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基於直覺的理解和意識,比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更加重要?
RT
我是這樣理解這個問題的: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分析、決策也一樣,我拿投資這個事情來說吧。
記得我剛入行的那會,就看看創始人的背景,數據,體驗下產品就下結論了,這個項目值得向領導推薦。自然就被領導Kill了。
開始還好,時間長了,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找原因——會問自己,是不是基金關注的方向,偏好和自己關注的方向有偏差啊;是不是我挖掘的項目真的那麼差,但是我明明就覺得挺好的啊;會重新思考老大判斷一個項目的邏輯;會長期跟蹤自己看好的項目,用時間去驗證自己的判斷。
等過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了,就是一個小白,甚至連BP都不敢說自己看得懂了。其實,一份BP包含的信息太多了。
從投資人和創業者兩者的立場來看,我們是混利關係。就是創業者來找投資人,是有所期待的,就是拿東西出來,證明自己,試圖說服投資人投自己,那麼就有包裝,編故事的嫌疑。因此需要我們去感受,去辨別。一開始我們可能見的人太少,需要從BP等創業者提供的資料入手,進行理性,而富有邏輯的分析,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去偽存真。
隨著自己的閱歷增長了——見的項目多了,看的人多了,就可以感覺得出來。
因此我想說很多直覺的判斷,需要有很深的積累做為支撐,才能出高質量的判斷。
有個很無聊的哲學問題叫電車問題——假設你是電車駕駛員,看到前方軌道有五個人,分岔的軌道上只有一人,你選擇撞死一人還是五人?哲學界討論電車問題的論文多不勝數,不過也許一般人思考這個問題沒意義,畢竟我們永遠不會遇到類似的處境。更重要的,就算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在一瞬間就要作出決定,根本沒有機會讓你進行邏輯思考。——如果我們真的遇到電車問題,或許我們只能憑本能、直覺,在一瞬間做決定。
也許你看過《正義論》,對於電車問題有了大腦記憶,可以立刻做出判斷,那麼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呢?和高鐵一樣,初期任何事故都會帶來極大反彈,但自動駕駛汽車提高的交通效率、降低污染、避免交通意外等優點註定會使得它逐步普及。但問題來了: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為了避免傷害許多行人,而犧牲一個路人;或者說自動駕駛汽車可能必須選擇是否犧牲車內乘客,來拯救一名或多名行人。那麼,自動駕駛汽車是否該為了避免撞死五個路人,而轉向撞死一個路人;自動駕駛汽車是否該為了避免撞死一個路人,而轉向撞牆犧牲車上乘客;自動駕駛汽車是否該為了避免撞死五個路人,而轉向撞牆犧牲車上乘客……這些問題和電車問題在結構上是一模一樣的。不過這個問題我們不需要在事發的瞬間作出決定,可以在充裕的時間下設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怎樣「設定」自動駕駛汽車?
