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度假旅行歸來的失落感?

度假旅行本來是振奮精神、享受生活的方式,但是從度假旅行回歸現實的時候,難免會有依依不捨的失落感,甚至掩蓋了度假本身帶來的快樂。如何克服這種失落感?


謝邀。

蠻奇怪,我每次長途旅行到末尾,都很想回家。尤其是在回家的飛機/列車上,好好兒讀會兒書聽會兒音樂,回家睡個覺,第二天起來買熱騰騰早飯吃,這樣子。比如聖誕假期,我去阿爾卑斯山,最後一天從瑞士往巴黎返的時候,是覺得最安心的時候。


大多數人愛旅遊,其實是愛那種狀態——啊,開始旅遊啦!我要把工作都拋掉,要把平時攢的錢都用上,窮家富路!我要把日常對自己的壓榨都找補回來!
而回家,意味著:哎呀我又要回去工作了,又要回到那種摳搜省錢的日子了!——這其實是周末情結的加強版,而已。

至於所謂「旅行時可以見識各類新的東西巴拉巴拉」,其實很多是心理因素。實際上,特意跑去旅遊的陌生城市、搜著店名去排隊的名吃、朋友那裡借來的書,你會格外熟悉;反而是自己所處的城市、小區後門外的小吃、已經買在書架上積灰的書、已經在身邊很久的人,你反而會不太知道。生活周圍值得你琢磨的事兒太多了,非只旅遊而已。

所以說到底,特別簡單:你把自己平時的生活也安置好些,不要總是窮家富路,不要帶著「出門就是自由,回家就是受罪」的念想,把日常生活都安排成旅遊那樣舒舒坦坦,就是了。
許多事,無非就是心理暗示。



我一般會想,那些過往的經歷、美好的回憶,不是失去再也回不來了,而是從此永遠屬於我了。

Ps.適用於各種情形,大到失去親人,畢業和朋友分離,小到旅遊回家,電影散場……


度假旅行歸來其實沒什麼失落感,真正的失落感應該是第二天要7,8點爬起來去上班吧。

(也許只有自由職業者才能非常期待第二天熱氣騰騰的早餐)

所以我的建議是提早兩天回家,回來時候想到還能再過個周末才用去上班,心情估摸著會好很多。

公眾號:WeBallsohard 與你一起混吃等死,不知老之將至

http://weixin.qq.com/r/QzoBGXDEwC2-rTR6929R (二維碼自動識別)


.
記得看過這樣一道討論題:出去旅行你一定要帶什麼?有人答錢,有人答同行的人,也有人說相機。但我看到了另一個答案---回家的鑰匙。突然就清醒了。

一次次出去,終究是要回來的,要如何處理這一次次與現實的再次融合?每當知道有人環遊世界,或者停下來現在的生活出去一年半年,便覺得自己也該擁有那樣的生活。加上越來越越多的宣傳,比如人活著就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這些可能都沒有錯,只是我突然覺得這滋生了蠱惑的味道。

旅行,實在是一個個容易讓人心智渙散的方法,就像散瞳一樣,10分鐘散出去,收回來就久了。

我想,生活可能本就不該是非A即B的極端,也不該是放棄A奔向B的逃避。總有一天,我們都要回來。但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我們並沒有甩掉讓人不滿意的生活,而是生活甩掉了喜歡逃避的我們。

所以我想,不如換個角度想,離開,終究是為了更好的回來吧。
.


這是個好問題!

我以前也有相似感覺,放假一個多禮拜去玩,玩回來之後各種不想上課、不想工作,有的時候放假回來馬上有考試還能儘快調整狀態,沒考試的時候就真的會放蕩地玩一段時間,彌補那些「又回學校了」的不爽的感覺,感覺挺不好的。。。

最近兩次就沒覺得,我覺得主要差別在於,放假之前到底對它有個什麼期待?是想著「徹底解放/自由了」,還是想著「散散心,來個新體驗」?

