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知識真的能改變人嗎?

是教育與知識造就人?還是家庭與性格造就人?
老公從幼兒園到高中一路重點,本科德國名校,碩博米國名校。現二線某城一本院行政負責人。他讀的文科,雙學位。
爺爺姥爺都是法院小官,父母都是國企中層管理。但是在他高中時父母離異,他很恨他的父親。
我想問,他讀了這麼多書,為什麼還會有處女情結?難道這是男人的劣根性?本性?我感覺他就是一個分裂的人,他在朋友面前很豪爽,大度,開明。但是對他領導卻唯唯諾諾,和奴才一樣。他還美名曰這是對領導的尊重。
知識真的能造就人嘛?我很疑問。
最近不是在打貪官嗎,他竟然說一刀切不對,貪官要慢慢解決,貪官是文化問題。


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一樣米養百樣人,自古如此,沒什麼好說的。人的性格有不同,同樣讀聖賢書的,有英雄也有漢奸奸臣。

不同的人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李陽從小沒有家庭溫暖,結果人格畸形,林志穎也從小沒有家庭溫暖,但發誓給孩子最好的家庭。這跟基因有關,也跟想事情的習慣和個人經歷有關,簡單的事情往往也很複雜。

關於處女情結,知乎上肯定是大部分不認可,甚至有的女人說寧願找狗也不找有處女情結的男人,其實是偏激了。處女情結有不合理性,比如這是男權思維,是男人自信心薄弱的表現,是男人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所以應該摒棄。但也有合理性,比如因為這是衡量一個人對待性是不是隨便的標準,對性有潔癖的人也會覺得經歷過過多性夥伴會有些臟,何況沒有人能做到十足的自信,既然有錢可以作為婚姻標準,處女又為何不能,所以應該理解。這個問題展開來談會延伸出很多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隻言片語的討論往往也過於片面容易引起爭議,所以這裡不詳談,上邊的幾點議論也代表不了我全部觀點,這些我在《處女情結就那麼十惡不赦嗎》當中已經說的非常完善,不在這贅述,願意看的可以去看,豆瓣專欄三毛錢。

最後,知識能造就人嗎?當然能。但有的人因為知識成了廢物,有的人因為知識成了人才,有的人因為知識失去了魄力,有的人因為知識增長了魄力,有的人因為知識胸懷天下,有的因為知識自私自利,有的因為知識大義凜然,有的人因為知識腐化墮落,其中有什麼規律么?還真的沒什麼顛撲不破的規律,沒辦法一概而論。知乎上這種問題也很多,比如苦難是不是對一個人真有好處,努力是不是真有價值,對人好是不是真的能獲得朋友,所有這種問題都不會有統一答案,只能用庸俗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來解決。我活得就是這麼辯證,這是世界最讓人抓狂的地方,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年少的時候我為此抓狂,現在覺得有妙趣橫生。

謝邀


你生下來就認識字嗎?當你能在這裡以文字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了知識對你的改變~
至於你的老公的處女情結,我覺得可能跟他成長的環境和幼年青年時期經歷有關吧~
我覺得與其說知識改變人倒不如說環境影響人,因為獲得知識也是一個受教育和接受影響的過程。當然,改變可能有多個方向,不一定都是積極的,或許你老公如果沒受這麼多教育的話可能就沒有種觀念了~可是who knows呢


在信號輸入(刺激)與信號輸出(回應)之間,存在人(黑匣子)這樣複雜的個體,怎麼會有明確的答案呢?


人性的三種「決定論」被廣泛接受,用來解釋人性,均以「刺激-回應」理論作為基礎:
1. 基因決定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從祖先遺傳下來的。
2. 心理決定論:強調人的本性由父母的言行決定。
3. 環境決定論:主張環境決定人的本性。
當然,對於每一種理論,我們都可以列舉很多例子作為支撐。沒有簡單的歸因能解答這個問題:畢竟人是複雜的,不是只有條件反射,還有個人意志。

維克多?弗蘭克爾提出,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包括自我意識、想像力、良知(明辨是非,堅持行為原則,判斷思想言行正確與否的能力)和獨立意志(基於自我意識、不受外力影響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選擇的自由,你選擇了嗎?是聽命本能及環境,或是自我鍛煉?是消極被動或是積極主動?

此外,題主沒有質疑過這樣被灌輸的言論么?教育和知識多大程度改變了我們?


得看是什麼樣的知識了?我媽天天說我讀書讀到了狗肚子里,天天說我是白眼狼……即使我考了大學又怎麼樣?在我媽眼裡,我依舊是個白眼狼。話說學歷和一個人的性格……額,有關係嗎?
別說貪官了好嗎?說句難聽的,政治的事情真的不好說清楚。貪官從古到今都有,哪是你說弄完就弄完的?
處女情結?不是聽說很多男生都這樣嗎?你有什麼好激動的……
分裂?卧槽,這樣的世界在不分裂就死了好嗎!有本事你往你上司頭上甩東西啊!唯唯諾諾就對了,高學歷又怎樣,比這個男人叼的人多了去了。踩死他就跟踩螞蟻一樣,你給我說這個!
我覺得是你的認知有問題。太有原則了,很公式化的想問題。如果有些現實能改,早就改了,還管你的意見是啥嗎?題主多出去到外面看看吧,真是不懂你咋把世界想的那麼美好的。
畢竟每個人都很難,每個人都有缺點,比起搞懂別人,卧槽你先搞懂自己吧


教育與知識真的能改變人,只是沒有按照你想要的方式。

教育與知識所帶來的改變首先表現在個人的知識結構和邏輯內容的組成等方面;再次表現在個人的朋友圈子、興趣活動等方面;最後表現在個人的工作、生活等方面。

家庭的影響更是根深蒂固,一般來講創傷帶來的影響會根植於內心深處,並在數十年的範圍內尋找合適的環境強化和爆發。

如果你期望用教育和知識來改變家庭那種根深蒂固的影響,勝算很小。這個鬥爭需要一個偏向於教育和知識的環境來成就勝利。正如你看到的,他恰恰在一個相反的文化氛圍內,而你對這個文化的了解,對深層根源的把握都還需要更多。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知識是一種工具。就像同樣一把刀,廚師用來做出一道好菜,殺手用來濫殺無辜。


高中朋友,南方四線城市普通本科畢業,後在廣告公司工作四年後,通過我所在的留學工作室成功跨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碩士。

最近畢業在找工作,於是微信群里發問:「有一個我不想去的公司約了今天面試,到達後被告知老闆晚點才到,面試要臨時推遲1小時。我是等好呢還是不等好呢?」

我默默跟留學工作室老闆吐槽:我以為去了名校以後會厲害很多,會少問這種問題…

老闆悠悠地來了一句:「你覺得教育能夠改變人嗎?」 然後似有似無地搖了搖頭。


推薦閱讀:

TAG:性格缺陷 | 人格 | 人格分裂 | 性格養成 | 人性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