作為正常人,一般都會偏向實用主義:讓越多人活下來越好比較道德;但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應該無條件或儘可能保障車上乘客。這是很標準的悖論——所有人都合作會讓世界更美好;但每個人都有動機去占別人便宜。
然而,問題不只於此。如果自動駕駛汽車真的可以降低車禍概率,我們當然希望自動駕駛汽車越早上路越好,但是否應該為了提升購買意願,而讓自動駕駛汽車的設定「較為不道德」?再有,因為人工智慧具有自動識別功能,那麼自動駕駛汽車選擇犧牲乘客或路人時,是否要把年齡等各種因素考慮進來(比如特別保障兒童。)?如何衡量非人類動物(野生或者寵物)的價值?是否要特別保障遵守交通規則的路人呢?不確定會不會撞死的情形,要怎樣做決定(比如撞到路人或帶著安全帽的騎士,死亡的概率不太一樣)?如果自動駕駛汽車比普通車更貴,怎樣保證買不起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得到公平?自動駕駛汽車設定允不允許修改,如果不能統一升級版本,是否產生不公平?如果像現在電動車速度限制那樣被破解,有人更改設定占其他人便宜怎麼辦?……?無窮無盡的問題,想靠邏輯思維推導出結果,根本沒有盡頭。就像陪審團存在的理由一樣,基於直覺的判斷不可或缺,因為社會體系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蘊含了情感與理智的綜合體。
以上是生活中,那麼工作中呢?我拿我過去做產品的經驗為例,工作的現況是:往往只會得到片面的目標,如提升 DAU 。但有時候不見得真的是追求 DAU,可能是希望養成用戶使用產品新功能的習慣。只有持續洞察使用者需求,轉化成貼近市場的設計,才能創造商業價值、為公司帶來成長。思考產品策略的時候,我們要去思考用戶價值、商業價值以及技術可行性這三個角度的平衡,任何一個好的產品設計都在尋求這個中間點。在產品不停迭代的過程中,我們會從數據以及用戶體驗分析中去了解用戶目前的行為。但是所有的數據、研究都無法給你正確答案,只能幫你降低不確定性。最終還是要靠產品團隊來決定前進的方向。
往更大了說,過於重視邏輯分析也是導致很多人挖坑自己跳的原因,舉個例子,很多人不喜歡雞湯,因為「雞湯不科學」,努力就一定成功嗎?並不能,所以這是在忽悠我。雞湯當然有過於簡化的問題,但因為反正努力也沒用,所以就放棄?在人們沒有識破雞湯之前,也許大家是通過直覺認為有道理,所以「勵志」往那個也許虛幻的目標進發。這其實就是直覺,依靠人類本能的直覺,和遠古的穴居人沒有兩樣:內心認可的就是安全的(而不是分析後覺得有道理才是安全的)。當我們觀察情況,嘗試決定怎麼做時,經常會有注意範圍太狹窄的危險,使得我們傾向於高估風險。但有時候雞湯給人帶來的「直覺」,能讓你意識到,維持現狀可能已經不是選項。常喜歡思考的人,有時候反而容易被「理性」洗腦,而失去對於人生的直覺。
今天事多,就不寫長篇了。我覺得題主的提問是一個偽命題。舉個栗子吧:
18+3=21
在你剛學算數的時候,你的演算法是這樣的:十八個蘋果加一個,再加一個,再加一個,一共二十一個。你把十八跟三都化解了一加一來算。那麼這個化解的過程就是邏輯思維,一加一等於二是直覺。
三年後,你明白十八加二等於二十,二十再加一是二十一。那麼三分解成二和一是邏輯,十八加二是直覺。
又三年,你的直覺就告訴你18+3=21。
邏輯是人把複雜事物簡化成直覺事物的方法,但不要忘了那些直覺事物曾經也是邏輯思維的結果。人的直覺是層層熟悉邏輯的疊加。
總而言之,邏輯和直覺人認知世界的方法,沒有那個牛逼,只有哪個合適。
===================================================================
有一個評論很有意思,我這裡粘出來,統一回答一下
我不是學心理學或者是哲學的,回答類似的提問,是我個人的生活經驗,有失偏頗之處,請海涵。
第一、其實所謂「邏輯積累」,不過是長期養成的認知習慣,處理事情的習慣,落腳點不過「習慣」二字。
第二、既然叫習慣,就必定可以養成,曾經養成的習慣,現在也可以修改。修改的方式是養成新的習慣覆蓋原有的習慣。
第三、聰明人一般是用腦子過生活,也就是說,在生活點點滴滴處,所作所為是跟著腦子,而非直覺或者本能。
以上,評論人的問題不複雜,就是漸漸養成腦子指揮身體的習慣,慢說話,慢做事,行為動作邏輯自洽,然後習慣成自然。
從來沒有什麼太晚,一切的決定和改變不過是「舍」、「得」二字。不過「舍」、「得」之間,要求人對自己狠,看你能不能狠下心了。
瀉藥
我們服務過的很多公司和客戶,在做戰略時都會採用這種策略,尤其出現在行業領先的企業。
1 儘管我們不相信這句口號,但是我們還是會去宣傳,這樣那些信息不對稱或者資源不足的競爭對手會真的相信——我們的成功來自於直覺。
2 通過這樣的宣傳,有助於神話我們的企業。如果告訴公眾,我們的成功源自我們千萬次的測試,你會不會覺得好無趣啊。汽車品牌喜歡宣傳自己的產品靈感來自於設計師在餐巾紙上隨手一畫,廣告公司喜歡吹噓自己的創意是喝著咖啡抽著雪茄時的靈感一現。不要相信啊。因為設計師與Art被老闆和客戶虐成狗的故事一定不會拿出來說的。
要相信科學的分析與判斷。或許很多人對「直覺」的理解不一樣。因為有過科學的分析訓練,所以縮短了判斷周期,可以瞬間得出結論——如果這被理解為「直覺」的話,「直覺」是有價值的