如果你在放假前,想著是「解放」,那結束時你很可能會很失望,因為你並沒有徹底的解放,你又回到了你之前的「牢籠」中,「放假」從某種意義上講,被你當成「逃避」現實生活和工作的一種途徑,當這種逃避不得不結束的時候,當然會非常不爽。。。

但如果你對放假的期待,是對你現實生活的一種有益的補充,是一種為自己的經歷添磚加瓦的體驗,那我覺得你一個假期過後,無論是兩三個月的暑假,還是一個禮拜的十一假期,都會覺得很有收穫(前提是你確實去了你想去的地方)。

比如,我上次去拉斯維加斯,就是為了體驗一下賭博勾心鬥角的樂趣,輸輸贏贏基本持平,玩玩樂樂也都盡了興,我感覺這個假期豐富了自己的閱歷和體驗,讓我體會了一種平時體會不到的生活,看到了一些平時看不到的美景(大峽谷什麼的),我覺得自己很滿足,回來之後很快就投入了學習和生活,期末考得很好,這學期得了全A。

總之,放假的時候,抱著娛樂的心態,想著去收穫一點什麼,假期結束之後,就不會太空虛~如果想著逃避,就一定會失望~


接著去下一個地方


來,出去走走吧,爬上最高的山峰,看看不同的風景;接觸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事,你會發現,
原來在被窩裡睡覺是最他媽的舒服


有失落感說明出去的太少。要常去。

其實玩到差不多,身心已經有些累,不會太留戀的,想回家吃早飯的。


謝邀。
0. 要愛你的工作。不然無論如何都救不了你。
1. 要麼不出遊,出遊就要游得盡興,盡興以後遺憾自然就少。
2. 其實度假旅行也有 diminishing return 的。旅行要計劃,要奔波,要花好多錢。剛出門時心情特別愉快,但是在外呆得時間越長,marginal benefit 就越小,最終會抵不住 cost,會巴不得回家呢。恭喜你,你在旅行的樂趣消失之前就到家了,這樣才會有期待下次旅行的可能啊!


這篇文章分享一下,是講旅行的自由與現實的束縛帶來的衝突,希望可以幫到你

旅行的意義:你是否能afford?
http://www.mihuwa.com/article/15685/


謝邀。

這個話題似乎已經冷下去了,大家也回到本職崗位有些日子了,不知道各位是否安好呢。

作為翹課到廈門旅行一周多剛回學校馬上開始高強度學習的孩子,對這種普遍存在的『失落感』說說我的看法,以及幾條應對策略。

在現代人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下,這種收不了心的情緒落差已如此普遍,似乎我們都習慣了看上去非得經歷的一長段緩衝期,默默地允諾了自己的low。但是,如若我們放任這種狀態,被動地等身心再次(迫不得已地)適應日常,低效率和消極情緒往往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成效與生活質量。

在學生群體中,節假日後放任自己的慵懶和懈怠相當常見。以某985院校為例,據我大致觀察,周一上午的到課率(不管這門課的重要性和老師的考勤習慣)幾乎都是一周中最低的,大假後到周三才不那麼慘目忍睹。對職場了解不多,但高壓力高風險行業更容易產生和擴散這種癥候吧。

Experts estimate that 35 per cent of Spanish workers between the ages of 25 and 40 will have to face the 「post-holiday syndrome」 when they get back to routine: a general feeling of discomfort caused by the person』s inability to adapt to work after finishing holidays.

(專家估計,35%的年齡在25到40歲之間的西班牙職工在回歸日常後,將不得不面臨節後綜合症:一種普遍的、由結束假期後適應工作時的無力感造成的不適。)

所謂:春天不是工作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乏意冬又冷,收起材料等過年。真是戳中很多人的痛點了。

說到底,我們應該主動地、有意識地去調整,而不是任由自身狀態的發展。自覺的意識相當重要。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說:

Instead of wondering when your next vacation is, maybe you should set up a life you don"t need to escape from.

