很愛自己同母異父的弟弟,希望他能健康成長。

閱讀的興趣點不再是小說,而是人文科學論著,尤其是語言學、心理學、宗教與哲學。

鄙視被過分渲染的快餐文化和特定意識形態。

有時表面隨和,但骨子裡對他人如同對自己一樣要求異常嚴格,是個生在巨蟹座時段的處女座。

情願至今連續7年獨自一人過年,也不願意參與所有家庭團聚,怕吵。過年的活動:偶爾約死黨喝茶吃飯,除夕打遊戲看美劇背英文,在圖書館過年初一。

會特別關心在乎周圍的人,但不會輕易表露。

由於從初中就開始住校直到大學畢業,很少分別和父母相處,於是無法和父母產生情感上的默契和共鳴。

別人以為我冷漠自私,我深感別人自負無知。

喜歡深居簡出的生活。

上面所有加起來,有的人就會覺得我有點神秘。我有時只好一再強調這是他們的錯覺。

-----------
補充說明一點看法:幸福完整的原配家庭氛圍和結構,才是一個孩子樹立尊嚴的最重要來源。當然,如果父母執意要離婚,也請別把自己的失敗變成孩子的悲哀(雖然我堅信以大部分人那種配不上像婚姻這種高大上事物的心智,是做不到這點的)。
-----------
看了有評論說ta和我很像。未必吧?至少,我不冷漠,內心依舊有溫度。


沒有你家只有你媽家你爸家


不請自來,說說我的破事吧。
1歲半父母離異,
-----------------------
從小的記憶里,父母見面就是吵架。我只有尷尬的站在一邊。
除了中考,高考選學校時倆人不算太吵架。再有就是高三我媽被查處癌症了,時倆人見面不再吵架了。
-----------------------
單親家庭被欺負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陳博謙的回答
這個不想再寫了太累了。
----------------------
說說好的地方吧。從小家裡的技術活都是我的,安裝東西,修個開關,安裝機頂盒,修個電腦,修個天然氣,都是我的活。
很小就會作飯,初中姥姥腦血栓,因為媽咪要回家照顧姥姥,所以要自己一個人生活,少則三五天,多著一個月。自己作飯,自己洗衣服,自己度日。表示無壓力。
上了高中住宿時,自理能力極強,自控自律同樣很強,
很能忍比如喝一瓶醋,一瓶香油啥的,不怕疼,縫針不打麻藥。(這個是不是有點逗比啊(*^__^*) )
防騙意識強。說說你們智斗騙子的經歷? - 陳博謙的回答
做為一個男生我會針線活,縫縫補補不成問題。
其次是耐得住寂寞,少有孤單的感覺。這點是同學告訴我的。表示我也不太理解,買飯不要人陪,可以自己一個人逛超級市場,一個人買衣服。
感恩的心很大,別人對我好,一定會記得。而且記得很久。(有一點自誇的感覺了)
--------------------
說點不好的吧。
小的時候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是單親,寫作文故意寫,爸爸媽媽怎麼怎麼。害怕家長會。害怕一切有關父母的活動。
恐懼婚姻,不想結婚,雖然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影響了我不婚主義的形成、
其次是有點女性化,愛哭,蘭花指。好吧。
愛記仇,心眼小,易受傷,渴望別人關注,情感過於細膩,愛多想。
別人一點的改變我也會想很多,(高中老師說的)
(發現自己心理學沒白學,分析自己很客觀啊


----------------
不寫了,想哭了
啰嗦一句
寫給每個人的,想好了再結婚,想好了再生孩子,因為你決定著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一生。


其實如果問我這麼多年來我對自己的單親家庭最強烈最直觀的感覺是什麼,我覺得這種感覺就是沒有感覺。

除去在六七歲父母剛分開的那兩年,記得每一天都是在枕著濕成一片的枕頭上睡著的之外(久而久之枕頭慢慢變黃了哈哈),懂事之後對他就沒有任何感覺了。這種感覺其實很簡單,並不是外人所想像的那種複雜的情感,而是就像一個陌生人一樣,如果彼此之間沒有聯繫,平日里更是彼此生活之外的存在。

雖然我不願意承認也是真的不記得了,但聽我媽說我小時候還是很想他的,也會問出和其他擁有相同經歷的小朋友同樣的問題,會問「爸爸什麼時候來看我?」,也會問「為什麼其他小朋友都有爸爸來接為什麼我沒有?」這種我今天想起來依然會覺得自己很可愛的問題,但隨著後來慢慢長大,時間帶走了因為突然失去而帶來的直接的痛苦,而另一些不能由時間消磨掉的也在一天天的思考中慢慢開始變得明朗,開始慢慢理解,然後說服自己。