==更多文章請到汽車文化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王洪浩 答過的問題
2017.10.10更新:《奧維爾號 (豆瓣)》9月中首播,豆瓣不到5分,所有評價都負面。
以我當時所知,是無法通過邏輯推出低開高走的,但直覺讓我強行給了4星。
第五集塞皇出場,年底反超《星際迷航:發現號 (豆瓣)》沒懸念(imdb已經超了)。
2017.05.16更新:《The.Ascent.of.Money.EP04》41:25 「So what I find is that people who are really good at this have great intuition, great instinct.」
2017.05.04更新:越獄方向源自直覺。(BBC《How you really make decisions》里的System1就是直覺,高級直覺是可以做到削弱那150多種Cognitive bias中的某些種負面效果的)
2017.02.28更新:摩拜單車源自直覺。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88533687share_user=http%3A%2F%2Fi9.taou.com%2Fmaimai%2Fp%2F2283%2F4629_91_B7ROV6SH8BvNJP-a16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2017.02.17更新: Jerry Kaplan的《Humans need not apply》
2016.11.3更新:
薩利機長 (豆瓣) 完美詮釋了 直覺 相對於 推理 的優勢 —— Sully機長的精準直覺保證了他在35秒內做出拯救155條人命的唯一正確決策。
數據反饋左引擎還在轉、QRH手冊上「打開加速器」是第15個在巡航高度雙引擎失效後的操作……基於這些信息+知識+經驗,即便是10年後的深度學習AI也沒有能力做出像Sully機長直覺判斷一樣精準的瞬間操作。
所以,和之前我給出的答案一樣:直覺就是毫無理由的得出基於全信息的結論,善於傾聽直覺的人才具備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的潛力。
================ 以下原答案 ===================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答主再次經歷了【推理】vs.【直覺】的對戰:
- 【抽象思維+邏輯推理】告訴我從《人類本能 (豆瓣)》紀錄片里截幾個圖就是本題最完美的答案;
- 【直覺+意識】告訴我「沒那麼簡單,最好還是先放狗搜一下各種細節」。
一句話答案:推理是基於經驗/信息/知識;直覺是基於……嗯……腸子(gut),不但包括了所有已知的經驗/信息/知識,還包括了潛意識、DNA等完全無法用神經元正常處理的信息;直覺得出結論比推理得出結論所依賴的基礎信息更完整,所以更靠譜。
==========================================================
==================== 跟著腸子走的斑馬線 ======================
==========================================================
要一絲不差的理解喬幫主口中「直覺」的商業價值,得先看他想跟蘇格拉底擼串的那段原/全文:The Classroom Of The Future
I would trade all of my technology for an afternoon with Socrates.
啊?! 貌似跟中文版Bio里說的「財富換早餐」完全不一樣了呢?
這也是Metal Gear 5會用下面這句話開場原因——語言的局限(1):從1984說起 - 42 - 知乎專欄
蘇格拉底一招鮮的辯術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就是「請定義一下你剛才那句話裡面的X」——99%的人是接不住這招的;而剩下1%能接的,也必定會引入新的Y。
想必天堂里終如願以償跟蘇先生擼串的喬幫主,最大的收穫就是一大串XYZABCDEFG……的準確定義了吧。
================= 這一串吃完,再擼下一串 ======================
來,基於原版Bio里的上下文,定義一下喬幫主口中的「直覺」吧——
I began to realize that an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and consciousness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abstract thinking and intellectual logical analysis. Intuition is a very powerful thing, more powerful than intellect, in my opinion. That"s had a big impact on my work.