『生活就像被強暴,與其掙扎,不如享受。』這是我讀到這個答案時腦子裡立馬蹦出來的一句話。能做到完全不逃避地享受生命,當然好,可是——就像知乎上很多專業分析被強暴時女性狀態的回答說的一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細細一想:誰不盼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誰不需要一段徹底忘掉平日的假期來調劑,來慰藉;誰的生活又總能如願以償地set up,誰的心裡又能心安理得到不需要期待和遐想。

誰又能說,逃離不是旅行的一部分呢。

也許,在大部分人的世界裡,根本就沒有一種生活可以完美到『無需逃離、不願逃離』(這個表述太了,往往生活的不如意會不斷撲面而來——這還是在從事自己樂意的職業,和自己喜歡的人相處的基礎上說的),也沒有任何一個有浪跡情懷至少是不永遠安分的人,想一直囿在狹隘的圈子裡(即使周遭的生活帶給他足夠多的豐足)。所以,適時、適度的逃避是正當的,也是必需的。

好了,明確了這些,我們就進入正題了——

節後綜合症(Post-holiday syndrome)是一種於出現於長假期或節日後的徵狀,包括有疲倦、失眠、昏昏欲睡、胃口欠佳、難以集中精神工作、有不正常肌肉酸痛或心跳太快,以至焦慮、空虛或容易發怒等。

Tiredness, lack of appetite and concentration, drowsiness or sleeplessness, abnormally rapid heartbeat and muscular ache are just some of the physical symptoms of this illness.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clude irritability, anxiety, sadness, couldn』t -care-less attitude and a deep feeling of emptiness.

看到了吧,這種狀態不僅是一種mood(心情),甚至也不單是一種mindset(心態),而是一種syndrome(癥狀)。這種癥狀的表徵也不全是心理層面的,通常還伴隨著身體上的不適。

像 @白墨 說的,提早兩天回來,establish a period of re-adaptation,固然是好事。但往往,『deadline才是第一執行力』(像我)。所以,如何在過渡時期迅速調整,使得疲軟狀態對工作學習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就成了關鍵。


對症下藥還需兼顧身心,下面簡單說說我的經驗(也希望專業人士來給出更科學更合理的建議):

首先是身體的調節和生物節律的復原。

  • 適當延長睡眠時間,不要讓諸如同朋友分享見聞、整理旅行日誌和往社交工具上傳照片之類的安排影響了休息。(提早滾上床,提早睡覺,而不是晚起,甚至賴床不起。)

  • 如果你的旅程中有蹦極之類太過刺激的項目,也許失眠就在所難免了。不過這時也要安靜地躺在床上,關燈,深呼吸,可以放些輕音樂(我常會聽些禪樂、石進的鋼琴曲、Bandari的輕音樂、還有Mozart、Beethoven、Bach、Clayderman這些大師們的經典),也可以做些肌肉放鬆的訓練(教程能直接百度到,很易學)。

  • 如果有午睡的習慣,恢復二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的午睡,定好鬧鐘,不要黏床。

  • 恢復一日三餐的飲食(包括時段),多喝水,不要因為胃口欠佳就不吃東西,尤其是早餐。最好少冷少辣多蔬果。

  • 在身體出現不適時,藿香正氣液、感冒沖劑、三黃片這些業界良心類的常規葯就派上用場了——當然及時就醫也是必要的。

  • 減少坐車(尤其是旅途中出現了暈車癥狀的),多步行(飯後走走是個不錯的idea),多在外面透氣,不要長時間待室內。

  • 保持一定的運動量,去慢跑,或是繼續往日里堅持的鍛煉和健身(依身體狀態適當減少強度)。

  • 恢復排便的習慣。

(雖然是些常識性的tips,但都親測有效的哦~)


其次是主動的心理調節。

  • 心理暗示

這部分, @程毅南 和 @張佳瑋 都回答得很好了,我就斗膽借用一下。我們要提醒自己(借用@張佳瑋 張公子話說):這種低落感沒什麼大不了,只不過是周末情結的加強版罷了,周一都能好好的我們假期回來也可以好好的。不要帶著『出門就是自由,回家就是受罪』的念想@程毅南 的回答里也講了一種很積極的暗示:告訴自己,旅行 『只是對現實生活的有益補充,只是一種為自己的閱歷添磚加瓦的體驗』;而不是像是佔了便宜似的『如願以償得以放縱、放浪形骸才對得住自己』。它並不像我們幻想的那樣,有多別緻、有多不負本心;它只是另一種經歷,就像上班學習是豐富我們的經歷一樣。