後來長大以後,在這些年為數不多的幾次見面之中,我是沒有主動叫過「爸」這個字的。但是並不是因為恨或者出於某種叛逆的情感,更沒有什麼外人所想像的難以啟齒。而是出於理性,出於對於一個平日里從不見面的陌生人喊「爸」而不可避免帶來的的彼此尷尬,出於我知道這種所謂的父子關係其實並不真實存在,有時候甚至出於怕引起別人的愧疚。

我很幸運,成長於一個擁有一位樂觀堅強母親的家庭,沒有像很多單親母子的組合一樣狼狽地生活,沒有日日夜夜想的就是卧薪嘗膽有朝一日證明給所有人看,更沒有接受過馮小剛所謂的「仇恨教育」,從而得以有幸潛移默化地繼承下來了這種內在的性格。這也讓我始終相信,在單親家庭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陪在孩子身邊的父親/母親,而不是選擇離開的那個人。

但當我這兩年,重新開始思考,開始回頭看這種成長經歷到底帶給了我什麼,使我不管從自己還是從別人看來總是顯得一點點的格格不入。我慢慢發現了一些不同。儘管我仍然不願意承認這是單親家庭所帶給我的,因為我一直相信,把生活中所碰到的一切負面的結果歸因於家庭,是一種懦夫的行為。但這條邏輯線在我心中變得越來越清晰,我真實地感覺到這之間合理性的存在。這種感覺抓不住,說不清,也很難追根溯源,但卻真實存在。

那就是,在我看來,不完整的家庭就像一粒種子。同樣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甚至由於它天生的屬性使它在某種意義上有著更加絢爛的可能,不過是需要勤加修剪而已。但某種存在於DNA里的東西決定了它在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以致於每走一步就離正軌越遠一點,以致於最終的結果也有那麼一點點的不一樣。

而且,就像托爾斯泰所說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許多個這種不完整的家庭之中,不同成分的缺失,對孩子帶來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不說別的圈子,我拿大家都有所耳聞的演藝圈的故事來舉例吧。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雖然我沒有做過統計,但我相信在已經如此普遍的情況下,統計的意義已經變得很小,就是在歌手、演員這些與藝術打交道的職業中顯著的單親比例。或者更確切地說,不完整的家庭隨處可見。其實在很多其他關於藝術的圈子中像文學、音樂、服裝設計等領域中也是如此。刨去我自己客觀來講,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敏感,浪漫,有生命力,渴望被關注,對生命和生活有自己更深的理解,身上也的確存在著與眾不同的氣質,更多的是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憂傷,使得他們天生離藝術更近,更容易地選擇並進入這個圈子。而我想證明的是在此之中如果仔細去看,也有很多不同,每一個人都像是一種家庭的影子。

成長於一個擁有一位甘於奉獻並樂觀的母親的家庭的孩子,像周杰倫和吳亦凡,會繼承很多母親身上的特點,變得細膩,敏感,孤僻,不善於與男性溝通,心中充滿愛但有時不免會顯得外冷內熱,責任感強但有時又會顯得優柔寡斷;一點點的「戀母情結」,會不自覺地喜歡那個如同姐姐一樣可以照顧自己的人,而反差在於,在他們生命中的一些critical moment,他們又顯現出十足的叛逆精神,他們的生命一開始就緊緊地和女性捆綁在一起,每一個關於人生的構想中都事先有一個她的位置,但在人生的很多個瞬間的衝動中,又想逃離這種自縛的境地。

而像鄭元暢、薛之謙這樣和爸爸長大的孩子又會成為另外一個樣子。其實在我看來,男人和男人之間的溝通和相處才是最難的,而那些能偶選擇獨自撫養孩子的父親也是偉大的。相比母親日常的悉心照料,他們在生活上擁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權,所以自然相比於和母親長大的男孩,他們在日後哥們關係的形成中顯得更容易上手,看上去更適應這個社會也擁有更多男性化的品質,但同時也更容易在現實中走向叛逆。

還有一種人不得不提,他們的父母有的已經分開,有的在一起但貌合神離,但由於家庭的某種變故,他們不得不過早地擔負養家的責任,作為對於十幾歲的孩子最接近錢的地方,他們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這個圈子。但也因此流露出對周圍人和環境的不信任,他們有時候看上去會顯得過於功利,只是因為他們的安全感來自於另一種形式。幼稚園殺手是這一類的典型。其實無論是跟隨母親還是父親生活,對於安全感的缺失並不會太多,更多的只是一種壓力和孤獨,而在這種家庭中,安全感的缺失使他們更加不同,促使他們不斷地選擇,又不斷地離開。