我能搜到的最有可能影響到喬幫主對「intuitive understanding」功效的理解的一段話是:
(我在http://ctext.org/dao-de-jing找了一下午沒找到對應的中文,想必又是一個語言的局限(1):從1984說起 - 42 - 知乎專欄的案例)
還有篇專門講解「Intuitive Understanding」與「Cognitive Understanding」區別的論文:https://pan.baidu.com/s/1dFbpojR
故事梗概是:媽媽帶倆熊孩子去河邊餵鴨子,毫無理由的猜到有鴨子上岸咬孩子的潛在危險。在她真正經歷過一次「大白鵝沖向女兒」並被作者確認了「這鵝鐵定心懷不軌」以後,想必下次就可以底氣很足的下命令「歷史經驗表明,個頭大的鵝就是會衝上岸咬人,你倆遠遠的扔著餵食就好,別離水邊太近」而不是心虛的問「Really?」了。
故事結論是:Intuitive Understanding雖然是毫無理由的猜測,但是很準確很靠譜的預防了野生動物進擊可能造成的傷害;Cognitive Understanding雖然是有理有據的邏輯思考,但很多我們面對的情況都是完全沒有先例的,單純依賴Cognitive Understanding的話人類也活不到今天。
另一個說服力較弱但針對性更強的例子是《最後的生還者製作特輯 (豆瓣)》里Ellie在完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懷疑救了自己好幾命並且一直在以德報怨的David是壞淫,用Ashley Johnso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lBiJd1S4UQ)的話說就是:「Ellie has a Bullshit Detector.」—— 這個Bullshit Detector就是直覺。
所以,在喬幫主口中的「直覺」真的就是腸子的感覺、毫無理由的下結論啊!!!
與專業人士的「直覺」通常比普通人的更可信嗎? - 安時的回答 答主說的「Educated Guess」完全不是一回事哦~~~
但,並不是所有人的所有「直覺」都是有商業價值的直覺;例如投票判蘇格拉底死刑的那300多人里「跟著感覺走」的,和必須依照《反直覺思考 (豆瓣)》才能做出正確決策的。
================ THE END ===================
如何把自己的「直覺」能力提升到【有商業價值】的水準以上呢?
那恐怕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因為直覺從來就不僅僅是直覺,它的背後是理性的海洋,有的時候,可以說,直覺是人這種複雜思考動物理性的最高形式,這一點在藝術的創造活動中尤為突出。
從智能的機理角度來說說這個問題。
抽象思維和邏輯分析主要參與面對新情況時尋找新的解決方案的情形,比如你遇到一個前所為見的情況,需要綜合分析當前狀況,結合歷史經驗,最終做出決策的過程。
而直覺往往面對的是已經熟悉的模式,而能夠快速地採取行動。
舉個栗子:
學習駕駛的過程中,最開始是很艱難的,各項基本技能,都需要反覆訓練掌握,為了掌握這些技能,你可能發明了很多小的手段,來幫助記憶,這些手段就是通過主動的分析、推理最終做出的。
但你已經掌握了駕駛技能,你會慢慢發現,你漸漸地對各種情況都不再主動思考了,基本各類情況都能用直覺去應對。
所以,直覺是新模式經過訓練後下沉的結果,從而為整個智能系統的層次化奠定了基礎。層次化的結果就是可以組合與重用,從而站在更高的層面再去思考、推理和分析。
所以,直覺和邏輯分析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不能說誰就比誰重要,沒有直覺就無法熟能生巧,靈活自如,通過不斷地組合完成複雜的動作,甚至連走路可能都無法完成。