  • 調節期的安排

調節期的作息生活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我們反對那些頹廢被動的行為,但通常來講,我們更習慣漸進——上班或上課的頭兩天,多間歇(一定要保持心情的舒暢,接受自己偶爾起伏,累了就小憩會兒),不要逼迫自己,不要強行讓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很長時間(有時會適得其反,產生厭倦和抵觸),不要把工作強度一下子加到飽和,盡量選其中中自己相對熟悉、容易上手的部分來做,找到樂趣和成就感。總之,落差不要過大,不要有從天堂跌到地獄的錯覺。

設立某種獎勵機制。比如,只要當天完成了預定的學習任務(或其中的2/3),犒勞下自己,出去吃頓自助大餐(這對吃貨們一定是很管用的~),或是和愛人看場電影,或是一個人到河邊公園散散心。P.S:如果下班後給自己多逛半小時的知乎的時間,也能把心情變好,那是再好不過啦。

這個因人而異,但要讓自己感到,生活也許不那麼處處遂願,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旅行時,就沒有了那份熟悉感,不能到閉眼只聞香味都能走到的小巷裡的那家冒菜店大吃一頓了,也不能一個人悠閑地不用趕路地沿著河堤漫步了,還不能躺在家裡熟悉溫暖的床上了(對年紀大些的人,『擇鋪症有時意味著側夜難眠);所以,旅行和日常,各有各的好——這要通過心理暗示和獎勵機制讓自己充分意識到。

為了沖淡那份失落,我們可以在下班後(課餘時間)多做自己喜歡的、能投入其中的事。當然,要是少量的網遊能讓你回歸常態,也是不錯的。但我最喜歡的是交流和閱讀。線上交流很好,和天南海北的朋友分享自己的見聞趣事,還有豐富的表情庫作伴——但我更願意約兩三個朋友出來坐坐,品茶吹牛談人生,夜話寂寞惜知己。face-to-face的交談讓我感覺安心、暢意,也能很快洗去回歸平淡的一點點抑鬱。

另外就是閱讀。有人說,讀書也是一種默然的交流,一種和會思考愛生活懂情趣的人的交流,涓涓細流,潤物無聲。靜下心來讀幾頁書,總是能讓我浮躁的心平和下來,沒有那麼多雜念,沒有那麼多玩世不恭和怨天尤人。充實讓我踏實。在書里找到浪跡情懷的契合

順便說說,寫旅行日誌、淘寶上做本旅行相冊都是很不錯的紀念。這種把記憶用文字保存或是封裝成冊的做法,就是 @狒小狒 提到的:那些過往的經歷、美好的回憶,不是失去再也回不來了,而是從此永遠屬於我了

結語:其實,如果拋開身體的疲憊不談,不僅是長途奔襲的旅行,也許,一場狂歡,一時慵懶,一段閱讀,一夜牌局,都可能在之後滋生出那份難以名狀的悵然若失。沉浸其間的經歷,不管是驚心動魄,還是歲月靜好,都給我們的心靈辦了一張臨時居住證,不願出來,不想出來,總想多待會兒,哪怕只留下一地有礙當下的回憶。我們愛生活,更愛自由,我們無時無刻都想離開,有時是因為日復一日的困頓,有時卻和生活的境況毫不相關。

我想說的是,我們就是想逃離。

(國慶又快到了,本文給想逃離、回來又怕太狼狽的朋友們~~O(∩_∩)O~)


旅行,就是為了尋找精神出路。如果每次回來,沒有更加珍惜生活,沒有更加有勇氣去面對逆境,去旅行只是為了逃避現實,逃離塵囂,其實最終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因為總有一天你會回來,回到這個現實的世界,你曾以為你拋棄了這個世界,結果發現是這個世界遺棄了你,你變得更加迷茫,你覺得這樣世俗的生活怎麼適合你呢,於是你再次上路。如此反覆,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如果這樣,你又敢說你懂得旅行的意義?
走出去,是為了尋找生活的勇氣!