但無論是誰,最終都會得到那份屬於自己的那份歸宿。都會在有一天,讓你覺得彷彿他們和所有其他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樣,那份曾經的自卑、孤僻變得蕩然無存,甚至開始輸出他們這麼多年所「悟」出的自己的價值觀。就像周杰倫最終會在35歲的最後一天結婚,薛之謙開始不厭其煩地講著自己的勵志故事,而吳亦凡也終於熬出頭成為今天的king of freestyle。

但其實最初的那些東西都沒有改變,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下去。無論昆凌比周杰倫小十幾歲,她都是扮演著那個讓整個家庭井然有序,既討周媽媽歡心,又讓周杰倫覺得安心的那個「姐姐」的角色。無論吳亦凡今天是否成為那個被外人看來閱人無數的pk,我都相信在他摘掉那個軀殼之下,內心深處喜歡的真的是那個「單純善良,像天使一樣的女孩兒」。

我在這裡不是要談論以上這些人,對於明星的態度我從來都是只欣賞作品。只是覺得這些存在於我們生活共同半徑的人用在這裡是個完美的例子。通過這些我們都認識的人,可以了解背後單親家庭的一點影子,他們在台上的一舉一動,都曾經是因為家庭改變了他們性格中的一點什麼。也告訴我們,單親家庭的孩子雖然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家庭和性格是最高級的,每一個人都值得愛與被愛。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現在回頭來看,能夠想起的其實都是和陪伴自己的人的美好的回憶,而那些不好的早已經忘記了。而我想說的是,無論一個少年能從這種生活中獲得哪種對生活深刻的理解,得以使他迅速成長,有時都不如一個快樂的童年來得重要。

所以人的決定一定不能是一時衝動的,無論是在一起還是離開,因為你改變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還有別人的人生。而當你真正想好,決定離開的時候,就請你不要回頭打擾曾經愛過的人的生活。


我是徹徹底底的單親孩子,我沒有爸爸,只有媽媽。

人生不能十全十美,總有這樣那樣的遺憾。單親當然算我的遺憾,畢竟是缺少了一位家人嘛。

但它只是遺憾,絕不是痛苦。

因為我的媽媽,真的超級超級好呀。

說說我媽媽吧。

我說過好幾次:媽,以後我要寫本書,就只寫你。

我媽說:好呀好呀!我等著!

接著猶猶豫豫地提醒:那些很苦的事情不要詳細寫,難為情的。

過了一會兒,又補充:還是寫吧!要寫就都寫下來,我不怕!

說完,高高興興地喝酒去了。她好酒,然而酒量奇小,喝了幾十年也沒長進。大概是因為她不會痛飲,向來是喝著玩玩,所以無法海量。至今只要一瓶米酒下去,她就會進入一種活潑愉悅、撒嬌撒痴的狀態,有時候還要唱歌——她唱鄧麗君,很好聽。不過即便半醉,她的神智總還清明,從來沒有走錯過門,也沒鬧出過大笑話(小笑話是有一些的)。自斟自飲,或者是和朋友相對小酌,都算是怡情,我不大管束。如果我管,她是會聽的——她很聽勸,很乖,從來不拿長輩的架子。

前陣子鬧著要戒酒——其實她這點酒量,哪裡用得上「戒」這個字。不過看她興興頭頭的,我就鼓掌:說戒就能戒,你真棒!別人戒酒都可不容易了!

但這幾天她又忘了這一茬,常常在微信上對我喊:我去喝酒啦!!!(三個感嘆號,一串表情)

她興之所至,要喝酒,要唱歌,要哭,要大笑,要由著性子漫山遍野亂跑,像個小姑娘。過年的時候,我們和她的一位朋友吃飯,該朋友對我說:一看你媽媽就是沒吃過苦的人,臉蛋白嫩嫩,性格還像小孩子。

我媽媽笑眯眯地在旁邊啃雞爪。

我媽媽的人生,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事故(我就是事故之一,哈哈),如果寫起來,悲歡離合,冷暖荒唐,也能是厚厚的一部頭。

她不算漂亮,但很美。大眼睛小嘴巴,一把細細的腰,一身雪白的皮膚。即便是現在,她從背後看過去,仍然像個伶俐的小姑娘——不光是因為纖細,還因為她動作里蘊含的活力和靈巧。任何動作由她做來,都會格外好看,好像她手腳上天生帶著韻律。哪怕只是走路,看上去都要比常人裊娜一些。有的人天生就有這種美人風骨,這是沒辦法的事。