沒有思維和邏輯,也就沒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無法掌握新的能力。私以為感覺比邏輯分析更為重要。感覺在於把握大局,邏輯分析是套用具體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
例如遇到一個新問題,你總要先把問題歸結於某個類型,依次拆解,再套用具體知識解決。為什麼同樣的數學問題,相關公式都記得,為什麼有的人能解決,有的人會想,這麼多公式,該用哪個?對於問題的敏銳程度是可以鍛煉的,這是解題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為什麼解題思想不能傳授,因為這部分是感覺,只有自身感覺到了才能理解。但是還是要有必要的基礎知識才能對相關問題形成一種感覺,以後遇到類似的,感覺來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直覺是全面的n緯系統決策,決策機制是上帝寫在我們靈魂里的。人類應用自己有限的(當然也是在進步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從n緯抽象出一維或者有限維,構建了邏輯思維體系。
二者差異在於前者說不清,而前者說得清的部分就變成了後者,於是後者更具體更容易著書立說和傳播。
一個不好的趨勢就是許多人重邏輯輕直覺,褒邏輯貶直覺。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道是可以被說出來的,說出來的卻不是永恆的道,萬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卻不是萬物永恆的名。
應該說對於習慣於用邏輯分析與抽象思維解決問題的人來說,基於直覺的理解與意識更為重要。
首先反應快,在面對不是非錯即對的問題時有迅速應對的能力,同時可以把時間用在收集相關信息他人建議上,而不至於僅憑現有感官用固有的邏輯思維與脫離現實的抽象腦洞做出傲慢且不切實際的決定或是陷入不必要的邏輯死循環。
以下是一時的腦洞,思路有點亂,有時間在整理。
基於直覺的理解與意識(不需要通過語言定義以及圖形,事例的想像直接反饋給你的沒有文字描述的答案)
邏輯分析與抽象思維本身就是有局限的,而且是隨著你的認知與經驗不斷延伸不斷發生變化的。
現實中重要的抉擇離不開邏輯分析與抽象推演(誰都一樣),但過猶不及,深思熟慮與不過腦子有一共同點是容易後悔,一到二選一的題,如果不過腦子是抽籤的話,那過多的思考推演就是將A.B兩個選項變為Aa,Bb,Ab,Ba,乃至Aa1,Aa2....甚至於外在不可知力C的加入等等,沒有假設條件,這就是一道做不完的題,如果假設條件過於局限,邏輯分析甚至於無意義。
一般而言
作為一個小白(各種意義的)的我要怎麼去舉例呢?
首先想到的是五子棋,有天賦的玩家落子迅速並且往往看似莫名其妙的落子都是最後奠定勝局的關鍵,每當一局落幕,總結經驗的往往是
1有固定的套路(模式)
2進攻往往比別人多想了幾步,防守時不僅封死了對手又盤活了自己(長遠),而自己在進攻與防守的時候往往只顧忌眼前(短視)
3自信通過大量的推演與自我練習便能無往而不勝
(以上三位仁兄可否面善?)
然而實際情況是 自己研究好的套路往往因對方變招而打破,過多的思考與推演使自己變得舉起不定,盲點沒有變少反而越看越多以至於往往因平時顯而易見套路輸掉棋局,總覺著下盤會更好卻事與願違,失去平常心使遊戲喪失娛樂性。
我們回過頭來先看看經驗1,2,3,
1屬於我們所看到的現象,2是邏輯分析,3便是抽象思維了。
那麼這些經驗與思維到底對不對?
對,沒錯,甚至值得誇耀。
但為什麼還會輸,甚至於看起來棋力下降??