可以考慮寫一篇遊記或者對這此旅行的感想,在寫的時候給自己積極暗示,諸如:?這次旅行讓我釋懷了許多的苦痛,然後便要積極面對接下來的生活了!?這樣。
我一般這樣做完便會很有正能量,如果拿給朋友分享,朋友給出了?啊 ! 我也要更加努力地生活 !?這樣的回應,就會更加積極了。


1,

休完年假,許多人即將迎來新一年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先要面對的是假期的結束和旅行的歸來,面對難以繞開的失落感,我們該做點什麼?

在我看來,唯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為旅行賦予太多意義,也不要向它索求太多。

弄清楚使你失落的原因,理解它,戰勝它,你就會走出來,享受到旅行的樂趣,同時期待下一次。


2,

旅行就像做夢,自然醒和被鬧鐘吵醒,是兩種狀態。

做了好夢不能續,自然難免失落,倘做的是噩夢,生出的就是慶幸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旅行這個詞被美化的不像話,你幾乎看不到一個敢聲稱不熱愛旅行的人。

似乎一切的旅行都是如詩如畫,各種浪漫、溫馨、邂逅、成長,甚至連心靈都得到凈化。

而事實上是,大多數人的旅行,從本質上說,應該喚作出差,因為目的性太強。

要麼是為了在朋友圈炫一輪照片,好收穫一堆贊和羨慕的評論;

要麼是因為別人都來過,所以我也得來過才像話,順便還能攢點飯桌上的談資;

要麼是單純的哄騙一下自己,短暫地離開不如意的生活,好像就真的能放鬆下來一樣;

當然,有目的性並沒什麼錯,問題是,當把旅行當作一種撬開什麼的工具時,也便失掉了旅行的意義。


3,

旅行和日常的落差,也即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二者間的落差越大,失落也就越大。

所以,旅行結束的失落,歸根結底是對日常生活的不滿意。

如果日常的生活與工作本就是心中所想,那麼旅行結束幾乎不會帶來任何的失落感,好比你每天都吃著妻子可口的飯菜,就算哪天吃了一頓大餐,也還是會繼續滿足於妻子的廚藝。

但倘若女友每天都做燒糊的飯菜,實在是看在給睡的份兒上才勉強下咽,然後偶爾下兩次好吃的館子,回去後面對難吃的飯菜,當然就愁腸百結了。

所以,如果想要旅行回來沒那麼多失落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熱愛日常的生活,如果實在做不到熱愛,至少適應,而不是勉強應付和痛苦的將就。

4,

當然,還有一種旅行回來的失落感,是因為錢花出去了,但感覺花的不值,沒買到多少景色和愉悅。

更甚至,在景區還挨了幾刀,望著乾癟的錢包,想著辛苦賺來的錢就這麼被那幫奸商惡棍賺去,渾身的不痛快。

還有一類人算術太好,回來掐指一算,無聊的三五天遊玩,景色忘掉了,吃喝也進了下水道,什麼也沒留下,可是無端端的一個Iphone 6s沒了,於是一股蛋蛋的憂傷便浮上來。

說白了的,還是錢不夠多。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 張兆傑的回答


旅行時別太瘋。帶幾本平時也會看的書翻翻。


身在異鄉。把這當作最長時間的旅行。


其實我想說坐個紅眼航班,走出機場直衝單位上班也很有意思的。


開始計划下一次旅行,搜特價機票,轉移注意力,搜著搜著發現都挺貴的,就會慢慢淡忘了。。。。


努力過好當下的生活,每天都開開心心的,這樣,旅行就不再簡單的是一個放鬆喘氣的出口,而會對你來說是別的意義。
旅行不只是一個假期,也不僅是一場出行。
它是一個過程,一段人生。
旅行也是生活,生活亦是旅行。
那麼,接下來,你會去哪兒?


推薦閱讀:

日常生活中可以藉助哪些「儀式」提升幸福感?
如何讓自己有安全感,不那麼依賴?
你認為什麼是人最大的自私?
我男朋友邊緣人格,他自己承認有自戀、邊緣、攻擊性多種人格障礙,但他很難走向心理醫生,我該怎樣幫他?
為什麼這種情況下證人會辨認錯嫌疑犯?

TAG:心理學 | 旅行 | 人生 | 失落感 |