美人的命運,不見得就能一帆風順。有時候我覺得,也許是我拖累她太多。

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記憶,就是她淡藍色的連衣裙。她抱著我,我把頭枕在她的肩膀上,眼前是連衣裙的翻領——領尖上縫了一角珍珠,圓潤潤的,像幾顆糖豆。她的手(修長的、潔白的手),輕輕拍我的後背;我的眼皮沉了,漸漸睡著了……

我每天一睜開眼,就會想到她。想到她的臉、她的氣味(那是一種獨特的、只有媽媽身上才有的氣味,類似是饅頭嚼久了之後,那種淡淡的甜味)。出生的第一天就是這樣,時至今日,仍然如此。

我在四歲左右的時候,她常常出差。一旦出差,就把我寄養在一位親戚家。我懂事很早,那個時候就能認字、做大概的閱讀,所以只要有書就很安靜,並不礙事。這位親戚家的後窗對著馬路,所以每次她回來接我,就能看見我在窗戶邊一蹦一蹦的——我當時個子小,還夠不到窗檯,只有蹦起來才能看到外面——我就這樣一邊蹦,一邊大喊:媽媽!媽媽!媽媽!

她進門,抱著我嗚嗚地哭:媽媽好想你! 我是被她從小疼到大的。

相對於那個時代來說,她不是個主流的母親形象:她不質樸,不溫柔,也不算細心,做事風風火火,還經常丟三落四。但是一旦做媽媽了,她的用心,幾乎到了殫精竭慮的程度。她說:你剛生出來的時候,那麼小一個,像小貓崽似的……我就天天抱著你,一秒鐘也不放下來,就怕把你磕了碰了……

舅舅說:你小時候特別胖,大熱的夏天,卻一粒痱子都沒長過——你媽把你伺候得,真周到。

我小時候發水痘,渾身都癢。她怕我留下疤,所以整夜整夜都不睡覺,看著我,怕我睡迷糊了亂撓。

她總說:你想要什麼,媽媽給你買。

記得有一陣子流行一種做成戒指造型的糖——其實那東西能有什麼好吃的,不過就是糖稀加色素,甜過頭了,甚至有苦味兒,還特別貴。可大家都吃,我就也想要。正好那時候是最艱難的,我們很窮。她那天就不吃午飯,把錢留給我買糖,還一口氣買了好多。她口袋裡一分錢也沒有,牽著我在公園裡散步,還問我:想要什麼?媽媽明天給你買。

上了大學了,我放暑假回家。當晚屋裡有蚊子,我很招蚊子咬,偏偏家裡蚊香又用光了。她就不肯睡覺,給我戴上眼罩,然後打開燈,虎視眈眈地殺了半天蚊子。

她保護我,氣勢洶洶,不肯妥協,像只母豹子。

她和一個很富有的好人談婚論嫁。那個人要帶她移民,但是要我在國內上學上到中學畢業,才肯把我也接去。她說:那就算了吧!沒有她我活不了。

那就算了吧!——她的人生,又因為這一句話,多了很多額外的艱難。

雖然疼我,但是從小到大,她和我對話的時候,都把我當成一個成年人。她常常對我說「對不起」,「謝謝」。無論我做什麼,她都問,「這是你想做的嗎」,如果我說是,她就說「媽媽支持你」。

小時候,我們經常一起描畫本,一起逛公園,一起爬山偷果子(哈哈哈哈,對不起果農,但一次只偷一個),采蒲公英嫩葉子(這是一種能吃的野菜)回家拌飯吃,看瓊瑤劇,看書。

後來我們養了狗,我們仨每天都要出門散步,吃零食,談天說地,滿地亂跑,盡興而歸。

我們家有一架子的書,儲物室的箱子里也都是書,其中不乏有內含奔放性描寫的讀物。可她從來由著我看,還叮囑「有什麼不懂的,問我就好了」。我長到十幾歲上,變成了腐女(哈哈),看漫畫,聽抓,從來不必偷偷摸摸。她說:「人各有愛好,你覺得有意思,那就行啦。」後來我追星,不管喜歡誰,她都說:很好啊,看上去挺帥的!媽媽給你錢,你去看演唱會!

她和我的好朋友很熟。有時候打電話或者視頻,她就興奮地和我倆打招呼:Hello,兩個老處女!(阿姨你好煩!)


有一次她喝了酒,哭著跟我說:媽媽對不起你,沒有給你一個很好的成長環境……我簡直愕然:這話從何說起?我想要的一切,都有了。我有健康的體魄,有吃有穿,從小到大都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我的自由意志從來沒有被壓抑,我的人格和尊嚴從來沒有受到過以愛為名的控制,我的思維和我的生活都是舒展的、自在的、豐富的。長久以來,我都是健康、甚至開心的。她把我養育成了一個熱愛世界、性情細膩而曠達的人(誇自己,有點羞澀)。我很以她為豪。她為什麼要感到抱歉呢?