那是因為我們走進了誤區,過於強調邏輯思維與抽象推演的重要性,過於依賴於這貌似外掛一般的能力,對!你怠惰了!(@RE男主|。?ω?)っ◆ )
邏輯與腦洞往往是脫離現實的理想模型,基於已知與可知進行的分析與討論,對不可知與未發生的事物進行宏觀的預測與猜想(是不是也很眼熟,笑:-)對於現實生活具有參考意義,而實際情況處理更複雜更具有偶然性,越是具體,微觀,棘手的問題越難給予可靠,能全力執行的答案,而一旦出錯(暫時性打破固有的思維邏輯與信心)便會使人迷茫,無所適從,而一貫「聰明」的我們又會回到單純固有邏輯上的總結與反思,形成死循環。(繼續失敗迷茫,偶然成功則可能會打破你的固有邏輯,然其得出的結論仍是過去式且有局限的)
這句話對喬布斯來說是正確的 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不是
邏輯決定決策能力 直覺決定創造力
很多人都能管理好公司 但又有幾個能像喬布斯一樣想出那麼多改變整個時代的創意
這是個錯誤的命題。
1991年,海灣戰爭。
在距離科威特海岸不到20英里的地方聚集著多國部隊,以及多艘驅逐艦和戰列艦,距離這麼近的目的,是艦炮能轟擊到科威特的陣地。同時,也增加了風險:軍艦已經暴露在伊拉克導彈的覆蓋範圍內。
2月25日凌晨,如往常一樣,英國驅逐艦格羅斯特號的中校邁克爾?賴利正在執勤,他的職責是負責監控該艦的雷達系統。而經過了頻繁的倒班,賴利中校布滿血絲的眼睛正盯著雷達屏幕。有情況。
在屏幕的邊緣,一個閃爍的綠點出現。而隨著它逐步閃爍移動,很明顯可見它的目標就是整個艦隊。所有人都開始緊張起來。40秒後,賴利發現這個光點的目標是美國戰艦密蘇里號。它在以時速550英里的速度飛近。
最初的判斷是:它是傳說中見血封喉的蠶式導彈!一枚就足以幹掉一艘軍艦。
但,還有另一個可能。
美國的A-6戰鬥機也經常在光點範圍內出沒,它們主要是飛往科威特投下激光制導炸彈的。從雷達上看,戰鬥機跟導彈的速度和光點大小無法區分。
那作為雷達系統,總該能區分出來吧?
是的,A-6飛機自己有電子標誌用以給雷達區分,但是由於這個標誌也方便了伊拉克的導彈襲擊,很多A-6飛行員關掉了這個標誌。
另外,A-6的高度是3000英尺,導彈的高度是1000英尺,但是那台能區分高度的雷達此時恰恰失去了追蹤。
總體而言,作為當時艦上的負責人,賴利中校沒法用設備和技術來分辨這個光點到底是自家兄弟的「飛去來」還是敵人的「鎖喉鏢」。他面臨一個選擇:攔截還是不攔截。一旦錯誤判斷,就是多條無辜人命。
短短一分鐘過去,他選擇了開火。於是兩枚攔截導彈發射,擊毀了那個光點。
結果是幸運的,那個光點不是友軍的A-6,恰恰是蠶式導彈。在後續的調查中,軍方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賴利絕對無法做出辨別,將賴利的選擇看作一種幸運的賭博。
直到1993年,一名認知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發現了這個案例,他對高壓下做出選擇的模型很感興趣,因此對這個案例展開了深入研究。他仔細地詢問賴利,而賴利的答覆也很簡單:「我覺得那是導彈。」他又仔細地調出當時雷達屏幕的每一個細節,終於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導彈和A-6飛機在雷達顯示屏上是有那麼一點微妙的區別:導彈在雷達上出現會比A-6的出現晚幾秒鐘。也許正是這種細微的感覺作用在了賴利身上,而促使他做出正確的選擇。
那麼,大家一定會追問,他為何能有這樣的「直覺」?
心理學家的分析是,賴利在參戰前,已經在皇家海軍的模擬環境中練習了多年,即便他從未見到過蠶式導彈,但是上千次的模擬練習已經讓他的大腦「認識」了這個場景。再加上他在戰爭中已經數十次觀察到A-6在雷達屏幕的軌跡,這樣的軌跡早已經印在他的大腦里。當有些微差別的亮點出現在屏幕中,這兄弟的大腦開始覺得哪兒不對,於是讓他迅速做出攔截的決定,從而挽救了一艘軍艦。
推薦閱讀:
※bilibili(嗶哩嗶哩)引用新浪視頻源,對於新浪有什麼益處,為何會被新浪默許?
※程序員的壓力有哪些?
※為什麼這麼多人在註冊知乎賬號的時候使用真名?
※如何看待網易雲音樂用戶破億?
※通過萬網的代理商進行域名註冊,有什麼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