也許是因為她心太軟了。她總是本能地對一切人感到抱歉。她的親朋好友若有什麼不順利,她的難過,甚至比當事人更甚。艱難的時候,從來沒有人幫她一把。可當這些人轉頭找她借錢,她也回回照給不誤;她說:我不給錢,他們怎麼辦,難道露宿街頭嗎——他們還有孩子呢。

後來我生氣了,發過幾次脾氣,她就背著我偷偷給錢。她古道熱腸,有一種很樸素的善良。 她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甚至比我還懵懂——她至今不相信人心很壞,所以完全不懂得戒備——她被人利用過很多次,卻至今都覺得「他們有苦衷」——這麼不長進,可真是氣死我了。

但這也是她可貴的地方。她笑起來,仍然像個小姑娘。眼睛彎彎的,亮亮的。她看世界的時候,仍然有那麼多的好奇和喜愛。她真是個神奇的人,她就是我平凡生活里的英雄。

單親不會讓我痛苦。如果我沒有成為她的女兒,那才是我的痛苦呢。

有時候我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緣分,和愛情姻緣一樣,是要遇見「對的人」才算好。

如果ta是對的人,就算只有一個,也已經足夠。


沒滿周歲父母便離異,之後母親再無音訊。

2013年7月寫的一篇日記,名字叫做《家》。

回首往事,雖然辛苦,但卻也有尋常幸福。

—————————————————————

—————————————————————

有幾年我讀小學,住在老家,爸爸在老家的造紙廠里。每天中午一放學,我就會拚命跑回家,然後能在爸爸去上班前看他一眼,我總是會慢一步,只能看到鍋里還冒著騰騰熱氣的飯菜。每天晚上我會把不會做的題目留在床頭,爸爸晚上十二點會回家睡覺,會看見我在桌子上寫給他的紙條,會幫我把作業做完,然後再抱著身體冰冷的我睡覺。

有幾年我讀初中,還是住在老家,學校離家老遠了。每天傍晚放學時,我喜歡騎著自行車在公路上飛馳,金黃色的餘輝把我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生活陽光而美好。我會站著騎自行車,感受迎面而來的風。回到家裡我就鑽進了桔子林,我家有三片桔林,我會睡在樹上吃橘子,一口一個。吃完了我就去睡覺,有時鞋子也不會脫。爸爸在老家的工廠裏手指被截斷了,他去了汨羅打工,也是在造紙廠。

有幾年我在讀高中,來到了爸爸打工的地方,周末我會回家,爸爸會督促我這個懶鬼洗澡,然後幫我把衣服洗了。爸爸從來不用洗髮露,他捨不得花錢,於是我也不用。工廠有滾燙的熱水,冬天裡很是溫暖。食堂的吳姨會偶爾給我開小灶,給我煎一條紅燒魚,那是難忘的美味。儘管大部分時候工廠的食堂里的飯菜我都看不出來是什麼東西,爸爸也不願意我吃,可是我還是要待在工廠,寒暑假也不要回老家。儘管我也想念老家,那一大片桔子林是我的母親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我長大;那樹林蔥鬱,層層落葉之下埋著光陰;那竹林清幽,往上看可以望見細碎的陽光;那一片田野是孩子的樂園,會有清甜的瓜果隨人採摘,會有一大片油菜花散發春天的味道,會有稻浪迎風而翻滾;那半畝方塘是避暑勝地。

有幾年我讀大學,在武漢。我經常會在大學校園裡聞到老家的青草芳香,聞到老家的風,看到老家的落日餘暉,還是那樣頑皮地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長老長。爸爸還在汨羅打工,寒假、暑假、寒假、暑假……我一直很少回汨羅那個工廠,也很少見到吳姨。爸爸給我找了個媽,每次打電話時,媽都在他身旁,於是我知道,爸爸會經常從廠子里騎一個小時摩托回家;於是我知道,我長大了,爸爸也累了,他需要休息,這是他的安穩幸福的家,這是他這輩子的港灣。只是那個家,不是我的老家。這時候,老家那片桔林已經不在了,很多老人也走了。

天啊,我為什麼會流下眼淚,這就是光陰的故事嗎?我回頭看,往事一幕幕,生活一直在改變,爸爸已經從壯年變老,再過一個月他就五十了,我已慢慢長大,一個多月前我滿二十了。

寒假、暑假、寒假、暑假……我還能看到爸爸幾次?我還能回家幾次?我還能回老家幾次?

我是個浪子,不愛回家的浪子。

我是個浪子,漂泊無依的浪子。

————————————————————————

說說我爸吧,我爸是一個一直比較倒霉的男人。

他剛出生的時候我爺爺的船遇上暴風雨,一船人都死了。

之後奶奶改嫁,生了幾個孩子,我爸便由爺爺的媽媽帶。

後來他討了同村一個女人老婆,不過因為難產母子雙亡。

再後來遇上我媽,生下我姐和我之後,因吵架一走了之。

再說說我現在的情況,現在已經快要熬出頭了。

在某非著名的985讀博士,手裡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淘寶店。

性格方面也還行,能夠喝酒、能夠借錢的朋友還挺多的。

—————————————————————————

寫下這些回答,不是想推廣我老爸的教育,畢竟放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我做家教的時候發現現在雙親家庭的父母養孩子方面真是下血本花精力。

我是想說,即使父母沒錢沒時間養孩子,只要堅持,一切總會好起來的。

我是想說,如果父母對孩子有愛有責任感,其實孩子會長得很好很好的。

祝福你們。


謝邀!

首先要說的是,生活在單親家庭,體驗相當不好,加上我還是獨子。如果有的選,相信沒有人願意選擇單親家庭。

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在我單親家庭剛剛形成之初,我對此並沒什麼感覺,那時心智還不夠成熟,對周遭發生的一切基本不懂,那時我才八歲。

漸漸的,會有鄰居大人們時不時對我發出「可憐」的嘆息,以及每當我去小夥伴們家玩耍時,能明顯感受到那種與自家完全不同的氛圍,尤其是看到人家裡掛有笑容燦爛的全家福照片時,真的會生起莫名的羨慕,心裡頓時酸澀起來。我家沒有全家福,只有全家福牌洗衣粉。

更甚的是過年的時候,那是中國人闔家團圓的歡聚時刻,是全家氣氛最為熱裂的時刻,但於我來言卻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

若要我回憶當年一家三口的時光,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刀光劍影。後來他們終於離婚,從此中國單親家庭協會又多增一名會員。

我有個很好的朋友,那時我最喜歡到他家玩,因為他家的氛圍太好了,一片和諧與溫馨,不但有一對十分恩愛的父母,而且還有三位貌美如花疼他愛他的姐姐。那時我常常會想,上天不賜我一個完整的家庭就算了,但起碼賜我一個好看的姐姐,彌補一下我受傷的心靈也行啊。哎,人間事難遂人願。

在不完整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的心靈方面難免會存在缺陷,比如我就比較敏感,小時候內心自卑,自尊心極強。若身邊沒有仁者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疏通,孩子很容易三觀不正走入極端,這樣的例子,我身邊見過不少。

而我比較幸運,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承受過巨大的痛苦和創傷,但好在行為方面沒出偏差。後來有一天,我忽有所悟,才算走出來,過去的陰影也一掃而空,從此進入另一個世界。其實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只是思想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有一句話怎麼說的,凡不能摧毀我的,必將使我強大。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強大了,但從前的那些自卑和怯懦早已消失不見,相反還多了些豁達和從容,前不久還跟禪師在山上談笑風生呢。

隨著我們逐漸長大,不斷經歷,會越發對這個世界有深刻的體會,終然會明白,其實在生命中,沒有多少東西是我們能夠真正選擇的。既然註定沒得選,那又何不放開點。

不僅僅是單親家庭,無論哪個家庭,都有它不易道出的難處,眾生皆苦並非是一句虛言。這個世界的基調本質就是苦的,而那些所謂的樂也只不過是苦中作樂,是在戴著腳鐐跳舞。

無論是單親還是雙親,其實根本不重要,那不是我能掌控的。智者不應埋怨命運,而是凡事努力,把自己相對最能把握的部分儘力做好。如此,就不枉來這奇怪的人世一回。


15歲喪父。
15歲還沒有什麼特別的體會,沒有特別悲傷,也沒有特別難過。
唯一的區別就是家裡一下子冷清了。
少了一個人,少了全部的親戚。
爸爸那邊的親戚立時就沒了走動,媽媽那邊的親戚只剩小姨還每年見面,舅舅們就更別提了。
當時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只是覺得一下子挺冷清的。
家裡就我跟媽媽兩個人,媽媽做一頓飯做一大鍋,吃好幾天。然後碗就放在水池裡,有時候想起來就刷,想不起來就放那。衣服也是一樣,一泡一個星期。
上高中,學習太忙,一周就休息一天,還天天穿校服。周六晚上9點才到家,洗了就洗了,沒洗就得再堅持一周才洗。衣服還好,鞋子很少刷。
媽媽信教,偶爾會讓我自己待在家裡,去很遠的地方。自己弄一盒飯夠吃一天的,菜基本白灼。
那幾年不叫生活,叫活著。養成了特別懶的生活習慣。

結婚以後吃了大半年的涮羊肉,因為簡單。生活習慣一團糟,吃完的碗往那一堆,衣服襪子也不分直接仍洗衣機。非常懶散,我其他回答總說我老公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好多人都不信。我這樣的一個人,真是應該放棄了,老公對我是真愛,這些都能忍。後來有了孩子才慢慢改變,真心不想讓她過我曾經的生活。

經歷過一些事後想過改變,積極一點,愛說話一點,可是骨子裡還是冷漠加冷淡。
除了媽媽老公孩子,對任何事都不上心。
我的愛太少,只夠分給他們三個。


謝邀!
因為遺傳的因素,我雖然跟我爸沒有從來沒有長時間生活在一起但是性格跟他頗為相似。而我媽討厭我爸的性格,因此她也討厭我的性格。後來我發現不僅僅是她,媽媽這邊的親戚很多都討厭我這種性格,哎。經常看到我就會想到當年的我爸,想到我爸就會說道他的很多缺點。


其實到現在對於單親家庭對自己到底有多大影響還是不確定的,只能說說自己一點想法。
其實我是很慶幸爸媽離婚的,沒離婚之前,我爸媽持續了很多年的分床睡。小時候還傻了吧唧的覺得我可以整天和老媽睡太幸福了!!直到我變得猥瑣以後才明白長期沒有性生活的夫妻,關係已經不正常了。後來就自然而然的分開了。我跟著我媽過。
對於我來說,爸媽離婚以後我更多的是獨處。周末我媽有時會在家,有時會出去玩(這就能看出來我媽是多不靠譜的人..)或者工作,那時的我正合適處於叛逆期,既渴望我媽能多關注我,但又把她往自己的世界外推,因為覺得她不了解我。造成我經常一個人胡思亂想,敏感,相比於自己的感受,更注重別人的感受。但這些只有自己知道。
與我而言,單親家庭僅僅就是一個影響並且塑造我的性格的一個外界因素,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就我所認為的現狀,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的重組家庭,生活在這種環境里的孩子,也許看起來比雙親家庭的孩子更加開朗更能融洽的與人相處。朋友聽我說我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娃,都說我騙她們,一點都不像。我就在想,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會有什麼特質嗎?哪來的像不像。
也許我還是幸福的,老媽給我的愛和給我塑造的成長環境還是很棒的,我依舊很外向,依舊大大咧咧,只是比別人更加敏感。其實我覺得敏感讓我很煩惱,別人的一個小小的舉動,我就會琢磨他動作的意思,如果是對我而言有影響的,我就會無限放大,最後也許對於別人來說無足輕重的事情,對我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總而言之,我認為單親家庭僅僅就是外界的一個因素,一個影響你性格的因素。你看得越重,就越覺得它給你帶來很大的影響;你看的越輕,也許它就只是四個字而已。


看了好多回答。
我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去世的。
所謂至親的人離世,或許很多人和我有一樣的感覺,那種痛不是忽然來的,甚至在一開始都反應不過來,很不真實,但最痛的是在以後的日子裡 ,本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剛出生就最先認識的人忽然沒有了。生活里硬生生被剝去一塊。在以後的日子裡 ,時常想起的:啊!要是他還在就好了…這種難過才是永恆的。
而與我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家庭關係的轉變,我有媽媽和一個大我六歲的姐姐。其實本來我的個性就是比較弱,從爸爸去世以後就更加明顯,特別脆弱,情緒不穩定。而我的媽媽和姐姐 說來也特別不容易,媽媽本來一直是家庭主婦,忽然要挑起生活的擔子,感覺天塌了一樣,悲傷了很一段日子後堅強起來,開始工作賺錢,強勢的性格日益凸現出來,可以說姐姐也是。兩個人都越來越直。於是我和她們的隔閡就越來越大,因為也是我不懂事,跟不上她們的步子,自己還畏畏縮縮的。成長過程中無數次偷偷躲起來哭的經歷,很想很想 以後可以找到幸福自己做主。不過慢慢的也就實際了,不過軟弱還是不改(笑),每次被她們直來直去地罵,都會很難過,心臟一陣陣不舒服。

或者還有吧。成長期喪父的人可能都會有的體驗,別人對你的期望都很大。一堆人來對你說,你爸爸以後不在了,你更加懂事,比別人更懂事……特別是葬禮上,我處於麻木狀態的時候,七大姑八大姨都來拉著我手懇切地對我說這些話。當時簡直是崩潰。一直很無法理解,單親,少了一份愛的人,卻要比別人更好,心裡豈不是更痛。

還有後來的後來。。。發現自己在感情上很差勁。因為單親卻不想和別人不一樣而誕生的超強自尊心,我在感情極度不會表達,經常讓人以為沒心沒肺,在葬禮上不想呼天搶地的被親戚說沒良心我也是呵呵。也有交心的朋友因為我不會表達,最後留給我一句,長點心吧 不懂得珍惜的人別人也不會珍惜你的。當時自己表現的特淡定,回去把眼睛哭腫。惡性循環,更不對感情有什麼嚮往,太累了。

也不會什麼人際交往的套路,不喜歡的人實在不想理。繼父吧,我想討好他,到頭來什麼也做不出來,不管怎樣都叫不出爸爸。

電影電視劇里看到關於父愛的一句台詞一個畫面都可以讓我哭出來。這邊婚禮,除了爸爸帶進場還要爸爸抱上婚車。姐姐的婚禮是舅舅抱上車自己走進場的,淚目。想起以後婚禮要自己走,就不想結婚了(笑)

很多時候,我不告訴別人我爸爸去世了,只是想得一個機會,在他們說起爸爸如何如何的時候,我也想很自然地說我爸也怎樣怎樣,而不會說完忽然就寂靜了。

還有最主要的,沒有最大的依靠,沒有安全感,不敢任性,做什麼都怕後果。

如果他還在,我會是什麼樣呢,爸爸的小囡囡會變成現在這樣么,我常常想。


假期好不容易盼著回趟家,卻發現挺大的城市似乎越來越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父母都沒有再婚,但是無論去哪一邊都沒有歸屬感。

對「家」這個字很敏感,每次別人說或者自己說這個字的時候我心都會微微一顫。

你看大過年的,我和我弟一邊一個,不能讓爹媽任何一邊落了單,三十晚上要是一個人過想想都心酸。

處過兩個對象,一直以為是我甩了人家,結果那天聊起來他告訴我當時是他提出來的,還有一個也不搭理我了,都是挺不錯的人。是我太敏感又缺乏安全感總是患得患失所以才把人嚇了〒_〒。(哼,都是你們倆離婚鬧的!)

家裡經濟條件雖然不怎麼樣,但父母在錢上沒有虧待過我和我弟,應該是覺得虧欠我們吧。還有就是因為父母離異這個條件申請個助學金之類挺容易的……

父母到現在離婚大概六年了,離都離了,還經常在我面前把對方貶得一文不值,真希望有一天他們能說出:都是爸爸(媽媽)的不好……這樣的話承擔起自己的錯誤和責任。


我呢,一出生沒多久,我爸媽就離婚了(具體是什麼原因我也不清楚),然後我就去外婆家一直生活至今(今年20歲),因為是外孫的原因,我沒也沒得到外婆家那邊人的疼愛,一直都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除了母愛,其它的愛的真的都沒有感受到,精神物質很匱乏。
體會如下:
1、童年非常羨慕有爸爸媽媽的家庭,會常常反覆問自己為什麼沒有一個健全的家庭,這是為什麼?非常想知道答案,但是我想不出來,想著想這就哭了。。。。
2、被別人欺負的時候只默默的躲在角落裡哭,不會告訴任何人,只會自我消化、自我安慰,所有的事都自己扛。
3、我與媽媽總是帶著對彼此的歉意活著,媽媽非常自責給不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和更好的生活,而我因為她的自責而感到自責。
4、童年最大的願望是想有一個家!
5、上學時最害怕寫有關爸爸的作文,「爸爸」對我而言只是一個辭彙,我真心不知道要如何去瞎掰。
6、小時候覺得一切不愉快的事的根源是因為我沒有爸爸、沒有一個家,甚至會覺得我自己活著這著世界上可能就是一個錯誤。
7、會常常幻想有爸爸之後的情景,想想會很開心。
8、不知道如何與男性正常交流。
9、不知道如何去愛上一個男性,至今都沒有喜歡上任何人,也沒有談過戀愛。
10、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去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11、害怕談及自己的家庭,害怕別人了解我,害怕別人同情我。
12、沒想過要結婚,甚至是生小孩。
13、13歲之前常常有自殺的念頭,可是我不能丟下我媽媽,我媽是我活下去的勇氣和動力啊!
14、在別人面前總是很開心,極力隱藏內心的悲傷。
15、我非常非常愛我媽媽!
流著眼淚寫到這,不想寫了。


推薦閱讀:

單親家庭的孩子如何避免自殺 ?

TAG:婚姻 | 家庭 | 家庭關係 | 單親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